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從垂簾到垂暮——“無冕女皇”那拉氏

那拉氏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晚年喪國,極盡個人之不幸。她嫁了一個平庸的皇帝,生了一個不爭氣的兒子,養了一個懦弱的外甥皇帝,也正因為此,她三度垂簾聽政,成為實際上的“無冕女皇”。

那拉氏是主宰中國命運的最後一位女人,統治清王朝前後48年時間,占了清王朝近1/5的時間,成為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太後。在她統治時期,中國內有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等“內亂”,外有大規模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可以說內外交困。為了穩固其統治,她對內實行專製統治,對外空前出賣國家利權,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懿貴妃得寵才能初顯

慈禧太後是鹹豐帝病死後讚襄王八大臣以小皇帝名義為她加封的徽號,原名那拉氏,族姓葉赫那拉,滿洲正黃旗人,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其祖上是三代為官的中等官僚,父親惠徵,監生出身,曾長期任筆帖式,從事擬稿、翻譯及抄寫文書工作,道光二十六年充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奉調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任命為山西歸綏道道員。關於那拉氏的籍貫說法不一,有山西長治說,有北京說,有內蒙古呼和浩特說,也有浙江杭州說,等等。那拉氏入宮前,住在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北京市西城區西四辟才胡同)則是確鑿無疑的。

鹹豐元年參加宮中選秀,由於這位少女“少而慧黠,豔無匹儕”,次年二月入選秀女,封為蘭貴人,因當時鹹豐帝正在服喪期間,選中的秀女還暫未入宮。直到四月十一日,鹹豐帝到西陵道光帝的陵墓前行釋服禮後,才準許選中的秀女陸續入宮。那拉氏正式進宮的時間是鹹豐二年五月初九日,直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1908年11月14日午後1時至3時)病死在紫禁城內,在這裏一住就是54年,除去鹹豐十年外逃承德熱河避暑山莊1年和光緒西安時逃避1年又4個月外,前後大約有650個月,約19000多天。那拉氏進宮後住在紫禁城內西列的儲秀宮,按照宮中規製,由四名宮女服伺。鹹豐四年那拉氏漸得寵於鹹豐帝,二月二十六日晉封懿嬪,十一月二十五日,由協辦大學士賈楨、禮部左侍郎肅順為正副使,持節齎冊舉行冊封儀式。為何那拉氏能得寵於鹹豐帝,世人多言她以美色取悅年輕的皇帝,而最終提高其地位的還要歸功於她為皇帝生下了惟一的兒子。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那拉氏誕下一子即大阿哥,取名載淳。是時奕?26歲,喜得貴子,故有“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欣率土萬斯人”之詠,那拉氏的命運從此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至於這位皇子是否她親生,清宮野史眾說紛紜,實難定論。就在那拉氏為鹹豐帝生下了皇子的第二天,鹹豐帝就封她為懿妃。鹹豐帝難於控製自己心中的喜悅,鹹豐七年正月初二日,又冊封那拉氏為懿貴妃,地位僅次皇後鈕祜祿氏,那拉氏在宮中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真是合乎“母以子貴”的道理。

鹹豐帝當政以後,雖然國勢日趨衰落,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他卻仍沉浸於歡樂之中。由於他和懿貴妃喜歡皮黃,曾召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等入宮伺候演戲。據說由於常陪鹹豐帝看戲,慈禧後來竟成了戲迷。

這時的鹹豐帝不聞國政,整日花天酒地,經常帶著那拉氏遊幸圓明園,為此,“於長春園東北增辟新苑,為遊息處,別啟園門,禦輦出入。故自京至園,其由西直門,是時則改由德勝門。文宗(鹹豐帝)常乘肩輿,徑趨新園,取其便也。”

身為貴妃的那拉氏“母以子貴”,實際上地位已超越皇後。當時,南方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沿海地區英法聯軍又公然侵略,鹹豐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由於他身體虛弱,疏於政事,那拉氏漸思竊取權柄。鹹豐帝看到那拉氏“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章奏,時時披覽各省章奏,後來就多是鹹豐帝“僅司朱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那拉氏的政治才能充分顯示出來,這就為她後來實行垂簾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排除異己大權獨攬

隨著權力的增強,那拉氏政治上的野心同步膨脹。後來,鹹豐帝漸漸覺察出她政治上的野心,雖將一些政事委托給她處理,但也不滿於其放肆行為。經常向皇後說那拉氏“機詐”,皇後為人素來寬和,“殊無裁製之術。”直到後來,鹹豐帝還將此事告訴其同胞兄弟、排行老六的奕“奕”回答:“妃實誕育元子,望上矜全。”鹹豐帝惡意少解,那拉氏聞知後也稍稍收斂,對奕亦有好意。而對權臣肅順漸生惡感。

據傳,那拉氏與肅順還曾經為一些小事結下私怨。鹹豐帝因曆經憂患,意誌消沉,遂荒淫無度,曾於圓明園中收有漢女“四春”,王闓運在《圓明園》詞中,曾詠其事。這“漢女四春”即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和杏花春,傳說是由肅順在鹹豐初年從江南為皇帝購來的。因按清製規定漢女不能進宮,遂安置於圓明園內,鹹豐帝流連忘返,不思回宮。由此那拉氏失寵,“乃切齒於肅順”。鹹豐帝為便於去圓明園,特從紫禁城修禦道直通園中。一次肅順也經由此道去圓明園,鹹豐帝看到後加以訓斥,並“命侍衛鞭而逐之”。肅順想到平時皇帝待他不薄,必定是那拉氏從中挑撥離間,對她十分嫉恨。

1860年英法聯軍緊逼北京,鹹豐帝等人逃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鹹豐帝在病重時,曾想仿效西漢的“鉤弋之事”處置那拉氏。據《潘祖蔭筆記》稱:鹹豐帝對肅順說:我不久將行鉤弋故事!肅順沒有作答。肅順意識到鹹豐帝不會下決心處決那拉氏,才聞而不答。本來行鉤弋之事是鹹豐帝自己的主意,但傳之那拉氏耳朵裏就成了肅順在搬弄是非。但為了杜絕那拉氏將來當權誤國,據傳鹹豐帝死前曾給東宮皇後留下一密詔。鹹豐帝“密書遺詔”,交付東宮皇後說:“西宮援母以子貴之義,不得不並尊為太後。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當專決。彼果安分無過,當始終曲全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將朕此旨宣示,立即賜死,以杜後患”。鹹豐帝想得不可謂不周到。鹹豐帝死前,肅順主張立長君繼承皇位,以杜絕那拉氏恃子攬權的陰謀。鹹豐帝對待那拉氏是欲廢而不忍。在廢立那拉氏的問題上,鹹豐帝表現出來的好像不是猶豫,而是過於的清醒,他既不想看到自己寵愛的愛妃被賜死,更不希望自己年幼的皇子像自己早年那樣痛失母親。鹹豐帝病死前,在欽封肅順等為讚襄大臣輔佐幼帝的同時,也留下了兩道鈐印,分別由東宮皇後、小皇帝執掌,其中那拉氏代為小皇帝執掌。讚襄王八大臣頒發的諭旨要加蓋這兩個印章後方為有效。鹹豐帝意在使他們互相牽製,形成一種權力均衡的政治機製,卻不曾想這更容易激化兩派之間的矛盾。鹹豐帝病死後,雙方為爭奪對幼帝的“監護權”,彼此展開了讚襄政務與垂簾聽政之間的鬥爭。肅順一派與那拉氏之間的關係終於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那拉氏遂向在京師的奕“伸出了求助的橄欖枝,奕”積極配合,叔嫂聯手,發動辛酉政變,處決了肅順等人。同治帝登基後,那拉氏與慈安太後共同垂簾聽政,從而實現了她人生命運的第一次轉折,這是她政治拚搏的第一次大勝利。

從此,曆史機遇開始一次次垂青於這位皇太後,使其權勢更加集中。她利用同治帝年幼、光緒帝年幼、軟禁光緒帝的時機三度垂簾聽政。她雖年輕守寡,但失去了夫權的約束;她年輕喪子,但打破了專權均衡的格局;同治帝死後她雖膝下無子,仍威逼外甥光緒帝,直至將其囚禁,前後達十餘年之久。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一個“權”字。

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後下令大臣收集列朝列代母後垂簾的事跡,她從呂後、武則天的稱製中學到了一些政治經驗。在權術上,慈禧太後始終利用集團之間的矛盾互相牽製。當她立足未穩時,先是大封重臣,以取得他們的支持,使他們不反對自己。她利用當時同治帝年幼、輔佐大臣奕缺乏超前氣魄和謀略的客觀條件,一步步地將權力集中於自己手中,以實現她的政治野心。然後,慈禧太後開始大張撻伐,將反對者一個一個處理掉。從處理原兩江總督何桂清到處置勝保,成為肅順“重典治國”政策的延續,取到了收複民心的作用,而最主要的則是收到了對朝臣的強大震懾作用。

麵臨來自同治皇帝、慈安太後、奕“的政治壓力時,慈禧太後首先拿奕”發難,以失禮撤其攝政王之職;當慈安太後、同治帝先後病死,同治帝皇後自殺後,她指定奕?□的長子即她的親外甥載湉即位,即光緒帝,繼續垂簾聽政。

最初,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後,慮及自己地位未穩,才重用奕”,雙方處於一種“準平等”合作關係。若能趁勢絆倒這位當朝宰相,去除這道權力的羈絆,就能起到殺雞儆猴、以一儆百的效果,從而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當慈禧太後磨刀霍霍之際,奕“卻渾然不知,他還根本沒將這個寡嫂放在眼裏,他既為能保全那拉氏母子性命而自鳴得意,又感覺到大清江山離不開他,儼然以當代的多爾袞自居。最後慈禧太後借故對奕”嚴加斥責,使其俯首稱臣,甘拜下風。在這場風波中,慈禧極盡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之能事,“玩一親王於股掌之上,譴責之,以示威,開複之,以示恩”。為何慈禧太後能將權重一時的恭親王大臣呼之即來,嗬之即去,如同玩於股掌之上呢?慈禧太後采用了她慣用的既恩威並重,又大耍兩麵派的手法,利用大臣之間的矛盾來攻擊他。通過這次政治打擊,奕“才意識到自己不過是這個清朝主婦的一個大管家,並不是平起平坐的合作者,從此他更加小心謹慎起來。既然連這位權勢炙手可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恭親王奕”都受到如此的譴責和非難,其他王公大臣就更不在話下了,他們對慈禧太後愈加敬畏。此後,慈禧太後大權獨攬,幾度垂簾聽政,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無冕女皇”。

破解疑團迷霧的關鍵人物

關於慈安太後與同治帝的死因,以及鹹豐、同治、光緒三帝是否曾留下密折,由於正史無記載,也就成了一個個的曆史懸案和謎案。因為這些謎案牽涉到當時一係列的政治事件和曆史人物,所以頗引人矚目。但顯而易見的是,謎團的核心人物自始至終都是這位慈禧太後。但懾於當權者的淫威,致使信史匱乏。當事人出於不同的考慮,在記述上不得不使用曲筆。我們隻能從一些當事者的日記、年譜或野史材料中尋到一些蛛絲馬跡,為我們重新認識那段曆史提供一些線索。

關於同治帝的死因,傳說甚多,有的說死於天花,有的說死於疥瘡,有的說死於梅毒,尤其是後一種說法,傳聞甚廣。堂堂一國之主,怎麽會染上性病,且延至於無可救治的地步,令人疑竇叢生,不由產生種種爭論,成為一代疑案。

同治帝死前是否曾秘密口授遺詔給軍機大臣李鴻藻的問題,是清宮史又一大謎案。

據《清朝野史大觀》卷一記道:同治帝病重時,在寢宮單獨召見軍機大臣李鴻藻。皇後阿魯特氏欲引避,同治帝製止,說:“不用了,師傅是先帝老臣,你乃是門生媳婦。我有要言,何必要引避呢?”並問她說:“我如果不行了,一定要立嗣子,你屬意何人,可現在就立即告訴我。”皇後對答:“國賴長君,我實不願居太後之虛名,擁委裘之幼子,而貽宗社以實禍。”同治帝說道:“汝知此禮,吾無憂矣。”同治帝意在讓貝勒載澍入承大統繼承帝位,並口授遺詔,令李鴻藻在榻側寫下,共千餘言,其中防備慈禧太後之處甚為周密。遺詔寫成後,同治帝讓李鴻藻回去休息。李鴻藻出來後,嚇得戰栗無人色,立即跑到慈禧後宮處,從袖中拿出遺詔草稿呈上,慈禧看後,怒不可遏,撕碎後投擲於地,怒叱李鴻藻,令其出宮。並立即命令停止供給同治帝的醫藥和飲膳。不久,同治帝駕崩。這是關於同治帝秘密口授遺詔的最全麵記載。

另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同治帝在死前的前七天,曾召見群臣,“上擁坐榻上,兩宮太後亦坐,命諸臣一一上前,天顏甚悴,目光炯然,痂猶有一半未落。諭今日何日?並諭及臘月應辦事。樞臣奏毋庸慮及。臣奏聖心宜靜。上曰胸中覺熱也”。可以看出,同治帝此時是清醒的。同治帝死前三天,“中宮傳言大有起色,昨夕興致甚好,起坐說話矣”。說明當時的同治帝神智清醒,毫不糊塗。此時同治帝,已19歲,親政一年有餘,他不會不考慮皇位繼承人。由於懼怕慈禧太後,密傳既是師傅、又是軍機大臣的李鴻藻來起草遺詔是極有可能的。同治帝已死,知道遺詔內容的還有李鴻藻和同治的皇後。慈禧決意由奕□之子載湉繼承皇位,同治帝的皇後聽後大哭起來,慈禧立即給了她一記耳光。據說因慈禧手帶戒指,打得皇後麵頰血痕縷縷。慈禧還說:你害死了我的兒子,還想當皇太後嗎?皇後受此羞辱,遂不食而死。慈禧太後又去了一塊心病。因為載澍曾受遺命繼位,慈禧也深嫉之,尋機拔去這根肉中刺。機會果然來了,載澍的妻子是慈禧太後的侄女,因殺了載澍的妾所生的兒子,被載澍責備幾句,就向太後申訴。載澍母親知道後,趕緊跑去慈禧處請罪。慈禧太後當即下詔說載澍平日不孝順母親,經其母入宮而奏,必須從嚴懲辦。載澍聽後昏倒於地。而載澍無辜被責八十大板,入獄監禁,受盡折磨而死。

東宮皇太後慈安暴死之因,也是清宮一謎。史書多認為是慈禧下毒所致。慈安皇太後之死,在客觀上反映了皇宮內部寵妃之間複雜的仇視關係,又從客觀上去除了慈禧專權道路上的障礙,這是慈禧太後主觀上所期望的。

慈安小慈禧兩歲,鹹豐帝病死之年即1861年,慈安25歲,慈禧27歲。慈安太後,姓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楊阿之女,她在鹹豐帝登基以前即侍奉鹹豐帝。鹹豐二年封貞嬪,後晉封為貞貴妃,最後冊立為皇後。曾生有一女,宮中稱為“大公主”。鹹豐帝一死,她以正宮皇後的身份,理所當然地晉封為皇太後。兩位年輕的“寡婦太後”曾一度相依為命,共同對付肅順等讚襄王八大臣。

關於慈安太後之死,當時大學士翁同龢的日記中留下了蛛絲馬跡。據翁氏記載,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後感冒,當晚卻傳出慈安病亡的消息。次日,翁入宮,看到十日的藥方尚在,早晨所開為天麻、膽星之類,據說因為慈安頭疼厲害。中午一方未開藥,病人已神誌不清,牙關緊閉,晚間開了兩方,隻有些喝的藥,但慈安已進入彌留狀態,不能喝藥了。當晚,慈安就離開人世。而且,桌上還有一張九日的藥方,但並未抓藥。那麽,是鹹豐帝留有的密詔使慈禧寢食不安,還是慈安太後下密令處死慈禧的寵監安德海誘發了兩宮太後之間的仇恨,致使慈禧太後痛下毒手的呢?其中緣故令人深思。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後囚禁光緒帝達十餘年之久。光緒帝與慈禧太後先後病死,關於死因至今不明,同樣成為清宮謎案之一。

但這一團團難解的謎團背後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任何事情一旦與這位皇太後的權力發生矛盾時,她可以連親子之情都可以拋之九霄雲外,那麽大臣的效忠、民族利益就更不在話下了。

慈禧太後先後選定載湉、溥儀為皇子繼承皇位,同樣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慈禧為什麽堅持立載湉為鹹豐帝的嗣皇帝呢?慈禧太後心中自有她的如意算盤。載湉為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的兒子,與同治帝是同輩兄弟,奕□的福晉(也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妹妹,這樣,慈禧既是載湉的伯母,又是載湉的姨媽,具有雙重血統關係。讓載湉繼承鹹豐帝的皇位,慈禧就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太後了。如果立“溥”字輩的,慈禧就得當無權無勢的太皇太後了。加上載湉年僅四歲,慈禧仍可垂簾多年,載湉年幼,也易於管教,便於駕馭。奕□比奕容易控製,而其妹夫與妹妹在辛酉政變中曾“居間傳語,厥功甚偉”,是完全可以信賴的人。因此,慈禧決意由載湉繼承皇位。當夜,四歲的載湉就被抱進了清宮,繼承皇位,改元光緒,意思就是要繼承道光帝傳下來的皇位。

光緒帝死之前,慈禧又故伎重演,選擇溥儀為嗣皇帝,也是這個道理。慈禧太後看中的是溥儀的出身,溥儀的祖父是醇親王奕□即光緒帝的父親,父親載灃也就是光緒的親弟弟,載灃既是慈禧的侄兒,又是親外甥。作為載灃長子的溥儀,從血統上看,就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奕□的嫡孫,光緒帝的親侄子。溥儀的祖母是慈禧太後的妹妹,親生母親瓜爾佳氏又是慈禧最寵任的軍機大臣榮祿的女兒,她從小就在宮裏,很受慈禧的寵愛,她與載灃的婚事就是慈禧欽定的。溥儀既有愛新覺羅的血統,又有葉赫那拉的血統。正是因為有如此密切的關係,慈禧選擇他為繼承人就不足為怪了。溥儀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3日)被隆重迎入皇宮。慈禧太後直到臨死,也不會讓皇權落入其他姓氏的手中。

空前出賣國家利權禍國殃民

就在慈禧太後日趨集權的過程中,清王朝正走向末路,外患日緊。她為了穩固自己的反動統治,空前出賣國家利權,使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的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一係列的賣國條約,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等,都是在慈禧太後垂簾之時或暗中指使下實現的。

就在載湉充當小傀儡、慈禧太後二度“垂簾聽政”的大約10年間,中國周邊的屏藩屬國,一個接一個地喪失殆盡,使中國邊疆地區直接暴露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留下了太多的“國恥日”。越南、朝鮮、緬甸等周邊國家,原是中國藩屬,向清政府按年朝貢,以求得泱泱大清帝國的保護,而作為保護國的清王朝,此時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不僅難盡保護之責,而且將這些藩屬國推入虎口,使它們分別成為法日英等國的殖民地。

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簡明條款》,其中第一、二條規定:清政府不幹涉法、越間已訂和將訂之條約;中國自越南即行撤軍,等等。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不戰而敗”後,1885年6月9日雙方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簡稱《中法新約》,其中第一條規定:清政府承認法越間已訂和將訂條約,等。1887年6月26日,法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越界約,具體劃定了粵越邊界和滇越部分界段。通過這個條約,法國將它占領下的越南領土擴張到了湄公河上遊的東岸。英國也不甘落後,乘機脅取了緬甸、泰國。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與日本在日本馬關(今下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實際上是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控製權。同時還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予日本。

甲午之年,正值慈禧太後60歲大壽。此前,慈禧太後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準備過好這次壽典。她置戰爭於不顧,照樣設宴演戲,揮金如土。修園工程從光緒十二年動工,由寵監李蓮英指揮,前後花了大約6年時間,始告竣工,全部工程耗去白銀3600萬兩,占清政府一年財政總收入的一半。慈禧太後喜歡看戲,李蓮英便特地在園中建了一座當時全國最大的戲台。這座戲台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匾額曰“慶演昌辰”,中層匾額叫“承平豫泰”,下層匾額為“歡臚榮曝”,三層高達21米。中、下層的舞台都有活動地板,演員可以表演從天而降或由地裏鑽出的場麵。下層舞台的地板下還有一口水井、一個水池,以作為布景時的水源。大戲台的對麵是頤樂殿,是慈禧太後看戲的地方,造得窮工極巧,無比奢華。

農曆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後的60歲生日。此前一年多,朝廷就開始著手準備慶壽活動,宮廷內外進行裝修粉飾。自大內至頤和園,街道鋪麵都要修葺裝飾,並要搭蓋燈棚,點綴景物。沿途建設經壇,由喇嘛僧奉誦壽生真經。慶典期間還要舉行一係列慶賀筵宴,宮中和頤和園都要大造牌樓,準備演戲多日。為辦好壽典,從國庫中調撥白銀300萬兩,另外,宗室王公、京內衙門、各省督撫將軍等文武官員自動“捐獻”白銀298.15萬餘兩。這些僅是有據可查的記載,至於賬外不記,巧取豪奪,更是不可勝數。值此戰火紛飛、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前方戰事愈烈,那拉氏過壽之心更切。一些主戰大臣紛紛上書要求停辦“點景”,移作軍費,那拉氏為此大發雷霆,竟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下令催促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六旬萬壽貢品”統於10月23日“呈進”。

陽曆11月7日,日軍占領大連灣,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軍情急電雪片般飛至宮中,那拉氏卻不為所動。照舊在頤和園升殿接受朝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王公大臣輟朝三日陪同觀看,公事皆延置不辦。而此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正踐踏著中國東三省的大片領土,那拉氏則早已將黃海海戰幾百名官兵壯烈殉國、遼東半島岌岌可危的局麵拋之九霄雲外了。清軍戰敗後,在那拉氏授意之下,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1895年6月日本開始派兵侵入台灣,遭到台灣人民的奮勇抵抗,那拉氏置台灣安危於不顧,下令台灣大小官員內渡,並嚴厲禁止接濟台灣抗日軍民,同時還在頤和園搭起天棚,準備避暑。遂有人題寫了“台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的對聯,痛斥那拉氏的賣國罪行。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慈禧太後就帶著光緒帝西逃,一直跑到了西安。1902年慈禧太後回到北京後,更為“惕於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但仍念念不忘她兩年後的七十壽辰,1904年她就七十歲了。各省文武官員又開始絞盡腦汁想著這次送上什麽祝壽禮物能討得主子的歡心。1904年農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後生日那天,上海的《蘇報》上刊出一副對聯“贈慶”,諷刺不為不深刻,足見主編章炳麟膽識之非凡:

今日幸頤和,

明日幸北海,

何日再幸古長安?

歎黎民膏血全枯,

隻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交趾(即越南),

六十割台灣,

七十更割遼東地,

痛赤縣邦圻益蹙,

每逢萬壽祝疆無。

那拉氏為政時期,簽訂的割地求和條約條款勝過以往列朝列代。唐朝女皇武則天向東平定朝鮮、向西平定西域,穩固了唐朝疆域。慈禧太後則不僅將藩屬諸國棄置不顧,而且割讓領土予俄國、英國,並允許他國在上海等地建立“國中之國”——租界。

慈禧太後在對付政敵、處理宮中矛盾的問題上,處處得心應手。而在處理對外交涉的問題上,時時出手拙劣,自己也落了個西逃西安的下場。她賣國步伐越陷越深,最後竟滑稽到“揚言稱臣”的地位,將大好河山拱手呈送於外敵麵前。1900年,八國聯軍提出了和議大綱十二條時,流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後簽字承認了這個大綱,還發出一道上諭,說是“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漸憤交集”。可見慈禧太後此時對西方感激涕零的心情,西方列強不僅沒有提出割地要求,而且還“不侵我主權”,承認慈禧太後的統治。她遂在上諭中表態,這個朝廷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西方列強也感到,哪裏還能找到如此恭順的清王朝,與其滅掉它使其成為殖民地,還不如令其代為統治,使其成為洋人的“稅吏”和“管家”,從而獲得更大權益,由此可見,這個朝廷還是要“保全”的。

慈禧太後不負眾望,她派出的簽約大臣答應“賠款”數目最後確定為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在四十年內分年付清,還要加上利息,本利共達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此外,再加上各省的地方賠款,總數在十億兩以上。這個數目相當於至少12年的政府財政總收入。這次“賠款”,數量空前巨大,沉重的負擔壓在了全國人民頭上,清政府也擔負起了對全國人民進行勒索的任務,以取得帝國主義列強對自己統治地位的保障。此時的中國,在形式上仍然是個獨立的、統一的國家,而實際上已成為西方列強共管下的半殖民地國家。正如一個美國人所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低到隻是保持了獨立主權國家的極少的屬性的地步”。

“無冕女皇”功過是非後人評

慈禧太後執掌朝政四十餘年,雖說向列強割地賠款求和,但是她畢竟讓大清王朝延存了幾十年,不然清朝早在太平軍的進攻下土崩瓦解了,僅此一點,她死後還是有臉麵見到列祖列宗的。1908年11月14日黃昏,囚禁在瀛台涵元殿近十年的光緒帝死去,這位皇帝雖在龍椅上坐了二十餘年,但如同一傀儡,現在他終於擺脫了慈禧太後,到另一個世界去哭訴他的哀怨了。時隔不到一晝夜,第二天中午,操縱中國約半個世紀的太上皇慈禧太後也死於皇宮儀駕殿,終年74歲。在兩天之內,清朝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相繼死去。

那麽,看看這位無冕女皇死前是如何自我認識的吧。她死後發表的遺詔說:“我幾次垂簾,不知內情的人,有的認為是我貪圖權勢,實際情況是形勢迫使我不得不這樣做。”這種說法,明眼人一看便知她是言不由衷的。慈禧太後臨死之前的最後一句話,真是完全出人意料:“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製。尤須嚴防,不得使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這是良心的發現,還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反省,就不得而知了。

權術與治國的關係應該是不可分的,但權術的高超並不能代表治國安邦之術的高明。慈禧算得上權謀高明之人,在對付政敵上往往是技高一籌、處於不敗之地。而在治國安邦之才上,她懂得利用漢臣和借師助剿打敗了太平軍,暫時保住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慈禧太後雖仇視肅順,但仍繼續采納“沒有肅順的肅順政策”,即重用漢人、以漢治漢的政策,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湘淮軍將領鎮壓太平軍,任用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漢臣戍衛邊疆、治理地方政務。而且她時時在滿漢大臣之間搞一些政治平衡政策。慈禧重用信任曾國藩及其一批漢臣,對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地主階級統治起了關鍵性作用。《清鑒》說:“聽政之軔,軍事方亟。兩宮仍師用肅順等專任漢人策。內則以文祥、倭仁、沈桂芬等為相,外則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谘詢。故卒能削平大亂,開一代中興之局。”這話是有道理的。一位在中國傳教十三年之久的丹比上校說:“可以強調,慈禧太後是滿族人中第一個懂得中外關係問題,以及運用這種關係來增強王朝力量、推進物資進步的人。”這位上校所講的“懂得中外關係”,大概指的就是“借師助剿”吧。她也知道在權臣之間搞權力平衡和兩麵手法,以此維持了中央集權的局麵。同時在危難之際,以退為進,實行新政,邁出了比戊戌變法更大的政治步伐。

在以國為家、家國難分的宗法關係下,在夫權社會道德倫理關係的羅網下,女皇的地位擺在哪裏、繼承人如何選拔的問題與傳統的王位繼承法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曆史上,以皇太後身份統治王朝的比比皆是。有史可考的最早攝政的皇太後,就算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後(公元前?一前265),即羋(Mi)八子。昭王19歲即位後,各兄弟爭奪王位,她倚靠同母異父兄弟魏冉的支持,攝理朝政,號稱宣太後。她先後任用樗裏疾和魏冉為相,平定爭奪君位的叛亂,封同父異母弟戎為華陽君,直至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親政。

不管是在女性中,還是在曆代後妃中,那拉氏的政治才能都是少有的。真正能和她相提並論的,大概也隻有漢代呂後和唐朝武則天了。這三位專權的後妃,一個出現在封建社會後妃製剛剛建立不久,一個出現在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一個出現在封建社會滅亡的前夕,恰好代表了封建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三個女性掌權者的出現,不僅體現了女性問題在封建社會中是個貫穿始終的問題,而且體現了女性與政權之間那種時疏時密的關係。

就在呂後(公元前241-前180)死後804年後,武則天(624-705)出世,就在武則天死後1130年後,慈禧出世,真是“千古一後”。西漢呂後前後執政16年,武則天前後統治51年。那拉氏16歲被選入宮,26歲被尊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慈禧始終以皇太後身份統治清王朝,前後達48年之久。

呂氏、武則天、那拉氏,這是三位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女人。一個是中國後妃史上第一個女強人,一個是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加冕女皇”,一個就是封建社會滅亡前夕——清朝的“無冕女皇”。武則天是有史可證的中國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那拉氏則是曾三次垂簾聽政的惟一一位皇太後。

武則天先後廢過三個太子,慈禧太後則先後立過三個幼帝。武則天退位至死的二百六十多日子裏,不再垂簾聽政。而慈禧太後則掌權到死前的最後一刻。

武則天致力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強大。在她執政時期,唐代疆域發展到最大版圖,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之密切程度是空前的。慈禧太後統治時期,清朝疆域幾度萎縮,民族危機的程度空前絕後。

武則天和慈禧太後無疑是中國封建曆史上兩朵“奇葩”。慈禧雖然沒有像武則天那樣建立國號,但垂簾於後,勝似前台聽政。慈禧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她沒有為自己加冕稱王,也省卻了理學家對她道德的過多指責。

兩位政治女強人死後,後人的評價是不同的。

明代著名哲學家李贄評論武則天,說她比中宗強百倍,比高宗強十倍。她可謂是像唐太宗那樣少有的、有政治風度的皇帝之一。武則天的政治生涯就是一個複雜的組合。但總的說來,她是一個封建社會曆史上不多的好皇帝之一,是封建時代最傑出的女政治家。無字碑立時雖未刻唐人一字,但後人卻刻上了42段題詞銘文。其個有一首明代四山的題詩:“乾陵鬆柏遭兵燹,滿野牛羊春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詩人寫“乾人”懷念武則天,說明武則天比唐高宗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深厚很多。

慈禧太後操縱清末政權幾達半個世紀。在她當政的這半個世紀中,對內專製殘暴,對外屈辱賣國,使我中華民族瀕臨危亡邊緣,成為國家和人民的罪人。後人曾作了一首宮詞,記述慈禧太後駕崩時情景:“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衝人。扶床一見雛孫拜,定省儀鸞僅隔晨。”評論可謂恰如其分。

那拉氏,從其一生來說,是成功的;從滿族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對全國的統治;從國家的發展來說,則是一大悲哀。慈禧太後統治中國之際,在大洋的彼岸,大英帝國在女王的領導下,實現了建立大英帝國的夢想。

女人與權力,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這裏不僅牽涉到一個政治家與人性的關係,還涉及到一個對女政治家如何評價的問題。曆史的發展,向我們提出了這個永恒的話題,同時也為我們的思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