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成功過程中的壓力

  創業路上有陷阱

  自行開業的人,自認為他們了解在大公司做職員的滋味;而在大公司工作的人,也認為他們知道自己做老板的滋味。雙方都認為這兩種人之間,存在有基本的差異,同時,這種差異一直都存在。事實上,這種差異在一開始時並不存在,而是經年累月在不同環境下工作的結果。

  侵犯他人的工作領域

  這兩種人日常工作中主要的不同,是在領域上。當我接下一個中到大型公司的職務時,我們馬上就會發現,不論工作多麽重要,範圍多麽不受限製,但每個人所能擁有的工作領域卻小得可憐。如果你不小心侵犯到他人的工作領域,通常會引起負麵的反應,受侵犯的人會告訴你,下次一定要先獲得允許,才可以進入他的領域。我們追蹤調查的大多數例子都顯示,新進人員在進公司的第一年就學會謹守自己的崗位,之後,他們就會將此視為當然,不再去理會它。

  隻有自行創業的人才會再費心在這種問題上,我們很驚訝的發現,自行創業的人非常在意,並且反複提到大公司職員所能擁有的權限太小,有時他們似乎太強調自己創業的自由,很顯然地,他們必以此為傲。

  從某些方麵來說,他們是對的,他們有較多的自由來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所以也較有成功的展望,但“有成功的展望”和真正的成功仍是兩回事。在我們所訪問的例子中,許多自己創業的人,都是既有聰明才智又精力充沛的青年,都有“成功的展望”,但目前的成就卻不大,這使得他們又急又怒,自己做老板竟不能馬上帶他們邁上成功的坦途,這太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了。

  我們花了數年的時間,才明白那些自己創業而能成功的人,秘訣在於自律。提到自律,大家一定以為要花很大的力量或意誌來克製及督促自己做某件事,像從電視、電影上看來的新兵訓練,或運動員練習一樣,事實並非如此。正如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一樣,大公司的職員學會尊重他人的工作領域,這就是一種自律,而他們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力在這上麵,幾乎40%的人根本不把它當成一回事,但對自己創業的人來說,這種“自律”正是他們所要學習的。

  自己當老板的人,不會有別的同事來提醒他,說他侵害到別人的工作領域,或侵犯到他人的職權。這樣的話,對他們會有什麽好處嗎?在某些時候也許是,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很大的錯誤,實際上,這是自己做老板的人所可能犯的最大錯誤。

  讓我們看看下麵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子中的兩位主角都聰明、熱心、有能力,看來成功是指日可待了,但出乎意料的,他們不但沒有成功,而且永遠也不會成功。

  例一:迷失方向的藝術家

  薇拉是位室內設計師,28歲開始創業,她的辦公室就設在家裏,她說:“我從沒有想到自己會幹這一行,我曾夢想做個藝術家,但畫畫卻不能當飯吃。”由於她對建築的興趣,對家具擺設的獨到眼光,和巧妙運用空間的能力,使得她相當受歡迎。“當然,一開始並不順利,你當然不能一夕成名,別人需要時間來認識你。”她說。開業的頭三年,她的顧客主要都是朋友,多半是30出頭的年輕夫婦,剛開始有點積蓄,買下公寓請她設計,而她所提出的裝潢風格與預算也都能符合他們的要求。

  然而她發現,和這些顧客合作雖然很愉快,但卻不能讓她賺什麽大錢,她需要年紀大一點、有錢一點的顧客才行。漸漸的,一傳十、十傳百,她的客戶越來越多,但做這一行也有淡旺季之分,有時她也會幾個月沒有任何一件生意上門。

  在這行做了十多年後,她漸漸發展出其他的興趣來。她認為自己藝術的天賦逐步顯露出來,其中她最感興趣的,是裝潢所用的織品——家具和壁毯所用的質料和織法,“隻要用對了,整個房間就會變得很有味道,也會很雅致。”她覺得這種興趣並不脫離本行,研究一下也無妨。

  不過,由於太過沉迷於織品設計,她反而忽略了室內設計的工作。如果薇拉在大公司工作,可能早就有人提醒她專注自己的本分了,然而她自己卻認為這件事隻是她工作範圍的延伸罷了。為了要深入了解這些織品的製造,她還親自由紐約到美國南部的紡織廠去實地參觀考察。然而,織品的學問卻大得很,了解一些不同的織品質料結構,隻是入門而已,還有更多的東西要學習、要了解,例如對紗的特性也要知道。42歲的薇拉發現自己所畫的和所想像的,與實際的織品並不相同,但她很有毅力,決定全心投入。

  二三年後,她接下一家小廠給她的設計工作,主要設計的是秋季織品。雖然她仍在從事原來的室內設計工作,但她堅稱織品設計才是她的興趣所在,室內設計隻不過是為了賺錢而已。但織品設計並不像她所想的那麽簡單,她還得知道流行的趨向、大眾的口味、市場所需要的質和量,以及合理的價格等等。雖然技工能製造出完全符合她設計的成品,但卻無法獲得消費者的喜愛,銷售經理反複地告訴她,“沒有人能把這種垃圾賣出去!”她和織廠老板,也因銷售問題大吵起來。更糟的是,她室內設計的工作也出了問題,幾個客戶找她的時候找不到,而她對這份工作的漠不關心,也使他們氣憤填膺,原來她找的承包商居然卷款而逃,令她大受打擊,還得自掏腰包,賠償顧客的損失。

  她的口碑越來越糟,人人都知道她不可靠,沒有人願意再請她設計。為了要挽救自己的事業,她參加了幾個婦女組織和俱樂部,希望能借此拉到一些顧客。經由這個方法她的確拉到了一些零星客戶,然而所賺來的錢卻全花在會費、衣服和餐費上了。

  雖然如此,55歲的她還是十分樂觀,並批評其他各種行業,深以自己創業為榮,她說:“說不定哪一天,我的作品會登在當代建築這類雜誌上,那我就可以成名了!”

  我們並不是借這個例子來說明:像薇拉這樣自行創業的人,若到40歲還不成功,就永遠不會成功了。這個例子隻是說明:二三十歲時擁有決心和精力來追求興趣、開創前程,尤其是自己創業,效果會比四五十歲時才重新開始好得多。因此,能在創業的頭10年前,看清自己所選擇的方向以及所將采用的方式,是再重要不過的了。

  決定創業的人未必都能立即獲得成功,有些人往往要花上一大段時間,才能讓別人接受他特殊的風格和觀點。有趣的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帶給這些人金錢與地位的,往往不是他們自以為是、拚命努力要人認可的特點,而是他們抓緊一個方向,鍥而不舍,終於讓他們在那一行出人頭地的執著。薇拉則正好相反,她把自己的缺乏方向感,當成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藝術眼光。

  例二:多才多藝的萬事通先生彼德興趣廣泛,卻老是無法成功。他大學時讀的是經濟係,畢業後在出版社做了幾年事,之後又讀了個企管碩士學位,他本想自組公司,但考慮後,仍決定為大公司作谘詢服務。

  不過要提供何種谘詢服務呢?彼德不想太專門,而且他覺得太專門會限製自己和客戶。他32歲時曾誇下海口:“我什麽都會,可以提供任何谘詢。”也許這話不錯,不過問題是,他可以同時包下所有的工作嗎?在30歲到40歲這個階段,彼德顯然努力的在嚐試。他很少對來請他的客戶說不,並且辛勤工作,以提供好的建議給客戶。他既聰明、又勤奮,總是能夠提供不少寶貴的意見,更難得的是,他還會主動地去發掘問題,讓客戶未雨綢繆。

  30歲到50歲這個時期,他誌得意滿,“我可以替他們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隻有我才是他們唯一需要的人,如果有我解決不了的問題,恐怕也沒別人可以解決得了。”也許有人會覺得,彼德隻不過是比較喜歡自吹自擂而已,大家可以把這個小毛病一笑置之。但我們作了十多年研究,訪問了至少350位企管碩士後,發現彼德這種想法和行為,也常在其他自己創業、卻不成功的企管碩士身上出現。這些企管碩士都像彼德一樣,常自誇萬事都懂、多才多藝。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個現象下隱伏著什麽樣的危機。

  最大的危機就在於他們工作範圍不專精,專業技能也沒法好好發展。如果我們把企管碩士按工作範圍配成對,每隔數年作個比較,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企管碩士畢業後,如果受雇於大公司,往往後來的專業服務會限於較小的範圍,也會較專精;而自己創業的企管碩士,卻比較喜歡凡事一把抓,因為沒有人限製他們在某一特定的範圍發揮所長,而他們也自以為這是他們創業的好處之一。但實際上,我們調查的結果顯示,這正是他們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不僅管理工作如此,其他隻要是自己創業的工作也都如此。

  拿彼德的例子來說吧,請彼德谘詢的客戶,往往隻請他一次,卻不續約。原因在那裏呢?我們訪談了幾位彼德的老客戶,旁敲側擊地問到彼德,叫我們驚奇的是,他們都異口同聲地稱讚彼德。一位說:“他是我們在這附近所能找到的好顧問之一。”另一位說:“彼德很不錯,給了我們許多好建議。”其他客戶也都這麽說。那麽,毛病到底出在哪裏呢?

  彼德自己也發現這種情況,他發覺自己得不斷地開發新客戶,因為老客戶不續約。不過他並未找到症結,他以為這是客戶的善變所致,“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所以試試這個,也試試那個。”意思就是說,既然這一次給了他一個機會,下次就該把機會讓給別人了。

  這種解釋太天真了,彼德絕不是因此而失去客戶的,事實上,取代他的顧問,並不是像他一樣的萬事通先生,而是能提供較專精谘詢服務的人。例如,假設我們問彼德:“公司作業的哪一部分你最精通?”他會回答:“我什麽都知道,財務、產品、銷售、存貨,我樣樣都行。”彼德以這樣的方式找到了許多新客戶,例如,不久之後他就有了一家專做運動器材的新客戶,並與他們訂約提供半年的谘詢服務,期滿後,該客戶對他們的服務很滿意,他以稱讚的口氣說:“能做的,彼德都做了。”但他卻也不續約。這絕不是客戶嬗變之故。實際上,該客戶後來請的,是專精存貨部門的顧問,它並不是討厭彼德,它隻是需要比彼德所能提供的更專精的服務罷了。彼德樣樣都要一把抓,結果反而不符合他的需要。

  以驅策自己為榮

  薇拉和彼德兩人都了解“自律”的重要性,他們說:“如果我自己不做,事情就永遠也做不了。”“我自己是老板,所以時時得看住自己。我上班打瞌睡,可是沒有錢拿的。”像其他老板一樣,他們以驅策自己為榮,也了解其重要性,更驕傲的宣稱這是大公司職員所沒有的“困擾”之一,薇拉說:“在公司裏,每一分鍾都有人死死的盯住你,告訴你要做什麽,看著你有沒有好好做。”然而,這是錯誤的,在大公司裏工作過的人都知道,根本沒有人會無時無刻地盯著你,如果你從大公司拿兩個類似薇拉和彼德工作性質的人來做例子,沒有人會釘住他們,看他們在做什麽,如果真有,他們也會很生氣。他們也知道該怎麽偷懶,隻是不願意這麽做罷了,他們在這方麵的“自律”,和創業者並無兩樣。這兩種人的差異並不在此。

  對於自己創業的人而言,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能自我約束,專注在某一個範疇內。由於沒有外力迫使他們留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他們往往會“撈過界”,也由於自己就是老板,他們可以嚐試許多不同範圍內的工作——這的確是正確的,至少在開始創業的時候——企業精神確實要求我們尋求更新更好的方式,以達成原有、或不斷變化的目標。然而,我們所舉的例子中人,顯然覺得這種實驗過程十分有趣——隻要範圍新,當然會有興趣。因此,等到他們對某個範圍熟悉了,就會再跨過界,尋求新天地,他們絕不停留在某個特定範圍,所以打不下基礎,結果造成:一、他們無法在任何特定範圍內,發展出專精的知識或技術。二、他們也無法讓當地的工商業界知曉他們在某一方麵的專長。總之,自己做老板是一種不拘泥於形式的工作,有些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在某個範圍內待得夠久,而在這個特定的範圍內出類拔萃;當然也有人是在無意間達成這種結果的——他們太愛他們原有的工作範圍,而不願輕易放棄,另辟新天地。

  “自我回饋”的幻覺

  自己創業的人不能專心於一個範圍,和一項重要的心理因素有關,這個問題就像我們在知覺喪失和隔離實驗中所發現的一樣。人都需要別人的回饋,當長期得不到回饋時,我們就會“自我回饋”。自行創業者很容易產生類似的幻覺。

  伯特·科林斯在各方麵都很像彼德,唯一的不同隻在伯特是為全國前50大公司工作而已,讓我們看看誰較常自言自語來回饋自己。

  伯特根本不必回饋自己,他雖有自己的辦公室,但總是人來人往的,他也可用電話和人交談,真覺得有麵談的需要時,他也隻要走幾步,到別人的辦公室聊上兩句就夠了。而且大部分這個階層的員工,都會這麽做。如果交談的兩人是朋友的話,話題多半是社會新聞,或許也可能隻是開開玩笑;如果兩人的關係不止朋友,或者其中一方正忙於工作的話,話題可能會繞著他們的工作打轉。有趣的是,隻有2%的人,認為有向同事請益的需要,但實際上,卻有近乎一半的人,由於交際上的需要而這麽做。

  彼德的情況卻完全不同,他除了和客戶接觸之外,大半的時間都獨處一室,身邊沒有任何一個與他工作有關聯的人,和同事勾肩搭背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隻好在心裏自言自語,以彌補這種需要。

  不過,他自己並不了解這種情形,他會好好工作,但一邊也會假想,有許多和他一樣對他的工作有興趣的人在旁邊。每天與伯特和彼德交談的人,差不多一樣多,隻是和彼德談話的人,多半是假想的,或是遙不可及的。對假想或相隔遙遠的人物說話,也許能解一時之急,但卻不能解除彼德與真人溝通的需要,尤其當彼德有好主意時,這種感覺更為急切。伯特和彼德工作形式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找到一個合適聽眾的時間長短。伯特有什麽新主意,隻要站起來,走一、二分鍾,就可找到聽眾;而彼德卻要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行。“我打電話給客戶,想讓他們聽聽我的妙計,不過他們不是在開會,就是不在,我隻好留話請他們回電,但這麽做,總覺得遲了一點,何況他們當天也未必會回電話。”

  而且,想與人分享主意的欲望,並不會就此消失,他會一直持續地尋找發泄的對象。當找不到發泄對象時,彼德就會成為得意(想到好主意)與沮喪(沒人可分享)兩種情緒的奇特綜合體。而由於這種情形不斷發生,他也就常在這兩種極端的情緒間搖擺。

  彼德自己說:“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能工作。”因此效率就差;當他有什麽好主意時,他就會變得很興奮,且在他找到人聆聽之前,會一直處於這種興奮狀態中,會想對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表達他的創見。

  當人們第一次見到彼德,並感覺到他內在的興奮和關切,就會認為這是他自己創業的緣故。“他這樣活力充沛,又這麽多意見,恐怕很難在什麽公司待下去,小廟容不了大佛嘛!”而同樣的人遇見伯特,並注意到他比較穩定的情緒,也會妄下斷語,認為他就是合作的好對象。他們以為伯特和彼德的個性恰巧完全不同,使得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途徑,而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下工作。

  但這完全錯誤。這些人看到的不是伯特和彼德從事不同事業的原因,而是結果。一開始時,這種差異並不存在,然而由於兩個人所麵臨的壓力不同,終於形成了這種差異。換言之,假使我們改變這兩個人的工作性質,那麽他們的“個性”也會隨之改變。

  一般來說,企管碩士的出路很好,不論是自己創業,或受雇於大公司,都很吃香。我們發現不少畢業後即自行創業的,後來加入了大公司工作;而也有許多一畢業即入公司的,後來卻自己創業,所以,我們想研究一下同一人在這兩個不同環境下的反應。

  調查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把伯特放在彼德的位置,不出幾年,他就會和彼德一樣,要靠自言自語來回饋自己;而若把彼德放在伯特的職位,他不久也會像伯特一樣,走幾步路,就可去別人那兒聊聊天。

  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其他行業當中:工程業、銷售業,和設計業都有類似的、對環境的依賴關係。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向的人會變成內向,基本的個性是不會因為工作環境而改變的,但工作環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確有很大的影響。

  反應須有度

  以上的研究報告究竟說明了什麽呢?如果自己創業,又怎麽從上例看出會成會敗呢?如果我們不經常與人交換一下工作經驗或感想的話,情緒就沒有宣泄之處,如果工作隻是為了混碗飯吃,這當然沒什麽關係,但如果我們很看重工作的話,這種情緒就很難揮之即去。一旦有電話或信件回饋時,我們常會有太過劇烈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時時留心,不要為了一兩句別人的無心之言,而意氣消沉。

  更重要的是自己做老板的人所聽到的讚美之詞,很可能會攪得他們暈頭轉向。而這關鍵就在;由於他們工作環境太孤獨,所以一旦聽到渴盼已久的人聲,往往會反應過度,這些外來的力量對他們的影響很大。自己做老板的人為了想得到更多的溫暖與注意,常會過分重視褒貶之詞。

  舉例來說,彼德在家工作了一早上,為一家公司作財務分析,這時候電話鈴響了,另一個客戶打電話來問運輸的問題。本來彼德忙了一早上,研究各種資料、現金流量計劃、各種數字之後,很想找人談談有關工作的事情,有這通電話,他該很高興,並借此休息一下,和人聊聊。但彼德卻恰好相反,他一點也不了解有關運輸的問題,但卻十分熱心地試圖提供所有可能的意見。他的理由是他“天生就是個喜歡替人解決問題的人”。

  我們分析他的毛病,發現他有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關在家裏太久了,所以一有與人接觸的機會,就緊緊抓住不放,而由於他工作態度嚴謹又賣力,不願留下自私、不負責任的印象給客戶,所以縱使不知道的事情,也抱住話筒猛講。

  彼德在家工作,並非一直是孤單的一個人,他可以聽聽收音機,太太和小孩也會偶爾進來打個招呼,但太太和孩子雖關心他,卻不很了解他的工作,因此,他隻能求諸客戶;而除非他對客戶的事情熱心,否則他沒法與他們討論工作上的問題和想法。

  實際上,彼德已被客戶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客戶需要彼德的幫助,所以打電話請教他,他因渴盼與人接觸,所以盡心盡力想幫忙解決他一點也不懂的問題;反而因此掉入了自己的陷阱之中。當電話掛上之後,他往往會決心下一番努力,對剛才客戶所提出的事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下次他們打電話來時,他可以應答如流。結果,當然可以預測:這位辛勤勞力的顧問什麽都學,但博而不精。而他隻要深入鑽研其中的任一部分,成功就在眼前了。實際上,彼德卻害怕成為所謂的“專家”,因為他以為如果專於某一範圍,委托他的客戶就會驟減,他怕的不是成功,而是成為“專家”。自律對自己創業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所謂的自律,並不是要自己忙個半死。不管是自己創業,或受雇於人,督促自己好好工作都很重要,而自己做老板時,事業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自己是否能避免漫無目的地在事業之路上遊蕩;如果不能緊抓住一個特定的方向,我們就無法踏上成功之路。就彼德的情況而言,他接到那通運輸問題的電話時,大可以較輕鬆的態度來處理它,然而由於彼德處處想討好顧客,所以他不但沒有這麽做,反而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去研究一個他原本並不了解的問題,致使自己離正途愈來愈遠。

  如果彼德接到這電話時,能說:“真高興你打電話來,不過很抱歉,我對這問題所知不多。”或者:“我所知的僅是……。”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了。但彼德卻急切地想幫助客戶,並繼續這段談話,他的心情簡直像溺水的人抓住救生圈一樣,怎麽肯讓客戶掛上電話呢?但他這樣做,反而讓雙方都感到困擾,他拚命想裝出很懂這個問題的樣子,但客戶後來發現他所提供的建議一無是處,害得他白費時間。彼德所犯的錯誤,就是一般自己創業、又博而不精的人最常犯的錯誤,他們最容易對任何事都表現出很內行的姿態。

  創業的“致命傷”

  總而言之,盡量不要對任何人都擺出萬事通的樣子,在私生活上,“萬事通”也許行得通,但在工作上,這可能就是致命傷。有趣的是,這種萬事通先生,常是因為換了多次工作後,自覺得什麽都會了而自行創業,完全不像教科書上所教的,說什麽典型的企業家是由於想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來完成某個特別的靈感,所以才離開公司的。

  我們的調查顯示:自己創業的人,往往有一大堆主意,不知如何著手才好,而一旦自己做了老板後,將會比從前更“多才多藝”,由於未來的前景太多,他們任由客戶牽引他們,甚至離開了自己專精的領域而不自知。

  這種情況正像20多歲的青年所發生的情況一樣;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見到的,許多年輕人在進入社會時,都極端自信能以自己的性格處理一切的問題,他們往往認為這是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

  也許,當時看不出他們這種想法有什麽不妥,在20歲到30歲這個階段中,他們的“彈性”可以幫助自己應付從四麵八方而來的各種問題,沒有人會告訴他們說,他們已走入了歧途。但是如果他們是在大公司工作的話,最後總會有人提醒他們的。在大公司裏,他們的職務已定,公司隻期望他對這方麵更專精而已,亦即對越來越小的一定範圍,有越來越多的認識。然而,如果自己創業的話,這種專精的過程,就倏然而止,而且往往會倒轉過來。就我們所研究的幾個自己創業的例子來說,他們就像那些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很有彈性卻不專精。若沒人提醒的話,往往就會離正途越來越遠,績效也差,而且永不知自己錯在哪裏,也無法改進。

  更奇怪的是,正像彼德的情況一樣,他們自以為所做的,是人家期望他們做的,是人家指引他們的路,但這隻會引他們走上失敗之途,因為他們承受到對自己傷害最大的內推外拉的壓力:內推之力源於自己不同的興趣;外拉之力則來自與他們來往的不同客戶與公司的要求。為什麽這些壓力對自己創業的人來說,這麽嚴重呢?因為縱使隻是在中型的公司中,大多數員工的興趣都會被忽視,員工隻是被雇來做某種特定工作的,最好不要有其他的牽扯,以免侵犯到他人的職權。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會不自知的自我約束,留在自己的領域內。

  另一方麵,公司裏的人,也不會問他們專業知識外的問題,公司的人了解,問他們職權外的問題,他們也不見得懂,縱使給了答案,也僅是幫忙而已;不管怎樣,從他們那裏得來的答案並不是絕對的,除非由主事者或外來的專家下斷語。舉例來說:在伯特的公司裏,沒有人會問他有關運輸的路線或時間的問題,他和彼德讀企管碩士時,都是專攻財務方麵的,但由於不同的工作型態,現在客戶隻會問彼德這方麵的問題了。

  簡言之,由於伯特受雇於人,所以可能危害到他工作的內推外拉之壓力就消除了;而彼德卻完全感受到此種壓力,雖然他並不了解問題出在哪裏。我們追蹤調查的結果顯示,自己當老板的人若不能“自律”於特定的工作範圍,則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向,變得博而不精,成功的機率也相對的減小了。

  自己做老板的人,想要不重蹈覆轍,並不容易,但作這種努力卻十分值得。首先,這些老板得記下自己與人溝通的時間長短,當然,在這個擁擠的社會,真正要獨自一人並不容易,但街上碰到的朋友寒喧、電梯裏遇到的熟人搭訕,或樓上的同事和你說話,都不能算,因為你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和他們談工作上的想法,影響你行動的目標和重要的問題仍藏在你心裏。家人、朋友也許能幫得上一點忙,不過也很難說,因為工作者希望的是能與同行或相關行業的人,談論工作上的問題,我們所要的資料,就是這種與工作有關的談話時間的長短,不管是麵對麵、通電話,甚至以信件來溝通都可以。

  結果我們發現自己創業的人,與人做工作問題上溝通的時間,都非常短。40%以上的老板平均每天花在這種溝通上的時間,還不到35分鍾;當然,有些人需時多,有些人需時少,但35分鍾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太少了。對工作努力的人來說,花點時間與人分享自己工作的想法,並不是奢侈或僅為了方便而已,而是一種需要,這些人至少該找一個同事傾談,並且要防範自己對這位同事會反應過度。長期缺乏社交的生活不僅會使我們覺得孤獨,更容易使我們失去方向感。當我們情感上很渴盼與人溝通時,任何與工作有關的接觸,都可能會影響我們,使我們走向新、卻未必是對的方向。

  從上麵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決定自己的方向,並持續地努力下去是必要的,但這並不表示以後不能改變它,這個世界非常需要有新發明、新想法的人嚐試各種新方法,然而,每個方法都該在放棄之前多試幾次,等到最後這些有新想法的人真正發展出某種專門興趣時,他們就不會被心理上孤獨、想與人溝通的欲望誤導了。實際上,這些自己創業的人,應該在與客戶談話,而感到自己太過興奮、焦躁時,停下來想想:“我這麽盡心的和他談這個問題,隻是為了解除自己一時的寂寞,還是真的對這問題有興趣,以後也想走這條路呢?”這個問題和答案就可以讓一個人了解自己真正的工作興趣所在,因為不管工作範疇是什麽,一個人很難持續做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但實際上,鍥而不舍卻是成功最主要的關鍵。

  肇因於時間、精力和腦力的失敗

  一旦上述的談話結束,自己做老板的人又獨處之後,可以做個小小測驗,看看剛才的談話究竟對自己的事業有沒有幫助。方法很簡單,隻要看看剛才談話結束後,自己有多疲累就可以了。如果所談的事是自己所了解或有興趣的話,應該感到自己很平靜,而不緊張。如果所談的並非自己專精的範圍,或甚至一點興趣也沒有的話,就會覺得自己疲累不堪了。

  這種道理很簡單:當人必須對所知不多的題材發表長篇大論時,就很容易疲勞;相反地,如果他們對所談的事物越了解,就越不會覺得疲累。因為使人疲憊的並非談話本身,而是對談話內容一無所知所帶來的緊張。如果與人接觸的欲望常迫使創業的人進入所知不多的範圍的話,他們的事業就岌岌可危,每次的談話不但不能振作他們的精神,反而使他們更疲憊,幾次下來,他們就會受不了,覺得自己筋疲力竭,甚至還沒開始工作,就已經焦慮不安了。

  在我們的報告中,自行創業者發生上述情況的,是受雇於人的職員發生的4倍,而其中,又以像彼德這樣多才多藝的“萬事通”,最容易發生此種問題。當然,隻要努力工作,自然會覺得疲勞,但這隻要休息、娛樂就會好,和那種“精疲力竭”的疲憊是不同的。雖然許多老板抱怨員工偷懶、不賣力工作,但實際上,據我們調查,每一行每一業都有許多熱愛工作的人。而自行創業的人,工作量不見得就比受雇於公司的職員多,雖然他們自稱工作得更辛苦,但事實證明,雙方每周平均的工作量卻大同小異。如此說來,這兩種人所感受到的疲倦應該是相等的了,但事實不然,自行創業的人常會更覺得辛勞,原因顯然不在於工作,而在工作方向太多太雜,以致浪費精力,尤其碰到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而想擺出專家的姿態時,就會更緊張,也更沒有安全感,日日如履薄水,最後終於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崩潰。

  對於自行創業的人而言,“精力”是最重要的資產,因此一旦發生上述“精疲力竭”的狀況,就該立即探究原因,找出答案。許多創業失敗的人,都用各種借口來為自己開脫,例如,許多人愛說:“我是因為資金不足才失敗的。”不錯,有一些人是因為資金不足而失敗,但更多的失敗,是肇因於時間、精力和腦力的濫用,這種一人公司的老板,每多和一個客戶接觸,就多出一項雜務,不但所有的資本無法使這些雜務圓滿進行,而且既然不能專精於任何範圍,這公司反而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個小公司必須大刀闊斧的改革,把一切不必要的分枝去掉,否則新枝不斷地生長,舊枝又不去除,最後,樹幹一定會因為支撐不了而傾倒。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方法,不但使我們能與人適切地討論工作問題,又能避免碰到自己不專精範圍時的困窘:那就是當你與客戶討論自己專業的知識時,態度越嚴肅越好,但當話題轉為自己所不熟悉的範疇時,就該把態度放輕鬆,甚至可以說說笑笑。這個方法不但能使人適切的相互溝通,也能避免那些因太過孤單而渴盼接觸的人不智地亂發表意見。

  當然,如果你對某個不熟悉的範圍,願意深入研究探討的話,自然不必照這個方法做。其實隻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也許就能開創新前途。不過一定要搞清自己不是潛意識下,或為心理因素才如此,而是在神智十分清楚的情況下,為了職業上的因素如此做的。我們在本章中所討論的問題一定要好好牢記在心,不要欺騙自己。要時時問自己:“我做這項工作,是因為它對我長期的事業利益和目標有好處,還是隻為了要解除自己一時的孤寂,所以對任何與工作有關的接觸都一律來者不拒?”簡言之,多才多藝當然很好,但也常給自己創業的人惹來麻煩。任何能打斷他們長久孤獨工作狀態的客戶或朋友,都可能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向,致使他們一事無成。因此,如果他們真想成功的話,最該注意的就是放鬆自己,歡笑一下。

  並不自覺的成功者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許多成就斐然的人。他們腳踏實地、切切實實地努力,花了許多心血和精力在工作上,對公司也有極明顯的貢獻。不論以什麽標準來衡量,他們都堪稱成功的榜樣。問題是,他們並不自覺。他們對自己的成就渾然不知,仿佛自己毫無建樹似的。

  他們這種心態,十分讓人納悶,也引起我們更進一步探討的興趣:為什麽這麽傑出的人,能力這麽強,卻不了解自己的成就?答案就在於,他們激勵自己時所用的特殊方法。請看下麵兩個例子。

  謙虛?健忘?

  羅夫是那種不用人催,就會努力工作的人。他大學讀的是生物,畢業後進入一家大企業的化學部門服務,而且工作時樣樣得心應手,他認為;“讀生物化學固然有趣,但現在我才在做真正的大事。”

  羅夫部門的績效非常好,工作也非常繁重,每天都好像有做不完的事似的。羅夫進公司的第2年說:“這沒有關係,我會按重要性把事情一一處理好,也許不能每一件都兼顧到,但隻要是重要的事,一定都會做好。”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喬依絲身上,她拚命工作,並且常為周遭的人趕不上她的速度而生氣。在大學時,她主修的是經濟,畢業後也很順利地進入社會工作,她說:“我要以自己的力量,開創一番事業。”她認為自己在50年代所上的大學,隻是人生的一個跳板而已,她曾在大三時說:“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麽!”她不但知道,而且迫不及待地想畢業,好施展自己的抱負。

  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喬依絲就知道自己走對了路,她在一家醫藥公司服務,老板的作風很對她的胃口,而且有很多升遷的機會。在她應征這個工作時,一位女主管帶她參觀這個公司,並告訴她:“公司規模雖不大,但人人親密合作,而且隨時可以和上級溝通。”事實果真如此。她在第3年的時候表示:“我真喜歡這個環境。”

  為什麽這兩個例子這麽值得我們注意呢?有三個理由:一、我們所訪問的例子中,沒有人比這兩位工作得更勤奮了。當然,也有人像他們一樣地努力,但年年月月都像他們這樣毫不懈怠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第二個原因是很少有人像他們一樣,以自己每日的工作為樂。第三,他們的成就,就像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一樣多。就拿酬勞來說吧,這兩個人在1983年的年薪,都在美金10萬元以上,這算是相當高的酬勞了,但他們卻毫不以為意。羅夫說:“這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成就,何必大驚小怪的到處宣揚呢?”喬依絲也說:“我的公司很好,而我賺的錢也夠花,不過這也不算什麽,又不會打破世界紀錄!”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們以這種毫不在意的口氣敘述自己的成就,是在暗示要加薪或升遷,但實際上卻不然,他們並不是對此感到不滿,甚至平時,也很少提到升遷、加薪的問題。

  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他們平時如何處理每天的工作的話,就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兩人都有意的抹殺自己過去的成就。

  在羅夫34歲時,他的公司為了擴展業務,要到德州設立工廠,這個重任就落在羅夫和其他3個資深的經理人身上,他們要負責監督、管理整個計劃。由於事前市場調查顯示,一旦工廠落成,將會有極大的利益回收,所以羅夫摩拳擦掌,預備一試身手,他說:“市場就在此,我們要好好努力,把所有的產品都賣出去。”他對自己能入選為這計劃的負責人之一感到光榮,並誠惶誠恐地工作,因為其他的負責人,年紀至少都比他大上15歲。這個計劃可說十分龐大,光是工程就進行了兩年——比原計劃多了3個月,這是因為某些建材暫時缺貨的緣故;而又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預算也稍微超出原來的計劃,不過,最後總算大功告成。而訓練新進人員操縱機械又多花了他們6個月的時間,羅夫說:“要找出適合的人才來做適當的工作,才是最麻煩的事,我們曾雇用一位經理,但他第一天來上班就喝醉了酒,想想看!喝醉酒,這會把一切都弄得完蛋!”

  不用說,這個計劃花了羅夫3年,時間也不算短了,但除了時間之外,羅夫還花了無窮的精力在上麵,他常常熬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到最後計劃快完成時,他高興的說:“我現在對整個流程都了解了,從有機反應機械裝置,到整個資金運轉都會了。”等到計劃完成後,羅夫卻不稍事休息,馬不停蹄地又去忙別的事,因為在這3年中,他也還在進行其他的計劃,既然這個計劃已告結束,他已開始費心在他的新計劃上了。

  5年後,羅夫42歲了,我們問他如何評估自己對這公司的建樹。“我的建樹?”想了半天,他答說:“沒有什麽特別的建樹啊!也許過幾年,我才可以真正稱得上對公司有什麽建樹吧!但到目前為止,實在沒有什麽,除了上禮拜公司又升了我一級罷了。”

  他是謙虛呢?還是有健忘症?如果光看這個例子,我們免不了會下這兩種結論。羅夫的同事都認為他是公司的大功臣,除了上述的建廠計劃外,他們還可以對羅夫舉出至少一打以上的大功,他們的副總裁還認為不止於此呢!

  喬依絲的情況也是如此。當她37歲時,有一天恰巧碰到高中的一位老同學,兩人便寒喧起來,她問那位同學現在在做什麽,他答:“我在銷售辦公用具。”他們站在一起談了20分鍾。這次的談話一直縈繞在她耳際,她很高興聽到那些和她一起長大的老友的消息。“我和班上的同學都失去了聯絡,但他卻對他們的行蹤了若指掌,因為他參加了同學會,而我連什麽時候舉行同學會都不知道,就是知道,也沒有空去。”除此而外,還有一個理由使她難忘這次的談話。她說:“他提到包裝對他們那一行的重要性,例如一包內該裝多少東西等等的問題。”他的話引起了她的興趣,因為她發現,不隻是她自己的公司,甚至整個工商業界都忽略了這個問題。“辦公文具公司和藥廠,在這方麵都先我們一步。我們隻會大批的賣給各大公司,或分成一小包一小包的零售。”而她同學的話給了她新的靈感,那就是“小量包裝”。

  接下來的兩年,她逐一審視自己管轄範圍內的產品,“其中有一些是別的公司以專有標簽為我們生產的。”她說,但其他由自己公司直接生產的產品,她都逐一檢查過,看是否能在包裝方麵做點改善。老板已同意她的做法,並派了兩名生產人員來協助她。

  她開始動手以後說:“這並不難,我們把12瓶分為一組,裝在小紙箱裏——就像一打汽水的包裝法那樣。整個箱子的長寬高分別為3×5×12英寸,這樣看起來清爽多了,也比較容易購買、存放。”對她來說,這兩年中,最叫她感到心焦的時候,就是在新包裝推出,等待顧客反應的時刻了。在開結果研討會,比較訂單多寡的前幾個小時裏,她很不安地等著,生怕一切都隻是徒勞而已。

  結果卻證明她的構想在市場上大獲全勝,而且銷售情形也維持數年不衰,喬依絲原本害怕消費者隻是為了一時新奇才買他們“小量包裝”的產品,她更怕這種“小量包裝”的產品會奪去自己公司的批發市場,現在,一切都證明是多慮了。該公司的銷售經理在第二次會中說:“這隻會打擊我們的競爭對方,因為現在顧客比以前貯存了更多我們的產品。”老板非常滿意,而且到現在都還記得喬依絲的功勞。

  唯一忘記這件大功的,反而是喬依絲本人。在五年後,我們問喬依絲她如何評估自己的成就,她沉思後說:“談不上什麽成就,我隻是東做一點、西做一點,盡我的職責而已。”

  是健忘?還是謙虛?這兩種說法都不對,我們得再舉幾個例子,才能看出這種人的基本問題在那裏。這種人可分為完全不同的兩群。

  什麽時候才能休息?

  藍領勞工階級通常的工作型態是成群結隊、聽命於人的,也就是說,一群勞工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例如蓋高樓大廈等等,會聚在一起工作一段時間。而另一方麵,白領階級的工作則強調個人獨創性。白領階級工作時,旁邊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大群人盯著,他主要的工作是勞心,而不是勞力,而且在大部分的時候,都看不到什麽成果。勞心的工作,既不像砌磚蓋瓦那樣是可見的,其成果也不像生產線出來的商品一樣標準化,因為心智較肉體來得抽象,其成果也較難以掌握。

  勞心的工作,比較不容易培養同事間的感情。兩個並排工作的油漆匠,可以一邊油漆,一邊聊天,因為他們的工作隻要求他們用手,而不是用腦,手上雖忙,嘴巴卻可以不停。但勞心者就不能如此,如果兩個辦公桌相鄰的人不停地聊天說笑,工作量必會大受影響,想要邊作事、邊聊天,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

  勞心的工作給人較大的工作自由,讓人按照自己的計劃工作,而且他們的工作也較勞力者有連接性,也許同時有幾個不同的計劃要進行,但這些計劃相互之間卻有些關聯,分界也不很清楚。我們所訪問的一位園丁把勞心、勞力工作最大的不同,描述得很清楚,他說:“如果我是坐辦公室的人,一定會搞不清楚,什麽時候可以喝杯啤酒,放鬆一下。我看我要不是整天喝得醉醺醺(因為很多小計劃都已完成),就是一點酒也不敢碰,一點輕鬆的時間都沒有(因為計劃間都相互有關聯,容易攪在一起)。”醫生、牙醫、律師,以及各種專業人員都該了解這種情況,因為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他們處理一個接一個的病例或案子,或者接下幾個不同的計劃,然而這些表麵上似乎沒有關聯的案情或計劃,從另一方麵看卻以某種方式一一銜接,有其連續性,其中任何一小件的成功,從他們職業的觀點來看,都不很重要。這就是羅夫和喬依絲無法找到一個計劃的另一個計劃分際之處的部分原因,基本上,他們不能在每件工作完成後都喝一杯輕鬆一下,所以也就容易忘懷自己已有的成果。

  另外,羅夫和喬依絲,以及其他成千上萬像這兩位的人之所以會如此,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原因與表彰外在的成就較無關聯,卻與維持內在的工作動機有重要的關係。專業人員和管理人才都很明白,保持自己的工作動機是他們獲致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一旦工作熱忱消退,麻煩就大了。為了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工作動機,這些白領階級就想出一個辦法:對自己的成就幹脆視而不見,對其重要性也不予理會。怎麽做法呢?忘卻一切?這就是我們以為羅夫和喬依絲得了健忘症的原因,但實際上羅夫和喬依絲對他們工作的程序記得一清二楚,他們分別記得自己參加過設立工廠及“小量包裝”的計劃,但他們覺得這隻是無足輕重的小成就而已。

  他們的座右銘很能代表他們自己的看法:“唯有現在著手的,才能算數。”喬依絲這麽說。她的一位做服裝設計的好友也說過類似的話:“隻有即將要畫的設計圖,才最重要,如果失敗的話,不管上一季我做得多麽成功,也沒人想聽。”羅夫也常說:“真正能展現我能力的,是下一季的收入,而不是上一季的。”他的一位新聞界朋友也說:“下一篇要寫的文章才是最重要的。”看看這些人在做什麽:他們用明天把昨天擠到毫不重要的地位。說得更清楚一點:他們隻重視現在和未來、正在進行或尚未開始的計劃,卻對過去的成就毫不注意。顯然,他們靠這樣來維持自己的動機,但這樣做卻代價高昂。他們等於是一天一天逐步地消耗自己,過去的成就轉眼就灰飛煙滅,昨天發生的事馬上就過去了,真正重要的問題變成:“我今天做了什麽?”

  羅夫和喬依絲每天上班時,都帶著報告、文件或報紙等東西,但當一切都說完做完後,他們兩手空空,沒有任何可以安慰自己的東西,結果就會不知不覺地向自己施加壓力,要求自己去做更多的事。在他們的眼裏,自己是一無所有的,過去的成就既已煙消雲散了,他們隻好拚命向前。

  這個問題的要點在於,他們的工作往往較不具體,如果想把它拍成一部影片的話,根本沒什麽好拍的,雖然,最後的工作成果可以知曉,但這往往隻占他們工作中最小的一部分。一般人隻看到結果,卻忽略了他們一步步奮鬥的過程。他們這種勞心的曆程,也難以拍攝在影片上。

  如果我們拿有成就的經理人,和知名的運動員作一番比較的話,就可以把這一點弄清楚了。拿上麵舉的影片例子來說,如果年輕人想在運動界出人頭地的話,至少該觀摩數裏長的影片,他們所該知道的,不隻是每一局比賽的分數,而且也該知道運動員緊張、專心的情況,和導致他們贏或輸的每一個小動作,甚至,他們也該用攝影機或錄影機拍下自己練習的動作來比較。經理人卻無法這麽做,不管願不願意,他們處理事情時所花的努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情緒——煩惱、焦慮和快樂等等,都隨著一天的結束而終了。他們的計劃,可能費時很長,在其中的某一天計劃完成了,新產品推出了,卻對他們沒什麽大影響,因為比起幾個月、甚或幾年,這一長串時日的情緒波動,這一天實在算不了什麽。羅夫在工廠上所花的努力,和喬依絲為“小量包裝”所費的心神,總共合起來也有5年的時間。勞心的人由於工作過程不夠具體,成就感不足,結果常常拿部屬來出氣。

  例如羅夫和喬依絲,他們兩人都希望在世上留個名,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成就,一旦自己覺得沒什麽進展時,和他們一起工作的部屬就成了出氣筒了。但他們這樣做隻會造成反效果,他們的屬下不但不會了解他們的成就,反而會起怨恨之心,而且這種心理會持續很久。

  其實羅夫和喬依絲都不是故意對部屬不好,而且一旦發泄過,氣馬上就消了,他們不知道自己暴躁的原因,但卻不想讓這種情況再發生,所以下一次他們便把鞭子打在自己身上,想強迫自己向前更進一步,以便掌握一直逃避他們的成功,以及偉大的成就,他們都堅持,到那個時候他們才可以休息。

  終點在何處

  然而,他們所盼望的終點卻永遠不會到來,這關鍵仍是在他們自己身上。為什麽他們要這樣折磨自己呢?為什麽明明已到手的成就,他們卻視而不見,反而不停地追逐更遠、更大的目標,永不止息?

  因為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鬥誌,失去工作動機。在我們所研究的個案中,發現大多數既聰明又勤奮的人,都深恐有朝一日成就過大,會使自己失去工作動機而停頓下來。

  這些人對失去工作動機這個問題很可能隻會輕描淡寫,不過我們該再深入探究其中的奧妙。喬依絲常宣稱:“我一定要做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羅夫也常說:“我最盼望的,就是能好好做一番事業。”我們一定以為這就是鞭策他們不斷求進的原因,他們也自以為如此,然而,真正麵對他們所最渴望的成就時,他們反而退縮不前,深恐得到它,就會使自己停滯下來,不再前進。因此,他們的應變之道,就是不停地把終點線擦掉,使自己能永遠地向前跑,這方法很適合他們,他們現在可以振振有詞地辯白:“我怎能把腳步放慢或停下來呢?賽程離終點還很遠啊!”

  但是,我們該注意,這是一場奇特的賽跑;跑得越遠,要跑的路就越長;羅夫和喬依絲花的努力越多,就越覺得自己該努力下去。他們永遠沒有成果回收的一天,因為他們覺得一旦停下腳步,一切的努力——多年的教育和累積的經驗——都會功虧一簣。

  羅夫和喬依絲的問題,就在於不停地提升自己的期望,從不給自己緩一口氣的機會。當他們終於成功地完成某件工作或某個計劃時,並不感到滿足,反而把眼光放得更高。重複過去的成就,對他們來說,也毫無意義。隻有害怕自己停頓下來的恐懼,不斷地鞭策他們,成為他們前進的原動力。喬依絲45歲的時候說:“昨天的一切都已過去。”羅夫44歲時也說過:“如果大家都在奮力向前而你卻停在原地,那麽你隻能看到他們揚起的灰塵而已。我們一定要不停地向前。”不過,現在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水平的距離,而是垂直的成就。

  羅夫和喬依絲在30歲的階段,想要超越他們20多歲的成就,而在40歲的階段,又希望能淩駕30多歲的成就,他們希望能往下俯視,而非轉頭回顧前一階段的成就。所以他們不但忽視以往的成就,而且故意縮小它,就好像從高樓頂往下看它一樣。為什麽從前曾使他們十分滿足的工作,現在卻不屑一顧呢?對大多數進取心強的人,答案都是:“為什麽還要再去做它呢?這工作我早已做過了啊!”

  進取心強、或利用上述方法以保持自己工作動機的人,日子久了,免不了會出大毛病。在剛開始做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們以為一定是那些對工作漫不經心的人才會出毛病,而那些進取心強的工作者,則可一帆風順,結果卻完全相反。對工作漫不經心的人,雖然會有工作上的問題,但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對工作或公司毫不關心,所以他們所受的困擾也比我們想像中小得多,他們也許會覺得煩惱,但卻並不會因此而犧牲任何睡眠的時間。

  而另一方麵,進取心強的人,所麵對的困擾更大,而且在我們研究的案例中,有70%都發生極大的問題。由於他們不斷地摧毀自己昨日的成就,使自己能專注於今日的工作,以至於他們的明日一無所有。當他們年輕時,一心一意都在未來,所以這麽做並沒有關係,但當他們邁入事業中期,甚至進入末期時,問題就來了,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任何值得安慰的成就,或是足以自傲的建樹。結果,他們就成為典型的——成功卻不自覺的人。

  情緒的影響

  如果犯了上述的毛病,當然越早改越好,而且並不需要花太多的精神在上麵,隻要稍微作一點適度的修正,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怎麽改呢?首先,這種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把過去的成就置諸腦後而不顧,通常我們如果有什麽成就,放在那兒一年多不去理會的話,以後就更不會重視它了,結果反而好像不曾有任何成果、任何建樹似的。

  例如,羅夫為設立新工廠花費了三年的心血,計劃完成之後,他該了解自己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同樣地,喬依絲的“小量包裝”計劃成功之後,也該撥點時間欣賞一下自己的工作成果。如果他們因為害怕會對自己的成就自滿而停止進步,以致不敢停下腳步,馬不停蹄地一個計劃接著一個計劃向下做的話,反而失去了欣賞成就、激勵自己的機會了。要知道,時機稍縱即逝,過去的成就如果放得太久,其光彩就隨時間消失了。

  讓我們花點時間看看這種現象真正的原因在哪裏。人的記憶——記憶力的好壞,以及被記事情的特質——都受到事件發生時情緒的影響。如果當時情緒熱烈,以後就很容易回想起這件事,以及當時的情緒;但如果這件事平平淡淡地發生,不引起任何的情緒波動,既不教人高興,也不讓人悲哀的話,就很容易被淡忘,不留下一絲痕跡。也就是說,情緒能夠使記憶深藏人心。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羅夫、喬依絲以及其他像他們一樣富進取心和事業心的人,所犯的毛病就是“情緒失落”,也就是下意識地壓製自己的情緒。這些進取心強的人,為了不斷地向上求進,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尤其會壓抑經過長期努力,將近成功時所產生的得意、驕傲的情緒。這些人隻能在工作完成前,有焦慮和喜悅交織的種種情緒,一旦工作完成,他們便隻剩解脫感,甚至這種解脫感也不可能維持太久,因為下一個工作馬上又接著來了。他們隻能從電視上的體育節目中,獲得代償性勝利的喜悅,以及失敗的沮喪,也隻有從電視上,這些終年都保持著強烈進取心的工作者,才可以暫時從一次一次的比賽中得到滿足。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這些工作者親身參加運動比賽時,也總是參加需要長時忍耐力的活動——例如長途慢跑就是他們最喜愛的項目之一,他們可以欣賞別人慢跑或衝刺,但當輪到自己的時候,平時工作的訓練就要求他們非跑馬拉鬆不可。

  這也就是表示,這些人平時工作所產生的情緒並不會消失,隻是提前產生了而已,也就是說,這些人工作之前和工作當中,會感到許多工作上該產生的情緒,而當工作完成,就將之置諸腦後,不再費心思在上麵了。事實顯示,這麽做有時候對他們的工作確實有幫助。

  然而,將工作情緒提前,同樣也會改變原來該有的自然情緒,例如,當工作圓滿完成時,本來該感到的是快樂、滿足,現在情緒提前在工作當中產生,但實際上工作中不可能有這種情緒,有的隻是勇氣、熱心、毅力或者是煩惱、失望等等。這使得這些人對工作產生了負麵的情緒,也影響了他們對這件工作的記憶,由於這種記憶讓他們感到痛苦,所以他們就更願意、也更容易將它淡忘。

  簡言之,如果正麵的情緒是期盼性地——隻在工作前感覺到的話,這種情緒就很容易改變。工作一開始他們很可能會想:“老天,要是能完成這件工作,我一定會高興得要命!”,但完成後,他們反而沒什麽反應,甚至還覺得不開心:“到底該怎麽做,才會有所成就?”於是,這些人回顧自己的心湖時,會發現湖麵上空無一物,沒有任何成就會在他們腦海中留下痕跡,因為他們心頭的小舟上,載覆了太多的重物,早已承受不了壓力而傾覆了。

  欣賞一下自己的成就

  如果想要在記憶中,把過去的成就生動地保存下來的話,必須先做到兩點:第一,先把獲得成就時的人、事、時、地記清楚,否則連記都記不清,遑論回憶它的光彩了。第二,要明確認定:慶祝一下自己過去或現在的成就,絕不會影響到未來的工作。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點。

  我們所研究的各個有進取心的工作者,不管是哪一行、哪一業,都很害怕回憶,這絕不是誇張的說法。他們往往覺得,回顧過去的成就,從中品味特別美好的時光,是一種無意義的舉動,隻有年紀大或是工作怠惰的人,才會如此。他們以為,隻有到退休之後,才是回顧過去的最佳時機,目前他們隻能往前看,而不能抽空回頭審視自己的成果。他們總認為,自己還在建立一生中值得回憶的成績,目前時候還太早,不適合回顧成果。但他們不了解,如果自己一直這樣下去,當達到工作終點而想回顧過去時,一切卻都將已煙消雲散,沒有任何東西可資回憶,因為在每一階段,他們都把可資回憶的成果一一摧毀了。

  縱使這些人了解這點,仍然可能汲汲前進而不願冒險停下來回顧自己工作的成果。他們會避開任何可能阻礙他們追求目標的事物。我們在這裏所要提醒的是,在工作完成的當時,馬上停下一會兒來記錄自己的成果,隻會有好處,而不會妨礙他們將來的成功。因為這樣可以防止他們在自己身上施加過多的壓力,而可以更有效的工作。任何東西適量才有好處,太多反而會有害,例如,適量的維他命 A 可以治療夜盲症,但維他命 A 過量,反而會引起骨頭的病變和死亡。同樣地,適量的進取心可以使人向前邁進,但太過急進時,反而讓人因緊張而停滯不前。很多自以為不夠進取的人,其實都已太過急進了,但他們還繼續逼迫自己,結果使得情況更糟。

  他們的情況就像一具不停在噴火冒煙,卻停滯不進的機器一樣,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卻沒有什麽效果。他們不斷地在自己身上施加壓力,結果不但沒加強自己的生產力,反而將之削弱了。讓他們欣賞一下自己的成就,對他們未來的事業也會有很重要的影響。當他們在工作的時候,當然越專心越好,但當工作快完成時,甚至在完成後的幾周或幾個月內,花點時間欣賞一下自己工作的成果,是絕對必要的,而如果這工作既重要、費時又長的話,在每一個階段完成時,也該留一段審視自己成果的時間。如果不把這項成就當回事,反而故意忽視其重要性,甚至將之淡忘的話,隻會讓自己更拚命,結果做起事來,不像身經百戰、穩操勝券的常勝將軍,倒像是二次大戰中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了。

  不過,這些具有強烈進取心的人,很難體會到自己已有任何成就。這聽來很奇怪,但卻是事實。他們不能相信自己已做了那些“大事”,就像羅夫和喬依絲一樣,他們對自己的成就視若無睹。而事實上,他們也是唯一不能了解自己傑出成就的人,他們身邊的夥伴,不管是羨慕還是嫉妒,都承認他們成就卓越。

  而由於這些進取心強的人,會引起別人的嫉妒,所以他們在麵對自己的成就時,往往更加謹慎,因為現在不管在任何方麵,競爭壓力都很大,若太過張揚自己的功績,往往會激怒同事和主管,以為自己在要求升級或鼓勵,而這些是時機成熟時自然會降臨的,不該由他們自己提出。慶賀自己成就較好的方法,是在每個階段的工作將完成時及完成後,私下稱讚自己一番,甚至在完成後的幾星期或幾個月內,也要如此做,畢竟這些進取心強的人所該改進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的記憶和想法。

  總而言之,大部分進取心強、隻顧前瞻未來而不回顧過去的工作者,最後一定會麵臨嚴重的危機,因為他們為了保持自己工作的動機,把從前的成就統統一筆勾銷。當他們年輕的時候,因為活在對未來的展望裏,所以縱使沒有過去也不要緊;但當中、老年時,再這樣做,就等於故意忽視現在,拋棄現在的成就了。他們不但不會覺得自己有所成,反而會覺得越來越空虛。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在心裏把自己曾建樹的功勞一一溫習,並在工作完成後,馬上暫停一會兒,欣賞欣賞自己的成就。

  §§第二章 力爭明天更美好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