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舌戰群儒

  有詩雲:臥龍奉命使江東,聯合仲謀抗曹公。不畏群儒來問難,唇槍舌劍抖威風。

  外交競技的常規武器是舌頭,是“用舌頭去把握和支配人們的情感和情緒”,去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或攻或守,均在言談中,所以外交戰也稱為舌戰。

  舌戰,難免意見相左,甚至出現對立。口才好的人能在亂麻中理清頭緒,以言代指,巧解繩結;能把言語化為春風,撥開重霧,化險為夷。隻要給他說話的機會,他就能在談判的競技場上自由馳騁,智高一籌,就地取勝。

  《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凸現了諸葛亮的機智和辯才,成為後人稱讚諸葛亮的一段美談。

  曹操南征,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當時,東吳分成主戰和主降兩派,主降派人多勢眾,諸葛亮一到東吳便被迫跟他們展開一場激烈的舌戰。

  諸葛亮對這班“峨冠博帶”的投降派早就了解,便針對他們懦弱無能、畏敵如虎予以揭露,以理服之,並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說法。

  諸葛亮隻見張昭、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員,峨冠博帶,整衣端坐。諸葛亮一一見禮,之後在客位上落座。

  張昭等人看到諸葛亮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遊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諸葛亮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諸葛亮回答道:“這隻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

  張昭道:“新近聽說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

  諸葛亮暗想: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於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閑之輩所能理解的。”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隻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謀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的希望。可為何自從先生跟了劉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棄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諸葛亮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裏,它的誌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腑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麵康複。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太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於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隻關、張、趙雲,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借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裏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劉琮投降曹操,豫州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當陽之敗,豫州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餘裏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麽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埃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盡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麽都不行了。——這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諸葛亮一番話,說得張昭沒有一句可以對答。

  這時座中一人忽然高聲問道:“如今曹公屯兵百萬,列將千員,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麽辦呢?”

  諸葛亮望去,乃是虞翻。諸葛亮道:“曹操收並了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之軍,也沒什麽可怕。”

  虞翻一聽冷笑道:“你們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救於人,還說‘不怕’,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啊!”

  諸葛亮道:“劉備不是隻靠幾千仁義之師,就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的。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憑借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卻還想要你們的主公孫權屈膝投降曹賊,而竟不顧天下人的恥笑。——從這一點來看,劉備難道是怕曹操的嗎?”虞翻被說得啞口無言了。

  座中又一人發問道:“諸葛亮先生難道想效法張儀和蘇秦來遊說我們東吳嗎?”

  諸葛亮一看,是步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為張儀、蘇秦是辯士,卻大概還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傑吧;蘇秦佩掛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為秦國宰相,都是匡扶國家的謀士,可不是那些畏強欺弱、怕刀怕槍的人所能比的。君等隻聽曹操虛發的假詐之詞,就嚇得想去投降,還竟好意思在這裏笑話蘇秦和張儀嗎?”

  步騭也被問得說不出話了。

  忽然,又有人問道:“諸葛亮認為曹操是個什麽人呢?”

  諸葛亮看那人,乃是薛綜,答道:“曹操乃是漢賊,這還用問嗎?”

  薛綜道:“先生說得不對,漢朝曆代至今,天數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人人都歸心於他。劉備不識天時,強要與之分爭,正是好比以卵擊石,怎能不敗呢?”

  諸葛亮這時厲聲說道:“薛敬文怎麽能出此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高低倫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間,應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漢臣,卻有不臣之心,應當打消這些念頭,才是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漢祿,卻不思報效漢室,反懷有篡權叛逆之心,讓天下人憎忿,薛公卻說天數歸之曹操,真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呀!我沒有必要同你講話,請不必多言了!”薛綜滿麵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聲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畢竟也是相國曹參的後代。劉備雖自說是所謂中山靖王的苗裔,卻沒有考證,人們親眼所見的,他隻不過是一個編草席賣草鞋的俗夫罷了,有什麽資格來和曹操抗衡呢!”

  諸葛亮看去,原來是陸績。諸葛亮笑起來,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後代,就更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如今他卻手握王權,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劉備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世宗祖譜賜予他官爵,你憑什麽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區區亭長開始建業起身的,織席賣鞋又有什麽可以為恥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兒之見,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論!”陸績不禁閉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說道:“諸葛亮所言,都是強詞奪理,全不是正經之談,不必再說了。隻請問諸葛亮著有什麽經典之論?”

  諸葛亮看他,是嚴畯,說道:“尋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為,哪能夠依此興國立事。古時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釣於渭水的薑子牙,還有張良、鄧禹等名士高人都沒見他們有什麽經典論著。——難道說你整天隻是效仿那些酸腐的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嗎?”嚴畯垂頭喪氣地無以作答。

  忽然一個人大聲說道:“諸葛公好說大話,未必有真才實學,恐怕到時恰恰要被文人學者所笑呢。”

  諸葛亮看那人,乃是程德樞,便回答道:“文人學者有君子與小人之分。作為君子的文人,忠君愛國,堅守正義,憎惡邪佞,盡力為時代作出自己的貢獻,美名傳於後世。而作為小人的學者,隻鑽營雕蟲小技,用心於文墨,年輕時作賦,人老了把經都念完。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於世,卻屈身於草莽強盜之手,走投無路最後跳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可又有什麽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對了。

  眾人見諸葛亮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諸葛亮,忽然有個人從外麵走進來,厲聲說道:“諸葛亮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唇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討退兵之策,光在這裏鬥嘴!”眾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黃蓋對諸葛亮道:“先生何不將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

  諸葛亮道:“諸君不識時務,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

  諸葛亮在這場辯論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辯論天才,跟他辯難的,都是東吳負有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辯不勝他們,就無法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抗曹。

  而這些人都主張投降,故諸葛亮把辯論的焦點放在這方麵,並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根據其人其論,分別進行反駁,對嘲笑的,反唇相譏;對為敵辯護的,嚴詞斥責;對胡說八道的,冷諷熱嘲;對無知的,加以啟發。由於諸葛亮理足詞嚴,口若懸河,群儒盡皆失色,這就給投降派狠狠當頭一棒。

  因人而異,見機而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談判大師的標誌之一。諸葛亮舌戰群儒,顯示了他超群絕倫的外交能力和談判藝術。對張昭為首的智囊班子中的主和派,諸葛亮使用“暴露法”“對比法”,對張昭、虞翻、步騭、薛綜等人挑釁性的語言一一加以分析,對他們熱衷“誇辯、虛譽欺人”“欲使其主屈膝投降,不顧天下人恥笑”“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數黑論黃,舞文弄墨”“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等逐一揭露,在揭露中闡述己方的思想,顯示己方的實力,為實現孫、劉聯盟清除了理論上的障礙。

  “舌戰群儒”的談判技巧

  很妙的是,《三國演義》中曾提到諸葛亮此行在江東“舌戰群儒”的激烈實況,雖然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但很可印證上述所說的談判技巧。書中談到,諸葛亮來到江東後,先遇到的是搭檔型的談判者,也就是大老板孫權躲在幕後,先由他手下的一群大臣,包括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準備輪番和諸葛亮辯論。這麽多人出馬,當然是所謂的團體型談判者要以眾擊寡,輪流炮轟諸葛亮一人。諸葛亮該怎麽辦,會怎麽辦?他的方法是,先跟這些人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完畢後,坐於客位。張昭等見他風神飄灑、器宇軒昂,猜想他必來遊說,先以言詞挑釁說:“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諸葛亮四兩撥千斤:“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張昭又問:“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諸葛亮一想,這麽快就切入主題了,而張昭又是孫權手下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能擺平孫權?於是回答:“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張昭聽了,反唇相譏:“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複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哇!張昭真是個強硬型的談判者,這樣數落諸葛亮,把對手罵到臭頭,隻差髒話沒說出口,如果換成是一般人,早就不知所措。但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啞然而笑,回敬說:“鵬飛萬裏,其誌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屙,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裏,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嚐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番話,說得張昭目瞪口呆,無法反駁。張昭之後,又有許多人一一刁難詰問諸葛亮,他的方式一概是和對方說理,絕不屈服,但這是很需要機智和博學的,若沒有平常累積的基礎,臨場時無法迅速反應過來,反而會丟臉。

  也就是說,並不是每個談判者都能有諸葛亮這種素養,因此其他的談判技巧是必要的。特別是在談判過程中,常常會有預測之外的事情發生,可能搞亂了原先的計劃。例如對方用不正當的談判方法,或者對方突然不願意談判,或者談判時突然有第三者介入。麵對突變,必須堅守立場,若實力強大,可堅持立場,若實力稍弱,可考慮讓步。最不幸的,如果實力弱小亦不願讓步,可考慮退出談判。

  但像諸葛亮遇到的情況,不可能退出談判,他必須試著解決彼此的衝突和矛盾,讓談判能夠持續下去。他要讓對方知道,談判的結果並不是“你贏我輸”或“我贏你輸”。談判雙方首先要樹立“雙贏”的概念。一場談判的結局應該使談判的雙方都要有“贏”的感覺,這在談判學上稱為“立場爭辯式談判”,特點是談判雙方都在為自己的既定立場爭辯,欲通過一係列的讓步而達成協議。立場爭辯式的談判屬於最普通的傳統談判方式,這種方式常常導致談判雙方最後不歡而散,以致破壞了雙方今後的進一步合作機會。因此,麵對談判雙方的利益衝突時,首先要求談判者在談判中側重談判的實質利益,而非各自所持有的談判立常也就是說,談判者首先應拋棄堅持立場的原則,應重視並設法找出雙方實質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礎上,應用一些雙方都認可的方法,來尋求最大利益的實現。

  談判的利益衝突往往不在於客觀事實,而在於人們的想法不同。當談判雙方各執己見時,往往雙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式考慮問題,這樣一來,必然會出現僵局。因此談判中,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要將人的問題與實質利益區分開來,千萬不要試圖用實質利益的讓步來解決人的問題。可以嚐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不要以自己為中心推論對方的意圖;最好能相互討論彼此的見解和看法,並找尋讓對方吃驚的一些化解衝突的行動機會;一定要讓對方感覺到參與了談判達成協議的整個過程,協議是雙方想法的反映;在協議達成時,一定要給對方留麵子,尊重對方的人格。

  扮豬吃老虎

  基於這些談判的大原則,諸葛亮親自麵對猶豫不決的孫權時,他先這樣說:“現在天下大亂,您起兵據有江東,我家老板劉備也在荊州占有一席之地。現在曹操剛平定北方,就要來侵犯荊州,我老板因為英雄無用武之地,才遁逃到夏口。請您好好想一想,如果想和曹操一戰,就趁早宣戰吧;如果覺得自己無法抗衡,不如早點投降。現在事情這麽緊急,您還不能果斷決策,隻會給人猶豫不決的印象,到時候就麻煩大了。”諸葛亮這番話,講得不卑不亢,擲地有聲。平心而論,劉備哪有在荊州占一席之地?但麵子不能丟啊,雖然是去求人的,若能製造平起平坐、雙方互蒙其利的印象,才能為我方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正是談判之道。

  在談判桌上,遊說這方的第一步是告訴對方,眼前你們可走的路隻有戰與和兩條,不能混水摸魚采觀望態度。觀望態度是行不通的,最後會兩麵不討好,會裏外不是人,會偷雞不著蝕把米。要麽戰要麽和,兩條路選一條吧。如此遊說的目的,是想將對方原本寬闊的選擇權,逼到隻剩下二選一的地步。

  這樣的談判技巧,源自於一種嚴肅的哲學命題,戰國時代的孟子就說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用魚與熊掌來做比喻,認為人在很多時候,不能想大小通吃,想“整碗捧去”,而必須有所選擇:要活著,可能活得沒尊嚴;要尊嚴,可能活不了。你必須二選一,不能又要魚又要熊掌,不能要當警察又當強盜,不能要當上帝又當撒旦。天下沒有那麽好的事,人都需要選擇。

  孟子之外,屈原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去見太卜鄭詹尹,說:“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接著,便把自己心中一肚子的“疑”都說了出來: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

  將哫訾粟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絜楹乎?

  寧昂昂若千裏之駒乎?

  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

  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寧與騏驥亢軛乎?

  將隨駑馬之跡乎?

  寧與黃鵠比翼乎?

  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屈原不斷用對比的方式談到自己的疑惑,其中的重點在於:“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他也麵臨魚與熊掌的困境,最後他不肯“從俗富貴”,不願“偷生”,選擇了“危身”的道路,抱石投江自殺。

  諸葛亮的這招“二選一”的談判技巧,在他去見孫權之前不久,劉表部下韓嵩、劉先也用過。當時曹操與袁紹正爭奪北方地盤,在官渡對峙,坐擁荊州的劉表成為曹、袁兩方拉攏的焦點。袁紹甚至派人前來求助,劉表答應了,卻沒有派兵前往,但也不幫助曹操,隻想保住荊州,觀望誰勝誰敗。這時候,韓嵩、劉先兩人看不下去,要劉表趕快表明立場:“豪傑相爭,兩雄僵持,天下的關鍵在你身上。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可趁此時他們螳螂捕蟬,我們黃雀在後,大撈一筆;如果不想有所作為,起碼要二選一,看要支持袁紹還是曹操。你有十萬大軍在手上,卻在這裏坐著好好的,妄想觀望,不幫任何一方,最後不管他們誰勝誰敗,都會恨死你的,到時候你想保持中立也不可得了。”這番見解和後來諸葛亮對孫權所說的如出一轍,可見英雄所見略同。劉表聽了,自己沒主見,又問兩人該支持誰比較好。兩人賭曹操會贏,並認為曹操一贏袁紹,下個目標一定是劉表,因此最好先向曹操示好。話已經講這麽白了,劉表又舉棋不定,要韓嵩去曹操那裏看看情況。韓嵩去了半天後,回來告訴劉表,說曹操有多好多好,應該送兒子去當人質,以確保雙方關係。劉表這人“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他懷疑韓嵩搞不好被曹操收買了,暗中派人跟蹤,最後發現根本是他多心。他雖不殺韓嵩,卻也不采用韓嵩的建言,白白錯失良機。後來陳壽分析劉表會搞到“社稷傾覆”,是他自己活該!“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是陳壽認為劉表完蛋的主因。這種個性,若是諸葛亮去遊說他,恐怕也未必能成功呢。

  相形之下,劉備就比劉表好多了。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帶人到益州,伺機要搶奪劉璋的地盤,但他心裏猶豫不決,此時龐統要劉備三選一,選哪個都好,就是不要考慮過多,“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他的“上計”是:精選一批最強壯的士兵,連夜趕路,偷襲劉璋的老巢成都,“一舉便定”。“中計”是:偷襲劉璋的首席大將楊懷、高沛,讓他們繳械,然後進軍成都。“下計”是:撤軍回荊州,以後再打算。劉備想了想,選擇了中計。

  相形之下,孫權也比劉表好多了,諸葛亮要他二選一,他的個性“好謀能決,有才能用,聞善能納”,心中已經有了底。可是孫權也不是省油的燈,知道諸葛亮講這些話,骨子裏是為劉備在作打算,於是他反問諸葛亮一句:“如果劉備像你說的那麽行,他為什麽不先二選一?”問得沒錯啊,劉備到底安的是什麽心?孫權可不願成為他的棋子。諸葛亮回答是:“田橫是戰國時代齊國的壯士,他寧可一死,也不願投降受辱,何況我家老板是金枝玉葉、皇室之後,英才蓋世,天下人對他的仰慕猶如河水流向大海。我們寧可被消滅,也絕不投降!”好慷慨激昂的一番說辭!諸葛亮表明,劉備也許實力不如人,但還是很帶種的,“威武不能屈”!這番充滿激將味道的話,果然刺激到孫權的自尊心,他很生氣地說:“我也不可能拿江東之地、十萬之兵去投降曹操,我決定奮力一搏!但是,你們能拿什麽抵抗曹操?”孫權不愧是個精明的人,在憤怒時還能保持神誌清楚。劉備要和他談合作,可以,他能拿出十萬大軍,劉備呢?總不能都叫他出力吧!他又不是凱子,除非能談妥條件,否則他不會任憑對手開價的。更何況,眼前的劉備根本沒有任何談判資本,派諸葛亮來,是求援,而非合作。

  諸葛亮麵對孫權的連番質疑,顯然有備而來,他說:“我家老板雖在長阪輸了一仗,生還的士兵加上關羽的水軍,還有上萬人,而劉表的兒子劉琦在江夏也有一萬左右的戰士。曹操的大軍遠來,必定很累,加上又派人追殺我們,每天要走三百裏路,更是累壞了。他們是北方人,不會水戰,來南方很吃虧,荊州的人也討厭他們。如果你我能合力對抗曹操,穩勝不敗。曹操輸後北返,我們就可平分南方,和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成敗的關鍵,就在此刻了。”劉備的殘兵是否真有一萬人,我們和孫權一樣不得而知,但諸葛亮講得那麽自信,跟真的一樣,不由得孫權不相信。曹操是何等善戰的人物,諸葛亮為了長孫權信心,不惜將曹軍說得那麽糟。最重要的是,他還跟孫權預約勝利後的好處:三足鼎立。對孫權來說,他本來就已經鼎立在江東了,還要鼎立什麽?這根本是“扮豬吃老虎”嘛!

  沒錯,諸葛亮這招,又叫加值談判法。傳統上最佳的談判方法是讓談判對手猜測,不要透露太多自己的期望,並用強勢地位主導談判,以及運用各種談判伎倆和陷阱。卡爾·阿爾布萊特(KarlAlbrecht)曾提出“新”的談判方法——“加值談判”,可幫助談判雙方成功圓滿達成協議。加值談判和標準的一輸一贏的談判不同,也有異於偽裝的一輸一贏,甚至和目前盛行的雙贏談判(哈佛談判法)也不一樣。加值談判的哲學是為談判雙方增加價值,並維持雙方良好的合作關係。其實,這種談判方法一點也不新穎,諸葛亮早就用過了,他在《隆中對》裏就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的計劃,不隻要圖利自己,也將利益分享給盟友,甚至跟盟友一起將餅做大,彼此共享共榮,既合作又競爭。這次東吳的談判之行,加值談判法當然是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之一。以劉備當時的條件,在三方之中是絕對弱勢,連“跛腳”的本錢都沒有,諸葛亮竟然能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讓孫權相信雙方聯合不隻可以雙贏,還能增加價值。最後,諸葛亮不但為劉備爭取到了“一足”,戰後又先“借用”了荊州,這實在太神奇了。也就是說,在前麵跟曹操打仗的是孫權,在後麵撿便宜的是劉備,孫權真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凱子,被諸葛亮削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