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陶淵明在高校傳播接受情況的調查報告

  李劍鋒

  李劍鋒,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

  2013年12月12日,吳國富教授來信告知九江學院打算籌辦2014年陶淵明研討會,並責成在會上匯報“陶淵明與高校教學”的情況。此時,我的研究課題正準備整體轉入“現當代陶淵明接受史”研究,於是欣然應允。此時,我為山東大學文學院本科生開設的“陶淵明與中國文化”和為研究生開設的“陶淵明研究”兩門專業選修課接近尾聲,同年12月15日,我把設計好的調查表請學習委員呂天澤和研究生趙鑫發放給同學們,附信請他們幫助調查:“可以寒假以後交我。請每位同學多方發放,多多益善;望至少發放到十所高校。我的謝意,僅用調查表中的按語略示一二:‘與君雖未謀麵,拖累耗時費言;閣下若知五柳,恕加乞食之緣!’”同時,我本人也向一部分師友發放了調查問卷。截至2014年4月18日,前後曆時四個月,所有問卷交齊,參助調查的同學居然達到八十五人,同學們的熱情大大超過了我的期望!以非功利的形式獲得的不僅僅是數千份調查問卷,還有一份份積累起來的沉甸甸的情誼。無任何利益牽扯,純粹友情提供幫助。陶公為一飯之恩作《乞食》詩雲“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第48頁。我隻有把調查結果報告出來方可略感釋然。

  下麵,針對214所高校2064份問卷提供的相關信息,結合筆者通過網絡等搜集到的相關信息,依次就高校讀者(98.7%是學生,而其中90%以上又是本科生)對陶淵明為人的評價、詩文的評價、接受的渠道、教師的開課情況以及本次調查的啟發等方麵報告如下。

  一、高校讀者對陶淵明為人的評價

  對陶淵明為人的評價,調查問卷設計了“隱士”、“聖賢”和“其他”三項內容。其統計情況如下:

  陶淵明本“南嶽之幽居者”(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選自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70頁。唐代及其之前,讀者主要把陶淵明作隱士看待;宋代蘇軾、朱熹之後讀者才逐漸把陶淵明看作聖賢,尤其是清代讀者大多把陶淵明看作儒家精神的踐行者。當代高校學生顯然對“聖賢”並不十分認同,“因為聖賢能夠將各種事物都能處理好,陶淵明雖然不為五鬥米折腰令人稱讚,但是也反映了他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狀態”,認同“聖賢”者僅占28.8%,有趣的是,這個比例與下“表二”所選擇陶淵明是“忠義堅貞”的比率22.4%比較接近。雖然一部分同學讚賞“陶淵明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於世故的人自慚形穢”學生在調查表中實際摘錄的是林語堂語,見其《生活的藝術》第五章《生活的愛好者:陶淵明》一節。但很顯然,與教師相比,大學生不太願意從完美的角度定位陶淵明。他們更願意客觀地或者說直觀地把陶淵明看作隱士,學生選擇數與參調學生數比率高達89.5%。此外,還有3.8%的讀者選擇了“其他”,這些“其他”,有的接受者標明為“飲者”、“生命覺者”、“超世者”、“曠達者”、“安貧樂道”、“未能實現個人理想的人”、“失意者”、“本位主義”、“神話其人”、“想當聖賢的隱士”、“追夢者”、“‘我’之最高追求者”和“豪傑”等。這個結果並沒有超出調查者的意料之外,超出意料之外的是“陶淵明在當代的啟示”調查板塊中反應的一些情況。

  第一,高校接受者對絕大多數對陶淵明的精神特點持肯定態度,極少數持否定態度。由於調查表提醒可以多選,所以一個被調查者往往肯定、否定並選,否定與肯定之間並非截然對立。這也是高校接受者對待陶淵明的主流態度。具體而言,主要是肯定陶淵明身上與接受者自我需要相合之處,而普遍對其“消極”退隱表示難以接受。一位教授中國文學史、接受調查的老師說:“許多學生認為陶淵明在當今社會可學其高尚其事,不可學其行。”這是符合實際的,所以許多學生說:“我覺得他有一種消極的態度,(但)他的淡泊名利是值得學習的。”“陶的人生態度,盡管有消極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種豁達、一種達觀,一種智慧、一種真實。”“他有著文人固有的高姿態,清高、自閉在當時不算什麽,但是在現代社會不能存在。不過他的情操是值得褒獎的,在浮躁的社會值得借鑒。”“感覺陶淵明精神峭拔,但是畢竟不適合這個時代了。”“對於陶淵明我隻能做到欣賞,卻無法去效仿,因為我有我的夢想和對前程的渴望,我希望在競爭中生活,並且活得更好。”“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沒有愈挫愈勇的精神,一遇到挫折就隱居,為人不夠圓滑,不懂職場之道,這也是他不得誌的原因。”“我覺得陶淵明隱居就是浪費生命,沒什麽意義,人要懂得識時務,要適應社會才能生存下去,要懂得變通。雖然他寫的詩不錯,但是我不欣賞他的處世態度和性格,他隱居的時候心裏肯定更鬱悶,何必呢!管他什麽世道,能生存下去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是本事,天天喝酒作詩隻能是麻痹自己逃避現實。”“大隱隱於市,陶淵明的生活不切實際,若君非富二代,勸君切勿模仿。”“用當代的視角來看,陶淵明的做法不太適合社會主流,不適合年輕人,可能對於退休的老年人是個好模範吧。”

  透過這些難免稚氣而充滿朝氣的文字,陶淵明也許會莞爾而笑。他們的主要意見是讚賞陶淵明的優點,而對陶淵明歸隱、謙退的人生選擇不理解,認為是“一種逃避,不敢麵對事實”。而“能屈能伸,融入社會,讓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這才是現代社會的為人至真”;“丈夫處世應有大局意識,能為之,為之,不能為之,當力為之。沒有路上的犧牲者,何來未來的開拓人?”第一要生存,第二要發展,因為“親老家貧”而出仕的青年陶淵明也曾經如此吧?

  第二,持肯定態度超過50%的項是“高尚其事”、“順任自然”和“獨立自由”三項。尤其值得住的是“獨立自由”一項占第二,與“順任自然”比率幾乎隻差兩個百分點,體現出當代讀者的時代精神。能夠獨立思考,這是當代大學生接受陶淵明時體現出來的可貴精神,因此也能理解陶淵明的可貴之處,如雲:“陶淵明的後半生是在田園裏度過的,他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歸宿;離開了官場的喧囂和汙濁,詩人獲得了自由、寧靜、暢快、舒坦的心境。這也告訴我們現代人與其做不願意做的事,不如換一種方式生活。”“陶淵明追求自由,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是個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拘束的人。這樣的人讓他去做官,每天逢場作戲官場酬酢,定是難受得很。當他真正拋棄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之後,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開了。”“歸隱並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這一點,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對自己的真實、足夠的務本求實的品質、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精神、足夠的獨立人格的支撐才能做到的。”可以說,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有時真是燭照到了陶淵明的內心深處。

  第三,選擇“飲酒自娛”的居然沒有超過50%。陶淵明性嗜酒,且很早被懷疑篇篇有酒,王瑤先生提出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酒入詩的詩人,這逐漸成為文學史的常識。但即使是文學史常識,對於沒有係統學過文學史、非中文係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對陶淵明的理解依據基本停留在中學教材所選錄的有限幾篇文章上,陶淵明的好酒遠沒有李白給他們的印象深刻。如針對西藏民族學院等30名同學的調查,除二人外,都沒有選擇“飲酒自娛”,這說明僅受過中學影響的讀者很容易忽視陶淵明好飲酒的特點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讚孟嘉“好酣飲,愈多不亂”,參見: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第171頁。本來,陶淵明就不是狂飲的酒徒,而是“逾多不亂”的高士,他的酒香需要仔細品味,而非因熏人的酒氣引來接受者的粗糙捧賞,陶之好酒並非當代大學生的第一好印象從陶淵明自身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選擇“勞而後食”和“忠義堅貞”兩項所占的比率較低,而“忠義堅貞”是明清時期讀者接受陶淵明的基本認識,“勞而後食”是建國初期強調人民性的一代讀者首先重視的因素,實質上也是陶淵明的底色,而以大學生為主的高校接受者對此並不格外讚賞。一學生說:“節操要適度,不要過度迂腐。”透露出當代青年人較為寬容的節操觀念,也透露出選擇肯定“忠義堅貞”比率僅占22.4%的主體原因。但在小範圍內也有例外,如針對山東農業大學30名同學的調查,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勞而後食”,這當有專業背景的影響。

  第五,至於“其他”方麵的肯定性啟示還有不折腰、留戀親情、珍視存在、安貧樂道、平淡與慷慨、固窮守節、為文自娛、安貧樂道、任真自適、貞誌不休、仁者襟懷等。

  第六,關於對陶淵明為人的否定選項居然每一項都有一定量的讀者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調查的27名教師中除一名軟件專業的教師選擇認為陶淵明“不達時務”外,其他沒有老師認為陶淵明有表格中涉及的缺點。否定中難免有淺薄,但也往往見出青年人的朝氣,如雲:“固然仕途險惡,人心叵測,但是逃避仍是自私的。”“人生在這個社會裏,就對這個社會有責任。如果當時像陶淵明一樣的文人誌士都站出來,為國家效力,那麽,中國曆史將要改寫了吧?”“我不喜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種和平安靜,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仙境,可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民隻會安於現狀,缺乏理想,不求上進。與世隔絕隻會讓人們思想落後。如果陶淵明的桃花源真的實現了!那最終隻會導致國力衰弱,國情落後。”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陶淵明在當代許多大學生心目中並非完美之人,這是可以肯定的。

  選擇否定選擇項中“其他”的言論還提到陶淵明是一個“仕途失敗者”、“避世的懦夫”、“過於孤芳自賞”的人,甚至過激的言論稱陶為“自戀狂”、“一個逃避現實的膽小鬼”、“有病,不像個男人”(衛生學院學生言論)等。有位浙江大學法學院的學生認為陶淵明隻是隱士和二流作家,值得肯定之處隻有“順任自然”一條,他在留言中反彈琵琶,對陶淵明談了如下否定意見:“陶淵明是田園詩人的代表,雖然詩性自然,但難免因襲消極的人生態度,個人不認同。雖然人不知為何降生生存,但也不至於荒頹至此。陶既無濟世情懷遜於杜甫;乏探究生命的欲望,不若老子、耶穌;明達修心淺於《大學》《中庸》;隨性而適不比《逍遙遊》;想象不如《楚辭》瑰麗大膽。就所學的詩詞貿然評價,陶淵明如一個居家小娘子,悠閑自得無甚可取,可以遠觀品味這一閑人作消遣一笑,卻不值得效仿。”他雖自謙為“妄語”,卻也見出從淺表層麵理解陶淵明者的思路。

  青年學生之所以有否定陶淵明的選擇,基本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對於陶淵明退隱生活選擇的不理解,不能設身處地從陶淵明的生平和心路曆程看待他的歸去來兮;一個是學生畢竟年輕,生活閱曆相對簡單,看問題較為機械和表麵化。

  二、高校讀者對陶淵明作品的評價和接受途徑

  有學生調皮地留言說:“沒跟陶淵明喝過酒,不熟。”但從調查情況來看,高校教師和學生沒有不知道陶淵明及其作品的人,關於對陶淵明作品的評價,在下表中有一個基本體現。

  隻有熱愛陶淵明的專門研究者才稱揚陶是“無數作家心中的標杆,文學聖人”,但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認為陶淵明是第一流作家者僅占被調查者的75.7%,這個比率並不太高;而認為是二流作家者竟然達到了16.1%,甚至從“其他”選項中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並沒有把陶淵明看作重要作家。這說明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對陶淵明作品存在較大的隔膜,尤其是理工農醫科的學生。值得指出的是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認為陶淵明屬於一流作家,這與被調查者大多屬於中文專業的教師分不開。

  關於陶淵明作品的特點,在當代大學生的感言中偶有值得關注的言論。大多是肯定者,有學生說:“陶淵明幾乎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當今社會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了”,一研究生說:“毫無疑問,陶淵明是魏晉時期最為顯著的詩人。他的田園詩歌是最天然、最純粹的詩歌,為後世詩歌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這一意見是符合文學史和當今影響實際的。有個學生說:“我非常喜歡他的詩,每逢閑暇之際都會讀一讀,受益頗深。”“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鬱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後叫人終生難忘。什麽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陶淵明文學成就很高。人們常讚頌他隱士高潔,但我覺得,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強調自己的清貧,並喜歡拿自己的清貧與富貴的俗人對比,隱約表明了他對現實的不滿。我覺得真正的隱士應該像王維,詩裏隻談山水,不談人事,不管他身處鬧市還是山林。”這種帶著清新閱讀體驗的文字顯示出陶詩的自然感發力量,可惜量極少。

  否定性的作品評價偶有驚醒之論。如雲:陶淵明“作品也沒有覺得有特別好,不過在那個時代算是別出心裁了”,“陶淵明的格調不高,作品多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跳出自我的狹隘麵,走出小我,發現大我。在現代,更是難以生存。”可謂直率卻不乏獨特的見解。

  關於高校讀者接受陶淵明的途徑,調查表中曾設計過三項供被調查者選擇,即:(1)“如某位朋友、某個網站、博客、學術視頻等”,(2)“曆史上某位學者講授過陶淵明,如朱自清等”和(3)“其他”,在統計調查結果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沒有選擇,其原因不知道是認為這三項都是影響途徑還是都不是影響途徑,而從調查表其他欄目對陶淵明的評價來看,學生肯定多少都在這三個途徑中接受影響,於是放棄全麵考察,僅選擇了兩組141份卷子作抽查,其情況如下:

  第一種途徑實際就是當代途徑,第二種為曆史途徑,第三種為特殊途徑。

  第一種途徑中網絡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學者——尤其是一些時興名人的媒介作用很有時代特點。調查提到的網站有中國文學網、國學網、陶淵明研究中心和彭澤的網站等;學生提到的流行名人有於丹講《詩酒流連》講到陶淵明,騰格爾新歌《暗戀桃花源》第一句就提到了陶淵明,歌手韋琪有一首歌叫《陶淵明》等。此外還提到各地的桃源景點、陶淵明紀念館、陶學研討會、菊花等。

  第二種途徑中的曆史文化名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哪怕是隻有隻言片語也會對學生產生難以忘懷的影響。從杜甫、蘇軾、辛棄疾等古代名人到魯迅等現代名人,他們涉及陶淵明的經典言論都成為陶淵明傳播的重要中介。如學生提到“第一次知道陶淵明的時候是在周敦頤的《愛蓮說》裏,知道花中君子如陶淵明”,“李清照‘易安居士’的稱號正是取自陶淵明的詩文”,“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引用過陶淵明的詩句”,“顧城談過,中國古典美有兩次完美的顯現,一個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的世外桃源,一個是《紅樓夢》裏描寫的大觀園”。

  第三種途徑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學教育。陶淵明的詩文在當今九年義務教育或是說十二年(包括幼兒園時期)義務教育中的語文科目中占有相當比例,對於學子的影響也較大,他還曾成為“高考作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四大天王之一”,調查表中設計的陶淵明名篇《飲酒》(“結廬在人境”)、《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等在中學教材中基本都選錄了。所以大學生說:“這些都了解啦!高中學過的,現在還能背出來呢。”“高中時老是背他的文言文,最討厭啦!”“高中作文老寫他”,因此,“對陶淵明的了解還停留在初高中時期的語文課本上,進入大學之後好像沒有再過多了解過其相關內容”。調查表明確提到中學途徑的雖隻有31份,但可以推論,作為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除極少數特殊情況外,他們對於陶淵明及其作品的基本理解,中學教育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

  此外,閱讀麵寬的學生、中文專業的學生又提到許多現當代陶學論著。如陳寅恪、梁啟超、朱自清、林語堂等關於陶淵明的論文,錢鍾書《談藝錄》,王瑤《陶淵明集》,逯欽立《陶淵明集》,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陶淵明研究》,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楊勇《陶淵明集校箋》,龔斌《陶淵明集校箋》,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等。其中提到袁行霈的學生相對較多。

  當然,在目前高校教育體製中,大學語文類的課程和中國古代文學史是大學生接受陶淵明重要的基本途徑,此不贅述。當然還有其他大學課堂,如專門的陶淵明選修課和專題課等,此點詳參下一節文字。

  有興趣一提的是本次調查也成為一次傳播陶淵明的活動,從中反映出大學生了解陶淵明的願望和想法。如:“本調查問卷非常好,可以讓我們對陶淵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希望可以繼進行,普及到更多的範圍。”“看過此問卷後覺得自己對陶公知之甚少,感到很慚愧。以後希望可以多讀些關於他的書吧。”“以後打算從多渠道了解一下陶淵明。”“很喜歡陶淵明和他的作品。求推薦與陶淵明有關的著作或講解視頻。求推薦古文文章或著作。”“個人認為陶淵明很值得研究,希望能聽一場有價值的講座。”“希望學校和老師們能更加關注此類研究,為陶淵明研究提供支持。”“通過這個調查問卷,我發現我對陶淵明大作家的了解真的太少了,希望學校可以多開設此類講座和選修課,鼓勵大家積極參與。”“這個調查做得很好,讓我們去思考到底陶淵明的做法是否正確。希望以後能多做一些這種調查。”“覺得這個調查問卷很有意義,可以洞察高校對人文類知識的掌握。希望有機會加強對我們理科類學校對中國文學方麵知識的教育。”這是學生對本次調查意義的肯定,也折射出他們對陶淵明深入了解的心願,甚至不止一個學生表達了開設關於陶淵明的選修課的願望。如果要求高校學生必須通讀三到五個作家作品的話,陶淵明集無疑是當然選擇。

  三、高校教師是陶淵明傳播的核心力量

  如果說學生是高校陶淵明接受的生力軍,那麽教師就是陶淵明傳播的核心力量。高校教師對陶淵明的傳播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一種是中文專業以中國文學史為主的章節講授,第二種是專門講座,第三種是陶淵明選修課。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現代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體製中的基礎課,陶淵明又是文學史上的大家,因此陶淵明一般被選作專章介紹,介紹的基本內容是陶淵明的生平思想、田園詩等作品內容和藝術特點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專門的講座涉及的比較少,隻是某位學者偶然的一次傳播活動,調查中了解到講座中涉及陶淵明的學者有張伯偉、魯樞元、範子燁、吳樹勤、於丹等。最為穩定也是對文學史教學逐漸起到深化作用的、是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陶淵明研究”。此僅就所知35所高校中“陶淵明研究”選修課的情況統計如下表: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博士論文,除上麵提到者外,又如金甫暻《蘇軾“和陶詩”研究》(複旦大學2008年)、田晉芳《中外現代陶淵明接受研究》(複旦大學2010年)、羅潔《陶淵明圖像研究》(上海大學2011年)等三篇質量上乘,研究卓有開拓和深入。碩士論文質量並不都是很好,但也有出色者,如張豔《宋前“桃源體”小說研究》(西南大學2010年)、趙琰哲《文徵明與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桃源圖〉題材繪畫的關係》等把陶淵明的接受研究引向具體領域,材料豐富而新鮮。

  第四,選修課大多傾向於對陶淵明作大而全的講授,這利於學生全麵了解陶淵明各方麵的概況,但程度不同地存在忽視原始作品閱讀的傾向。有接受者指出:“陶淵明似乎在一次又一次的解讀中逐漸失了他本來的麵目,期待能有研究,帶我們廓清風塵,還原故紙堆裏的溫度。”“陶淵明形象在大眾心目中已嚴重符號化,顯示出現代文學、曆史或漢語教育的貧血,也顯示出學術研究與大眾教育的脫節。”在這方麵,劉中文的“陶詩選讀”和蘇怡如等人針對具體作品生發問題的講授傾向值得肯定。今後高校陶淵明教學應當重視陶淵明原始作品的解析,作為教師不但要告訴他自己理解的陶淵明和作品是什麽樣子,更應該讓學生自己感受陶淵明及其作品是什麽樣子,而後者是更根本的方向,也是當前高校包括陶淵明研究在內的專業課的教學缺陷之一。一位文學院的受調查者說:“評說陶詩,曆來多端。六朝貶之太深,兩宋譽之過浮。今人說陶,往往宗宋人成說,不顧事實、一味推崇,尤為下者。若還歸本相,遍閱魏晉南北朝間一切詩,然後以觀陶詩,則美醜妍媸畢現、褒貶高下自定、來龍去脈澄明,何待煩說?觀今日諸生,動輒諛陶,採摭孤篇即大言炎炎,而其實未能遍閱陶詩,於魏晉南北朝間眾家詩更無些許了然,出言無據、隨意指點,輕侮古人甚矣!故曰:通讀無礙,熟讀成誦,而後論詩可矣!”偏激中不無中肯,“通讀”、“熟讀”應該成為大學選修課的基本目標。

  第五,要重視網絡視頻在教學和傳播中的作用。超星學術視頻公開課中講及陶淵明專題的有八位學者,他們是徐公持的《魏晉那北朝文學概說》、陳引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吳雲的《魏晉文學名家研究》、鄧小軍的《魏晉南北朝唐宋詩》、戴建業的《走近大詩人係列》、王宏印的《新譯詩學論壇》和王小舒的《神韻詩史》;專門的視頻課目前僅有李劍鋒的《陶淵明與中國文化》。此外,中文考研網等還流傳著胡大雷的《陶淵明詩歌的魅力與意義》、孫靜的《陶淵明和他的田園詩》(上、下)等少量視頻講座。教育部正在推進視頻課建設,高校陶淵明課應該抓住機遇利用這一教育和傳播平台以擴大陶淵明的影響。

  研究陶淵明的學者,尤其是處身高校的教師和領導一定要關注以上問題。首先是要爭取陶淵明研究或者作品精讀進入課堂,最好由專業選修課升級為通識課,然後是改進教學方式,在對作品的解讀中提高學生素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除了專門的選修課,有些文學專題課也有針對陶淵明所做的比較集中的講述。如南陽師範學院文學院韓國良每年上半年講授“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有陶淵明專題,浙江大學林家驪的相關課中講授過陶淵明,又如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鄒然講授的《中國古代文學專題之六·陶潛詩文的生命體驗》涉及七個方麵的內容,即“陶淵明的生平思想與人格精神(概述)”、“對人生苦難的深刻體驗:‘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對生存樂趣的真切感受:‘含歡穀汲,行歌負薪’、”“對回歸田園的由衷喜悅:‘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對親情友誼的率性動心:‘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對意中性愛的熱烈向往:‘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和“對死亡降臨的坦然直麵:‘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所選擇講授的陶淵明側麵很有代表性。

  四、教學相長——以筆者的陶淵明選修課為例

  因為博士論文做的是陶淵明,筆者1998年留山東大學文學院任教後即開始陶淵明的教學活動。中國古代文學史從1998年秋季學期開始上課,都是周四學時,專章上課,人數在30人到90人不等,至2014年,16年來給近1000名本科生上過課,講過陶淵明一章。

  2005年,筆者為山東大學文學院本科生開設“陶淵明與中國文化”專業選修課,2009年又為研究生開設“陶淵明研究”專業選修課。具體情況如下表:

  筆者針對本科生的授課,以課堂講觀點為主,一般有兩次討論課,一到二次視頻課;研究生以介紹文獻資料、研究現狀、課堂討論為主,講授和討論各占一半的時間。如果不被指定為考試課,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以陶淵明為題完成了論文作業,有許多本科生還因此完成了學位論文,有的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訓很多,本報告掛一漏萬,僅就近來感受深刻的教學相長一點略作陳述。

  第一,老師給學生劃定一片領域,學生就能挖掘出你預測到的珍寶。配合筆者對國家課題“遼金元陶淵明接受史”和立意進行的研究課題“現當代陶淵明接受史”的考察,我曾經自製“錦囊妙計”,把一些重要的讀者的名字寫在紙條上發放到學生手中,請他們搜集資料並根據資料撰寫期末作業。許多學生準此勞作,不但搜集到大量的陶淵明研究資料,而且撰寫了質量可觀甚至優秀的期末論文,有的還以此為基礎撰寫了畢業論文,水平達到優秀。如2013屆本科生尤丹丹的《從禦製詩文集看乾隆對陶淵明的接受》、2014屆本科生何晗的《論王瑤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接受》和郭豐煊的《論朱光潛對陶淵明的接受》等三人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基本可以達到發表水平。筆者雖然有指導之勞,但也樂在其中,況且也從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和觀點中受到不少啟發。如何晗的《論王瑤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接受》論及王瑤接受陶淵明受到了朱自清、魯迅和陳寅恪的影響,有一些資料的價值都是筆者平時沒有仔細注意到的。

  第二,在課堂討論的相互激發下,對陶淵明集文本的解讀有了新的見解。在2013—2014學年春季學期針對研究生開設的“陶淵明研究”課上,我不斷布置閱讀篇目,並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討論閱讀情況,我自己也重讀陶詩,教學雙方時有啟發。門生趙鑫往往能有新見。如解釋陶《和郭主簿二首》之一“臥起弄書琴”中“臥起”一詞,袁行霈陶集本釋為“時不離手”與本義還隔一層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第146頁。應該是有時臥弄、有時起弄,或臥或起,見閑逸之態,而“時不離手”則過於執著了。又解釋《和郭主簿二首》之二“和澤周三春”,發現逯欽立、袁行霈、龔斌等眾陶集本隻有逯欽立本“周”選用的“同”,學生讚同用“同”。原因是選擇“周”,詩句意思與下句“清涼素秋節”不協調,顯得突兀,此其一;其二,古有“十月小陽春”之說,該句是說秋日風物與三春有相同之處。其他新見心得不贅,值得說明的是,學生的論證都有語詞和文化上的材料作支撐。在討論《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一詩時,為了備課,我重讀陶詩,始注意到時下諸本隻有袁行霈陶集本“早”作“旱”,用“旱”隻有一個版本依據,屬於孤證,袁先生雖然補充了種旱稻史料,但總覺未能愜意。我的直感,“早稻”是對栽種時間的稻子的稱呼,猶如“春玉米”雖在夏天成熟但不會被稱呼為“夏玉米”,於是尋找史料,依據唐韓鄂《四時纂要》卷二“種早稻”條、唐陸龜蒙“自春徂秋天弗雨,廉廉早稻才遮高”等史料可證陶詩中的“早稻”乃是對栽種之時的稻子的稱呼(唐)陸龜蒙,《刈獲》,《甫裏先生文集》卷一七,《四部叢刊》本。而非袁先生所謂對收割時候稻子的稱呼。到目前為止,筆者仍覺得自己的發現應該是陶詩的實際情況。又如曾討論到對陶淵明《命子》詩“於穆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慍喜”幾句中“風雲”的理解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第28頁。聯想到楊明解釋《詩品》評張華“風雲氣多”之“風雲”非通常所理解的骨鯁英雄之氣,而是高情遠致,如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陸侃如、牟世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齊魯書社,1982年,第85頁。裴子野《雕蟲論》:“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雲”鬱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第325頁。《南齊書·褚淵傳》稱劉景素“散情風雲,不以塵務嬰衿”等都是指與自然山水相聯係的高情遠致(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後漢書》,中華書局年1972版,第760—761頁。於是我們有理由推論“寄跡風雲”不是說陶淵明的父親在仕途中奔波過,而是沒有出仕,有高世之誌,這樣解釋上下文也很貫通。如此不等,足見教學相長之效。

  第三,陶淵明教學是心與心的交流。筆者課堂曾布置學生模仿《五柳先生傳》寫作自傳,居然能得不少佳作,可惜大多發還學生,基本沒有留存資料。又曾經以陶淵明為題布置創作對聯,真有語意俱佳者,如2011級“聞一多班”宋忻怡對聯雲:“人生如寄,春酒已熟,恥因鬥米羈塵網;晉世成煙,南山未老,願借扁舟問桃源。”立意深曲拔俗,平仄貼切,當時評為諸生之首。麵對學生對聯,筆者不禁也塗鴉數聯,其中一幅是借用學生句式而成,聯雲:“誌四海,闖半生,彭澤終棄折腰恥;開三徑,栽五柳,南嶽始覺抬眼親。”能得陶公精神之一斑。又2013—2014年春季學期所上班級為漢語言專業國家級基地班,因聞一多曾在山東大學文學院任教,班級名稱為“聞一多班”,結課時,筆者贈送學生一聯曰:“酒入衷腸陶五柳,事關大道聞一多”,師生相視而笑,陶淵明一閃而過,選修課也結束了。

  2013—2014年春季學期末,在提交的學習感受調查文字中,大多數同學提到,陶淵明選修課改變了他們對陶淵明的類型化、大眾化的看法。總體感受是“一言以蔽之:豐滿化,立體化”,“真正鮮活靈動起來”。過去認為是隱士,“仙風道骨多一些”的同學,通過學習認識到陶淵明不是單純的隱士可以概括的,他對家庭、親友、世俗有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眷戀,學生高爽等人說:“他又不是那些隻顧堅守自我的隱士,他內心有著對生活、對周圍人的熱愛。如果說隱士的內心當是一潭水,冷靜,從容,那麽陶淵明則是一個熱心的隱士。”他懂得與人分享,是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禮儀風俗中,而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真空人;他的“內心也是有衝突起伏的”,“是一個十分有生活情趣的人”。原來覺得陶淵明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不好看’。現在能夠慢慢學著體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審美傾向了”。“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讀者成就了作者”,“沒有想到陶詩的價值還體現在後人對他的接受和闡釋中”,沒有想到蕭統、乾隆這些“剝削最頂端的人欣賞陶淵明的作品”,等等。對於老師,我也可以這樣說,同學們使我對陶淵明的理解有了新的感受。至少,本報告沒有同學們的超功利幫助是寫不成的。

  餘論

  通過這個調查和多年來的上課經驗,我們注意到青年學生活躍的思維、獨立自由的個性以及求學的興趣願望都是足以令老師感歎錦繡華章的斐然難裁,教學中,教師教授知識、談論高見是當然職責,但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在上課的形式中除了講授之外,注意適當靈活采用討論、視頻、讓學生主講等形式以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創造力等都是必要的。如,可以增加適當的文學創作和生活體驗以利於貼近陶淵明。今人鍾稚鷗女士在彭澤開辟的歸來山莊已經成為大學生體驗陶淵明生活的基地之一,2010年夏中山大學師生率先領軍入寨,隨後有華中科技大學、南京東南大學等師生也前來賦詩、彈琴、摘豆、賞花,放懷山水之間,領略田園之趣。其所編《歸來詩集》為此中體驗活動的文學結晶。類似的體驗活動,對於學生的潛移默化影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本次調查,多見學生發心之論,十分令人欣慰;但又見不少人雲亦雲的概念式評論,又令人十分擔憂。這不能不說與他們缺少與原典的直接對話密切相關,也折射出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的不足和遺憾來。如有學生雲:“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心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樂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麽和諧美好。”這段話實際本於羅宗強、陳洪主編,張峰屹、趙季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34頁。看似理解到位,但實際原樣粘貼得網絡現成評價。高校教育一定要把學生對原始作品的閱讀和感受放在最基礎的位置,孔子有所謂興、觀、群、怨之說,“興”是第一位的,沒有感發,陶淵明及其作品就難以進入學生心靈,學生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接受難免膚淺或者人雲亦雲。

  中學教育讓接受者知道了陶淵明和他的名篇名作,大學教育應該在基礎上讓接受者進一步了解陶淵明和他的作品,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借助選修課、文學史和講座等形式針對當代學生特點,讓陶淵明及其作品的精髓進入他們的心靈,這對於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大學生的審美世界、提醒大學生珍視真我、親近自然等都具有其他作家所難以替代的特殊價值。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