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香港《大公報》2012年11月2日 (http://paper.takungpao.com/html/2012-11/02/node_43.htm)
所謂的“長子如父,長嫂如母”,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認同。說的是在兄弟姐妹中,如果父母不在了,最大的兒子對其兄弟姐妹就有著父母般的責任和義務。當然,現代社會裏這種觀念早就淡了,加上我輩開始的獨生子女製,使得“長兄”這個名詞都不大聽到了。
小的時候,常聽我父親提起這個詞,因為父親的舅舅家裏有兄弟姐妹八個子女,即父親的表兄妹們,父親總是對他的大表哥充滿尊敬地說:“大表哥一向長兄如父,在家有著絕對的權威!”所有的弟妹包括我父親這位表弟都對這位大表哥言聽計從,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這位我稱為大表伯的父親的大表哥,是我童年對“長子如父”的全部理解,他的家庭是個大家庭,他的父親曾是中南銀行的股東之一,因為他的父親忙於上海至南京的銀行投資業務,從小他的弟妹們就屬他管轄,從弟妹們的學堂功課到為人處世,他頂替了常常不在家的父親的角色,不僅管教弟妹,而且他是真的以身作則,從來都是弟妹們各方麵的好榜樣。
49年之後,紅色中國成立,他已身在香港,本來是準備往海外發展的,可是在他的舊友數學家華羅庚的“回歸祖國”的感召之下,從香港折回頭回到大陸,隻是他沒有華羅庚幸運,連北京都留不下來,被發配到沈陽的一所大學裏做數學教授多年,至文革被勞動改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就這樣被葬送了,五十歲左右,四人幫倒台大陸開放,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赴美完成本來應該是幾十年前就完成的心願,他在伊利洛伊州的一所大學裏作為訪問學者,但是為了不再回去中國,轉成學生身份,以五十多歲的高齡,開始讀博士雙學位,數學和圖書館學,因為他那時已在大學的圖書館裏打工。圖書館的薪金少得可憐,可是他活得充實活得開心,博士生中,他是年齡最大的, 在他的老友華羅庚接受獻花倒在日本的講台上謝幕人間之際,他卑微地作為一名圖書管理員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裏清貧地生活著。
他的一對子女始終生活在國內,做父親的他沒有用任何力量去幫助兒女出國求發展,但是,他卻把他的弟妹們,一個個接 到美國來讓他們看看西方的世界!包括我父親,他的表弟,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次來美國看我,大表伯邀請我父親去伊州在他那裏短住,還帶著父親乘灰狗汽車一路顛簸去了華盛頓,看望一位他們父輩的親戚並在那裏遊玩,父親說他大表哥的生活真的是節儉,可他對弟妹和父親一點都不小氣,他就那樣過著清苦的日子,不斷地拿著自己微薄的積蓄資助者自己的弟妹陸續來美參觀短期居住。我不知道還有哪位長兄可以做到他這種地步?
九十年代中期,他的七個弟妹都到北美來過了之後,他才把他的妻子從中國接了出來,他們老倆口一直生活在美國中部的那個小小的大學城裏,直到他去世,他再也沒有踏上故土。他辭世之後,我的表伯母一個人回歸了中國,去東北找她的一對子女,安享晚年。
這個“長子如父”的故事事實上有點沉重,甚至按常人看,有點不近人情,因為,他割舍了對自己孩子的做父親責任和親情,卻一輩子扛起來長子 如父的這個十字架!當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的弟妹包括我父親,他的表弟,對他這一生都是無比得崇敬!
話說回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如果跟他們說這個故事,他們會不停地問“為什麽?為什麽他要那麽做?為什麽做大哥的需要承擔父親的責任?……”這也真不是幾句話就解釋得清楚的事情。
前幾天,先生正逢一年一度的孩子們“回歸校園日”的那一天出差,通常兩個孩子的“Back to School”是不同的一天,我們通常也是夫妻倆一同前往參觀學校的課堂和聆聽課程講解,今年,有些不一樣,兩個孩子就讀同一所中學,一個算新生,一個將是應屆畢業生。我不想錯過兒子最後一年的情況,先生覺得女兒第一年的高中也很重要,希望我能聽聽女兒的學業報道,但我隻有一個人,分身乏術,最後想起兒子,把他叫到跟前,問他是否可以代替爸爸參加妹妹的回歸校園日的家長會和參觀教室,他第一個反應是:“Why me? It’s yourresponsibility!” (為什麽我去?這是你們做父母的責任!) 對他說爸爸要出差,媽媽不想錯過兒子的學習情況,就隻好讓他去聽妹妹的情況,如果有重要的消息,他回來可以轉告。他十分不情願地前往了,還說我們在浪費他的時間和生命。
那天晚上,他其實是非常忙碌的,因為女兒要去上美術課,他爸爸讓他先把妹妹送去藝術學校,我自己開往高中先聽聽校長訓話,他動作快,送完妹妹就回到高中,訓話會場左顧右盼沒找到我,我在會場外麵正在簽名參加一些家長們的義工活動。會議結束,通常都是一個教室一個教室地參觀,我和他碰上頭,拿了課程表分頭進行。這當中他還要利用休息時間把美術課上完的妹妹接回家,再趕到高中把剩下的教室參觀完。
那天回到家裏,已經快十點了,問兒子感覺怎麽樣,他回答:“其實還不錯!(Actually it’s not too bad!)”原來本是為孩子的父母預備的這個“校園回歸日”,是為了讓父母能夠了解他們的子女接下來的一年所學的科目的情況,在眾多的中年人中夾著一個如此年青的大孩子,格外得引人注目,而且大部分的老師都認識已經在高中待了兩年的兒子,所以,都會特意問他怎麽會夾在父母們之中,兒子也總是解釋他是替代出差的父親了解妹妹的學習情況,幾乎所有的老師都當眾誇獎他是個好兒子(A good son!)!本來被他冠以“浪費時間和生命”的事情,卻被所有的老師和不少家長誇獎,他著實十分開心,覺得這兩個鍾頭的時間並沒有原先想象得那麽沒有價值。
我趁機跟他說起勇於承擔責任的被獎賞感,也順便跟他說起中國的有關“長子如父”的傳統和相關的故事,兒子聽得很認真,還不斷地點頭表示讚同,雖然我並沒有期待兒子繼承“長子如父”這個傳統,代替做父親的責任去照顧他的妹妹,但是我希望這件事和這番談話,能在他原本有些自我中心的腦中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是應該相互交替承擔的。當父母有能力時,父母照顧孩子,而當父母缺席時長大的孩子也能盡其所能,為一個家庭的共同利益相互分擔其中的責任,而從側麵也能了解到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也是有著其很深的道理和理由的。
Thank you so much for speaking out.
從小農經濟進入商品經濟,這種情況會改變,這樣的觀念會逐漸解體是必然的。
其實問題不那麽複雜,就是"個人利益第一位",還是"家庭(集體)利益第一位"的問題。本來這兩者並不完全相對,有時候可以兩者兼得。
當兩者衝突的時候,中國人太極端於成全集體利益,西方相反。
我還是比較讚成西方人的觀念。
故事寫得很動人,這隻是我的一孔之見。
自己沒倆錢也能把妹妹的孩子弄到美國來。
可惜我弟沒孩子。
長兄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