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清官難做:政府逼著官員貪

  公元1587年,萬曆十五年的冬天,海瑞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在他死的前三天,兵部送來的柴薪因為多了七錢,被海瑞嚴格執行如數退回。這中國曆史上的名臣“海青天”家徒四壁,一生清貧,死後僅留下十幾兩銀子,“葛布一端,舊衣數件”,乃至於殯葬隻得靠朋友同僚們出資幫忙。

  萬曆皇帝聞聽海瑞病逝,特輟朝一日,派專人前往慰問,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諡號忠介。在嘉賞海瑞的同時,萬曆皇帝或許會回想起五年前——同樣是大明王朝的另一位重臣,張居正去世,被朝廷抄家,發現藏有“黃金萬兩,白金十餘萬兩”。

  海瑞是明朝乃至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一生正直,清廉愛民,被百姓們尊為“青天”,然而海瑞的“清”也實在讓人心疼,清到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不由得讓後世感歎:做清官,難。

  海瑞一生為官多次,每次都是加官晉爵,地位和名氣也越來越大。從最初的浙江淳安縣令,到江西興國的知縣,再到戶部雲南司主事,接下來擔任的是中央行政官員:大理寺左丞,應天巡撫,吏部右侍郎——海瑞的官階越來越高,縱使因為他是清官,但作為大明王朝的一個中央幹部,在明朝中葉這個商品經濟繁榮的時代,我們今人會質疑,海瑞怎麽能窮到這個分上?

  恰恰正是這樣:在明朝,要做清官,生活水平就和叫花子差不多。

  明朝史稱“俸祿最低”,在中國所有朝代裏工資最少的。從《明史·食貨誌》中我們看到,明初規定的百官祿,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到三十五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鬥,至五石而止。

  早在海瑞當縣令的時候,就因為工資太低,養活不了一家子人,隻好在自己家後院開墾田地,每天下班換上破補丁衣服,和全家老小一起種地,每天吃的也就是自家種的蔬菜。海瑞上有七十歲的老母,下有幾歲的女兒,全家人一年吃不上肉,乃至於有一次海瑞母親過生日,海瑞上街買了二兩肉,街上小販們驚訝不已,奔走相告:“海縣令竟然也買肉了!”

  按照當時購買力算,海瑞做縣令時每月隻有區區五兩銀子,據《潛規則》的作者吳思計算:明朝的縣令隻有1130元的工資——那時全家人除男人之外都沒有工作,沒有計劃生育,沒有社會福利,沒有公費醫療,沒有養老保險,要靠這五兩銀子養活全家人,生活水平是低得不能再低。難怪後世修史者稱: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如此者。

  相比之下,中國曆史上還有另外一位“青天”:北宋時期的包拯。他鐵麵無私,秉公執法,比明朝的海瑞還更有名。生活在宋朝的包拯生活相當富足,作為開封知府、龍圖閣大學士,包拯一個月的名義工資就高達三百兩銀子,除此之外,還有每月大米一百石,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吃穿幾乎不用花銷),至於政府給予的職田、茶湯錢、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更是多不計數。

  宋朝與明朝,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難怪中國文人和官員異口同聲:宋朝是中國官員生活最美好的朝代!

  這種差別源於兩個朝代開國領袖的思想區別: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采取的是“崇文抑武”政策,對外雖然保守,對內卻非常慷慨。兩宋的文人士大夫生活非常優越,不僅工資高、福利多、待遇好,而且言論自由,政治寬鬆,實在是知識分子們的天堂。宋太祖早年就號召大臣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可謂是開創經濟繁榮的先河。

  明朝的太祖朱元璋可就不一樣了:一方麵,蒙古人把中原糟蹋得一窮二白,明朝接過一個爛攤子,國家凋零,自然在政府開支、財政收入上捉襟見肘;另一方麵,朱元璋這個人小農意識強烈,自己本就吝嗇不已,處處斤斤計較,尤其早年受苦,對“富裕”有一種仇恨潛意識,不希望手底下的官員們被養肥,下意識地把官員俸祿定得很低。

  更糟糕的是,從明朝開始,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思想成為主流,四書五經的諄諄教誨被統治者們用來宣揚:儒家理想是治國平天下,為的是集體而不是個人,隻有克製各種欲望雜念,一心為公,不計較金錢得失,才是忠臣、清官,所以工資定得低點,也是理所應當。

  從朱元璋開國到明中葉嘉靖、萬曆的兩百年間,政府的工資水平一直沒有太大變化,維持在一個很低的位置。然而這兩百年間民間經濟興旺發展,物價水平節節攀高,那點“皇糧”對官員們來說實在少得可憐,明初時一兩銀子能買四石大米,到嘉靖年間一兩銀子隻能買到一石大米,物價漲了四倍,工資卻一成不變,這可讓人怎麽活?

  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分為了兩種:一種像海瑞那樣,堅持自己的操守,誓死清廉到底,哪怕全家挨餓,自己種地,也不改變原則,乃至死了連棺材也買不起——海瑞這樣的人,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不愧是儒家傳統的典範,然而世上終究是凡夫俗子多,焉能人人都像海瑞一樣做“聖人”?名聲固然重要,但為了名聲飯都吃不飽,整天看著老母妻女餓得皮包骨,又豈是聖人所為?另外一種官員占據了大多數,他們原先“聖賢書”裏的原則動搖了,發現這個社會是如此殘酷,完全不是年輕時想象的那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搞小動作、土政策,利用權職便利撈取外快,謀求灰色收入,官場腐敗隨之蔓延開來。

  人們口頭上極力讚揚海瑞,但幾乎沒有人效仿他。

  海瑞是座豐碑,更是這個社會的極大諷刺:他帶著一身清名走了,在此之前,他八十歲的老母病死,一生窮困,沒有享到任何福氣,他的一個妻子因病死去,一個妾不知何故上吊自殺,他唯一的小女兒因為過於饑餓,吃了別人的一塊餅,被海瑞大罵,乃至絕食七天,活活餓死。

  沒有人願意做海瑞這樣的“清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貪官”的行列中。古話說“官逼民反”,套用在明朝社會,可以說“政府逼官員貪汙”。

  從明中葉正德年間到嘉靖、萬曆時期,明王朝的官場腐敗越演越烈,地方上各種土政策、亂收費、亂攤派層出不窮,世風日下,人心變異,官員們紛紛暗地裏找渠道、撈錢,像毒瘤一樣蔓延開來。貪得多是貪,貪得少也是貪,既然貪了,何不多貪?

  管鹽的吃官鹽與私鹽的差價,管稅的吃銀子的火耗,管水的每年在水利工程上刮一層油。官員群體的價值徹底淪喪,在現實的逼迫下,他們發現書本上的儒家理想純粹是扯淡謊言,一旦身入官場,就卷入這複雜的關係網中,誰也逃脫不了。大家相互彼此心照不宣,誰都明白這個社會是怎麽回事。文臣們巧立名目,篡改賬冊,壓榨百姓,收取各種苛捐雜稅,武將們吃“空額”,多報軍隊人數,或是在招募時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全國上下大小官員貪汙成風,所謂的“潛規則”,在明朝被世人普遍認可。

  當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即位時,麵對大明帝國這個龐大而潰爛的攤子,不知如何是好。他憂心忡忡,欲整治腐敗,卻無能為力,隻好發出口號“文官不愛錢”來號召群臣,希望搞一場廉潔整風運動,要求大家潔身自律。

  但這個決定很快遭到大臣們反對,對此議論紛紛,他們或許私下裏對年僅十九歲的崇禎帝暗笑,暗笑皇帝的天真幼稚。一位叫韓一良的官員甚至直截了當地說:當今世上,幹什麽事不用錢?哪個官員又不愛錢?做官是花錢買來的,這些官員上任後,為了收回成本當然就得貪汙受賄。因此,說到害民,就將這歸咎於知府和知縣等地方官的不廉潔是不公平的,因為這些人沒法廉潔。他們薪水極低,而上司卻想方設法要勒索,過往官紳要打秋風,進京一次至少要花三四千兩銀子,這些錢又不能從天而降,叫他們如何廉潔呢?

  是啊,處處要花錢,工資又太低,叫他們如何廉潔……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朝官場這個大染缸裏,是“劣幣驅逐良幣”規律。清官難做,各種複雜的人情關係、上下關節,都需要花銷,如果你一味“出淤泥而不染”,恐怕官場就沒有你的立足之地,更會遭到同僚的排擠乃至陷害,做貪官還是做清官,已經由不得你了。

  早在春秋時期,這種現象就被政治家晏子演繹得淋漓盡致,《晏子春秋》中講述了一個他當年在齊國做官的故事:

  晏子治東阿,三年,景公召而數之曰:“吾以子為可,而使子治東阿,今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將加大誅於子。”

  晏子對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景公許。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晏子對曰:“前臣之治東阿也,屬托不行,貨賂不至,陂池之魚,以利貧民。當此之時,民無饑,君反以罪臣。今臣後之東阿也,屬托行,貨賂至,並重賦斂,倉庫少內,便事左右,陂池之魚,入於權宗。當此之時,饑者過半矣,君乃反迎而賀。臣愚不能複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再拜,便僻。

  齊景公派晏子去治理山東的東阿,三年之後晏子回朝,朝廷上下官員們都一致批評他,指責他不會治理,齊景公很生氣,數落晏子:“我原本認為你有才能,誰知你卻越治越亂,真讓我失望,我要懲罰你!”

  晏子回答:“我知道錯了,請陛下再給我一次機會。如果這次我治理三年沒有成效的話,甘願受死。”

  齊景公答應了,果然,三年後,晏子再回朝,受到了滿朝官員的一致誇獎。這次齊景公很高興:“太好了!你治理有功,我要獎賞你。”

  這時晏子說:“陛下,頭三年我治理東阿,認真負責,懲治腐敗,發展生產。那些做了錯事的人,我懲罰他們,那些想賄賂我的人,我拒絕他們,我按照法律嚴格辦事,合法的就嘉獎,不合法的就處罰,正因為如此,得罪了很多人,他們買通朝廷裏的官員,串通起來說我壞話,謠言傳到您耳邊,於是您認為我辜負了期望,要懲罰我。”

  晏子又說:“後三年我再次回到東阿,改變了方法。不懲罰那些壞人,不督促那些懶人,隨便他們想怎樣就怎樣;大小案件我都不處理,地方豪強們非常高興,對達官貴族我也巴結討好,所有官員們也都很喜歡我。所以朝廷上下都誇獎我,您也認為我治理有功。”

  “我頭三年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壞人,造福於老百姓,您真正應該獎勵我才是;我後三年玩忽職守,和壞人們沆瀣一氣,您才應該處罰我。”

  齊景公這才明白過來,認為晏子是真正的人才,從此重用他。

  晏子不愧是有魄力、有耐心的政治家,他通過兩個三年的不同治理,用最現實的反差告訴齊景公、乃至我們後世之人:清官難做,貪官橫行。

  自古以來,雖說“官場黑暗”,但明朝之前的社會畢竟能夠給人以活路,官員們的衣食住行有國家俸祿的保障,貪汙腐敗尚未發展到嚴重之極。可自明朝以來,官員們的收入都不能保證基本生活,斷絕了人們道德的最後底線,“劣幣驅逐良幣”,逼迫所有人都走向了腐化墮落。所謂“天下烏鴉一般黑”,明朝中期以後,整個中國社會都浸染在這種風氣下,反而成為人們眼中的“常態”,乃至於出了個清廉的海瑞,竟代表著“絕無僅有”,成為明王朝的“模範標兵”——當某種現象被政府宣揚鼓勵時,恰恰說明這種現象的稀缺。

  海瑞雖然一生坎坷,家境窘困,但畢竟他受到了政府的嘉獎,名留青史,被百姓們稱頌,好歹也是一種安慰吧。更多的清廉之士可就沒有海瑞這麽幸運了,很多時候,他們一生遭受打擊,被整個官場排擠,最後也未能被世人所記住。

  《明史》中有一位叫秦紘的官員,已經沒有多少人還記得他:

  明英宗時期,二十六歲的秦紘考中進士,授為南京禦史。按理說秦紘年輕得誌,好好在官場裏摸爬滾打,應該是“前途無量”。可這位“憤青”想必是完全遵照聖賢書上的規則,耿直正派,眼裏容不得沙子,遇見不公正的事情就要出手,管他是同僚上司,還是皇親貴族,一律得罪光了,乃至於政治上屢遭打擊:

  景泰二年,秦紘上書朝廷,彈劾太監收羅江南特產,擾亂百姓,受到王公貴族忌恨,被貶為湖廣驛丞;

  天順元年,秦紘擔任雄縣知縣,太監杜堅在雄縣殘暴橫行,擾亂百姓,秦紘命人把太監捉住打了一頓,惹惱了明英宗,於是將秦紘下獄;

  成化十三年,秦紘任山西巡撫,彈劾鎮國將軍奇澗,奇澗是皇親貴族,明憲宗為照顧皇親的麵子,於是又把秦紘逮捕入獄,查抄他的家產;

  弘治二年,秦紘擔任兩廣總督,抓捕當地殘暴的安遠侯柳景,下罪論死。柳景也是皇親,反誣告秦紘,於是明孝宗下詔逮捕秦紘,並解往京城,親自審理此案,結果柳景所告全無證據,但皇帝為了照顧麵子,仍給秦紘罷官處分。其餘大臣聯名保奏,請留秦紘,但皇帝卻不準秦紘在北京做官。

  正德五年,太監劉瑾亂政,秦紘又因剛直不阿,得罪了劉瑾。劉瑾大怒,派人抄家。

  秦紘是一位清官,正直不屈,當成為後世的榜樣。隻是,清官似乎並沒有好報,曆經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四朝,這位正直的大臣屢次被貶斥、抄家,和海瑞一樣,他希望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朝廷,結果可想而知。

  尤其令人感歎的,和海瑞一樣,秦紘同樣“清”得家徒四壁,明史稱“妻孥菜羹麥飯常不飽”,家裏窮得連妻子兒女吃飯都吃不飽,俸祿之低,薪水之少,清官們不僅要承擔官場上隨時可能的風險,還要麵對全家老小經濟困窘的壓力,實非常人所能忍受。明憲宗派太監去抄他家時,隻抄到幾件破舊衣服,什麽都沒有,拿著向朝廷奏報,憲宗皇帝感慨地說:“秦紘做了巡撫這樣的高官,家裏竟貧窮到這個樣子呀!”清官清到如此地步,實在讓人寒心。

  正因為明朝工資低,俸祿薄,脫離現實狀況,一味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欲”,宣揚各種假大空的所謂“崇高理想”,導致社會朝反方向發展,人們跌出了道德的底線,在發現信仰不過是一紙空文後,心靈徹底淪喪。

  是做一個堅守信仰卻貧困潦倒的清官,還是做一個欺上瞞下卻衣食富足的昏官?大多數的文人士大夫們,丟棄了曾經苦讀十年的聖賢理念,在無奈的現實下,選擇了後者。而隻要接受了官場的“潛規則”,或許就再也退不出來,在這汙濁的泥潭中越走越深……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