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楚辭卷第一

  離騷經章句第一

  《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聞之職,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戰國策》:楚有昭奚恤。《元和姓纂》雲:屈,楚公族羋姓之後。楚武王子瑕食采於屈,因氏焉。屈重、屈蕩、屈建、屈平,並其後。又雲:景。羋姓。楚有景差。漢徙大族昭、屈、景三姓於關中。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群下,應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譖毀之。《史記》曰: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王乃疏屈原。疏,一作逐。屈原執履忠貞而被讒袞,一作邪。憂心煩亂,不知所訴,乃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已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一雲陳直徑,一雲陳道徑。以風諫君也。太史公曰:離騷者,猶離憂也。班孟堅曰:離。猶遭也。明已遭憂作辭也。顏師古雲:憂動日騷。餘按;古人引《離騷》未有言“經”者,蓋後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耳,非屈原意也。逸說非是。故上述唐、虞、三後之製,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個方麵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它在曆史上的崇高地位。本章把《論語》部分適合年輕人學習的章節專門進行討論,更有利於青少年閱讀理解。

  學而

  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心得”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故事”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一直和母親過著貧苦的生活。生活雖然貧苦,但孔子卻勤奮好學。

  有一次,孔子向魯國音樂大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師襄很滿意地說:“嗯,彈得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但孔子卻搖搖頭:“曲調我算是掌握了,但技巧運用得還不嫻熟。”

  過了幾天,孔子已經彈得行雲流水般動聽了,但他自己仍不滿意:“這支曲子蘊涵的道理我還沒有領會,我還得繼續練習。”

  又過了幾天,師襄說:“現在你彈奏得跌宕起伏,可見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內在精神了,可以練習新曲了。”

  孔子還是頭也不抬地說:“可我還沒體會到作曲者是誰,他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孔子不倦地練習,沉醉在音樂世界裏。終於有一天,他放下琴,跑到師襄麵前,興奮地說:“老師!我已經從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了:他高高的個子,目光深沉,若有所思地眺望遠方,處處顯示著他寬廣的胸懷、高尚的品德,四麵八方的國家都臣服於他。我想,他是周文王吧?”

  師襄大為驚訝地站起身來,說:“說得對極了!我的老師當時教我時,就說過這曲子正是叫《文王操》!”

  這個故事正是說明了,學習了知識以後,時常去溫習它,你會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樂趣!

  孝弟為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心得”

  有子說:“孝順父母,友愛弟兄,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故事”

  舜是我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高尚,孝順父母,友愛弟兄。

  舜的畫像據說舜姓姚,名重華,冀州(今河北省一帶)人。他的父親是個瞎子,舜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就是舜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叫象。象好吃懶做,又經常在父母麵前說哥哥舜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舜,好讓象一個人繼承全部財產。舜並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

  部落聯盟首領堯聽說後,決定考驗考驗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還讓他協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務。

  舜的瞎父親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堯的女兒,又起了壞心。有一回,父親叫舜修補糧倉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他父親把梯子抽走,還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飛鳥展翅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父親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後,父親和象就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親和象被感動了,不再暗害舜了。

  堯聽說舜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心得”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麵目的人,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故事”

  唐玄宗在位時李林甫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品德敗壞。他嫉賢妒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討好賣乖的本領。他竭力奉承玄宗,並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愛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兩麵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信以為真,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麽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隻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大為不滿,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宋朝司馬光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演化為“口蜜腹劍”。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心得”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才子張英做了宰相。雖然當了大官,但張英做事依然謙恭有禮,舍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沒有一點官架子。

  有一年,張英的妻子見房子很舊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房子和鄰居的房子緊挨著。張夫人就找鄰居商量,請鄰居向旁邊讓出三尺地盤。

  鄰居聽了以後很氣憤,鄰居以為張夫人是因為丈夫做了大官,就故意仗勢欺人,所以堅決不肯讓出三尺地盤。張夫人見鄰居這樣,也誤以為鄰居在故意跟她作對。於是她生氣地給京城的丈夫寫信,叫丈夫回來解決這件事。

  張英接到夫人的信後,回信說,凡事應將心比心,多替別人著想,時常反省反省自己,鄰居對老房子有感情,不願讓開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在做官,妻子這樣做,很容易被人誤解。

  張夫人見到信後,十分羞愧。她沒說什麽就主動拆了自己家的院牆,反而給鄰居讓出了三尺。

  鄰居見張夫人這樣做,非常感動,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知道誤解了張夫人,於是,他也把自己家的院牆後退三尺。兩家又成了好鄰居。這讓出來的二個三尺卷子就成了南京最著名的“六尺巷”。

  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心得”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故事”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隻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麽;顯貴時能舉薦什麽人;處於逆境時幹什麽事;貧困時不要什麽。從這五個方麵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裏,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於為國招賢,1/10用於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隻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

  入則孝出則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心得”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遵從兄長,謹慎少言,言而有信,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若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故事”

  淳於意從小喜愛醫學,曾拜陽慶為師,學得了黃帝、扁鵲傳下來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後因得罪了權貴而被官府處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臉上刺字、割鼻、斷足等),並要押解到長安去行刑。淳於意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走時麵對著五個哭哭啼啼的女兒,感慨地說:“我隻有女兒,沒生兒子,到了緊要關頭,誰也派不了用場!”

  他的小女兒緹縈聽後很悲傷,決定跟隨父親西上長安,並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複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寫的信後,深受感動,沒有想到這麽年輕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餘,就下令免了她父親的罪,並下令廢除了肉刑。

  賢賢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心得”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侍國君,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且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便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故事”

  桓譚被大司空宋弘推薦做議郎給事中(官名)。桓譚善於彈琴,劉秀非常欣賞他彈的曲子。宋弘得知後,很不高興,聽說桓譚從宮中出來,宋弘就穿上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官吏去召桓譚前來。

  桓譚到了,宋弘不讓他坐下就責備他,說:“你自己能改正過失嗎?還是要我根據法律檢舉你?”桓譚磕頭謝罪。過了很久,宋弘才讓他回去。

  後來,劉秀大會群臣,讓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彈得頗失常態。劉秀很奇怪,就向他詢問。宋弘從坐席上站起來,摘下帽子道歉,說:“我推薦桓譚,是希望他能以忠義之心輔佐君主,而他卻讓朝廷沉湎於靡靡之音,這是我的罪過。”劉秀聽了,很是慚愧,一臉嚴肅地向宋弘道歉。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新近守寡,劉秀和她一起評議朝臣,並暗中觀察她的心意。公主說:“宋弘的威儀容貌,道德氣度,沒有人能趕得上。”劉秀說:“我正在考慮這件事。”

  不久,劉秀召見宋弘,讓公主坐在屏風後麵。劉秀對宋弘說道:“俗話說得好,‘地位尊貴了,就換朋友;財富增加了,就換妻子。’這不也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說:“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劉秀就回頭對公主說:“事情看來沒有希望了。”

  宋弘對待君主,能忠心輔佐,對待妻子,不重地位、容貌。真不愧是位君子。

  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心得”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注重忠實誠信,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故事”

  司馬光是宋代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司馬池很有學問,母親聶氏也很有才德。

  司馬光的成才與他父母對他的家教是分不開的。司馬光五六歲時,想吃核桃,就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如果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恰好一個仆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裏,把核桃放進開水裏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麽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為真,說:“好弟弟,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隻是兜圈子,不願改口。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仆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

  離騷經章句第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心得”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虔誠地追祭遠代祖先,這樣做,自然會使老百姓日趨忠厚樸實了。”

  “故事”

  父親死得早,蔡邕和母親相依為命。小蔡邕非常好學,一有空就捧著書本鑽研起來。可不幸的是,沒過幾年母親也得了一場大病,從此臥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來耐心地給母親洗臉,然後扶母親上廁所。

  小蔡邕還學會了做飯。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把飯燒糊了就是菜裏忘記了放鹽。但是沒過多久,蔡邕的飯就做得非常好了。每次做好飯後,蔡邕都先喂母親吃完,自己再吃。看著累得越來越瘦的兒子,母親難過地說:“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蔡邕卻笑著說:“母親,都是我不好,以前沒有好好照顧您,現在您生病了,我應該好好照顧您,加倍補償才對呀!”

  又過了幾年,母親去世了,蔡邕用家裏僅有的一點錢埋葬了母親,想到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母親了,他傷心極了。

  不久,皇上聽說蔡邕又孝順又有學問,就請他進宮做了官。

  做官後,蔡邕愛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擁戴他。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