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義重於利的哲學溯源:儒家

  道義論立場的先在性

  義重於利,淵源於儒家的道義論立場。梳厘出一條儒家主軸思路,是可以看得清曆代儒者堅持的這一立場。

  1.孔、孟的引領。首先要闡明的是,由孔孟開啟的道義論原則中的義利觀念對後儒、甚或對所有中國人都影響極大。

  孔子罕言利,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罕言利,並不是不言利,而是要強調義重於利。利來自何處?來自於義。此“利”是會益於民的。孔子說過:“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貫徹仁禮在行動中就表現為“義”,這樣的義會帶來利,用這樣的“利”來治理國家,則會益於治民。這是治理國家的“大節”,這是為政者的政治道德。孔子的義利觀比較適中溫和,義高於利,但又同時強調:“見利思義”、“義然後取”,甚至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說明義利還是並存的。

  孟子言利更言義,義絕對地高於、重於利,甚至在必要時可以為義而犧牲利。有一種觀點認為,孟子是屬於存義棄利派的。理由是孟子向梁惠王進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種觀點是需要商榷的。有一點極要指出,在《孟子》一書中,並未有私利或公利的字眼,但是,孟子的確作了一種公利與私利的特殊劃分,就是根據先義後利、以義而利來判斷何者為可取之公利、何者為不可取之私利。凡是基於先義後利獲得的利,則為公利;凡是堅持以義而利獲得的利,則為公利。反之則為私利。這樣,孟子無疑就把這類問題納入道義論立場來講了。上麵孟子講的那句著名的話是針對梁惠王說的“怎樣使我的國家獲利”“怎樣使我的封地獲利”“怎樣使我本人獲利”而言的。孟子直言:“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何必曰利”,不是不要利,而是要堅持先義後利、義而後取(利),一國之君主更要堅持義先於利、義高於利、義重於利和以義統利的價值取向。反之,則就上下爭利,君臣大夫人民之間互相追逐私利,國家就危險了,社會穩定的秩序就亂了;所以君王要以義為先,絕不能“後義而先利”。在這段話裏還可解讀出另一種意思,即義也是種“利”。在孟子看裏,一種從義中而來的利益即公利,這是最根本、最重要、最穩定的長遠利益。孟子在《萬章下》明確提出“其所取之者義乎”命題,並作了“義”也是一種“利”的發揮。麵對動蕩的社會和嚴峻的政治現實,孟子規勸一心隻想謀取私利的梁惠王:若以仁義而求利,則“未有仁而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必然上下忠孝,君民和睦,君臣協調,國強民富;反之若以利求利,則會導致“上下交征利”,天下不可能太平。因而“義”能夠給人們,當然首先是統治階級,帶來更大的、更長遠的、更穩定的利益。這在孟子看來,是最大的公利。

  2.儒家內部的不同義利觀,並沒有改變孔、孟的初衷。由孔子和孟子引領出道義論立場的義利觀念,幾乎影響了整個儒家的基本立場。孟子稍後的荀子認為“義與利者,人所兩有也。”二者不可偏廢。但荀子還是主張義高於利、義重於利,提出以義製利、以義養利,“故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人的利益靠禮義可獲得保持,靠性情則義利兩失。荀子在堅持道義論立場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義利兩得,這裏荀子的儒家基本立場並未改變,更加明確的是提出:義要有,利也要有。至漢宋二代,儒家義利觀出現了一股比較極端的傾向。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在義利觀上也相應地反對功利而強化儒家道義論立場,因而提倡:“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記載的這一段名句,並沒有得到所有後儒的認可,有的認為這是極力排斥功利之語。但是,在二程和朱熹那裏,基本上還是延續了董仲舒的思路。程朱理學家視義利為天下第一事,並有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認識。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二程主張義重於利,但是這種認定是以義利對立為前提,因而是沿襲著董仲舒排斥功利的思路,更加凸顯道義論意義來思考和把握義利先後。朱熹也認定“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並視“利”為“人欲之私”,是“不善”,而“義”乃為理想人格之主要標準。這就叫“存天理,滅人欲”。但是朱熹又指出:“正其義則利自在,明其道則功自在;專去計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這裏仍有著孟子義中有利的道義論立場。即隻要義正,則有利在;隻要道明,則有功在。忘掉道義而專門尋求利益,最後就是無利無功。一句話,在程朱理學看來,在道義論的基礎上,利是次要的。即便講利,也隻是一個公利而非私利的存在,因為它符合理學家們的一貫看法,即“存天理,滅人欲”的價值信念。這是誰也無從脫離的人生“規矩”和“章法”。這是道義論在儒家方麵比較極端化的特例。與此相對,明末清初的一批啟蒙思想家,在堅持儒家道義論基本立場的背景裏,對於義利之辨,既有回歸孔孟又有超拔當下(宋明理學的繁瑣哲學與忽視利的追求)而走向實學的努力和傾向。如王船山肯定:義是立人之本,利是生人之用,二者不可或缺;顏李學派兼重義利,在《四書正誤》中,顏元改董子“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正其誼(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對“利”的肯定使這批思想家開拔出實學的精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