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中古時期的歐洲

日耳曼人大遷徙

原住在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地帶的日耳曼人是一個古老的歐洲民族,由若幹部落組成,其中較重要的是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倫巴德人、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日耳曼人的居住地東鄰阿蘭,南臨羅馬帝國,萊茵河和多瑙河大體成為他們和羅馬的分界線。羅馬帝國逐漸衰落之際,少數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境內,成為雇傭兵、手工工人,或在莊園勞動。另一方麵,日耳曼各部也和羅馬進行過零星戰爭,互有勝負。然而,進入4世紀末,匈奴人對日耳曼人領地的入侵卻使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向羅馬帝國境內湧來,形成了一場日耳曼民族大遷徙運動,它持續二百餘年,規模宏大,波及大半個歐洲和北非廣大地區,在西羅馬帝國的舊土上建立了許多日耳曼人的國家,書寫了西歐曆史的新篇章。

所有日耳曼人中,尤以哥特人為強。哥特人本身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哥特人分布在頓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西哥特人則集中在多瑙河下遊。西哥特人成了民族大遷徙的開路先鋒,於4世紀下半葉開始西遷,後來經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避難。羅馬官員趁機肆意役使和侮辱這些日耳曼人,最終迫使他們奮起反抗。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裏亞堡大敗前來鎮壓的羅馬軍隊,羅馬皇帝瓦倫斯本人也被打死。公元396年西哥特王阿拉裏克攻陷雅典,大肆劫掠而去。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入侵意大利,410年又洗劫了羅馬城,使這座聖城第一次被攻陷。隨後占領了高盧南部阿基坦地區,以圖盧茲作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其疆域包括盧瓦爾河以南的西南高盧和比利牛斯半島的大片土地。

西哥特人南渡多瑙河後,東哥特人也強行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出身的羅馬雇傭軍將領奧多亞克在帕維亞舉行兵變,廢黜了西羅馬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建立了奧多亞克王國,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皇帝為避免東哥特人的進攻,挑唆東哥特將領狄奧多裏克反對奧多亞克。公元489年,狄奧多裏克率兵攻入意大利,3年激戰後,占領幾乎整個意大利。493年,狄奧多裏克施詭計殺死奧多亞克,以拉文那為首都建起東哥特王國。

406年羅馬帝國撤除萊茵河邊界守軍後,汪達爾人聯合蘇維匯人和薩爾馬特部落的阿蘭人等,越萊茵河湧入高盧地區。他們又一路劫掠,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占領西班牙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羅馬無力阻止,唯有承認他們為“同盟者”,駐守西班牙。但時隔不久,來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奪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區,使汪達爾人不得不退守半島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達爾軍政領袖該薩裏克審時度勢,率8萬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前往北非,於公元439年以迦太基為都建立了汪達爾王國。迦太基的陷落對西羅馬的打擊最為嚴重,切斷了它在非洲的財政來源。公元442年,羅馬終於承認汪達爾王國對北非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公元455年,該薩裏克乘羅馬混亂之機,率艦隊渡海,攻陷羅馬,縱兵焚掠兩星期(6月2日—16日)。羅馬古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公元461年後,汪達爾人不斷侵襲西西裏和意大利,使羅馬防不勝防。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力圖在西方恢複羅馬帝國的統治,於公元533年派貝利撒留遠征北非。汪達爾人被擊敗,迦太基陷落。汪達爾人殘部又堅持了三年,534年汪達爾王國終於滅亡。拜占庭軍隊依靠曾被汪達爾人剝奪土地和財富的奴隸主和教士的支持,在北非重建行政機構,恢複羅馬的統治。

公元5世紀初,當西哥特人盤鋸高盧西南部時,高盧東南部為勃艮第人占領。勃艮第人以裏昂為首都,建立了勃艮第王國。公元534年,勃艮第王國被法蘭克王國吞並,但勃艮第人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卻長期保留下來。

在北方,法蘭克人是最強大的部族,原居住於萊茵河中下遊以北地區。從公元3世紀中葉到公元6世紀,法蘭克人越過萊茵河向羅馬帝國侵襲、移民,逐漸占領了盧瓦爾河以北高盧的大部分地區。公元5世紀下半葉,法蘭克諸部落中以薩利安法蘭克人和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兩支最為強大。公元486年,薩利安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克洛維率兵掃平羅馬在高盧的殘餘勢力,以蘇瓦鬆為都,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公元496年,克洛維率三千親兵在蘭斯接受洗禮,皈依天主教。這一舉動得到了教會和高盧羅馬貴族的熱烈稱頌。羅馬帝國滅亡後,失去靠山的羅馬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急於在新建立的“蠻族”王國中尋找新的政治支柱。但是當時帝國境內的日耳曼各族都信奉阿裏烏派異端。宗教對立使他們敵視這些“蠻族”國家。克洛維率法蘭克親兵皈依天主教,使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的精神為之一振。克洛維也乘機把教會和羅馬貴族的支持變為自己征服擴張的工具,把自己扮作天主教會的保護人和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公元500年,克洛維征服了勃艮第王國,507年又將西哥特人趕出了高盧,508年東羅馬皇帝授予他執政官的稱號。在克洛維去世前,法蘭克已統一高盧大部分地區,並向萊茵河以東擴張,成為西歐蠻族王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原居北海之東的日德蘭半島,兩部落語言風格相近,故合稱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在公元5世紀渡海來到大不列顛島。大不列顛島原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蠻族遷徙浪潮中,羅馬政府自顧不暇,於公元407年撤回了最後一批駐軍。這給了盎格魯——撒克遜人一個入主大不列顛的良機。不過征服的曆程並不一帆風順,有些不列顛人逃入西部或北部山區,長期堅持反抗鬥爭。西部形成威爾士,13世紀才被征服;北部形成英格蘭,18世紀才納入英國版圖。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過程中,同當地的克爾特人以及後來的丹人、諾曼人等長期結合而形成英格蘭民族。英格蘭民族融合過程中,曾出現許多小國,各國互相爭雄,戰事頻繁。後又經曆了長達三百餘年的“七國時代”。公元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各王國,建立了英格蘭王朝。

倫巴德人原居於易北河左岸,公元6世紀移居潘諾尼亞,後以雇傭兵身份替東羅馬帝國效力。公元568年,倫巴德人在其首領阿爾波音率領下,入侵北意波河流域,定居立國,以拉文那為都。774年,終為法蘭克的查理大帝所兼並。一般認為,法蘭克人對意大利的侵襲是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最後一幕。

日耳曼人大遷徙雖給歐洲各地帶來了嚴重破壞,但在建立新興國家的同時,也吸收了羅馬的先進文化,促進了西歐的封建化進程。不過,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大都曇花一現,隻有英格蘭和法蘭克長期生存下來,法蘭克後來更是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查理曼帝國的形成與分裂

在日耳曼人大遷徙的浪潮中,薩利安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克洛維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法蘭克王國,開始了墨洛溫王朝(得名於克洛維的祖父墨洛溫,481-752)的統治。

墨洛溫王朝時的法蘭克占有高盧大片土地,是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國內貴族也常常擁兵自重,掀起內戰,導致國家分裂。達戈貝爾特在位時(629-639),國土一度統一,政治稍顯清明,局勢也較為穩定。可是在他之後,墨洛溫王朝的十二位國王懶散成性,不事政事,被史家稱為“懶王”,王權旁落的結果是宮相的專權。

宮相最初是王宮的管家,隻是國王的仆人。但因其地位顯要,漸漸執掌機要,不僅控製內政,也成為軍隊的最高首領。678年,宮相赫裏斯塔爾·丕平戰勝其他敵手,成為唯一的宮相。715年,丕平之子查理·馬特繼任宮相。他擁立墨洛溫家族的克羅泰爾四世作為傀儡,自己以宮相和奧斯特拉西亞公爵的身份掌握實權。執政以後,他率軍打敗了薩克森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查理·馬特又積極推行采邑製度,改變了原有的無條件土地封授製度,領受國家爵位和封地(采邑)的大小領主必須以向查理效忠、服兵役為條件,而且所得的土地僅供本人享用,不得世襲。子孫若想繼承,必須重新履行受封儀式,再次確認效忠關係。這一改革催生了騎士製度,增強了法蘭克的軍事力量,也為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打下了基礎。

742年,查理·馬特之子矮子丕平繼任宮相。他進一步擴大采邑分封缺席,發展自身力量,但停止了對教會土地的征用,使王權與教會的關係得到改善和發展。當時基督教是歐洲各地普遍信仰的宗教,日耳曼各部南遷後也普遍接受了基督教。751年的蘇瓦鬆會議上,矮子丕平在貴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廢黜墨洛溫國王希爾德裏克三世,自立為法蘭克國王(751-768年在位),從此開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統治。為了回報教皇的支持,丕平兩度出兵攻打威脅教皇的倫巴德人,並把征服來的從拉文那至羅馬的土地送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這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從此加洛林王朝和教皇關係日益密切。

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768-814年在位)又稱查理曼,意為查理大帝,他即位後率領封建主四處征伐,建立了一個囊括歐洲中西部地區的龐大的法蘭克帝國。774年,查理擊敗倫巴德人,控製了意大利北部,爾後又越過比利牛斯山,在厄布羅河以東地區建立起“西班牙邊區”。查理還出兵巴伐利亞,把多瑙河上遊地區並入王國版圖,並繼續向阿瓦爾汗國進攻,在多瑙河中遊建立起“東方馬克”,該地區後發展成為奧地利。薩克森戰爭是查理一生所進行的最為激烈、曆時最久的征服戰爭。33年間,他先後發動18次大規模攻勢,最終確立了對萊茵河下遊至易北河之間的廣大地區的統治,把法蘭克的北部邊境推進到波羅的海南岸。

在查理的鐵血征服下,法蘭克疆域東到易北河、多瑙河,南至厄布羅河,北達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半島北部與中部,其疆域幅員可與昔日羅馬帝國相比。799年,羅馬教皇立奧三世被羅馬貴族所逐,向查理乞援。查理率大軍進兵羅馬,恢複了教皇權位。800年聖誕節,立奧三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查理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從此西方史書稱查理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蘭克王國稱為“查理帝國”或“加洛林帝國”。

為了統治版圖遼闊的法蘭克帝國,查理曼采取了伯爵領地和巡按使團製度。他以阿亨為帝都,將天下劃為98個行政區,每區設伯爵1人;幾個伯爵區之上再設公爵,專理軍務。此外,他還派遣巡按使分赴各區,代表皇帝巡視地方,監督伯爵。在中央,由廷臣組成樞密會議,輔助查理處理日常政務,每年召開一次由公爵、伯爵、主教、修道院長參加的貴族大會,確定軍國大計。查理曼重用一批頗通文墨的教士,或令其起草敕令文書,參與中樞機要;或派其出任監察官,巡視地方;有時還命其擔任外交使臣,出訪各國。

查理曼對文化教育也十分關注。為改變日耳曼人文化落後的局麵,他帶頭讀書學習,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並邀請各國的飽學之士到宮中設帳講學,其中有編寫文法、修辭等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阿爾琴,《倫巴德人史》一書作者保羅和為查理大帝作傳的艾因哈德。查理還興辦了許多主教學校,強令貴族子弟入學讀書,目的在於培養傳播基督教和管理國家的人才。他還下令搜集古典文獻和早期基督教文獻,讓人加以謄抄,書法上追求藝術,字跡秀美,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加洛林楷書。在查理曼的積極倡導下,許多教會和修道院學校建立起來。修道院設立了圖書館,收藏教父作品及中世紀早期的史學著作,甚至還包括一些古典時代的作品。查理曼還搜羅了歐洲最好的建築師、工匠、雕刻家模擬拜占庭風格建造修道院和教堂,盧瓦雷的日爾米尼·雷·普雷教堂即為此時代的代表作。這一切令一度文化暗淡的西歐又重現曙光。

查理曼為歐洲開創了君主倡導學問的良好風尚,對後來的歐洲君主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查理曼的文化建樹流芳後世,但是在他死後他所建立的龐大帝國卻很快被他的孫子分成了三個國家。

814年,查理曼去世,其子路易繼位(814-840年在位)。他醉心宗教,疏於政事。817年,他把國土分給三個兒子。路易死後,長子羅退耳繼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起兵反抗,三個王子之間爆發內戰。841年,他們在奧塞爾附近的豐特內展開大戰,未分勝負。843年,三兄弟締結《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路易為東法蘭克王,領有萊茵河右岸和巴伐利亞地區,其地域大致在現德國西部地區;查理為西法蘭克王,領有大體在今法國境內的地區;羅退耳保留皇帝頭銜,並兼意大利國主,領有意大利半島中、北部及東、西法蘭克之間狹長的洛林地區。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墨爾森條約》,瓜分夾在他們中間的洛林地帶。《凡爾登條約》奠定了日後法蘭西、德意誌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疆域的基礎。

英國諾曼王朝的建立

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王位進行了一場戰爭,史稱諾曼征服戰爭。這場戰爭標誌著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終結,也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群島組成,曆史上曾經多次受到來自大陸的衝擊。首先是羅馬軍團的入侵使不列顛開始卷入西方文明進程。此後,日耳曼部落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顛群島,開始了英國曆史上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的新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擴張。諾曼人(Normans)原意是“北方人”(Northmen),與丹麥人屬同一種族。9-10世紀一些丹麥人入侵英格蘭東北部,而另一些北方人則侵入法蘭西的西北部。9世紀中葉,諾曼人侵占英國東北部地區,並建立自己的王國。911年,諾曼人首領羅隆侵占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並得到了法國的承認。諾曼人承認對法國的附庸關係。後來,諾曼人信奉基督教,吸收法蘭西文化,甚至拋棄了自己的語言而學習法語。到11世紀,諾曼人的文化主要是法蘭西的文化。

11世紀初,英格蘭與諾曼底的關係相當密切。英王愛德華是在諾曼底被教養長大的。其母親是諾曼底的貴族。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英國貴族哈羅德與諾曼底公爵威廉展開了王位爭奪戰。

1066年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悄然而來,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為平息內亂而舉行慶祝活動。哈羅德得知威廉入侵的消息後立即趕回倫敦。但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隻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迎擊威廉。

10月13日夜,雙方在黑斯廷斯遭遇,展開一場激戰。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密的方陣。威廉將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鬥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借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發起進攻。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使諾曼人嚴重受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諾曼人也受到影響而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複鎮靜,躍上另一匹馬,大聲向部下發出進攻的號召。諾曼人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揮下,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離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後退到穀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威廉率軍乘勝長驅直入,先後占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

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王朝。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建製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麵改變了英國的麵貌,使英國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沒收大部分戰敗、逃亡和被殺死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然後分封給自己的親兵、近臣和諾曼底來的僧侶貴族。他效法大陸歐洲的做法,製定一套封建等級製度。1086年8月1日,威廉在索爾茲伯裏召開效忠宣誓大會,要求英國所有領主對他行“臣服禮”。為摸清國家的經濟狀況、確定土地稅額和封臣的封建義務,威廉於1086年任命一個專門委員會,在全英範圍內調查土地、戶籍人口、封建主和農奴、莊園等的情況,於第二年編成《土地賦役調查手冊》。由於調查過程進行得十分嚴厲,清查項目細致無遺,人們把它比做麵臨“末日審判”一樣,稱調查冊為《末日審判書》。它將各種依附者簡化為維蘭和邊地農,即農奴階級的主要成分。維蘭是擁有約30英畝份地的農奴,可以使用莊園的牧場和林地,每周為領主服勞役3-4天,須交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負擔包括遺產稅、結婚稅、大小什一稅等在內的各種苛捐雜稅。他們的民事案件必須在莊園法庭上審理。維蘭占英國人口總數的38%。邊地農占32%,約擁有5英畝土地,他們每周須服勞役一天,農忙時增加,同樣要負擔各種租稅義務。

諾曼征服的另外一個後果是英國王權的加強,威廉一世不僅鎮壓英國貴族的叛亂,而且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根據《末日審判書》提供的材料,享有170個貴族爵位的諾曼底人外來者,占有英格蘭全部地租將近一半(7.3萬鎊中的3萬鎊)。這些貴族,加上他們的屬下、附庸、侍從,共約一萬人。國王威廉與大小封建主之間建立了主從關係,因而成為整個封建統治結構的核心。他不但依靠諾曼底貴族加強王權,而且大量任用諾曼底人擔任英格蘭教會的高級職位,並把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賞賜給教會。與此同時,高級教士還承擔為國王提供兵役、祈禱和谘詢等義務。每當他提名一位新主教時,就首先接受主教的臣服與效忠,然後授予象征宗教權力的權戒與權杖,再正式就職。

通過諾曼征服,法國的封建製度移植到了英國。到12世紀初,英國最終建立起了封建領主製。

《自由大憲章》和英國議會製度的形成

諾曼征服之初,諾曼王朝在政治、軍事和財政上都曾居於優勢,但威廉死後,特別是其子亨利一世死後,諾曼王朝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內戰,王權被削弱。

1154年,威廉一世的孫女瑪提爾達的兒子——法國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史稱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開始了英國史上的安茹王朝(1154-1399),或稱金雀花王朝(得名於傑弗利所喜歡戴的金雀花)。

亨利當政時期,實行改革,重振王權。政治上,他整頓中央行政機構,恢複諾曼王朝的禦前貴族會議,作為國王的谘詢機構。他重建國王宮廷和財政部,設置樞密大臣和財政大臣等官職。軍事上,他允許一部分騎士繳納“盾牌錢”後免服兵役,這部分錢則用來雇傭騎士服役,自由民必須按財產狀況自備裝備為國王服軍役。亨利二世也在司法上擴大了王權。他任用一批法律專家,參照羅馬法律、法國(諾曼底)法律和英國各地的習慣法,統一英國法律,並將亨利一世時期的巡回法官改成巡回法庭。巡回法庭按期巡遊各地,接受民間訴訟,加強中央的司法權和對地方的控製。審判方式上則采用陪審團製度和宣誓作證法代替原始落後的“神命裁判法”和決鬥。這樣就削弱了領主法庭的傳統影響,而國王法庭對騎士、市民和自由農民的保護則提高了國王的威望。

亨利二世的一係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王權,但在“獅心王”理查(1189-1199年在位)和“無地王”約翰(1199-1216年在位)統治時期,英國王權卻有所弱化。“獅心王”理查殘暴無道,而且長年征戰在外,毫無建樹。“無地王”約翰則喪失了英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從而加劇了國內的不滿情緒。他任意沒收附庸的領地,幹涉領主法庭的審判權力,激起大封建主的憤怒。為籌措對法作戰軍費,他加征額外捐稅,兵役免除稅從1154到1199年間增加11倍,而到1216年又增加了11倍,使過去一向支持國王的騎士和市民倒向諸侯。教會也因國王幹涉其選舉、增加稅收而站在諸侯一邊。在對法作戰上,“無地王”約翰也是連遭敗績。

1213年8月25日,在聖保羅教堂召開的貴族會議上,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芬·朗頓宣讀了亨利一世加冕時頒布的緩和教俗矛盾的《特權令》。1214年,北方貴族拒絕交付約翰勒索的兵役免除稅。1215年初,他們在斯坦福集會,並向倫敦武裝進軍。教會、小封建主和市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各階層的聯合行動壓力下,約翰同意在蘭尼米德草地舉行會談。1215年6月中旬,約翰被迫在朗頓和貴族們擬定的《自由大憲章》上簽字。

大憲章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法律文獻,全文共63條,旨在限製王權,保證教俗封建主的特權不受侵犯。大憲章宣稱,英國教會享有自由,其權利不受幹擾,其自由不受侵犯。不經大貴族會議同意,國王不得向領主征派賦稅。國王承認教會的選舉自由,對自由人不得任意逮捕、監禁和放逐。

大憲章的簽訂,表明各階層的聯合行動成為當時政治鬥爭的一種新形式,為英國議會君主製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重要經驗。大憲章表明,在反對封建暴政的鬥爭中,騎士和市民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如果說亨利二世時期是英國封建習慣法形成的開端,那麽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大憲章的基本原則——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權則逐漸被承認為英國立憲政治的基礎,仍有某些積極意義。

《自由大憲章》雖然多少調整了封建等級之間的關係,但是沒有根本解決英王與封建領主之間的矛盾。1258年,以西蒙·德·孟福為首的貴族發動兵變,迫使英王亨利三世簽訂了《牛津條例》,要求國王按照習慣及與重臣協商的原則治理國家,由國王的12名宮廷會議成員和15名諸侯代表組成的聯席會議在牛津舉行,共商國是。牛津會議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少數貴族,實際實行貴族寡頭統治。

與約翰王無意遵守大憲章一樣,亨利三世也於1262年取消《牛津條例》,導致貴族公開叛亂。不久貴族們獲勝。1265年1月,在倫敦召開了英國史上的首次議會,除5名伯爵、18名男爵與會外,還有每郡兩名騎士代表和每個大城市兩名市民代表參加會議。一般認為,它是英國議會製的開端,是議會君主製形成的標誌。亨利三世之子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登位後發動對威爾士、蘇格蘭和法國的戰爭。為籌措戰爭費用,1295年召開由各封建等級共同參加的議會,人員組成與1265年的議會相同,由於以後曆屆議會的召開均以此為典範,所以人稱1295年的議會為“模範議會”,它標誌著英國等級君主製的形成。

議會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在立法上,國王隻能通過議會頒布法律,廢除法律也必須得到議會批準。從14世紀起,國王為籌措對法百年戰爭費用而經常召開議會,議會的作用和權力不斷增加。在愛德華三世時期(1327-1377年在位),議會形成上下兩院,上院(House of Lords)由教俗封建主組成,有權審理重要的司法案件,糾正下級法庭的錯誤,有權進諫國王,批準稅收和製定法律。下院(House of Commons)由騎士和市民的代表共同組成。下院在13世紀時很少召開,即使召開也僅僅是回答國王顧問的詢問,上院起主導作用。1399年,下院才定期召開,並與上院分別集會,商討和提出一般請願書,並且取得投票決定稅收和批準法律的權利。

王位爭奪引發的大戰——英法百年戰爭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隔海相望的鄰邦在1337-1453年發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這場戰爭起因十分複雜,包括王位繼承、領土爭端以及對佛蘭德爾的爭奪等問題。

長期以來,英國王室一直和法國貴族通婚,英國的諾曼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由法國封建主創立,因此英王室在法國境內北部沿海一帶擁有大片領地。後來一些領地相繼被法王收回,但這時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仍在英國手中。於是英國想擴大領土,法國想完成統一,雙方經常發生衝突,甚至幹戈相向。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因為他沒有男性繼承人,加佩王朝絕嗣。法國三級會議推舉查理四世的堂弟——瓦羅亞家族的腓力繼位,是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之母是腓力四世之妹,他以法王外孫資格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以女子無繼承權為由加以拒絕。愛德華三世不甘失敗,伺機報複。

另外,法國北部的佛蘭德爾毛紡織業發達,物富民殷。而當地又是英國羊毛最重要的銷售地區,羊毛輸出是英王的重要財源。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以對法國施加壓力,腓力六世則下令沒收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兩國關係日益惡化。火上澆油的是,佛蘭德爾地區雖然在政治上隸屬法國,但在經濟上卻和英國關係更為密切。為了保持紡織原料來源,佛蘭德爾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1337年英法兩國互相宣戰,戰爭爆發。1340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艦隊,控製英吉利海峽,一場百年戰爭從此在法國的領土上展開。

1346年英法兩軍在法國北部克勒西小鎮進行了第一次大戰,雙方國王均親自上陣。英軍以步兵和弓箭手作為主力,騎兵則分布在兩翼。而法軍則以騎士為主力,從熱那亞雇來一批弓箭手配合作戰,兵陣雜亂無章,如同烏合之眾。結果英軍以3名騎士和大約40名步兵的損失,打死了1500名法國騎士。

克勒西戰役後,由於英吉利海峽沿岸黑死病盛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英法雙方被迫休戰。到了1356年,兩國軍隊又打響了普瓦提埃戰役。英國王子愛德華以7000人對新即位的法王約翰二世率領的近20000人的大軍。愛德華將長弓手呈V型排列於兩翼,其餘騎兵全部下馬排為三個防禦隊。英軍左翼首先挑戰,隨後在正麵發動了三波步兵衝擊。法軍主力在法王約翰二世親自率領下發動進攻。關鍵時刻,隱藏在英軍背後的樹林中的精銳騎兵突然出動,繞過法軍側翼從背後攻擊法軍。毫無防備的法軍立刻崩潰,英軍把法王約翰二世和許多貴族都俘虜過去,然後向法國索取大筆贖金。

這時的法國經濟因戰爭而陷於完全破壞狀態,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於是發生了一場又一場起義,其中著名的有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紮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1360年與英國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國,並交納巨額贖金換回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於1364年病逝。王子查理即位,是為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他實行了一係列改革,勵精圖治。一方麵整頓稅收,增強財政實力;另一方麵加強軍隊的建設和訓練,建立海軍,加強陸軍,組建炮兵,重建防禦工事,起用傑出將領。經過十多年的奮鬥和苦戰,軍事形勢明顯好轉,除沿海少數城市外,法軍收複了大部分失地。

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由未成年的查理六世繼位(1380-1422年在位)。由於他成年後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大權便落在封建貴族手裏,他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當時,形成了以勃艮第公爵為首的一派和以奧爾良公爵為首的另一派,這兩派封建貴族明爭暗鬥,互相傾軋,而英王亨利利用法國封建主的內訌之機,於1415年發動了侵法戰爭。由於勃艮第派與英國結盟,奧爾良派倉促應戰,法軍慘敗,很快失去了巴黎及法國北部地區。1428年,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部的要塞奧爾良,該城是軍事重鎮,據有該地,英軍就可以長驅南下。深重的苦難喚醒了法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在法國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東北邊境一個村莊裏,農家姑娘貞德挺身而出。她克服重重困難,見到了在南方執政的王太子查理,說服了他,得到一支軍隊。貞德身披戎裝,手執軍旗,帶著軍隊向奧爾良猛進。法軍士氣大振。1429年5月,法國軍民以高漲的愛國熱情擊退了包圍奧爾良的英軍,乘勝收複了許多城市。貞德成了人民愛國熱情的象征,被稱為奧爾良姑娘。但是法國封建主對她的聲望和影響感到不安,蓄意謀害這位英雄。在巴黎東北貢比涅附近的一次戰鬥中,封建主故意關閉城門,截斷她的歸路。貞德不幸被勃艮第公爵以高價出賣給英國人,最後被英國人組織的宗教法庭以“妖術惑眾”的罪名處以火刑,活活燒死在魯昂的廣場上。但是貞德的犧牲更加激發了法國軍民的愛國熱情。他們奮勇殺敵,取得節節勝利,1453年7月,英軍被逐出法國,隻有加萊港仍在英軍手中。百年戰爭最終以法國收複失地和國家的統一而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也促進了法蘭西統一國家的形成。法蘭西人民渴望過上和平穩定的生活,為加強王權創造了條件。而且法國的民族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發展,近代法蘭西民族逐漸形成。

紅白玫瑰戰爭

1453年,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商人因失去在法國的重要通商據點而不滿,新貴族和市民不滿當權的蘭加斯特王朝的政策,希望通過改朝換代改善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經過一番力量的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鬥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玫瑰為族徽;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玫瑰為族徽。1455年,早就覬覦王位的約克公爵理查勾結沃裏克伯爵,宣布自己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當然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爆發了長達三十多年的自相殘殺——“紅白玫瑰戰爭”。

戰爭的初期,約克家族占了上風,理查公爵曾經兩次俘虜了亨利六世。但可惜的是,他被輕易到手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親信們的強烈反對,迫不及待地向王位伸出了雙手。他逼迫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王,並冊封自己為王位的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自己的兒子失去了太子的地位。這樣一來,惹惱了王後瑪格麗特。1459年,瑪格麗特幫助蘭開斯特家族把理查排擠出谘議會,戰爭又起。此時的理查公爵誌得意滿,根本不把瑪格麗特王後放在眼裏,僅僅派了幾百個人迎戰。如此輕敵的後果隻能是失敗。次年6月,沃裏克伯爵和理查之子愛德華率軍殺回英國,7月10日在北安普敦大敗蘭開斯特軍,攻占倫敦,俘獲國王,理查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但瑪格麗特不甘失敗,於12月30日率軍突襲威克菲爾德,殺死理查。理查之子愛德華繼承約克公爵封號後,於1461年2月2日率軍在莫蒂默斯克羅斯打敗蘭開斯特軍,3月4日廢亨利六世,自己登上英國王位,稱愛德華四世,建立約克王朝。此後,愛德華四世率軍1.5萬人追擊瑪格麗特,於3月29日在陶頓之戰中徹底打敗蘭開斯特軍。瑪格麗特逃往蘇格蘭。戰爭到此告一段落。

1483年,愛德華四世逝世,由他年幼的兒子繼承王位,稱愛德華五世。愛德華四世的兄弟理查攝政。理查覬覦王位已久,於是殺侄奪權。理查的行為引起約克家族內部的分裂。於是,約克家族中擁護愛德華四世的一派聯合蘭加斯特家族的殘餘力量,對理查進行討伐,戰事再起。

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於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後,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戰爭的殘酷和激烈令人觸目驚心。交戰雙方的每一次勝負,都伴隨著大批的貴族被屠戮,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大貴族幾乎都被殺死。30年的反複爭鬥和自相殘殺,使英國封建貴族的力量受到極為嚴重的削弱。舊的封建諸侯在紅白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這樣,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取而代之。從這個意義上說,玫瑰戰爭是英國專製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這對於英國曆史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係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導致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密切聯係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工業,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十字軍東征

公元1095年至公元1291年,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天主教會在“上帝的引導下”,打著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兩百年的侵略性遠征。因為遠征參加者的衣服上縫有用紅布製成的十字,所以被稱為“十字軍”。

地中海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境內,是基督教的“聖地”。從7世紀起,巴勒斯坦一帶被伊斯蘭國家所征服,但是阿拉伯帝國對異教采取了寬容政策。到了11世紀,阿拉伯帝國名存實亡,中亞興起的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於1071年攻占了拜占庭帝國的心髒——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他們幹擾基督教商人,殘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聖的基督教徒。拜占庭帝國無力抵抗突厥人,皇帝亞曆克塞一世隻好向同樣信奉基督教的羅馬教皇及西歐各國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這正好為野心勃勃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西麵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麵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曆任羅馬教皇都計劃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以羅馬教皇為首領,重新統一兩派的夢想。而且出征東方可以奪取大量財富,並利用這個力量壓製世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鞏固和確立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會”。強大的利益驅動使羅馬教廷大造戰爭輿論,煽動宗教情緒。同時,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發展,貪婪的封建主們渴望對外擴張,攫取權力和財富;許多日漸淪為農奴的農民也不甘心受封建主和教會的壓迫和奴役,幻想著去外麵的世界尋找土地與自由。特別是長子世襲製下許多非長子的貴族不能繼承父輩的遺產,隻能成為騎士。他們熱切盼望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以實現發家致富的美夢。羅馬教廷的號召正中他們下懷。

1095年11月27日,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歐範圍內的動員大會。會上他發表了富有煽動性的東侵演說,他說:“在東方,穆斯林占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聖地(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幹淨!”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烏爾班二世還承諾,參加遠征者如死在途中或戰場上,其生前罪愆可獲赦免。

“克勒芒演講”成為東侵的號角,整個西歐就這樣卷入了宗教戰爭的狂熱之中,人們不惜傾家蕩產也要以極低的價格拍賣自己最好的財產和昂貴物品,以湊足現款購買路途所需。這使商人們大發橫財。在一片激情之中,1096年春,由法國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浩浩蕩蕩向東方進發了,一場“十字架對彎月的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因為急於擺脫貧困,他們沒有等騎士隊伍集結好就自行出發,由於缺乏訓練,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塞爾柱突厥人抗衡,幾乎被消滅殆盡。血的教訓打破了西歐農民的發財夢,此後農民參加十字軍的熱情逐漸減少。

1097年春天,騎士十字軍兵分四路,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了若幹封建國家。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四處搜掠金銀財寶。他們居然訂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這樣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十字軍的暴行遭到了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起義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為了維持在東方的統治,羅馬教皇和各國封建主又發起了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和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但也隻是給東方造成了破壞,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意見不合,一氣之下撤軍回國。德皇腓特烈一世在渡河時不慎淹死。法王腓力二世在和伊斯蘭教英雄——庫爾德人薩拉丁訂下休戰三年的協議後,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綁架,英國以十萬馬克的贖金把他贖回。

1202-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是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進行的。他致信拜占庭皇帝,要求拜占庭從屬於羅馬教皇,並參加十字軍進攻埃及。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絕。英諾森三世並沒有因此改變乘坐威尼斯船隻進攻埃及的計劃,而威尼斯商人正想壟斷地中海貿易,於是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拜占庭帝國。這批歐洲騎士,早已忘記了收複“聖地”的聖諭,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這加速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衰亡。

由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沒有去耶路撒冷,所以1212年西方教會作出了一個荒唐的決定:他們宣揚兒童能憑真誠信仰感動上帝創造奇跡,號召各國兒童組織十字軍東征。一些老年修士也從旁鼓動,說唯有天真的兒童才有能力收複聖地。少年們激動得不顧父母強烈反對,報名入伍。然而童子軍的出征換來的卻是大量年幼的生命病死餓死在山道上或者跌落大海的悲劇。

從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後,人們對戰爭的狂熱逐漸降低。盡管如此,十字軍遠征還是進行了八次,曆時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軍占領的最後一個陸上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後,教皇再也組織不起十字軍,至此,十字軍東征告終。

路德的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他們還壟斷著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隨著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主之間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於是反封建的鬥爭采取了神學這一異端的形式。早在十三十四世紀,已經有了改革天主教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呼聲。文藝複興運動也給宗教改革以巨大推動。到16世紀,宗教改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提出以信仰得救為核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係統理論,並且發展成遍及西歐各國的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大致可分為三派:一派以馬丁·路德為代表,另一派以加爾文為代表,第三派以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為代表。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創立的教會,統稱新教。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最初發起者。16世紀初,德意誌是羅馬教廷搜刮的主要對象。教皇派人到德意誌去兜售贖罪券,使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教皇的財庫。這種赤裸裸的斂財行徑遭到德意誌人民的強烈反對。路德為反對教皇的壓榨,於1517年10月31日首先提出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庭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在路德唇槍舌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這次大辯論無疑成為路德宗教改革曆程中的一次重大轉機。

1520年,路德又接連發表《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羅馬教皇權》、《論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論文,提出信仰得救,不必通過由教士主持的各種宗教儀式,並提出建立廉儉教會和改革文化教育的主張,號召驅逐天主教會勢力以實現德意誌獨立。

這一切點燃了下層人民的熱情之火,呼出了人們的心聲。人民擁戴路德,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人員卻對路德恨之入骨。路德被傳叫到教會官吏麵前,經過多次審判,將他解職,並依據他的《蠕蟲的飲食》一書(1521年),最終宣布他為異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路德並沒有沉寂下去,而是開始進行聖經翻譯工作。1543年,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麵世了。路德所譯的聖經是依照著未經後世篡改的希伯萊文和希臘文原本翻譯的。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聖經》使用的是德國語言,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係德意誌各邦的重要紐帶。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當德國農民要把宗教改革變成一場推翻現存剝削製度的政治革命時,路德退縮了,最後走向背叛,成為世俗統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又回維登堡講道,平息騷亂,最後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他對待農民起義的態度由勸撫、調解到力主鎮壓。

1546年2月,路德去世,以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總稱為路德宗。路德宗在教義上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上帝而成為義人,信徒都可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因此,路德宗認為凡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需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同時,路德宗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製度和學說,都在路德宗摒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隻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禮拜形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讚美詩,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製、長老製和公理製都可采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路德一生功過參半。他所發起並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了整個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西歐的封建神權統治。

“日內瓦教皇”——加爾文

在16世紀前半葉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除馬丁·路德外,最負盛名、最有影響力的還有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在宗教改革發軔之初,幾乎每位倡導改革者都是神職人員,而且都是德國人,而加爾文卻不是神職人員,也不是德國人。加爾文(1509-1564年)生於法國北部努瓦榮,1523年到巴黎上學;後赴奧爾良大學學習法律,深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1531年回到巴黎,專攻神學,約1534年成為新教徒,參加巴黎的宗教改革運動。當他開始認真過基督信仰的生活時,便產生了改革教會的念頭。此時,法國政府對新教徒實施迫害,於是加爾文逃往瑞士,並發表其主要神學著作《基督教原理》。該書對新教教義作了係統的闡述,是一部影響很大的新教百科全書。

1536年,加爾文來到了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日內瓦。當時的日內瓦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廢除彌撒、拜聖像、售贖罪券;改進禮拜儀式,改進教會組織,然而當地天主教的勢力依然強大,封建貴族們當時不甘心放棄手中的神權,新舊兩教進行答辯是司空見慣的事。新教的另一個教派再洗禮派力量比較強大,主張也比加爾文教激進得多。他們不斷組織平民起事,破壞天主教堂,拆毀修道院,這一切過激的行動嚇壞了當局,為了不鬧出大亂子,當局先是禁止辯論會的召開,接著開始迫害再洗禮派,平民運動遭到了嚴酷的鎮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加爾文教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加爾文不得不再一次惶惶而逃。

後來宗教改革派在日內瓦掌握了大權,並於1541年向加爾文發出了正式邀請。此後,加爾文就在瑞士開展他的事業,直到去世。

原則上,加爾文的宗教思想和馬丁·路德非常接近,如強調《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據和權威、主張因信稱義等。但加爾文的教義更係統化,在信仰生活上,路德最強調信德的作用,加爾文則把聖經和信德等量齊觀。加爾文還主張“先定論”,認為人的得救與否,貧窮與富貴,早已由上帝事先決定好,與本人努力無關;上帝的選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棄民則一定要遭殃。這種宿命論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鼓舞了在商戰中發財的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加爾文對教會的外在組織要求也非常明確嚴格,這和路德的看法正好大相徑庭。加爾文以為:人需要外在的幫助來肯定自己的信仰,這個外在的幫助便是教會。加爾文固然也相信教會有它無形不可見的特征,但他一開始便強調有形可見的教會。這個有形可見的教會就是地方教會團體。

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和市政工作。他廢除主教製,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製;簡化宗教儀式;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借貸取利,同擔任教士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於上帝。他反對教階製,主張民主選舉教職人員,建立民主的廉儉教會,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根據加爾文的改革方案,在日內瓦建立了一個政教聯合的政權。

另外,基於加爾文的建議,日內瓦成立由加爾文宗長老、議員和官員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監視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加爾文是宗教法庭的實際負責人。凡聽講道遲到、念玫瑰經、拜偶像、望彌撒、唱歌跳舞、酗酒吵架和褻瀆上帝者,法庭可警告、罰款、監禁,甚至燒死。加爾文容不得不同觀點的存在,許多人因批評他的主張而遭迫害。發現人體血液小循環的西班牙著名醫生塞爾維特也是一位新教信奉者,他曾撰寫《論三位一體學說的謬誤》,專批天主教的三位一體論,又寫了《再論基督教原理》,駁斥加爾文的先定論,並提出要和加爾文辯論。結果,這位醫生被加爾文以異端罪名處以火刑,同時被處死的有50多人。

在加爾文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爾文教傳播到歐洲各國。因此,有人稱加爾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1564年5月27日加爾文死於日內瓦,有《加爾文全集》52卷傳世。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財產被沒收。英國、荷蘭、瑞士、北歐諸國和部分德意誌,紛紛成立不受羅馬控製的新教組織。天主教會雖竭力反撲,殘酷鎮壓一切被稱為異端的人,但已無法恢複以前的狀況。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它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