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簡論北宋定都開封的背景及原因

  中國曆史上,開封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僅見於北宋一朝,由此也標誌著國都東移趨勢的完成。那麽,開封是在怎樣的曆史背景下成為都城的,北宋開國者又是如何選擇其為京師的?這些問題古人有過議論,今人也曾談及,但或失之於偏頗,或不夠全麵。本文擬對此重新加以探討。

  中國古代的都城是專製集權王朝的統治中心,所謂“天下之根本,九州之樞會,譬之一人之身,則京畿為之腹心,而四方乃其支末”。因此,都城的確立,深受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在選京定都時,“必相天下之勢而厚集之”。就是綜合當時各方麵社會條件,作為定都的依據。在這些條件中,以經濟、政治、國防及防禦地形諸因素最為重要。

  首先,從經濟條件上看,所謂:“京大也,師眾也,大眾所係,故謂之京師,有食則京師可立”,優越的經濟條件是建都的必要前提。秦漢時期,黃河中下遊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中又尤以關中平原最富,“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為當時全國經濟重心所在。秦始皇正是在此基礎上滅六國,劉邦也據此而稱帝。而當時的南方地區尚未得到較多的開發,經濟上相當落後。在此經濟形勢下,關中無疑具備了定都所必要的物質條件。其次,從政治和國防上來看,在古代交通、通信手段相當落後的情況下,國都應居於天下政治重心之區,以便“臨製四海”。而政治中心又必須與國防重點相適應,都城既是國防的最終對象,又是國防的最高指揮中心。先秦以來,中原政權的外來威脅始終在西北,南方則很少構成較大的邊患,故秦漢時的國防軍事重點在西北。關中適應當時的國防形勢,便於就近指揮,亦成為政治重心所在。第三,就防禦地形而言,在冷兵器時代,天險地形在防禦上占有極大的優勢,從來受到防守者的重視,而這對都城安全是極為重要的,所謂:“建邦設都,皆馮險阻,山川者天之險阻也,城池者人之險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為固”。秦中“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占盡了防禦上的地利。上述幾方麵的原因,使關中在當時作為都城是最為有利的,故當漢高祖考慮遷都洛陽時,婁敬和張良等人便竭力反對。地處關中腹地的鹹陽和長安乃成為秦漢的國都。此後,都城雖一度東移,卻不時有人要求西遷。到隋唐時,都城再度返回長安。總的說來,隋朝和唐前期的全國形勢類似於秦漢:北方經濟勝於南方,西北的突厥為主要的邊患,“天下之勢,其重在西北”。

  但到武則天當政以後,上述局麵開始發生變化,一方麵,隨著唐中央官僚機構的日益膨脹,關中的經濟力量已難以應付,窘困的現象不時出現,唐代數帝就不得不到東都就食。“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安史之亂後,秦中屢遭兵燹,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而與此同時,相對安定的江南經過長期的開發,經濟力量勃然而起,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東南漕運便直接關係到唐王朝的生存。但是,“關中寓內西、偏天下,勞於轉輸”。另一方麵,中唐以後,契丹勢力崛起於東北,國防重點也迅即東移,一時強藩重鎮多設於河北,關東遂成為政治角逐的關鍵之區。顯然,長安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大有鞭長莫及之感。北宋宰相王旦即指出:“長安、洛陽雖雲故都,然地險而隘,去東夏遼遠,故漢之吳楚七國、唐之山東河北往往強悖,良亦遠而難製也。加其轉漕非便,仰給四方,常苦牽費”。唐末,便有人獻議遷都。在此社會背景下,都城東移已成大勢所趨,五代時,都城終於東出潼關。清代史家趙甌北對此提出如下看法:“地氣之盛衰,久則必變。唐開元、天寶間,地氣自西北轉東北之大變局也……是時地氣將自西趨東北,故突生安、史以兆其端。”“當長安夷為郡縣之時,契丹阿寶機已起於遼……而氣之東北趨者,則有洛陽、汴梁為之迤邐潛引”。趙氏的地氣之說雖不足為信,但透過這些語句的神密色彩,卻表明他已觀察到了統治中心東移的必然趨勢,並感覺到這種移動是與國防重點和政治重心的變化有關。

  北宋王朝的建立,正是在上述社會背景下出現的,因而,都城的選擇,就不能不受其影響、製約。一方麵,東北的契丹勢力不斷發展,後晉時曾兵洗汴都、飲馬黃河;另一方麵,東南經濟實力完全壓倒北方,昔日的膏腴之區――關中,這時水利失修,“亡天府之利”,在經濟上無力支撐龐大的都城。而溝通東南的漕運線除了距離過遠外,又有三門砥柱等險阻,使漕運的規模受到嚴重的限製和影響。洛陽雖較長安偏東,但仍有以上不利之處,宋真宗曾對臣下說:“洛陽宮闕壯麗,然城北地隘,轂、洛淺滯,輦運艱阻,諒非久居之所”。從客觀上看,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北宋所選的都城,既要適應當時政治、國防重心的要求,又要滿足經濟上的需要,具備這些條件而能被選為都城的地點,在宋初以開封顯得較為優越。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其一,開封居天下中心之位,有利於控製全國、特別是廣大關東地區,“大梁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製四海”;

  其二,開封為前朝故都,曆經五代時四朝興修,城池宮闕完備,人煙稠密,在人們心目中地位非凡;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開封有交通之便,周圍運河密布,“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脈分,鹹會天邑”,尤其是處於聯係東南的汴河之上,避開了三門等險阻,極大地縮短了漕運的距離,“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運,便萬國之享獻”。

  總之,開封作為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長安、洛陽的不足之處。但是,開封四周的平原地形,對其防禦卻是相當不利的。所謂:開封乃“天下四衝八達之地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洛宅九州之中,表裏山河,形勝足恃”。在後晉喪失包括北方長城線在內的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這種防守上的弱點就顯得更為突出,如宋人所說:“燕薊以南,平壤千裏,無名山大川之阻,蕃漢共之”。從而使開封“常有戎馬在郊之憂”。

  麵對以上開封地理上的利弊長短,宋開國統治集團權衡之後仍選擇定都於此。推究其因,主要在於開封便利的漕運及交通條件,滿足了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從而打動了當政者。如所周知,中唐至五代時,藩鎮割據,“外抗王命,內擅一方”,其結果是出現了內輕外重的政治局麵,中央權威掃地。在此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勢必懲前之弊,全麵強化中央集權統治,將全國牢牢地控製在以都城為中心的集權統治之下。而要達到這一目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收兵權,“重兵在邊,京師乃單。拂軀以尾,尾不可大,掉之不能,反為軀害”。於是,宋初在削藩鎮的同時,又實行了“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的措施,調天下軍之半常駐於京師,從而收到了“內外相維,上下相製”的效果。這也是名噪於史的趙宋“家法”。在實行募兵製的情況下,京師數十萬常備軍的供給,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於是,漕運的迅猛發展便在所難免。“聚兵既多,所以漕運不得不詳,大抵這兩事常相為消長”。開封在運河交通上的優越地位,則完全有利於漕運的這一發展,所謂“漕引江湖,利盡南海”,“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至於開封地理上不利防禦的弱點,宋初統治者在主觀上則企圖利用京師屯駐重兵的措施加以彌補。正如當時人指出的:“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為險阻”。也就是說,正好將收兵權與增強都城的防禦結合起來。但在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的形勢下依然安都於開封,事實上等於犧牲了都城的重要防衛屏障,誠如後人雲:“無險難為國,雲何此帝州?”不過,為了確保集權政策的執行,北宋統治者不得不以削弱國防為代價,在定都的問題上,以內憂為重,外患為輕,宋太宗就公然表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由此而言,北宋之所以定都開封,直接根源即在於漕運。範祖禹說:“國家建都於汴,實就漕挽東南之利”,張方平更言:“汴河之於京城,乃是建國之本”。從整個北宋王朝的情況來看,開封作為都城,確無財賦之匱。宋初,汴河每年便可漕運糧食百萬石,以後更達到六百萬石,最多時則達七八百萬石,加上其他幾條河的漕運,就為宋集權統治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歲漕資糧溢於漢唐”,從而解除了其經濟上的後顧之憂。開封作為統一王朝北宋的國都,也表明我國政治中心東移的趨勢,得到了完成。

  北宋定都於開封,由於麵臨防禦上的不利因素,所以引起了長期的爭議。據司馬光記載,宋太祖曾有意遷都於有險可依的洛陽、長安,但遭到晉王趙光義(以後的太宗)以下王公大臣的一致反對,其中一個將領李懷忠諫曰:“東京有汴渠之漕,坐致江淮之粟四、五千(此誤,當為‘十’)萬,以贍百萬之軍,陛下居此(洛陽),將安取之?軍府重兵皆在東京,陛下誰與此處乎?”趙匡胤隻得作罷。當時人即指出其原因所在:“不還周漢之宇,而梁氏是因,非樂是而處之,勢有所不獲已者,大體利漕運而贍師,依重師而為國也”。以後,宋真宗兩次巡幸洛陽時,當地父老都勸說遷都於此,真宗雖羨慕洛宅形勝,但考慮到漕運艱難,隻得感慨而去。景�時,範仲淹又建議修繕西京,“太平則居東京通濟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居西洛險固之宅,以守中原”,但同樣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慶曆時,契丹大有南下之勢,宋廷深感其威,韓琦又建議修西京,以備非常。類似的爭論、建議在北宋很多,反映了開封作為國都,有其不利的方麵。南宋人鄭樵因此憤然喟歎:“宋祖開基,大臣無周公宅洛之謀,小臣無婁敬入關之請,因循前人,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難”。葉適也有類似的看法。其實,並非無人異議,幾代皇帝也不是沒有考慮遷都的問題,但在中央集權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和北宋立國之策的製約下,龐大的國家機器,特別是重軍隻得依附於漕運便利的開封,“則是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遂造成了騎虎之勢。秦少遊就道出了其中隱痛:“臣聞世之議者皆以謂天下之形勢莫如雍,其次莫如周,至於梁則天下之衝而已,非形勢之地也……臣竊以為不然……唐漢之兵皆在外也,故非都四塞之國,則不足以製海內之命,此所謂以地為險者也。本朝懲五季之弊,舉天下之兵宿於京師……而衣食之給,一毫已上皆仰縣官,又非若府兵之製一寓之於農也。非都四通五達之郊,則不足以養天下之兵,此所謂以兵為險者也。夫以兵為險者不可以都周雍,猶以地為險者不可以都梁也”。北宋最終亡於為其所輕的外患,不能說不與都城的選擇有一定的關係,而推究其源,則在於趙宋僵硬保守的“家法”。

  綜上所述,北宋定都開封,是在中唐以後政治、經濟和國防軍事形勢變化的背景下出現的,主要原因則與空前發展的集權政治有關。從北宋一代的曆史看,開封作為都城,滿足了當時中央王朝對內集權統治的需要,但同時,也給其國防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

  (原文發表於《曆史教學》1996年第8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