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漢以來大放異彩的麵點糕餅

  在先秦時,人們加工糧食的方法還很簡單,製作的食品種類也少。先秦文獻中出現的糧食製品,除了酒類和飴糖之外,常見的僅有飯、粥、皔(蒸飯)、餱(幹糧)、(厚粥)、餈(糍粑)、糗(炒熟搗碎的米或豆類製作的飯食)等寥寥數種。《周禮·天官·籩人》所列貴族食品中的“麯、白、黑”,實際上是分別用麥粒、麻、稻米、黍米熬製的飯。《周禮》中所謂“羞籩之實,糗餌粉餈”也不過是用搗碎的豆、麥,稻米等蒸製的飯或具有餅的雛形的飯食,但當時還不稱餅。《禮記·內則》中也無餅類食品。《楚辭·招魂》中的“粔籹”屬於餅類的饊子,但僅是局部地區的個別食品。西晉束皙《餅賦》中也說“《內則》諸食不設餅。餅之作也,其來近矣”。束皙所說的“□”、“豚耳”、“狗舌”、“豚耳”等餅食也多屬漢以來的食品。

  從漢代以來,我國烹飪大師以糧食為原料,大顯身手,烹製出成千上萬種食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體現了糧食作為主食的地位。這類食品絕大多數屬於麵、點、糕、餅,起初通稱為餅。用水煮或油炸的麵食、餛飩、水餃、元宵、油糕之類稱“湯餅”;用籠蒸的各式花饃、包子、糕點、蒸餃之類稱“蒸餅”;用爐烘烤(烙)的餅幹、燒餅、各式糕點之類稱“爐餅”。

  我國麵、點、糕、餅食品,大約是從西漢逐步發展起來的。這可能與麵粉加工工具的改良有很大關係。先秦文獻中常見的粉碎糧食的方法是“搗”、“捶”、“舂”,可能還是用石臼之類的工具,未見有“石磨”。陝西關中出土的古代石磨是漢代之物,石磨的發明,大大提高了麵粉加工的效率和質量,為麵、點、糕、餅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古籍中餅食的記載,也始見於漢代。《三輔舊事》裏說,漢高祖劉邦專為太上皇建設的新豐縣(在今陝西臨潼縣)有賣餅的。《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少府的屬官有“湯官”,是主管王室食品中的湯餅、蒸餅之類食品的官員。《翰林誌》稱:“漢製,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更值於建禮門……湯官供餅餌……下天子一等”。《後漢書·樊?傳》裏說,光武帝劉秀微時,曾因事被拘於新野縣,樊?當時是新野縣管市場的小吏,曾送給劉秀一筐餅。劉秀感恩不忘,稱帝後不僅賜給禦食、乘輿,還封他為都尉。可見漢代從宮廷到市肆都有餅類食品。值得一提的是,從漢代興起的一種“胡餅”。其所以冠以“胡”字,一說是其法從西域傳入;一說是因表麵粘有胡麻(芝麻)。這種餅自漢迄唐,頗受各階層的青睞。《續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太平禦覽》裏說:三國時呂布軍到乘氏城下,李叔節曾作胡餅萬枚持往犒軍。晉朝郗虞卿為女擇婿時,大書法家王羲之坦腹東床吃胡餅,被聘為佳婿。可見晉代胡餅仍為上層人物所喜愛。據說東晉時後趙的石勒諱“胡”字,凡胡物皆改名,曾把“胡餅”改名“麻餅”。但社會上仍不承認。到了唐代,長安的胡餅製作技藝更為高絕,為士大夫所垂涎。《杜陽雜編》載:同昌公主死後,皇帝十分悲痛,安葬的時候,皇帝賜酒一百斛,胡餅三十駱駝,每個直徑二尺,供役夫食用。

  餅類食品到了兩晉,品種不斷增加,春夏秋冬都有應時的品種供人們食用,而且製作日益精細,滋味更加美妙。束皙在他的《餅賦》中對當時士大夫之家烹餅、食餅的情景有生動的描寫。他說,製餅的麵粉是“重羅之麵,塵飛雪白”,糅和成麵團,則“膠粘靭筋,溔柔澤”。用的餡料“肉則羊膀、豕脅,脂膏相半,臠若蜿首,珠連礫散”。所施調料,大致是“薑枝蔥本,蓬切瓜判,菌桂剉末,椒蘭是灑,和鹽漉豉,攪和膠亂”。當廚灶上“火盛湯湧,猛氣蒸作”之時,你再看操作者。“攘衣服,振掌握,仰搦俯搏,麵彌離於指端,手縈回而交錯。”聽其聲音“級級駁駁”,觀其景象“星分雹落”。烹熟之後“籠無迸肉,餅無流麵;姝媮洌敕,薄而不綻,味內和,色外見;柔如春綿,白若秋練”,“氣?鬱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行人垂涎於下風,童仆空噍而斜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幹咽……”從這段膾炙人口的描寫可口看出,束廣微不過是對事物觀察細微,並用了文學語言,卻沒有絲毫的虛構成分。可見當時我國餅類食品烹飪水平已經很高了。

  到了隋、唐、五代,麵、點、糕、餅食品分類更細,名目更多。可謂爭奇鬥妍,流派紛呈。當時湯餅又稱“湯中牢丸”,出現了各式“不?”、各種餡料的“餛飩”、各具形色的油炸“寒具”。著名的品種有“漢宮棋”、“槐葉冷淘”、“長命麵”(以上均屬麵食)、“二十四氣餛飩”、“生進鴨花湯餅”(餛飩類)、“見風消”、“巨勝奴”、“八方寒食餅”、“過門香”(油炸寒具類)等。其中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二十四氣餛飩”是,一碗餛飩中要用二十種不同的餡料。唐代文獻中罕見“餃子”一詞,但1972年在新疆唐墓中出土的食品,有一種形狀很像今天的餃子。可見當時餃子這種食品已有,可能統稱餛飩。“長命麵”是當時人們過生日時,食用的一種非常講究的麵食。因它筋韌細長,象征長命百歲。唐玄宗李隆基為臨淄王時,王皇後就親自為他製作過生日食用的“長命麵”。後來王皇後失寵後,曾向玄宗泣訴:“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麵,為生日湯餅邪”(《新唐書·後妃傳》)。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4月,日本“櫻花之翼友好代表團”訪華時,特意到西安市南郊青龍寺,在唐代惠果和尚像前舉行了隆重的“獻麵條儀式”,表示報答傳授之恩。其原因是:唐德宗貞元年間,日本的空海和尚(即弘法大師)來到中國,在青龍寺跟隨惠果和尚學習密宗教義時,也從師傅那裏學到了長安烹製麵條的技術。空海回國後就在日本傳播開來。據說空海的誕生地——日本香川縣的“川麵條”至今在日本還很有名氣。這件事我國史籍不載,但日本人卻念念不忘。可見唐代烹飪文化對鄰邦影響之大。

  爐餅、蒸餅、糕點在隋、唐、五代時發展更大。其中爐餅除胡麻餅外,民間又有“石鏊餅”(即石子饃),酥、幹、香、脆,久貯不壞;宮廷有“紅綾餅?”,官府庖廚中又有“曼陀樣夾餅”等。蒸餅又稱“籠中牢丸”,名品有“同阿餅”(類似今之菜蟒)、“單籠金乳酥”(一種有乳酥為配料單籠蒸製的餅)、“火焰盞口”(花式蒸餅)、“雙拌方破餅”(類似今之開花饅頭)等。長安飲食店出售的帶餡蒸餅(包子)特為達官貴人所垂涎。《劉賓客嘉話錄》載,唐太子賓客劉晏一次五更入朝時,路過一家餅店門前,他見剛出籠的包子熱氣騰騰,香溢四散,忙命隨從買得數枚,藏在袍袖之中,邊行邊吃,覺得香美異常。入朝後對同僚說:“美不可言!美不可言!”特別令人驚歎的是韋巨源“燒尾宴”中一組帶餡的籠蒸花式食品叫做“素蒸音聲部”,它是由造型似蓬萊仙女的七十個麵人組成的一個樂舞場麵。這既反映了官僚貴族生活之闊綽,也反映了當時廚師烹飪技藝之高超。《清異錄》載,五代時開封有一位賣糕發財的老板,花錢買了一個員外郎的官,被時人稱為“花糕員外”。他當時賣的糕點有“滿天星糝拌”(夾有棗和豆)、“花截肚”(內有花)、“金糕員外糝”(外有花)“木密金毛麵”(棗獅子)等。

  宋、元、明、清以來,麵製品烹製技術更精,花色品種更多,日漸與今天的麵點食品接近,恕不贅述。

  千姿百態、風味無窮的麵點糕餅類食品,充分體現了我國以糧食為主食的飲食結構特點,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烹飪文化的發達。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