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作為父母,我們也要檢查自己的父母技巧(Parenting Skills)。
我們很多的為人父母的技巧,其實是從我們的上一輩那裏承繼的,本身可能就是錯誤的,我們很多人深受其害,可是,你仍然會不受控製的用那些傷害過你的手段去管教你的孩子,為什麽?因為一個人童年時代的影響對一生都是巨大的。
比如說打孩子。中國人說“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好就打!是的,我不否認,有的孩子打了之後知道害怕了,不敢做了,服管教了。對於那些天性不太敏感的孩子,可能長大了也就是說笑一番被父母打屁股罷了。可是對於另一些天性敏感容易受傷的孩子,這樣童年被打留下的傷痕跟著他們一輩子,有的都對父母懷恨在心,有的性格變得更加孤僻,更糟的是,無形中把打孩子的惡性接手過來,對自己的孩子也用了父母對他的方式,這樣的傷害成了代代相傳!
幸運的是,在美國不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可是,確實存在著讓父母傷腦筋、難以管教的孩子。
是的,孩子小的時候都可愛,從兩歲開始,美國人有了“terrible two”(可怕兩歲)的戲稱,到了Teenage(13到19歲),我們華裔戲稱“挺愛攪”年齡, 如果孩子本身由於各種各樣原因形成了行為偏差,青少年時期,會越加嚴重,這不是單一的責怪父母“你教子無方”可以一概而論和解決的。
就拿我家作例子,兩個孩子,我們同樣的愛同樣的疼,可是一個孩子省心,一個孩子費心,而那個省心的孩子很多事情不用我們太操心,他自己解決。另一個費心的孩子你似乎越費心越困惑越艱難,這不是用養育第一個孩子的經驗可以談得上用得著的。第一個孩子的養育方式完全用不上在第二個孩子身上,為什麽?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兩個孩子的中文都是我教的,那個省心孩子,你教他時,他專心地聽,布置作業,認真地做,做完了去玩。考試當然不成問題。另一個費心的,你教她時,她動個不停,你說的她根本沒聽進去。布置作業,就像不知道,抓她坐下來看著她坐做,她在你的目光下磨洋工,趁你一不注意就逃之夭夭,玩兒去了。小的時候還算好,至少知道要考試了,逼一下複習一番也能過關。但所謂的好習慣就是養不成。不是一天兩天養不成啊,從學前班到四年級,五年的時間!每天放學之後都是After School Care的老師去接,接到課後班,第一件事就是做家庭作業!那時,我們被老師訓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做作業,但有老師看著也是萬般不情願地做了,就那麽且抱怨且長大,一直也算下來了。到了五年級,不用再去課後班了,放學了可以自自己走回家,那家庭作業就成了家庭的戰爭導火線。 我曾經寫過一篇那時的學校老師和我們父母建立的一個監管係統,讓孩子拿著一本本子來回簽字,老師布置了作業就在本子上簽字,拿回來家長監督孩子做完作業簽字還回去,結果聰明的孩子自己模仿兩邊的簽字,騙過兩邊多時,兩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栽在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手裏!這才導致老師建議我們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我們困惑中去尋找答案,知道了一個名詞:ODD。
今天給家長們的作業:
1. 孩的行為影響了家庭:
- 情緒上
- 氛圍上
- 功效上
- 人與人間的關係上
- 經濟上
2. 從哪些方麵,孩子的行為造成你的家庭在朋友鄰裏和活動上的遠離?
3. 除了你的孩子,還有誰被影響有不當的行為舉止?
這幾個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家長們看清孩子的行為對整個家庭造成或者沒有造成負麵的影響,影響又在哪裏?也從某個方麵顯示了孩子欠缺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哪些方麵的無能力解決。而這些也可以反過來映襯家庭了其他的人員有可能在這些方麵的欠缺。
今天,因為提到ODD這個名字,下一講我會引用一些科普的知識來講講著個青少年和孩童中常見的行為偏差之一。
孩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行為偏差有: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焦慮症、學習障礙症、違抗性障礙症等。
這些在我們中國人的父母眼裏,很多都歸於性格個性,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我曾經也一樣,記得曾經在一家網站發文,那裏有個作者提到她的兒子被診斷是ADHD即多動症,我當時很不以為然,覺得隻要父母耐心加愛心,就可以取代給孩子吃藥解決問題!
所以,有這種想法的我們,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的結果,是不了了之,也就在預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