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有位朋友提起這部電影,說想聽聽我的看法,我正好預備去看,看完了想說點什麽,可似乎又有點無從說起。
這樣說吧,這是部根據真實的故事拍成的電影,原作者Elizabeth Gilbert就是電影裏的女主人公。電影裏由大嘴美女朱莉羅伯特飾演。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人到中年的女主人公本是個世俗眼中幸運的女人,富有的丈夫、舒適的生活、成功的職業、知心的朋友包括依然的美貌……什麽都有。可她就是覺得時間正在悄無聲息地溜走,而她在這之中總覺得一切不是她所要得,她無法從心靈上得到真正的滿足!於是她要求離婚,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淨身出戶,得回單身的自由!很快又陷入一場戀愛之中,可是激情過後她又一次地感到孤獨無奈,再次的選擇離開!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她似乎一生中都在不斷的戀愛、分手、再戀愛、再分手,好像永無止盡。
有一天她忽然醒悟,對她的閨秘說她要去尋找人生的真諦!一個人的旅行就此拉開了篇章,她周遊世界的第一站是意大利的羅馬,在那裏美食、曆史、古跡和新交的朋友成了她心靈的安慰劑,她嚐到放任自己的甜處,也因為鼓勵別人而得到身邊朋友的尊敬和愛戴。可是她還得繼續旅途。第二站是印度, 在味覺感官得到滿足之後她需要的是心靈的洗滌和精神的救贖。在那裏,她練習打坐,試圖驅除思想和心靈的雜念,卻發現心中反而更加不平安,她要尋找的仿佛離她更遠。她雖然沒能在她的印度靈修裏找到人生的答案,卻也初嚐到一種簡單生活和思緒沉澱的甜頭,她帶著希望和不住的祈禱又一次遠遊,這一次去的是印尼的巴厘島。在那裏她又一次的遇到了愛情,然而擔心身心靈的平衡會被破壞,她猶豫和退卻,不過最終她在追尋快樂與虔誠之間終於意識到身心的平衡仍掌控在她自己的手中:“拯救我的人,並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
這最後的結局花好月圓比較羅曼蒂克,當然十分美好,我們每個人不都向往找到身心靈的平靜與生命中的真愛?!可是,這個“拯救我的人,並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的結論其實是比較佛教化的。佛教講的是“悟”,從這個漢字上可以看出所謂的悟是由心生,用心才能悟,所以是以豎心旁加一個我。也許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個道理不錯!人自身的修行確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悟性,而悟性是從心靈而來。不過,對於人靈魂深處的東西這個故事也就到此為止,沒有更深的描述。當然,故事總歸是有始有終,不可能一直說下去,正如我在寫故事時也是隻能摘取某個人人生的一小段,我結尾了可總有讀者意猶未盡地問“後來呢?”。中國人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所有人的結尾大概都可以用這個“散”字吧。可是這個故事的結尾卻是“不散”和美麗的,所以很多女性讀者和觀眾說這本書和這部電影“可以隨意當作無論是勵誌、愛情小說、心靈雞湯、靈修、瑜伽筆記、,甚至哲學小品文來讀和看,美國女人那特有的直接、活力、又不失性感的語言,是陰霾天氣強力的驅逐劑。”
也許用我這個亞洲女人的眼睛來看,作者的這段一個人的旅行的成因在我們很多人的中年都會經曆,用四個比較流行的字來說就是“中年危機”,當然,每個人的危機感都不一樣,有的人純為了年華和青春的逝去,有些人卻是掙紮在人生的意義和靈魂的歸屬中。記得一邊看著影片,我一邊開玩笑地對陪我看電影的人說:“我怎麽覺得這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啊?去意大利放任自己的味覺;去印度體驗最原始的心靈潔淨,再去巴裏島享受一段最浪漫的愛情……”沒有聽到回應轉頭一看,身邊的人睡得正酣!一個人的旅行!這也許正是東西方女人的相異之處,一段真實的人生經曆,對一個西方女人!而對於一個東方女人,多半是一個人的臆想而已。
話說回來,故事結束之後,男女主人是否從此就真的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 女主人從此不再有精神上的空虛和疑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是否仍會使得他們的愛情蒙上陰影?我想每個成熟的人都知道現實生活意味著什麽?答案自在大家的心中。也許那才是真正值得人去不斷祈禱不斷持守的!
食物,不過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祈禱吧!那精神層麵的需求才是真正使得我們快樂的源泉,而愛,卻是我們永遠追求永遠向往的最美的情感。
這部電影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電影服裝設計,光是朱莉婭就有超過近百套戲服。電影剛開始時女主角婚姻出了問題,那時她著的是寒冬的服飾,當她再次戀愛,仿佛迎來萬物複蘇的春天,她的服裝隨之變化。而穿梭在紐約大街小巷中的朱莉婭,和所有的紐約客一樣,多以黑色和灰色的套裝和洋裝出現。在意大利,無論是羅馬的古跡中還是鄉間迷人的美景間,女主角的服裝變得和和秋天一致的駝色和泥土地色係,象征著她的靈魂一點點地得到釋放和回歸。印度之旅的朱莉婭,著裝越來越寬鬆, 色彩也越來越明快,豐富的色彩也讓觀眾感到女主角的內心之火在漸旺,直至到了巴厘島,朱莉婭更是披上了色彩斑斕的絢麗,顯示女主角迎來了愛情的春天,在自我和環境中找到內心的平衡。
和一位朋友談到信仰時,我提及這部電影,我說從人生哲理來看,這是部不錯的電影,正如佛教引導人們去“悟”。但從信仰和靈魂的歸屬講,這部電影並沒有給出最後的答案, 可以說太淺深度不夠。就像我一慣所說的佛教和基督信仰,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是人學,以人為本; 一個是神學,以神為始也為終。
新州周報2010年10月7日
好文!
我沒開過這個片子,但是你的評論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革命路》。雖然這個片子裏的女主角要幸運得多,估計整個調子也明快得多,但是她們都是幻想幸福來自遠方的典型。
我很同意你的結論,深度不夠。因為從你的描述來看,女主角總結的人生真諦是“自我操控,自我拯救”——這實在離人生的真諦差得太遠了……
精辟的總結,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