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陶公歸田後交遊詩鉤玄

  王勝楠

  王勝楠,通化學院文學院教師。

  歸耕之後,陶公創作了大量的交遊詩。綜合逯欽立校注《陶淵明事跡詩文係年》和鍾書林《陶淵明交遊考》,可以確定,於作品中可查的交遊詩創作共17首,而其間所涉及的交遊對象共計16人,分別為胡西曹、顧賊曹、郭主簿、劉柴桑、丁柴桑、殷晉安、戴主簿、周續之、祖企、謝景夷、羊鬆齡、王弘、龐主簿、鄧治中、張常侍、龐參軍。此外,與交遊詩創作相關的還有另一類交遊對象——田夫野老。陶淵明在與他們最篤實真摯的交流中獲得了心靈中最為真切的慰藉。

  一、交遊詩的內涵

  陶公隱後交遊詩內容可分六類,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歸隱之心,自然地述說躬耕生活的艱難以及田夫野老之間的真切慰藉,這與贈答之間流露出的深厚情誼、時局憂慮和人生之慨,共同構成陶公歸田後真實而自然的田園生活。

  其一,隱逸情懷的真實訴說。如《贈羊長史》,此詩雖言贈別,卻全無惜別之意,而是從自己著筆,抒發了對於古代隱者的懷念。陳祚明評此詩:“不鋪張武功,不寄思三傑,而獨寄懷商山,公隱遁之誌早決矣。”《酬劉柴桑》和《和郭主簿二首》,亦是通過隱居之樂的抒寫,間接地表明了躬耕田園的誌趣。

  其二,躬耕生活的真實寫照。歸耕之後,陶淵明多次向友人訴說著自己艱難的躬耕生活,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陳祚明評此詩:“貧士詩,真切。”陶淵明正是以一位“貧士”的身份,真切地向友人訴說著旱災、蟲災等影響下艱難的躬耕生活。“吾抱病多年,不複為文。本既不豐,複老病繼之”(《答龐參軍序》)也是向友人講述著自己為病所累,無一事欣悅的生活狀態。

  其三,田夫野老的真切慰藉。“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荊薪代明燭。”(《歸園田居》其五)陳祚明評此詩時有:“荊薪代燭,真致曠然。”簡樸的農村生活、親切的鄰裏關係,讓陶淵明最為真實的性情於詩酒流連之中得以釋放,融入質樸的鄉間生活。“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亦是道出了與鄉間野老披衣來往的真摯情趣。

  其四,深厚情意的自然流露。“秉直司聰,惠於百裏,飡勝如歸,聆善若始。”(《酬丁柴桑》)陶淵明讚美丁柴桑正直為官且聆聽善言,造福百姓。《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亦在真誠的訴說中道出了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深沉之慨。

  其五,世事變遷的沉重憂慮。受儒家“濟蒼生”文化影響,陶公不忘關注時局憂慮。如《歲暮和張常侍》,陶淵明抒發了對於安帝被戮,晉朝將亡的無奈。在數量不少的交遊對象中,陶淵明惟能與張野暢談時局,這既得益於其為陶淵明鄉親、相飲之人的身份,又與其遠遁深穀密不可分,陶淵明與之談論蒼生、時局必真誠而不加掩飾。

  其六,人生無常的深刻思索。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首句“虛舟縱逸棹,回複遂無窮”,便是用《莊子·列禦寇》“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之句,感歎時光流逝,四季循環。“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引自《莊子·養生主》中“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之句,表達了陶淵明對生命極限的深刻思考。而“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衝”中“曲肱”則是用《論語·述而》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展現了陶淵明安貧樂道的高潔品質。

  陶公歸田後交遊詩鉤玄二、交遊詩的文化意義

  “大詩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養成一首完美的詩,充實而有光輝,寫下來的詩是人格的煥發。”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陶公歸田後的生活恰如這“一首完美的詩”。歸耕之後的交遊詩更是在與友人及農夫鄰曲的親密往來中,讓我們更為真實地感受到那“最近乎人情且富於熱情”的人格藝術,這是隱藏在陶公光輝人格背後儒、道文化的一次完美結合。

  其一,隱逸之趣。陶公隱後的生活經過了深刻的哲學思辨,協調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和道家“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的思想。一方麵,陶淵明向羊長史、殷晉安等友人明白地表明著自己歸隱山林的誌趣,另一方麵,在與郭主簿、劉柴桑的唱和贈答間述說著躬耕生活的無限歡樂。他的隱逸生活既是對儒家“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一思想的肯定,又能夠超越世俗的執著,體味道家的“逍遙”與“任真”。可以說,陶淵明為中國士人所創設的精神家園,是儒、道文化真正交融的隱逸情懷。

  其二,固窮之誌。陶公隱後的交遊詩融合了儒家“君子固窮”與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形成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操守。無論是述說隱逸情懷之時的自言貧賤,還是對於古代“安貧樂道”之士的向往,抑或是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深重感歎,都流露出了陶淵明悠然自適,融合儒、道的隱士氣節。而那些躬耕田園的生活和對於田夫野老的真切慰藉,更為真切地體現了道家文化涵養下陶公“返璞歸真”的人格追求。正如王鍾陵先生所言,“一切離開了‘真’去講徵士之超脫或執著的議論,都隻能是皮相之談。”陶淵明正是一位真切思索、真摯交流的老者,其人格中最為真實的生活態度正是得益於道家文化的涵養,這同儒家文化中“固窮”的品德操守,共同成就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隱士氣節。

  其三,仁厚之德。“陶淵明寬和仁愛、溫雅篤厚的品德,正是他恪守聖訓、師範先賢、修養自我的成果。”這主要體現在其與友人唱和贈答之時的忠厚之態以及不失“濟蒼生”之心的士大夫情懷。《答龐參軍序》中有“輒依周禮往複之意,且為別後相思之資”。邱嘉穗評此詩:“此篇足見陶公善與人交處,‘談偕’數語既敬且和,‘情通萬裏外’數語,又期以從要不忘之誼。序中所謂《周禮》往複之義者,豈虛語哉!”陶淵明依照古禮,作詩贈予龐參軍述說著款款深情,正見陶公“寬和仁愛”之品德。而邱嘉穗評《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時有:“起言‘天道幽且遠’,結歸‘在己何怨天’,雖曰《怨詩楚調》,亦可謂怨而不怒矣。”這正是陶淵明“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一儒家溫柔敦厚君子形象的表現。

  其四,悠然之心。陶公隱後交遊詩深受儒家“無可無不可”和道家“逍遙自適”思想影響。方宗誠評《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詩,正表現陶公悠然自適的人生態度:“‘遷化或夷險,俟誌無窊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四句,得依乎《中庸》、無入而不自得之意。”《中庸》中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外”。陶公能於隱後安於躬耕田園的艱苦生活,並以之為樂,足見其坦蕩情懷。陶淵明的一生,是古人生存智慧的一個結晶,是儒、道文化的一次完美結合。可以說,歸耕之後的交遊詩,正是在陶公與友人的交流唱和、與農夫鄰曲的親密交往中,真實而自然地將儒、道文化的菁華抒寫得“溫柔敦厚情深文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