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論陶公筆下“時間”的意蘊

  郭欣

  郭欣,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筆者據逯欽立本《陶淵明集》統計,除《述酒》《命子》《讀史述九章》外,除去時間上重複的詞語,在其詩歌中表示時間的詞共174個。而這些詞語的運用卻並非出自於偶然,而是詩人在時間運轉、光陰流逝中對於人生與生命情與理的感悟與思索。本文試圖從時間角度進入陶淵明詩歌,從陶淵明對於時間的述說來解讀其對於人生和生命的感悟。

  一、日月遂往,時不我待的用世之心

  方宗誠《陶詩真詮》論曰:“但以淵明為隱逸人、曠達人、失之遠矣!淵明蓋誌希聖賢,學期用世,而遭時不偶,遂以樂天安命終其世耳。”在陶淵明的人生中,不僅僅有安閑自在的田園生活,其內心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從而形成其感時憂國、奮力用世的功業意識。

  首先,陶淵明這種用世之心在時間上的表現則是對於時間流逝的憂懼感。如“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還舊居》)、“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雜詩十二首》)表現了對於時間流逝,年華漸老,氣力衰退的擔憂與恐懼。如“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雜詩十二首》)、“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己酉歲九月九日》)表現了對於生命終結而流露出的焦慮與憂傷。在這些由時間語匯構築起來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陶淵明的內心世界並非是永恒的靜穆與淡泊,他也有著對於生死的憂患和恐懼。

  其次,形成這種憂懼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恐修名之不立”的強烈的用世之心。麵對時間的流逝,而反觀自己功業無成,一種深刻的無力感便悄然滋生。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徂年既流,業不增舊。誌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懷矣,怛焉內疚。先師遺訓,餘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裏雖遙,孰敢不至!(《榮木》)

  這種憂生之嗟來源於“徂年既流,業不增舊”時不我待的功業意識,來源於“誌彼不舍,安此日富”不斷進取的用世之心。於是這種憂生之情與用世之心相互交織、生發,從而形成了陶淵明詩歌中麵對時光墜往,而壯心不已的用世之情。如“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雜詩十二首》)、“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遊斜川》)這些詩句無不是在感慨時光流逝的同時抒發其強烈的功業意識。

  龔自珍《己亥雜詩》中說“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在陶淵明的思想構成中,有著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與感時憂國的情懷也在陶淵明身上有著深刻的體現。

  論陶公筆下“時間”的意蘊二、四時更迭,悠然其懷的人生態度

  朱熹論陶曾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麵清淡,那邊一麵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在那個時代,陶淵明是真正走進田園的人,他真正接觸到了躬耕生活的苦與樂。

  陶淵明通過時間的更迭表現了田園生活的苦樂。如“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時運》)表現了其歸隱田園後晨夕安閑,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表現了回歸田園後,呼朋引伴的詩酒生活。在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回歸自然後其內心散發的喜悅與歡快。

  與精神上的自由無拘相伴而生的則是物質生活的困苦與疲敝。如“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表現了夏日饑饉,寒夜無眠的窘迫生活景象;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表現了披星戴月辛苦的農耕生活。陶淵明通過時間將這些日常生活中真實圖景連接起來,展現了一幅幅苦耕圖景。於是我們也看到了陶淵明躬耕生活的艱苦與拮據。

  透過這些苦與樂,我們看到了潛藏在這苦樂背後的人生態度。汪藻在《翠微堂記》中寫到“蓋方其自得於言意之表也,雖宇宙之大,終古之遠,其間治亂興廢,是非得失,變幻萬方,日陳於前者,不足以累吾之真,故古人有貴於山水之樂者如此,豈與夫槁項黃馘、欺世眩俗者,同年而語哉!”在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中,盡管在物質生活上陶淵明過著辛苦拮據的生活,但他卻以寧靜淡泊的態度對待周遭事物,靜守心靈的寧靜。“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表現了“樂琴書以消憂”,不戚戚於貧賤,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日夕氣清,悠然其懷”(《歸鳥》)表現其悠然自得,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通過這些由時間語匯構成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寧靜淡泊,安閑自在的生活態度。

  透過田園生活的苦與樂,我們看到了陶淵明對待人生的態度:力耕田壟不以為苦,饑寒貧困不以累心,靜守心靈的淡泊與寧靜,安於貧賤,固守節操。

  三、大化無窮,人生有限的哲學思考

  陶淵明的詩歌中充滿理趣,充滿了對於人生哲學的思考與探問。這些充滿理趣的哲學思考來源於陶淵明對於生死的穎悟,對光陰無限與生年有限的感慨。

  首先,這種哲學思考是對於生與死的認識。在陶淵明看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生必然有死,死是人生的一個必然,形沒而神影盡滅。人們樂生惡死、苦拙衛道、追求永生這些做法都是徒勞的。在陶淵明的詩中有許多詩句都通過對於時間的述說來表現他這種對於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與“翳然乘化去,終天不複形”(《悲從弟仲德》)表達了對於人死萬事皆空,人生終當歸於空無的哲學感悟;如“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連雨獨飲》)與“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表達了人生必然有盡這個終古不變的道理……

  其次,如果說生死必然、人生有限是陶淵明對於生命的哲學世界觀,那麽順任自然與及時行樂則是陶淵明在這種世界觀指導下而提出的方法論。在陶淵明的詩歌中也充滿了對於這種生活態度的歌詠。如《酬劉柴桑》中“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如《雜詩十二首》中“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再如《讀山海經十三首》中“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在這些詩句都流露出陶淵明對於生死的了悟與達觀,珍惜有限的時間,在短暫的生命中及時行樂,“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泰然委順養神之道也”。

  在陶淵明的詩歌中,他通過時間構築了一個哲學的意象世界,通過對於時間的述說與今夕的對比,表現了其生死必然、死沒無聞,應該順任自然、及時行樂的生命哲學。

  陶淵明的詩歌中有著濃厚的時間意識。通過對光陰流逝,表現了其憂生之嗟和功業之心;通過晨夕交替、四季更迭的變化表達了寧靜淡泊的人生態度;而通過直接對時間的記錄表現了詩人對於人生與生命的思索。陶淵明詩歌用時間表現了自我的情懷,同時也表現了對於生命的理思,情與理相互融合、相互生發從而形成了陶淵明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