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立體聲輕音樂電台裏傳出的一陣撥動我心的樂曲,我聽得如癡如醉、心神往之,那就是波蘭女作曲家、鋼琴家苔克拉·芭達捷芙絲卡 (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的膾炙人口的鋼琴小品《少女的祈禱》(作於1859年)。
我曾經一遍又一遍的聆聽這首鋼琴曲,我快樂的時候,它陪我舞蹈,我在它的旋律裏體會少女那種溫婉而幽麗的輕盈;我憂傷的時候,它陪我哭泣,它那水波一般起伏韻律,給我無限的慰籍。音樂在單純中顯出深刻,親切、傷感、柔美。。。。。。少女的祈禱,究竟在祈禱什麽?我想愛永遠是主題!器樂作品沒有實體形象,你盡可以自由地發揮你的想像去理解、體會。
半年前,兒子參加年度的鋼琴表演,彈奏了我喜歡的另一首貝多芬的《至愛麗絲》。我感動落淚。兒子深知做母親對他的期許,接著問我還想聽他彈什麽樂曲? 我說了這首《少女的祈禱》。
兒子和她的日籍鋼琴老師說了他媽媽的夢想,老師很理解,開始讓他練習彈這首樂曲。這首曲子彈奏技巧上難度並不是很高,但在音樂理解上卻是有很大的區別,彈的好可以打動人心,否則隻是一係列的滑音和旋而已。幾個月下來,兒子已彈的嫻熟流利, 我幾次三番和他講那個隻活了短短二十七年的女作曲家的一生,我希望兒子能從那短暫的青春中,看到花一般美麗的永不凋謝的魂靈。兒子總睜著他那雙好奇的眼睛,不敢相信地問:“Really? She died at 27?”
老師推薦他去參加加州大海灣區的音樂比賽。比賽時彈三首曲子, 這首《少女的祈禱》也在其中。
星期六的下午,我們全家相陪到比賽現場,我們來得晚了一點,剛坐下,還沒弄清楚狀況,就聽到評審報兒子的名字, 兒子趕緊站起來上台了。
《少女的祈禱》就那樣如一泓泉水從兒子的指尖潺潺流出! 也許一個十二歲的男孩還沒能體會少女的那種幽深的心思,但是我聽得出這個男孩對音樂家短暫人生的深切同情; 雖然《少女的祈禱》被這個還沒正式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彈奏的過於天真和單純,可是也透著一種清新的企盼和向往! 我後來開玩笑的稱之為《少男的祈禱》。接下來的另兩首曲子,兒子彈得都很好, 我知道得獎應該是沒有問題。
兒子自四歲參加全美的音樂公開賽(US Open), 連著三年, 第一年一等獎,第二年還是一等獎,第三年隻拿了三等獎。做爸爸的比兒子還著急,得了三等獎之後,有點失望的說不再參加比賽了。所以從兒子七歲起到現在,兒子隻參加表演和一年一次的考級, 不再參加任何有獎比賽。老師提過幾次要讓他去比賽,爸爸都婉言推托了。這次,兒子彈的幾首曲子尤其是這首《少女的祈禱》,我們都覺得彈得很好,便也想讓他出去比比看。兒子自己信心卻不足了,“我行嗎?What if I did not get any prize?” 我們都安慰他得不得獎不重要,他盡力就好。
報名次時一貫的從後往前報,兒子參加的是年齡十二歲的少年組,三等獎欠缺,二等獎不是他,我看了看兒子,他沒什麽反映,他自己也知道發揮得還不錯,也期待著一等獎!一等獎名次報出來,也不是他!他的臉色暗了下來。我正想安慰他,台上的評委嘰裏呱啦說了一氣,說有個特等獎,兒子便是那特等獎的得主!
接下來不用我說,都能猜得到我們一家的興奮心情。值得一提,兒子爸爸的功勞不小,每次的接送兒子學琴都是爸爸一手操勞,每天直著嗓子樓上樓下的叫著兒子練琴也是爸爸不依不饒,雖然兒子對爸爸的“聲嘶力竭”一貫頗有微言,但不是做父親的嚴要求,沒有兒子今天的傲人成績。 所以,我讓兒子謝謝爸爸,爸爸當然是開心的合不攏嘴。
聽聽這首少男版的《少女的祈禱》吧。
" width=360 height=300 controls=imagewindow autostart=true loop=true console="wenxuecity">
" width=360 height=30 controls="ControlPanel" autostart=true console="wenxuecity" loop=true>
我孩子的鋼琴老師也是日本人,她很認真,細膩,孩子們在她身上學到了音樂之外的東西。
我們做家長的也該給孩子一些時間晚他喜歡的東西,但是適當的要控製,因為孩子一般在控製力方麵都需要漸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