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千古兩“東籬”——馬致遠慕陶情結摭要

  高賢達

  高賢達,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馬致遠取號“東籬”,意在明示效陶之誌。筆者據鄧長風點校《東籬樂府》統計,馬致遠存世的散曲作品有小令115首、套數22支、殘套4支,其中涉及陶淵明的散曲共有18首,數量頗為可觀。這些涉陶作品或關乎陶淵明詩文,如“閑情賦”、“歸去來”、“東籬”、“菊”、“柳”、“三徑”等意象,這一類共的有15處;或引用陶淵明的逸聞故事,如“撫無弦琴”、“與白蓮社交往”,這一類共有2處;或借用陶淵明的名號,如“陶淵明”、“陶令”、“陶潛”、“淵明”,這一類共有4處。此外馬致遠的現存七種雜劇中亦有15處涉陶。馬致遠《東籬樂府》的核心精神即是對陶淵明及其所代表的隱逸文化的接受。

  關於馬致遠的生平材料很少。《錄鬼簿》載:“馬致遠,大都人,號東籬老,江浙省務提舉。”又賈仲明吊詞雲:“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漢宮秋》《青衫淚》《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關老齊肩。”從這兩條材料看,馬致遠曾任提舉之職,有過仕宦生涯,期間也寫過歌功頌德的作品,如:“至治華夷,正堂堂大元朝世,應乾元九五龍飛。萬斯年,平天下,古燕雄地。日月光輝,喜氤氳一團和氣。”(《中呂·粉蝶兒》),這類作品是極少數。真正代表“曲狀元”風格的是馬致遠隱居時期的作品。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難以描述馬致遠的人生軌跡,但從《東籬樂府》的作品考察,馬致遠的人生確實是由仕而隱的過程。

  蛩吟罷一覺才寧帖,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雙調·夜行船\]《秋思·離亭宴煞》)

  馬致遠在曲中講,人生如夢,應該及時行樂。為什麽要在生命有限的時間裏,緊抓時間建功立業、求取利祿呢?又說,功名、利祿、富貴都是過眼雲煙,寶貴的生命尚且朝夕不保,還要在乎其他嗎?所以要有遠拋富貴之心,泯滅是非賢愚之感。青山側、綠水旁,竹籬茅舍下過著清閑自在的日子。看那些爭名奪利之人,如螞蟻排兵布陣、蜜蜂攘攘釀蜜一般,像蒼蠅爭搶血水一樣,前仆後繼,永無止境。倒不如學習裴公、陶令,秋來:“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樂在醉中不醒。馬致遠非嵇康那樣,一開始就與統治者格格不入。其經曆與陶淵明相似,在厭倦仕途後,才選擇不合作的態度。此處引“裴公”、“陶令”、“北海”的典故亦有深意。這首曲子語言描寫色彩鮮明、概括力強、象征意義豐富,且作者運用了“美醜對照”的原則。“裴公”是指唐憲宗時宰相裴度,憲宗朝宦官專權,政事荒廢。時事已不可為,於是裴度自請罷相。於午橋創“綠野堂”別墅,隱居洛陽,與白居易、劉禹錫等人詩酒唱和。亦如陶淵明退隱後與慧遠發起白蓮社一般,過著適意的生活:秋天的早晨伴著露水采摘菊花;烹煮帶霜的紫色螃蟹;用紅楓葉燒熟菊花酒。此處,馬致遠筆下的生活圖景色彩斑斕,營造了一個充滿靜謐與恬淡的生存空間與精神境界。千古兩“東籬”對比眾生的醜態,作者發出了“何年是徹”的感慨。至於“北海”馬氏又從反麵來刻畫。“北海”是指東漢名士孔融,曾做過“北海相”,故人稱“孔北海”。孔融曾以清高自詡,他常歎曰:“坐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看似風流,實則不然,他終究不能忘卻名利,做不到全身而退,終因對曹操多所非議,為其所殺。馬致遠鄙夷其生存選擇,難怪北海來訪,便說“東籬醉了也”。這裏通過“裴公”、“陶令”、“北海”的對比,讚美了裴度、陶淵明的崇高人格與生活理想。反映出馬致遠對待功名的態度,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並努力保持自己人格的完善,樹立自己崇高氣節的知識分子形象。同時又揭露了人們熱衷功名的醜態,通過對照,啟發人們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要向往真、善、美,遠拋假、惡、醜,確立自己正確的人生坐標與價值取向。

  在雜劇《薦福碑》中,馬致遠亦曾借劇中人物之口表白心跡曰:“空著我繞朱門,恰便似燕子尋巢。比及見這四方豪士頻插手,我爭如學五柳的先生懶折腰,枉了徒勞。”他所效仿的是陶公“不向五鬥米折腰”的人格氣節。馬致遠的思想經曆了歎世、憤世、避世的發展過程。既是他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憤,也有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節操,又有及時行樂的情緒。以自己獨特的生活形式反映他懂得生活、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的一麵。

  屈原與陶淵明是中國士人的兩種生存模式,元代文人多“是陶非屈”。馬致遠\[雙調\]《撥不斷·無題》既表達了對屈原的態度。

  菊花開,正歸來。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

  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哎,楚三閭休怪。

  菊花正開時節,馬致遠選擇離開官場。“伴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作品引用“虎溪三嘯”、“孟嘉落帽”的典故。傳說晉釋慧遠居廬山東林寺,送客不過溪。一日與陶潛、道士陸靜休共話,不覺踰此,虎輒驟鳴,三人大笑而別;又晉孟嘉為征西大將軍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桓溫遊龍山,賓僚鹹集,皆戎服。有風吹嘉帽落,初不覺。溫令孫盛作文以嘲之,嘉即時以答,四座皆服。至於“鶴林”當指佛家語,佛入滅之處。佛於婆羅雙樹間入滅時,樹一時開花,林色變白,如鶴之群棲。顧名思義,“鶴林友”亦為僧友。馬致遠希望與“虎溪僧”、“鶴林友”、“龍山客”這些傳說故事中的人為伴,反映了馬致遠的隱逸思想。馬致遠的思想中包含釋家的成分,其讚美“慧遠”、“鶴林友”便是例證,佛家與隱逸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又提到孟嘉,這可看作馬致遠對生活態度的選擇,他希望過那種灑脫利落的生活,樹立自己高潔而又自然的形象。有了思想上的指導,總要找一些人物範例,“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李白、杜甫乃千古兩大詩人,陶淵明作為大詩人又是隱者的代表,馬致遠提到此三人,有希望自己效仿先賢,努力讓自己垂名千古的一麵;同時又讚美上述三人的生存方式,隻為“名”,不為“利”,這是他積極追求的人生目標。在具體實踐上,“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既然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價值取向,剩下的便是如何生活了。“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這些具體的實物並非馬致遠真心追求的,隻是以他們為代表,襯托馬致遠想要的生活情趣。馬致遠熱愛自然,又灑脫任性,他希望廢除禮教,擺脫束縛,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不像屈原那般計較。

  曲尾言:“哎,楚三閭休怪。”在元代曲作家那裏,尊陶貶屈很普遍。“憂國憂民,兼濟天下”本是知識分子的人生大追求,屈原便是憑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關心國家安危和百姓疾苦而流芳千古。對比陶淵明“采菊東籬,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馬致遠嘲諷屈原道:“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辭飲,君若歌時我慢斟,屈原沉死由他恁,醉和醒爭甚。”(\[雙調·撥不斷\]《無題》)認為其沉江自全的選擇不可取,今人對這種現象亦有關注,李劍鋒先生有專文《元代屈、陶並稱與是陶非屈論》論此,且總結了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陶淵明接受史發展到高潮的結果。二是,儒釋道文化日益融合的產物,是士人心態接受並將道家和釋家思想內化的結果。三是,元代社會知識分子特殊遭遇的心態流露。”馬致遠接受陶淵明,獨到的眼光是一方麵,也是時代的必然性。陶淵明是智慧的,馬東籬效陶,亦是聰明的。千古兩東籬,一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一個為“曲狀元”,在文學史上兩人都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精神上亦有互通之處。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