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科技落後:馬嘎爾尼訪華拉開的序幕

  落後就要挨打。近代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麵遠遠落後於西方,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能力上,都不堪一擊。當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憂鬱的道光皇帝是否能記得,僅僅在五十年前,他出生的那個年代,乾隆年間,中國還仍然是世界各國向往的天朝,受到西方人的追捧?這一期間,歐洲的先進技術、文化都曾紛紛湧入,可惜的是,中國並沒有抓住這些發展的極好機會。

  讓我們退回五十年前,此時正是中國“康乾盛世”的末葉,在世界各地,流傳了幾百年的關於富裕、神話般的天朝故事,還有偉大智慧的中國皇帝。歐洲人的視野開闊起來,他們想與東方的中國進行交往,尤其是剛剛成為歐洲“新霸主”不久的英國,對東方充滿了期待之情,派遣特使越過茫茫大海,帶上珍貴的禮物,來到中國,希望通過談判開展貿易。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率領三艘戰艦,肩負著使命,信心滿滿。這次訪華,英國派出的代表團人數高達七百多人,包括貴族、傳教士、學者、醫生、畫家、作家、樂師等等各色人才,還攜帶了許多禮品,代表著不列顛帝國的最新科技:望遠鏡、熱氣球、蒸汽機、榴彈炮、連發手槍等等,可謂對這次訪華的重視程度。英國人相信,以自己的誠意和新式發明,一定能贏得中國人的信任,與他們互通貿易。

  然而,九個月後到達中國,英國人卻感到非常的失望——中國政府一廂情願地認為英國乃邊陲小夷,此次前來不過是“朝貢”,尤其是乾隆皇帝要求英國特使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臣服”,這讓抱著平等交流願望的英國人無法接受。

  然而對於乾隆皇帝來說,這些長著藍眼睛高鼻梁的蠻夷們實在不懂規矩,他們的書信中竟自稱“大英帝國禦使”,敢與大清平起平坐,還要求開放通商口岸,進行平等貿易之類雲雲,蠻夷小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也!

  “天體運行儀,這是天文學和機械學最佳結合的產品,是我們英國最先進的製造,也是整個歐洲最精美的儀器,該儀器準確地模仿地球的各種運動,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在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的信中,向乾隆皇帝詳細介紹了自己國家最引以為豪的科技。馬嘎爾尼相信,這樣精密的儀器一定會得到中國皇帝的喜愛。

  乾隆坐在龍椅上,一邊似懂非懂地看著這些奇形怪狀的禮品,一邊轉過頭去詢問翻譯大臣:這些玩意叫什麽名字?大臣為了緩和氣氛,把“天體運行儀”的名稱翻譯成“天文地理音樂鍾”。

  音樂鍾?乾隆皇帝仔細打量過後,顯得有些生氣。不就是個大鍾表嗎?此等奇巧淫技,也值得吹噓?這個“英吉利國”實在是夜郎自大,把自己介紹得玄乎其玄。乾隆帝禦批:單內所載物件,俱不免誇大其詞。此蓋由夷性見小,自為獨得之秘,以誇炫其製造之精奇。

  英國人顯得有些失望,他們之前滿懷信心,帶來最先進的科技,竟然不被中國皇帝接受。更讓他們感到難堪的是,之後雖然又在圓明園展出了地球儀、天球儀、分支吊燈、氣壓計等諸多儀器,但中國官員和百姓們圍觀表現的僅僅是看熱鬧,很快就冷淡下來,繼而露出不屑的神態。英國人發現,天朝的臣民都頗有優越感:各國來使無非是羨慕我中華富貴,想用些稀奇玩意來贏得好感,討好我天朝罷了。

  英國人不願接受來訪失敗,他們轉動腦筋,又想把最新研製的連發手槍介紹給中國軍隊,希望得到將領的推薦。可是軍機大臣福康安冷淡地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麽稀罕。”拒絕了英國使團警衛隊邀請的演習觀摩。

  之後幾天,馬嘎爾尼與一些皇親貴族聊天遊玩,當時的這些親貴多從武事,所用兵器還都是弓箭刀槍等冷兵器,馬嘎爾尼於是直白地說:“貴軍作戰雖然勇敢,但武器需要改良。我們歐洲以前也用刀劍,現在都換成了火器。”清廷官員們聽了很驚詫,停頓片刻,都大笑起來,說弓箭是好東西,打起仗來少不了的。這讓馬嘎爾尼對中國產生了鄙夷情緒,在日記裏寫到:“一群笨蛋!他們一生中從未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

  那些精美的儀器作為“貢品”留在了圓明園。事實上,圓明園裏到處都是西洋的藝術、科學珍品,被乾隆皇帝當做“獵奇”的玩意陳列起來。半個世紀後,當英法聯軍闖進這座東方殿堂時,驚訝地發現,他們當年“朝貢”的各種手槍、步槍、榴彈炮、望遠鏡、地球儀原封不動地擺放在那裏,落滿灰塵,早已被中國人遺忘。

  1793年的這次訪華使命宣告失敗,馬嘎爾尼被乾隆皇帝以“溫和”的方式驅趕出境。乾隆對這個“英吉利”非常反感,更對他們“供奉”的各種玩意不屑一顧,在寫給英國女皇的信中,乾隆態度鮮明:“我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夷之國進行貿易。這些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隻是些奇巧淫技罷了,反倒是你們需要我們的茶葉、絲綢,我天朝特此優待你們。至於你們要求開設口岸,長駐中國,更是萬萬不行。西洋國多如牛毛,不止一個英吉利,如果都紛紛效仿,留居北京,豈不人滿為患……”

  上天不是沒有給中國機會,相反,上天異常厚愛中國。從十七世紀明朝末葉到十八世紀後半葉,一百多年的時間裏,西方的傳教士們紛紛前來中國,帶來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科技:算術、天文、物理、航海技術、軍事技術……利瑪竇、南懷仁、湯若望等一批富有先進科學思想的人才匯集中央樞紐,直接影響了當時朝政。

  明朝末年,西學東漸,人們開始關注西洋的學術思想。當時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徐光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師,他身居要職,將西學大量引入,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了西方著作《幾何原本》,詳細介紹了當時西方的數學思想,中西匯通,加以整理。

  除此之外,在西學東漸的交流中,許多中國人原創的自然科學書籍、西方傳教士翻譯的歐洲著作等都已經出現,如中國人方以智寫的《物理小識》、陸仲玉的《日月星晷式》、孫元化《太西算要》、利瑪竇《乾坤體義》、湯若望的《遠鏡說》、羅雅穀《五緯曆指》等等,都詳細闡述了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天文學原理。雖然這些書籍隻是如滄海一粟,在浩渺的中國大地上微乎其微,但顯然說明,當時已經有人開始關注西方思想了。

  與清末的道光、鹹豐相比,明末的崇禎皇帝雖然治國無方,但在對於西學態度上向來寬容,加上大學士徐光啟的推薦,很快重用了歐洲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人,令其主持天文、曆法、火器鑄造等工作,最早的“紅夷大炮”就建造於此時,後被袁崇煥用於遼東,擊傷努爾哈赤。

  1629年,明崇禎二年,在崇禎帝的批準下,徐光啟主持編譯《崇禎曆書》。書中涉及開普勒的《宇宙和諧論》、《哥白尼天文學綱要》、《丹麥天文學》等最新思想,使用了哥白尼和開普勒的近代幾何學方法,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紹第穀的太陽係結構係統,可謂是當時中國集天文、曆法、水利、測量、數學為一體的“百科全書”。

  也正是在這一年,徐光啟向崇禎皇帝上奏折《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論述了“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他是把數學作為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來看待。崇禎皇帝對西學非常支持,下旨批示“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並分曹料理”。

  明朝滅亡後,西學思想在清初仍然受到朝廷重視。清軍攻陷北京,有意識保護了傳教士湯若望,後來順治帝重用湯若望,主管天文曆法,纂寫火炮鑄造等書籍,順治帝臨終立皇嗣也是征求了湯若望的“天花”建議,最終立玄燁為繼承人。

  康熙帝即位後,更加重視西方傳教士。在清朝帝王裏,康熙帝無疑是最值得稱讚的,他不僅精通儒家經典,還鑽研西方的算術、幾何、物理等科學,與湯若望、南懷仁等歐洲傳教士關係密切,向他們學習西方科技,乃至令當時的歐洲人對中國的皇帝充滿敬佩和向往之情。

  康熙年間,由於平叛三藩、征降台灣的需要,在南懷仁的主持下,清廷製造了上百門“紅夷大炮”,這些炮種類齊全,適應不同的山地、海洋、平原等作戰要求,達到了整個清朝火炮技術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南懷仁又著《坤輿圖說》一書,向康熙帝介紹了地圓說、潮汐理論、赤道南北半球等當時最新的理念,以及亞洲、歐洲、北美洲的地理概貌,可以說,在康熙前期,西方科學思想對中國、至少是清朝中央政府有極大發展作用的。

  但我們可以發現,從明末崇禎到清初康熙,西學的傳播已然發生了變化:

  明末由於社會動蕩,言論、著書等愈發自由,西學思想受到上層士大夫的追捧,許多學說是在自由環境下自發產生;而清初由於皇權強大,清廷對全國言論的控製嚴格,西學思想、技術僅僅在皇帝本人身上才得以體現,在社會上並未產生影響。

  康熙皇帝一生好學,精通中西文化,但康熙的局限在於,他隻將這些先進思想用於自己個人、中央樞紐,禁止把西學思想傳播到整個社會,害怕引起民眾的思想革新;與康熙帝一樣,乾隆也青睞西方畫家郎世寧等傳教士,把西洋技術用在了建造圓明園、供自己享樂的基礎上,去本求末,追求“雕蟲小技”,乃至當八國聯軍闖入圓明園時,驚訝中國竟早就有如此先進技術,卻不用於社會。

  這是一種令後世人感到尷尬的態度:一方麵,康熙帝的好學精神、乾隆朝的圓明園集西洋科技之大成等現象,都讓國人在直觀上感覺到,清朝統治者對歐洲思想並不排斥,甚至相當欣賞;另一方麵,文字獄、禁書毀書等一係列遏製社會思想的舉措也愈發嚴格,許多自然科學書籍被認為是“異端邪說”,或是在民間失傳、或是成為禁書,整個中國依舊遵循著古老法則“存天理、滅人欲”,沒有任何革新——這就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統治者的心理常常顯得很微妙,當年慈禧太後將《紅樓夢》列為禁書,但自己卻對此書愛不釋手。對於學習西洋科學,康熙帝自己的解釋是:“朕幼時,欽天監漢官和西洋人不睦,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而憤而學焉。”康熙學習科學目的在於使自己頭腦清晰,明斷是非,能夠駕馭漢官和洋人。與康熙接觸最深的傳教士南懷仁曾說“他(康熙)通過這件事,便在其周圍的貴人麵前,能誇示自己的學問而得意!”據大儒李光地記錄,(康熙)說“你們漢人全然不曉得算法,惟江南有個姓梅的他知道些……”種種言辭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康熙的微妙心理,他把這些學問當做帝王個人素質的提高、乃至淩駕於所有人之上的資本,這固然說明康熙是一個優秀圖強的君主,但也從相反證明了他對西方技術的看法僅限於這一點。

  正是在同一時期,俄國的彼得大帝也在學習西歐科技。與康熙一樣,年輕的彼得也愛好“微服私訪”,他化名前往英國學習造船術、到普魯士學習火槍射擊,走訪了英、法、荷等國的工廠和學校,甚至連軍火庫和議會也進去過。彼得學習科學與康熙不同,彼得為的是讓整個俄羅斯民族得到提高,從西歐回來後,彼得大帝立刻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西化”改革,創辦學校和報社,鼓勵國民學習科學,並將首都遷往臨西歐最近的聖彼得堡,從而打開了“瞭望歐洲的窗口”,俄國一躍從落後的農奴製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帝在這方麵顯得遜色很多。在平定吳三桂、收複台灣後,康熙出於防範漢人的心理,沒收了一些漢臣大權,並限製紅夷大炮等武器的發展,曾下旨:“子母炮係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此事不準行。”火炮隻是八旗軍“禦用”武器,地方各省不能建造,日久失傳,加上八旗軍後期腐化嚴重,對於火器技術的喪失那是可想而知的。

  洋人教師張誠在日記裏寫道:“他(康熙)告誡我們不要在我們所去的衙門裏翻譯任何關於我們的科學的東西,而隻在我們自己家裏去做。”英國使節斯當東說:“據說中國有幾位君主學習豐富的數學知識,但中國的政策不使這門學問普及到群眾中去。他們怕知識普及後,本國人能算出日食、月食,能製出曆本來,皇帝在老百姓中的威信就要降低了。”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清王朝無疑不能擺脫“家天下”的觀念;作為深受漢文明熏陶的康熙皇帝,即使他再如何努力進取,也依然隻能在“君臣貴賤”的觀念中徘徊。這是中國兩千年積澱下來的群體意識,根基深厚,影響了千千萬萬中國人,誰也逃脫不了,要想通過僅僅數十年的“西學東漸”來改變中國性格,那無疑是癡人說夢。即使是在今天,經曆近代血火蕩滌後的中國,也依然保持著千年來它所固有的特色。

  當曆史發展到乾隆時代,這位“十全老人”實則好大喜功,自負短淺,對自然科學毫無興趣,他關心的隻是西洋玩意,傳教士們的知識全部用於建造圓明園去了。《四庫全書》編成後,對許多自然科學書籍禁毀,乃至連國人自己的《天工開物》、《物理小識》等書籍都失傳民間,兩百多年間不為人所知,清初的紅夷大炮、毛瑟槍等被收繳封存,到晚清時期竟然倒退到用長矛大刀。

  一直到十九世紀初,西方人仍然對中國這個龐大的帝國充滿向往,爭先恐後地希望獲得與中國貿易的機會,乃至於當時中國的貿易順差劇增,全世界的白銀大量流入,稱得上富可敵國。

  然而,清王朝的自大、短視必將帶來慘痛失敗。財富的增加下隱藏著憂患,人口規模暴漲,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以機械式的人口遞增、土地開墾為基礎的農業式擴張,帝國的運行依舊遵守兩千年前的古老規則,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還是政治體製方麵,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工業革命。

  此時的西方已經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各種新式的火炮、槍支乃至軍艦戰艦都出現了,蒸汽機的發明使輪船走向現代化,海洋爭霸賽已經在全球上演。

  清王朝的遏製思想、閉關鎖國給自己帶來了惡劣後果。早在明末清初,中國人利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紅夷大炮”,在著名的“寧遠之戰”、“鬆錦大戰”中這些武器都有充分的展現,清朝在統一中國、平叛三藩、收複台灣的過程中也大量使用了這種西洋火炮,可謂絲毫不落後於當時的世界技術。但是,自“康乾盛事”之後,中國步入太平安樂,統治者們也“鳥盡弓藏,馬放南山”,封存了所有火器、火炮,以免流入民間發生動亂,中國人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開始逐漸麻醉了……

  當西方各國爭相發展先代武器時,清朝中後期僅有的“紅夷大炮”製造工藝顯得落後於時代,沒有任何技術革新,隻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此時在歐洲,苦味酸炸藥、無煙火藥和雷汞開始運用於軍事,炮彈的威力成倍增長。而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範鑄炮,導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頻頻,內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準心照門不複存在,開花彈也失傳,缺少科學知識兵勇的操炮技術甚至比不上明朝!兩百年前讓明朝軍隊潰敗的先進武器紅夷大炮在兩百年後已經風光不再,老態龍鍾,無法抵禦西方列強的入侵了。

  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抗英,其好友龔自珍獻出了先進的秘密武器,竟然是前明時的裝備。

  再後來,精通洋務和軍械的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武器專家丁拱振及其同僚居然都不知道明朝打死努爾哈赤的開花彈為何物。直到到19世70年代,左宗棠督師西征新疆,在陝西鳳翔縣進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從一處明代炮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感慨萬千,歎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馬嘎爾尼在出使日記中深刻地指出:“自從被北方滿洲的滿族人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裏,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中國隻是一艘破船。如果說在已過去的一百五十年間依舊能夠航行,以一種貌似強大的外表威懾鄰國,那純屬僥幸,這一切即將分崩離析,朝不保夕。即使不會馬上沉沒,也是像殘骸一樣隨波逐流,最終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遠不可能在舊船體上修複。”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