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創造者與知識的載體——人將取代其他企業所擁有的資本(如,土地、原材料、房屋、機器等)成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誰擁有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因而人力資本投資在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企業的管理者們開始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根據企業的特點進行各種類型的人力資本投資活動,以期能得到更大的利潤回報。

  然而,相對於物質資本而言,人力資本有著其自身的獨特特點,如人力資本所有者自身的能動性、人力資本產權的排他性、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間接性、人力資本的異質性等。人力資本的這些獨特屬性使得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投資的回收期較長,這就意味著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比物質資本投資更大的不確定性,即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存在極大的風險。

  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舒爾茨在創立了人力資本概念後就提出,人力資本是體現於勞動者身上,通過投資形成並由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所構成的資本,是長期計劃投資的產物。這種投資與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投資一樣,是一種影響未來貨幣收入和消費的預支性投資,都麵臨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風險,都需要對風險進行管理。

  一旦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失敗,企業所損失的除了投資的成本(物質與時間成本)外,還包括企業技術創新的機會成本,持續競爭優勢維係的損失等。特別是對於依靠技術創新而成長的高技術企業,如當今的軟件開發企業、生物製藥企業及一些科研型公司等,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防範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這些高技術企業的價值大部分來源於公司員工的人力資本,因此,投資人力資本、合理控製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是當前我國高技術企業管理者們麵臨的重大現實問題,而在這方麵的理論研究卻相對薄弱,國內外學者們對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的研究大多是基於所有者個體的經濟學視角,對個人教育投資等風險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理論分析,而基於產業及企業視角的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問題研究卻顯得相形見絀,這方麵的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才剛剛起步,因此對企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中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率及風險問題研究在當前具有極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節 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問題研究的意義

  一、研究的理論意義

  人力資本理論自從20世紀60年代創立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人力資本與個人收入分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與反貧困、人力資本投資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係。但迄今為止,國外學者們大多是從宏觀上對人力資本投資進行經濟學方麵的分析和論證,而對基於產業及企業視角的人力資本投資的全麵、係統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特別是對於產業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問題的研究,國外的經濟學家在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之初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不斷加以研究,至今已基本形成了幾個分析框架;但研究的視角仍是基於行為人個體的經濟學分析,可操作性較差,而非基於產業及企業視角的分析,可以說對於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管理問題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前沿性。

  近年來,國內在人力資本理論方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國內對人力資本的企業產權屬性的研究(周其仁,1996)等。但是,與國外相比,國內在人力資本領域的研究有很多方麵還比較薄弱,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人力資本的企業屬性、企業價值存在及會計計量等熱點問題,而對於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方麵的研究還是近一兩年的事,即使在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其研究也是非常不係統、不完善的。對於風險管理問題,當前國內對物質資本及金融資本投資風險管理的研究較多,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理論體係,而對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特別是企業中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問題的研究卻十分薄弱。

  綜上所述,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是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問題的研究對於企業,特別是依賴於人力資本而發展起來的高技術產業企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對於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及風險問題的研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問題的認識、深化對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理解,而且通過把風險管理的理念和研究方法納入到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之中,還將大大拓展現有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研究範圍,加深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研究深度,使得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管理的實際。

  二、研究的現實意義

  人力資本不僅是高收益資本,而且也是高風險資本,這已為實踐所證實。近年來,各類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越來越大。但是,許多高技術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的經濟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缺乏有效的識別與控製。

  從20世紀末期起,惠悅公司就開始跟蹤調查北美400家上市公司人力資本投入與股東收益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人力資本投入指數與股東收益成正比。人力資本投入指數在25%以下的,股東收益很低,有的甚至是負收入;指數在25%~75%,股東收益增加30%的回報;如果指數高於75%,股東最高可以獲得150%的收益。惠悅公司又對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結果與北美一致。據日本有關資料統計,員工文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等級,技術革新者的人數就增加6%,員工提出革新建議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人員,因創造和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則有可能降低成本30%。20世紀90年代,美國企業調查統計分析認為,對員工培訓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經濟收益。這些足以說明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是很高的。因此,相當多的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都在紛紛對其員工進行各種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以期在未來的競爭中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高技術企業中人力資源部的職能也從原來的人事行政管理轉變成人力資本投資的控製和管理部門。

  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很多高技術企業在對其員工進行了大量人力資本投資後發現,這種花費大量成本進行的投資其收益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一方麵,某些人力資本投資並未給企業帶來任何明顯的業績增加或價值創造,相反的卻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及創新的機會成本;而另一方麵,一些員工在高技術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下,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最終或者跳槽另覓高就,或者同公司談判要求加薪提職,使得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戰略難以實現,即投資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屬性使得高技術企業的管理者陷入兩難的困境,一方麵,如果不對企業的員工進行必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則科技及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市場環境的變化,將使得企業的人力資本存量貶值,企業原有的競爭優勢在短期內不複存在;而另一方麵,高技術企業對其員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則由於會受到人力資本所有者自身的能動性、人力資本產權的排他性等因素的影響,其投資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甚至還會帶來企業成本上的損失,加速企業的衰敗。

  困擾我國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的關鍵問題在於,對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缺乏深入認識,對於如何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控製缺少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因此,當前急需正確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控製理論和方法來指引我國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對於規範我國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管理,科學、係統地控製和規避高技術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降低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盲目性,以及提升全民素質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三節 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由於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研究涉及高技術企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及人力資本投資理論、風險管理等一係列知識和範疇,並且本書的研究要以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所以,相關理論研究評述包括下述三個方麵。

  一、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理論

  高技術企業是近幾十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興企業群體,它不僅具有與傳統企業不同的特點,而且占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目前,國內對高技術企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高技術及高技術企業的界定

  對於什麽是高技術、高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及其特點,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美國學者F。G。Doody和H。B。Muntser認為,高技術企業是一類體現出高增長率、高額的研究與開發費用、高附加值、強烈的出口導向和高技能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技術公司。《科學美國人》定義為需要不斷進行高水平創新的企業,其市場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變化,這類企業一般需要有10%以上的高級工程師和科學家,至於從事最邊緣技術的企業則要有15%以上的高級工程師和科學家。我國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中規定,高技術企業必須是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科研人員應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以上,用於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應占本企業每年總收入的3%以上,等等。

  (二)基於產業角度的高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問題研究

  高技術企業是高技術產業發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和價值體現的主體,高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是高技術企業研究的重點。有關這方麵的研究成果頗多,主要歸集於三個方麵:一是政府如何引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高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各國都相應製定了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若幹宏觀政策,優化高技術企業研究與開發、科技成果商品化、快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政策環境;二是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生產力,重點研究科技成果的轉化機製;三是高技術產業化的條件、模式、戰略研究。

  (三)高技術企業形成發展的規律研究

  當前,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麵對高技術企業形成發展的規律進行了闡述:一是成長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王西麟博士在1996年出版的《高技術企業成長論》中,對高技術企業成長過程的特點、矛盾運動,以及解決矛盾促進成長的途徑,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認為追求高技術優勢帶來的超額利潤是高技術企業成長的原動力,技術是推動企業成長的最重要的力量;要成功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必須要有政府、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結合的三元環境:成長的關鍵是要處理好資源投放、管理、環境、退化與成長之間的矛盾。二是要素形成理論研究。浙江大學馬慶國教授等提出,高技術產業的發生過程以創造需求為目標、以技術為核心要素,主張高技術企業的健康發展,應具備良好的要素生成環境和相關要素流動組合的環境。三是發展理論研究。包括高技術企業的組成要素、要素特點、創業人的動力等。如北京大學莊巍博士的論文《高技術企業的生成機理研究》、浙江大學刑以群博士的論文《高技術企業形成發展規律研究》。四是職能管理理論研究。如著名谘詢專家屈雲波的著作《高技術企業營銷》、任學鋒的《高技術企業產品戰略管理》、北方交通大學繹明宇的論文《高技術企業總體戰略選擇的研究》,等等。另外,國內的《科研管理》等期刊也成了高技術企業管理研究的代表性專業期刊。

  (四)促進高技術企業形成發展的對策研究

  在這方麵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麵:一是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的《國家競爭優勢》中率先提出了集群的概念,並多次撰文進一步闡述了集群的內涵。此外,恩奎斯特認為,集群是創新體係中繼國家、地區、部門之後的又一分析層次,對集群的分析有助於發現創新體係的係統缺陷。他們的理論廣為傳播並受到極大重視,各國紛紛開始利用集群理論研究本國、本地區的技術創新問題以指導本國優勢產業和高科技園區的發展。二是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管理問題,主要研究如何構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促進高技術企業的成長。三是高技術企業孵化器的研究,為高技術企業創立提供服務。如李誌能在《企業創新:孵化的理論與組織管理》中分別從社會層麵、企業層麵對孵化器的設立、治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四是從金融角度對高技術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研究。一方麵是高科技板塊市場或二板市場的設立;另一方麵是風險投資研究,以1998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的人大“一號提案”為標誌,在我國學術界掀起了風險投資的研究高潮。目前,這方麵的研究正在逐步細化,並向縱深發展,從產業層麵向企業層麵轉移,風險企業的研究也在成為研究熱點。

  從以上關於高技術產業的研究現狀來看還處於初級階段,國內外大多數研究都以高技術及其產業化為研究對象,國內著重於一般性的現狀分析和某一方麵的對策研究,國外則側重於高技術研究發展和技術進步對企業成長的影響研究。直接以高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明確地把高技術企業作為企業的一種特殊類型來研究的還不多,就已有的對高技術企業的研究來看,其想象空間還很大,目前主要局限於外部環境的創造、個案探討、形成發展規律、管理環節或過程,一方麵缺乏整體係統研究,有相當多的內容有待豐富;另一方麵對風險,特別是有別於物資資本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缺乏係統的研究。

  二、人力資本及人力資源管理理論

  (一)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

  所謂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是指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它是表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它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是企業經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源在宏觀意義上的概念是以國家或地區為單位進行劃分的,本書則將人力資源界定在組織或企業範圍之內。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為了完成企業管理工作和總體目標,影響員工的行為、態度和績效的各種企業管理政策、實踐及製度安排。其內容具體包括:從建立、維護和開發,從員工進入本組織、管理組織內員工關係,到員工中止服務為止的一係列管理活動。

  19世紀後半期“福利人事”(Welfare Personnel)概念的興起應被視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雛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企業規模的迅速擴張,對人的管理的專門化被提上議事日程,人事管理活動成為專業的管理活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事管理作為一項研究領域開始加速發展。在這一時期,對產業關係、勞動關係的研究仍構成人事管理的主要研究領域。20世紀50年代,哈佛大學的Dale Yoder教授創造了“人力管理”(Man Power Management)一詞描述產業關係和人事管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人事管理不斷地開拓其業務領域和研究範圍。

  20世紀80年代,人事管理進入了創新階段,“人力資源管理”替代“人事管理”成為主流,前者不斷伴隨著市場經濟和組織文化的變化而調整自身,並將其管理重心由解決勞資衝突轉向通過提高員工歸屬感來改善組織績效、追求卓越的管理過程,現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管理應運而生。

  當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企業更加尊重員工的個性,重視對員工能力的開發,並注重使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相匹配,由此產生了人本管理、人力資源開發(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等先進的管理理論。

  (二)國外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綜述

  人力資本理論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著名的古典學派代表亞當·斯密(Adam Smith)首先注意到了人力資本問題。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資本概念。繼亞當·斯密之後,約翰·穆勒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指出,“技能與知識都是對勞動生產率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他強調取得的能力應當同工具、機器一樣被視為國民財富的一部分。

  1.現代人力資本理論

  (1)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及評析

  西奧多·W。舒爾茨(T。W。Schultz)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連續發表了幾篇重要文章,成為現代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些文章有:《教育與經濟增長》(1961)、《人力資本投資》(1961)和《對人投資的思考》(1962)。1960年,他以美國經濟學會會長的身份在年會上發表《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題演講,在學術界引起轟動。

  舒爾茨在《人力資本投資》一書中把人力資本投資範圍和內容歸納為五個方麵,即:①衛生保健設施和服務;②在職培訓;③正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④不是由商社組織的成人教育計劃;⑤個人和家庭進行遷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機會。這些人力資本投資形式之間有許多差異。

  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理論的貢獻在於:他不僅第一次明確地闡述了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使其衝破重重歧視與阻撓成為經濟學上的一個新的門類而且進一步研究了人力資本形成的方式與途徑,並對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和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做了定量的研究。

  (2)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及評價

  加裏·貝克爾(Gary S。Becker)的《人力資本》被西方學術界認為是“經濟思想中人力資本投資革命”的起點。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自1960年以後發表的一係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經濟分析》和《人力資本》。

  如果說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的研究可看做教育對經濟作用的宏觀分析的話,貝克爾則主要從微觀進行分析。貝克爾在《人力資本》一書中,分析了正規教育的成本和收益問題,還重點討論了在職培訓的經濟意義,也研究了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收入分配的關係。他在人力資本形成方麵,教育、培訓和其他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方麵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開拓意義。

  2.當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

  繼明塞爾、舒爾茨、貝克爾、丹尼森對人力資本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後,盧卡斯、羅默爾、斯賓塞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進一步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

  盧卡斯和羅默爾被公認為“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代表,他們構建的模型是以在生產中累積的資本來代表當時的知識水平,將技術進步內生化。這一類模型可稱為知識積累模型,簡稱AK(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模型。

  一方麵,新經濟增長理論在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方麵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將人力資本納入了增長模型。在20世紀60年代的舒爾茨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中盡管也涉及經濟增長問題,但他們沒有把人力資本和教育作為內生變量,而是作為外生變量,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定量模型。在羅默爾和盧卡斯的模型中不僅將人力資本納入進去,並且使其內生化,同時也克服了經濟均衡增長取決於勞動力增長率這一外生變量的缺陷。

  另一方麵,新經濟增長模型從經濟增長模型中闡發其人力資本理論,將對一般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的強調變成了對特殊的知識即生產所需要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強調,從而使人力資本的研究更加具體化和數量化,極大地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也促使人們在實踐中正確認識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3.當前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近年來,國外在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方麵,無論其研究的範圍與內容,還是研究的思路與方法,都較過去有所發展,湧現出不少有關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成果、文獻。特別是在微觀人力資本研究方麵,Ben-Porath以及Heckman,Lochner和Taber等修改了明瑟爾的收入依賴於經驗的分布(即受教育或工作經驗越多收入越高)的假設,建立了不同於明瑟爾經驗模型的人力資本微觀模型。而丹梅耶(Ben Dankmeyer,1996)研究了作為父母潛在資源的孩子的長期機會成本問題。邁克爾·P。凱茵(Michael P。Keane,1997)研究了年輕男性的職業決策問題,建立了上學、工作、職業決策的動態模型。羅溫斯坦(Mark A。Loewnstein,1998)的研究發現,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來自於人力資本的存量,因而雇主在分享勞動者的通用性培訓收益的同時,應該分攤其通用性培訓的成本。明瑟爾(Jacob Mincer,1997)又對生命周期的勞動供給模型進行了分析,特別是分析了正規教育與在職培訓之間的關係。克萊茲塔克斯(Pantelis Kalaitzdakis,1997)則建立了工人異質性與企業特有創新情況下,工人學習和使用新技術能力不相同時的勞動力市場一般均衡選擇模型,分析了在引進技術要求企業相應教會工人使用新技術時,雇用新工人與培養企業原有工人之間的工資差別問題。

  三、風險管理理論

  (一)泛風險研究

  主要是對無具體指向性的風險研究,包括風險的定義、性質、分類等基礎性研究。風險雖然是運用得極其廣泛的名詞,但其嚴格的概念,學術界還未達成一致的意見。1901年,美國學者威雷特最早給出風險的定義,風險是關於不願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首先指出了風險的客觀性和其本質的不確定性。1921年,美國學者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及利潤》中把風險與不確定性做了明確區分,指出風險是可用概率測定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概率是不可測定的。1964年,美國學者威廉姆斯和漢斯在《風險與保險》中將人的主觀因素引入風險分析,認為雖然風險是客觀的,對任何人都是同樣程度的存在,但不確定性則是風險分析者的主觀判斷,不同的人對同一風險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80年代初,日本學者武井勳對風險做了新的表述,風險是在特定環境中和特定期間內自然存在的導致經濟損失的變化。多數學者都指出了風險的客觀性、普遍性、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及不確定性。

  在風險分類方麵,美國保險學者馬伯萊首先將經濟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指出純粹風險是隻有損失機會而無獲利機會的風險;投機風險是既有損失機會又有獲利機會的風險。美國風險學家維蘭托將風險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指出靜態風險是由於自然力量的非常變動或人類行為的錯誤導致損失發生的風險;動態風險是由於社會的某一變動如經濟、社會、技術、環境、政治、市場上的變動而導致損失的風險。日本風險管理學者龜井利明指出:風險管理今後的方向應該是從純粹風險管理向投機風險管理轉變,由保險型風險管理向經營型風險管理轉變。

  (二)風險評價技術研究

  風險分析就是尋找風險幅度方麵的信息,確定一旦風險成為現實將會造成的後果。最早由於保險數學的推動,至今借助計算技術的發展提供工具,風險分析已成為風險理論中發展相對較快的一個分支。目前,在有關教材、著作和論文中經常被引用的方法有:核對表法、專家調查法、蒙特卡洛方法、效用理論、期望貨幣值法、期望淨現值法、決策矩陣法、貝葉斯決策、概率風險分析、模糊決策法、事故樹分析、敏感性分析、層次分析法(AHP)、多目標決策方法等。這些方法應用了數理統計、概率論、模糊數學、數字仿真、效用理論等多方麵的知識,在提高分析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其應用難度,相對阻礙了它的普及應用。

  (三)風險管理研究

  由於客觀需求的推動,風險研究首先出現於保險業,進而擴展到銀行業、證券業等金融領域。風險管理最早由美國學者在1930年美國管理協會一次關於保險問題的會議上提出,英國經濟學家莫伯瑞和布蘭查德在1955年出版的《保險論》中首次對風險管理進行了係統性研究。目前,以威廉姆斯和漢斯合著的《風險管理與保險》成為歐美流行的風險管理教科書,它概括了風險管理與保險的整個領域,反映了當代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理論和實務操作方法以及這一領域的許多最新發展。此書定義風險管理為:根據組織的目標或目的,以最少費用,通過風險識別、測定處理及風險控製技術把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科學管理。

  風險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於1963年由麥爾和海基斯合著的《企業風險管理論》中得到重視,美國保險管理協會也改組為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RIMS),並創辦了權威英文刊物《風險管理》,以致力於風險管理在各行業的應用與傳播。到80年代,風險管理在企業的實際應用才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據統計有近4000家企業設有風險經理職位承擔企業全麵風險管理職責。日本學術界在引進和吸收美國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也做出了一些貢獻,代表人物有:武井勳、龜井利明、德穀昌勇。師從於美國風險管理權威威廉姆斯的武井勳通過《風險管理:風險管理與純粹風險經濟學提綱》係統介紹了美國的風險管理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探求風險本質、風險概念方麵做出了創新。龜井利明在《風險管理與實務》中指出,風險管理是企業經營的一種重要機能,並闡明風險的性質和原因,提出投機風險也應成為風險管理的對象。德穀昌勇通過對日本300家上市公司的調查,在《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係統研究了日本風險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無論在風險研究方麵,還是在風險管理實務方麵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多數還處在引進、消化、吸收階段,在理論創新方麵,我國學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風險研究本身帶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這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我國學者在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管理等方麵的研究各自都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對於三者的綜合研究還缺乏係統的理論及實踐研究,這方麵的研究文獻還不多,本書力圖在這三者的交叉研究上做出嚐試。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