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高技術產業的技術特征及風險屬性

  高技術產業是由諸多類型、不同規模的高技術企業所構成,因此要透徹了解高技術產業的屬性特征就必須對高技術企業進行深入分析。所謂高技術企業,簡單地說是指建立和成長於高技術基礎之上,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高技術及其產品的企業。它既具有企業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不同於一般企業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現在它以高技術這種特殊的技術類型作為其建立和成長的自然基礎和基本條件(芮明傑,1999)。而要全麵地界定高技術企業,首先必須界定什麽是高技術。不弄清這一點,對高技術企業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了解。

  第一節 高技術的內涵

  高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興起的一些先進技術的總稱。1971 年,“高技術”的概念首次在美國出版的《技術和國際貿易》一書中出現,1983 年出版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辭典增補9000詞》中首次收錄了該詞,並將該詞定義為“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儀器用途的技術”。隨後,該詞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傳,世界各國學者都對其進行了界定研究。

  美國學者將高技術定義為,發現了工業應用以滿足市場特殊需求的科學領域,並認為,每個曆史時期都有其特定的高技術產業,如蒸汽機、紡織機、發電機都曾是曆史上不同時期的高技術,而今天生物技術、生物醫療儀器、信息技術、計算機和軟件應用應該認為是當代的高技術。

  日本學者認為,高技術是一種研究與開發強度大,成係統開發的技術。它應該具有較強的係統性,是以當代尖端技術和下一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技術群”,包括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光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電子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等。

  還有一種新的定義,認為高技術是相對於適用技術而言的,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對支撐網絡的要求不同。能在現有支撐網絡中正常運行和應用的技術,稱為適用技術,而會影響現有支撐網絡結構和性質的技術就稱為高技術。該定義強調了技術支撐網絡對於技術的重要影響。

  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辦公室經過兩輪征詢國內76名專家的意見界定了我國的含義:“高技術是建立在綜合科學研究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的,對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文明,增強國防實力起先導作用的新技術群。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明顯的戰略性、風險性、增值性、滲透性,是知識、人才和投資密集的新技術群。”

  以上定義都揭示了高技術的一些特征,而高技術的本質特征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人類科學與技術總是處於不斷發展進步之中,任何技術都無法一直保持其“高技術”的身份,也就是說,不同時期的高技術包含了不同的內容,蒸汽技術曾經是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的高技術,電力技術是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的高技術,到了20 世紀則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引導著當今高技術的時代潮流。即使是高技術產業的內部也存在著高技術的淘汰和替代,在通信領域程控交換中,模擬技術曾經是毋庸置疑的高技術,但是,數字技術一出現就取代了它的高技術地位。可見,高技術是一個相對的、不斷發展的概念。

  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是通用的國際化概念,可以直接用於綜合技術水平處於同一層次的發達國家或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技術及產業界定、統計分析和國際比較等。在以世界公認的分類目錄為基礎(如OECD的高技術產業目錄)對世界各國或部分國家高技術產品及其產業進行統計分析、分類管理和國際間比較研究時,也統一運用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概念。而考慮到國內企業技術普遍較低的現狀,我國一般用高新技術的概念代替高技術的概念。所謂高新技術特指“中國的高技術”,既包括世界上公認的高技術,也包括中國以世界科學技術新發現和新發明為基礎,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智力密集和研究發展資金密集為條件的新興中國科學技術,它是中國的高技術、未來的技術、尖端技術和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技術。

  在本質概念上,新技術與高技術是有差別的,新技術主要強調某些技術相對於現有的其他技術而言具有先進、新款和獨到之處。林新、柯迪等人(2000)認為,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其先進程度不同,高技術是從全世界範圍內認定的,當時絕對的新技術,而新技術隻是在某一個特定經濟領域內的相對的新技術,放在先進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就不一定是新技術。從技術發展來看,高技術是某一時點上具有獨創性的全新技術,是技術內涵的革命,其出現對整個技術領域具有引導意義,占據“製高點”地位;新技術往往隻是舊技術基礎上的改良,沒有大的獨創性,一般也不可能對整個技術領域產生方向性的重大影響。

  第二節 高技術企業及高技術產業的界定與範疇

  基於對高技術概念的認識,國內外理論和實踐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高技術企業的定義,有代表性的定義包括如下一些:

  一、國外學者對高技術企業的界定

  很多國外的學者和權威機構在認定高技術產業的基礎上來認定高技術企業,認為在高技術產業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就是高技術企業。根據這種觀點,界定高技術企業首先應該界定高技術產業。

  美國學者納爾遜(Nalson)在《高技術政策的五國比較》一書中指出:“高技術產業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與開發資金以及快速的技術進步為標誌的產業。”1984 年,美國的D。戴曼斯叔(Dimancescu)在《高技術》雜誌上指出:對高技術產業的定義,主要依據兩大特點:一是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高;二是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投資比例高。這兩大特點又反映了一個共同的本質特征,即“知識密集”。目前,發達國家普遍的做法是在標準產業分類法(SIC)產業統計的基礎上,用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工業總銷售收入的比值或稱研究與開發經費密度和專業科技人員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值或稱科技人員密度作為綜合指標來劃分高技術產業。美國勞動統計局用研發經費密度和專業科技人員密度指標兩倍於全國製造業平均值的方法進行產業分類:一類是指標高於兩倍的,稱為高技術產業,另一類是低於全國製造業平均值的兩倍,但高於平均值的,稱為高技術密集型產業。

  有的美國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分類方法,將研發密度超過2.8%者稱為高技術產業,居於1.1%~2.8%者稱為中技術產業,低於1.1%者稱為低技術產業。加拿大學者認為,高技術產業是具有相對較高技術水平的生產部門,而相對較高的技術水平通過科研人員的開發能力、勞動者素質以及用於研究與開發的經費來反映。此外,還有人根據增長率、產品技術性能的複雜程度、研究與開發經費占總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勞動力的性質等四個標準來劃分高技術產業。盡管這些定義所關注的方麵有的比較寬、有的比較窄,但是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將企業的研發密度以及科技人員密度作為基本標準。

  還有一些美國學者認為,生產高技術產品的企業就是高技術企業,而高技術產品就是知識和技術在產品中所占的比重大大高於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產品。由於當今世界存在著傳統技術和高技術越來越融合的趨勢,一些生產傳統產品包括服裝、製鞋和鋼鐵等產品的企業都應用了如計算機輔助設計、柔性生產線、物流自動化等高技術。另外,一些生產高技術產品的企業卻仍可能使用一些低水平的工藝技術。由於使用高技術的企業不一定生產高技術產品,而那些生產高技術產品的企業又不一定都使用高技術,學者們對於高技術企業的界定問題產生了一些爭議。英國的兩位學者麥克奎德(Mcquid)和蘭格裏奈(Langridge)認為,高技術產業是指生產高技術產品的產業,而不僅僅是指使用高技術的工藝技術的產業,而另一位英國學者R。P。奧基(Oakay)於1981 年提出,很難籠統地界定哪些企業是高技術企業,高技術企業不僅生產高技術產品,而且生產高技術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因此,他認為高技術企業既包括廣泛地采用高技術工藝的企業,也包括生產高技術產品的企業。

  不同於以上根據企業是否在高技術產業領域開展經營活動、生產高技術產品或者采用高技術工藝來判斷企業是否屬於高技術企業的方法,目前,國際上還經常采用一些定量標準直接界定高技術企業。這些標準包括:產品的銷售額中R&D(研究與開發)支出所占的比重;科學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占全部職工人數的比重;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處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產品主要技術必須包括特定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在高技術比較發達的日本,學者們認為,從事高技術生產的企業主要屬於風險企業或冒險企業,其顯著特點是研究人員和研究經費所占的比重大,前者一般占職工人數的10%~30%,後者一般占銷售收入的5%~10%。日本通產省規定,凡研究經費占營業額5%以上,總資產在5 億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均為高技術的風險性企業。日本中小企業廳定義的高技術企業需要滿足三個條件:①既無股票上市,又不受大企業、大公司支配的特殊企業;②在硬件和軟件兩個領域以獨特技術和尖端技術進行經營活動的開發型企業;③經營者積極開拓新市場的企業。

  綜合以上多種定義,可以看到國外政府部門以及理論界主要運用定量的指標規定高技術企業突出的外在特征,基本上以科研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以及采用技術和提供的產品的高技術性特征作為界定高技術企業的主要標準。

  二、我國關於高技術企業的界定

  國家科委在1988年7月開始實施的《火炬計劃》中,提出了“高技術企業”的概念。它把“科技型企業”與“高技術企業”的概念不加以區分,認為:“科技型企業,是指由科學家、工程師領辦,以科技人員為主體,靠科學技術優勢不斷推出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優質服務,技工貿一體化的新型企業。”該定義體現了高技術企業人員以科研技術人員為主,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注重創新和優質兩個基本特征。

  我國權威部門認定高技術企業的核心依據之一是企業從事的開發、生產、經營服務是否屬於高技術範圍,而我國對於高技術的範圍劃分,1991年3月,原國家科委頒發了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的文件。在這個文件中,國家科委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劃定了高新技術的範圍,它應該包括:①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②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③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④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⑤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⑥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⑦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⑧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⑨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⑩醫藥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11}其他在傳統產業基礎上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在上述範圍中,從促進當代社會變革的對未來社會影響的深刻程度來看,主要是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以及空間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等6項技術。其他技術,不少是以它們為基礎或是從它們中衍生而來的。在我國,由於新能源技術(特別是核聚變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工程技術,隻有國家力量才能組織開發。民間的科研力量能夠參與研究的,大多是電子信息技術(包括電腦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

  原國家科委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中規定了認定高技術企業的四個標準:①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實體;②企業中具有大專學曆的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30%以上,且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10%;③企業用於高技術產品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應占總收入的3%以上;④企業技術性收入與高技術產品產值的總和應占企業總收入的50%以上,其中技術性收入是指由高技術企業進行技術谘詢、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工程設計和承包、技術出口、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及中試產品的收入。

  國內有的學者認為,高技術企業是利用當代尖端技術進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而且其生產的產品根據高技術的產業界定處於高技術產業的一類企業群,同時,該類企業應該在其所在的技術領域技術進步比較快。有人認為,高技術企業具有三個方麵的本質規定性:①高技術企業生產的產品是高技術產品。一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可以通過兩個方麵來體現:一是企業的工藝過程技術,二是企業的產品技術。這一類學者認為,高技術企業的高技術應該體現在產品上,而不僅僅是指使用高技術的工藝過程。因此,那些在產品的生產過程采用高技術手段的傳統企業並不能稱為高技術企業。②企業所在技術領域的技術進步較快。高技術是處於科學技術前沿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技術,因此,高技術企業所在技術領域的技術進步要明顯地快於一般性技術領域。例如,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技術群就是具有這種特性的技術。③高技術企業的目的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技術企業將當代高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主要通過產品創新,由於很多產品創新需要工藝過程創新來支持,因此,工藝過程的創新對高技術企業也十分重要。但作為本質規定性,高技術企業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形式應該是向社會提供創新的產品和創新的工藝過程成果。

  類似地,李寶山教授(2003)提出,高新技術企業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從事經營高新技術產品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包括兩種類型的企業:一是所生產的產品全是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二是同時生產傳統產品和部分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但此類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必須占企業總產值的50%以上。這實際上就是認為,高技術企業必須是通過創新和運用不斷進步的高技術來提供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

  一些學者還從內部資源的角度界定高技術企業,如孟憲昌(1999)提出:高技術企業作為建立和成長於高技術基礎之上的企業,它不同於非高技術企業的最突出和最集中的特點就是其高技術資源的含量高,此外,還具有一些基本特點,包括:高智力密集性、高組織性、高資本密集性、高競爭性。這個觀點更多地體現了高技術企業資源方麵的本質特征,認為高技術資源是高技術企業區別於一般企業的最主要特征。

  常風林(2003)認為,高新技術企業指這樣一種企業:它是擁有某種(或某些)核心技術並且具備極強技術創新能力的技術精英與擁有雄厚資金實力,並且具備極強管理能力的管理精英的結合體,它是市場前景極為廣闊同時麵臨極高風險的企業。①

  此外,一些學者還從高技術企業的知識屬性出發來對其加以界定。陳娟(2004)認為,高技術企業從知識本質上看是具有高技術知識存量,進行快速持續知識創新,麵向未來技術與市場的變化的,協調個人知識進行專業化生產並快速在市場上實現知識價值的開放性知識體係。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認定高技術企業的主要依據是:企業的主要技術以及生產的主要產品屬於列舉的高技術領域;企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實體;企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比較高、企業研發費用占總收入的比例比較高等。

  從上麵內容來看,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對於高技術企業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一致的,即都是代表本國最新技術的企業。不同的是各國的技術發展水平不同,其高技術企業的範圍也就有所不同。所以,高技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高技術企業也應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同時期的高技術企業的範圍是不同的。因此,對於高技術企業的界定一定要考慮確定時期,確定地點,確定該地區的發展狀況。

  三、我國高技術產業統計範疇的界定

  “產業”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分工形式的表現,是一個多層次的經濟係統,具體指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群體,在產業分類中能單獨分列出來(大、中、小類)。①

  對於高技術產業,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提出了五個特征:①強化研究與實驗發展(R&D);②對政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③產品與工藝老化快;④資本投入風險大、數額高;⑤研究與實驗發展成果的生產及其國際貿易具有高度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性。在實際操作中,OECD是按技術密集程度在製造業範圍來測算劃分高技術產業的。在20世紀80年代,他們將研究與開發投入(R&D)占總產值的比例高於4%的行業劃分為高技術產業,90年代後期該組織根據各成員國產業技術密度的發展情況,將這一比例提高到8%。按照這一標準,航天航空製造業、計算機與辦公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被劃分為高技術產業。國家計委高技術產業發展司(2001)主要借鑒OECD的劃分方法,結合中國的實際,把我國高技術產業劃分為29個小類,然後將其歸並為五個大類,即航空航天、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醫藥製造、軟件及網絡開發。

  因此,當前我國將航天航空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等確定為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的統計範圍,《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也以這五部分內容為其統計信息來源。本書的研究也將這五部分內容作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範疇。

  第三節 高技術產業的知識及技術特征

  由於高新技術具有高群體、高效益、高智力、高滲透、高投入、高競爭、高風險等特點(王宏起、胡運權,2002),這就決定了以從事高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經營活動的高技術產業與從事傳統產品的生產、經營的產業具有很大的不同。

  劉瑞圖(1988;轉引自林佳慧、鄭晉昌,2004)觀察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情況,認為高科技產業具有以下特性:①產業市場變化快、生命周期短,市場競爭激烈;②高風險、高利潤,投入時機非常重要;③以人為本,對科技人才的任用十分重視;④產品品質必須符合高精密度與信賴度;⑤產品的開發研究走向團隊研究、集體分工創造;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發,重視專利權與著作權。

  高技術企業具有區別於其他企業的特點(Balachandra,1982;轉引自Balkin,Gomez-Mejia,1984):①產品擁有尖端技術;②優先考慮研究與開發;③高頻率的大量創新;④研發人員流失率高;⑤地理上的集中;⑥因為競爭壓力過大,企業成活率低。這些特點對吸引和保留研發人員提出了挑戰。

  張華(2003)認為,高技術企業與傳統企業相比具有四大特征:①高投入;②高風險;③高收益;④高成長。劉傑(2001)認為,與其他企業相比,高技術企業的基本特征是:①高技術企業是高風險企業;②高技術企業是高投入、高收益的企業;③高技術企業是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發展速度快的企業。

  曹興(2004)歸納了作為高技術企業的特征表現:①高技術企業具有技術活力,增長發展速度快;②高技術企業各個階段的特征表現不同;③高技術企業經營管理者及員工具有較高的素質;④高技術企業具有較強的首創精神。而學者李國平、盧明華(2002)則將高科技企業的特點歸納為具有高增長率、高風險、高額研發費用、高附加值和高技能勞動密集等。①

  高科技產業大多具有知識密集、資本密集、產品生命周期短、高利潤回收、成長率高與高風險等特性。企業若不從事產品創新的研究發展而導致產品過剩時,其市場將被具有創新能力的競爭者掠奪(Millett,1990)。在此特殊產業中,唯有持續的研發創新才能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此外,高技術產業的特征還可以從其投資、運營、組織、文化、人力資本等各個方麵來進行描述。但本書認為,與傳統產業相比,高技術產業的最大特征就在於它的高技術性,而這種高技術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麵特征:

  一、高技術產業的知識具有很強的複雜性、專業性和係統性

  高技術是建立在尖端、前沿的技術或者多項技術的整合基礎之上的知識,因此,高技術企業運用的技術知識具有高度專業化與複雜性的特征。美國在計算機和半導體領域能夠保持其領導地位就離不開這個國家一流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以及這些大學培養和提供的具有研究生學位的專業人才。美國的半導體公司通常從斯坦福大學招聘具有計算機仿真知識的專家,從麻省理工招聘平版印刷方麵的專家,以獲取最先進的高度專業化的知識。在20 世紀80 年代崛起的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公司在動態隨機存儲器市場上能夠取得成功,也是借助了美國的專業知識,大量在美國吸收了高度專業化的科學知識的韓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帶給韓國關於平版印刷術、蝕刻技術以及晶體管的最新知識,提供了韓國半導體事業發展的專業知識基礎。

  此外,高技術產業的研究和生產涉及大量的技術和複雜的步驟,並且每一種技術和步驟都必須協調地配合在一起(陳娟,2004)。英特爾公司最新的芯片製造需要運用最新的平版印刷術、蝕刻技術以及平麵化的方法以壓縮低於光波長的電路寬度,其製造流程包括600 多個步驟,所有的步驟都必須和諧地一起運行。微軟公司的視窗操作係統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要求它能與大量的硬件和軟件一起協同工作,因此,Windows 中使用的數萬個指令和大量的技術,都必須與多得不可思議的技術相匹配。某一些部件的生產是自治的,可以獨立於其他的部分,例如,計算機的芯片的生產可以獨立於整機,然而,這個部件的生產本身實際上就涉及大量的技術和步驟,這些技術互相影響和依賴,任何一個技術的改變都會對複雜係統的整體產生影響。總體而言,高技術企業的多數知識是係統知識,就是說這一類知識高度依賴於其他知識發揮作用。

  二、高技術產業的產品具有較高的知識含量和更短的生命周期

  在所謂的標準產業中,一般情況下,產品都是由大量的原材料和相對很少量的知識構成,如家具、住房、食品等產品就具有這樣的特征。而高技術產品中,大量的知識融入到產品中構成了價值的大部分。在微處理器產品中,僅僅一點點矽以及一些用來固定這些矽的其他的化合物就構成了芯片的全部原材料,產品中主要的價值是包含在其中的大量知識。實際上,很多高技術產品本身就是無形產品,如提供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

  全球高技術競爭的重要後果之一,是高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無情地大幅度縮短。以半導體行業為例,僅20 世紀80 年代的產品生命周期就縮短了25%。同時,預測未來的產品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以計算機產業為例,在20世紀的90年代中期,幾乎沒有人能夠預言互聯網的出現將會如何改變顧客哪怕是未來6個月中的需求。企業需要不斷進行產品和工藝過程的漸進和根本性創新,才能在變化急劇的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三、高技術產業的生存發展依賴於知識及技術的創新

  在對技術創新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知識已成為高技術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性資源(Evans和Wurster,1998,1999;Rayport和Sviokla,1995;Seely-Brown and Duguid,2000)。當今世界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在當前動蕩的競爭環境中,競爭優勢的來源正以逐漸加快的速度被創造出來和侵蝕掉,D’Aveni稱這種現象為超競爭(hypercompetition,1994)。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的10 多年來,可供選擇的技術數量大大增長,化學、信息技術、生物、電子學、材料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進步致使許多行業的技術基礎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此期間,特定產品應用的技術範圍也大大增加了,如計算機工作站的設計就需要運用幾乎所有物理和數學領域的知識。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才流動的加速,技術擴散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新技術通過人才流動、機構間技術交流以及企業間的供應與合作關係快速廣泛擴散,致使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有機會很快地利用新技術,任何公司都麵臨著大量的技術可能性。新技術的發展給小型企業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給原來領先的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威脅,因為昨日興旺的市場可能由於替代品的出現而突然消失。因此,任何一個需要在高技術領域生存和發展的公司都必須持續監控技術方麵可能麵臨的突破,並考慮技術整合的各種可能性。創新是競爭優勢的關鍵,這是長期以來被公認的觀點(D’Aveni,1994;Hitt,Hoskisson和Kim,1997)。高技術產業中的知識及技術創新能夠不斷地為高技術企業創造新的知識資源,並形成持續不斷的新的競爭優勢,並且組織內這種知識的創新和開發是路徑依賴的,這使得其他產業及企業很難模仿這個資源(Grant,1996)。隨著環境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高技術產業的知識及技術創造已經被視為產業所必備的能力(Garvin,1993)。因此說,高技術產業的生存發展依賴於知識及技術的創新。

  四、創新速度決定高技術企業成敗

  在波特理論中,一般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產出的歧異性(產品和服務),以及提供一定產出的成本兩個方麵,而高技術企業由於環境變化的快速性以及高收益與高風險、高競爭並存的市場特性,速度成了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麵。

  一種好的高技術產品在付出高額研發費用之後如果能夠創造新市場,吸引購買者願意支付高價格,公司就能得到高額利潤的回報。但是,一個產品越好、越成功,就越可能吸引大量的競爭者極力仿製。有的企業運用專利提供保護,但是專利發明和商品化之間存在著的時間差意味著在產品推向市場的早期階段專利保護就可能已經過期了,因而,幾乎沒有一種專利能提供完全的保護。此外,運用其他技術生產的可以與之競爭的替代性產品還隨時可能出現。因此,一個產品如果不能快速推出並快速實現市場價值,就會很快因為替代性和競爭性產品的出現而不得不麵對利潤巨幅下降的市場甚至麵對市場的消失。在DRAM(隨機存取存儲器)領域中,大部分利潤是新一代生產流程技術推出一年以內獲得的,因為一旦有了後一代的新產品麵世,老產品的價格就會迅速下降。因此,在DRAM 領域中,延期6 個月就可能意味著十分嚴重的損失。

  在高技術產業,速度不僅僅意味著企業利潤的多寡,實際上,沒有速度的企業根本不可能存活。在整個20 世紀90 年代,邏輯芯片開發領域中有能力在早期開發新一代產品的IBM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獲得了績效的極大增長,而其他在速度上落後的公司,因為速度的遲緩而沒有獲得進一步領先開發所需要的資源從而持續落後,最後不得不采用聯盟或被兼並的方式以求得生存,比較著名的案例包括:摩托羅拉被迫將高容量微處理器的製造工作轉包給IBM,惠普公司被迫將相應的工作轉包給了英特爾。這都說明了,在高技術領域速度遲緩的公司麵臨極大的生存困難。

  五、知識及技術創新的高投入與巨大的投資風險性

  高技術本身是需要高投資的技術。高技術生產需要足夠的資金,西方稱高技術事業是“吃金子”的事業。高技術企業資金投入量極大,知識及技術創新研究人員的知識層次高,高級人員比例大,即企業投入研究、開發及生產的人、財、物高於一般傳統企業許多,這是由於:①高技術產業涉及當代最前沿的和最尖端的技術領域和包含眾多技術在內的技術群,學科範圍廣,難度大,在研究和生產過程中需要多學科專家、技術人員協同攻關才能完成。②高技術研究開發工作包含的不確定因素眾多,其研究、開發的成功率較低,需要不斷研究、反複試驗才能有所進展。③高技術企業研究、開發、生產各階段所需儀器、設備、材料在技術參數方麵,如性能、可靠性、精密度等要求十分高等。特別是麵對快速變化的技術和高度競爭的市場,高技術企業需要不斷進行知識、產品及工藝技術方麵的創新研究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研究開發項目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必須承受相當大的風險。例如,微軟公司的Windows95 的研究成本高達1.5億~2億美元,可以想象,該項目一旦沒有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公司會麵臨巨大的損失。此外,由於高技術企業的高技術是基於科技新發明和新創造之上的技術,企業的運行幾乎沒有什麽可繼承性,在某一段時間取得成功的企業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麵臨破產的威脅。據統計,美國高技術企業的平均壽命為5年左右,能夠經營超過5年的企業僅占30%。美國利用高技術創業的公司中,最後創業成功,能夠進入大公司之列的公司僅占5%~10%,而完全失敗的公司比例高達20%~30%。

  第四節 高技術產業及其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放大屬性

  一、高技術產業本身的風險屬性

  由於高技術研究處於科技發展的前沿,變化快,探索性強,在探索與創新中的成敗是難以預見的,任何一項開拓性的構思、設計和實施都含有風險,巨大的成功機會與嚴重失利的可能性同時並存。而高技術的技術關聯性強、發展速度快以及綜合性強,知識密集度高等特征決定了高技術企業需要的技術投資較大,要求水平也較高,因此必然開發風險大,失敗率高。據美國曼斯菲爾德於1981年的一項統計表明,在高技術項目中隻有60%的研究開發計劃在技術上獲得成功,其中隻有30%能夠推向市場,在推向市場的產品中僅有12%是有利可圖的。

  從高技術企業的研發特征來看,高技術企業依靠大量的R&D投入來形成和保持核心能力,其R&D活動具有獨特的風險屬性:特別是對於市場驅動型的R&D決策和活動,由於技術、顧客、競爭和資源的不確定性,R&D活動存在較高的風險;而R&D活動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專屬性,存在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等屬性,這些都給高技術企業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性。

  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是由企業的技術創新開始的,而技術創新的本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的過程。技術創新的獨特含義決定了對這一過程的投資具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階段隻是淨投入,後階段繼續大量投資之後才能有產出。收益時間的滯後使得高技術企業的資金投入具有高風險性,且風險越高,預期收益越大。此外,高技術企業的高風險性還主要體現在高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市場的開拓上。技術更新加快,新產品不斷湧入加劇了市場的競爭,使得市場開拓變得困難重重。

  正是由於高技術企業存在著上述風險,其成功的可能性遠比一般企業低。據統計,美國的高技術企業的壽命一般在5年左右,能維持5年以上的僅占30%,而以風險資本經營的高技術創業公司能躋身於大公司之列的僅有5%左右,其餘高新技術企業或被兼並或破產失敗。顯然,能夠進入擴展期的高技術企業是很少的。而當前,美國高技術企業成功者隻有約5%~20%,60%受挫,20%以上倒閉破產。如曾經很有名的王安電腦公司也被迫申請破產。可見,高技術企業時刻處於高風險之中,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抵禦風險,是高技術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是高技術產業中最大的投資風險

  高技術企業具有完全不同於傳統企業的特征,突出表現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知識及專有技術的特殊價值,而知識、技術是與人力資本聯係在一起的。因此,高技術企業的典型特征是凸顯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企業(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支撐基礎是實現人力資本價值最大化。高科技人員為企業創造知識資產,對企業資本及其績效的影響極大。高新技術企業將決定其命運的R&D活動委托給高科技人員從事,但由於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益差異,使得高科技人員的行為很可能偏離所有者的要求,由此產生了極大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問題。

  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是高技術企業經營風險中最主要的一項投資風險,也是能夠給高技術企業帶來巨大損失的一種風險,企業家和技術骨幹是企業的靈魂,他們的離去將給企業以沉重打擊,如矽穀著名的仙童公司在其“八大金剛”相繼離去以後一蹶不振,始終未能東山再起。

  此外,高技術企業核心員工人力資本投資的高流動性風險,也是造成高技術企業經營風險的重要因素。高技術員工的工作選擇是自身人力資本最大化實現和最大化增長的函數。他們考慮加盟某一個公司,申請某一個職務是基於從事該工作的當前和未來可能獲得的貨幣與非貨幣收入(即人力資本的實現),以及從事該工作對於自身知識增長與更新的作用(即人力資本的增長)。因此,一旦出現更有利的工作機會,高技術員工很容易流動。在美國矽穀,高知識員工的頻繁流動已經成為該地區的一大文化特色,雇員在一個公司的時間平均是兩年,而且一旦一個人在某個公司工作的時間超過三年,他可能就會被看成是保守者或者是無能之輩。

  當前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都表明,高技術產業中的知識員工,特別是核心管理及技術人員,流動性大,管理難度強,具有極高的風險性,而高技術企業對其核心人員的人力資本投資,構成了高技術企業最大的投資風險。

  §§第二篇 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與高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