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節 淺談集陶詩的發展

  滑紅彬

  滑紅彬,九江學院圖書館館員。

  集句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比較重要的一種類型。集句,就是集古人之句以成篇。早在先秦,就出現了帶有集句性質的作品。一般認為,西晉傅鹹所作《七經詩》是現存最早的集句詩,但它並無文學性可言。集句的風氣真正開始於宋代,《西清詩話》卷上:“集句自國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開敏,以文為戲,然後大著……至元豐間,王荊公益工於此。人言起自公,非也。”石曼卿性格幽默,其集句詩以文為戲,都是遊戲筆墨,很快成為文人娛樂的項目。集句詩的創作既需博學,又要急智;既要巧思,又要雅趣,與北宋士人的生活旨趣正相一致,因此,在經過王安石的大力提倡之後,集句詩得到空前的發展,不僅參與人數眾多,創作的藝術水準也不斷提升。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一

  根據現有資料,陶詩第一次出現在集句詩中是王安石《懷元度四首》其四的頸聯:“數枝石榴發,豈無一時好。”“豈無一時好”出自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七;之後,黃庭堅《銅官縣望五鬆山》中“崩浪聒天響”等五句、《同吉老飲清平戲作集句》中“眾鳥欣有托”句皆出自陶詩;戴昞《春日偕兄弟侍屏翁遊晉原分得外字因集句而成》中“青鬆夾路生”亦出自陶詩。

  而真正意義上的集陶詩的出現,則屬劉跂《集句寄斯川》:

  渺渺孤舟逝,計日望舊居。萬族各有托,吾亦愛吾廬。

  棲棲失群鳥,暫與田園疏。令日始複來,再喜見友於。

  緬然睇崇丘,負屙不獲俱。試攜子侄輩,且還讀我書。

  親戚共一處,過此奚所須。起晚眠常早,誰謂形跡拘。

  厚恩固難忘,慨然念黃虞。養真衡茅下,不樂複何如。

  劉跂(?—1117),字斯立,東光(今屬河北)人,劉摯之子,工詩文。劉跂此詩所集之句皆出自陶詩,可謂是第一首集陶詩。因詩題中並未明示集陶,故常被人忽略,而誤以之後的項安世《輯陶句送胡仲方東歸四首》為最早的集陶詩。張明華,《關於集陶詩的初步探討》,《九江學院學報》2008年(專輯)。除了劉跂、項安世之外,宋代的集陶詩還有黎廷瑞的《集陶句題吳雅翁心遠堂》一首。

  淺談集陶詩的發展集句詩中,有專集一家之詩者,有雜集眾家之詩者。專集一家之詩,需要創作者對原作者的詩集十分精熟,才能隨手拈來,措置得當。一般來說,隻有藝術成就突出,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詩人,才有可能成為專集一家之詩的淵藪。據統計,宋代集句詩共計1500餘首,在專集一家的集句詩中,集杜甫詩近300首,集《詩經》13首,集陶淵明詩6首,集《文選》3首,集李商隱2首,集蘇軾2首,集黃庭堅2首,集王維、集元結、集白居易、集韓愈詩各1首。另有幾首專集一家的集句詩比較特殊,如孔平仲《方逢原借示方幹先生詩以集句詩贈之》五首,方逢原為唐代詩人方幹的後人,孔平仲集方幹詩贈之,顯然是表示對其先人及其本人的尊敬;王質《集秦國文恭公句壽胡正仲四首》等詩亦屬此列。張福清,《宋代集句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淺談集陶詩的發展在宋代,杜甫詩倍受推崇,特別是江西詩派,尊杜甫為不祧之祖,因此集杜詩在宋代數量眾多,而且出現了集杜專書。自蘇軾之後,陶淵明也為宋代文人所普遍尊崇,但創作熱情主要集中在和陶詩上,並產生大量優秀的作品,而集陶詩則顯得十分單薄。雖然集陶詩絕對數量不多,但在專集一家的集句詩中還是比較突出的。

  二

  金元之際,元好問著集陶詩《雜著五首》:

  稟氣寡所諧,衣食固其端。所業在農桑,甘以辭華軒。

  田家豈不苦,歲功聊可觀。帶月荷鋤歸,裴回丘隴間。

  曖曖遠人村,紛紛飛鳥還。養真衡茅下,庶無異患幹。

  遙謝荷蓧翁,躬耕非所歎。(其一)

  守拙歸田園,淹留豈無成。長吟掩柴門,遂與塵事冥。

  素月出東嶺,夜景湛虛明。揮杯勸孤影,杯盡壺自傾。

  遙遙望白雲,千載有深情。(其二)

  榮叟老帶索,原生納決屨。邈哉此前修,久而道彌著。

  人生少至百,每每多憂慮。量力守故轍,餘榮何足顧。

  棲遲固多娛,幾人得其趣。(其三)

  桃李羅堂前,霜露榮悴之。咄咄俗中惡,人道每如茲。

  冬嶺秀孤鬆,卓然見高枝。提壺撫寒柯,懷此貞秀姿。

  願留就君住,終身與世辭。(其四)

  世短意恒多,時駛不可稽。感彼柏下人,泫然沾我衣。

  運生會歸盡,彼此更共之。理也可柰何,一觴聊可揮。

  酒中有深味,情隨萬化遺。西南望昆墟,靈人侍丹池。

  我無騰化術,帝鄉不可期。且極今朝樂,千載非所知。(其五)

  元好問(1190—1257),號遺山,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對陶淵明十分尊崇,稱讚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其《雜著五首》與宋代劉跂、項安世、黎廷瑞諸人集陶題贈送別不同,借集陶見己誌,是將陶詩與自己的人生融合到一起。其集陶詩已經從文人雅興走到抒寫胸臆,體現出其對陶淵明的崇敬和認同。

  在元好問的影響下,劉因(1249—1293)的《集陶句二首》,亦是借陶詩以發抒胸襟。其《集陶句》其一曰:

  人生豈不勞,終古謂之然。孰是都不營,早起暮歸眠。

  過足非所欽,躬耕非所歎。但使願無違,甘以辭華軒。

  正爾不可得,在己何怨天。自古有黔婁,被服常不完。

  榮叟老帶索,饑寒況當年。何以稱我情,賴古多此賢。

  詩中表現的是作者安貧樂道的誌向。此外,尚有盧摯《集句餞張知事子中並序》,黃溍《集淵明句題李中甫員外稼亭》、《集淵明句題胡生嘉樹軒》、《永嘉王君自製挽歌辭蓋能安死生而未忘情乎死生者也集淵明句以釋之》,金岷《植芳堂詩集陶》等集陶詩,則延續著集陶題贈送別的傳統。

  元代共得集句詩作者30人,作品153首,其中專集一家者有集陶詩、集杜詩、集太白詩、集王維詩、集蘇軾詩,其中以集杜和集陶詩為大宗。元人對陶淵明十分尊崇,楊鐮先生曾指出:“元詩文獻稱引頻率最高的古人是陶淵明。”從集陶詩中也可見元人對於陶淵明的認同。

  三

  集陶詩在明代出現了新的變化,產生了“律陶”體裁。據現有資料,王思任《律陶》一卷三十首是最早以律詩格式集陶的。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號遂東、謔庵,山陰人。其《律陶》自序雲:“少貧攻舉業,居長安肥錦之衝,解腹探腸,縷縷濃熱。忽從友人所見《靖節先生集》,持向西山鬆風下讀之,寒胎夙契,不覺雪洽冰歡。嗣後覥顏三仕為令,頗遭嗬罵,歸作蠹魚,檢先生集,童子讚歎,朱墨猶丹,又不覺血潮之湃於首也。老坡高介萬仞,文章不許人傍隻字,猶時時抄寫《歸去來辭》。蓋先生齒頰之餘,不第芬清可剔,其朝聞夕死之悟,言言聖諦,可以澹生,可以饗日,可以解勞,可以驅怖,了得此一大家事,乃貫頂海音,不容思議,故足述也。予既日述先生詩,園居之暇,偶爾詠事,或有追思,戲以先生詩作律,而即以律律先生。律者,先生之所攢眉也,而見此律,則必當眉開十丈,笑謂是子也善盜。若老坡以為爾侄此文葆何難,則有答。譬之弈棋,得先手者便高。如髯翁五言十首,炙《歸去辭》為文膾,亦又何難矣?老坡又將佞我乎哉?會稽謔庵居士王思任題。”王思任,《王季重十種》,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此序可知,王思任作《律陶》是在罷官歸隱之後,與陶淵明產生共鳴,因而借陶抒情,抒寫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但陶詩都是古詩,王思任強就古詩入律詩,不免有鑿枘不入之感,因此其集陶詩的格律要求並不嚴格,但確實是朝著律詩的方向在努力。如《九月閑居》:

  芳菊開林耀,長風無息時。人當解意表,何事絏塵羈。

  開徑望三益,登高賦新詩。擁懷累代下,顧盼莫誰知。

  總的說來,陶淵明一共留下125首詩歌,數量有限,在前人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集陶詩很難有所突破。王思任開啟的律陶模式,提高了集陶詩的創作難度,它既是檢查後人對陶詩的熟悉程度,也是考驗其對格律的掌握和運用技巧,必然成為詩人展示博學和妙才的選項。在王思任的影響下,律陶蔚然成風,如黃槐開《敦好齋律陶纂》一卷、陶汝鼐《律陶》一卷、沈自南《沈子律陶》一卷、吳肅公《律陶》一卷等。黃槐開《敦好齋律陶纂》之《自序》雲:“會稽謔庵王先生戲以陶詩作律,而即以律律陶,得如幹首……予讀之,心怦技癢,竭蹶學步,僅及數三之二。”陶汝鼐《律陶詩卷跋》:“明末始有王季重先生《律陶》,如羽衣仙人,使就檢押。予嚐戲謂:山陰此舉,正與驅陶公束帶見督郵無異。然其屬對命篇,亦有絕始者。亂後求原本不能得,以予意為之,成十八首。年來又複散失,而和山陰作者,又數家矣。長兒輯諸舊稿,尚存其目。偶草窗春雨,掩卷閑吟,橫豎拈來,滿四十首。”(明)陶汝鼐,《陶汝鼐集》,嶽麓書社,2008年。可見諸家律陶之作,皆步武王思任。

  值得注意的是,沈自南、吳肅公、徐介諸人,明亡後隱居不仕,其集陶詩中也包含著對陶淵明氣節的認同。沈自南(1612—1666),字留侯,吳江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蓬萊知縣。甲申、乙酉間隱居鄉裏湖濱,絕跡城市,為集陶詩四十首以見誌。吳肅公(1626—1699),字雨若,號晴岩,宣城人,明諸生,入清隱居,著《律陶》一卷。徐介(1627—1698),初名孝直,字孝先,明亡後更名介,字堅石,號狷庵,崇禎十六年諸生,甲申後棄田廬產業,徜徉山水間,著《集陶新詠》六卷。

  四

  與前代相比,清代集陶詩創作的規模更大,數量甚巨。現存的有張晉《律陶》一卷;李鍾麟《陶軒集陶詩》六卷,《二集》六卷;楊維坤《律陶》一卷;永寧《鑄陶集》一卷;李炤祿《律陶》一卷;朱森桂《集陶詩》一卷;吳永和《集陶詩》一卷;王褧之《集陶》一卷;宋祖駿《律陶》一卷;蔡澤賓《集陶詩》三卷;載瀅《一山房集陶詩》二卷等。而呂公溥《寸田集陶》;於溥澤《集陶集唐集杜集邵子朱子詩》一卷;王啟絢《集陶詩》;劉廷琛《集陶》;汪大業《集陶詩》一卷;洪世授《集陶詩》;周應運《集陶詩》等業已散佚,無由得見。以上所錄皆為集陶成帙者,少則一卷,多則數卷。另外還有數量相當可觀的集陶詩,散處諸詩文集之中、未專門成帙者,尚不在此列。張明華,李曉黎《集句詩文獻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清代集陶詩的數量超過了以前曆代的總和,規模龐大。同時,隨著集陶詩這一文體的不斷發展,其藝術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從奕繪《自題集陶編》詩中也可見一斑,詩雲:“集句始於晉傅鹹,和陶始於蘇子瞻。集陶始於元遺山,和陶盛於黃陶庵。我於古人有偏好,夢中往往見陶潛。東山草堂初集陶,後來日增而月添。單句不複用,複句比重拈。(如‘道喪向千載’凡二見,‘嗚呼哀哉’凡六見。餘皆例此。)方之籜石頗傷廉(錢坤一先生有《集陶》六首),較之遺山差謹嚴(金元遺山集陶,每首多重用陶詩一首之句。今集則無此病)。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古人不複作,古調何暹暹。春風開花滿屋簷,蜜蜂采來作蜜甜。空山獨奏雲和樂,指點明徽鑒素蟾。”張璋,《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可見作者有意識地在藝術上求新求變,以求超越前人。

  五

  集句體裁原為言誌載道的嚴肅文體,集句的對象為儒家典籍。自石曼卿開始,以之為遊戲之作,後來又逐漸地用於題贈送別,以彰友朋間的雅興和氣味。集陶詩起始也用於題贈送別,自元好問開始,集陶詩又成為士人依陶抒懷、引為同調、調節自我的文體,表達其對陶淵明式安貧樂道、歸隱田園生活的認同和向往。甚者借陶詩成句而直抒己意,在內容和風格上都與陶詩產生很大的不同。

  與此同時,集陶詩的藝術水準也不斷發展完善。從少量集陶詩到集陶專集,從隻集陶詩到雜集陶詩文,從集陶到律陶,從多重用陶詩一首之句到句不複用,要求越來越高,作品越來越多,成就亦甚可喜。

  集陶詩不僅是研究詩人思想和意趣的材料,也反映出後世對陶淵明的接受和認同。從集陶詩的數量、來源、偏向等方麵進行深入分析,相信會有力地推動陶淵明接受史的研究,也可以為深入研究集句詩提供可靠的分析文本。

  §§第五章 “追尋陶淵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