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整修華夏第一陵

銀笙 蘇世華



整修黃帝陵工程,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翹首關注。

清明節前夕,我們專程趕往黃陵縣。沿著210國道行至印台山上,抬頭是藍天白雲,對麵是蒼鬱的橋山。古柏掩映,沮河似綠色的飄帶,纏繞在山下。古老的高原正煥發出綠的生機,給人感歎,給人振奮,給人活力。

再過90多天香港就要回歸祖國。在將洗百年恥辱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告慰祖先的在天之靈。因此,今年清明公祭黃帝陵活動規模更大、規格更高、人數更多。因此,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如期在清明節前完成,二期工程也有個別項目提前完成。

懷著興奮的心情俯瞰山下,多次瞻仰過的黃帝陵廟展示出一派新姿:腳下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入口廣場,5000多塊藍田河卵石鋪成不對稱的半圓造型,凸凸凹凹,既隱喻著先民草創時的艱辛,又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曆史。廣場旁,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的印池,蓄水量達46萬立方米,山風乍起,波光粼粼,一山的古柏全映在湖內,與藍天交相輝映。沿湖已植樹11萬株,栽植花卉2.9萬叢,種草坪3.39萬平方米,把古樸的陵區裝扮成風光宜人的遊覽勝地。

穿過入口廣場,是橫跨印池的軒轅橋。橋長66米,寬8.6米,全用造型別致的花崗岩砌成,潔白如玉,粗獷古樸。橋北,是占地1548平方米的橋北廣場。緊連著的是緩衝平台、擋牆和龍尾道。這龍尾道由95級台階組成,寓意“九五之尊”,黃帝至高無上。

拾級而上,黃帝廟山門雄峙麵前。山門的脊、梁、柱均由花崗岩砌成,給人一種堅實悠遠之感,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古老似乎總是與蒼涼連在一起的。可今天遊黃帝陵,滿眼都是新。古樸中透著蒼勁,透著新奇,透著中國和海外炎黃子孫對祖先的敬仰和對未來的希冀。



黃帝陵始建具體年代不詳。當地民謠說:“漢武祭陵唐建廟,到了宋代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不忘祭祖先。”這正說明曆代對祖陵的祭祀和修葺。現今保存的軒轅廟,是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68年)為避河水侵蝕,遷至現址的。此後曆朝不斷修葺,清王朝時,先後6次重修、整修。規模最大的是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58年),整修大殿、碑亭三楹,丈照牆一個,使軒轅廟展現出“玉殿瓊台,紺壁紅牆,古柏虯影,掩映參差”的風采。全國解放後,又經過3次維修,並被國務院列為古墓葬第一號,人們稱為“華夏第一陵”。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正像香港學者楚舍所說:“祭祖陵乃供先祖之神靈,育中華天地之正氣,亦是親睦九族,合和萬邦之聖舉。”1937年,日本侵華,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擯棄前嫌,於黃帝陵前共誓抗日決心。因此,麵對祖先,我們隻能求大同,存小異,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黃帝陵前,曾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遠的不說,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的交流,海外華人、華僑追根拜祖的人數與日俱增。

衝破萬重阻力第一批回大陸祭黃帝陵的是台灣國民黨退役老兵,他們身穿特製套服,胸前印著“想家”的大字,手執小黃旗,上邊印著:“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台灣來。”他們滿懷深情地祭奠了黃帝後,才各奔自己日夜思念的家鄉。

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盡管已加入美國國籍,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黃帝的子孫。拜謁黃帝陵後他激動萬分地寫道:“世界各族皆兄弟,黃帝子孫獨人傑。”

一位80多歲的馬來西亞華僑,聽說友人回黃陵祭祖,專程趕去叮囑帶回黃帝陵上一把土,待他死後,讓兒女把土攪在骨灰盒裏,以示葉落歸根。

去年清明節,海外華人華僑謁祖團的65名成員參加公祭後,虔誠地在陵前栽下了四季常青的柏樹。台灣著名書法家劉柄南揮筆題寫了龍飛鳳舞的“龍”字。

黃帝陵是民族的象征。麵對共同的祖先,多少人立誌,多少人奮發,多少仇敵在這裏化幹戈為玉帛,多少熱血將士在守疆土。

可惜,由於黃帝陵飽經滄桑,不論其規模、其風采,都不能與輝煌的中華文明相符,更不能與浩浩中國相符。

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了黃帝陵後,果斷地說:“一定要把黃帝陵整修好,保護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這話,表達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聲。接著,陝西省很快提出了整修方案,六七月間,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先後兩次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教授到黃陵實地考察,反複論證,形成了《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大綱》。1991年7月經國家計委批準正式立項,1992年清明節公祭黃帝陵時奠基,這年8月25日正式破土動工。



重新整修黃帝陵這是盛世的盛舉。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筆題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李鵬總理的題詞勉勵大家:“發揚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然而,浩大的工程需要巨額資金。1992年10月28日,整修黃帝陵基金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告成立,李瑞環出任名譽會長。他深情地說:“這些年,好多全國性基金會邀請我當名譽會長,我都推辭了。但整修黃帝陵,為中華民族修祖墳,這個名譽會長我當!”1994年清明節,他在參加了公祭黃帝陵的活動後,拿出自己2000元補發的工資帶頭捐款,掀起募捐的又一個熱朝。不長時間,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很快募捐了840多萬元。

“為祖先獻一份孝心,為祖國獻一片深情。”這成了億萬華夏兒女的心靈寫照,山東省濟南經九路小學二年級學生劉小誠從電視上看到整修工程開工的消息後,把父母給的10元零用錢寄給基金會,成為整修工程捐資的第一個小學生。

留日學生陸浣夫婦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讀到各界捐資的消息後,寄來了他們打工掙的第一筆錢。

海南置地公司王海天總經理,從報上看到基金會的工作後,立即代表公司向基金會捐資10萬元,成為兄弟省市捐資的第一個單位。

菲律賓永久電器製造公司總裁黃明英先生,1996年來黃帝陵祭祖,聽了基金會的介紹後說:把黃帝陵整修好,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我作為炎黃子孫,應當盡些愛國愛家赤子之心。黃帝陵整修,也是我父在世時的願望。黃先生當即以故親人黃坦光先父和自己本人的名義向基金會捐資7.2萬美(折合人民幣60萬元),成為海外華人中的“頭名狀元”。

泰國馬駿集團董事長張衛國先生捐款28.8萬元。

山西衡德商都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白誌勇先生1997年2月在西安洽談業務,聽到這個消息,第二天專程到黃陵拜謁祖先,並當即解囊以個人名義向基金會捐人民幣10.5萬元。

香港大益置業建築有限公司董事長賈紹軒先生捐資10萬元,又動員其子賈小俊先生捐資10萬元,父子同為整修祖陵盡孝,一時成為美談。

截至1996年12月底,基金會共收到各界捐款2384萬元。

為了保證工程按期進行,每當資金周轉困難時,各級政府毫不猶豫地撥付。國家計委已下撥1600萬元,國家文物局撥出300萬元,陝西省政府拿出2028萬元,保證了一期工程順利進行。



“不負華夏兒女的企盼,向子孫後代交一份滿意答卷。”這是整修黃帝陵工程建設者們的誓言。

陝西省政府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整修黃帝陵辦公室”和“工程現場指揮部”。從開工至今,省人民政府先後為整修黃帝陵召開的專題會議就達40多次。僅1996年,省長程安東就先後3次、主管副省長潘連生先後6次到黃陵召開現場辦公會,對工程進行檢查指導,協調解決征地拆遷、方案選定、任務分工、資金調動等重大問題。延安市、黃陵縣的主要領導也把整修工程作為重點項目中的重點來抓,在征遷、用地等方麵給予積極的配合。挖掘印池,原計劃去年10月底完成,後省上要求提前到8月底完成,4月份開挖時,河水冰涼刺骨,由於此處係多年的魚塘,黑色的汙泥達1米多深,挖掘機一上去便陷入了汙泥之中,工程陷入困境。負責此項工程的省建八公司整修黃帝陵項目經理部的幹部職工們開動腦筋,先後采用紮鋼管排、紮圓木筏、好土回填等措施,在挖掘機無法施展的地方,幹部職工們跳進汙泥中用人工挖。工期進行到7月份時,池塘溫度高達39度,項目經理和職工們一天工作時間延長到12小時。成群的蚊子,咬得他們頭上和赤裸的臂膀全是血痕,腳下不時有水蛇竄過,但沒有一個人退縮。經過他們的日夜奮戰,比省上要求提前3天完成任務,受到指揮部的高度評價。

與印池施工相反的軒轅廟山門施工,是在嚴寒的冬天進行的。11月開工時,氣候已變得非常寒冷。他們投資12萬元搭起鋼架,買來48塊大帆布把整個山門施工現場包裹得嚴嚴實實,篷內用8個大汽油筒改造的大火爐晝夜不停地燒,保證了施工所需溫度。整個山門石材重量達540噸,連鋼筋混凝土總重量為1215噸,18根大理石柱子,一根就重5.6噸,僅地基就挖了12米深。施工現場狹窄,大型機械不好行動,80名技術人員和工人晝夜不停倒班幹。山門結構較為複雜,5噸多重的柱子縱橫交錯,必須分毫不差。指揮部高級工程師劉新運、工程師黃運金和八公司整黃項目經理王景軒日夜堅守在工地上。經過3個月的艱苦奮戰,巍然的山門終於屹立在黃帝廟前,成為整個陵區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之一。

與此同時,榆林地區交通工程公司的幹部職工們正在投入緊張的登陵道和神道的施工中。他們的施工現場在高高的橋山之上,山高、風大,幹部工人們的手全裂開了血口子。工人趙振雄卸花崗岩時被滑落的石材截掉了半截腳拇趾,剛過了4天,便用一塊枕巾裹著腳,一瘸一拐地上了工地。

在一期工程順利進行期間,全球華人牽心的黃帝陵古柏防火消防保護工作已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原規劃在二期工程中進行的消防工程,在中央領導的重視下,已提前到一期工程中進行。現已在黃帝陵寢的鄰山上修了兩個1300立方米的大型蓄水池,鋪設了3000米的防火輸水管道,水已引到黃帝陵前。



整修黃帝陵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使廟前區展示了黃帝陵的宏大氣勢,平直的軒轅橋和陡然升高的龍尾道的空間對比形成氣勢,再加上沿途的石闕、石牌坊、石華表、石燈等小飾品,讓人感受到具有傳統文化特征的氣氛。

二期工程也將進行。全部完工後,整個陵區將呈現“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聖地氛圍。

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廟區和功德壇。廟區為三進套院。現廟院將改為“古柏大院”,用以展示珍貴的“黃帝手植柏”“漢武掛甲柏”等最具代表性的16株古柏。兩側碑廊將存放展出自漢代以來曆代君王“禦製祝文”和孫中山、毛澤東等近代偉人祭文石碑。第二院落以“人文初祖”殿為主體,為前後兩院的過殿。第三院是今後祭祀黃帝的主要場所。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規模舉行祭祀活動。功德壇為中華同心碑林,是中華子孫緬懷黃帝功德的主要場所。功德壇與印台山隔河相望,采用大尺度弧形石作粗獷浮雕以表現黃帝功德無量。在浮雕前還將設小廣場,供舉行一定的儀式和觀景之用。

整修後的黃帝陵區占地3.24平方公裏,6大區域把陵、廟、山、川、水、城融為一體,不久將屹立於橋山之巔、沮水之畔。

選自1997年4月4日《陝西日報》

作者簡介:

銀笙,中共黨員,1946年生於陝西省宜川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會員,陝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曾出版長篇小說《狼煙》《嘯傲長天》《銀笙散文選》等10多部。

蘇世華,中共黨員,1957年出生,延安市人,省委黨校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