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當我看到傑姆斯李曼講的一個例子,我幾乎不能控製的衝口而出:怎麽這麽像!
幾乎跟我家一模一樣!
先說他舉的這個例子,再來談我家的實例的感想。
米徹爾和泰德有兩個孩子,兒子傑森15歲,是高中尖子學生,行為優良,做事專注。正如他這個年齡的大多數的孩子,有時也會犯點錯誤,但總是能很好地接受懲處並能從錯誤中學習教訓,與大多數人相處融洽。
12歲的女兒黛恩卻完全是另一個故事。她常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常被學校處罰,在家裏不尊敬家長,令人討厭,非常的叛逆。她和一些她父母看不慣的孩子玩在一起,黛恩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存在著很多錯誤的偏見,卻聽不見父母的意見,她用不敬的語言頂撞家長和老師,她父母對她毫無辦法,但是有一點他們知道女兒總之那裏不大對頭。
他們找到傑姆斯李曼求救。傑姆斯介紹他們認識到有效果和沒有效果的父母技巧的區別,幫助他們認清女兒的行為背後顯露的問題。這對夫妻認識到女兒把她這種不正當的行為都歸罪於別人的習慣,而米徹爾和泰德用教育兒子的方式和期望來同樣對待女兒,指望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都可以經由一種教養方式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覺悟自我學習的地步,這是他們夫妻的一廂情願!因為他們的女兒沒有兒子那種能力,至少在很多方麵,她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受教者,所以,同樣的事情,他們的兒子可以接受教訓下次做得更好,而女兒卻無動於衷絲毫不變。黛恩這樣的孩子需要更加特別更加詳盡細致的指導,不僅如此,指導的時候可能還需要更加的專注、專心、和反複的強調。
米徹爾和泰德開始學習運用有效果的父母的技巧對待女兒,增加教練的父母角色的使用,並且製定了獎罰分明的規章製度,父母規定女兒:不可以與那些行為不正的孩子出去玩,晚上七點之前必須回家,並告訴女兒你才十二歲,必須聽從父母的規定!
夫妻倆不再與女兒糾纏在女兒的態度好壞上,而是追根揭底,專注在女兒行為問題上,比如:宵禁、交朋友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上。似乎忽然之間,這對夫妻一下子明白了該如何教養他們的女兒,他們甚至把女兒發脾氣時他們要對女兒說的話寫下來,讓自己照著“台詞”說,以這種方式不讓他們自己被岔開或者偏離主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女兒也照著“劇本”跟著劇情走了,黛恩開始晚上準時回家,因為早回家,她沒有時間跟那些不好的孩子鬼混了,黛恩的社交圈慢慢擴展到父母朋友家的同年齡的孩子們……米徹爾和泰德開始施展他們的教練功能,幫助女兒,一點點學習,從很微小的改變開始,慢慢的一步步向前……
米徹爾和泰德從一對善良慈愛的父母,對青春期叛逆的女兒無能為力,到今天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如何引導他們唯一的女兒克服自身的一些問題並建立了信心去麵對成人的世界,而他們的女兒黛恩也從一個任性沒有責任感的小女生,成為一個漸漸懂得如何解決自己的成長階段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掌握了一些友善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的技巧的少年人。
這個故事,有點類似我家的翻版。我家老大也是兒子,懂事成熟,偶爾犯了錯誤,一說就能認錯並引為教訓。無論在家在學校還是與朋友一起,都讓我們嚐到了為人父母的欣慰和榮耀。
老二也是女兒,也是從十一二歲開始,我們夫妻倆漸漸的感到無能為力,她教的朋友也不是我們樂見的,但是可能還不是像黛恩的父母那樣覺得太糟糕。但女兒的學校的朋友幾乎也都是不大要學習的。記得兒子說過,如果他與妹妹不是兄妹關係,即使在同一所學校讀書,也不會成為朋友的。我當時聽了很驚訝,問為什麽?兒子說他的朋友基本上都在學業上或者其他方麵都不錯的,而妹妹的朋友幾乎都是那些“異類”的孩子,自認為獨特,與大部分同學格格不入。
孩子都看得到差異,我們做父母卻一直至少好多年用同一種教養方式去對待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這確實是我們需要檢討的地方!
記得,幾年前,兒子還在讀高中,那時我聽一位文友介紹她家兄妹倆的管教方式,即用金錢獎勵懲罰孩子的行為好壞,覺得是個好主意,就效仿。每個星期發給兩孩子零用錢,如果沒有違規,一份不差地發,如果違規,就從零用錢裏扣除。結果是,每個星期發錢的那一天,兒子歡歡喜喜地領錢,女兒大鬧天空地發脾氣,為什麽?因為那個乖孩子幾乎總是可以一分不差地領到錢,而那個不乖的孩子幾乎總是被扣除的精光一分不剩。這樣同樣的獎罰製度對不一樣的孩子其實是不公平的,隻是可惜,我們過了很久才明白這個道理!
一個優秀的手足會給那個不那麽優秀的兄弟姐妹很大的壓力,這點,我們倒是早就意識到了,所以,從來不拿哥哥的成績跟妹妹比,總是鼓勵妹妹她有她特別的天份,在藝術方麵還有在文學方麵都如此,妹妹很小就知道寫虛擬的故事。可是,考進了藤校的哥哥我想怎麽樣都還是會讓那個敏感的妹妹心裏有些自卑。雖說,她從來都不肯嘴上承認,她喜歡說她比哥哥聰明多了,如果不是不愛學習,她可以考進哈佛的!每次聽她這麽吹牛,我都忍住堅決不笑,怕傷她自尊心。
不久前,趁女兒心情不錯,問她可願意幫我翻譯一篇短篇小說?我付她翻譯費,她想了一下答應了。雖說那晚我們隻進行了四分之一的翻譯量,我用中文讀出我的小說,她用英文寫出理解的意思,這樣的翻譯比起我翻好她再改,在英文文法用詞上都要地道得多,讀著她翻好的段落,我由衷地讚美:妹妹,你英文寫得真好,這是真的再創造!媽媽在這方麵,可能永遠也趕不上你!我相信,你如果不在繪畫藝術方麵發展,將來可以成為一名很好的作家!你一定會比我寫得好的!
也許,她聽出我讚美的由衷,那個晚上,是我們母女很久以來的第一次可以平靜開心地促膝談心,她告訴我她對將來的打算還有她朋友的情況等等,那一刻,我真的覺得她哪怕將來不去讀大學都沒有多大的關係,本來嘛,想想我今天的寫作,有多少是大學裏教的?大學教我的和留給我的大概隻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和一段青春的經曆,一個人對於文學藝術的熱情和愛戀,是任何大學都教不會的。
寫到這裏,感覺有點扯遠了。其實,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一個問題:當父母能意識到不同孩子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並身體力行時,會收到意外的驚喜!因為父母態度的轉變,孩子立刻可以感到,她感到被接受,不是因為她變好了,而是父母真正地接受了她的特別和不同,這讓孩子感到安心,從而也促使她確實變得安靜下來,換句話說:變好了。
待續
欲加入海外文軒子女教育微信群,請加:haiy256, 然後我們會發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