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儉而不奢,持盈保泰

  曾國藩於道光十九年(1839)進京供職,收入微薄。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國藩充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得到了一筆高額薪俸。回京後便給家裏寄回了一千兩銀子,作為清還舊債和饋贈親友之用。他這一慷慨解囊的做法遭到弟弟曾國華、曾國荃的反對,他們認為曾國藩置自家利益於不顧,而去救濟別人,其目的有“近名之心。”這實在是曲解了曾國藩此番所作的苦心。曾國藩在稟祖父母的信中,說明了饋贈親友的原因有二:一是有意留一部分債,恐盈極生虧;二是親族中老人在世不久,恐今後欲贈不能。他說:我家運氣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各親戚家皆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資助,則他日不知何如……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後必悔之。

  曾國藩在翰林院期間,潛心研磨過《易經》,深悟盈虛消長的道理,知人無完人。他指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世上沒一件十全十美的事物。剝卦中講陰盛陽衰,小人得勢,君子失勢,但它蘊育了複卦的陽剛重返,氣象蓬勃,因而君子得到剝卦則認為是可喜的。卜卦中講君子得勢小人失勢,暗示著相對應的卜卦的又一次陰盛陽衰,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卜卦,則潛伏著危機。所以原本吉祥的事物,由於吝嗇而走向凶險,原本不吉祥的事物,由於小心謹慎而走向吉祥。君子隻所以能遠離禍端,就是能忍受事物的缺陷而不去追求他的完美。小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不吉永遠伴隨著他。這就是事物的兩個方麵,彼消此長,禍福相依。

  曾國藩親眼目睹過盛極而衰後的艱難、悲慘和世態炎涼。因此在生活中不敢追求奢靡豪華,而寧願抱殘守缺。深恐“全”而後吝與凶隨之。他把自己所居起名“求缺齋”,以時時自惕。一次他的下屬為其打製了一把可以燉人參、可以煮燕窩的銀壺,耗銀八百多兩。曾國藩知道後,深感慚愧,他說:現在百姓還吃著草根,大部分官員日子也過得艱難,而我卻如此驕奢,這實在有辱我平日廉潔的名聲,真是慚愧得無地自容!曾國藩認為:“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這一結論是人世間的經驗之談。

  曹雪芹筆下的賈府,是清朝初年興起的新貴。賈府的祖先賈演和賈源,在清兵征服全國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九死一生”,獲得了寧國公、榮國公的爵位,掙下這份家業。然而他們的後人卻整日裏珠圍翠繞、錦衣玉食、窮奢極侈。平日裏吃一種茄子,也要配上幾十種的佐料,辦一桌酒席就要花上百兩銀子,甚至一席小小的“螃蟹宴”就夠莊稼人過一年了。遇到諸如貴妃省親、秦可卿出殯、賈母做生日,那花起銀子來,更是像淌海水似的。正如寧榮二公之靈所說:我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流傳,雖曆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賈家的成員,如賈珍、賈璉等,全是些醉生夢死、驕奢淫逸的衣冠禽獸。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當年的鍾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最後竟落得個家抄人散,流離失所終而溝壑的悲慘結局。賈府由盛到衰的過程說明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一條普遍的規律。

  在曾國藩看來,儉而不奢是持盈保泰的主要手段。因此,他要求兒子:不許坐轎,不許使喚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而且強調拾柴收糞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做,播秧除草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學。就是對女兒、兒媳也不姑息遷就,要求他們“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在兒女的婚事上,曾國藩堅決不與驕奢人家結親。曾國藩家鄉,有一位常姓大戶,生活習氣驕奢、跋扈,不可一世。就連他所用的仆人也氣焰囂張。常家有一女兒,常家多次托人想與曾國藩結親,每次都遭到了曾國藩的拒絕。這倒不是因為常家與曾家有什麽過節,而是曾國藩擔心常家女兒有官宦人家的驕奢習氣,如果嫁娶過來,恐會敗壞曾門家風,且引誘曾家子弟好逸惡勞。由此可見,曾國藩對曾家的持盈保泰是多麽的費盡心思。

  曾國藩一方麵為維持家道費盡心機,一方麵又告誡家人要盛時預作衰時想,囑托他們要積德積福,善待老親舊眷,貧賤族黨,丟卻勢利“待貧者,亦與待富者一般”。隻有這樣,家道才會有深固的根基。曾國藩以冷靜的現實主義的眼光,對人世間的盛衰交替,浮沉不定有一種透徹的理解,他的過人之處,在於能居安思危,在興盛之際想到衰敗之際,由一代人想到幾代人。

  曾國藩深受傳統文化的薰染,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微言大義折服極至,深切理解,綜合吸收,並從中抽取人生的經驗和信條,來指導、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道光年間,他的六弟初次參加鄉試不第,他本人考差又不得時,其父母為此憂心忡忡,而曾國藩卻勸導父母:自己為這次不得差為喜。“考而得之,不過多得錢耳;考而不得,與不考同,亦未必不可支持度日”,況且自己三次考差,兩次都已得差。然“每年考差三百餘人,而得差者通共不過七十餘人。故終身翰林屢次考差而不得者,亦常有之,如我邑鄧筆山,羅九峰是已。”盡管這次沒有得差,但在曾國藩看來,比起那些屢考屢不得者,自己尚屬佼佼者。又何況自己年紀輕輕,就被升為大學士,祖父母的身體又康健,家道可謂興盛矣。然而“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是自古不變的道理,何況“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遂,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使學問德行成名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因此曾國藩認為,富貴功名不可強求。“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有了這樣一種淡泊名利,不貪為寶的思想做基礎,所以才會有“不得差為喜”的超凡脫俗。在中國古代不乏像曾國藩這樣淡泊名利,淡泊富貴的豁達之人。

  春秋時宋國有一位叫子罕的賢人。一次,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碩大無比的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受。這個人就問子罕:“你為什麽不要這塊玉呢?這可是一件舉世罕見的寶物,價值連城啊!”子罕對獻玉者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得玉為寶。如果我收了你的寶玉,那我們都失掉了珍寶,請你把寶玉拿回去,咱倆還是各安其寶吧!”在子罕看來,美玉再貴重也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一絲一毫也不屬於自己,隻有克己知足,安身立命,才是自己的至寶。

  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幹,就派了一名使臣,帶了許多黃金、白璧、絲帛等禮物,來到了莊周的茅屋前,對莊子說:“國君聽說先生才氣過人,特派小臣請先生到楚國為相,以盡其才”。莊周聽罷仰天大笑,對使臣說:“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請問先生您一定見過郊外祭祀的牛吧?人們用精美的飼料喂養了它幾年,給他披上彩錦,然後送入太廟,殺了祭祀天地。當這個時候它想成為一頭自由自在的野牛,行嗎?先生,請你趕快離開吧,不要玷汙我。我寧願在淺淺的池塘,小小的河渠中遊戲,自由快樂,也不願成為有錢有勢而被國君和其他人所支配束縛的人。我隻有終身不為官,才能實現自己的誌向。”這就是莊子淡泊名利權勢,鄙視富貴利祿,知足於現狀的達觀處世哲學。

  像曾國藩、莊子、子罕這樣的豁達,一般的凡夫俗子是很難做到的。他們大都渴望得到名利,為擁有功名而感到自豪,為追求利祿而過於執著,最終為名、利所羈絆。他們隻看到了名利帶給人的光環和好處,看不到名利帶給人的禍患和消損。《左傳》上就記載了這麽個貪索遭逐的虞公。虞叔得到了一塊寶玉,虞公向他要,想據為己有,虞叔起初不肯獻出寶玉,可沒過多久就後悔了。虞叔想起了周人有這樣一句諺語:原本無罪的人,懷藏寶玉就是大罪。我怎麽能為了享用這塊寶玉,而讓它來招引災禍呢!於是,就把寶玉獻給了虞公。出人意料的是,虞公並不知足,繼而又向虞叔索要寶劍。這次虞叔忍無可忍:“這個貪得無厭之徒!如此貪婪,早晚會累及我橫禍加身的”。於是即舉兵討伐,驅逐虞公,迫使他出逃到共池。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不幸。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貪得無厭是最大的罪過。漢代的吳王劉濞,就是由於妄貪更大的權位和名利,才使得七國之王個個慘遭滅門之災。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因在平定英布的過程中立有戰功,被劉邦欽封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劉濞在封國內鑄錢、煮鹽,收其利以足國用;招納天下之亡人,以擴張自己的勢力;且詐病不朝,愈益驕恣。晁錯主張削弱其勢力,以防患於未然,晁錯在《削藩策》中明確指出了諸侯王的隱患:“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根據晁錯的建議,先後削趙王遂常山郡,膠東王卯六縣和楚王戊東海郡,並決定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劉濞恐削地無已,而失去山海之利,以殺晁錯為名,串通膠西王、膠東王、藺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等起兵叛亂,不久兵敗,逃往東越被殺。

  人都具備欲望,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刻意壓抑會使人變的消極待世,過分放縱又會使人迷失本性而貪圖非分之享,墜入欲念的深淵。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應該時刻留意自己所處的環境及各種主客觀條件,隨時知足,隨時知止。所謂“知道滿足的人,上天不能使他處於困境,淡泊欲望的人,上天不會輕看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虞公、吳濞之輩正是不悟此理,所以才遭致家敗身亡。

  曾國藩常說:“作人當如花未全開,月未全滿之時,花盛則易落,月滿則必缺,水滿則易傾,人滿則招損。”鮮花盛開之後就要衰敗枯萎,月到滿月之後就要出現虧缺。欹器盛滿了水之後就會傾斜,人不知足就會造成禍患。曾國藩認為這是“至當不易之理。”天道忌盈,人事懼滿。君子寧守其缺,而不守其全。這些既是天理的循環,也是處世的盈虧之道和辨證之法。所以,人生在世要知足知止,適時而進,適時而退,才能持盈保泰,挺立不敗。

  “花未全開月未圓”一句,說出了曾國藩平日處事的自我滿足,自我告誡的重要原則。凡事不可追求盡善盡美,因為過於圓滿就必然會走向反麵,這是曾國藩得出的重要經驗。

  為什麽做事不求盡善盡美呢?曾國藩是這樣認為的:

  第一,過分的美好會導致他人的嫉妒和攻擊。他曾多次告誡弟弟曾國荃,讓他不要過分獨占美好的名聲。他指出:在戰鬥中不可將功勞全部占為己有,因為戰爭的勝利要靠全體將士的共同努力。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戰爭時,胡林翼克複湖北省城,李續賓克複九江,沅弟你攻占安慶,李鴻章攻克蘇州,左宗棠攻克杭州,而金陵一城等於沅弟與少荃(李鴻章)各自攻占一半而已,這也不是很壞的名聲呀。何必一定要自己攻占全城才算是美名呢?人又何必一定要奪天下第一美名呢?

  第二,過分的美好會導致心中增長狂傲之氣。曾國藩在家書中對曾國荃這樣指出,我和弟弟的誌趣不一致。弟弟做事的誌趣很有夏天萬物初生的氣勢;而我做事的誌趣則近似於秋冬收獲的氣勢。弟弟的誌趣是萬物複蘇且生氣勃勃,我的誌趣則是收獲而豐厚。當時曾祖父星岡公待人處事,無論貴賤老少,都是一團和氣,唯獨對自己的子孫侄輩卻要求很嚴肅,遇到逢年過節,尤其尊嚴而不可侵犯。這也是一種收獲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家中的歡娛不至於無節製地放肆。如果過分美好,就會失去祖先所說的謹慎,勤儉的美德,那麽對於家族,對於個人都不會有好處。

  第三,過分的美好會導致鋪張浪費。曾國藩認為,凡事不可過極,奢侈過度則難以返回勤儉。所以他對軍營中保舉銀錢軍械等事,常常稍示節減,也都是本著“花未全開月未圓”的道理。有了這種小心的準備,到了危險緊迫的時候,就可以滅火災、救溺水,不再有丁點吝嗇。

  第四,過分的美好會導致道德上的惰落。曾國藩指出,人在順利時就會目中無人,從而出言不遜,這就是道德上走向惰落的表現。因此他告誡立下大功的四弟曾國荃,一定要虛心謹慎,不可過分爭奪名利。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反複勸告說:

  弟弟接到我的信,總是不肯虛心求教體驗,動不動就要辯論,這種做法是最不可取的。咱們這些人位居此高位,萬人矚目。凡是督撫以自己總為正確而以他人見解為非,自滿自足,使眾人言辭一律。君子最突出的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隻是在於虛心。不單單我的話應當仔細反複推敲,凡是外麵有逆耳之言,都應當平下心來研究一番。逆耳之言隨時隨地都有,如果有人說你必定會攻克金陵是順承你的意思之言,而講金陵恐怕不是你沅弟所能攻克的話就是逆耳之言。所以古人以為,高居上位而不驕傲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曾國藩以“花未全開月未圓”自律自責,不敢過分追求完美。正是因為他這樣自甘殘缺,所以在死後得到了完滿的結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