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世紀轉折:海洋文明VS內陸文明

  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的冬天,大雪紛飛,在皇家的暢春園裏,大學士們正與皇帝探討東南沿海的情勢。

  據福建、廣東官員的奏報,最近幾年來,南洋海盜頻起,尤其是呂宋(菲律賓)、噶囉吧(印尼)等島嶼上聚集了大量荷蘭人,這些“紅毛鬼”擾亂沿海,搶劫鬧事,又有內陸許多漢人與他們私自結交,互相貿易往來,乃至規模越來越大,許多中國人在當地聚集,有些成為豪強。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曾開放海禁有二十年。中國沿海貿易一度發展迅速,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受到海外極大歡迎,荷蘭人、英國人、日本人紛至遝來,此時的東洋、西洋諸國實力不強,相互平等互惠貿易,是中國發展海外的有利時機。

  隻是,隨著海外貿易的頻繁,許多弊端就出現了,從十七世紀以來,中國的沿海就被海盜威脅。從明朝到清朝,東海、黃海、南海就充斥著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許多生活窮困的漢人也加入其中,變成海盜,打家劫舍,掠奪海上運輸的財物。

  康熙的心情很不愉快,他的目光從北京延伸至南方方向,希望能看到千裏之外的海上,可是鞭長莫及,對於這個馳騁北方草原的皇帝來說,遙遠的南洋海域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歲末寒冬,紫禁城在皚皚白雪中顯得那麽寧靜肅穆,大清帝國在第三代帝王康熙的統治下,已經趨於穩固。這一年,康熙已經六十二歲了,年過花甲的康熙不希望國家再出什麽亂子,他奮鬥一生,南征北討,為的就是讓這片土地安穩下來。如今,當聽說南洋海盜猖獗時,他不禁皺起了眉頭。

  “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在看過奏折之後,康熙喃喃自語著,這位深謀遠慮的皇帝已經意識到——百年之後,西洋等國會興盛發展,到時可能危及中國。然而,他對此采取的措施卻是消極防範:

  “朕臨禦多年,雖致力於滿漢一體,但終究發現漢人難治。如今,朕老了,海外也不太安寧,呂宋島、噶喇吧等地常常留有漢人,他們偷渡過去就不再回來,早在明朝時就是如此,逐漸淪為海盜……”金鑾殿上,康熙眉色深重地對大臣們說,“往年福建運米去廣東的民船有三四百隻,每隻船裝載三四十人,那就是上千人、乃至上萬人,一旦被海盜搶劫了,損失極為嚴重,不可不加意防範。台灣雖然平定,但台灣人常常與呂宋島等地互相往來,暗中做些朝廷不知道的勾當,不可不深思遠慮啊。”

  大臣們匍匐在地,細細揣摩著聖意,他們猜想皇帝要改國策。

  年老的康熙對漢人的戒心提高了,盡管他一生提倡“滿漢一體”,但老皇帝還是發現,兩個民族之間依舊存在隔閡。他有些擔憂,南方漢人偷渡到國外,會不會與南洋海盜聯合對抗朝廷?這種事情不是沒有過,早年的台灣鄭氏家族,就是由海盜發展起來的。

  鑒於防範海盜,康熙帝開始施行“海禁”政策,於第二年正月向全國下達:中國即刻停止與南洋呂宋、噶喇吧的貿易,沿海所有商船漁船必須經過嚴格審查,不得隨意出海,禁止向國外出售船隻、運米出境,更不能有人留住南洋。並嚴令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水師加強巡查,一旦抓住違禁者,嚴加治罪。如果有人私自將船賣給外國人,一旦查出,立即將賣者、買家全部斬首示眾!

  在康熙帝封鎖南方海域的同時,他對西北方邊疆卻顯得頗有興趣。這位擅長騎馬射箭的帝王曾三次征伐西北準噶爾,三十六歲時出兵二十萬,在烏蘭布通大敗遊牧領袖噶爾丹,四十二歲時又發兵十萬,在昭莫多再次擊敗噶爾丹,四十三歲時又出兵西征,在寧夏徹底剿滅噶爾丹部,西北盡皆臣服大清。可以說,正是康熙大帝為中國近代版圖奠定了廣袤的基礎,功不可沒。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是一切之根本。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康熙帝盡他所能開疆拓土,使中國版圖在十七世紀達到鼎盛,北抵西伯利亞,西達新疆盆地,蒙古、西藏等全部歸屬於中華領土,這些邊界已經達到陸地所能超越的極限,因為再過去就是戈壁大漠、寒冷雪山了。

  自古以來,中國的強敵都來自北方,曆朝曆代把重點軍事防禦放在北方,修長城、屯軍田幾乎是必須做的。傳統觀念裏沒有對海洋的關注,人們也從不認為那些浩渺無垠的大海上會出現什麽隱患,即使有隱患,我泱泱中華隻要關起大門來,海賊們如何能上得陸地?

  其實,早在十五世紀的“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就關起了海洋大門,“寸板不許下海”,為的是防止國民與外國人串通。豈料愈是閉關自守,海外勢力愈是猖獗,到了明嘉靖、萬曆年間,東洋倭寇興起,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大隱患。十七世紀清王朝曾一度開放海禁,但由於聚居南方的漢人紛紛踏足南洋,讓遠在北方的滿洲貴族心懷憂慮,久而久之,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索性還是把海洋大門關起來算了。

  這是中國皇帝們內心的真實寫照:一方麵,是開疆拓土的永恒夢想,一方麵,是“寸板不得下海”的嚴酷禁令。

  1716年康熙帝的“海禁”政策,將影響到後世中國。而正是在這兩年前,遠在歐洲的俄國,另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彼得大帝,力排眾議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目的就是使俄國由內陸向海洋擴張,與西歐各國頻繁接觸,學習先進科技。

  16、17世紀的世界格局已然發生變化,從陸地到海洋,這是東方天朝大國所未能意識到的——

  1492年,西班牙人哥倫布率領三百艘帆船,到達加勒比海,發現新大陸,開辟了“大航海時代”,這一年,中國明朝的弘治皇帝撥國庫銀兩,全力整修遼東長城,目的是維持北方邊疆的穩定;

  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率一百七十名船員,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東方印度,這一年中國北方又遭受蒙古人襲擊,甘肅、寧夏等地發生混亂,政府再次調集重兵防守;

  1519年,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率船到達菲律賓群島,經過長達三年時間,向世界證明:地球是圓的。這一年中國的頭號“頑主”正德皇帝又鬧著要離開京城,南巡出遊,遭到群臣反對,一氣之下,把大臣們全都打了P股;

  1529年,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薩拉哥斯新條約》,在東印度群島劃分勢力,在亞洲成為兩大殖民國,而正是在幾年前,中國的嘉靖皇帝正與群臣為“大禮儀”事件爭吵不休,置國事於不顧;葡萄牙海盜侵入廣東,日本貢使搶掠寧波府,海盜開始盛行。十年後明朝海患發展到猖獗地步,東海倭寇殺死江浙軍民數十萬人,南海的葡萄牙人占領中國澳門,強行“借用”此地做港口;

  1596年,荷蘭人征服印尼群島,靠香料、礦藏等獲取暴利,成為東亞海域最大的殖民者,這將在一百多年後對中國南海造成直接威脅。正是在這幾年之前,中國的東海出現另一個強敵:日本。日本實現全島統一,國力蒸蒸日上,豐臣秀吉推行軍國主義,製定了“十年三步走計劃”:三年內滅亡朝鮮,五年內滅亡中國明朝,遷都北京,最後征服印度支那,稱霸世界。日本二十萬大軍直撲朝鮮,明朝軍隊前往支援,與日軍展開殊死奮戰,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曆經七年抗戰,最終以“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財元”的高昂代價獲得慘勝。但是,三百年後,日本再次卷土重來,征服朝鮮,攻入中國腹地,中國曆經八年抗戰方戰勝日本。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印度成為英國新財源,此後英國開始崛起,在世界各地擴張,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時的中國萬曆皇帝與群臣大爭“國本”,雙方互不相讓,萬曆心灰意冷,荒廢國事,齊、楚、浙、東林黨各政治派別紛紛亮相,相互攻訐,黨爭開始,明朝已是日落黃昏;

  1648年,荷蘭殖民者在東南亞、非洲、大洋洲全球各地都擁有了殖民地,在此之前曾一度征服台灣,海上貿易達到巔峰,經濟鼎盛,荷蘭率先成立了世界第一家銀行,英國、西班牙紛紛購買荷蘭股票;此時中國正陷於滿漢兩族殘殺,南明朝廷倉皇逃往緬甸,多爾袞率清軍席卷中原,全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尤其是江南地區慘遭屠城,揚州、嘉定、江陰等地血流成河。

  西方各國已經雄心勃勃地在海洋上進行爭奪,毛瑟槍、火炮、炸藥、戰艦等新式武器一一登場,而中國士兵還在騎著戰馬、揮舞弓箭進行征伐。當英國女王鼓勵海盜們出海探寶、彼得大帝引領俄國建立海軍時,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帝們則希望把百姓牢牢拴在土地裏,禁止海外貿易,更拒絕與西洋、南洋人打交道。

  清承明製,明朝有“片板不得下海”,清朝更有“閉關鎖國”。早在清順治年間,為了防止內陸居民與台灣鄭氏串通,清政府就下達禁海令,“寸板毋入海,粒米毋越疆,犯者磔死連坐”,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裏,所有村莊盡皆焚毀。這種做法是台海戰爭需要,但後果也極為嚴重,福建、廣東沿海一代,竟是荒涼不堪,經濟破壞嚴重。據《清史資料》第一輯中《榕城紀聞》記載:“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食之糧,餓殍已在眼前。”

  在中國東南,福建、廣東兩省山地居多,人稠地狹,耕田本不足以供給人們的生活。沿海居民紛紛出海謀生,占到了總數一半以上。海禁之前,閩、廣兩地貿易發達,人民生活比較不錯,利用海洋優勢發展漁業、煮鹽業,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但海禁之後,“片帆不得下海”,漁鹽業衰敗,貨物不通,民生凋敝,頓時陷入窘困境地。

  沿海居民把身家性命都寄托在船隻上,耗盡家財建造的商船,如今都被擱置荒廢,讓人痛心疾首。一條船廢棄了,就代表著上百人的生活沒有來源。這種情況下,生活無著的窮苦漁民被迫亡命海上,遂至鋌而走險,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海禁越嚴,人民生活越困窘,海盜數量也就越多,南洋也就越亂,政府的控製就越發嚴酷……而且,“海禁”不僅關係到閩廣江浙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西洋流入中國銀元的減少,又影響到全國財政、金融的正常運行。

  清朝的禁海政策,比明朝更為嚴酷。自康熙五十五年再次重申海禁後,清廷將此政策一直延續下去,雍正、乾隆朝每況愈下,束縛日漸加深。

  雍正帝曾下旨:嚴令海外國人三年內回國,按期不回,則撤銷戶籍,不再是中國人。許多百姓迫於生存壓力,私自偷渡南洋者不在少數,於是法律越來越嚴峻,到最後,政府規定:一旦抓住偷渡南洋的,就地正法,斬首示眾。

  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在印度尼西亞發生了一起殘酷的“紅溪河大屠殺”。

  當時南洋群島已經到處是中國人,這些華人在當地落戶生根,做各種生意,從事工匠、飲食、製糖、釀酒零售等行業,成為當地富裕階層。荷蘭人眼紅華人,殺心漸起。在荷蘭總督軍隊的部署下,有計劃地對華人進行大規模屠殺,殺死華人近一萬人,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華僑居住區的紅溪河被染成了紅色,至於被焚毀的房屋、搶奪的財產不計其數,消息傳來,震驚華夏。

  事後,荷蘭人害怕中國報複,派遣使節前來北京和解。此時《大清律例》剛剛編纂完成,按《大清律例》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如有私自出洋經商者,或移往外洋海島等,應照反叛律處斬立決。”——在皇帝和政府眼中,南洋華人根本不是“大清子民”,被荷蘭人殺了也無所謂。相反,乾隆皇帝竟然還安撫荷蘭使節:“這些人本就不是良民,違抗朝廷旨意私自出海,即使是回來了也要全都斬首。現在他們在南洋生事被你們殺了,是咎由自取。”(“內地違旨不聽召回,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在乾隆看來,荷蘭人正好幫了他大忙,幫他處決了那些鞭長莫及的華人,或許高興還來不及。

  當然,對於西洋人,乾隆帝也是很反感的。在這位自負帝王的眼中,那些紅毛鬼、黃毛鬼都是些不懂禮法的蠻夷,為了牟取暴利,不惜用血腥手段。海外的屠殺無所謂,但如果是在大陸國土上,就不得不防了,尤其這些西洋人如果與漢人聯合起來對抗清廷,就更是令人擔憂。

  當乾隆帝下江南遊玩時,在蘇州、寧波等地看到許多西洋商船,絡繹不絕,熙熙攘攘,而且這些西洋人還隨身攜帶武器。乾隆皇帝愈發擔心起來:我中華本土如何能充斥這些外籍蠻夷?萬一哪天發生變亂,或是漢人聯合他們造反,該怎麽辦?這種事件不是沒有發生過,早在明朝嘉靖時期,澳門島就被葡萄牙人占據,一邊做貿易,一邊生產軍械火藥,最後明朝政府隻好與葡萄牙簽訂“借地條約”。

  從江南回京後,乾隆立刻下旨:關閉浙江、江蘇等地的通商口岸,隻留廣州一口通商,是為“廣州十三行”。不僅如此,還規定外商在廣州隻能住在會館裏,不得隨意走動,更不能四處遊玩,中國普通百姓不得與外商接觸,謹防受到西洋人的蠱惑。這是繼康熙五十五年之後,清廷對外貿易政策的又一大轉折,即針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而厲行閉關政策,這種極端保守思想在乾隆帝身上可見一斑。此後,廣州一口岸貿易的體製,直到鴉片戰爭前始終沒有變化。

  “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國對外界知之甚少。皇帝害怕人們出海,限製船隻的政策越發嚴厲:“拖風漁船規模大,可以衝風破浪,恐生奸猾,建議全部拆毀”、“廣東漁船梁頭不得過五尺,舵手不得過五人”——當年鄭和下西洋所建造的大船技術已經失傳,清朝中後期的海船變得又破又小,被限製得隻能在淺海域劃行。這正是清朝皇帝們所期望的,這樣百姓就無法出海,不能與海外蠻夷接觸了。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訪華,這是中、英兩種文明的一次零距離接觸。

  正是在這次訪華過程中,馬嘎爾尼敏銳地發現中國龐大下的虛弱,看到中國軍隊的落後腐化,尤其對於中國水師,馬嘎爾尼認為幾乎不堪一擊:“驚奇的發現中國的帆船很不結實,由於船隻吃水淺,無法抵禦大風的襲擊”。英國使團得出的判斷是“中國船的構造根本不適應航海”,馬嘎爾尼在日記中感慨道:“中國人首次看見歐洲的船隻,至今已經有二百五十年了,他們毫不掩飾對我們航海技術的讚賞,然而他們從未模仿過我們的造船工藝或航海技術。他們頑固的沿用他們無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於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比中國更需要航海技術,因而中國人這種惰性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此時,距鄭和下西洋已有四百年,距萬曆年間擊敗日本艦隊有兩百年,距鄭成功擊敗荷蘭海軍也有一百年,當年西洋人、東洋人對中國海軍的驚歎,已經蕩然無存了,當曆史走到乾隆時代,中國艦船已經衰落到被歐洲人看不起,並加以恥笑的地步。這一切,被“日不落帝國”看在眼裏,英國人已經開始考慮用什麽政策對付中國了。

  乾隆皇帝應該是幸運的,他一生都生活在“天朝大國”的意識裏,所有災難都在他死後才發生。當1740年那一場印尼群島上屠殺華人的事件被乾隆帝輕描淡寫忽略時,他怎麽可能知道,整整一百年後,在1840年,他的後世子孫要為他當年的自負淺薄付出慘痛代價——英國人因鴉片糾紛,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的當時,清朝全國水師的外海戰船共約九百三十艘,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的水師兵力共約十萬人,大小戰船約七百多艘。數量上頗為可觀,也一直讓大清朝的臣民得意不已,對付歐洲那些蠻夷小國的數千兵士,我大清每個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你。

  可是,當我們仔細比較一下,就能悲哀地看到,中英雙方的差距之大:清廷戰船全是鬆杉木質製造的,用布帆作驅動導航,船上安有十門左右的小型火炮,但行動弛緩,吃水很淺,隻能在近海作戰,一旦進入深海則有顛覆的可能;英國的十幾艘遠航戰艦,采用的是當時最新發明蒸汽機驅動,裝有六十至八十門大炮,船身全是以鐵殼建造,在海上如龐然大物,行動迅速而沉穩。

  中國木質艦船在英國鐵甲戰艦麵前,幾乎毫無還手能力,更為糟糕的是,中國“重陸輕海”的思想使清廷放棄了海上控製權,隻在沿岸布置火力。這使得中國數千公裏的海岸線任英國人隨意遊弋,英國戰艦進攻廣州、攻占虎門、攻陷廈門、又北上寧波,一路上指哪打哪,清廷束手無策,隻能跟在P股後麵追。英軍的炮火轟滅了清王朝的大國夢,海洋的力量擊敗陸地,中國沿海城市一個接一個被攻破,數千上萬的兵士無謂地戰死,依然阻擋不了大英帝國海軍的前進。最後,英軍攻占南京,兵臨城下,切斷京杭大運河的南北通道,東南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北方地區物資供應不足,北京也陷入恐慌之中。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在炎熱的南京城外,在英軍“汗華麗”的戰艦上,清王朝與英國雙方代表團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所有條文均為英國單方麵製定,中國無權商量、修改。

  陸地VS海洋,中國已經在世界大潮的興起中輸了。從明朝到清朝,從嘉靖皇帝的海患到乾隆皇帝的閉關鎖國,從明朝的澳門被占領到清朝的海岸線全麵崩潰,中華徹底喪失了自己在海洋中的權利。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