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2、屈到嗜芰與食菱成俗

  據《國語》記載:春秋楚康王時的屈到嗜芰,他臨死前,召其宗老囑咐說:“我最愛吃芰,祭我的時候必須用芰。”他的兒子屈建卻不同意用芰來祭祀他的父親,原因是這還符合楚國的祭祀禮儀。據屈建說,當時楚國規定的祭品是:對國君要用牛來供奉,對大夫要用羊來進獻,對士人用豬、犬,對庶人要用魚炙。他認為不能以自己父親的私欲而破壞了國家規定的祭祀製度,終於沒有遵照他父親的遺言辦事。這個故事一方麵說明奴隸社會等級製度是很嚴格的;另一方麵可以看出屈到嗜芰已達到至死不忘的程度,說明芰的滋味鮮美。

  芰,是一種浮生於水麵的食用植物,因“其葉支散,故字從支”,又因“其角棱峭,故謂之菱”,俗稱“菱角”。

  對於菱,曆代人多有詳細論述。蘇頌說:“菱,處處有之,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果實生,漸向水中成熟。果實有兩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兩角中又有嫩皮而顏色發紫的,叫做‘浮菱’,滋味更美。”李時珍說:野菱自生湖中,葉子和果實都小。其角硬直刺人,色嫩青老黑。嫩時剝食甜美,老了可以蒸煮食用,鄉間把它曬幹,與米摻合做飯、做粥、做糕、作果,都可以代糧。它的莖也可曬幹收藏起來和米做飯,用來度荒,係湖澤地區農民有利之物。家菱種於陂塘,葉子果實都比較大,嫩時剝食,皮脆肉美,堪稱一種佳果。唐代段成式說:“蘇州折腰菱,多兩角。荊州郢城菱,三角無刺,可以挼挱,漢武帝昆明池有浮根菱,亦曰‘青水菱’,葉沒水下,根出水上。”由此可見,我國人食菱、種菱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對菱的性能、用途記載比較詳細。

  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精心選擇和培養,菱的品種不斷發展,品質不斷提高。多數由原來的四角變為兩角,而兩角又逐步退化變小,有些甚至變成無角,而且個頭增大,果肉增重,品質變優。著名的浙江“南湖無角菱”就是其中之一,除其外形與眾不同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皮薄肉多,清香可口,質地優良,被譽為“菱中佳品”。

  由於菱是一種很好的食品,曆代嗜菱的文人很多,這從以芰為題作賦吟詩者很多就可以看出一二。屈原《離騷》有“製芰荷以為衣兮”的詞句;提倡素食終身的梁武帝寫過《采菱曲》;劉禹錫寫過《采菱行》;白居易寫過《看采菱》;梅堯臣寫過《侍郎采菱》;李白有以采菱為題材的愛情詩,詩雲:“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明人王鴻漸的《題菱科圖》寫道:“采菱科,采菱科,小舟日日臨清波,采得菱來餘幾何,竟無人唱采菱歌,風流無複趙溪女,但采菱科救饑餒。”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