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文學研究的多維與求真——魏耕原教授新著《陶淵明論》述評

  劉生良

  劉生良,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由於文學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生活、與藝術其他門類有著多方麵的密切聯係,因而對文學的研究應該是多維的。但是如果從孔子論《詩》算起,我國的文學研究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曆程,而縱觀古代各個學者對某一文學家及其作品的研究,雖時代風潮有別,研究思路不同,卻往往是單一維度的。近百年來頗有改進,然亦有所不足。文學研究的目的是抉幽發微,索隱闡奧,探求真諦,揭示本真,自應以求真為第一要義。曆代學者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然由於個人和時代諸多因素的製約,也往往有所不足,有待前進。具體到陶淵明研究來說,均是如此。近讀魏耕原教授的新著《陶淵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令人耳目一新,喜出望外,深感這是一部多維與求真研究的力作,不僅於陶淵明研究有重大突破和創獲之價值,而且於文學研究的多維與求真亦有重要的開新和示範之意義。

  先說多維。《陶淵明論》全書凡6編20章65節,四五十萬字,不僅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規模和格局依次論述了陶公的思想、詩歌、文賦、語詞訓詁、承傳影響、書畫傳播等問題,而且從作者、文本、影響與接受尤其是多種文體文藝的互滲融通、多種闡釋傳播形式的互動共推等多個維度展開立體的網狀的研究,從而在較新較高較深層次上全麵揭示了陶作的特色、價值和影響。

  大而言之,本書是從作者、文本、影響與接受三個大的方麵進行研究的。作者研究包括對陶淵明思想、政治態度、人格魅力及所處時代的研究,文學即人學,論文先論人,知人而論文,論世以知人,故作者研究無疑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文本研究是對陶淵明全部創作成果之特色、成就和價值的研究,自是文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影響與接受研究主要是對陶淵明作品在後世的影響及其傳播、闡釋與接受情況的研究,也包括陶淵明受前賢影響、對前代文學接受與承傳的研究,這種瞻前顧後、考源溯流之曆史性的觀照,也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此三大方麵,可以說就是本書研究的三大維度。

  更重要的,是本書每一大方麵、每一大維度的具體研究,都顯示出多學科多維度展開並交會融合的新思路和新特點。如本書對作者陶淵明其人的研究,並未作一般的泛論,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重討論了幾個關鍵問題。關於陶淵明的思想,本書著者擺脫舊窠,另辟蹊徑,別開生麵,以大量作品為依據,認為陶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後期以儒道結合為主,但無論前後期都有農家思想,從而提出陶之思想由儒、道、農三大支柱構築,而終歸是以先秦農家思想為本,對儒、道兩家思想有所淘洗、過濾、吸納和融合的新見解。例如“他用農家並耕思想,消退了儒家無須並耕觀念;並耕則餒在其中,他用莊子順應自然化解人生與現實的苦惱。這或許就是陶淵明思想的本真”。這一發覆,就突破了向來畛域於儒道範疇的局限,打破了研究長期停滯的局麵,為我們全麵、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陶之思想體係增加了一個新維度,也使人們的認識不再平麵化,而有了立體感。據其所論,並聯想到陶淵明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主動棄官歸農的大文學家,其“歸隱”不同於一般隱士的“肥遁”、“走捷”,的確是扛起鋤頭歸田躬耕等等,我們對這一新見是比較讚同的。關於陶淵明的政治態度,本書通過對一些重要作品的深入分析,認為陶對東晉的衰敗滅亡是同情的、關注的,並非冷漠而不置可否,而對劉宋政權則沒有好感。關於陶淵明的文學研究的多維與求真人格特征,本書指出,首先是不事權貴、不為折腰的精神,其次是“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的價值觀,再次是脫離昏亂敗壞的官場而又未忘懷世事、外冷內熱的政治人格。這些都頗為精到。與作者密不可分的時代問題,本書未單獨談論,而是和上述問題結合在一起討論的。而總起看來,對作者問題的研究,本書主要集中在“思想論”一編的兩章中,同時又貫穿滲透於全書的析論中。又如對陶淵明之影響和接受的研究,也未作一般的泛論,而著重探討了以下三個學界較少論述的重要問題:一是陶淵明與屈原及楚辭的承傳關係,二是陶詩批評史的矛盾與規律,三是書畫對陶淵明的闡釋與傳播。陶與屈原本是兩種不同人格,作品風格在外層上亦大異其趣,元代文人把屈、陶聯係起來,尚且被學界視為奇特現象,本書則從虛擬手法、比興藝術、對話結構以及意象、人格、用詞等方麵梳理出二者極為相近的一麵,形成學界前所罕有之新結論。對陶之批評史,通過分析曆代讀者閱讀的偏差,梳理出升平時代的藝術論和易代與多事之秋的政治論這樣的矛盾與規律,均發人深省。書畫是兩種特殊的闡釋、傳播方式,陶作在這方麵又獨占鼇頭,關於書畫傳播之論,此前雖有袁行霈先生《陶淵明影像》問世,專收古人所畫的陶淵明,但其中以陶之詩意畫為多,又以“桃源圖”最豐富;本書則在此基礎上擴展到書法、篆刻與各種繪畫,插幅,是袁著的3倍,並專列一編一章,分7個專題,即由唐之村樸到宋之飄逸、元代傳播的勃興與多樣性、明代五彩繽紛的繪畫傳播、明代書法個性紛呈的傳播擴展、清代繪畫闡釋的新變、清代書法傳播的突變、現當代傳播的新發展,依次作了詳論。袁著未有現當代,本書則探入至此,隻可惜因種種不如人意的緣故,被出版社取掉了這部分插圖,殊為遺憾。本書著者早年學過國畫,中年又投入書學,故此章所論頗見精彩。特別是對書畫的分析,不僅入於肯綮,而且情采紛披。這不僅對陶之書畫傳播作了全景式的展示和描述,更能結合論述有助於對陶之文本的理解,而且為研究陶之闡釋接受史及經典化曆程開拓並確立了一個新特的維度,大開學人視野。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陶之文本的研究。由於這是全書的重心所在,此方麵的多維研究更為突出。著者以3編15章的篇幅,分別論述了陶之詩歌、文賦,以至語詞訓釋,就好多重要問題和疑難問題提出了一係列迥不猶人的新見。之所以能這樣,其原因之一正在於思考維度的多樣。如關於陶詩的審美風格,能通過其田園詩中的兩個對立世界等,對“平淡”說進行反思,揭示其“外淡而內奇”的審美追求和特色,是為外、內兩維的對話與結合。關於陶詩的語言特色,既關注其“省淨”——白描式的、從“口語”或“田家語”提煉出的“省淨”這一麵,又暢論其“奇絕精拔”之個性特色的另一麵,是為俗、雅與平、奇等多維的對話與交會。基於陶詩的現實性,論陶詩的浪漫與幽默,是為現實、浪漫兩維的對話與互動。立足詩體,論陶詩的散文化和散文美,是為詩、文兩維的對話與融通。還有論陶詩的矛盾,論陶之組詩,無不是兩維或多維思考的表現。特別是著者還把陶詩與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序》法帖打通,從結構、風格、審美趨向尤其是“書法語言”等多方麵探討其藝術共性,使東晉兩座不同的藝術高峰,詩、書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零距離對話與溝通。這不僅在陶學領域內,而且在文學與書法學中,皆屬首次。著者沉浸書學十多年,厚積薄發,作了至為細致的精密比較,並且站在東晉時代尚奇審美風尚的角度,有高屋建瓴的底氣,蘊涵興會淋漓的諸多發現。著者對這一極有難度之話題的開發和揭示,“意在打通不同學科的‘對話’,開出一條新路”,實際上確為學界作了切實新穎的多維研究方法與理路的先導和示範。故該文先期見刊於《文史哲》後,即引起學界的熱切關注。其關於陶文之詩化特征的闡說和相關文賦的考論,以及陶集特殊、疑難語詞的考釋,也莫不是多維思考和研究的結果。而且在上述諸多問題的研究中,又多能適當聯係作者的生平、時代、思想個性、人格精神,結合作者的創作風貌、行文習慣以及具體對象和語境等因素,在縱橫交錯的曆史坐標中,進行綜合分析和定位考察,得出新穎而合理的結論,從而在多個層麵上鮮明地體現出多維思考和研究的特點,顯示出勇於開拓學術新路、創新研究思維和方法的非凡氣勢與卓著實績。

  再說求真。本書對陶淵明其人、其文及其影響等,進行了多學科多維度的研究,格局大,理路新,同時又極力求真尚實,言不空發,據實立論。如關於陶淵明的農家思想,著者指出:首先體現為“並耕而食”的生活方式與觀念,其次是反對“厲民自養”,提出“秋熟靡王稅”的社會理想,並以農家思想對儒道思想予以檢驗、選擇與取舍;接著用《和郭主簿》《勸農》《庚戌歲五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桃花源記並詩》等作品進行論證。這一重要補正,旨在更全麵、準確地揭示陶思想的本真,有板有眼,實實在在。關於陶之出仕原因和辭職緣由,《歸去來兮辭》序文施放了重重煙幕,說出仕是為了解決“家貧”問題,即養家糊口,辭官是因了其妹的熱喪;史傳又說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著者根據東晉末年的政治形勢,著眼於陶對東晉和劉宋政權的不同態度及人格範型,以文、史互證的方法,經過反複辨證,得出其出仕的主因是為了實現“大濟蒼生”的“猛誌”且認為機遇到來,辭官是因為碰壁失敗、無可奈何且為了安全、為了避禍的結論。這樣的新論,可謂撥開迷霧,見其真因,且有理有據,論斷精辟深刻。

  本書的重點還在對陶詩的討論上,凡8章,接近全書的一半,此亦是全書最出彩的部分。著者先前出版的《謝朓詩論》,即長於對詩之審美分析尤其是求真研究,此次更發揮了這方麵的特長。如對陶詩“平淡”說這一積澱已久的不刊之論的反思,即體現了可貴的求真精神。著者在細讀陶詩的過程中,以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發現其向來被認為平淡自然甚至靜穆清雅、飄逸休閑的田園詩中,存在田園與官場對立的兩個世界,使憤憤不平與田園風光同容一個載體;田園中的貧窮饑凍這些內容,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園開鑿出的議論,屬於農夫的衣食問題,也存在內容與形式的錯位。“他的田園詩沒有一首不夾槍帶棒,沒有一首不對官者橫眉,隻是不易為人注意罷了。”於是,著者深入探究,內外觀照,多維審視,形成了與“平淡”定論有很大距離的新結論:既平淡又不平淡,平奇兼得。接著結合陶外和內剛的個性特征,申論其詩外淡內奇的審美追求,特別對其尚奇發掘深刻。著者由《管鮑》一詩的“淡美初交”與“奇情雙亮”發端,通過對大量作品實例的分析,強調其好用“奇”字、追求奇美人格和奇美境界,闡明奇情異彩乃其實質,而平淡則是東晉審美思潮與作者防護自身合構的外衣,其“平淡的外表,或者說特意淡化的外在,卻包裹著令人驚訝的內在”;又進一步發掘其田園詩中的奇情異彩和非田園詩中的奇趣,說明其審美追求的同一旋律是“外在淡化與內在奇特的交融,平淡與奇情異彩構築為一體”。繼而論述其奇絕精拔的語言特色,指出其一是善用一些有棱有角鋒芒畢露的狠重字詞,其二是精心篩選平淡的字眼而追求非常到位的狠重效果,還具有“左思風力”和豪放的另一麵;又從多個層麵論述陶詩省淨的語言風格,亦創造性地闡發得既深又細,非常確切獨到。這些都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力避慣勢俗套和平庸浮泛,從而開拓出許多新意。特別是對陶之組詩作了全麵的討論,還有陶之浪漫與幽默,尤其是浪漫,此前未有所聞,而本書作了出色的論析,也都莫不以求真為本。往下關於陶詩的矛盾及二十大奇觀,陶詩的散文化和詩文互融之美,陶詩與大王書法的藝術共性亦即詩歌與書法之關係等,就不用說了,皆是如此。也因此,其上述諸多見解,無不中肯真切,啟人至深。與以往研究相較,均有很大的超越。

  本書對陶淵明重要作品主題及係年之公案的探討,也顯示出求真的努力。在前麵各篇章中,著者結合有關問題的論述,就對不少作品作了探究,特別是就隱晦難懂的《述酒》一詩,結合時世,索隱發微,對其主題主政治說。在“文賦論”一編中,著者更采用嚴密的考證,結合知人論世,一切從文本出發,使陶之重要文賦的主題及作年,得出新的結論。如《閑情賦》,已發表論文約50篇,絕大多數論者持愛情說,與20世紀50年代王瑤的觀點無異。然陶之詩文無一句言及愛情,鑒於陶之文、賦均為示誌有為之作,“示誌說”乃其創作論的主體,且賦體本身具有篇未顯誌的傳統,結合陶五官三休的經曆,以及歸隱後對此段諱莫如深,著者考定該賦是一篇回思示誌之作,是陶晚年借“十願十悲”的求愛方式表達對五官三休求仕的懺悔。《五柳先生傳》向來被認為是“少壯之作”,僅偶有懷疑者,著者聯係陶臨終寫有《自祭文》《挽歌詩》,認為此自傳當為作者60歲後自撰的“墓誌”文,就其內容而言,乃變形的“高士傳”。還有,謂《歸去來兮辭》是“詩化的徹悟”,謂《感士不遇賦》是“曠世的悲憤”,將二者合論,視為“歸隱的開始與總結”。這都是與目前學界的認識頗為不同、獨樹一幟的新觀點,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和深刻的啟迪。

  陶淵明處於中古時代,中古語言有許多新詞匯,這也是陶作的一大特征。故本書專列語詞考釋一篇章,對陶集為辭書未收詞語和疑難詞語作了考辨和訓釋,特別是發現了不少為《漢語大詞典》所未收的詞匯。作者邃乾嘉訓詁之學,有《全唐詩語詞通釋》《唐宋詩詞語詞考釋》問世,故考釋陶作之語詞,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其考釋既原原本本,又要言不煩;既得其本義,又富有新意。如“實迷途其未遠”之“實”,著者經過考辨,訓為“明白”。凡此之類,皆慧眼獨具,頗富新意,發人之所未發,對解讀陶作頗有意義。

  本書的求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對陶淵明作品的深入探究和精彩分析。在論述以上問題的過程中,著者對不少陶之重要作品作了審美觀照和探賞,新見迭出,勝義紛呈,妙語連珠,十分精彩到位。隨便撿取幾束花絮吧:如論述陶詩奇絕精拔的語言特色時,分析《雜詩》其二“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念此懷悲淒,終曉不能靜”四句說:“其中的‘擲’、‘騁’為最強的音符,果絕得讓人喘不過氣,棱角分明,氣勢逼人。特別是那個‘擲’真可謂擲地有聲,詩人簡直成了時間老人手中的鉛球,平淡的‘去’字,被‘擲’字扔得呼呼生風。連末尾的‘靜’字,也非動不可了。”分析《雜詩》其十“閑居執蕩誌,時駛不可稽”說:“堅硬的‘執’字,帶有靜態感,與驟生疾動的‘駛’對比得那麽鮮明,足使滯留的‘稽’字也能飛動起來。”分析《乞食》“饑來驅我去”說:“‘驅’字真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饑餓的威脅,它狠重得讓人回不過神,也不容許有什麽思索,這位赫赫有名的大隱也抗拒不了它的法力。”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其對大王書法一筆一畫的分析,亦是此等真功夫。陶的這些詩句,原本貌似平淡,不大為人看重,更不會使人感到驚奇,而著者的分析,往往超乎一般人的理解和欣賞程度,顯示出深邃高超而令人信服的新思路、新觀點和真知灼見,深得藝術的真趣、妙諦和藝術審美的三昧,使人受到猛烈震撼,從而深感奇妙,非常欣賞佩服。著者在高校執教30餘年,一向擅長作品賞析,寫過大量賞析文章,並著有《古詩精華賞析》一書,其特長和才能在此次研究中得以充分施展,故其分析文字感悟超常,充滿靈性,神出鬼沒,靈活飛動,妙筆生花,出奇製勝,給人以出乎意料的強烈震動、深刻啟發和美的享受。筆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時為此而擊節拍案,叫好讚歎。著者文心深細,作風紮實,不尚空談,對每一觀點,都能從作品實際出發,條分縷析,提要鉤玄,含英咀華,披沙揀金,又縱橫拓展,旁征博引,資料豐富,信息量大,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分析辨證與審美相結合,尤為細致入微,絲絲入扣,精彩紛出,頗有心得和興味,論述充分而精密,很有說服力。加之行文語言遒勁老到,得心應手,善達難言之意,亦見修辭之功,使人不僅佩服其識見,也樂讀愛讀其書。

  本書的求真,還表現在對所用材料的調查、整理和統計上。如論陶、屈的承傳關係,特對陶詩用詞出於《楚辭》的情況作了調查,並一一列表明示。對許多問題的討論,如論陶公好奇、陶之組詩、陶之序文等,都有相關數量的確切統計。甚至對陶常用的一些字詞和句式也是如此,如陶作用“奇”字16例;陶詩用“酒”字66次,用虛詞45詞;陶詩凡124首,用“我”、“予”、“吾”共245次,其中用“予”123次;表反問者58句,疑問者26句,設問者9句;《五柳先生傳》這篇174字的短文,居然用了9個“不”字;等等。這些多是不大為人注意的情況,而著者嚴謹求實,可以說準確、真實到了極致。還有對文賦的考論,對批評史的鉤稽,對書畫傳播的闡說,都細加梳理,論據充分,材料翔實。著者這樣做,也使得其卓識、新見皆立論堅實,見解真確,言之鑿鑿,牢不可破,可謂本真到家。

  多維與求真,是本書研究交相輝映的複調二重唱。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機統一,構成本書嘹亮動聽的交響曲,也形成本書全麵創新的主旋律和主特色。多維有助於求真,是為了求真,進而去實現求真;求真有賴於多維,離不開多維,同時也才能彰顯多維的價值和意義,此所謂一經一緯,一反一正,縱橫交錯,多維聚焦,才能準確定位,求得其真,這反過來又凸顯了多維的作用。多維與求真又有利於創新,是為了創新,進而實現創新;創新有賴於多維與求真,離不開多維與求真,而且多維與求真的創新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此所謂真絲真線,真材真藝,多維設計,精工細作,才能織出優質花豔、引人矚目的新美錦緞。著者一貫主張,研究文學經典,最好用“兩隻眼睛”或“三隻眼睛”去衡量,則橫嶺側峰或可盡現眼底;在本書《弁敘》中,著者又說:“慎微以論其通,但求其真,不慮其餘”;“持平靜心去求真實,以務實尋索本源,像陶守望家園那樣,靜心於學術的基本境界。”可見其多維與求真研究的意識和理念,是非常明確的。從本書看來,也的確實踐了、做到了多維照觀、求真求是,以及二者的完美結合。正因此,本書才能夠整體推進,深入發掘,有這麽多別開生麵的創新,才體現出如此鮮明的特色,成為氣象崢嶸的傑作。

  當然,本書也並非沒有缺點和不足。陶公“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可謂“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而本書的研究似乎還欠缺自然——自然風光、自然人性、自然理想等——這一維,雖某些地方有所提及,然終嫌不足。論承傳,久被漠視的屈辭確需挖掘,但僅此一端,似太孤單,陶與神話、與《詩經》、與《莊子》、與《史記》、與魏晉文人之關係,或許還有需要深研者,可再補充;論影響,現有的關於陶詩批評史的矛盾與規律以及書畫對陶的闡釋與傳播之新論固然獨特,但似乎也有繼續開發和再充實的必要。在編排及次序上,把承傳與影響合為一編,又在其與書畫傳播論之間插入訓詁論一編,似欠合理,甚至不類。另外,書中個別地方的論述,似乎還有需進一步完善者,如陶之農夫觀念和農夫哲學,並不等於農家思想,這隻能在論述陶之農家思想時作為旁證和補充,而非其主要表現和特征。然乃白璧微瑕,或千慮一失,不足為奇,亦無傷大體。

  總之,本書的研究以多維與求真為特色,所選論題都不是普泛性的一般話題,而是前人未曾問津或者有爭議、有誤解、有疑惑的重點、難點話題,著者通過多維與求真相結合的深入發掘、仔細辨析和嚴密論證,從而提出了一係列極具首創、原創意義的獨到見解,這些富有挑戰性和啟導性的創獲、新見,又都頗為確切,十分中肯,非常精當,具有十分突出的創新意義和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這無疑是對陶淵明研究前所未有的巨大開拓和全麵深化,也是新世紀該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和可喜收獲。而且,其創新性、反思性或逆向性的思維方法,多角度、新視點、跨學科、重文本、重還原、重實證,考論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辨惑、糾偏與創新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還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將給同類研究及治文學史者以啟迪。因此,本書是一部高起點、高水準、原創性強、創獲甚豐、紮實厚重、質量一流而為眼前罕覯的優秀陶學專著,也是一部值得我們所有學人和普通讀者認真研讀的好書。日本學者浜田正秀指出:“要想有精當的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首先必須要有美好的體驗和感動,並且不使它們在研究過程中衰竭。”(《文藝學概論》)筆者與魏先生同事多年,不時在一起切磋問題,深知魏先生是一位酷愛學術、視學術為生命的學者,他不趨時,不媚俗,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勤奮研讀,筆耕不輟,甚至能在尖叫刺耳的電鑽聲中聽若罔聞,安心治學,對文學研究確有持續不衰的“美好的體驗和感動”,本書即其充分體現,故能得真學問、純學術之價值。同時,作為多年心血和苦功的結晶,如著者所說“現在拿出來的這些,凝聚著格外的心力,可以說篇篇精力貫注,從不敢有懈怠的妄想”,這也是其非同凡可的深厚學養和功力充分顯現。功夫不負苦心人,皇天不會辜負耐得寂寞的學人,本書經申報、結項評審,已被評為該項目中的優秀著作,在“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優秀成果”網中有詳細評介,我們堅信,這部專著定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傳世之作。我們更熱切期待著著者能以更多的優秀新作嘉惠學林。

  §§第七章 “新秀論陶”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