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美國陶淵明研究最新動向

  趙雪瑩

  趙雪瑩,美國麻省州立大學安姆斯特分校,副教授。

  陶淵明研究在美國學術界最近三十年一直是熱門的研究課題,而且成果斐然。其中包括1994年密歇根大學出版《陶潛與中國詩歌傳統》,2005年華盛頓大學出版的田曉菲的《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而哈佛大學出版社的東亞係列就接連有2008年Wendy Swartz的《解讀陶淵明:曆史接受中的轉換範例(427—1900》以及2010年Robert Ashmore所著的《閱讀的傳送:陶潛世界裏的文本與理解(365—427)》。對比其他六朝詩人,陶淵明所受到的美國學者們的關注大為超出其他詩人,可見其魅力所在《陶潛與中國詩歌傳統》一書英文名:Tao Qian and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The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解讀陶淵明:曆史接受中的轉換範例(427—1900》一書英文名: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R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閱讀的傳送:陶潛世界裏的文本與理解(365—427)》一書英文名:The Transport of Reading: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d of Tao Qian(365—427)。

  以上四本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也有幸在2011年錫林浩特舉行的“陶淵明學術研討會”上介紹了哈佛大學出版的Swartz和Ashmore的兩本專著,更詳細的書評可見Nicholas Morrow Williama在《中國國際評論》第十八卷《中國國際評論》英文名: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vol。18,no。3,2011)。上發表的兩書綜合評論,故不多贅言。在此我更關注的最近五年來陶淵明研究在美國又有何新動向。本文主要以兩篇文章為例,作一評述,與大家分享。

  Wendy Swartz延續六朝與陶淵明的相關研究。她的新書是她與Robert Ford Company和Yang Lu等合編的一本資料書,名為“早期中古中國:資料書”,由哥倫比亞大學於2014年出版。本書圍繞著六個主題展開,包括“南方與北方”,“管理機製與社會現實”,“文化首都”,“想象自我與他人”,“日常生活”以及“與看不見的世界的關係”。由於主題的涵蓋麵廣,每篇文章相對較短,多數由不同學者執筆,同時提供相關課題研究可進一步閱讀參考的文章和書籍名錄本段涉及章節的英文名:The North and the South(南方與北方);Governing Mechanisms and Social Reality(管理機製與社會現實);Cultural Capital(文化首都);Imagining Self and Other(想象自我與他人);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Relations with the Unseen World(與看不見的世界的關係),本文所引見《早期中古中國:資料書》(Early Medieval China:A Sourcebook),New York:Columbia Uniiversity Press,2014(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83—385頁。

  在第四部分“想象自我與他人”中,Wendy Swartz撰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自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與袁粲的〈妙德先生傳〉》《自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與袁粲的〈妙德先生傳〉》英文名:Self-Narration:Tao Yuanming’s Biography the Master of Five Willow’s and Yuan Can’s Biography the Master of Wongderful Virtue。。在文中Swartz再次喚起讀者對《五柳先生傳》的關注,並指出為什麽此篇通常被認為是一真實的陳述:其一,陶在本文中展現了一種持續的、有力的、自傳式的驅使,他在文中的描述與他其他作品中的自我形象吻合,這個友善的隱士農夫形象相信大家是極其熟悉的。其二,在他之前,已有用虛構人物的傳記來表達自己的先例,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而阮籍的作品是介乎“論”與“傳”之間的,相比之下,陶潛的作品更側重於人的個體本身。

  美國陶淵明研究最新動向隨之Swartz指出傳統中國文化對自傳的理解比西方更為寬鬆。在西方,自傳往往視為第一人稱的敘述,陳述個人的人生經曆或對其人生的反思;而在中國,自傳可以是人生故事的一個片段,傳統中國自傳體作品力求呈現一種靜止、全麵的畫麵。故此,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其實反映了中國史傳體與自傳體的規範,而他的詼諧又超出了讀者的期待。

  Swartz在概括介紹《五柳先生傳》的文體之後,提供了一個簡略的文本閱讀。這個部分主要建基於前人的發現與她的總結概括,五柳先生的貧士形象可追溯到《禮記》《論語》《漢書》中類似的記載。更有意思的是她借用Paul De Man的看法,指出“陶淵明的自傳創造了他的‘生命’,正如他的生命創造了他的自傳”。這一點和她《解讀陶淵明》書中的觀點相吻合。

  在結論中,Swartz認為陶淵明的自我形象是一種文學建構,建基於文體的傳統,已有的關於隱逸與貧士的語匯,以及改變它們及創造一種新的自敘形式的興趣。《五柳先生傳》引發了許多後世的模仿,故她附上兩篇翻譯,包括與《五柳先生傳》與大約半個世紀後袁粲的《妙德先生傳》。《妙德先生傳》是以自傳體敘述、以虛構人物傳記的形式寫成。同時它的故事裏包含故事,在描述完妙德先生的性格與興趣之後,妙德先生講了一個國主與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以“我既不狂,難以獨立”的語句諷刺地逆轉了屈原的感慨,即“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以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在“進一步閱讀”的參考書目中,Swartz列舉了張孫康宜的《陶潛》,宇文所安的《自我完美的鏡子:作為自傳的詩歌》及其他幾本書“進一步閱讀”:Further Reading。宇文所安的《自我完美的鏡子:作為自傳的詩歌》英文名:The Self’s Perfect Mirror:Poetry as Autobiography。。當然她對《妙德先生傳》止於翻譯,在印刷上有個別錯誤,也沒有進一步將它與《五柳先生傳》分析比較。

  《自敘》作為《早期中古中國》一書中的一章,頗有將陶淵明的經典作品介紹給一般西方讀者的意圖。陶淵明在北美的漢學研究者中固然早已不陌生,可是通過這樣的簡單翻譯與介紹,可以讓更多英語世界的讀者認識陶淵明,同時也為大學老師提供更多的翻譯文本,方便在課堂上介紹陶淵明及其作品,從而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與其他人的作品進行對比。另外,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與袁粲的《妙德先生傳》其實值得進一步深入具體地細讀,我想Swartz仍然對曆史上縱向比較的方式與接受史比較感興趣,而她完成的基礎翻譯工作希望會引起更多西方讀者和研究者的關注,或啟發大家對陶淵明研究課題的思考。

  我想介紹的另一篇文章是Jack Chen於2009年《美國東方學會期刊》上發表的《中古中國閱讀行為及其表現》《美國東方學會期刊》英文名: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29.1(2009),本文所引見該刊第59頁、61頁、63頁、67頁、68頁、71頁。《中古中國閱讀行為及其表現》英文名:On the Act and Representation of Reading in Medieval China。。雖然這並不是專門研究陶淵明的論文,但是作者把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十三首》放在“閱讀”的主題下去理解。這一做法對這組詩、陶的閱讀經驗以至中古中國的不同的閱讀行為與表現,都提供了新的梳理及理解思路。

  Jack Chen 的文章由六部分組成,在此我側重介紹有關陶淵明的部分,簡述其他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書”與“讀書”在中國古代的豐富內涵。首先她提醒讀者,“讀”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誦書也”。而在《莊子》中也有有名的關於齊桓公讀書的段落,在輪扁與齊桓公的對話中,輪扁認為若聖人已死,讀“聖人之言”便隻能獲得古人的“糟粕”。第二部分進一步討論“言”與“閱讀”在古代文人文化中的重要性。根據《隋書·經籍誌》有關《離騷》的記載,有人名“道騫”者善讀,“能為楚聲”,Jack Chen據此指出聲音與文本在某種程度上緊密相關。第三部分作者翻譯並細讀了束皙的《讀書賦》,而且Jack Chen證明閱讀或大聲誦讀文本對於束皙而言既是一種休閑活動,也是道德的修習方式。第四部分探究與誦讀並存的默讀。

  隨之在第五部分Jack Chen討論了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十三首》。根據“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他指出陶淵明涉及一種不同的閱讀經驗,這並不拘於線性的聲音,它與視覺或眼睛的自由活動更為相關。並且陶淵明的閱讀模式超越了西方所謂的“析詞閱讀”,而成為一種冥想的行為,故他能“俯仰終宇宙”。Jack Chen認為陶的這種新的閱讀模式讓閱讀的重要性從它原來的教學屬性轉換成哲學與快樂的方式。

  第六部分作者以謝靈運的《齋中讀書》與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十三首》作一對比。謝詩似乎是陶詩的改寫:兩者都是從公共空間轉移到私人的、休閑的、寧靜的閱讀空間,在那兒詩人在書籍中忘卻自己。謝詩更多地關注閱讀如何讓詩人了解他自己,而陶詩更多關心閱讀的快樂。同時陶淵明對默讀的表現是把讀者放在閱讀行為的中心,而莊子與束皙是以“言”為重點,讀者相反沒那麽重要。Jack Chen總結道,謝靈運最終從閱讀中獲得哲學的智慧,以及陶淵明從閱讀中獲取的快樂,這些都是通過分析閱讀行為所得到的啟迪,同時也是讀本本身給人的啟迪。

  綜合以上兩篇文章,最近五年來美國學術界的陶淵明研究更趨向於把陶淵明放在一個整體的文化脈絡背景裏作一分析細讀,或與其他詩人及作品作比較。Robert Ashmore 2010年出版的書《閱讀的傳送》是一例證,Jack Chen的文章又是一例,Wendy Swartz在今年出版的《早期中古中國》中關於陶淵明一章所展現的方向也基本一致。在此順帶一提,Vincent Yang 於2008年在德國的學術期刊《華裔雜誌》第56卷上以英文的形式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蘇軾“和陶詩”的比較研究》《華裔雜誌》第56卷:Monumenta Serica vol,56;《蘇軾“和陶詩”的比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 Shi’s He Tao Shi。,這又是比較研究的一例。同時針對主題,西方的研究者往往把某些古代中國情形與西方的相關理論或認知作一對比,以便以英文為母語的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的理念,在此我們看到東西文化的匯通與交流。

  經典總是值得再三細讀的,以陶學為中心推展開來,我們會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課題。希望大家都能從閱讀中得到啟迪,也和陶潛一樣從閱讀中獲得無限樂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