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五、尋找和指引接班人

  老板,也有被部屬操縱的時候

  50年代,當我們著手研究時,“生命循環的各個階段”碰巧是個熱門的話題,其中又以艾瑞克森的《童年和社會》一書的第7章,人生的8個階段,最引人注意。可惜的是,這本書雖然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其中的重點卻以童年和青少年的階段為主,成人階段的理論不但未臻成熟,也未能與當代企業界人士的實際經驗相配合。從一開始,我們就發現這是個值得再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艾瑞克森的論點是,大家都隻注意到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照顧,卻忽略長輩其實也很需要年輕一輩的關心。艾瑞克森認為,被需要的感覺是人人都有的,尤其是在年紀較長的時候,這種感覺更趨強烈。這個論點並不新鮮,但艾瑞克森的貢獻在於:一、特別指出這種欲望發生在生命循環中的某一特定階段,二、他將人生分為8個階段,而他認為在第7階段時,人們會特別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欲望。

  艾瑞克森用“培育接班人”來形容這種欲望,他下個定義:“培育接班人”就是“生育”並指引下一代。就事業方麵來說,主管既不能親自“生育”繼承人,隻好“領養”一個,來接管他的事業。年長的公司主管,不管自己知不知道,常常會非正式的“領養”一個職位較低的青年,來做接班人,而自己除了做老板之外,又多了一層導師的身份。

  如果不培育接班人,又會產生什麽後果呢?艾瑞克森認為,如果主管不培育接班人,將會導致事業停滯不進和自我為中心。因為他們不關切接班人成長的問題,不需要指引或鼓勵任何人,隻顧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最後終會變得極端自我為中心。

  艾瑞克森的理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如果我們逐日觀察上班族的生活,馬上就會發現他的理論中有兩個大漏洞。第一個漏洞是來自年輕人這方麵:他們好不容易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對學校裏教的那一套早就厭煩了,他們覺得,學校生活阻礙了他們賺錢的機會,也延遲了他們成熟的時間。現在一展長才的時刻終於來臨了,他們積極的追尋掌權的機會,並從工作中磨練自己的能力。如果要他們再回複學生的角色,聽人指導,他們一定極端不願意,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簡直是退步。當然,如果公司主管要求他們如此,他們也會這麽做,但縱使嘴上不說,心裏還是十分不樂意的。

  第二個漏洞是來自競爭方麵,我們不知道艾瑞克森為什麽忽略了這個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對企業界人士行為的影響,的確不容忽視。在50年代,年資的長短可以約束公司內年輕一輩和老一輩員工競爭的現象,所以年長主管如果要想“領養”接班人,或扮演其“導師”的角色,要比最近幾年容易得多。

  1957年,蘇俄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1959年,肯尼迪當選總統,從這個時期開始,美國人的心態已經完全改變了。顯然,美國在科技發展上,已比蘇俄落後,這表示在軍事和商業利益上,美國都受到極大的威脅。一夕之間,科學家和工程師成了最主要的人物。聯邦政府投下巨資,從事太空競爭;企業界也極力網羅高科技人才,研究發展高科技產品,於是就讀這些科目的畢業生,立即變得炙手可熱,往往一出校門,就被重金禮聘。

  突然間,人們對年資的尊敬一掃而空;而以年資累進作為考核標準的製度也備受威脅。年輕人,尤其是受過科技訓練的年輕人,最受重視。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甚至還未開口,就已取得了製定決策的權力。根據我們調查的結果,1964年的時候,52%的主管認為,這些受過科技訓練的年輕人掌握了他們公司目前的發展方向,而當1958年時,有這種感覺的人還不到12%。如果說這種新的“高科技心態”威脅到培育接班人的問題,恐怕還太輕描淡寫了一點,事實上,這兩者完全是對立的。資深前輩怎麽可能“領養”並指導一位大家都認為表現會比他還好的後進呢?培育接班人雖然會有極大的樂趣,但在以科學和技術為重的今天,這些接班人時時都有超越他們主管,甚至會成為他們主管的頂頭上司的可能。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曾提供了一個解決的方法,不過采用這個方法的主管卻是少之又少。這個方法就是,公司主管可以培養沒有科技背景的部屬來做接班人,這樣,部屬威脅上司的機會就會大為減少。在公司“領養”接班人的好處,就在於有選擇的餘地,不像親生的子女,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不過,由於主管都想選擇條件好的年輕人,所以有科學、工程學背景的人,常會屏雀中選,而徒有人文背景的人,則常遭冷落。公司主管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地,不能抗拒地選擇最可能超越他、也最讓他害怕的理工科畢業生,來做接班人。

  這也就難怪,在1958年至1963年間,培育接班人的主管人數有顯著的降低。艾瑞克森對“培育接班人”所下的定義——“生產並指引下一代”,顯然太過簡單,並且與事實不符。這種說法不但沒有說服力,更忽略了這個階段的人,每天所經曆到最重要的心理問題。60年代末期,政府降低了國防及太空競爭的預算,以致1969年時,科學家和工程師也不再被視為超人。到這時,我們本來以為培育接班人的風氣會就此恢複,而接班人的人選也能擴展到人文科學的畢業生。不過,結果又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一支新的生力軍,又把這兩種背景的年輕人擠到後麵去了——企管人才成了企業界的新寵兒。

  70年代企管碩士在企業界受寵的情況,和60年代科學家以及工程師受寵的情況,有諸多相似之處。培養接班人的欲望仍然深植在公司主管的心目中,隻是現在他們的目標都放在企管碩士的身上。若以數字來看的話,43%的主管,在1973年都表示企管碩士是公司的中堅,可以左右公司發展的方向,而科學家與工程師隻得到11%弱的票,比10年前降低了80%。

  然而,這些新的企管“超人”對公司主管的威脅,和理工人才所帶來的威脅一樣大。同樣地,公司主管又不自覺地被這些青年才俊吸引。大家雖然認為他們缺乏經驗,卻又認為他們可以表現得比現任的主管更好。另外,跳槽的問題也使接班人的培育更加困難。這群70年代的寵兒,跳槽率一直在20%到40%之間(和60年代科學家及工程師的跳槽比率一樣高)。接班人的培育於是變成了十分謹慎的工作,而且主管與接班者之間通常也隻能維持短暫性的關係。

  80年代早期,這陣熱潮又過去了,企管碩士到處充斥,市場容納不下,加上他們無法在景氣蕭條的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替公司創造奇跡,所以1983、1984年開始,電腦科學家又成為企業界的新寵兒。不過,這一回,他們受寵的情況和前兩個階段的寵兒有戲劇性的不同:調查結果顯示,1964年,52%的公司主管認為,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掌握公司的發展方向;1973年,43%的主管認為,企管碩士是公司的中堅;但1983年,隻有不到1%的主管覺得,可以讓電腦科學家擁有決定事情,及左右公司方向的權力。企業界主管要找懂得電腦的員工,但他們卻不認為這些人可以掌權,電腦科學家隻是擁有特殊技術的人才,就像鉛管工或電氣技師一樣,不同的隻是電腦越來越吃香,在1984到1989年,美國將會花費數百億在電腦工業、硬體、軟體的發展,以及電腦人才的培育上,使得電腦科學家像鍍了一層金一樣,這是鉛管工人所不及的。有趣的是,這次瘋狂的迷信電腦魔力的人,不再是公司的主管,而是年輕員工和學生。顯然,上兩個階段的教訓,使得公司主管較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方向了。在這裏,我們要研究幾個培育接班人的典型。在這些例子中,公司主管往往不知不覺地“領養”某一部屬,並在工作上引導他。這些例子是從法律界及公共關係範圍選出來的,因為這兩個領域的主管較未受到迷信科技及企管人才風潮的影響。

  說教的欲望

  大家都覺得亞瑟很能吃苦耐勞。一位和他共事甚久的同事這麽描述他:“他人不錯,又很有韌性,隻要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手才罷休。”另一位同事說:“亞瑟是很有立場的人,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他絕不妥協。”

  在學生時代,亞瑟並不突出。中產階級的父母辛勤工作以送他上大學,但在他大三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是他輟學到比利時參戰,受傷回家後,又繼續學業,大學畢業,又向政府貸款讀研究所。他39歲時回憶當時的情形道:“那時父親去世了,我別無他途可走,所有課餘的時間都必須打工來付學費。”他的老同學說:“上課時,他常常處於半昏睡狀態,因為前一天工作太累,又熬夜讀書。真不知道他怎麽撐過來的,要是我可受不了。”

  畢業後,亞瑟成了律師界的一員。一開始時,他並不願意受雇於其他事務所,寧可一個人獨來獨往,自己開業。但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喜歡美食,可是自己開業賺的錢卻吃不起什麽好東西”。所以當一家曾和他纏訟敗訴,且非常有名的法律事務所來聘請他時,他還是加入了他們。他也許不是什麽頂尖的學生,但卻是個很盡職的律師,法官和對手們都認為他“辯詞有力,反應靈活,準備充分”。由於他的努力,加上合夥人和同事的合作,這家事務所發展迅速,成了全美前50大法律事務所之一。

  在亞瑟40歲的階段,遇到了典型中年人的問題,他同時受到來自上和下的雙重壓力。當他看到聰明、年輕的法律係畢業生,在事業階梯上爬得比他快的時候,便毫不客氣地表示:“受不了!”43歲的他說:“真討厭他們!他們輕而易舉的就有了成就!”

  亞瑟那時是公司的資淺合夥人,因此薪酬也不如那些資深的合夥人。不過他把自己的事業方向掌握得很好,決定專心在保險法上,所以並不像其他年屆不惑的人那樣容易在事業道路上迷失。

  亞瑟52歲時,產生了新的欲望,他想選擇一個可資訓練的年輕人,他說:“這樣我隻要教一個人就夠了,而不需要每次都告訴別人該怎麽做。”亞瑟一直都不是個好相處的主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喜歡發號施令,而不是一步一步的領導別人。不過他又想:“一定是我年紀大了,才會有這種無聊的念頭。”所以他又拋開了這種想法。

  但在往後的幾年,這個念頭卻不斷地出現在他腦海裏,尋找接班人的念頭越來越強,這可從他對這群年輕人的評語中,看出端倪。54歲的時候,他諷刺這些新進人員:“瞧瞧他們!自以為什麽都知道!什麽都不必再學了!”56歲時,他口氣已和緩了許多:“我知道他們很聰明,是課堂上頂尖的學生,但他們老是不肯聽我的話!”57歲的時候,他說:“我看他們太陶醉在自己的成就裏了,根本聽不進我的忠告!他們竟說我沒勸告過他們!我清清楚楚地記得說過些什麽話,他們卻什麽都記不得!腦袋像漏了一樣!”

  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亞瑟的評語隻不過是,自力成功的人年紀大了,脾氣暴躁而發的牢騷罷了,這也是近幾年和他共事的年輕人所下的結論。他們說:“他把你叫進辦公室,隻是想說教,誰要聽那種無聊的東西!”不過,這個故事的底層還有更深的意義。讓我們再看看瑪麗的例子。

  瑪麗的年紀大概和亞瑟相當,但她的工作範圍是在公共關係方麵。我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39歲,她開自己工作的玩笑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決定做公關的,都是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後,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一跤跌進這個領域來了。”她原來的興趣在製作紀錄片,希望自己能走入電視界。她以一貫興奮、快樂的口氣告訴我們:“我很上鏡頭,而且人家都說我很有說服力。”不過很可惜,星夢未圓。

  瑪麗在大學時,主修的是英文,以為自己會走上寫作一途,替婦女雜誌寫短篇小說,或替連續劇寫故事大綱等等,不過畢業後,她才發現,現實與理想間有很大的差距。她最先的幾個工作,是在工廠做秘書,她並不喜歡這種工作,但“沒辦法,找不到別的工作。”

  她為這家工廠工作了12年,人家都說她“工作賣力”、“總是超前進度”、“很合作”等等。她漸漸升為公關部門的主任,她覺得這個工作“絕不乏味,這點我可以保證。”但工作餘暇,她還寫短篇小說自娛。她說:“我已婚,有兩個小孩,本來覺得自己可以寫寫薇薇夫人那種專欄,談談廚房啦、孩子啦、鄰居啦等等瑣事,不過卻一點靈感也沒有。”

  一件發生在她孩子學校附近的車禍卻改變了她的命運——一輛車子撞上學校校車,有兩個孩子死了,三個受了重傷,而她的孩子卻正好在車上!當她聽到這個消息時,差點昏倒。幸好她兒子除了鼻子流血、牙齒破裂之外,並無大礙。等到幾星期後,痛定思痛,瑪麗便著手調查,發現政府雖然為小客車訂了許多安全標準,卻沒顧到大客車乘客的安全,於是她就這個題目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當地的報紙上。

  瑪麗很得意地說:“這是我寫的東西,第一次被登上報紙。”既然已起了個頭,她便決定繼續寫非小說類的評論文章。她現在對自己時間的利用整個改觀了,從前她總認為她工作是為了金錢的酬勞,而寫作純粹是自娛,白天是替工廠做非小說類的工作,而晚上則為自己與社會大眾寫小說,然而現在工作和興趣這兩個領域就更接近了,維持了十幾年的分界線也終於消失了。

  就在這年,她跳槽到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共關係公司,“天啊!現在整天、甚至整個晚上、整個周末,都要做這種工作了。”她想。接下來,她在這公司工作了7年,一直到她41歲時為止。然後她又帶了一批精英,跳槽到另一家小公司,後來就一直待在那裏;這小公司也一直保持穩定的成長,終於發展到相當的規模。

  瑪麗把功勞歸於工作本身的性質。她驚歎著說:“你有沒有想過,這種行業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根本不存在。看看現在它發展得多快啊!”她21至39歲共事的20幾位同事,卻都一致稱讚她聰明、有信心、專心,所以做任何工作都會成功,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讚揚她的成就。

  與部屬的摩擦

  瑪麗40多歲的時候成為公司主管,也很順利地度過這一段危險期,她天生就是很有原動力的人,而公司發展的速度使她鞭策自己更努力,以在這個階段毫無困難的居於領導地位。她的部屬也不斷地指出他們要很賣力,才能跟上她的進度。她從未因為工作停頓而和部屬發生衝突。

  然而,當她進入50歲的階段,卻無法繼續與部屬和睦相處了,“她到底怎麽啦?”一位助手在她53歲的時候問道。在她55歲生日之前,另一個部屬也說:“她好像受夠了!”另一個馬上接口諷刺說:“受夠了什麽?我們?還是她自己?”要注意,和亞瑟的情況一樣,瑪麗並不是由於工作速度降低,或是迷失事業方向,才和部屬發生衝突的。事實上,他們在50歲以後,工作得比50歲之前更專心,生產力也更強,他們知道自己想做什麽、要做什麽,而且也多半能把這些工作完成。然而,他們和部屬的摩擦卻越來越激烈。瑪麗對部屬的評語也越來越不客氣,不過她的方向和亞瑟不同。在53歲時,她指責部屬說:“這真是世界上最懶惰的一群人了!我真想把自己隱形起來,偷偷地看他們的工作情形,我一定可以抓到他們偷懶。隻有我在的時候,他們才假裝忙一下子。”55歲時,她說:“他們以為自己很行,我和他們說什麽,他們都說好,但卻左耳進、右耳出。”57歲時,她很生氣地說:“我和他們講不通,真的講不通!我要幫他們的忙,他們卻隻會瞪著我傻看,真是一群蠢驢!”而這時候,瑪麗的部屬比亞瑟的更相信自己的老板年紀大了,所以情緒不容易控製。真是這樣嗎?不錯,他們年紀大了,身體比較不好,視力衰退,背彎了,牙掉了,關節也有問題。兩個人過了中年都發福了。沒有人知道瑪麗的手和左膝關節都有關節炎的毛病,而亞瑟從前作戰受傷的右臀,現在又舊創複發了。有些時候,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往往會使他們不快,例如,瑪麗56歲時參加一項重要會議,結果關節炎發作,痛得根本不能專心聽別人在說什麽。亞瑟也有類似的經驗,55歲的他說:“找不到一個可以舒舒服服坐著的姿勢,簡直是混球!”他們倆都受不了陰濕嚴寒的天氣。

  但是,他們的病痛在大多數的日子裏,並不會發作,基本上,他們可算是健康良好而活力充沛的人,雖然平時不常做慢跑、打網球等這類時髦的運動,但每天都不坐車而走好幾哩路上下班,平時在辦公室也不停地在動,病痛發作的日子也不多。問題是,縱使在身體健康情況良好的日子裏,他們仍不停地抱怨部屬不聽他們的話。

  另外一方麵,這類的抱怨,並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我們也常常聽到年輕的主管這麽指責部屬。一位33歲的經理就告訴我們,他26歲的助手是個“笨蛋!”,另一位34歲的主管,指責29歲的部屬說:“和他說話,簡直是對牛彈琴,不如不說!”表麵上看來,他們的怨言和亞瑟及瑪麗的沒有什麽差別,不過,基本上有個最大的不同,是什麽不同呢?那就是——競爭。

  20歲至40多歲的工作者,常常公開地批評那些可能威脅他們的競爭對手,貶低他們的能力,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們總不願把任何到手的資料全部公開,讓屬下也分享,一定要保留一點兒,使自己知道的較多。他們尤其喜歡強調自己在辦事能力和聰明才智上強過部屬,其實相對的,也是在發泄他們平時累積下來的挫折感。

  不過,瑪麗和亞瑟已經50多歲了,這個因素對他們已不再重要,他們所指責的年輕部屬,對他們並不構成任何職位上的威脅。也許10或15年前,他們會害怕其他人在升遷的競爭上把他們擠下來,不過當時他們對自己的事業有清楚的方向感,所以不會像蓋瑞和愛麗絲一樣,到處亂忙。現在,他們終於擺脫了被緊追在後麵的部屬趕上的威脅,不知不覺地采取了下一步驟,他們現在可以真正誠懇的態度來對待部屬了。

  跳槽是個現實的問題

  所謂的誠懇,是指在教導部屬方麵,而不是指金錢方麵。他們並不會把遺產留給部屬,不過他們卻很願意提供自己這麽多年來的經驗。“在這30幾年裏,我學到一些千金難買的秘訣,”亞瑟粗聲地說:“可是這群蠢才,竟然一點也不想聽,他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麽!”那麽,究竟為什麽會有這種溝通不良的問題,使這麽寶貴的經驗不能傳達給部屬呢?有兩個因素,其中一個阻礙了主管教導的動機,另一個又妨礙了部屬聆聽的欲望。讓我們先看前一個阻礙因素。

  亞瑟和瑪麗的權力,包括教導和管理兩方麵,但真正要與部屬討論重要的事情時,卻有個基本問題使他們躊躇不前。亞瑟曾說過:“為什麽要告訴他們任何有價值的事呢?他們通曉了以後,就會跳槽。”瑪麗更小心,任何有關商業價值的文件或資料,都不讓屬下插手,她把手一攤說:“他們今天在這兒,明天就不曉得又到那家公司去,在這兒學到什麽,說不定過兩天到別家公司去,就會拿來對付我。我總不能把他們鎖在這裏呀!”

  跳槽在美國是很普遍的現象,亞瑟和瑪麗絕對不能忽視這個問題,亞瑟認為:“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瑪麗也說:“這關係到我的生存,我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他們限製屬下所知資料的多寡,而同時也表現出小心謹慎和懷疑的態度。

  到目前為止,讀者恐怕會以為,亞瑟和瑪麗了解自己想教育、培植屬下的欲望,不過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欲望。如果知道,他們就可以安慰自己說:“雖然我很願意教他們,但目前跳槽率太高,使我不能這麽做。”並把他們的怒氣發在造成這麽高跳槽率的職業製度上了。現在,由於他們不了解自己有教導接班人的欲望,也就無法理性地發泄自己的不滿,因此隻有把怒氣指向他們原想教導的部屬了。

  這真是雙重的諷刺,因為惡性循環,使得情況越來越糟糕。亞瑟和瑪麗不知道自己為什麽生氣、煩惱,於是便不停地責備他們原本最想幫助的部屬,使得兩者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結果是什麽呢?是他們有時會對自己不知不覺選出來的接班部屬非常挑剔。亞瑟曾對他最喜愛的兩名部屬大吼說:“你們根本就不——想——聽!”但他所負的責任和部屬一樣多,他這麽大吼,讓他的學生部屬退縮不前,更難接受他的金玉良言了。

  縱使亞瑟和瑪麗把他們責備的口氣改成溫和、勸告式的口吻,也還必須要做其他的補救工作才能讓情況和緩下來。唯有先消除主管和部屬間的敵意,才能有效地建立老師與學生的情誼。有趣的是,亞瑟和瑪麗把“金錢”和“忠誠”當作不能誠懇地扮演老師角色的借口。他們認為,“我是公司的關鍵人物,當然希望公司事務蒸蒸日上,如果我把工作秘訣和寶貴的經驗告訴年輕的員工,他們很可能會挾著這無價之寶離開公司,那我不但對公司不忠,也會讓公司財務上受到打擊,所以任何牽涉到重要經驗的事,都不可掉以輕心。

  不過,和其他麵臨這種接班問題的主管一樣,亞瑟和瑪麗都無法持續地壓抑自己尋找接班人的欲望。他們至少都會找到一個聰明能幹的部屬,並把自己得來不易的經驗傳授給他,亞瑟和瑪麗忍耐了一段時間後,終於各自找了個“學生”。雖然學習氣氛並不輕鬆,也不自然,不過他們至少嚐試了一下,結果把所謂隱藏性的問題都挖了出來。

  現在讓我們先看看亞瑟的問題。亞瑟有一天告訴他的得力助手布萊德一件他自覺很寶貴的經驗,布萊德卻馬上把它忘記了,亞瑟簡直是哭笑不得,他搖頭歎息說:“我真拿他沒辦法,首先,我不該告訴他這麽重要的經驗,然而,他竟記不得我和他說過這項經驗!”這是因為亞瑟和瑪麗平時都嚴格地控製自己,絕不輕易泄漏任何有價值的經驗或消息,所以當他們一違反這條規則,他們便希望聽者知道感激,這點對他們極端重要。沒想到這些年輕人,不但不知感激,還竟然連整個金玉良言都忘個精光,怎能不教他們覺得部屬是蠢才。

  他們生氣到什麽程度呢?他們氣到決定以後再也不對公司或自己“不忠”了。他們覺得,如果送錢給人,別人都會感謝,現在他們的金玉良言對聽者而言就是一筆小財富,聽者當然該感激,而且該大大的感激才對。如果聽者沒這樣做,下次他們什麽都不會說了。另外,他們也會根據聽者的表現來判斷他的能力。上述這種愚蠢的聽者,不用說,能力一定會被大打折扣,而這對聽者的升遷、工作成就等,都有很大的影響。不知感激,就等於不負責任,所以我們怎麽能忽視這個問題呢?

  人們在公司中的層級越高,所管理的公司資產就越多——其中包括工廠、設備和人事。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話在公司舉足輕重,可以影響整個公司的員工,如果部屬聽了他們的金玉良言,卻無動於衷,做主管的怎能淡然處之?如果升遷這種人,讓他們有更大的權力的話,很可能會危害到公司裏每一位同仁的利益。亞瑟後來不管在談自己的例子,或勸告他人時,都再三警告:“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否則,選錯人的話,一切都會完蛋!”

  簡言之,亞瑟和瑪麗在五六十歲間都為接班人的問題煩惱。他們拚命送禮,但似乎沒有人想要這份意義重大的禮,甚至急需他們勸告的人,也拒絕了他們的好意。他們在人生的階段,原本該十分滿足,現在卻非常暴躁易怒,工作環境的氣氛也被完全破壞了。

  部屬們的心跡

  我們曾提到過主管的經驗之所以無法傳達給部屬,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主管不願意教,另一則是部屬不願聽。那麽部屬不願聽的理由又是什麽呢?

  其中一個因素的重要性,大於所有其他因素加起來的總合。這個因素與美國人如何衡量他們長輩的工作成就有關。通常,當我們調查年輕人對“長輩”的看法時,隨著這個名詞浮現在他們腦海中的,是十分抽象的混合物,是65歲以上、該退休的一群老人。但這並不是我們所謂的“長輩”,我們所問的是他們的主管,是十分具體的個人,而且也不到65歲,多半都是50到65歲之間而已,所以讓我們稱這些人為“事業長輩”,以別於一般所稱的“長輩”。

  “長輩”隻是一個抽象觀念,不會構成任何威脅,所以一般人都能同情他們。但是,隻要60歲的長輩還活躍在事業上,隻要他們還是十分具體的個人,還能促進或阻礙他人的事業,年輕的員工就會以懷疑的眼光看他們,甚至還會輕視他們。

  我們很重視20歲到50歲員工對他們超過50歲的主管的看法,也花了不少工夫來研究這個問題,希望能得到他們誠實的答案。通常,我們得等到員工或主管兩者中之一離開公司,才能聽到他們真正的心聲。一位41歲的員工,在他主管離職之後,終於承認他看不起原來的主管,他說:“我以前不說實話是有道理的,我可不希望這些話傳到他耳朵裏去。”

  我們從兩件事中,就可看出基本的問題來。第一個例子發生在瑪麗身上。有一天,瑪麗和38歲的助手露易絲正在開會,一通重要的電話接進來了,於是瑪麗壓住電話和客戶討論一個廣告活動的問題。對露易絲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因為瑪麗已做了這麽久,累積了這麽多經驗,成為公關藝術的大行家,縱使她不願透露任何機密,光看她工作的情形,就已值回票價了。

  沒想到露易絲毫不感興趣。雖然在瑪麗麵前,露易絲不停地奉承瑪麗,但私底下卻認為瑪麗不夠穩定,她批評說:“她比氣候還善變,晴時多雲偶陣雨的我根本不知道她下一步會怎樣,她的情緒總有出乎你意料的發展。”在公司4年,露易絲已學會一套應變的方法,她得意地說:“順著她的脾氣就對了,如果她要指鹿為馬,我也可以奉陪,有什麽關係呢?”

  這個方法很有效,瑪麗對露易絲印象很好,覺得她對什麽都很專心。“她很努力,做得愈來愈好。”瑪麗很滿意地稱讚。而露易絲更發現,隻要乖乖坐在那兒聽,根本不必說話,效果也和她真正稱讚瑪麗一樣地好,她後來說,“我就讓她不停地嘮叨,她這樣才覺得舒服。”“這對你有什麽好處嗎?”我們問。“當然有啊!”露易絲說:“這樣,她會以為我很敬佩她。”在公司裏,最得亞瑟寵愛的,是年紀比他小12歲的部屬泰德。泰德和露易絲一樣,是乍看之下工作很勤奮的人,老是忙東忙西的,但實際上他最關心的,是讓亞瑟對他有好印象。他麵無表情地告訴我們:“這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他要別人奉承,我就奉承他一下。他最喜歡擺架子了,大家都認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老混蛋。”就因為泰德是唯一會奉承亞瑟的人,懂得在亞瑟想說話時,就讓他發泄一下,所以亞瑟最寵信泰德,他對泰德的稱讚一如瑪麗對露易絲的。58歲的亞瑟稱讚說:“他真聰明,什麽都懂,有遠見,真是個頭腦清楚的人。”

  亞瑟和瑪麗覺得部屬的奉承之言很受用,如果有人膽敢違逆他們的意思,提出不同的意見,那可有麻煩了,他們是絕不會接受的。所以,亞瑟和瑪麗自以為已經一一把己身的經驗都教給了部屬,其實隻是自言自語而已。再回到第一個例子,瑪麗掛上電話之後,回頭對露易絲說:“我覺得這件事處理得不太妥善。”她是喜歡奉承沒錯,但現在她是在征詢露易絲的意見,希望從她信任的助手身上,得到對整個事件的正確印象。然而,她聽到的,就像從錄音機中放出來一成不變的話:“處理得太好了。”露易絲一點也不猶豫地說,“沒什麽好擔心的,這些客戶根本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麽,隻有你才能應付得這麽好。”瑪麗的經驗告訴自己事情並非如此,但聽了露易絲的話後,覺得放心不少,就暫時不去理會這件事了。當晚她表示:“有露易絲在,真讓我安心不少。”

  不錯,她安心了一下,不過很不幸地,客戶竟然控告她,因為他們覺得瑪麗似乎並不把他們放在心上,與其找她抱怨,不如直接上法庭控告她違約。兩個星期後,瑪麗收到律師的信,終於表示:“當時我覺得事情不太對勁,應該再打一通電話給他們,解釋我的做法,真不知道怎麽搞成這樣的。”實際上,她是被自己的得意門生給害慘了。

  亞瑟被部屬玩弄得更慘,他被泰德捧得飄飄然,泰德有一次阿諛他後,他得意地向我們自誇:“我是公司的老功臣。”泰德後來說:“他簡直得意得要上天了。正如瑪麗的情況一樣,當亞瑟需要正確的反應卻得不到的時候,麻煩就來了。不用說,他還自以為得到了別人真正的意見呢!當時亞瑟正在考慮事務所擴展的問題,亞瑟認為如果要合並其他事務所,動作就要快,他為此征詢泰德的意見,泰德的做法,完全和露易絲不同,他常公開反對亞瑟的意見,“當然,態度還是很恭敬的。”泰德說。我們問他為什麽老是反對亞瑟呢?“簡單的道理嘛!這樣他才不會覺得我隻會唯唯諾諾。”他解釋說。由於年輕人比較了解大眾市場的口味和趨勢,謹慎的年長主管常會詢問年輕的部屬的意見,以便維持公司的競爭力。所以,就亞瑟而言,他的做法完全正確,而另一方麵,泰德這麽做簡直叫人膽戰心驚,他如果不知道,可以不必回答,但為了要加深亞瑟對自己的印象,他卻不假思索的否定亞瑟說的話,使得亞瑟到現在還在為後遺症頭痛。

  泰德完全否定掉合並其他事務所的提案,他告訴亞瑟說:“這不過是一時的流行而已,支持不了多久的。”結果讓許多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搶了先機。亞瑟的合夥人米菲德後來非常不悅,責備亞瑟白白放過好機會,甚至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亞瑟告訴我們說:“我們再起步已太晚了,其他的陣地都早已被攻下來了,我曾問過客戶的意見,大好時機已失,根本就沒有補救的餘地。”

  奉承話並不可靠

  露易絲和泰德能和主管搭上關係,算是很難得的了,大多數的同事都沒有這麽好的運氣。根據我們的調查,這兩家公司63位30至50多歲的員工中,隻有11人(不到20%)覺得自己與50到65歲年齡層的主管,有良好的關係。正如亞瑟屬下一位33歲的律師說:“不要誤會我的意見,我和老板相處融洽,合作也很愉快,但卻不能算是“朋友”,絕對不是朋友!他並不完全信任我。”

  由於這些公司最注重自動自發,所以這並不礙事,部屬甚至覺得這樣子與老板保持一點距離也很不錯。露易絲的一位同事說:“我倒寧可這樣,一星期能和老板見幾次麵就夠了。”

  關係疏遠可使年資較淺的夥伴和中層經理人有工作上的自由,但也使他們視自己的老板為:一、隻是發號施令和分配工作的人;二、升遷的暫時阻礙。(等他退休,我也許就可以接下他的職位。)老板現在很少詳細指示或鼓勵他們。瑪麗責罵露易絲的同事說:“你已不是初出茅蘆的小家夥了,什麽都該懂啊!”亞瑟對部屬也常常有這種態度,他有一次責備泰德的同事說:“難道一定要我每分鍾都盯著你才行?早上一來就要看住你,你才不會出錯?”

  這套逢迎主管的方法,並不是泰德、露易絲和其他更有野心的部屬故意發明的,而是在這個環境下,耳濡目染所體會的生存之道。從20多歲起,他們便逐漸領悟其中訣竅,並盡量身體力行,使自己在每個階段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他們知道自己很難和年長位高的主管建立什麽密切的關係,所以也並不這麽妄想。他們明白自己如果癡心妄想,一定會嚐到失望的苦果。泰德聽我們提到亞瑟所扮演的“導師”角色,大聲嘲諷說:“導師?不要笑掉我的大牙了,他隻是個嘮叨鬼,把我們當做聽眾而已。”

  近年來許多人都在研究主管“導師”角色的問題,但實際上,野心大的部屬,往往隻利用“導師”做他們的讚助人和開路先鋒,以及晉升的階梯而已。學習“導師”的經驗根本隻是個可有可無的問題。在“導師”這一方麵,泰德的嘲諷雖然稍嫌過分了些,但卻也有部分實情。事實上,許多主管都隻是漫無目的地對年輕部屬喋喋不休,所談的不外是一些自憐自艾的怨言,或是自吹自擂的牛皮,根本沒有任何“教育”的意義。

  既然如此,年輕部屬為什麽不能利用這種關係,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既然這關係沒有真正的價值,當然該利用它產生另一功用,作為自己晉升的捷徑。這些年輕部屬私下都承認此點是他們奉承主管,希望和主管保持親密關係的動機。從“導師”身上,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嘉言或經驗,部屬索性利用這層關係,讓自己在事業上一帆風順。巧妙地操縱年長主管,利用他們成為晉升的階梯,已發展為商業圈內一項精練的藝術。在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這種手段是公開的;而在美國,中層經理人則熟練地運用許多言詞,來掩飾自己的企圖。他們最常用來開脫自己的說法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根本不希罕老板的支持。”這成為企業界最新的“獨立宣言”,也是最佳的障眼煙幕。泰德和露易絲都常常一邊奉承諂媚自己的主管,一邊又用這些煙幕來掩飾自己。“這是工作上的需要!”他們一定會這麽為自己辯白。在每個公司,最後的主權都在最高管理階層的手裏,不管他們換多少工作,最後一定要找出和主管的相似之道,以利自己的升遷。泰德、露易絲以及大多數人的公司,尤其是中到大型的公司,主管的年齡多半在五六十歲之間。這個年齡的情感需求,配合著部屬火急的升遷欲望,恰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很不幸地,這兩者的配合卻經常不盡理想,有時甚至十分悲慘。我們很希望能看到主管能與接班人建立起和諧的關係,並能對公司有所貢獻,然而這種例子實在是太稀少了。

  陷入困境的主管

  我們發現,當人們進入五六十歲的階段後,培育接班人的欲望常會使他們陷入困境。怎麽說呢?由於五六十歲的人有強烈自我表達的欲望,往往會被野心大而態度隨和的年輕部屬所利用,結果得不償失。

  光是指責“培育接班人”這種製度,或幹脆不理不睬,是沒有用的,因為這種培育後進的欲望是無法遏止的。如果年長主管退縮不前,拒絕指引公司裏的任何年輕部屬,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情況更糟。但很多五六十歲的主管都采取了這種消極的態度,他們現在唯一能發泄自己欲望的途徑,是到各學校去演講,因為這些聽講的年輕人,不會和他們發生任何關聯,更不會成為他們永遠的教育負擔。但是,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永遠不能滿足他們這階段最迫切的欲望。

  培育最佳接班人

  一般人總認為五六十歲的人該清心寡欲,這種印象其實是錯誤的。的確,有些欲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但有些欲望反而會更強烈。從我們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主管的成就越大,就越想把自己的經驗和秘訣傳授給年輕一輩的部屬。但是主管和部屬間相互的猜忌,以及跳槽的顧慮,造成了溝通不良的問題,使得主管產生了極大的挫折感,而部屬除了學會諂媚奉承之外,一無所得。

  部屬的職層低,所以對這種情況比較無能為力。這時候,身為主管的人就該領頭,設法逐漸改善這種狀況;他們必須了解,這樣做不但對部屬有幫助,對他們自己也有極大的好處。我們希望在這簡短的一章裏,能指出培育接班人這個問題成敗的關鍵所在。

  主管的某些特權

  如果主管要部屬聽他們說話,首先該注意自己所說的內容有沒有啟發性、是不是有用、值不值得聽?可是這些年逾50的主管,都沒有先檢討自己,反而認為自己有嘮叨的特權。隻有少數的主管會注意到這個問題,把談話的重點放在公務上——例如公司的本質和業務的運轉等等;但縱使如此,他們談話中仍摻入不少廢話和牢騷。

  這些主管往往認為,他們辛勤工作了這麽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擁有一點說話的特權也是應該的。更何況幫助部屬本不是他份內的事,他額外地做這份工作,自然該有些酬報。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自己的忠告是不是真的對聽者有幫助,但至少表麵上都顯現出這種姿態來,一位經理人就表示:“我累積多年的經驗還會有錯嗎?它們自然是非常有價值的!”接著,他理直氣壯地強迫膺選為聽眾的部屬聽他對公司的怨言和不滿。更有趣的是,他還認為這些言論內容豐富,能“徹底透視企業問題”呢!結果惡性循環,牢騷發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有權發牢騷。

  而另一方麵,部屬根本不愛聽這種嘮叨,聽半天一無所得,隻是白白地浪費時間而已,因此他們決心設法取得一些其他的報償。事實上,建立這種關係不但沒有好處,甚至會演變成惡意的相互利用,比沒有關係更糟!

  主管想與部屬建立友善的關係時,最不該犯的錯就是在稱讚某人處理某件事的方法之後,又迫不及待地說出“要是我來做的話,會怎樣怎樣處理”的話來。這種馬後炮會使部屬認為,主管因為沒插手這件事而感到不安,甚至害怕部屬的能力會超過自己,才借這種話來誇示和炫耀自己的階級與權力。一般人隻有在失敗的時候才需要別人幫助,並希望旁人提供建議,但成功時,沒有願意屈居人下的。

  所以,主管特別要避免上述自我中心的行為,並且要謹慎選擇聆聽他個人、職業及公司秘密的對象。這是教室和辦公室中教育氣氛差別的最大之處。在教室裏,老師有教無類,不能挑選學生,但如果學生表現不好,他可以把責任歸於父母、社會、電視、其他學生或從前的老師,所以承受的壓力較輕;但是如果部屬表現不佳,公司的主管就難辭其咎。畢竟學生和老師一周才相處幾個小時,而主管和部屬相處的時間,卻至少是幾小時的十倍,且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知部屬的短處根本不能作為失敗的借口,同事更不會因此而原諒你。亞瑟最後對其他八位合夥人辯解自己失誤的原因時,終於脫口而出:“泰德把我害慘了,他告訴我不正確的消息,害我判斷錯誤。”其他合夥人聽了他的辯詞,不但沒有息怒,反而火上加油,其中一個非常生氣地問:“而你竟會聽信他的鬼話!”另一個接口說:“哦!那是誰的錯呢?”亞瑟後來表示:“根本沒人要聽我的解釋。”

  有意培育接班人的主管,隻要肯用點心,往往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一開始,這些主管就會讓某一年輕部屬知道自己喜歡他的陪伴,但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告訴部屬,這種陪伴還有另一層深義。一位主管在重要客戶快來的前幾分鍾,告訴得力的助手說:“看我做一次,比一千句話都有用。”另一位主管也有類似的意見,他告訴助手說:“我太忙,恐怕沒有辦法一步一步告訴你該做什麽,但你隻要在場,也許就會學到一點東西。”

  當然,除了觀摩之外,有時讓部屬親身參與會更具好處。一位主管就告訴部屬:“一定要親自做,你才能學會。所以這一次到客戶那兒,由你來和他談。”部屬一聽,馬上顯得緊張起來,主管帶了他10個月,從來沒讓他獨擋一麵過!“別擔心!”主管保證:“你知道該說什麽,而且萬一有什麽困難,我就在旁邊。”另一位主管也讓手下的經理實地參與,他告訴經理說:“通常給高階經理人的報告都是我寫你看,這次你來寫寫看。”我們早先曾經提到,培育接班人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因為主管與部屬雙方都還有許多必須學習的地方。舉例來說,人們需要花費一段時間,甚至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會了解他們已同時被授與責任和權力。一位部屬描述自己的經驗說:“許多次公司曾想給我權力,但到中途又把它收回去了,我根本不知道他們這次是不是真的會讓我放手一搏。”四年後,他終於成為公司的總裁。

  培育接班人的技巧並不能速成,所以部屬可能要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在事業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如果試圖加快這個過程,後果常常很悲慘。有趣的是,往往是部屬,而非主管試圖加快這個過程的進展。美國人往往急切的希望事業有成,結果反而貪多嚼不爛,不但使主管失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毀了自己的前途。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非常有說服力的人身上,他們可能不耐煩長等,且忽視了公司運作的複雜性,認為自己有能力掌權,因而提出種種動人的理由,要求主管讓自己執行重要的計劃,結果卻慘遭滑鐵盧。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這種失敗也可能是好事;如果這些人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了解整個公司上上下下各階層都很重要,那麽日後自己成為主管就會更加小心。此外,我們一再地發現,隻有外行人和低階的工人認為現代企業的經營是簡單而容易的。

  該冒險時不妨冒險

  主管最感驚喜的時刻,莫過於麵對難題時準接班人能妥善應付,解開困境,做得比主管期盼的還要好。我們的調查顯示,事業舞台上的人,往往會有很大的潛能,單看自己如何去開發這種潛能罷了。

  企業家都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財務資產、如何冒險、如何投資。雖然並不是每一次的賭注都會贏,但事前的分析、計劃,總能幫助他們找出最容易成功的一條路來。而且大家都沒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所以執行時就必須謹慎小心,以便隨時能更正錯誤,彌補損失。

  同樣地,投資冒險並不隻限於公司的財務方麵,也可以用在人力資源上。我們把金錢投資在廠房、設備上,更該把時間投資在得力部屬身上,兩者相輔相成,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兩種投資都需要耐心,都有許多相似之外,而且也都值得嚐試。

  如果我們的資本(時間、知識、精力)選對了投資對象的話,將會有極優良的效果。哪一種部屬最值得這種投資呢?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都有自己的長處,但從我們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培育人才的幾個要點:第一就是接班人的年齡不該和主管相差20歲以上,要注意我們是在討論一種投資,隻是重點在個人身上而已。除了少數的特例之外,25到30歲的年齡差距已經太大了。也就是說,50到65歲的主管所找的接班人至少要在30到45歲之間才行。

  不過通常30多歲和40多歲的部屬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別。事實顯示,五六十歲的主管在這兩者當中較喜歡年紀長些,也就是40歲這個年齡層的部屬建立師生關係,而且這樣也較容易成功。為什麽呢?有兩個原因。第一,當主管想培育某個部屬為接班人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親密,而加在部屬身上的責任也就越重,此時,40多歲的部屬較能圓滿地應付這種情況。30歲左右的人說的比做的多,也較40歲的人喜歡說服主管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他們工作的重心往往在自己身上,如果成功,也是他自己個人的勝利,是用來向人誇耀的。而40多歲的部屬卻把提拔自己的機會,當作是自己這些年來的努力所獲得的肯定,雖然值得驕傲,但仍要更努力才行。一位經理人指出了這兩個年齡層的不同:“年輕(30多歲)的部屬想得到別人喝彩,而年長(40多歲)的隻想好好的幹!”主管選擇年長部屬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比較知道感激。在第四部分中,我們了解了許多很有才幹的人,進入40歲到50歲這個階段,往往會有疏離感,因而需要更多的回饋——尤其是讚美——來肯定自己。另外,40歲這個階段的部屬,和五六十歲的主管之間,常常有一種親密的聯盟關係,隻可惜這種關係很少被好好利用。

  其實隻要主管和部屬能建立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雙方都會得到極大的收獲。而這種關係又建立在雙方的需要及對另一方的尊重上,在不拘形式、彈性極大的情況下,才會有最佳的效果。如果硬要把雙方以特定的形式連結起來,不但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反而會招來怨恨。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處事方法,勉強別人用你的方法行事,事實上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一位主管說得好:“我現在了解了,如果太挑剔,每一個細節都要過問,是無意義的。每個人有每個人做事的方式,隻要最後目的達到了,那一個方式都是可行的。”

  選擇適當年齡層的部屬來做接班人,並不表示就此可以與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也並非就此會成功,這點我們可以從亞瑟和瑪麗的例子中看出來。主管必須了解能力好和能力差的部屬的區別。我們所舉例子中的主管,在這方麵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無法區分才能和“緊張”的差別。有些人由於緊張而拚命工作,表麵上看來這些似乎是好事,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緊張是由於對四周環境的敵意所引起的。所以主管若不能分辨出部屬究竟是因為很有才能,還是由於緊張才努力工作的話,就會造成嚴重的錯誤。

  舉例來說吧,尼爾也是亞瑟法律事務所的一員,當他一個人獨力工作時,萬事都很順利,但隻要一想到他的同事,縱使他們不在身邊,他也會覺得壓力太大而受不了。同事的影響纏著他,折磨、消耗他的精力,他不能甩脫他們的陰影,他們是可怕的競爭對手,他絕不能讓他們超越自己半步。

  對某些人來說,有幾個競爭對手反而可以刺激自己,使自己更努力;但對另一些人來說,自己工作的原動力就已經非常強大了,如果受到其他競爭對手的壓力,他們反而不能專心於手頭的工作。縱使辦公室裏沒有任何一個人,對手的陰影也會時時籠罩在他們心頭,不肯放過他們,成為一種折磨,也因而使他們產生無止境的惡意。

  注意“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人

  亞瑟卻不了解這點。他注意到尼爾很緊張,但他以為這是才智急欲謀求發泄的結果。亞瑟也注意到尼爾老是像小孩一樣地跑來,要亞瑟不停地稱讚他,而不管有沒有得到讚美,他又會轉移方向,且憤怒地表示:“我才不需要亞瑟或任何人的意見!一開始我就不該問他的!”瑪麗的兩個部屬也有這種不穩定的狀況,而她的結論和亞瑟一樣。以為部屬是因為工作太努力了,所以才會顯得緊張。其實,這些部屬之所以會緊張,是由於他們非常恐懼自己在殘酷的競爭下落敗,所以決定不擇手段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縱使用投機取巧或毀滅性的手段也在所不惜。

  亞瑟和瑪麗不但不了解這點,反而還十分看重這種部屬,時常提拔他們,讓他們有許多升遷的機會。而這種人也利用這個機會打擊別人,說別人的壞話、進讒言等等。雖然亞瑟和瑪麗感覺到他們太不穩定,並沒有選擇他們做接班人,但後來膺選的泰德和露易絲,也好不到那裏去。

  現在,我們可以提出這章中最重要的問題來:“究竟誰是最佳接班人?”答案當然不是泰德、露易絲和尼爾這幾種人。事實上,表麵富有競爭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佳人選,反倒是那些默默努力、贏得敬重的人才最適合。瑪麗和亞瑟的辦公室裏,至少都有一位以上這樣的人,他們常常被忽視,但隻要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他們就會勝任愉快。

  亞瑟和瑪麗在選擇接班人這個問題上,犯的是典型的錯誤,他們忽略了沉默苦幹的部屬,而選擇了和他們較親近的人。究竟他們看中了泰德和露易絲的哪一點?他們的答案是:泰德和露易絲既聰明又努力,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這兩個部屬是天生的交際家,和他們相處十分有趣,而且他們也了解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奉承他們的主管,甚至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信口雌黃。

  在調查的過程當中,不論公司大小,我們常為公司錯選接班人的現象而惋惜。後來我們逐漸發現,這些主管選擇的不是學生,而是心腹;是能相互娛樂的朋友,而非前來學習的接班人。而等他們發現這個事實,往往已經太遲了!因為這種關係的形成,通常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而一旦形成,縱使發現裂痕,也很難再改變。亞瑟就這麽形容自己和泰德的關係:“我們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啦!”瑪麗形容自己與露易絲的關係更是一針見血:“和她相處這麽久,我已經在她身上投資不少了。”

  主管應該一開始就弄清楚這種師生關係的本質,以免選錯了這種人力投資的目標,而回頭已晚,搞得無法收拾。他們應當了解,使自己很愉快的心腹,往往不是好學生,而奉承他們的人,根本聽不進他們的“教誨”,隻會背地裏向同事批評主管的愚蠢罷了!不過,很多主管雖然了解這點,還是盲目地聽從自己的直覺,讓隻會阿諛的部屬牽著鼻子走。我們認為這是十分不智的。如果主管需要娛樂,該去電影院;如果要聽奉承的話,也不該由替他們工作的部屬來說。

  最後,我們又回到接班人問題的症結——接班人離職的問題。主管必須了解,所有的明星學生都有可能離開,而這對接班人的培育不應有任何影響才對。因為不論對主管自己或對整個世界來說,培育的過程都比結果重要得多,如果接班人不幸跳槽他去,也該馬上尋找下一個接班人,而不該隻是痛苦怨恨,覺得被部屬遺棄了。一位成功的主管說得好:“我的經驗被從前的部屬散布到各方,流傳得越來越廣。”

  最有趣的是,成功的師生關係下的主管與部屬,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典型,所以常被視為“奇怪的一對”。而在這種例子裏,主管很少稱讚部屬,部屬也不善於交際,隻是努力耕耘,不問收獲。

  主管是否找對了適合的接班人,可以從下麵的指標看出來——如果選錯了人,主管會感覺到自己並不愉快,隻是一味地付出,卻得不到回饋。如果有這種現象的時候,就該心生警惕了,因為自古到今,教學相長是永不變易的真理啊!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