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幾個月前,我們家的上海人下班帶回來一個 USB, 上麵是他的上海同事老鄉推薦的“上海滑稽戲”。滑稽戲我知道,上海的一種地方方言類似北京的相聲或小品。我並沒特別注意。
晚上靜下來,家裏的上海人硬要拉著我這個非上海人一起看,說是非常好笑。我隻好舍命陪君子!誰知道等看到一個西裝筆挺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的中年男人一出現,我們倆的笑聲還真沒怎麽停過。那天我知道了一個人和他新創立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周立波和他的海派清口。那天我們看的是一出他自創的獨幕 Talk Show: 笑 侃三十年。
我在上海呆過幾年,加上嫁了個上海男人,所以一口上海話還算流利,“騙騙外地人”不成問題。基本上周立波說的上海“俚語”除了一個“打樁模子”以前沒聽說過,其它我都能明白個八九不離十。其實,聽懂上海話,不是能體會“周立波”幽默的主要因素,(他表演的時候是上海話夾著普通話說的)最主要的是他提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的變遷,讓我們這一代人感同身受!那笑出來的眼淚中有記憶中的苦澀更有回味後的甘甜。
比如,他提到當年貧窮的中國十億人民隻穿五種顏色的衣服,唯獨上海人在那平乏的歲月裏獨領風騷,他們發明了“假領頭”!記得大約十一、二歲時第一次去大上海,我作為孩童那時對上海人的印象就是他們總穿著很整齊。 回南京一說,隔壁阿姨聽了生氣, 說:“他們上海人出門穿一套,一回家就脫下換上睡衣!他們那叫假!我們家裏家外都一個樣兒!這叫實在!”那會兒聽著覺得阿姨說得有理,上海人是虛得慌(南京話)!今天在美國,很多時候我們也是什麽場合穿什麽衣服,回國在北京爬長城,看見很多漂亮小女生穿著三寸高跟鞋爬得汗流浹背,我早已見怪不怪,在美國出生的女兒看見“東洋景”不解地問:“媽咪,他們是不是等下要參加舞會沒有時間換鞋子?”唉!想說他們實在,家裏家外一個樣,看著孩子天真的笑臉,苦笑兩聲沒說!這其實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
話說回來, 周立波幽默裏所傳達出來的東西是一種非常地道的上海人的東西,他們自己認為非常精致,就像他用咖啡比喻他的“海派清口”用“大蒜”比喻北方人的幽默一樣,所以,上海的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自認為有那麽一點“小資”,原因也很簡單,上海在解放前的幾十年租界地國際大都市的關係,就像上海的小市民都會講幾句“洋涇浜”英語。也因此讓全國各地廣大的以“龍的傳人”自居的百姓們看著“出氣”!
再說一個我第一次去上海時所遇到的事情。那時我還是個孩子,第一次跟著大人去一家親戚家做客,親戚家的女主人招待我們吃點心,端上來一盤白裏透紅的東西,那是七十年代末,四人幫剛倒台沒幾年,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在南京,唯一的一家西餐館就是華僑飯店裏麵的西餐廳,普通人也很少有那個雅興進去品嚐。我那天吃到的是什麽?一盤土豆色拉。你可能不以為然,那麽簡單的東西!今天在海外,土豆色拉再普通不過了,可是,那個時候,別說色拉醬外麵買不到,上海有名的“紅腸”更是唯有上海才見得到。看我們大家吃得開心,親戚家的女主人耐心地介紹怎麽樣用蛋黃和油打出色拉醬來, 再放入上海大紅腸、土豆一係列佐料 ……
等到有一天我嫁給了一個上海人,從我那上海婆婆身上我才真正體會出土豆色拉中上海人的味道!我婆婆其實並不大會作西餐,吃西餐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局限在上海“紅房子”西餐館的味道,到美國一試正宗西餐,反而皺眉頭:“地個米道哪能 ……” 味道不對!還是中餐好吃!可是婆婆對土豆色拉情有獨衷!她還喜歡自己做,美國的土豆兩塊錢一大袋,色拉醬 Costco 裏一買兩大罐,婆婆公公沒來時, 我們在美國超市買一小罐色拉醬三個月也吃不完,他們老兩口一來,不出兩個星期,兩大罐色拉醬就見底了!私底下我和婆婆的兒子講笑:“感情你媽把色拉醬當水喝啊!我不是心疼那色拉醬,反正便宜得很!你爸高血壓,那色拉醬都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那意思你做兒子為他們健康著想,你的責任!知母莫如子,兒子回答:“以前上海色拉醬金貴,這是他們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西式美食!他們喜歡隨便他們去。 ” 我婆婆還有一絕,上海人喜歡吃泡飯,她老人家不是用醬菜下泡飯,而是喜愛用花生醬“過”泡飯!
一直想寫寫我那“小資 ” 的婆婆,被我父親一頓“訓斥”,收住了筆。今天被我的一位讀者要求談談周立波,把我的婆婆大人也扯了出來!
其實, 上海人的“小資”已不完全是“資”了,而是有上海特色的略帶“資”味的東西,所謂洋為中用吧!就像周立波的幽默,很含蓄,不直接,讓你笑也是笑得“嘿嘿嘿”不是“哈哈哈”。就像我和我的婆婆, 我們相互之間再看不對眼,可我們十幾年從沒有紅過臉,上海人很少直接或當麵說別人的不是,不像韓國人(典型的北方漢子),兩句話不順耳,立馬大打出手!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素質或涵養吧!
今天多說了一點上海人的優缺點,別砸我!我不是上海人,我隻是個上海媳婦兒!
上海人的生煎情節
現在上海很大-部分人口來自外地,上海的大街小巷已經不講上海話了,大部分上海人的孩子都不會說上海話,去年回國,我先生帶孩子們去參加他的中學同學聚會,在同學的孩子中,隻有我女兒-個人會講上海話,他們在上海讀書的反而不會了。現在有這麽多人去上海讀書,工作和定居成為新上海人,上海仍舊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八方的人才成為上海人,包括那些曾經講過上海人壞話的人。
非常讚同“他提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的變遷,讓我們這一代人感同身受!那笑出來的眼淚中有記憶中的苦澀更有回味後的甘甜”,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清而不俗,上海人叫“說喜話”。
另外,上次看了你的老資公公,一直期待你寫小資婆婆,再多寫點吧~~
我相信外地人的嫉妒心理有那麽一些,但是最主要還是上海人尤其是以前的上海人的過於自傲和自負,造成上海人的孤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