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星島日報12月26日 副刊 http://www.singtaousa.com/122607/su01.php
最近讀完於丹的《莊子心得》,很有感觸。
其中有一章“談笑看生死”中,於丹提到一個寓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兄弟倆住在高樓的第八十層,深夜回家,電梯停了,隻好背著重重行禳爬樓回家。爬至二十樓,覺得背上的包包太重了,於是寄放在二十層,想以後再來取。 上到四十層時,兩人開始感到累了, 也開始互相埋怨, 這樣一路吵吵鬧鬧著繼續爬樓,直到六十層,兩人疲乏不堪,懶得再出聲了,於是反倒安安靜靜的爬那最後一程,終於爬上了八十層樓,站在自家的門口,兩人才想起家裏的鑰匙被遺忘在寄存在二十層的行禳中了。
於丹用這個寓言比喻人生。每一層樓比喻一個年歲,在我們人生之初,我們都是精神抖擻、意氣奮發的,背上的行禳裏滿裝著我們最初的抱負、理想。到了二十歲左右, 大多數人開始進入社會認同社會規則,這個世界給我們很多其他的負擔,諸如金錢、社會地位、別人認同等等,那些行禳中的夢想便先卸下來,想著 回頭再撿起來就是了。
輕鬆上路,快樂向前。這一路上,年歲越長,內心越焦慮, 身心皆疲,難免報怨。 這樣到了四十不惑之年, 所有的意氣風發都隨風而去,人生除了累還是累! 一路吵到六十歲, 便也懶得吵了,來日不多,好好珍惜吧,相互扶持到了八十歲,這個接近人生終點站,回頭再看,悵然所失,想到這一生最初的夢想被留在二十歲的行禳中了, 原以為會回頭去取,如今再也沒有了機會,二十歲回不去,因為人生是一條單行的不歸路!
這樣看來莊子是否悲觀了一點? 其實不然,莊子之所以可以笑談生死,正是因為他對死亡之曠達的態度!
於丹提到在這個問題上道家和儒家的相似點:孔子也說過: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想知道死,先要懂得生。道家強調“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儒家追求“殺生而取意”。兩者殊途同歸,那便是讓生命獲得價值!
我們中華文化其實說到底是一種中和道儒兩家精神的集合體,儒家提倡禮儀,所謂君君臣臣夫夫子子,是 一種入世的個人的自我實現; 道家提倡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道家教我們出世,實現人格的超越。
其實在人生道德和哲學思想上,道家的很多理論與聖經裏的有些話語不謀而合。道家提倡“樂生”,聖經教導我們“常常喜樂”。我還在讀達賴剌嘛的《快樂的人生》一書,對於佛家的思想也有很多新的認識。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如此,你何必去信一個“洋教”,我想說,我了解得越多,對這些大師們的智慧越加讚賞, 也便越是明白這些各家門派實乃和大多數的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分不開來,總之是人間的學問,而與聖經的根本大異在於一個是人學一個是神學!
我很高興於丹能把莊子、論語這種古文難懂的中國文化瑰寶用通俗的語言講得深入淺出的,證明今天的中國也意識到在倫理方麵和道德修養方麵國人的欠缺。
你真是說了我想說而不知道該怎樣表達的想法.
“就我個人而言,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和傾向,我有的隻是做人的準則;當然,對於別人的宗教信仰,我一貫持尊重態度。我不懷疑一個真正的信仰者具有遠離誘惑,潔身自好,守一方淨土的能力,如特麗莎修女這樣的人。但是,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包括你我,雖然內心有從善向上的願望,但是要把這些願望轉化成現實,卻是一個十分艱巨和艱難的過程。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信仰者在我的眼裏不是真正的信仰者,而是假信仰者,我對他們沒有信心,當然,這個“他們”既包括你,也包括我(雖然你我信仰的內涵有所不同)。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狀態;當你站在高處俯視塵世時,你看到了人生的有限性,局限性,和必然性,因而有了一種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就是智慧。當你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你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製而尋求超越,這就是信仰。
然而,信仰有真假之分,它的分界在於你有沒有內在的精神生活。偉大的信徒都是那些有著偉大的內心世界的人,相反,一個全心全意相信天國或者來世的人,如果他沒有內心生活,那麽他就不是一個真實的信仰者。
如果說,認識到人的無知是智慧的起點,那麽,覺悟到人的不完美便是信仰的起點。 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東西必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靈魂對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最高精神價值的追尋和領悟。 唯有鍾愛精神價值本身而不要求看見其實際效果的人,才能夠走上信仰之路。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我所見到的大部分信仰者,都是屬於那些能希望見到實際效果的人。由此推斷,做一個真正的信仰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並不否認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信仰者,是否是一個真正的信仰者,並不是他自己說了就能算數的。一個真正的信仰者要具備許多條件,這些條件中包括:胸懷、正直、深刻、執著、自律、富有犧牲精神、悲天憫人、博愛忘我等。很不幸的是,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所謂的“信仰者”很難達到以上這些條件,因此,我才會說,我很難相信你是一個真正的信仰者。”
其實,這個世界上隻有很少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看破名利,超越生死,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向這個方向努力。一個人的悟性絕對和他的閱曆和素養有關,這素養既包括知識,也包括理解能力。一年前我讀了網友“邊城秀才”的文章《優遊林下》,我寫了一篇讀後感;半年之後,我再讀一遍,感受和理解卻有很大的不同。可見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網友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文章的連接是: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9&postID=23257&page=1#mark
很有些喧賓奪主,為此向樓主打個躬,作個揖,唱個諾。還望樓主多多包涵。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9&postID=23257&page=1#mark
If you go to church, you will find believers from 10s to 80s, searching spirit life has no age limit, I begin searching in 20s:)
我也是,文歸文, 講歸講,真正能看開又是另一回事。不知應該是歸於“沒出息”呢還是歸於“難開悟”!
日子還是要一天天得過,祝新年愉快!
一個人的行為和他人生態度常常和他的年齡有關。於丹的那些話和她現今的人生觀,是她在走過大半人生之後的感悟。有些人生的彎路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免不了要走一遭。所謂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一定有它的道理的。我一直認為,若是再給我一次重走人生的機會,我還是會犯同樣錯誤,做出同樣的選擇,走同樣的彎路。因為這些錯誤、選擇、和所走的彎路,實在是年齡的衍生物。
說到生死觀,最近一兩年來,在秀才朋友的影響下,我倒是讀了不少有關書籍。我讚同儒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生死觀,但比較喜歡道家的 “生死氣化,順應自然”的生死觀。老子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保存自己。很欣賞道家的“無為”,但對其“寡欲”一說很不以為然。西晉玄學家郭象說過一段話,我覺很有道理:“夫死生之變,猶春夏秋冬四時行耳,故生死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因此,生死兩字實乃見仁見智,不同的立場有的不同看法,故應“生時安生,死時安死”,如此這般,生與死則可以在順應自然中與道同體。
應該說,我最讚同的還屬禪宗的佛教生死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教認為,人世間充滿了大苦難,沒有人能逃避得了人生的“八苦”。但是人們可以盡量使自己“明心”而脫離苦海。 六祖慧能認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可洞見佛性,而把握生命的內在本體則是超越生死成佛的根基。根據禪宗的“無念”法,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修煉超越生死成佛的功夫。修煉超越生固然需要大努力,成佛則需要悟性,超越生死成佛之境界,全在人們的一念之悟中。“悟”隻是一瞬間的事,所謂“頓悟”,就是在瞬息間克服“無明”而達到永恒的超越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境界。
用淺顯一些話來說,那就是人生中雖有“生、老、病、死”等之苦,但隻要自己不以這些“苦”為苦,時時能保持一顆平常心,那麽你就超越了“苦”,於是也就遠離了“苦海”。也就是說,人的痛苦常常在於他自身的執迷不悟,在於“無明”之心不能除的執著之中。
其實呢,這書是讀了不少,也能嘮嘮叨叨地引經據典一番,但全是紙上談兵,讀了半天,還是最怕“生、老、病、死”,所以說,我這人沒出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