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古羅馬

“母狼與嬰兒”的傳說

在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收藏了一尊母狼哺育兩個嬰兒的青銅像。母狼四肢健壯,神態凶殘,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那頸部卷曲的毛,下垂的胸部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極為真實。母狼整體的神情警覺而威嚴,象征了羅馬人堅毅冷峻的民族性格。在它的腹下,有兩個可愛的男嬰,正抬頭吮吸著母狼的奶頭。這尊銅像蘊含的是一段羅馬建城的傳說。

相傳在特洛伊戰爭後,有些特洛伊人僥幸逃脫出來,坐船漂流到意大利半島上,在中部台伯河出海口附近定居下來,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亞爾尼龍伽。這裏森林密布,陽光燦爛,土地肥沃,特洛伊人在此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亞爾尼龍伽國王有個弟弟叫阿穆留斯,他處心積慮,最終篡奪了哥哥的王位。因為害怕哥哥的後代報仇,他殺死了侄子,並強迫侄女西爾維亞去做女祭司,終身不許婚配。但戰神馬爾斯卻愛上了西爾維亞,並使她生了一對孿生子。阿穆留斯得知後,怒不可遏,處死了西爾維亞,並下令將孿生兄弟放入籃筐扔進台伯河裏淹死。誰知籃筐不但沒有沉沒,而且漂到河邊。孩子的哭聲引來了一隻母狼。它把兩個孩子銜走,但沒有傷害他們,而是把他們帶回了山洞,並用狼奶喂養他們。一隻啄木鳥也給他們找食物。後來一位善良的牧羊人福斯圖盧斯發現了這對孩子,把他們帶回家中撫養,並給他們起了名字,哥哥叫羅慕路斯,弟弟叫勒莫斯。牧養人後來終於打聽到兩位孩子的身世,為了他們的安全,他發誓不泄漏秘密。兄弟倆從小苦練武藝,長大後變成了健壯勇敢、武藝出眾的青年。在他們的身邊逐漸聚集起一群牧人、流浪者和逃亡的奴隸。

一天,兄弟倆偶然中遇到了外公,這才驚訝地得知了自己的身世。阿穆留斯的殘暴統治早就引起了人民的不滿。於是羅慕路斯兄弟倆就帶領無法忍受殘酷壓迫的牧人、流浪漢和奴隸,舉兵殺死了阿穆留斯,然後把政權還給了外公。他們在自幼長大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市,也就是羅馬城的前身。

不幸的是兄弟倆為了確定新城市的名字和爭奪統治權爭吵起來,並發生了兄弟相殘的慘劇。最終羅慕路斯殺死了弟弟勒莫斯,並用自己的名字將城市命名為羅馬,成為羅馬城的最高統治者。據後來的羅馬學者瓦羅推算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所以古羅馬人將這一天作為開國的紀念日。

羅馬城始建之初,居民以男子為多,身份多是逃亡者、流浪漢,甚至流氓、盜賊。他們崇尚武力,凶狠好鬥。因為城中人口稀少,最高統治者羅慕路斯曾千方百計請求周圍部落把姑娘們嫁到羅馬城來,可是屢遭拒絕。於是羅慕路斯心生一計,他向鄰近部落宣布:不久,羅馬將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慶典,歡迎大家前來參加。節慶的日子到了,城裏一片歡騰。附近一個叫薩賓的部落來的人特別多,而且多半帶著妻女。正當人們的注意力被奇妙的遊戲吸引時,羅慕路斯發出了預定的信號。羅馬青年衝進薩賓人中,每個人抓住一個自己看中的薩賓姑娘帶回家中成親。薩賓人覺得受了極大的侮辱,怒氣衝衝地退出羅馬城,發誓要報仇雪恨。

一年之後,雙方軍隊在羅馬城旁的一個峽穀中,準備進行決戰。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從山崗上衝下一群被羅馬人搶走的薩賓婦女。她們披頭散發,淚流滿麵,懷抱剛吃奶的孩子,哭叫著來到兩軍陣前,她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雙方不要互相殘殺。因為不管哪一方得勝,她們都是受害者,或者是失去父親兄弟,或者是失去孩子的父親,成為寡婦。仇恨的心被融化了,雙方的戰士終於停止了殘殺,並且訂下和約:兩個部落合二為一,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羅馬城,互相關心,互相保護。

這則關於羅馬城的傳說故事,表達了羅馬人民對自己曆史的深厚感情,反映了羅馬先民們創業的艱辛。實際上,根據後代史家考證,特洛伊城的陷落是在公元前13世紀,距離所謂的羅馬建城的公元前753年有五個世紀之遙。根據考古資料,大約公元前800年,操印歐語的拉丁人的一支,已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的巴拉丁山丘一帶定居,並逐漸以巴拉丁山丘為中心開始了部落聯合的過程。在其中的一個部落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時期,建立了羅馬城,時間約在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晚於根據傳說所作的推測年代。

影響世界的法律——《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的頒布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反對貴族的成果。

羅馬共和國時期,貴族不僅在政治上專權,而且在經濟上也扼製平民。羅馬自建城以來,不斷向外擴張,奪得了大片土地,無地和少地的平民都希望能從新擴張的土地中分得一份,但貴族時常隻拿出少量土地來分配,而把大片土地收為公有地,供自己享用。共和初年,戰爭頻繁,平民因連年出征,往往向貴族舉借以人身為抵押的高利貸。當時債權人可以任意把債務人拘禁起來,強迫他們作為債務奴隸以勞動償還債務,有的甚至把他們賣往海外。政治權力、土地和債務問題構成了當時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的焦點。

此外,平民在司法審判中也經常成為不公正判決的犧牲品,因為當時的習慣法是不成文的,而解釋權掌握在貴族充任的執政官手裏。這一切都觸發了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長達二百多年的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公元前494年,羅馬與厄魁人和伏爾西人發生戰爭,可是出征作戰的平民戰士和甚至有戰功的軍官都因負債而遭受殘酷折磨,平民要求貴族停止不合理的債務法,否則拒不出征。貴族口頭應允,但隨即背棄諾言。於是在敵兵壓境之際,平民撤出戰鬥,以抗議貴族背信棄義,抗拒不停止不利於平民的債務法。羅馬因平民離去而兵力銳減,生產停滯,有被鄰國打敗的危險。貴族被迫向平民讓步,答應減輕平民的債務負擔並承認平民有權選出兩名保民官(後發展到六人,最後達十人之多),他們有權否決不利於平民利益的行為、法令和選舉。保民官無行政職權,但其在職期間,人身不受侵犯。執政官與元老院不能對他的行動自由有任何妨礙。他可以行使否決權,製止或否定國家官員的決定乃至國家機關的法案。由於保民官由平民選出,因而平民有了自己的集會。公元前471年,平民集會獲得特裏布斯會議的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

共和之初,羅馬尚無成文法,習慣法的規範十分含糊,而且其解釋權和司法權又完全操在貴族手裏,貴族法官利用沒有成文法典的習慣法為貴族謀利益。平民們為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政府編纂成文法。羅馬政府被迫於公元前451-前449年頒布了羅馬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因傳說刻在十二塊銅表上而得名。相傳公元前451年和前450年,羅馬先後選出兩個十人委員會,負責製訂法典。前者製訂了十個法表,後者補充了兩個法表(但很多學者對第二個十人委員會及其續訂法表的說法持懷疑態度)。這些法律條文後經森圖裏亞會議批準,公布於羅馬廣場。刻有法律條文的銅表於公元前390(或公元前387)年高盧人入侵時被毀,保存下來的僅為不完整的片斷條文,散見於較晚時代羅馬著作家和法學家的論著和文集中。

《十二銅表法》與現代法典不同,它不是各類法律規範的總和,而是法律規定、宗教教義、道德戒律、倫理習慣等的混合物。

《十二銅表法》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公法,也有私法;既有實體法,也有程序法;既有民法,也有刑法;既有世俗法,也有宗教法,兼收並蓄,諸法合一。條文反映了羅馬奴隸社會早期的情況。明文規定維護私有製度和奴隸主貴族的權益,保護私有財產,嚴懲破壞私有權者。債務法規定債權人可以拘禁不能按期還債的債務人,甚至將其變賣為奴或處死。家庭法給予家長對其家庭成員的絕對權力,可把子女出賣為奴。該法典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繼承法既實行遺囑自由,又規定財產在氏族內繼承;懲罰方法既采用罰金,又保存同態複仇。這表明當時社會中還存在氏族製度的殘餘。

《十二銅表法》對貴族濫用權力作了一些限製,按律量刑,貴族不能再任意解釋法律。雖然《十二銅表法》中對於“諸法”的規定是極不完善的,但其結構形式和內在邏輯卻比其他古代法典清晰合理。比如,其排列順序是先程序法後實體法;先私法後公法。而私法之中又是先人法,後物法,最後是訴訟法;公法中又有世俗法和宗教法之分。《十二銅表法》是後世羅馬法的淵源,而羅馬法是當今世界兩大法係之一大陸法係的主要淵源,《十二銅表法》對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法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羅馬與迦太基的爭霸戰

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人成為意大利的霸主之後,企圖繼續擴張,以稱霸地中海。與此同時,西部地中海的強國——北非的迦太基也在擴張海上勢力。雙方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進行了一場著名的戰爭,其中包括三次大戰。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百多年,因為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史稱“布匿戰爭”。

迦太基(今突尼斯)是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到公元前6世紀時,它已成為地中海的一大強國,擁有70萬人口,相當龐大的陸軍和地中海上最優秀的海軍,版圖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裏群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意大利半島隻有一峽之隔的西西裏島也大部分控製在迦太基手中。雙方的稱霸野心使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緣起於“墨西拿事件”。公元前265年,西西裏島的墨西拿城邦發生雇傭兵起義,墨西拿向迦太基和羅馬兩方求救。迦太基率先出兵幹預,占領了墨西拿。羅馬統治者唯恐迦太基人獨吞整個西西裏,於是於次年派兵侵入西西裏島,由此揭開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序幕。

經過一係列交戰,羅馬軍隊取得了陸上作戰的一些勝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處於優勢。但善於模仿的羅馬人,以一艘擱淺的迦太基戰艦為樣板,在希臘人幫助下,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船隻結構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羅馬人製造了一種搭有尖鉤的活動吊橋,將它鉤到對方戰艦的甲板上,這樣不習水戰的羅馬人就可沿長板衝向敵船,在甲板上打一場陸地戰,充分發揮了羅馬陸軍的戰鬥力。

公元前241年3月,羅馬的200艘戰艦在伊幹特群島大敗迦太基海軍,迦太基不得不求和,賠款3200塔蘭特,羅馬取得了西西裏及其他一些島嶼;後來又乘迦太基雇傭兵起義之機,出兵占領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亞兩個島嶼。羅馬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並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製海權。

羅馬人並沒有滿足於這有限的勝利,而迦太基也不甘心於已有的失敗。公元前219年,迦太基的卓越統帥漢尼拔發兵攻占了歸附羅馬的薩貢托城,羅馬出兵幹涉,次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公元前218-前202)。漢尼拔審時度勢,決定先發製人,於公元前218年春,親率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西班牙出發,沿地中海疾步東進,繞過了羅馬派去堵截他們的軍隊,翻越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口,如天兵天將般出現在意大利的波河平原,羅馬人驚慌失措,屢戰屢敗。公元前217年,在特拉西美諾湖戰役中,羅馬4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執政官陣亡。公元前216年夏,漢尼拔率5萬餘人與羅馬執政官瓦羅率領的8萬多羅馬軍隊會戰於坎尼,即著名的坎尼戰役。漢尼拔事先了解到當地每天午後會刮東南風,於是指揮部隊緊急轉移,處於上風方向,並采用半月形戰陣,把羅馬軍隊卷入口袋之中,重重包圍起來,最後全殲羅馬軍隊。坎尼戰役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第一個合圍之戰,顯示了漢尼拔的卓越軍事才能。

坎尼戰役震動羅馬全國,羅馬人把所有17歲以上的公民征召入伍,又編成兩個奴隸軍團共同對敵。羅馬人一方麵與漢尼拔周旋拖延,另一方麵派軍進攻西班牙,終於使漢尼拔陷入困境。公元前205年,羅馬33歲的年輕將領西庇阿率軍渡海到北非迦太基本土,於是戰場從意大利轉到了迦太基。公元前202年秋,雙方在紮瑪城附近進行最後的決戰。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戰場上被打敗。次年,迦太基被迫與羅馬訂立了屈辱的“和約”:迦太基放棄非洲以外所有領土,除保留10艘艦船外,其餘艦隻全部交給羅馬,賠款一萬塔蘭特。漢尼拔後因羅馬人追捕而自殺。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徹底被打敗,羅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在以後的半個世紀裏,羅馬人對迦太基的仇恨從未消逝。迦太基雖在軍事上無力再與羅馬競爭,但其商業發展迅速,物質財富迅速增加,這引起了羅馬的妒忌,羅馬於公元前149年向不設防的迦太基城和居民宣戰。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前146)實際上是羅馬軍團對已解除了武裝的迦太基居民的一場屠殺。麵對這突如其來的侵略,迦太基措手不及,隻得向羅馬求和。羅馬提出,要迦太基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兒童作人質。當迦太基滿足羅馬這一條件後,羅馬又無理要求迦太基毀掉城市,移居離海15公裏以外的內地。忍無可忍的迎太基居民在悲壯氣氛中同仇敵愾,守城三年。直到公元前146年,羅馬以饑餓圍困迦太基,才突破城外防線。殘酷的巷戰進行了6天6夜,最後許多迦太基人同廟宇同歸於盡,戰至死者達8.5萬。原有60萬人口的迦太基城,隻剩下5萬婦幼老殘被賣為奴隸,羅馬人在夷平迦太基之後,又深犁其土,種上莊稼。一座在古代世界曾經繁榮昌盛的城市就這樣消失了。

羅馬在征服迦太基之後,繼續向地中海東部擴張,接連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和小亞細亞的西部和中部。到公元117年,北到英國,東到波斯灣,以地中海為中心,包括了幾乎全部歐洲,非洲和亞洲很大一部分,都成為了羅馬的領土,布匿戰爭為羅馬打開了通往稱霸世界的大門。

為平民獻身——格拉古兄弟改革

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其勢力範圍不僅涵蓋了幾乎整個意大利,而且擴展到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並建立了許多海外行省。羅馬作為一個奴隸製國家,大量使用奴隸勞動。奴隸主的殘酷壓迫不免激起奴隸強烈的反抗。同時國內土地問題突出,破產失地的農民四處流浪,加劇了社會動蕩。而且兵源不足也引起了公民兵製危機(在羅馬,無產者不得服兵役)。為了振興羅馬,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格拉古兄弟毅然發動了一場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改革運動。

格拉古兄弟出身顯赫,曾接受過希臘啟蒙主義思想的教育,擅長演講。長兄提比略·格拉古年輕時曾作戰於迦太基,後來在努曼提亞戰爭中又擔任過財務官,在平民中享有良好的聲譽。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當選為保民官。就職以後,他首次提出以限製多占土地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改革法案。規定佃戶租用國有土地的限額,收回他們的多餘土地,把這些土地重新分給少地和無地的羅馬公民。每戶公民占有國有土地不能超過1000猶格(約合250公頃),超過部分由國家償付地價後收歸國有,然後分成每份30猶格的小塊土地給無地平民。為了實施這一改革,提比略·格拉古建議成立一個由三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授權他們處理有關收回和分配土地的一切問題。

法案提出後,深得平民的擁護,卻遭到了富人的反對。他們拉攏和收買提比略·格拉古的同僚保民官屋大維,慫恿他利用否決權阻止法案的通過。但後來土地法案以多數票獲得了通過。屋大維被免職。提比略本人,他的18歲的弟弟蓋約·格拉古和他的嶽父——法案的創始人之一阿庇安·克勞狄被特裏布斯大會選為三人委員會。

由於富人們的刁難以及土地關係的複雜,三人委員會收回公地的工作進行得很困難。當年夏天,提比略作為保民官的一年任期即將結束。提比略深知保民官的權限對於今後實施改革的意義,於是決定再度參選保民官。元老派貴族不甘失敗,誣陷提比略是僭主,並將其活活打死,同時被殺的支持者達三百多人。

改革者的血並沒有使改革事業完全停止,元老院懾於平民的不滿,沒敢公然取消土地委員會。在提比略犧牲後,土地委員會補充了新的成員,仍然繼續工作。經過他們的艱苦努力,羅馬的小農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複和發展。

公元前123年,蓋約·格拉古當選為保民官,並承襲了提比略的改革。蓋約比提比略小九歲,他同哥哥一樣,為人耿直,處世嚴謹。但二人在性格和作風上頗有差異。提比略溫文爾雅、嚴肅理智;蓋約性情急躁、咄咄逼人,演講時慷慨激昂,對民眾更具吸引力,對貴族保守派更具危險性。蓋約的改革已不限於土地法案,而是把改革運動加以擴大和發展。

蓋約上台以後,推出了土地法和移民法。土地法大體是提比略土地法的重複。移民法針對羅馬國內的國土已不適應國家人口增長的需要,規定在意大利南部的納普圖尼亞和北非的迦太基建立兩個移民地。參加移民的成員一般由最殷實的公民組成。另外著名的法令還有:

糧食法。由國庫以廉價或免費形式向城市貧窮公民定期提供糧食。

兵役法。這一法律規定不得征召17歲以下的人入伍。凡應召士兵所用的被服,皆由國家供應。

行省授命法。這一法律規定元老院必須在執政官選出以前指明其卸任後服職海外的行省。

此外,蓋約在保民官任期內,還提出並實施了審判法和亞細亞包稅法。根據審判法,法庭陪審官不得像以前那樣完全由元老院任命,而改由從騎士和元老二個等級中任命,各出300名。亞細亞行省包稅法規定,將新近獲得的帕加馬地區的征稅權包給騎士,征收該行省年產量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

然而蓋約的改革也並非十全十美,他提出給意大利某些“同盟者”以公民權,其目的是想要爭取更廣泛的支持者。但這一激進提議不但遭到元老派的強烈反對,連那些不願把權力分給意大利人的平民也表示反對。由於失去了平民的支持,公元前122年夏天競選保民官時蓋約落選。

於是元老貴族派早已策劃的報複行動開始了。公元前121年在卡皮托林的一次會議中雙方發生衝突,蓋約及其支持者雖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最終經不住有組織的武裝襲擊,當場有三千多人遇害。蓋約逃入叢林,在絕望中自殺。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最終失敗了,但作為有膽有識、富於獻身精神的政治家,他們深得羅馬人的懷念和敬仰。改革的主觀意圖雖然是維護羅馬奴隸製國家的長遠利益,但是客觀上多少維護和改善了小農的地位。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從一定意義上也說明,羅馬大土地所有製的發展和公民兵製的瓦解已不可避免。

馬略軍事改革和蘇拉的獨裁統治

格拉古兄弟死後,元老院瘋狂反攻,宣布任何私人占有的意大利和行省公地皆屬私產,大土地的占有不再受任何限製。在這種背景下,小農紛紛破產,建立其上的羅馬公民兵製也隨之瓦解,羅馬兵源逐漸枯竭,軍紀敗壞,士氣渙散,導致羅馬在對北非努米底亞國王的朱古達戰爭中屢次敗北,雄風不再。就在這時,羅馬著名的軍事家蓋約·馬略進行了一番改革。

蓋約·馬略出生於普通農民家庭,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多年的戎馬生涯,使他不僅深得士兵愛戴,而且深深了解軍隊中存在的問題。

馬略就任執政官之後,他放棄征召有產公民服役的公民兵製,改行募兵製,凡誌願又符合服役條件的公民無論財產等級皆可應募入伍。服役期為十六年,國家負擔武器裝備並發薪餉,退伍後分給土地。馬略還把屬於同盟者身份的意大利城市和農村的自由民征募入伍,加之大量的無產貧民皆可參加軍隊,羅馬兵源問題得到解決。馬略整頓軍紀,嚴格訓練,使士兵戰鬥力大為提高。公元前107年,馬略以執政官身份率領他訓練的新兵奔赴戰場,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馬略乘朱古達戰爭勝利之餘威,又擊敗了侵入波河流域的森布裏人、條頓人,並連任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的執政官。

公元前105年,原居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基姆伯爾人和特烏托涅斯人為找尋新的居住地,向西南遷移。這些日耳曼部落推進到阿拉烏西奧附近,殲滅8萬多羅馬軍隊。馬略率軍打敗了日耳曼人的進攻,成了羅馬最有聲望的人。在對日耳曼人戰爭期間,馬略全麵完成了軍事改革。在迎擊日耳曼人途中,馬略毫不放鬆軍隊訓練,讓士兵背負行囊,長途行軍;為了保證供應,他還組織軍隊修建運河,使士兵習慣於土方工作。另外,馬略改變了羅馬軍隊曆來相傳的隊形排列,擴大了戰術單位,軍團人數由4200人增加到6000人。

馬略的軍事改革結束了羅馬公民兵製度,解決了因小農衰微導致的兵源枯竭問題,使大量的無產貧民加人軍隊,既鞏固了羅馬政權,又穩定了羅馬社會。但是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變成了長期服役的職業軍隊,士兵成了雇傭軍人,必然嚴重依賴將領,軍隊日益成為將領個人實現政治野心、奪權政變、製造內亂的工具,為軍事獨裁政治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魯蘇斯重提給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權的法案,遭到暗殺,意大利人憤然掀起“同盟戰爭”(公元前91-前88)。戰爭的結果使大多數的意大利人獲得了羅馬公民權。在同盟戰爭中,馬略的部將蘇拉屢建軍功,聲望逐漸超過了馬略,並取得了對米特拉達梯戰爭的指揮權。蘇拉出身於元老貴族家庭,在當選為公元前88年的執政官之後,儼然以元老派的代表與馬略相爭。年邁的馬略不甘寂寞,奮起同蘇拉爭奪。騎士、平民、新公民和馬略手下的老兵也反對蘇拉,擁戴馬略為統帥。

在馬略的策動下,公元前88年,保民官盧福斯利用自己控製的一支號稱“元老院反對者”的武裝,強行通過法案,剝奪蘇拉的指揮權,轉而交給馬略。蘇拉聞訊,率軍進攻羅馬。羅馬軍隊向自己城市進軍對羅馬來說是史無前例的。蘇拉很快進入羅馬。馬略被迫逃亡北非。蘇拉掌權之後,取消了平民會議,限製保民官權力,元老院被宣布為最高權力機關,不經元老院批準,公民會議不得通過任何法案。他還指派300名黨羽充任元老,使元老院成為他個人權力的工具。

公元前87年,蘇拉率軍出征離開羅馬後,馬略卷土重來,聯合執政官秦納,控製了羅馬政局,恢複盧福斯的法案,取消部分債務,增加糧食分配,實行幣製改革。與此同時,他們實行前所未有的恐怖統治,宣布政敵不受法律保護,搜捕蘇拉黨羽,屠殺持續了五晝夜。

不久馬略去世,領兵在外的蘇拉在巴爾幹和小亞戰場屠戮16萬人後重建羅馬的統治,公元前83年,蘇拉率大軍奔返羅馬,隨即展開激烈的內戰。此時秦納已死,但他和馬略的餘黨尚在,戰鬥十分殘酷,死者達到10萬之多。公元前82年,蘇拉攻入羅馬,90名元老、15名高級長官和2600名騎士列人蘇拉的公敵名單。一時血雨腥風籠罩羅馬,無數的貴族和平民遭到屠殺,財產被掠奪。這可能是羅馬城內,羅馬人對羅馬人的最大的一次屠殺。

蘇拉從此獲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被“選舉”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蘇拉卻沒有建立帝製,執政官仍在選舉,在立法和司法上,元老院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已形同虛設。蘇拉開創了羅馬曆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實際上邁出了否定共和原則、取消共和製度的第一步。公元前79年,就在蘇拉權勢如日中天之時,他在一次公民大會上突然宣布放棄所有的權力。蘇拉的引退,是一個曆史之謎。引退後的第二年,蘇拉病死,但其黨羽憑其餘威依然控製著羅馬,這種黑暗僵死的局麵直到斯巴達克起義時才被打破。

英名永存——斯巴達克起義

古羅馬在長期的征戰中,掠奪了大量土地、財富以及人口。在古羅馬,到處都是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失去人身自由,淪為“會說話的工具”,在市場上任人買賣,在皮鞭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公元前2世紀,羅馬奴隸製度達到了全盛時期,對奴隸的壓迫也達到了極致。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斯巴達克起義是羅馬共和國晚期奴隸反抗奴隸主階級殘酷壓迫的一大壯舉。

斯巴達克(?—前71)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因為他體魄強健,又有一定的軍事素養,於是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

古羅馬的奴隸主們為了取樂,建造了巨大的鬥獸場,最大的能容納5萬觀眾。角鬥開演前,舉辦人會貼出廣告,招攬觀眾。成千上萬的貴族、奴隸主、大商人和平民蜂擁而來。觀看角鬥最刺激的莫過於下注賭博。角鬥士在場上的勝負直接關係到這些賭徒的進賬,因此場上的局麵往往十分狂熱。

角鬥士們一般都是奴隸,多為色雷斯人、高盧人和日耳曼人,也有非洲人和其他地方來的戰俘。在角鬥士學校裏,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過著或與野獸相拚,或者自相殘殺的生活。終於,斯巴達克和其他角鬥奴隸們不願屈服於任人宰割的命運,決定以暴動方式贏得自由。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我們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也絕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正在斯巴達克秘密籌劃起義之時,有叛徒走漏了風聲。斯巴達克果斷決定馬上行動,角鬥士們拿起了廚房裏的刀和鐵叉,衝向校門,殺死了警衛,奔向牢籠外的廣闊天地。

當時跑出來的角鬥士共有78個。路上他們奪取了一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襲擊了幾個奴隸主莊園。斯巴達克率領角鬥士們在維蘇威山上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角鬥士們推舉斯巴達克為首領,克裏克蘇、恩諾麥伊為部將。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約一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非正規軍。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裏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製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製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裏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派遣了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裏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在戰略進軍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意大利,向北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克裏克蘇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克裏克蘇率領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原擬北進,遭到羅馬軍隊的堵截,轉而回師南下,將追擊的兩股羅馬軍隊各個擊破,並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這時的斯巴達克隊伍已臻於極盛,據說達12萬人。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意大利。在齊紮爾平斯高盧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此後起義軍並沒有按原計劃翻越阿爾卑斯山,而是掉頭南行,這引起了羅馬城內的一片恐慌。但是斯巴達克認為進攻羅馬時機尚未成熟,於是直奔意大利半島南端,打算渡過墨西拿海峽,占領西西裏島。由於事先允諾提供船隻的海盜違約,渡海未成。此時元老院已任命大奴隸主克拉蘇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克拉蘇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挖了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裏,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切斷了起義軍撤回意大利的後路。但是,起義軍仍然突破了這道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3/2。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占領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這時,克拉蘇獲得了從西班牙返回的龐培大軍的增援,實力大增。在阿普裏亞省南部,雙方展開了實力懸殊的生死決戰。斯巴達克身先士卒,決心殺死克拉蘇,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隻好在地上曲著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裏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意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達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製的經濟危機,也使羅馬政治體製的弊端更加暴露出來,加劇了奴隸主統治集團內部民主派和元老派之間的鬥爭,最終導致共和製度的瓦解。

從“前三頭同盟”到愷撒獨裁

公元前146年,羅馬進入晚期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羅馬危機四起,奴隸起義和平民運動風起雲湧,共和製統治形式已經過時,帝製的建立是奴隸製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於羅馬共和國為元老貴族所壟斷,改製的阻力極大。不過在蘇拉和馬略的黨爭中,許多共和製的支持者被殺,反對共和的勢力日益強大。在這種背景下幾個軍事政治強人相繼登上了羅馬政治舞台。他們就是靠鎮壓斯巴達克起家的克拉蘇、憑借剿滅海盜和勝利結束米特裏達提戰爭的龐培和野心勃勃的沒落貴族愷撒。

三人之中,克拉蘇有雄厚的財力,龐培有強大的羅馬軍團,而愷撒隻有慷慨好施之後留下的巨額債務。克拉蘇與龐培很快一同當選為公元前70年的執政官,上任之後馬上恢複了保民官的權力,並把司法權和包稅權重新讓騎士分享。不過二人之間卻存在著不可化解的矛盾——二人都想壓倒對方,成為羅馬國家的操縱者。這給了愷撒可乘之機,他才智過人,善於籠絡人心,經常為平民舉辦盛大的演出並提供免費的飲食。另外,愷撒有膽有識,敢於揭露元老貴族的貪汙行徑,因此在騎士和平民中逐漸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公元前62年,愷撒步入羅馬政壇,得到了下一年出任西班牙總督的肥缺,但他在經濟上卻陷入困境。債主們的逼債使他難以成行。這時克拉蘇慷慨解囊,替他還債做了擔保,愷撒這才得以赴任。克拉蘇此舉的目的在於拉攏愷撒對抗龐培,同時也想借助愷撒提高自己的地位。

愷撒在西班牙用心理財,收獲頗豐。公元前60年愷撒回到羅馬。這時的龐培正與元老院明爭暗鬥。由於龐培在東方戰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滅亡了本都王國,吞並了塞琉西王國,攫取了許多戰利品,這一切引起了元老院中各方權貴的妒忌。元老院拒絕了龐培擬定的東方政策並不給其老兵分配土地。龐培怨恨元老院,又對參與作梗的克拉蘇十分不滿,於是和愷撒交好。在愷撒的周旋下,龐培和克拉蘇暫棄前嫌,公元前60年三人出於各自的政治圖謀結成秘密同盟,與元老院共和派抗衡,史稱“前三頭同盟”。在龐培和克拉蘇的支持下,愷撒當選為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愷撒上任後,設法批準了龐培在東方的全部決策,並實行土地法,分給龐培老兵和多子女公民以土地。另外,愷撒還減免在亞洲的包稅金三分之一,以籠絡以克拉蘇為代表的騎士包稅商。

愷撒深深明白要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還需要更多的業績和實力。於是他看中了高盧行省,出任該地總督,將其作為自己的發展基地。古代高盧在地理環境上通常以阿爾卑斯山為界,分為山南高盧和山北高盧兩部分。山南高盧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之交歸入羅馬版圖,作為羅馬的一個行省。而山北高盧則處於羅馬控製之外,居住著自由的高盧人。山北高盧地域遼闊,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征服這裏是愷撒多年來的夢想。愷撒上任後,以四個軍團的兵力,利用高盧本地各部落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步之蠶食,逐漸征服了高盧全境。

愷撒在高盧的勝利大大刺激了龐培和克拉蘇的貪欲。公元前56年,三頭為鞏固其政治聯合在伊達拉裏亞北部的路卡舉行會議,決定愷撒續任高盧總督5年(公元前54-前49),龐培和克拉蘇出任公元前55年執政官,任滿後龐培出任西班牙總督五年,克拉蘇則為敘利亞總督五年。三頭都在為自己積蓄力量。克拉蘇在東方輕敵冒進,於公元前53年在帕提亞被殺。三頭從此剩下兩頭。

早在三頭掌權之初,愷撒就與元老院關係不睦,他曾指使保民官克勞狄指控以西塞羅為首的元老貴族在挫敗喀提林陰謀時,未經審判就處死了羅馬公民,致使西塞羅被放逐。克拉蘇死後,愷撒在高盧繼續擴張,將羅馬疆域擴展到今天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地區,並渡過萊茵河,深入日耳曼,還兩度侵入不列顛。他把在高盧的業績寫成《高盧戰記》一書,為自己樹碑立傳。愷撒在高盧的勢力迅速膨脹,引起元老院的恐慌。元老院遂與龐培聯合,擁戴龐培當上了史無先例的“單獨執政官”。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龐培決定,愷撒應在下一年總督屆滿時交出兵權並解職回國。愷撒聞訊,毅然率領身邊僅有的一個軍團,跨過盧比孔河,進軍羅馬。龐培和元老院猝不及防,逃往希臘。在公元前48年的法薩盧戰役中,愷撒徹底擊敗龐培,龐培逃至埃及被殺,愷撒追至埃及,趁機幹預托勒密王朝的王位之爭,扶立美麗的克萊奧帕特拉為埃及女王。公元前46年—公元前45年,愷撒又平定了龐培在非洲和西班牙的殘餘勢力,從而勝利地結束了內戰。

公元前48年,愷撒被選為終身保民官,並擔任五年執政官。公元前45年,又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繼蘇拉之後,愷撒又一次建立了獨裁統治,這時的羅馬共和製已經名存實亡了。愷撒掌權期間,徹底改組了元老院,將元老的數目增至900人,使元老院成為他的統治工具。愷撒還采取了許多新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包括:增加行政官員數目,提高行省地位,擴大羅馬公民權範圍,建立移民城市以安置老兵和貧民等等。

然而愷撒的獨裁未能完全消除共和傳統的習慣勢力,他未料到元老院的舊元老已利用這種傳統勢力把他的一些親信轉變為共和派,並在反對獨裁、恢複共和的旗幟下密謀將其殺害。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的一位親信布魯圖斯與同夥卡西烏斯在元老院會議廳向愷撒連刺二十三劍,一代天驕就這樣死於親信的劍下。

“後三頭同盟”和奧古斯都·屋大維

愷撒被刺身亡後,羅馬政局又趨於動蕩。許多民眾在愷撒掌權時得到了好處,他們紛紛指責共和派元老貴族心目中的“殺暴君者”——布魯圖和卡西烏斯為凶手,為愷撒複仇的聲浪此起彼伏。這時的羅馬政壇上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權力爭奪。一個年輕有為的政治明星冉冉升起,這就是蓋烏斯·屋大維。

屋大維是愷撒的侄孫,被愷撒收為養子並指定為繼承人。屋大維當時僅是一個18歲的青年,既沒有軍隊,也沒有政治勢力。但他胸懷大誌,頗具政治頭腦,依靠愷撒的財產和聲望,逐步建立自己的地位。這一時期安東尼成為愷撒派主要頭目,由於愷撒派缺乏對奪權鬥爭的統一籌劃,以“羅馬散文泰鬥”西塞羅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強。西塞羅和元老院看中了屋大維的能力,想利用他對抗安東尼。而屋大維也很聰明,他先和元老院合作,迫使元老院補選他為公元前43年的執政官,一旦羽翼豐滿,他就轉而和反元老院的勢力聯手。同年秋,屋大維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曆史上所謂的“後三頭同盟”。三方協議分治天下五年:安東尼統治高盧;屋大維控製非洲、西西裏與撒丁尼亞;雷必達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羅馬則由三人共治。至於東方,由於尚在布魯圖和卡西烏斯的控製之中,歸安東尼與屋大維處置。

與“前三頭同盟”秘密結盟共同對付元老院不同的是,“後三頭同盟”是公開結成,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認可,取得五年間處理國家事務的合法權利。後三頭掌權在為“愷撒報仇”的名義下,在羅馬發布了公敵宣告,在這場報複的浪潮中,包括西塞羅在內的300名元老和2000名騎士喪命。公元前4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進軍希臘,與共和派軍隊進行了腓力比戰役,結果布魯圖和卡西烏斯兵敗自殺,共和派的勢力被徹底摧毀。

公元前40年,後三頭在肅清政敵後再次劃分勢力範圍:安東尼控製羅馬東部地區,屋大維統治意大利和高盧,雷必達統轄北非。屋大維坐鎮羅馬,逐漸和元老、騎士等上層統治分子取得妥協,又以公民領袖自居,漸漸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公元前36年,屋大維在肅清了龐培之子小龐培在西西裏和撒丁尼亞的勢力後,順勢兼並了北非,解除了雷必達的軍權,至此“三頭同盟”變成了兩強對峙。

這時的安東尼坐鎮東方,卻在政治上毫無建樹,他與曾經迷倒愷撒的克列奧帕特拉結婚,且宣稱要把他治下的領土賜予克列奧帕特拉之子,這些醜聞為屋大維反對安東尼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公元前32年三頭分治協議五年期滿,屋大維和安東尼公開決裂。屋大維以武力迫使親安東尼的兩位執政官和300名元老東逃,慫恿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布安東尼為“祖國之敵”,並向埃及女王宣戰。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大戰於希臘的阿克興海角。此役雙方旗鼓相當,交戰初期勝負難分,但督戰的克列奧帕特拉卻在戰鬥最激烈時率埃及艦隊撤退回國,安東尼跟隨而去,全軍遂告瓦解。阿克興的勝利奠定了屋大維主宰帝國全境的權勢,成為愷撒事業的真正繼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維進軍埃及,安東尼和克列奧帕特拉雙雙自殺。托勒密王朝滅亡,埃及被並入羅馬。

公元前29年秋,屋大維返回羅馬,成為羅馬內戰時代唯一也是最後的勝利者,並揭開了羅馬曆史上新的一頁——共和製走向覆亡,帝製在羅馬建立起來。

屋大維專權的建立事實上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23年,屋大維連任十年執政官。公元前30年,屋大維被授予終生保民官的職權。公元前29年,屋大維凱旋羅馬後,又獲得了“元帥”稱號,同年被賦予監察官權力。公元前28年,屋大維榮膺首席元老。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維在元老院發表演說,假意放棄權力,恢複共和,結果獲得了元老院贈予的“奧古斯都”(拉丁語,意為至尊、神聖)尊號,並懇請他直接管轄高盧、西班牙和敘利亞三個行省,統率二十個軍團,為期十年,後來這個期限又被延長。以後,屋大維又獲得了大祭司長這一最高宗教職務,並獲得“祖國之父”的最高榮譽稱號。從此,屋大維集羅馬國家的政治、軍事、宗教等一切大權於一身,他個人也被神化,在意大利和行省建造了供奉他的祭壇和神廟。共和國時期的各種官職和政治機構此時雖然依然存在,但屋大維的權威已淩駕於元老院和其他所有官職之上。屋大維之所以要建立這種元首政製,是因為羅馬近500年的共和傳統根深蒂固,盡管時局的發展迫使人們不得不逐漸習慣於新的個人權力。蘇拉、愷撒建立獨裁統治之後,誰也不敢公開稱王稱帝,愷撒剛剛露出一點兒想當國王的跡象,就招致殺身之禍。屋大維是一個富有遠見、少年老成的人,因此他並未直接稱帝而是采用了“元首”的稱號,建立了元首政製的獨裁統治形式。不過,元首製還不是絕對的君主專製,因為元首的權力從理論上,來自羅馬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而且元首並不世襲。元首製從公元前27年一直延續到284年,這一時期在羅馬史上被稱為“早期帝國”。

屋大維統治期間,依靠和保護元老貴族和騎士及行省貴族,保護有產平民,鎮壓和籠絡流氓無產者,對奴隸實行嚴厲的統治。此外,他還頒布了一係列法令,以整飭日益腐化墮落的社會道德,複興羅馬傳統的淳樸風尚,健全家庭關係,獎勵生兒育女,提倡節儉生活。他還恢複羅馬古老的宗教崇拜,大興土木興建神廟,他熱衷於羅馬公共工程的建設,興建了眾多劇場、水道、浴池,把一座磚造的羅馬變成了大理石造的羅馬。

屋大維還建立了新的貨幣製度;增設在他親自監督下的中央集權製法庭;多次賜給一些城市和行省地方自治權;堅持以知識經驗作為錄用行政官吏的依據;借地方總督的權威直接監督控製行省官吏,並對貪汙受賄和橫征暴斂者嚴加懲處;廢除了能夠導致上述腐敗的行省包稅製,任命一些有固定薪水的人做收稅人。

公元14年8月18日,屋大維去世。在他統治的四十多年中,羅馬帝國出現了安定局麵,並持續兩百年之久,史稱“羅馬和平”。

基督教的源起

基督教、佛教與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大約於公元1世紀二三十年代產生在散居小亞等地的猶太下層人民中間,不久便迅速傳播於羅馬帝國全境。基督教相傳為拿撒勒人耶穌所創立,因此基督教的人信仰上帝,崇奉耶穌為“救世主”。“救世主”的本意為上帝敷以聖膏油而派遣來拯救世人的使者,在希伯來語裏一般稱“彌賽亞”,希臘語稱“基督”,該教就由此而得名。

基督教最早出現於猶太的下層人民中間是有其曆史根源的。猶太人在曆史上曾曆經劫難,飽受艱辛。他們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在公元前8世紀受到亞述重兵的蹂躪,到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滅亡了猶太王國,大批猶太居民被擄往巴比倫(其中一部分猶太人淪為奴隸),這就是所謂的“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滅亡新巴比倫,允許猶太人返回故土。波斯帝國滅亡後,猶太人又淪入塞琉西王國的統治之下。公元前165年起,猶太人曾在猶大·馬卡比領導下掀起鬥爭,一度贏得獨立。公元63年羅馬征服巴勒斯坦,猶太人又在羅馬統治下受苦受難,於公元66年、132年一再發動大起義,都遭到殘酷鎮壓。猶太人或遭屠戮,或背井離鄉。亡國和失敗的命運使猶太民族備感絕望,早在公元前2世紀,猶太下層居民中流行一種宣揚“救世主”將要來臨的秘密教派,在小亞各地的猶太居民中出現許多傳教的“先知”。基督教就是從這種新的教派中形成的。

基督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還有其特定的思想來源。在教義和教規方麵,基督教繼承和吸收了包括猶太教在內的古代東方宗教和希臘古典哲學的一係列精神財富。早期基督教的“救世主”觀念和崇奉一神的思想顯然來自猶太教。希臘、羅馬的哲學,亞曆山大裏亞學派斐羅的學說、斯多葛派哲學和昔尼克派的倫理學對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斐羅學說中的“邏各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可與“救世主”思想相結合。斯多葛學派的人皆是神的奴隸,在神的麵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忍耐順從、精神懺悔、禁欲主義、宿命論等觀點都為基督教義提供了思想元素。

在信仰方麵,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也創造了人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人類與生俱來就犯有“原罪”,必須依賴上帝和他所差遣的救世主“耶穌”的救贖。上帝為了拯救人類而顯靈,使童貞女瑪利亞未婚而孕生了耶穌。他作為上帝的使者來到世間,招了十二名門徒,在巴勒斯坦傳教,扶危濟困,後來由於弟子猶大的叛賣而被害,但死後三天又複活(是日為複活日)顯靈,然後升天。相傳耶穌將在世界末日再臨世間,摧毀罪惡,重建幸福的“千年王國”。

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兩部。《舊約》原為猶太教經典,後被基督教徒所接受。公元2世紀,傳道者編成了《福音書》,流傳至今的有《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迦福音》和《約翰福音》四種,並構成《新約聖經》的主要內容。

天國思想反映了早期基督教徒的社會觀,一是反對富人的貪婪和羅馬的暴虐統治;一是樸素的社會平等思想。後者反映在宗教上,就是所謂的在上帝麵前人人皆平等,人人皆有罪,上帝救人人,忍受人間苦,死後升天國。最早的基督教徒多是奴隸、被釋奴隸、手工業者、城市平民等下層社會民眾。他們在城鎮組織一些小規模的公社,以十字架為標誌,過財產共有的生活,信徒一律平等地在一起聚會、聽道、禱告、聚餐、互助。使徒是這種公社的組織者、傳教人,募集捐款供公社需用。公社的領導人是長老和執事,後來又增設財務監督。到公元2世紀末,各城市的公社逐漸聯合而成立教會。

從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和活動來看,主要是下層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的社會運動。他們反對羅馬統治,不信奉羅馬舊神,不崇拜皇帝,因而遭到了殘酷鎮壓。公元64年,尼祿皇帝對基督教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迫害,殺死了許多基督徒。到公元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各地的起義風起雲湧,連綿不斷。羅馬政府對基督徒的迫害愈演愈烈,禁止教徒舉行禮拜,沒收他們的財產,屠殺傳道者。然而政治迫害並未能阻擋基督教的迅速發展。

從公元2世紀後半期起,由於基督教的迅速傳播,城鄉中等階層的有產居民(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富裕農民等)和其他有產者也紛紛入教。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因遭受奴隸製危機的損害而感到惶恐無望,而且這時基督教已從公社轉向成立教會,整個羅馬,約有5%的人口入了教,教會的力量使人們對它產生了精神上的依賴。各地的教會便利了商人、手工業者的營業活動。有產者加入教會,改變了早期基督教的社會成分,從而使基督教的思想和組織也隨之改變。他們向教會捐獻財物,加上比較有文化教養,因而在教會內影響較大,並逐步取得了領導地位。同時,早期基督教那種平等博愛、同舟共濟、敵視富人、反對羅馬的精神也漸趨消失,而勸人馴服、愛仇如己、希冀來世的教義,則被提到主要地位,甚至宣揚既要服從善良的主人,也要服從嚴厲的主人,“把王國給國王,把天國給上帝”等主張。因此,到2世紀下半葉,基督教經過演變,其主導勢力已是富有者和奴隸主。

在公元3世紀時,基督教得到了更迅速的發展。受到震動和打擊的奴隸主、大地主、大商人、官僚,甚至皇帝的親屬,也有一些加入了基督教。教會也有所發展,羅馬、拜占庭、迦太基、亞曆山大裏亞等城市,成為其所在地區教會的中心,並漸漸發展成為領導所在地區教會的上級教會。教會的領導權轉到了大有產者的手中,基督教從而失去了被壓迫者宗教的性質,逐步蛻變為剝削階級手中的工具。公元392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基督教由原先被壓迫民眾的宗教,終於完成了與帝國政權的結合,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影響是廣泛且又深遠的,無論是在建築藝術、文學、道德、政治和法律等方麵,還是在科學及社會生活等方麵,莫不如此。尤其是近代,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基督教在世界範圍內都得到了傳播。

龐貝古城的黃昏

公元1、2世紀之交,羅馬進入了鼎盛時期。龐貝城是昔日羅馬輝煌的一個縮影。當時的龐貝西臨海水湛藍的那不勒斯灣,北靠巍峨峻峭的維蘇威火山。流向那不勒斯灣的薩爾諾河繞龐貝而過,連接起古羅馬帝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令龐貝城中商賈雲集。這裏土壤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饒,在成排的葡萄架和油橄欖間,龐貝人栽種著穀物、蔬菜,還有無花果和迷迭香。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卻被突然發生的火山爆發掩埋在深深的地下,直到18世紀,才重見天日。

龐貝城的開發始於公元前8世紀前葉,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成為羅馬的一個自治城市,人口約兩萬。龐貝城麵積約1.5平方公裏,四周砌有石頭城牆,周長4.8公裏,共有8個城門。城內4條主街呈井字形,兩側為人行道,中間走車,石板路麵上留下了深深的轍痕,可見當年車水馬龍的情景。所有十字路口都有用大理石砌成的水池,飾有精美的雕像,池內儲存著清澈的泉水。泉水是通過高架水槽從城外引到城內最高點的水塔,再由水塔流入各個公用水池和豪門宅院。

城區西南部有一個長方形廣場,城內最宏偉的建築物,如政府、法院、大廟宇等都集中在廣場四周。政府規模很大,設有議事廳,供頭麵人物辦事。法院是一座兩層的長方形建築物,這裏不僅進行司法審判,而且還供商人們簽訂貿易合同。廣場的東北是商場。從發掘出來的情況看,這裏店鋪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生意非常興隆。有一家水果店,貨架上擺放著品種豐富的水果,如胡桃、栗子、無花果等。雖然年代久遠,但形狀依稀可辨。一家麵包房裏還有烤熟了的麵包,上麵店主的姓名還很清晰。

城的東南角是規模宏偉的競技場和大劇場,經常有角鬥士比賽和其他娛樂活動在這裏舉行。龐貝城內的競技場是現存的羅馬競技場中最為古老的一個,可以容納兩萬人左右,也就是剛好可以容納全城的居民。在龐貝的角鬥士學校裏,發掘出63具身戴鎖鐐的角鬥士骨骸,很明顯,在災難降臨時,沒有人會考慮他們的安危,他們就這樣被活埋了。

古羅馬人的貧富差距懸殊,窮困的人隻能住在簡陋的公寓,商人和貴族卻享有華麗的豪宅和成群的奴仆。在龐貝城的遺址裏,保存下來許多富豪的住宅。住宅的大門都有大理石圓柱和雕有花紋的門樓。走廊和庭園樹立有天神和野獸的塑像。牆上的壁畫和地板上的鑲嵌畫都十分精美。有一幅生活氣息濃厚的壁畫,再現了當時金屬工藝、香料製造、花木栽培、葡萄種植、染布等行業的生產過程。另一幅壁畫上麵,長著雙翅的三位仙女,正在花叢中精心采摘各種鮮花。

在當時,到公共浴場洗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浴場用大理石砌成,而且設計十分細致,更衣室、按摩室、美容室等樣樣俱全。浴池設有冷熱水管道可以調節水溫。此外還有設於最裏麵的女士專用浴池。可想而知,當時龐貝的市民已達到的富裕程度。

龐貝人倚仗優越的自然環境,過著富足的生活。直到災難發生的那一刻,龐貝人都不知道,他們腳下的沃土其實是不遠處那座火山的饋贈。龐貝人還不知道,這座已經聚集了幾百年力量的火山一旦爆發,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將在瞬間被摧毀。

公元79年8月23日深夜,維蘇威火山爆發了。頃刻之間,天色昏暗,大地搖撼,連平靜的那不勒斯灣也翻騰起洶湧的浪濤。噴起的熔岩,落地時凝固成石塊。大量的石塊和火山灰,把火山附近的地麵全覆蓋了起來。接著又下起暴雨,引起了山洪暴發。大水挾帶著石塊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勢不可擋地向龐貝傾瀉下來。龐貝人驚駭萬分,在街道上狂奔。人們紛紛被礫石擊中而倒下,下落的火山碎屑不斷堆積起來,不堪重負的建築物連連倒塌。岩漿騰起的氣浪燒烤著路邊殘剩的房屋和依然躲藏在那裏的人。緊接著,黑色的火山灰從火山口上空滾滾而來,密不透風地封堵住龐貝城中每一扇門、每一扇窗戶,封堵住那些在礫石的襲擊中僥幸存活的龐貝人的眼睛和胸腔,令他們最終因窒息而死。另外火山噴發產生的有毒氣體也是許多人致命的原因。

當時的龐貝城,一連三天沒見太陽,火山碎屑將整個龐貝城掩埋,最深處竟達19米,直到千餘年之後才被人發現,默默訴說著當年羅馬社會的繁榮景象。

帝國落日——西羅馬帝國的覆亡

公元1至2世紀,羅馬帝國達到鼎盛,甚至把地中海都變成了帝國的內海。然而,到了公元3世紀,羅馬卻邁入了政治、經濟、軍事、精神文化的全麵危機時期,曾經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風雨飄搖,江河日下。其實在羅馬帝國的輝煌時代就埋藏著走向衰落的隱患。

帝國為了維護統治,維持著龐大的官僚機構,供養了幾十萬軍隊,使人民的負擔十分沉重。軍官縱容軍隊去搶劫。當官的則爭權奪利,貪汙成風。奴隸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為了炫耀太平盛世,帝國政府逐年增加節慶娛樂日,公元1世紀時每年有66天節日,到公元2世紀時,竟達到123天,比全年時間的三分之一還要多,節日和紀念日裏,還要舉行盛大的遊藝活動。奢侈之風盛行的結果,使作為中小生產者的羅馬自由平民也不事生產,靠國家和社會施舍度日。創造社會財富的隻剩下田莊裏的奴隸和各地被征服的民族。由於自公元1世紀起,羅馬帝國停止了大規模對外擴張,擄掠人口的活動也隨之平息。這樣奴隸來源逐漸枯竭,價格不免上漲。到了公元3世紀,一個健壯的奴隸,售價在300銀幣至500銀幣。奴隸主們越發加重了對奴隸的剝削以獲取補償。殘酷的壓迫激起了奴隸們強烈的反抗,他們怠工、破壞工具、逃亡,還公開舉行起義。奴隸主們隻好把莊園土地分成小塊,租給隸農耕種。隸農,早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已經存在,但最初是指自由租佃者,他們除交納一定的地租外,經濟上是獨立的,法律上是自由人。這樣羅馬社會賴以生存的奴隸製經濟基礎受到了嚴重破壞。羅馬帝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危機。農業的衰落使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缺乏原料支持,也逐漸敗落下去,導致國家財政枯竭。政府為了解決龐大的開支的問題,隻好加重稅收,發行劣幣,從而又引發了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在經濟危機麵前,羅馬中央政府不僅毫無對策,相反地,卻因為內部的權力爭奪愈演愈烈而使政局越發動蕩不安。手握重兵的將領專橫跋扈,皇帝的廢立基本上掌握在他們手中。公元235年以後的五十年中,皇帝更換居然有十個之多。

最高統治層的不穩定,給了一些邊遠地區脫離羅馬帝國控製的機會。正當帝國內部陷入長期混亂的時候,居住在帝國北部邊陲的許多所謂“蠻族”受匈奴人衝擊,紛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蠻族”主要是指日耳曼人各部落,包括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等。羅馬人難以抵擋日耳曼人內遷,隻好采取“以蠻製蠻”的策略:允許一部分蠻族人移居境內,讓他們抵製另一些蠻族入境;或是招募他們為兵,以對付內憂外患,結果帝國境內的蠻族日益增多。

公元284年戴克裏先登基,對官僚體製和軍隊作了一些改革和整頓,稍稍穩定了帝國混亂的局麵。戴克裏先退位以後,繼承帝位的是君士坦丁。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後改名為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公元395年,狄奧多西皇帝去世。他留下遺囑,把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讓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擁有從黑海到亞得裏亞海之間的廣大地區,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這個國家後來又叫做拜占庭帝國,它一直存在到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的領土比東羅馬帝國要大一些,包括現在的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比利時、英國的大不列顛、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的西北、地中海的整個西部,以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亞的北部。首都仍設在羅馬。兩個帝國形成後,各自經曆了不同的曆史命運。由於東部地區相對較為穩定,拜占庭以新的社會形態跨入中古時期,又存在了一千多年。而西羅馬帝國受到日耳曼人的衝擊,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就很快滅亡了。

公元408年,一支哥特人在他們的首領阿拉列的率領下,侵入意大利北部,向羅馬挺進。不久,哥特人占領了羅馬的港口奧斯提亞,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內人口眾多,人們立刻陷入饑荒,隨後又爆發了瘟疫,死者眾多。羅馬元老院迫不得已派人去向阿拉列求和,獻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0磅,綢料4000匹,皮革3000張,東方胡椒3000磅,又提交一些貴族做人質,才換取哥特人的解圍,被允許到港口買糧。和平是短暫的。公元410年,阿拉列決定打進羅馬城並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劫三天。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城裏的羅馬奴隸為攻城者打開了城門,號稱“永恒之城”的羅馬陷落了。三天三夜的洗劫,四麵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室化成了焦土一片。哥特人是貪圖羅馬的財富才進攻羅馬的。他們並不打算長期占領這座城市,當然更沒有管理整個帝國的思想準備。在入城的第六天,他們就放棄了羅馬,向意大利南部推進,打算渡海遠征西西裏,再去非洲。但是阿拉列突然病死,使哥特人遠征的計劃沒有實現。後來他們在西羅馬帝國的西南——今天的西班牙北部,建立起西哥特王國。

這以後,在西羅馬帝國廣大的領土上,東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陸續建立起一個個“蠻族”小王國。帝國的版圖就像一片被蠶啃過的桑葉,四周都吃光了,中間也已經千瘡百孔。那些“蠻族”小國就是今天歐洲一些國家的前身。

到公元5世紀的50年代,意大利本土遭到了阿齊拉率領的匈奴人的侵擾。接著,汪達爾人在公元455年又洗劫了羅馬,城裏的文物幾乎全被毀壞,隻剩下7000多居民。這個豪華、富麗的帝國中心,隨著奴隸製的逐漸崩潰,變得滿目瘡痍了。皇帝成了有名無實的傀儡,不但沒有過問政治的權力,而且連本身的命運也被完全操縱在“蠻族”將領的手裏。公元476年,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把登基不到一年、隻有六歲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廢黜了。於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了,同時也宣告了歐洲奴隸社會曆史的結束和古典時代的終結。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