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節 明代書法藝術中的陶淵明——以“吳中三家”的書陶旨趣為例

  劉小兵

  劉小兵(1968—)男,山東惠民人,黃淮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天中學刊》編輯部編輯。

  陶淵明的道德與文章,在其身後逐漸得到認同,地位漸趨崇高。喜歡書畫藝術的人不難發現:在中國曆代書畫藝術中,同樣有著諸多的陶淵明元素,書畫藝術成為接受和傳播陶淵明的新載體。曆代書畫藝術家不僅追慕淵明之人格,追和陶詩陶文,更以畫筆繪製淵明圖像,襲其詩文意境營造山水田園圖畫,揮毫潑墨書寫淵明經典詩文。據文獻記載,繪陶現象較早出現於唐代,如鄭虔《陶潛像》、李昭道《桃源圖》等,唐以後繪陶之風延綿不絕。對於中國繪畫史上的陶淵明,袁行霈先生從文學史與繪畫史交叉研究的角度,曾進行過專題探討袁行霈,《古代繪畫中的陶淵明》(《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以及袁行霈《陶淵明影像》(中華書局,2009年)。然而,中國書法史上的書陶現象,同樣多彩多姿、蔚為大觀,值得關注。筆者試以明代“吳中三家”祝枝山、文徵明、王寵為例,通過他們與陶淵明之關係的考察,管窺陶淵明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的傳播與接受,並思考蘊涵其間的文化意義。

  一、祝枝山:出入魏晉晚亦奇縱

  1.豈獨淵明與修靜,一時青眼盡同流——祝枝山生平述略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明史·文苑傳》載:“允明生而枝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五歲作徑尺字,九歲能詩。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當筵疾書,思若湧泉。尤工書法,名動海內。”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第7352頁。7歲即中秀才,33歲中舉人。但他後來參加會試卻屢屢受挫,直至55歲才謀得一官半職,授廣東興寧知縣,63歲任京兆應天府通判。由於難以適應官場生活,一年後以病為由辭官回歸故裏,如其《危機》詩曰:“世途開步即危機,魚解深潛鳥解飛。欲免虞羅惟一字,靈方千首不如歸。”文中所引祝允明詩文多出自《四庫全書·懷星堂集》,祝允明書法作品多見於陳浩、盧建成《中國書畫典庫·祝允明卷》,線裝書局,2001年。自此交友飲酒,陶醉於書畫藝術。祝枝山才華橫溢,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書工各體,融會貫通,與文徵明、王寵並稱“吳中三家”。其書法取虞世南、趙孟頫書法之神,揚王羲之、王獻之行書、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名山藏·高道記》說:“允明書出入魏晉,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何喬遠《名山藏》,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第5747頁。

  明代書法藝術中的陶淵明祝枝山人生的前期,孜孜不倦於科考,懷抱積極入世思想,然而仕途的失意和打擊使他趨向於恃才放曠,傾心於佛老哲學。祝枝山在63歲任職期間,“過武林寓昭慶寺,訪靈梵上人,得覽趙文敏所書《圓覺經》明處心齋戒,見行篋中偶佳櫡,乃閉關月餘,敬書《圓覺經》一卷。五月五日,允明行書《莊子·逍遙遊》於寒綠堂”葛鴻楨,《祝允明》,紫禁城出版社,1988,第55頁。晚年作品多署“枝山道人”。其詩《口號三首》(其一)雲:“枝山老子鬢蒼浪,萬事遺來剩得狂。從此日和先友對,十年漢晉十年唐。”其心態亦如今存草書《雜記》卷雲:“休將身世等蜉蝣,吾道隨身腆可求……豈獨淵明與修靜,一時青眼盡同流。”是卷草書為祝枝山晚年所作,書藝更趨奇縱,形神兼備,表現出他深厚的書法造詣和高傲狂放、落拓不羈的性格。

  2.三尺素桐陶靖節,百篇華賦馬相如——祝枝山詩文及書陶作品

  祝枝山《贈俞隱居》詩雲:“水南雄市尤塵趨,水北還容陋巷居。三尺素桐陶靖節,百篇華賦馬相如。心拋世俗爭為事,手錄前賢未見書。欲繼姓名高士傳,怕君嫌我近睢盱。”“俞隱居”名為俞寬父,其子俞弁所著《逸老堂詩話》錄有此詩。詩歌表達了對俞寬父高風亮節與文章才華的欣賞。此詩曾被祝枝山題於明代書畫家沈周的《北幽圖》。祝枝山詩文用典陶淵明頗多,如《隱者》詩“枕中藏雅道,一臥即羲皇”,“臥羲皇”典出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下麵再舉例若幹:

  惆悵惟陶阮,懸知磊磈襟。(《醉》)

  京兆眉長嫵,陶公菊自栽。(《金華見山亭》)

  遠公蓮作社,陶令柳為門……白雲時或出,黃菊故應存。(《足夢中句》)

  想應草木扶疏下,和得淵明孟夏篇。(《口占寄陸三》)

  家近鬱林公舊隱,門如彭澤令初歸。(《顧明府榮夫》)

  且煩元亮為彭澤,終使羊公重峴山。(《次韻答河源鄭侯見贈》)

  風情好似陶彭澤,官職常如鄭廣文。(《送張掌教致仕歸臨江》)

  荷鋤欣種淵明田,坦腹還如懶孝先。(《次韻表弟蔣燁及門生翁敏見贈喜予歸田之作》)

  祝枝山51歲作《閑居秋日》,末句雲“浮生隻說潛處易,隱比求名事更艱”,也道出了隱逸民間、有誌難騁的艱辛。考之於文學史,以《閑居》為詩題始於陶淵明《九日閑居》。祝枝山《閑居秋日》以草書寫就,筆勢雄健,飄逸灑脫,書如其人,有忘我之境。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祝枝山更有《和陶飲酒》(二首),其一雲:“燃燭能為月,搖翣能為風。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順時以道用,天人乃相通。如何負折鼎,而欲求張弓。”通過和陶詩,祝枝山表達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認同與追慕。

  下麵再根據前人所作《祝允明年表》,列舉祝允明書陶作品如下: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四十歲。允明書《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明武宗正德五年庚午(1510)五十一歲。夏五月望前,允明作草書《閑居秋日卷》。(八月)某日作行草《陶淵明田居詩卷》。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五十七歲。秋,又作《陶淵明飲酒詩》。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六十二歲。十一月三日,允明作小章草《閑情賦》。

  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1525)六十六歲。又作草書《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葛鴻楨,《祝允明》,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48—57頁。

  另外,祝枝山另有一些未紀年的書陶作品,如行草《陶靖節田居詩並題》和小楷《歸去來辭》。可見書陶情結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情有所鍾,貫穿祝枝山中晚年的詩文書法作品。

  二、文徵明:心儀晉唐溫純精絕

  1.還應騎馬客,輸我北窗眠——文徵明生平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字徵仲,號衡山,長洲(蘇州)人,為明中期著名書畫家,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傑”,書法則入“吳中三家”。文徵明一生,大體可分讀書求仕、翰林院待詔、歸隱吳地三個階段。文徵明的科考與仕宦之路,經曆了更多的困頓失意:從26歲到53歲,他曾10次應舉落第,54歲經人推薦才被授翰林院待詔;親曆官場生活的文徵明感受到的是失望與難以適應,遂連歲乞歸;57歲時他得以回故地蘇州定居,此後無意仕進,潛心詩文書畫藝術,如其詩《馬上口占謝諸送客四首·其一》所雲“小試閑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緇塵”。不難想象這位才藝超群的藝術家為科考耗去近30年的寶貴時光,曾經受過怎樣的身心折磨。如文徵明《病中》詩所慨歎:“明經三十載,潦倒雪盈簪。疾病乘虛入,摧頹覺老侵。安心方外藥,適趣個中琴。澹泊窮生計,高人獨賞音。”見曹惠民、寇建軍《文徵明詩文書畫全集》(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下引文徵明詩文書法作品,出自《文徵明詩文書畫全集》或周振道輯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這種體驗,與陶淵明對自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反思以及徘徊於仕隱之間的痛苦矛盾心情或有相似之處;而他們最終還是“悟以往之不諫,覺來者之可追”,絕意仕途,回歸自我,在人生的抉擇上也體現出一致性。

  歸隱後的文徵明其心態如這首五律所雲:“晚得酒中趣,三杯時暢然。難忘是花下,何物勝樽前?世事有千變,人生無百年。還應騎馬客,輸我北窗眠。”這幅詩境書藝俱佳的作品流傳至今。令文徵明愜意的不僅是可以自由地飲酒賞花以及北窗高臥,而且是回歸故裏的文徵明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田園——書畫藝術。在這片藝術的田園中,他得遇陶淵明這位異代同道與知音。晚年的文徵明在曆史上留下了獨立和傲岸的身影,《明史·文苑傳》載:“四方乞詩文書畫者,接踵於道,而富貴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與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第7362頁。其子文嘉《先君行略》載文徵明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吾老歸林下,聊自適耳,豈能供人耳目玩哉!”周振道,《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621頁。王世貞《文先生傳》亦雲,文徵明自戒書畫三不應:不應宦官、侯王與外夷周振道,《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627頁。這種追求自由珍視名節的品質,是中國士人的優秀傳統,亦是潔身自好、不事權貴的淵明精神之再現。

  2.世上神仙知不遠,桃花隻待有緣人——文徵明詩文書法中的陶淵明

  文徵明自號“停雲”、“停雲生”,齋名亦曰“停雲館”,“停雲”二字取自陶淵明《停雲》詩。閱讀欣賞文徵明的詩文書畫,也不難發現大量的陶淵明元素。文徵明詩集中明確為和陶詩的有3首,如《九日閑居用淵明韻》《九日遊雙塔院次淵明己酉九日韻》《十日遊治平寺再疊前韻》;另外,《歲暮閑居》《閑居四首》也與陶詩有關。至於文徵明詩歌用典陶淵明的案例則更多,試舉如下:

  舟行仿佛聞雞犬,時有桃花出峽來。(《題畫》)

  春雨蕭蕭草滿除,春風吾自愛吾廬。(《春雨漫興》)

  荊州運甓成何事?不博柴桑一醉眠。(《題養逸圖》)

  溪壑春風空舊夢,柴扉流水或秦人。(《經桃花塢》)

  淵明誰送東籬酒,季子原無負郭田。(《寄顧橫涇》)

  輸與陶翁能領略,南山在眼酒盈觴。(《詠庭前叢菊》)

  主人蕭散同元亮,勝日登臨繼牧之。(《九日子畏北莊小集》)

  司空揣分自宜休,元亮無心任去留。(《次韻答張西峰少參》)

  羨君五十賦歸歟,我亦頭顱五十餘。(《送錢元柳南歸口號十首》)

  銜觴輒忘世,何似栗裏陶?(《九日遊雙塔院次淵明己酉九日韻》)

  晚煙十裏歸城路,不是桃源也自迷。(《暮春雨後,陳以鈞邀遊石湖遂登治平》)

  今存文徵明書法作品有“雜詠”卷,其《習隱》詩曰:“掃地焚香習燕清,蕭然一室謝將迎。坐移白日花間影,睡起春禽竹外聲。心遠不妨人境寂,道深殊覺世緣輕。卻憐不及濂溪子,能任窗前草自生。”相信在書寫這首詩的時候,文徵明腦海中浮現的當是陶淵明《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219頁。正是在書寫、追和的過程中,文徵明與陶淵明達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得到了心靈的溝通與呼應。從文徵明自號、宅名以及詩歌創作來看,文徵明這位明代藝術家懷有濃鬱的陶淵明情結。

  文徵明一生體驗過四年官場生活,但這四年間卻未留下其書畫藝術的上乘之作,雖然入仕前的盛年階段有一些佳作,但文徵明更多的書畫佳作則是創作於歸隱之後。也許隻有藝術的田園,才是他真正的歸宿。文徵明書法作品中的陶淵明元素豐富多彩。一是書寫自創詩文。其中涉陶的很多,除上文所舉桃源典故外,便是詠菊詩,如“輸與陶翁能領略,南山在眼酒盈觴”,“年年輸與陶彭澤,吟對南山把一觴”,表達了對陶淵明人格的仰慕。二是書寫前人涉陶詩文。如小楷李衝元《蓮社十八賢圖記》、行書劉禹錫詩《桃源行》、行書王安石詩《桃源行》等。三是書寫陶淵明經典詩文。如《飲酒詩二十首》《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其中文徵明最熱衷書寫的兩大主題是桃源與歸去。在文徵明留下的經典書法作品中,有兩幅《歸去來兮辭》,一為小楷,書於82歲,一為行草,書於83歲。有著陶淵明情結的文徵明,正是在反複書陶的過程中,與前賢獲得了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與心靈共振。文徵明《桃園圖詩》曰:“桑麻雞犬自成村,天遣漁郎得問津。世上神仙知不遠,桃花隻待有緣人。”文徵明與陶淵明雖相隔千餘年,卻結下了不解之緣。另外,文徵明有較高的繪畫成就,其作品以山水田園題材居多,其中桃源題材的繪畫作品有《桃源圖》《桃源問津圖》《桃源訪友圖》等,因本文考察對象主要為書法藝術,故關於文徵明繪陶略而不談。

  三、王寵:妙得晉法神韻超逸

  1.人生有身貴自適,枉向侯門躡珠履——王寵生平述略

  王寵(1494—1533),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王寵博學多才,詩文書畫皆精,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明史·文苑傳》稱其“行楷得晉法,書無所不觀”。王寵書法有晉人恬淡之趣,初學蔡羽,後規範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融會貫通。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評曰:“衡山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王書本於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

  雖然王寵極有才氣,但卻仕途窘困,八次應試皆不第,僅以邑諸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倪濤《古今書論》載:“寵資雅訓,不以育多自矜,遊於蔡羽後,而一時名士皆歸之。胡守纘宗尤相愛重,尚書顧璘推服。而寵悒悒不得進用。”如祝枝山、文徵明一樣,王寵最終對仕途絕望,選擇了隱逸山林,以詩酒書畫自適:“人生有身貴自適,枉向侯門躡珠履”,“且須痛飲盡七碗,鍾鼎山林安足論”(《雅宜山人集·七言古詩》)。同學湯珍推薦王寵出山,王寵作《山中答湯子重書》曰:“山林之好,倍於儕輩,徜徉湖上而忘返……頗耽文辭,登臨稍倦,則左圖右書,與古人晤語,縱不能解,片言會心,莞然獨笑,饑而食,飽而嬉,人生適意耳。”表達了淡薄功名、樂在丘壑的誌趣。王寵厭惡塵世喧囂,隱居石湖20年。文徵明《姑蘇名賢小記》對王寵棲隱石湖草堂有細致描述:“已築草堂石湖之陰,岡匡徑轉,藤竹交陰,每入其室,筆硯靜好,酒美茶香。主人出麵揖客,則長身玉立,姿態秀朗,又能為雅言,竟日揮麈都無猥俗,恍如閬風玄圃間也。時或偃息於岩石之下,含醺賦詩,倚樹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仕途失意的王寵寄情山水與詩文書畫,並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得與祝允明、文徵明以“吳中三家”並稱於世。

  2.明朝散發武陵去,夾岸桃花煙水長——王寵詩文與書陶作品

  王寵有詩《病起對鏡作》:

  閉戶十日病骨僵,手龜發燥麵色蒼。朱顏綠鬢不相待,俯仰天地為淒涼。男兒勳業竟何在,鏡中摸索求亡羊。古來相馬失之瘦,龍文虎脊空騰驤。憶昨結客少年場,呼鷹走狗勢陸梁。金盤賭酒爭五白,銀燭嬌歌彈陌桑。謂言富貴唾手取,吹毛插翼森開張。十年獻賦不得意,貂裘寶玦無晶光。平生酒徒漸零落,羞澀陰符垂虎囊。學書無成學劍晚,歧路側足心周章。百年冰炭滿懷抱,萬裏鴻鵠方翱翔。明朝散發武陵去,夾岸桃花煙水長。陳浩、盧建成,《中國書畫典庫·王寵卷》,線裝書局,2001,第14頁。

  此詩可視為王寵的自畫像,此幅書法作品也得以留存。王寵之書法,疏朗、潔淨,無塵俗之氣,可謂書如其人。今存王寵小楷《南華真經》,一筆不苟,雅有書卷氣,梁啟超跋語:“吾常謂雅宜山人書有道氣,遠在文待詔上。茲卷淵懿靜穆,稀世瑰寶也。”作品為榮寶齋藏,書後有梁啟超、張謇跋。這種靜穆之氣,與其人生後期喜老莊之道及心儀陶潛有一定聯係。

  王寵的詩文書法藝術中,時時閃現淵明的身影,如書法《雜詩》卷:“流水桃花真隔世,草衣木食自為群。籠鵝寫帖關幽興,卻憶風流晉右軍。”王寵,《雜詩》,楊柳青畫社,2004,第6—7頁。詩文書法皆有高古之境,由詩歌的意蘊,也可見陶文的影響以及王寵的晉人情趣。《嘉靖癸巳三月晦日將往白雀寺與碧峰禪師虞山泛舟》雲“白雀白蓮堪結社,送餘還過虎溪頭”,所用乃慧遠送陶潛與陸修靜過虎溪橋的典故。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王寵賦《撫孤鬆而盤桓》詩數首並書;同月,文徵明為壽嶽父吳愈華誕,繪《撫孤鬆而盤桓圖》,王寵為之篆題,並楷書五古詩一首。世宗嘉靖元年(1522)王寵於唐寅桃花庵中,書《五柳先生傳》於趙孟頫所作陶潛像上。王寵小楷《遊包山集》卷書紀遊組詩22首,其中《入銷夏灣》雲:“千山玩回轉,雙闕開嶙峋。圍作玉鏡潭,流水桃花春。雞犬自甲子,衣冠乃秦民……榮華無常玩,山水有天真。塵纓聊以濯,慚爾棹歌人。”王寵,《遊包山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第18—22頁。書風曠適疏宕,遒媚飄逸,為王氏上乘之作。草書《西苑詩·海印寺閣眺》雲:“我行睇神寓,兼得陵浮屠。且窮上國勝,歸荷南山鋤。”王寵,《西苑詩》,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第13頁。書風高古蘊藉,遒勁蕭疏。

  由王寵書法涉陶現象,可知他不僅僅在審美心理與書法旨趣上心儀魏晉,從其為人處世和詩文創作,亦可見他對隱逸寧靜的企願和對世俗繁華的疏離。明代朱日藩《跋顧孝正所藏雅宜詩卷》認為“雅宜書蘊藉秀媚,大概類其為人”,指出其人品與書品的關係。王寵高蹈出塵的心態養就了他疏淡秀雅的審美心理。王寵逝後,顧璘在《太學生王寵》一文中懷念故友:“清夷廉曠,與物無競,人擬之黃叔度。尊官宿儒忘年友善,罔不樂其溫醇。”文徵明與王寵為師生關係,且長王寵25歲,但文氏看重王寵高潔的品行,折輩與交,成為郊遊酬唱的摯友。文徵明在為王寵撰寫的《墓誌》中稱:“君高朗明潔,砥節而履方,一切時世聲利之事有所不屑。其誌之所存,必有出於言語文字之上者。”清人吳壽昌《題馬香穀所藏王履吉借券手跡》雲:“雅宜山人品最高,夙尚丘壑懷清操。陶謝詩格力摹古,鍾王墨妙勤揮毫。”前人也都看到了在陶淵明與王寵之間,有著士人情懷的相通與接續之處。

  結語

  吳中三家,書法風格自不相同:祝枝山豪宕,文徵明飄逸,王寵淡雅。然而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在他們的詩文書法藝術中都不乏陶淵明的身影。並非書法家的陶淵明,為何成為後世書法家青睞的對象呢?古老的書法藝術與陶淵明其人其文之間必有某些不解之緣或兩相契合之處。依筆者淺見,在陶淵明與中國書法藝術之間,或有三點相通之處:其一,陶淵明的人格追求與書法藝術的文化功能相通。陶淵明不願為外在的利祿而放棄獨立的人格,這種人格追求成為後世文人向往和學習的典範。而書法藝術的功能之一,即是通過藝術使人獲得精神的超越與自由。後世書法藝術家對陶淵明的發現與接受,有其內在的邏輯理路。其二,陶詩與書法藝術在審美境界上相通。盡管陶詩和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難以一言以蔽之,但其總體上卻有相通之處:即二者都以清新自然、神韻寫意為重要標尺,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陶詩陶文以及後世涉陶詩文可以成為書法藝術的取材之一。其三,陶淵明詩文與書法藝術在哲學思想層麵上相通。二者都深受老莊思想影響,可謂同根同源。陶淵明追求身心自由,無疑可追根溯源至老莊哲學。不少書法藝術家如吳中三家亦多傾心於老莊之道。道家思想對於中國古典文藝創作與審美的貢獻已為共識,無須贅述。

  總之,陶淵明作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其影響是深刻和多方麵的。他不僅影響後代的士人精神與文學創作,同樣也滲透和影響到人文藝術的多個領域,如書畫藝術。後世書家的書陶熱情,折射的是他們對陶潛式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肯定。陶淵明的人格給後世藝術家以效法的典範,使他們擁有了麵對人生抉擇時的勇氣和底氣;陶詩藝術衝淡自然的境界、超然脫俗的神韻,也與書畫藝術追求的悠遠寫意之境兩相契合。僅從吳中三家的書陶作品來看,無論展現的是閑靜幽雅之境,還是超然灑脫之情,皆與陶詩陶文本身相得益彰,能夠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陶淵明其人其文的魅力所在。從陶淵明到吳中三家,既有精神氣質上的相似,也有藝術境界上的相通。崇尚古雅、心儀晉唐的吳中三家,從並非書法家的陶淵明身上汲取豐厚的文化營養,從而成就了他們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他們的藝術。

  最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吳中三家的書陶旨趣並非首創,而是書法史上早已存在的文化景觀。從現存資料看,宋代蘇軾和黃庭堅在書陶史上有開啟與示範之功,蘇軾書寫陶淵明詩文的書法作品即有20多種,如《歸去來辭》《飲酒》詩等,黃庭堅亦書寫過陶詩;元代趙孟頫有行書《歸去來辭》和草書《飲酒》詩。明代吳中三家前後,書陶之風也頗為盛行,從留存的書法作品數量與質量來看,接續者亦有不讓古人之勢,如晚明張瑞圖、董其昌等。尤其是董其昌,始借書陶以悟書法之道,將對陶淵明的接受上升到書法美學理論建構之高度。因而,自宋元以後,書陶之風淵源有自,至今猶存。中國書法史上的陶淵明現象,其間的確蘊含著許多值得深入發掘的文化意蘊。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