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功德無量的文皇後——孝莊

孝莊文皇後,即清皇太極之莊妃,順治帝福臨的生母,順治時稱太後,康熙時稱太皇太後。她所生活的時代,正值戰火紛飛,統治階級上層內部鬥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在這多事之秋,她縱橫捭闔,避免了統治階級內亂的發生,為穩固大清江山社稷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世人所景仰。關於孝莊文皇後,還有家喻戶曉的傳說,即孝莊文皇後改嫁攝政王多爾袞之事。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史家也曾進行認真考證,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清初的疑案之一。

曆事三朝文皇後

孝莊文皇後,曆事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不僅如此,還親自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幼帝,經曆了難以言喻的政治風雨,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嘔心瀝血,深受世人之景仰。

孝莊文皇後,原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生於1613年三月初八日。因其姑媽孝端文皇後嫁給皇太極後的11年間裏沒有生育,為了鞏固科爾沁蒙古與女真部的政治聯盟,孝端文皇後在征得科爾沁蒙古王公同意後,讓自己的侄女進宮侍奉皇太極。

1625年,年僅13歲的博爾濟吉特氏,由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了女真部貝勒34歲的皇太極為側室福晉,成為他的第四位妻子。孝莊雖為皇太極的“五宮”皇妃之一,但並非皇太極最寵愛之妃。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她姑媽,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姐姐宸妃海藍珠。三位博爾濟吉特氏幾乎壟斷了皇太極的後宮。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

這位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的蒙古族姑娘,“獨嗜圖史”,聰慧剛毅。13年後的正月,她終於為皇太極生了個男孩,即名福臨,取洪福降臨之意。果然,福臨也為這位母親和愛新覺羅家族帶來了鴻運。當年四月,皇太極受滿蒙王公及漢官擁立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皇太極冊立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莊妃。

就在皇太極統兵入關的過程中,莊妃就開始顯示出“巾幗”之才。據說,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三月,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在解錦州之圍時被清軍俘獲,皇太極深知這位明朝官員對其入關的重要價值,欲將其收降。但洪承疇不管如何勸說,仍“延頸承刀,始終不屈”,並絕食反抗。正當皇太極和群臣無計可施之時,莊妃自告奮勇,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扮作一個漢族侍女,手捧人參湯進入關押洪承疇的地方,“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曉以利害。在她婉言相勸之下,洪承疇終於投到清軍旗下,成為清朝平定中原的一位馬前卒。

由於莊妃經常留意參與清廷的政治活動,她的政治素質和才能得到了磨煉,很快脫穎而出。這位女政治家完成的第一件政治傑作,就是將兒子扶上皇帝寶座。

1643年八月,就在清軍對明作戰節節獲勝,準備大舉入關取而代之之際,清太宗皇太極突然病故,朝中一派混亂,“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八旗間的矛盾驟然激化,權勢最大的皇太極之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兩派對峙,劍拔弩張,最高統治集團麵臨著嚴重的分裂危機。

在皇太極的11個皇子中,豪格最大,當時34歲,為皇太極繼妃烏拉納喇氏所生。豪格常年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得到父親親自統領的兩黃旗、伯父代善的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的鑲藍旗的擁護和支持。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還小,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既沒有戰功,也沒有地位,因此,豪格自信有較大的把握繼承皇位。

僅比豪格小兩歲的叔叔——睿親王多爾袞也在盛年,頗有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爾林丹汗殘部,得元朝傳國玉璽歸獻皇太極,並迫降朝鮮,用兵把握分寸,頗有用武之道,深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繼位的呼聲也很高,擁護者有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正、鑲兩白旗將領。正、鑲兩白旗大臣誓死擁立多爾袞即位,他們跪勸多爾袞說:“汝不即立,莫非畏兩黃旗大臣乎?”“兩黃旗大臣願立皇子即位者,不過數人爾!我等親戚鹹願王即大位也!”據說,努爾哈赤臨終前曾說:“九王(多爾袞)應立為汗,他一時年幼,可由代善攝政,以後再傳給九王。”但代善還是擁立了皇太極,皇位為皇太極所得。而皇太極為防止多爾袞母親幹政,又逼迫其母殉葬。現在皇太極一死,多爾袞就想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入承大統。

此時的莊妃深知,如果幾家火並,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開創的統一大業很可能毀於一旦。為了緩和雙方的對立,隻有異中求同,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欲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而年僅六歲的福臨是她唯一的親生兒子,她也深知福臨能否登上天子寶座對她意味著什麽,當年努爾哈赤病死後多爾袞母親被逼殉葬的一幕慘景又一次浮現在她眼前。

麵對這一情況,莊妃進行了冷靜的分析,八旗旗主中最有權威的當屬皇太極的哥哥、年高輩尊的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而勢力最強、奪位呼聲最高的又是多爾袞,要使自己的兒子取得皇位必須取得兩人的支持。為了確保自己的兒子福臨當上皇帝,莊妃一方麵拉攏代善抵製多爾袞繼承皇位,並征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讚同;另一方麵,又討好多爾袞,提出了擁戴福臨稱帝、多爾袞與另一親王同為攝政王的妥協方案,暗中打消他當皇帝的念頭。

為以防萬一,莊妃暗中積極謀劃,首先是利用皇太極直接統領的正黃、鑲黃兩旗的指揮權,對抗多爾袞兩白旗的勢力。兩黃旗大臣及將領為了自身的利益,盟誓寧可死作一處,也堅決要在皇子中立王位繼承人。

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在安放太宗梓宮的崇政殿內,諸王召開大會,商議皇位繼承問題。

這天大清早,兩黃旗大臣盟誓大清門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軍)張弓戴甲,環立宮殿,然後各王按次序進入大殿。會議開始之前,正黃旗大臣索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會議一開始,威望很高的代善就首先發言:“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但豪格出於種種壓力起身答謝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離開會場。

豪格謙讓後,多爾袞的同母弟阿濟格、多鐸乘機勸多爾袞即位,年老的代善不願得罪多爾袞,便說:“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

此時,堅決表示擁立皇太極之子的兩黃旗大臣表示反對,他們佩劍而前,說:“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代善表態自己無意於這個皇位,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與此議乎?”說完退場,阿濟格也跟隨而去。

兩黃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鐸默無一言。會議即將陷入僵局,多爾袞看到,如果自己執意當這個皇帝,必然會引起兩黃旗和豪格一派的反對,不如退而求其次,便說道:“虎口(指豪格)王即讓而去,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固)山軍兵,否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多爾袞提出擁立皇太極的幼皇子嗣位,這樣既不會得罪兩黃旗,因為這就保持了兩黃旗大臣天子親兵的地位不變,也符合“立子”的原則,兩黃旗大臣也就不再堅持立豪格了,自然就防止了豪格的繼位;同時,由他和濟爾哈朗輔佐幼帝,自己也能控製朝政。這一折中方案,得到了各方的同意,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下來。

接著,諸王祭祖禱天,集體盟誓,“誓輔幼主”,六歲的小娃娃福臨終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年號為順治,莊妃也被尊為皇太後。

在這場政治漩渦中,莊妃在幕後精心籌劃,積極與各派政治力量應對周旋,利用靈活巧妙的手段,終於使各方達成共識。最為重要的是,清朝沒有因為這次選儲之爭影響到正在進行的入關滅明戰爭,從而使清廷得以繼續保持統一強大的力量,於半年後入關,終於如願以償地奪取了全國最高統治權。

對莊妃在這次選儲風波中的作用,曆史也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康熙帝登極之初,在以皇帝名義諭禮部給孝莊太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加封尊號時,讚揚她“佐太宗皇帝肇建丕機,啟皇考世祖章皇帝宅中定鼎”。其中的“宅中定鼎”四字,反映了在緊要的曆史關頭,莊妃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攝政王多爾袞沒能當上皇帝,並不善罷甘休,他大權獨攬,政治野心日益彰顯。為穩住多爾袞,防止其篡取皇位,孝莊皇太後一再向其妥協,為他加官封爵,晉封他為“叔父攝政王”,不久尊“皇叔父攝政王”,後來又尊“皇父攝政王”。所以,有人就從“皇父”二字上推論孝莊曾“下嫁”於多爾袞,並以符合蒙滿民族中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為佐證。而孝莊是如何籠絡多爾袞的,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雖然孝莊一再妥協,多爾袞對皇位的覬覦絲毫沒有消退。有一次多爾袞對人說:“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即位後,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給事中郝傑、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等大臣都先後多次向多爾袞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請求選擇有學識的人輔導順治的學習,多爾袞都以順治年幼為由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疏學業,致使福臨14歲親政時,不識漢字,對諸臣奏章,常茫然不解。

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出獵,暴卒於喀喇城。孝莊以順治帝名義下令追尊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祔太廟。多爾袞病死,順治帝親政。順治為解壓抑多年的心頭之恨,在多爾袞死後不及兩月,即宣布多爾袞“謀篡大位”等種種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其黨羽也受到清洗。

在這個過程中,另一個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的權力集中點。孝莊皇太後又察覺出這一苗頭,防微杜漸,讓福臨發布上諭,宣布一切章奏悉進皇帝親覽,不必呈啟濟爾哈朗,從而消除了可能產生的隱患。

為了鞏固順治的帝位,孝莊皇太後堅決反對內監幹政,還經常督促他學習漢族文化,年少的順治皇帝如饑似渴地讀書,勤於理政,大膽使用漢官,團結、重用漢族將領,化解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鞏固了入關不久的清王朝,開創了清初政治新局麵。

1659年,鄭成功率軍北伐,橫掃蘇、皖、贛、浙等省。順治不知所措,準備向遼東逃亡。孝莊皇太後立即予以製止,同時精心策劃,調兵遣將,終將鄭成功擊退,恢複了清朝對江南的統治。

公元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因天花臥床不起。順治皇帝臨終時,原屬意於次子福全繼承皇位。孝莊皇太後突然感到18年前皇太極死後諸王爭奪儲位的情況似乎將要再現。她果斷地否決了選成年親王繼位的意見,而選擇了患過天花、已有免疫力的八歲嫡孫玄燁作皇帝。通過順治皇帝信賴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從中說項,順治帝死前才留下遺詔改立皇三子玄燁,並安排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鼇拜輔政。這是為了避免當年攝政王專權的悲劇重演,才有意撇開皇室親王,選擇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輔佐幼帝。

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尊其祖母為孝莊太皇太後。這時的孝莊已年屆五十,政治閱曆相當豐富,在滿族親貴中享有極高的威望,所以,有人曾建議孝莊臨朝問政。據說,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裏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遭到孝莊嚴詞拒絕,當時孝莊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曆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遺患後代,而且清製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幹政,以防出現曆史上外戚幹政亡國的結局。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輔政的體製,把朝政托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禦龐大帝國之重任。

康熙10歲時,其生母佟佳氏亡故,其後全由孝莊太皇太後教養,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莊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玄燁對祖母更是充滿崇敬與信賴,從玄燁登極直至太皇太後去世,隻要他在京中,每天都往祖母宮中問安,“風雨寒暑不輟”。祖母則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才智和威望影響,悉心教導,輔助玄燁處理政務,對康熙勤儉好學、仁政愛民等思想的形成影響甚大。

孝莊不僅運用智謀使自己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而且還幫助自己的孫子玄燁除掉了權臣鼇拜,鞏固了皇權。

大臣鼇拜廣植私黨,專權擅政,康熙恨之入骨,早欲除之。孝莊太皇太後聞之勸孫兒“少安毋躁”。在太皇太後親自策動和周密部署下,16歲的玄燁表麵上隱忍不露,虛與周旋,終日與一夥侍衛少年練習布庫戲(摔跤),使鼇拜益發感到皇帝年少貪玩,童稚可欺,而玄燁暗中卻令心腹大臣皇後的叔叔、吏部侍郎索額圖自請卸任,效力左右,抓緊組織訓練一支貼身可靠的貼身衛隊。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祖孫二人密謀,讓經過訓練的布庫少年埋伏在朝堂兩旁,然後召鼇拜入宮,乘鼇拜不備,“諸童突起,狙擊之,鼇拜出不意,立成擒。”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鼇拜的黨羽一網打盡,康熙終於掃除障礙,掌握了實權。孝莊定巧計幫助康熙擒捉鼇拜,剪除了“專權擅政”的滿族權貴,扭轉了急劇倒退的政治形勢,鞏固了其孫子的皇位,為清初政局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鱉拜集團鏟除後,孝莊放手讓玄燁理政。不久,三藩發動叛亂,孝莊太皇太後、康熙帝祖孫二人再次共渡難關。

三藩,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其子耿精忠襲爵),都是早年降清的明遼東邊將,他們幫助清軍南下攻打農民軍和南明後,分別鎮守在雲南、福建、廣東等省,在政令、財經、軍事上有很大的獨立性,後來便開始擁兵自重,對抗朝廷。

1673年即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等相繼叛亂,數月之間占據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六省,在軍事上一度占據優勢。為此,有的大臣向康熙提出退出關外,誅殺建議撤藩者,以向吳三桂謝罪。康熙不為所動,堅持武力平叛,孝莊對平定三藩的態度也十分明朗,全力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經八年苦戰,康熙十九年最後平定三藩之亂,鞏固了清朝的統一。

就在三藩之亂的第三年,平叛戰事正緊,蒙古察哈爾部的布爾尼又乘機作亂,清王朝南北受敵,情況極為危急。而“諸禁旅皆南征,宿衛盡空”。京城之內隻剩下一些娃娃兵守衛,康熙帝十分擔憂。在此緊急關頭,孝莊太皇太後提出一麵派出使臣往叛軍處招撫,一麵推薦“圖海才能出眾,可當其責”。康熙立即召來圖海,授以將印,太皇太後還特地囑咐康熙告誡軍隊,出師不得擄掠。結果,圖海果然不負眾望,他選拔數萬八旗健勇家奴,晝夜疾行,迅速平息了叛亂。

勞苦功高世人景仰

孝莊太皇太後在世時,康熙帝頒布的一些重大舉措、決策,以及所推行的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都要征求祖母的意見,然後施行。孝莊太皇太後對朝政十分關心,但從不直接幹預朝政。史書評論“太後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她經常告誡康熙帝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勸勉康熙在吸收采納先進封建文明的同時,不忘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孝莊太皇太後曾親自作書一再告勉自己孫子為君之道:“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鹹登康阜……”對這些治國修身之道,康熙帝一直銘記在心。

在祖孫二人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康熙帝之所以文治武功大有作為,開創了清王朝鼎盛時期,在康熙朝形成清王朝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莊的功勞和心血。

孝莊太皇太後對漢族地區的先進文化十分欽慕,她曾命順治撰寫《內則衍義》,後來康熙皇帝令儒臣譯漢文經典《大學衍義》進獻太後,“太後稱善,賞賜有加。”

孝莊太皇太後一生提倡節儉,生活儉樸,不事奢華。每逢荒年歉歲,常用宮中節省下來的銀兩來賑濟災民。平定三藩時,她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吳三桂作亂,頻年用兵,太皇太後念同征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

1682年春,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祖母的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裏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次年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每到上下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莊與康熙皇帝祖孫之間其樂融融的親密關係,與二百年後同樣經曆三朝、對中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慈禧太後相比,真可謂天壤之別。

康熙二十六年(1687)九月,孝莊太皇太後病重,康熙皇帝隔幔看護,親奉湯藥35日,衣不解帶,目不交睫,恪盡孝道。

十二月,因太皇太後病勢垂危,康熙皇帝玄燁親率諸王、貝勒、貝子、公及文武官員等,步行到天壇致祭,祈告上蒼,甘願自己減壽,以增祖母壽數。無奈天命難違,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文皇後病逝於慈寧宮,終年75歲。康熙帝為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在諡法中,“文”寓有經天緯地、慈惠愛民和勤學好問之意,可見玄燁對祖母感恩戴德之情。

孝莊太皇太後死後,根據祖母的遺願,靈柩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昭陵),而是葬在遵化清東陵順治皇帝孝陵前的左側。康熙帝命將祖母生前最喜歡的新建寢宮五間拆運至墓地,原樣重建,稱暫安奉殿。次年四月,奉太後梓宮移至奉殿暫安,從此以後,玄燁每年都前來祭拜。雍正三年正式營建陵寢下葬,稱昭西陵。

太宗皇帝皇太極逝世時,莊妃年僅32歲,此後將近半個世紀,她把她所有的心血才智都傾注到兒孫的事業上,前後共43年。正是在這段時期裏,滿族不僅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而且發展成為一個空前統一強盛的王朝,奠定了清中葉150年康乾盛世的基礎。孝莊文皇後順應曆史發展的進步潮流,支持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為奠定大清基業所建立的不朽功勳,將永垂史冊,受到後人的尊重。

孝莊文皇後下嫁之謎

孝莊文皇後下嫁的故事,民間流傳甚廣,而且不乏文字記載。由於對此說法不一,故難以下定論,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據稱,孝莊文皇後嫁給多爾袞,當時人即有記載,明朝遺臣張煌言作《建夷宮詞》,涉及此事: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掖庭又說冊於氏,妙選孀閨足母儀。椒寢夢回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此詩作於清順治七年,詩中的“太後”和“孀閨足母儀”,顯然指的是福臨之母孝莊文皇後,“合巹”和“太後婚”指當時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後的正式結合,因此才有“錯將蝦子作龍兒”醜詆福臨為他們先生之子之句。在民間,這個說法流傳甚廣。

持肯定說的依據是清朝滅亡後,民國教育部清理禮部檔案,發現存檔的曆科殿試策文中有“皇父攝政王”字樣,與“皇上”同格抬寫;後來清理大庫紅本(皇帝禦批之件)檔案,發現順治四年之後內外奏疏亦多稱“皇父”,與蔣良騏《東華錄》順治五年詔封皇叔父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八年追論多爾袞罪狀詔中“自稱皇父攝政王”相照應,當是多爾袞稱皇父及太後下嫁的有力證據。孝莊文皇後盛年寡居,春花秋月,以婚姻手段鞏固幼子帝位交歡多爾袞,可說是順理成章。多爾袞之稱“皇父”,同孝莊文皇後下嫁多爾袞,兩者之間有著內在必然聯係。

以清初滿族舊俗來看,當時滿族婚俗確與漢族有很大不同。如孝端與孝莊姑侄同時嫁給皇太極,這在漢族看來已屬悖倫。而實際上,當時漢人認為悖倫的婚姻,在滿族中卻毫不奇怪,比比皆是。努爾哈赤曾娶烏拉部布占泰侄女,而布占泰又娶努爾哈赤第四女。阿敏以親女嫁給蒙古貴族塞特爾,自己又娶塞特爾之女,二人互為翁婿,多爾袞與豪格是叔侄,卻同娶蒙古桑阿爾寨之女,為姐妹二人。豪格死後,多爾袞又納其妻為王妃,恬不為怪。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後與後來的孝惠皇後,也是姑侄。當時滿族觀念中,母族、妻族的輩分,是根本沒有的。此外,子妻庶母,兄娶弟媳,嫂嫁小叔這類婚姻在當時也很平常。正因為平常,多爾袞納侄媳時才令大肆操辦。以這種情況來說,孝莊太後以嫂嫁叔完全是可能的。何況,孝莊母子受多爾袞之擁戴而至極尊之位,入關後多爾袞又掌握一切大權。

史籍也記載多爾袞攝政期間“親到皇宮內院”。福臨在親政後對禮部表彰其乳母李氏“當朕誕毓之年,入宮撫哺,盡心奉侍”時,提到“睿王攝政時”,皇太後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太後縈懷彌切。可見,太後與福臨分宮而居僅是在睿王攝政時,當然是太後下嫁了多爾袞,因此才“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上,從日常生活起居上印證了太後下嫁多爾袞的事。

多爾袞性耽淫樂,當不亞於多鐸,隻是在太宗健在時十分謹慎。順治七年(1650)正月,他在害死豪格後正式娶納了豪格之妻博爾濟吉錦氏;順治七年(1650)五月,多爾袞在連山親迎朝鮮國王族女為福晉。這兩件事,多爾袞應當都是背著孝莊文皇後幹的,不然其死後就不必作為罪狀提出來進行聲討。由於多爾袞軍務、政務繁多,加之縱欲過度,使素有風疾的身體迅速垮下去,於順治七年十二月戊子突然死在喀喇城。清政權在其死後宣布“中外喪儀,合依帝禮”,追尊為“成宗義皇帝”,說明多爾袞在生前雖然沒有皇帝的名號卻有皇帝的實權,死後得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帝。

有的研究者就從孝莊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出發,推論孝莊是無顏於黃泉下見到皇太極,得出了“下嫁多爾袞”的結論。

由於以上的種種理由,許多人認為太後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論。

然而,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卻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為太後下嫁一事根本不存在,並依據大量資料對上述所謂證據予以駁斥。他認為張煌言是清廷的政敵,對清廷懷有成見,詩中不乏發泄私憤的成分,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述裏應該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麽可以印證“太後”下嫁攝政王的史料,因而下嫁雲雲,是“敵國”(指南明政權)之傳聞而已;關於多爾袞稱“皇父”一事,乃是上古尊稱“尚父”、“仲父”遺意,是上古一種尊稱,並不是所謂下嫁的證據;帝後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孝莊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是由於皇太極墓葬中早有孝端文皇後合葬,故不再合葬,此事不足為下嫁之憑證。孟森認為:所謂“太後下嫁”之事傳述不已,是由於多爾袞當年曾續娶豪格之妻,而豪格以輩分算為多爾袞之侄,且婚禮距豪格之死不足一月,明代遺民認為是“亂倫”行為,而豪格妻姓博爾濟吉錦氏,與太後姓近,於是附會為太後下嫁。

孟森先生論述,可謂周詳。另有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先生,專文論證多爾袞稱“皇父”的緣由:清初“皇父”、“叔父”、“叔”、“兄”等稱呼,不是一般親屬稱謂,而是親貴們的一種爵秩。建國初期,一些皇族宗親,爵位已達頂峰,不能再加,就將親屬稱謂加於爵位之前;皇太極時,代善稱兄義王,順治時多鐸封叔王,位高於親王。“皇父”也是如此,多爾袞攝政已久,爵位已到頂,屬下阿諛奉承,以“攝政”尊於國,“皇父”尊於家,因而才有這種稱呼。其二,當時君威隆肅,而多爾袞用臣儀似嫌虧略,於是以皇帝所尊者稱之。其三,多爾袞雖然擁戴順治,自為攝政王,但心中卻未消除自為皇帝之心,將福臨視為自己扶植的“皇儲”,於是左右揣其意,加以“皇父”之稱。其四,以清初滿文題本來看,滿族本來即有稱尊者為父的舊例。滿文中“皇叔父攝政王”原文,直譯實為“汗的叔父父王”,早已用“阿瑪”,即父親的稱呼了。所以,可以斷定,其間絕無不可告人的障諱原因,後來的記載中之所以刪除這一記載,是由於漢化日深,漸漸覺得事屬非禮之故。

又有學者附議孟森,考證了《建夷宮詞》不準確。張煌言曾有一首詩,說清初某帝娶了一個懷有遺腹子的孀婦,顯係憑空捏造。而《建夷宮詞》這一首,寫於順治七年,“慈寧宮裏爛盈門”一句,是說太後下嫁時,慈寧宮內張燈結彩,喜氣洋洋,而事實上,順治十年修葺慈寧宮以後,孝莊才遷入,而多爾袞已於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可見,太後下嫁之說不可信。據“實錄”載,多爾袞納其侄媳——豪格遺孀為妃正是在順治七年正月,當時曾大肆鋪張操辦,《建夷宮詞》即以此為由,虛構了太後下嫁之說。

以孟森先生為代表的這種意見,可謂言之鑿鑿,孟氏的考證得到了許多學者讚同,數十年來,不斷有附議,使之日漸完整。然而,也有很多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孟氏考證也有不確或未盡之處。對這個著名的曆史遺案不能釋疑。

其實,孝莊文皇後是否下嫁,已不再具有更多的曆史價值,隻能作為一個需要考證的史實而已。適當的存疑,更能引發後人對這段曆史的繼續求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