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未雨綢繆

  古人有詩雲:“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讀《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鞠躬盡瘁,好像事情他都自己幹了。其實,孔明先生還是頗為注意人才培養的,也確實為劉氏集團培養了不少文武幹才,還在晚期為自己找到了替身。

  孔明舊病複發,心中昏亂。這天夜裏,他扶病出帳,仰頭觀看天文,不禁十分驚慌,回到帳中對薑維道:“我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

  薑維道:“丞相為何說這種話?”

  孔明道:“我看見三台星中,客星格外明亮,主星卻十分幽暗。天象是這樣,我的命運就可知了!”

  薑維說:“天象雖然如此,丞相卻為何不用祈禳的辦法挽救它呢?”

  孔明說:“我一向通曉祈禳的方法,但並不知道天意如何。你可帶四十九個甲士,每人各執皂旗,身穿皂衣,環繞在大帳外邊,我自己在帳內祈禳北鬥星。

  如果七天之內主燈不滅,那我的壽命就能夠增加十二年;但如果主燈滅了,我便是一定要死了。閑雜人等,不要放進來。一切需用的東西,隻叫兩個小童進出搬運。”薑維領命,自去準備。

  時值八月中秋,這天夜晚,銀河燦燦,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鬥無聲。薑維在大帳外麵帶領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己在帳中擺設香花等祭物,地上分布著七盞大燈,周圍環繞著四十九盞小燈,最中央是一盞本命燈。

  孔明拜祝道:“亮生於亂世,本來寧願終老於山野林泉,承蒙昭烈皇帝三顧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盡犬馬之勞,誓討國賊,不希望我的將星現在就墜落,陽壽終結。謹寫下這一幅尺素,上告蒼穹,伏拜以期望天意慈悲,俯垂以鑒聽我肺腑衷言,延長我的謀算,使得我能上報君恩,下救百姓,克複舊物,將漢朝江山永遠延續下去。不敢妄想以祈禱,實是出於情真意切。”拜祝完了,孔明就在帳中俯伏著,等待天明。

  第二天,孔明依舊扶病處理軍務,卻不斷地吐血。

  白天計議軍機,夜晚則步罡踏鬥。

  卻說司馬懿在營中堅守,一天晚上忽然觀察天象,不由大喜,對夏侯霸說道:“我看到將星錯位了,孔明肯定生了病,用不了多久就要死了。你帶上一千軍兵到五丈原去打探一下虛實,如果蜀人攘亂,不出來應戰,孔明就一定是患了重病,我們就將趁勢攻打他們。”夏侯霸帶兵去了。

  孔明在大帳中祈星已經六天,見到主燈明亮,心中非常高興。

  薑維進帳來,看到孔明正披發執劍,踏罡步鬥,壓鎮將星。這時忽然聽得營寨外麵有呐喊之聲,薑維剛要叫人出去詢問,魏延突然飛步進來報告說:“魏兵來了!”他腳步急快,其實是故意要將主燈撲滅。

  孔明一見,丟下劍歎聲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魏延惶恐萬狀,急忙伏在地上請罪。薑維憤怒之下,拔劍便要殺魏延。孔明阻止他道:“這是我命中該絕,不是文長的過錯。”

  薑維收了劍。孔明吐了幾口血,臥倒在床上,對魏延說道:“司馬懿料我有病,所以派人來探聽虛實,你可立即出去迎敵。”

  魏延領命,出帳上馬,帶兵將夏侯霸趕出大寨二十多裏路才回來。孔明叫魏延回本營寨去把守。

  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勢日漸嚴重。

  薑維進帳,一直走到孔明床前問安。孔明道:“我本想竭忠盡力,恢複中原,重興漢室,無奈天意如此,我旦夕之間就要死了。我平生的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共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個字,內容有關於八務、七戒、六恐、五俱之法,我察看了所有將領,沒有人可以傳授,唯獨你一人。請千萬不要輕慢忽視了它。”

  薑維哭拜著接受了。

  孔明又說:“我有‘連弩’之法,沒有用過。它的方法是矢長八寸,一弓可以發出十支箭,都已畫成圖本。你可以根據圖法去製造使用。”

  薑維也拜受了。

  孔明又說:“蜀中各條道路,全都不必多憂,隻是陰平地區,千萬需要當心。這個地方險峻,時間久了肯定會出事。”

  孔明接著又叫馬岱進帳來,附在他耳邊,低聲傳了一個密令,最後囑咐道:“我死以後,你可按計行事。”馬岱領計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楊儀進來,孔明把他叫到床前,給了他一個錦囊,秘密地囑咐道:“我死後,魏延一定會反;待他反時,你與他對陣,再打開這個錦囊,那時,自有殺魏延的人。”

  孔明一一調度完畢,便昏了過去,一直到晚上才蘇醒過來,連夜表奏後主。

  後主聞奏大驚,急忙命尚書李福當晚就啟程到軍中去向孔明問安,並詢問後事。李福日夜兼程來到五丈原,入帳見孔明,傳後主之命。

  問安過後,孔明流著眼淚說道:“我不幸在大業未成的時候半途死去,虛廢了國家大事,得罪於天下。我死以後,你們要盡忠盡力,輔佐後主。國家以前的製度不要改變,我所用過的人,也不可輕易廢掉。我的用兵之法,都已傳授給了薑維,他自會繼承我的遺誌,為國效力。我命將要終結,得立即給天子上奏遺表了。”

  李福聽完了孔明的話,便辭別,匆匆地趕了回去。

  孔明強支病體起來,讓左右的人扶他坐上小車,出寨到各營巡視,感到秋風吹麵,徹骨生寒,長歎道:“再也不能臨陣討賊了!悠悠蒼天,到這裏顯得多麽極遠埃”歎息了很久,回到帳中,病勢更加沉重,便叫來楊儀吩咐道:“馬岱、王平、廖化、張翼、張嶷等,都是寧死盡忠之士,久經沙場,多負勤勞,完全可以委用。我死之後,凡事都要像過去那樣依法而行,要慢慢退兵,不可過急。你深通謀略,不必我多囑咐。薑維智勇兼備,可以決斷我之後的事。”楊儀哭泣著受命。

  孔明叫人取來文房四寶,坐在病榻上手書遺表,以告後主。

  表的意思大概是: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久終事陛下,飲恨無窮!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皇,而仁恩於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也。

  孔明寫完,又囑咐楊儀道:“我死之後,不要發喪。可做一個大龕箱,將我的屍體坐著放在龕中,在我口中放七粒米,腳下放一盞明燈。軍中像平常那樣安靜,切不要舉哀,則我的將星就不會墜落。我軍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個營一個營地慢慢撤退。若是司馬懿來追,你可以布成陣勢,回旗返鼓與他對壘。等他來到時,就把我先前所雕的那座木像安在車上,推到兩軍陣前,令大小將士分列左右,一定會把司馬懿給驚走。”楊儀一一領諾。

  這晚,孔明讓人將他扶出帳來,仰觀北鬥,他遠遠地指著一顆星說道:“那便是我的將星。”眾人看去,隻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孔明用劍指星,口中念咒。咒語念完,急忙回到帳中,不省人事。

  眾將正在慌亂之間,忽然尚書李福又來了,看到孔明昏絕,已不能講話,便大哭起來道:“我誤了國家大事!”過了一會兒,孔明又醒了過來,睜開眼睛巡視眾人,見李福站在床前,便說道:“我已知先生複來之意。”

  李福說道:“我奉天子之命,請問丞相百年後,可任大事的人。上次因過於匆忙,忘了谘詢,所以複來。”

  孔明道:“我死之後,可任大事的人,蔣公琰比較適宜。”

  李福道:“公琰之後,誰可繼承?”

  孔明道:“費文偉可繼承。”

  李福又問:“文偉之後,誰可繼承?”

  孔明不答。眾將到近前來看,已經咽了氣。

  時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軍中,終年54歲。

  後人有詩讚道: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撥亂扶危主,殷勤受托孤。如公存盛德,應歎古今無。

  這天夜裏,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

  薑維、楊儀遵孔明之命,不敢舉哀,依孔明遺囑成殮,安置在龕中,令心腹將士三百人守護,然後傳密令,各處營寨悄然無聲,一一撤出。

  我們不認為在人事問題上這樣細致而長遠的安排十分恰當。但孔明作出這樣的提議,說明他對這一問題早有久遠的考慮,作為一位實際主持全盤工作的領導人,這樣的深謀遠慮卻是必需的。

  眾所周知,現今的世界早已經不是一個“個人英雄”縱橫天下的時代,集體領導已經遍及各種各樣的組織之中,人們對個人英雄的貶抑和對大眾意誌的抬舉,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令人不解的是,無論在國家管理方麵還是在企業經營領域,還是有那麽多的個人英雄魅力十足,甚至可以左右一個組織的盛衰成敗。就企業界來說,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是有那麽一些企業因為某一個領頭人的苦心經營而成就卓越,或者因為這個人的離去而黯然失色。由此,人們也開始反思一些問題,更有人行動起來——培養接班人。

  選擇的困擾

  真正的民主國家是沒有接班人問題的,因為它們有健全的選舉機製,可以讓人民來自由選擇今後的國家領導人。更何況,縱使現任元首有心栽培某人當接班人,也必須麵對反對黨推出之候選人的挑戰,最後訴諸民意,變數很多、很大。

  隻有獨裁國家和企業有接班人問題。資本主義下的大公司、大老板的接班人逃不出傳子與傳賢兩種方法。如要傳子,需及早栽培教養之,讓子女接受完整的教育,再從接掌子公司開始,步步為營,最後順利接管總公司。如要傳賢,底下有機會的候選人也得明爭暗鬥一番,才有希望雀屏中眩

  正因為大企業和獨裁國家都缺乏民主運作的機製,接班人的問題往往成為當權者的最大難題。如果處理不好,辛苦打下來的“江山”難保,輕則對簿公堂、元氣大傷,重則四分五裂、血流成河。如果要處理得好,難免會遇到兩個問題:要選誰當接班人?要如何擺平其他候選人?

  要選誰當接班人?中國從夏朝開始,皇位都是世襲製度,皇帝將大位傳給長子,這是最普遍的做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萬一長子是個白癡呢?是個混蛋呢?年紀太小呢?的確,這些都是缺點。但它的優點是穩定,如果隻有長子有繼承權,其他人就得認命、死心,沒有所謂擺不平的問題。在那個時代,這種傳位給長子的做法,的確有其必要性、安全性。

  而傳賢則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是純粹儒家的“癡心妄想”,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的故事是捏造出來的,不足為憑,民國初年的史學家顧頡剛,已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考證。他認為,在西周的文獻中隻有大禹其人,到了春秋時代卻多了堯、舜的事跡,戰國時代又知道堯、舜之前有黃帝,而秦、漢的人更知道黃帝之前有伏羲氏、神農氏,似乎越後代的人知道越多上古事跡,這實在是太不合理的事情。因此他大膽斷定,堯、舜以上的聖賢故事都是後人捏造出來的。這是很合理的論述。從現實層麵來看,人類斷無可能剛開始發展文明時,就懂得“禪讓”這套文縐縐且充滿權謀的方式,必定得經過血淋淋的一番鬥爭,才有可能分出高下。果然,在另一本古書《竹書紀年》中,記載的皆是堯、舜、禹如何爾虞我詐、流放對方的血腥鏡頭。

  在傳子、傳賢之外,古人又想出一種折中的方式,就是傳賢子:傳位給賢能的兒子。古代統治者大抵兒子眾多,長子未必賢能,庶子未必無能,從中挑一個最棒的繼承皇位,是每個統治者的夢想。但問題是哪個兒子最賢能呢?這可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解決的,縱使用現在選擇的方式,也必然會發生太多人為介入的因素,何況在古代?或裝模作樣,或籠絡皇帝的親信,或結交朝中大臣,每個“太子候選人”都想跟老爸證明,自己是最賢能的。這樣一來,兄弟鬩牆的慘劇就無法避免了。最有名的例子是唐太宗,他不是長子,卻覬覦皇位,於是發動玄武門兵變,將兄弟殺光,他的老爸傷心之餘,隻好立他為太子。更妙的是,他為了將自己這些醜事合理化,妄想要奠定傳位給“賢子”的新製度,結果不隻他的兒子開始明爭暗鬥,此後唐朝近三百年的曆史,不斷上演皇子惡鬥的事例,這是得不償失的。

  諸葛亮是個很特別的例子。他不是皇帝,但權力等同皇帝,在他的“輔佐”下,皇帝劉禪隻是個不折不扣的“虛位元首”。他過世後,誰來接手他的位置呢?綜觀中國曆史,能有諸葛亮這種才幹的,恐怕沒有幾人,何況是當時的蜀國?諸葛亮對眼前的形勢也很了解,公元225年,他打算親自南征,討平少數民族的亂事,王連勸諫他說:“南方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你是蜀國最重要的人,不宜輕易冒險。”諸葛亮的反應很有趣,他“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這是當然的嘍,蜀國的文官武將有誰比他還行的?

  正因為“諸將才不及己”,諸葛亮在選擇接班人時備感痛苦。一般人的做法是,讓自己的兒子當接班人,應該是最能放心的事。曹操當丞相,當然選擇曹丕接任;司馬懿當丞相,當然選擇司馬師接任。當他們權力大到不行時,指定兒子接班,皇帝也不會講話。以世襲的方式繼續幹宰相一職,其實也很明顯暴露了當事者的野心。諸葛亮有沒有這種傳子的野心,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最終沒有這樣做,主因是他兒子的年紀太校他逝世前不久,曾寫信給人在東吳當官的諸葛謹,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當時他的長子諸葛瞻才八歲,再怎麽“聰慧可愛”,也不可能有“超齡演出”,接他的位置吧。

  誰是最可靠的人?

  傳子既然不可得,就隻能傳賢了,他必須在大臣之中,選擇一個可靠的接班人,來繼承他的事業。他晚年心儀的接班人選有五個:魏延、楊儀、費禕、薑維和蔣琬。五人的能力雖然都不如他,但各有優點,分量也夠,亦可獨當一麵。他的難題是,隻能五選一,要挑誰呢?又該如何擺平其他四人呢?

  很多讀者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蠱惑”,以為魏延是個大壞蛋,其實不然,有必要辯正一下。魏延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首次出現,當時曹操率軍南下,荊州新任刺史劉琮投降,劉備等人奪命而逃,來到襄陽城外:

  行至襄陽東門,隻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玄德勒馬大叫曰:“劉琮賢侄,吾但欲救百姓,並無他念。可快開門。”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麵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魏延隻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隻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麽!”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孔明曰:“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於是引著百姓,盡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巳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荊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這段話純粹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情節,魏延根本沒有這段奇怪的經曆。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羅貫中又造謠一次,說當時赤壁之戰剛結束,劉備派人接收荊州各城,關羽來到長沙,跟長沙太守韓玄的手下黃忠大戰,彼此惺惺相惜:

  黃忠回到城上來見韓玄,玄便喝左右捉下黃忠。忠叫曰:“無罪!”玄大怒曰:“我看了三日,汝敢欺我!汝前日不力戰,必有私心;昨日馬失,他不殺汝,必有關通;今日兩番虛拽弓弦,第三箭卻止射他盔纓,如何不是外通內連?若不斬汝,必為後患!”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門外斬之。眾將欲告,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麵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黃忠攔擋祝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雲長大喜,遂入城。

  這段情節最大的破綻是,在曆史上,劉備南征荊州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並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因此不可能發生《三國演義》中說的事情,在這時將魏延扯進來,實在是毫無道理的事情。如果隻是這樣,捏造的都是魏延的正麵形象,那還沒話說,最可惡的是,羅貫中緊接著居然假借諸葛亮之口這樣厚誣魏延:

  玄德待黃忠甚厚。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

  這段描寫的影響力很大,“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說法從此深刻烙印在所有《三國》讀者心中,成了很難磨滅的偏見。

  事實上,在《三國誌》中,對魏延早年的經曆並沒有太多著墨,隻說他“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劉備要取益州時,出身行伍的魏延戰功不斷,受拔擢為牙門將軍。在入蜀之前,魏延曾做什麽?何時加入劉備陣營?這已經不得而知。唯一可確定的是,他是從基層一路爬上來的,憑借的是自己的本事。羅貫中為了加強小說效果,誣賴了魏延,魏延真是倒黴埃

  後來劉備拿下漢中,自稱漢中王,要回成都前,想留個大將鎮守漢中。當時大家心想,以劉備的作風,既然讓關羽留守荊州,大概會留張飛當漢中太守,張飛也自以為是這個位置的當然人眩沒想到最後結果出來,竟是魏延!大家都嚇了一跳。劉備為了服眾,特地大會群臣,公開問魏延:“我將這個重任交給你,你會怎麽做?”魏延很豪邁地說:“如果曹操率領所有軍隊前來,我會為大王擋住他們;如果曹操隻派個將領帶十萬人前來,我會為大王吃下他們!”劉備覺得很棒,其他人也心服口服。

  蜀漢有所謂五虎將,魏延不在其中。但五虎將隻是好聽的名字,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早就掛了。劉備死後,陪諸葛亮北伐的,隻剩下一個老頭子趙雲,但他參加一次北伐後也病死,這時候,魏延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當時的蜀國已經出現青黃不接的窘境,文官多而武將少,尤其上將、大將更少,魏延是最閃亮的明日之星,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會帶魏延前往;甚至在公元230年,還讓魏延獨當一麵,帶兵北伐,大破魏國將領費瑤、郭淮等,其軍事才華可想而知。《三國誌》說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真不是蓋的。街亭之戰,諸葛亮大膽起用馬謖為先鋒,結果被張郃打敗,事實上,事先許多人都認為先鋒的適當人選是老將魏延或吳壹,而不該是馬謖,諸葛亮不聽,才會自取失敗。

  魏延既成為諸葛亮的左右手,有時會在旁邊出些大膽的點子。諸葛亮首次北伐,行前於漢中開了一次軍事會議,討論此次行動的所有方案。魏延提出一個方案:由他率五千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穀向北,不到十天就可直驅到長安,讓鎮守長安的都督夏侯楙措手不及,棄城而逃。等到魏國調軍來援救,必然是二十多天後的事,到時候諸葛亮的大軍也已由斜穀到長安來了。按魏延的計算,此舉隻要一個月就可以平定鹹陽以西。諸葛亮聽了,當場傻住,他認為魏延這個提議太冒險了,不如從坦途出發,“平取隴右”,再向關中。魏延覺得諸葛亮太膽小,很遺憾自己的才華抱負未能得到施展。

  事實上,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幾點,證明魏延的戰略是行不通的:

  第一,火器未發明前,攻城之難絕非今日可以想象。以司馬懿的天才,潛兵攻打未設防之上庸城,以四倍兵力八麵速攻,十六日未能下;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二十餘日都沒結果;曹操屢攻濡須不下;孫權屢攻合肥不下;關羽久攻樊城不下;周瑜攻江陵一年多(後來是曹操退出江陵)。長安是古來大城,豈有如此容易就被魏延攻下之理!

  第二,後來事實證明,曹真和張郃都能及時趕到更遠的郿縣及街亭,去迎戰蜀軍,則他們到長安絕對不會晚魏延多久。

  第三,魏延坐鎮漢中多年,自以為懂關中那方麵局勢。魏國名將郭淮領雍州刺史三十年,治所就在長安,諸葛亮北伐時正當他就任九年,豈可認為長安沒有人才?

  總之,諸葛亮鑒於以上考慮,並不急著與曹軍決戰,而為持久之計,遂將戰場定於隴右,這也是諸葛亮不讚同魏延子午穀之計的原因。

  雖然如此,魏延還是當時蜀國的第一戰將,而蜀國要完成北伐,必須有驍勇善戰的大將不可,在這種考慮上,魏延一度是諸葛亮心中的接班人眩他也覺得自己最有可能接諸葛亮的班,因此言談舉止間,多少拽一點,旁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獨獨楊儀不買賬,三不五時要跟他嗆一下,兩人形同水火,常要勞駕諸葛亮和費禕出麵和解。“性矜高”正是魏延的致命缺點,驕傲自大、口出狂言、自以為是等等,使得他的人際關係極差。諸葛亮自己治國多年,長袖善舞,很得人心,他深知喜歡惹是生非的人,是不適合接任大位的。諸葛亮嘴巴不說,心裏卻已漸漸將魏延排除在接班人選之外,隻有魏延自己不曉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