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eautyinAutum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科學和信仰、宇宙和人生…從我喜愛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談起 上

(2009-04-27 20:08:36) 下一個

我非常喜歡看富有哲理的科幻電影。不是那種漫無天際、天馬行空的《星際大戰》之類的電影,而是諸如《接觸》(Contact)、《火星任務》(Mission to the Mars)《撞擊》(Impact)和《地球末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這類帶有科學推理和人生哲理的電影,每次看完一部這樣的電影,它不僅能讓我幾天之中都沉浸其中,而且引我思考,對於宇宙和人生,對於Super Power、上帝、和信仰,我總能從中得著很多。也許你會笑我:“科學幻想如何能當真?又如何能成為信仰的根基?”我願意用《接觸》影片中女科學家的的話來回答:“哪樣科學發明不是從科幻開始的呢?曾經有人幻想人裝了翅膀可以飛翔,結果出現了飛機;至於上月球 、火星,核子試爆,哪個在曾經不是科學幻想?為什麽你們的眼光不能放遠一點?”

先說說我多年前看過的這部朱蒂夫斯特主演的電影《接觸》。多年前我完全是慕朱蒂夫斯特的名才看的這部片子,當時看了就覺得震撼心靈,今天再一次觀看,依然動心!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和信仰的並肩之旅。

電影《接觸》

片中的主人公天文學家伊莉(朱蒂夫斯特演)在出生之際母親死於難產,父親又在她九歲那年逝去,與生俱來的孤獨使得她從小就在找尋生命的蹤影。父親去世之後少年的她就喜歡對著無線電頻率呼喚:“爸爸,我是伊莉,你聽到嗎?”孤獨聰慧的她自幼熱愛天文,對生命的短暫和轉瞬即逝執著地想探出究竟。長大之後她成為一名傑出和有些孤僻的天文學家。

伊莉堅信茫茫宇宙之中,必然還有其它的高級生命,不然“就太浪費空間了”!終於有一天,伊莉接收到從外太空傳過來的訊號,而對這個訊號的解讀, 充斥著政治、宗教、科學的種種爭議,伊莉幸運的在郝頓的幫助下解譯了外太空傳來的訊號:一張可以讓她製造出一部機器的圖紙,而這部機器可以使得人類與外太空高級生命取得聯係。然而伊莉並沒能成為第一個試機的人,第一次的試機在自殺炸彈之下人死機毀,伊莉不灰心不放棄,經曆了種種磨難,她終於坐上了那部機器的駕駛座位。那在我們地球人眼中短短的十幾秒鍾的時間,在伊莉卻是難以忘懷卻無法令他人致信的奇妙的經曆,她後來敘說她穿過的層層時光隧道看到美麗無比的景色甚至她去世的父親,雖然最終明白那個美景原是虛幻,是高級生命讀取了她的記憶而成,然而這次的“接觸”帶給她翻天覆地的改變,她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徹底改變!她的原話:“我知道身為宇宙中的一份子,我並不孤獨,我渴望分享,也希望 世人都能瞭解,麵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隻能存有敬畏、謙卑和盼望,我會將這分享的渴望,變成我心中永遠的願望。”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中不斷出現的另一個人物:神學家帕默。他和篤信科學的伊莉原本是兩個完全不同信仰的人,但是從他們倆的相遇、相知、相惜、相對最終相信至相似,他們兩人成了科學與信仰的化身。

這裏是他們倆兩段精彩的對話:

伊莉:你們說上帝不讓人 證明,有沒有可能更簡單的答案是:上帝不存在!是我們為了懼怕孤單,所以創造出上帝?

帕默:我無法設想沒有上帝的世界,也不願活在這樣的世界裏。

伊莉說:所以寧願自欺欺人?你如何明呢? 

帕默回答:妳愛妳父親嗎?請證明給我看。

當帕默質問伊莉為何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做這種嚐試,伊莉回答:我其實一直想尋找生命的意義,人從何處來, 要往哪裏去?我們存在的理由是什麽?我想上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而當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伊莉述說的奇妙經曆,帕默卻說:盡管我倆的信仰立場不同,但站在同樣都是追求真理的角度上,我相信她說的話。

看到最後,我的感觸是:無論科學還是神學,真正的科學家和神學家都是信仰的堅定持有者,美國人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believe! 如果研究科學和信仰上帝的動機都是因為渴望真理,那麽科學和信仰就是相通的。反之,如果以真理為代價,往往將科學奉為神明。

這部電影探討了科學與宗教的衝突,同時也帶出了科學與信仰的和諧。導演讓陪襯在伊莉身邊的“科學家們”和帕默四周的“眾信徒”以及包圍他們的社會和政治, 讓我們體會到唯有真正體會到偉大浩瀚,才能自覺謙卑和渺小! 正如伊莉的親身經曆,無法言說,卻感受深刻!她雖無法證實這種經曆,卻被那種崇高所震撼!而這時,真理和信仰終於相遇!這也是為什麽很多科學家心中有上帝的原因,同時也可以測量出很多“神的信徒”, 其實隻是信仰自己!

待續 
下一篇:科學和信仰、宇宙和人生…從我喜愛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談起 下
請讀我更多的博文:
John Lennon的理想世界   別對我提你的那個上帝   當我說我是基督徒時
我的忠實粉絲    人生之不歸路    從三部經典的愛情電影談真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lanyi 回複 悄悄話 寫得不錯,科學也是一種信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宗教.

beautyinautum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rainyard的評論:
謝謝你看了這篇文章還寫了意見。:)
rainyard 回複 悄悄話 《聖經》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讀, 作為信仰是自欺欺人.
自欺別人也管不著.
所以希望那些信教的博客不要在文學城 post 宣教布道的文章.
希望文學城是一個中性的輕鬆的場所
sunjk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eautyinAutumn的評論:
迷信宗教,十步百步。宗教就是盲從,讀點西方哲學史就明白了。說道家接近西方(宗教)是對道家的曲解。西方宗教一清二白,東方哲學需要論理(reason)。你所指的西方根基,早已被達爾文和科學摧毀。美國人死抱信仰,因為沒有它,就成了迷途的羔羊。中國人早有孔夫子的教誨,儒家思想不與科學相悖,是永恒的經典。
BeautyinAutum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武勝的評論:信仰引文是:believe. 狹義和廣義的信仰定義,就看你如何去看。
BeautyinAutum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njkl的評論:
首先謝謝你對我的肯定。接著還是要說不同的意見:信仰決不是盲從,盲從那叫迷信。科學家也是信仰的堅持者,隻不過他們相信求證。但在證實之前,他們堅信所研討的主題,所以說當以追求真理為前提,科學和信仰是相通的。

孔夫子的儒家理念是入世的,君君臣臣,比較利於規章。其實中國出世的接近於西方世界的文化是自己的道家文化,但是,那裏麵雖說有很多談論人生和世外的精華東西,但缺少了一個最主要的根基,那就是人和世的起源。這是個大話題,幾句說不清,有機會我們共討。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科學的真理是在有物質基礎的探索中、根據探索的結果而不斷修正的認知,它可以在相同條件下重複驗證,從而符合人的認知邏輯。信仰的真理就是經文揭示的終極真理,所謂探索是如何去理解先知的語言,所謂驗證是利用偶然或原因未知的事件加上純主觀的念想。都使用“真理”和“探索”的字眼,涵義不同。

一定要讓二者合一有一個辦法:你把經文看成是人永遠也不可解的天書,人的科學實踐到哪一步,就把經文解釋到哪一步。還別說,現在真有這個傾向。沒有這個柔軟度,信仰很快就要過時了。
sunjk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eautyinautumn的評論:
你的回答很有度量:不管中國人美國人,都跟著上帝走?如此,中國人就不再是孔夫子定義的中國人了。
順便說一句,我也喜歡contact,有點深度,說明了信仰要求盲從(leap of faith),不可講理性(reason)。
beautyinautum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eaglewings的同理心。

武勝:科學難道不是在不斷的探索嗎?

老姐:問題時,當科學和信仰都是以追求真理為前提,兩者是相同的。 井水也好, 河水也好,終歸與大海。

Sunjkl: 真理就是真理,它沒有必要去看國度和人種,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地球也不過小如塵土,中國人和美國人,在上帝的眼裏,又有什麽分別?
sunjkl 回複 悄悄話 當代中國人感歎敬佩西方的宗教信仰,無可非議,因為孔夫子的“愚民教育”。西方2000前開始篤信一個真神,到200年前才認識到沒有真理(美國人除外)。而中國古人3000前就看到了真理(關於有沒有上帝),因此最好不問。你認為中國人該不該違背古訓,跟在美國人屁股後麵走?
老姐 回複 悄悄話 還是不要把科學和宗教搞在一起。科學家們大都都要這兩個東東分家的;宗教家們每每硬要湊過來,不是指手劃腳的幹涉,就是套近乎。我看咱們最好是井水不犯河水,分開過必較妥當。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開頭不錯. 但結尾要"和諧"科學和信仰有點一相情願. 什麽叫信仰? 那是一種堅信不疑的理念,對象是先知的終極真理. 而科學恰恰不相信終極真理,真理在於不斷探索中. 這兩個"真理"是根本不同的.
eaglewings 回複 悄悄話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科學家心中有上帝的原因,同時也可以測量出很多“神的信徒”, 其實隻是信仰自己!
--- how ironic, yet it is true.

喜歡這類對真理探求的文章. 寫得好. 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