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清代的宮闈鬥爭——選儲風波

甘棠餘蔭猶知愛,柳下遺邱尚禁樵。

濮國大王天子父,南山莫保一株槁。

這首詩是禮部主事王照於1894年所寫,錄入《方家園雜詠紀事》中。說的是1891年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病逝後,葬於北京西北的妙高峰,卻因墳前的一棵樹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醇親王陵墓前有一株粗大的銀杏樹,又稱白果樹,一些迷信風水的人說:樹下埋了醇親王,將“白”、“王”二字合起來,豈不是個“皇”字□醇親王墓有帝王陵墓的氣象,他的後代依然會入承大統。慈禧太後聽信了這話,立刻令人去砍掉那棵樹。光緒得知後,氣得下諭說:誰敢砍這棵樹,先來砍他光緒的頭。但慈禧太後根本不予理會,待光緒趕到墓地時,樹已被砍去,光緒想到自己連父親墳上的一棵樹都保不住,忍不住號啕大哭,捶胸頓足,繞著父親的墓地走了三圈,掩淚而回。

墓前的白果樹雖然砍了,但醇親王一府之中還是接連出了兩個皇帝:光緒帝和宣統帝。由於同治帝、光緒帝沒有直係子嗣,也為慈禧太後選儲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慈禧太後不僅兩次從宮外承續龍脈,而且都直接操縱所為,因為年幼的皇帝易於控製獨攬大權。

中國曆朝曆代,選擇王位繼承人的問題是一直影響政局變幻的重要因素,因為它直接關乎到誰來執掌未來最高的統治權。為此,因爭奪太子之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以至釀成血案的比比皆是,“玄武門之變”的陰影始終在遊蕩。

議政王大臣會議確定王位繼承人

從周朝伊始,就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即正妻長子繼承製,並相沿成為漢族王朝的政治慣例。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在皇位繼承上起初沒有實行這種政策。努爾哈赤曾立長子褚英為汗位繼承人,但褚英難負重托,遭逮捕幽禁而死,努爾哈赤這才決定汗位繼承人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推選時,一定要合謀共議,謹慎擇賢,選擇既有才能又善於接受勸諫意見的人,特別要防止品德不端之人被薦舉。嗣位後,一旦發現才能淺薄,不能主持正義,應經過眾議將其換掉。顯而易見,努爾哈赤選擇繼承人的標準不是年齡長幼,而是賢能才幹。

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病逝時,沒有明確自

己的汗位繼承人。努爾哈赤有16個兒子,最有希望的是四大貝勒,除最年長的二子代善外,還有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努爾哈赤的侄兒阿敏,其中35歲的皇太極最有競爭力,不僅代善支持,也取得了莽古爾泰和阿敏的同意,最後他們共同寫了一份勸進書,擁戴皇太極繼位。起初,皇太極不同意,其理由是:不僅沒有其父努爾哈赤的遺命,而且自己在兄弟中又不為長。在代善等人的一再堅持之下,皇太極繼承汗位。

八年後(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又沒有選定王位繼承人。為了爭奪皇位,諸王之間劍拔弩張,局勢一度白熱化。當時,皇太極有11子,其中長子豪格年歲稍長,有親王的爵位,且有才能,掌握著相當的軍政實權,其他諸子因年幼,才能平平,豪格認為帝位非己莫屬。況且他得到兩黃旗大臣們的支持,他們一開始就都“謀立肅親王豪格”。當時,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鼇拜等“往肅王家中,言欲立肅王為君,以上(指福臨)為太子”。他們當時認為“國基未固,需立長君”,也考慮到皇太極所封五宮的貴寵地位,擬立永福宮莊妃所生第九子福臨為太子。可見,兩黃旗大臣們堅持“父死子繼”的原則,在太宗所生11子中選中豪格和福臨,一開始就占了上風。

從當時還有親王爵位的人來看,代善已早失雄風無意帝位;濟爾哈朗因是速爾哈齊之子更是謹慎不想染指繼統的大是非;多爾袞因機巧多謀而又謹慎,在兩白旗諸王中地位最高,威信最大,成為與豪格競爭的最有力的人物。因此,兩白旗諸王大臣在爭奪帝位的鬥爭中,把多爾袞作為自己的代理人,強烈反對兩黃旗立豪格為君,認為“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

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矛盾是深刻的,有曆史根源的。太祖時,兩白旗即是努爾哈赤及其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所領的兩黃旗,擁有特殊的地位。太宗時,皇太極將太祖兩黃旗貶為兩白旗,而將自領的兩白旗升為兩黃旗。因此,兩黃、兩白四旗一直是天子自將之旗特殊地位的競爭者。

當太宗崩逝之時,兩白旗諸王表現得亦十分活躍,阿濟格、多鐸因為地位在多爾袞之下,共推多爾袞。當多爾袞“在朝門,坐帳房中,英王、豫王皆跪”“請即尊位”。阿濟格、多鐸還說“兩旗大臣屬望我等者多,諸親戚皆來言之”,豫王多鐸還說固山額真阿山、阿布泰“皆謂伊等親黨屬望於多爾袞”。多爾袞何等謹慎多謀,他“端坐不動”,反而說:“爾等如此,予惟有一死而已”。阿濟格、多鐸見多爾袞不同意竟“長跪”不起。可見多爾袞城府很深,對擁戴他繼大統表麵上不動聲色,口頭上拒絕,而暗中卻長時間考慮著應付局麵的對策。

因此,兩白旗與兩黃旗雙方“私相計議”的結果是處於僵持不下的局麵。

莊妃作為福臨的生母,當兩黃旗、兩白旗在皇嗣問題上處於對抗的形勢下,以自己的貴寵地位和聰明才智,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成功地使自己的兒子福臨以六歲幼齡登上皇帝的寶座。兩黃旗大臣開始明確提出立豪格為帝,福臨為皇太子,豪格為帝受到兩白旗大臣們的堅決反對,因此當多爾袞探問索尼時兩黃旗大臣們已不再明確堅持立豪格,隻是籠統地提出立帝之子的原則。這一重要的變化,固然與兩白旗強烈反對的壓力有一定的關係,但作為兩黃旗素所尊奉的後宮之主孝端皇後和莊妃所起的明顯作用也不容忽視。相傳,莊妃曾召多爾袞入後宮,當麵“脅多爾袞”“立其子”福臨。據說孝莊與多爾袞年齡相近,以婚姻關係來籠絡或者“脅多爾袞”。民間傳說,多爾袞是與孝莊達成了某種默契。從當時有關的各種史料來分析,後宮後妃的繼嗣意見,在議政王大臣會議召開前,當為有關各方所知悉。後宮之主的繼嗣意見,當然要受到各方的重視,並發生著影響和作用。

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議立嗣君的議政王王大臣會議在崇政殿召開。這時爭奪皇位繼承的鬥爭,已從諸王大臣暗地裏的“私相計議”急劇地發展到公開攤牌進行較量的白熱化階段。會議一開始,索尼等就首先明確表示立皇帝之子的意見。這一點,多爾袞早已知道,表示讓他們暫退聽聽諸王貝勒的意見。於是,諸王大臣在崇政殿上展開了唇槍舌劍。首先發表意見的是資曆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他發表了豪格具有優越條件當承大統的意見,這顯然想站在兩黃旗一麵。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其後也附和這種意見。但由於孝端皇後和孝莊文皇後欲立嫡子的明顯立場,以及兩白旗的極力反對,豪格憤而離去。於是主張立豪格的代善、濟爾哈朗也無法堅持,結果立豪格的提議並沒有被通過。趁此機會,白旗二王阿濟格、多鐸力勸睿親王即帝位。多爾袞清楚兩黃旗大臣和後宮之主的意見,認真衡量一下,看到真正支持自己的力量是不大的,因此“猶豫未允”。而荒淫無能的多鐸野心卻很大,他再也無法按捺自己了,提出若不允,當立我。對此,多爾袞當場給頂了回去。但多鐸還是南轅北轍地提出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至此,多鐸的充分表演,已使諸王大臣看得清清楚楚了。因為他提的三個人,沒有一個是太宗之子。老成持重的代善一看,多鐸是在胡攪,他認真分析了動態後指出:“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很明顯,代善與多爾袞早有矛盾,受過他的氣,因此並不是真想立多爾袞。同時提出自己老了,幹不了,著重指出“當立皇子”。對代善的鄭重意見,多爾袞仍然猶豫不決。但代善著重提出“立皇子”的意見,等於給兩黃旗大臣們火上澆油,他們再也按捺不住了,佩劍麵前說:“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表明他們擁立皇帝之子的意誌至死不移,若不立皇子,不惜兵戎相見,血染皇宮崇政殿!代善一看會議陷於僵局,其安度晚年的懦弱情緒占了上風,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與此議乎?”準備擺脫幹係,一走了之。阿濟格也不耐煩地站起走出崇政殿。多鐸一看形勢不妙,不敢再說什麽了。多爾袞一看當時情境一觸即發,便在心裏權衡了一下雙方的力量對比,想到一旦兵戎相見,不僅將導致愛新覺羅家族的嚴重分裂,而且將危及大清國的前途,自己一方也不會有好結果。既然兩黃旗的態度使自己根本沒有繼統的希望,還不如遵照後宮之主的囑托。因此,多爾袞就隨機應變地招回代善、阿濟格,與諸大臣共舉年幼的福臨繼承大統。可見,多爾袞是在兩黃旗大臣準備以兵戎相見的最後時刻才作了明確表態,在福臨的貴寵地位和兩黃旗武力麵前不得不放棄為帝的企圖。會議的僵局,就這樣在複雜因素的作用下解決了。於是乎,就產生了清(後金)開國以來,愛新覺羅家族第一個娃娃皇帝。六歲的福臨在崇政殿裏一場唇槍舌劍之後,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寶座。

崇政殿裏諸王大臣在議嗣會議上的唇槍舌劍表明,清太宗身後諸王為爭奪皇位進行了激烈的鬥爭。鬥爭表麵上看是以豪格為一方,多爾袞為另一方。實際上,後宮之主孝端和孝莊文皇後利用兩白旗諸王強烈反對豪格的情緒和自己的貴寵地位牢固控製了兩黃旗,使豪格未經較量即被拋棄,又依靠兩黃旗的力量和自己的貴寵地位,聯合紅旗、藍旗諸王代善、濟爾哈朗等,對以多爾袞為首的白旗諸王軟硬兼施,使多爾袞等就範,成功地使六歲的福臨名正言順地登上帝位,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

上述兩次選定王位繼承人,都是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推定的。在推選時都遵守了“父死子繼”的原則,而不是“兄終弟及”。在“父死子繼”的原則下,沒有進一步規定立長或立幼的標準,所以,第一次選的皇帝並非長子,第二次選的福臨就是雙方妥協折中的結果。

康熙廢太子儲位之爭紛起

18年後(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因患天花病重。這次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後同順治帝商定,遺詔決定由皇三子——八歲的玄燁為皇太子,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並代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由滿洲貴族會議推選皇位繼承人的傳統。

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繼承人問題,康熙朝以前沒有製度化。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就繼承了順治帝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采取皇太子製。中國曆代相沿已久的立嫡長子的製度改為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皇後赫舍裏氏生下允礽,時年康熙帝21歲。皇後也因難產而死,康熙帝格外鍾愛這個嫡長子、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第二年就冊立允礽為皇太子,這是清朝皇帝在世時首次公開立儲君(即太子),並且是仿照漢族立嫡立長的原則冊立的。

康熙帝特別關注皇太子的成長,在教育上竭盡心力,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帝親自為他授課,講授治國之道,“告以祖宗典型,守成當若何,用兵當若何。”又教之以經史,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事事精詳指示。允礽20歲時,開始幫助皇父處理部分政務和軍務。三十五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皇太子留守京師,處理政務。

康熙預立太子時,剛22歲,正當壯年,到康熙帝盛年時,太子也已壯年。早立太子,使皇太子成為眾兄弟中的眾矢之的,兄弟之間為爭奪儲位,或造謠中傷,或預謀殺害,發生了多輪政治鬥爭。圍繞在皇太子周圍的太子黨勢力也開始威脅皇權,有禪位之跡象,尤其令康熙感到傷心的是他看到皇太子有不孝不仁之舉。

1690年,康熙帝生病,太子允礽請安時,竟然“略無憂戚之意,見於詞色”,康熙遂認為他“絕無忠愛君父之念”。

1708年,康熙帝帶領諸皇子巡幸塞外,皇十八子生病,康熙帝萬分焦急,見允礽無動於衷,責備其“伊係親兄,毫無友愛之意”,允礽竟“忿然發怒”。

除此之外,康熙帝平時也看到這位皇太子任意鞭打諸王、貝勒、大臣,由此認為其缺乏仁孝之心,難為仁孝之君,最終使康熙帝於四十七年做出了第一次廢太子的無奈之舉,親手將冊立三十年的太子廢掉。

允礽被廢後,諸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紛爭再起,在先後經曆了皇長子、皇八子從謀位到失勢的過程後,康熙帝又於1709年複立允礽為皇太子。既立太子,皇帝與儲君、皇太子與其他皇子之間的矛盾又起。在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1712年康熙帝再度廢太子,允礽第二次的儲君生涯到此結束。

經曆了二立二廢的鬧劇後,康熙帝也認識到公開立太子的弊端,最後他得出結論“立皇太子事未可輕定”。康熙帝直到病死之前也沒有公開立儲。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前,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是唯一在康熙帝身邊的顧命大臣,他傳遞遺詔,宣布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帝。

在如此激烈的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過程中,雍正帝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可謂是臥薪嚐膽,煞費心機。關於雍正帝的繼位,除了遺詔繼位說之外,還有改詔篡位說、無詔奪位說。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皇四子胤禛的心腹戴鐸曾為他謀劃長久之計:要得儲位,須韜光養晦,不露其謀。最根本是要做到對皇父誠孝,對兄弟友愛,對事對人平和忍讓,這樣才能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沒有才能的人來依靠你。

頗有心機的雍正帝也是這麽做的,從表麵上看,他不參與諸皇子爭奪皇位的激烈角逐。當皇太子集團和皇八子集團相爭時,他靜觀事變,坐收漁人之利。平時,他對父皇盡忠盡孝,對兄弟盡友盡善,並交好朝廷諸臣。

胤禛極力討得康熙帝信賴和喜歡的法寶,就是誠孝皇父。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心情抑鬱,大病一場。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的允祉、允祺、允!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左右,後康熙帝病情好轉,逐漸痊愈,也曾對其予以褒獎。自古以來,皇帝選擇太子時,多以“忠孝”為第一標準,而非才能,是“選孝不選能”。

雍正帝開秘密立儲之先河

雍正帝登基後,深知選儲之事對政局的影響,清太祖、清太宗死後,都是由滿洲貴族會議推選繼承人,但其中的政治風險太大。太祖死前,為了避免年輕的王妃幹政,令其殉葬,致使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人從小失去母親。清太宗死後,為爭奪儲位,幾乎發生了八旗之間兵戎相見之事。祖父順治帝死後,遺詔玄燁繼位,年僅八歲,又出現了鼇拜專權的局麵。康熙帝死前儲位長期未定,以致兄弟之間骨肉相殘數年。

雍正帝考慮,如果完全借鑒漢朝的嫡長製,雖可以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出賢能之君,就會出現明朝時期愚頑之君亡國的後果。如果早立太子,還有可能再次出現前朝的皇子紛爭。為此,雍正帝想出一個辦法,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這就是秘密立儲。

所謂秘密,就在於皇帝生前不公開宣布皇子人選,皇帝秘密親書寫有皇太子名字的“禦書”兩封,其中一封密封一匣內,藏於宮廷中的最高處——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另一封則隨身攜帶,以作為必要時勘對之用。皇帝在位時不對外公開,等到皇帝臨死前或死後,由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等一起啟封,公開宣讀立儲密旨,被選定之人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盡列臣位。其積極的方麵是,既有利於在皇子中選優,又避免皇子們爭奪儲位,相對地保證了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

後來,雍正帝就依靠這種辦法選定了自己的皇位繼承人,雍正帝第四子乾隆帝成為秘密建儲製度後的第一任皇帝。

靠秘密建儲製度,乾隆帝選了嘉慶繼位,嘉慶又選了道光繼位,在王位過渡上似乎還比較順利。而在道光帝選擇皇位繼承者的過程中,又頗費了一番周折。

鹹豐帝奕□和恭親王奕,分別為道光皇帝的第四子與第六子,皆聰明有才華,都為其父皇賞識。道光帝“晚年最鍾愛恭忠親王,欲以大業付之,金合緘名時幾書恭王名者數矣。”以皇四子奕□“賢且居長”,故逡巡未決。在選儲問題上,道光帝曾猶豫多年,舉棋不定。皇四子奕□的老師杜受田就如同當年戴鐸向胤禛獻計那樣,進獻“仁孝”良策,全力輔助奕□謀取帝位。

一日,道光帝命諸位皇子校獵南苑,皇子奕□臨行前到上書房師傅處請假,杜受田正一人獨坐室內,奕□告知老師將奉命外出校獵,杜受田乃耳語曰:“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馳射,萬勿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複命時上若問及,但對以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命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相爭也。阿哥第以此對,必能上契聖心,此一生榮枯關頭,當切記勿忽也。”奕□便依計而行。當日奕擒獲獵物最多,但奕□隻是默坐不動。傍晚回來複命,“文宗獨無所獻,上詢之”,奕□便把他老師杜受田所教一一答對,道光帝聞後大喜,說:“是真君子之度也。”立儲之議遂決。

這與曆史上隋煬帝選太子的故事有類似之處。有一次,隋煬帝會獵於外,由太子楊暕陪同,楊暕收獲甚豐,而煬帝卻兩手空空,煬帝便以為自己的兒子是在故意顯示自己,反而使自己在臣子麵前大失麵子,便削去了他兒子的太子名號。

另有一則史實記載:

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見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位皇子各請命於自己的老師,卓秉恬告訴奕:“如果皇上有所垂訓,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則告訴奕□說:“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俯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奕□依計行事,正如杜受田所言,道光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不僅兩位皇子的老師參與了這場皇位爭奪戰,就連兩位皇子的母後也都卷入其中。奕□之母為孝全皇後,奕?10歲時,生母孝全皇後病死後,由奕“生母博爾濟吉特撫養。奕”之母為孝靜貴妃,是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生於嘉慶十七年,道光十二年生下皇六子奕,晉封靜貴妃。孝全皇後死後,晉升皇貴妃。

孝全皇後看到道光帝喜愛奕,便欲設毒宴鳩殺諸子,有一天她準備了一些酒食,召諸子前來赴宴,暗中在魚中下毒,並告誡自己的孩子奕□勿食。奕□為人友愛,偷偷告訴諸弟不要食用此魚,諸弟得以不死。計劃泄漏後,道光帝之母孝和皇太後大怒,立命將孝全皇後賜死。孝全徘徊不能引決,“太後命懸白宮門,集宮人晝夜哭之,後乃投繯而死”。

正是因為道光帝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奕□“賢且居長”,較為“仁孝”,道光帝認為其仁孝,選擇奕□為皇太子,繼位後可保全奕,擔心奕繼位後就可能無法保全奕□權衡百般利害,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將帝位傳於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十六日,道光帝寫下密諭,左邊用漢文寫著“皇六子奕封為親王”,右邊先後用漢文、滿文兩種文字寫著:“皇四子奕□立為皇太子。”這成為有清一朝中在同一上諭中同時封皇太子和親王的惟一密諭。這封密諭寫好後,就藏於乾清宮大殿“正大光明”的匾額之後。

據言,道光帝立下密諭,思想上也曾有幾次反複,但最終還是不曾改動。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病死之前,又立下一密諭,寫著“爾臣何待朕言,其同心讚輔導,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道光帝立奕□為皇太子,同時封奕為恭親王。道光帝期望以此保全兩位皇子,用心可謂良苦。但兩位皇子之間為奪皇位反目成仇,結怨甚深,至死都未能解。

那拉氏執掌太子廢立垂簾聽政

鹹豐帝在世時,膝下隻有一子,所以在選儲的問題上就少了很多麻煩。因為當時逃亡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沒有秘密立儲。1861年七月,鹹豐帝病重,傳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等八大臣輔佐幼帝。

也正是因為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其母那拉氏開始掌權,在接連清除了身邊“逆臣”障礙後,控製了清朝政權,而且直接操縱了後麵兩朝的儲位選拔。

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9歲的同治帝病死。因同治帝無嗣,兩宮皇太後召集大臣商議選儲問題。

慈禧太後說:選年長者實在不好,選擇年幼的還可加以教育。接著她宣布了早已選定的名單,由醇親王奕□的兒子載湉入承大統,“諸王皆愕”。毫無思想準備的醇親王奕□“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竟然當場昏了過去,拉也拉不起來。當時恭親王奕不僅斥責醇親王失禮,還“令侍衛”把醇親王“扶出”,“諸王不敢抗後旨”。

慈禧太後選定同治帝的表弟——載湉為繼承人,這也是清朝王位繼承中惟一的一次“兄終弟及”。改元光緒,意思是指“纘道光之緒也”,延承道光帝之龍脈。

載湉登基時年僅4歲,40歲的慈禧太後再次垂簾聽政,直到1889年光緒帝成年慈禧太後才歸政。

1898年,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切身利益,慈禧太後於八月初六日下令將光緒帝囚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直到1908年病死前,光緒帝都在這裏生活,光緒也成為清朝曆史上唯一一個被太後囚禁的皇帝。

當時,慈禧太後將光緒帝囚禁之時,就想一舉“廢之”,隻有廢掉他,才能解心頭之恨,消除潛在的威脅。為了廢掉光緒帝,她派人到處宣揚說皇帝患病。但因遭到國內人士的反對和抵製,一些西方列強也對此事表現出了莫大的關心,慈禧太後的廢帝計劃不得不暫時中止。

後來,軍機大臣榮祿進言,為光緒帝建儲,冊立大阿哥,即皇長子,待時機成熟時,再將光緒廢掉。最後,慈禧太後選中了端郡王載漪之子溥□為大阿哥,當時的溥□年已15歲,整日遊手好閑,以玩樂為能事。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後在儀鸞殿正式宣布溥□為光緒帝之子,以備將來承繼大統。接著,溥□被接入宮內,這位花花公子儼然將成為大清國的新皇帝。八國聯軍侵華不僅打碎了這位八旗公子的皇帝夢,也打破了慈禧的廢立計劃。迫於內外壓力,出逃在外的慈禧隻好宣布,撤去溥□的大阿哥名號,令其立即出宮,廢立的鬧劇再次平息。

1908年光緒帝病重,無嗣承續。慈禧太後召集軍機大臣世續、張之洞、那桐商議立儲的問題,這也是慈禧生前要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她要親自選定大清王朝皇位繼承人。

世續說:“太後擬選儲,為社稷萬世計,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內憂外患,交乘遊至,竊以為宜選擇年長者。”

慈禧聽後,拍床怒罵,叱責世續:“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

張之洞看到慈禧早有合適人選,讓他們來,隻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就打圓場:“世續承太後垂詢,據所愚慮,約略言之,立儲自宜承宸斷”,說立儲之事仍請太後決定。

慈禧就把早已經考慮好的人選說了出來:決定立醇親王奕□的孫子、載灃的兒子——溥儀入承大統,作為同治的繼承人。此時,慈禧太後大概早已忘記了十幾年前派人砍掉醇親王墳前大白果樹的事情了,這次仍從醇親王的後裔中選擇皇位繼承人,並讓醇親王的兒子當了攝政王。這也是清朝曆史上第二次要從宮外抱來年幼的小皇帝。這次,仍沒有使用秘密建儲製,而是恢複了當年順治帝病死時的遺詔製,當然,遺詔權掌握在了末代皇太後手裏。

當這個消息傳至醇親王府,老福晉不僅不感激涕零,反而失聲痛哭地說道:“既殺我子,複殺我孫,雖擁皇帝虛名,實等終身幽禁。”在老福晉看來,所謂入承大統就是把孫子送到終身幽禁的地方,又是一次生死之別。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不到三歲的溥儀被接入宮內。次日,囚禁近10年之久的光緒皇帝病逝於中南海儀鑾殿,遺詔以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皇位,以載灃為攝政王。第三日,慈禧太後病死,最終放棄了把持近半個世紀的權力。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