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1、食料家族裏的寵兒——菌、藻

  在中華民族飲食原料這個大家族中,食用菌、藻這類無葉無花無果的低級植物性食料,向來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特有的食療功能和鮮美的滋味等優勢受到人們的偏愛。

  我國對於食用菌、藻的研究利用,不但曆史悠久,而且一貫十分重視。早在兩千多年前,有些菌類、藻類品種如木芝、石耳等已進入飲食領域。《禮記·內則》、《莊子》以及先秦諸子的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菌、藻入饌的記載;兩漢、三國時期的文獻資料中,對於菌、藻的記述日漸增多;北魏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代蘇恭的《唐本草》等書,不僅記載了許多菌、藻的性質、用途、烹調技法,還介紹了木耳等食用菌的人工培育經驗;到了宋代,已有了陳仁玉的《菌譜》這樣關於食用菌研究的專著,及至明、清時期,大量的食書、醫書中,對於菌、藻的品種、產地、形態、性質、質量鑒別、烹調技法,食療功能等記述就更加詳盡了。這些記載,充分反映了我國在食用菌、藻的研究、開發、利用方麵的廣度和深度。例如到清代為止,我國用於菜肴、羹湯烹調的菌、藻類原料,已有黑木耳、銀耳、石耳、地耳(地軟)、各類蘑菇,猴頭、發菜、紫菜、竹蓀、桑鵝、海帶、冬蟲夏草、木芝、樹花等數百種之多。其中猴頭、紫菜、發菜、銀耳、冬蟲夏草以及蘑菇類的許多品種向來被視作珍貴的食物原料。這類食用菌、藻,絕大部分除了富含蛋白質外,在礦物質和其他營養成分方麵各有其突出的特點,用它烹製食品,對某些病症往往有回天之力。

  我國烹飪大師運用菌、藻類原料烹製的名饌佳肴,代不絕書。《呂氏春秋》:“齊文宣帝淩虛宴,取香菌以供品味。”三國時《臨海風土異物誌》載,當時東南沿海安家民烹製的“猴頭羹”非常好吃;《齊民要術》中有“膏煎紫菜”、“苦筍紫菜俎”等。唐代長安富貴人用發菜烹製的菜肴以象征“發財”。宋代楊萬裏在其《蕈子》(蕈即蘑菇)一詩中雲:“色如鵝掌味如蜜,滑似蓴絲無點澀。傘不如笠釘勝笠,香留齒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揖,餐玉茹芝當卻粒。”明、清以來,無論宮廷、官府或飲食市肆,以菌、藻原料烹製的名菜、名羹更是俯拾皆是,膾炙人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以來那些對飲食養生有特殊雅興的山林隱士及僧寺、道觀、尼庵中名廚,對菌、藻類烹調尤為考究,因而在這類人物的食譜中,食用菌、藻饌肴占有燦爛的一頁。這可以說是他們飲食風俗的又一特色。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