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爭說包龍圖——包拯被稱頌的原因及其流演

  被世代傳誦的青天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人,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始為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後徙端州(今廣東肇慶)知縣。慶曆三年(1043)入京任殿中丞,又遷監察禦史。皇祐二年(1050)升為天章閣待製,知諫院。四年,除龍圖閣直學士。嘉祐元年(1056)權知開封府。六年升為樞密副使。七年,逝世,終年64歲,諡孝肅。著作《奏議》十五卷傳世。因為他曾先後任天章閣待製和龍圖閣學士,因此,後人稱其為包待製或包龍圖。

  @@廉潔奉公明察善斷

  包拯,即後世所稱包公。論官職,他無法與同朝名相寇準相比;論作為,他無法與“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相比;包拯論武功,他無法與嶽飛相比;論文才,他無法與“三蘇”相比。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封建官僚,在千百年來的民眾心中,卻是任何人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寇準、王安石、嶽飛、蘇軾的結局都非常悲慘,而獨有包拯得以善終。雖然他也屢犯龍顏,忤怒權貴,然而自宋朝起,他被褒譽的程度卻越來越高。這在中國曆史上的確是個奇特的現象。

  在民間傳說中,包拯是盡忠盡孝,懲惡揚善,明察善斷,解民疾苦,廉潔奉公,幾乎集所有美德於一身。那麽,真實的包拯又是怎樣的?他的事跡又經過怎樣的流傳演化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模樣的呢?

  人們總結包拯的幾條特質是不錯的。然而,人們習慣於把人看作是單麵的人,也就是說,如果視一人為奸臣,那麽所有的窳壞之事都會算在他頭上。反之,忠臣也是如此。所以,有些“光輝業績”,雖然不是包拯所為,人們也願意將它們附著在包拯身上。正如胡適先生所說:“包龍圖——包拯——是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曆,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景祐四年(1037)包拯於入朝聽選前,曾作詩明誌:“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一片赤膽忠心躍然紙上。

  包拯曾任盛產端硯的端州(今廣東肇慶)知縣。

  當時,端硯是朝廷廣東肇慶包公祠貢品,為常人所難求。他的前任曾征取朝貢數量的十倍來結交朝中權貴。而包拯赴任後,僅僅按照朝廷所要求的數量征求,直到任職屆滿,也沒有帶走一方端硯。

  慶曆六年(1046),包拯在監察禦史任上出使契丹。此時距宋遼兩國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已經四五十年了,宋依靠向遼輸“歲幣”而保持了北疆的安寧。以往宋臣出使的姿態都是比較低的,而此次包拯卻顯得不卑不亢。

  其間,遼主派接待人員質問包拯道:“宋朝在雄州關上新開了一個便門,這不是為了誘我方居民叛逃,來刺探我們邊境情報嗎?”

  包拯立即正色回答道:“涿州也曾經開過門,如果去刺探邊境情報,還用得著專門開一個便門嗎?”

  對方啞口無言,包拯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務。

  包拯對朝廷用金錢買平安的做法非常不滿。他曾經對仁宗上書道:“國家每年拿出錢來賄賂契丹,這絕不是鞏固邊疆的好辦法。我們應該選擇精兵強將,整頓邊務,嚴陣以待,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他多次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要他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他還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政,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沈括慶曆二年(1042),宋仁宗實行食鹽官營專賣製度,出現了很多的弊端。食鹽官營後,政府將出售食鹽的地方集中於少數幾個店鋪裏,運輸食鹽的任務便攤派到軍隊和百姓身上。由於食鹽極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負,百姓紛紛逃亡他鄉,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鹽供應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包拯專門去了鹽產地解州(今山西運城)考察民情,並及時上奏朝廷,請求廢止官營專賣製度,讓商販們自由經營,國家可收稅以增加收入。仁宗采納了包拯的建議。施行新的食鹽通商法後,國家的收入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為吃鹽而犯愁了。稍後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也對此製度讚歎道:“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

  包拯又是個至孝之人。考中進士後,朝廷先後派他為大理評事,做建昌知縣。他因父母年邁,堅辭不就;又派他去監和州(今安徽和縣)稅。由於其父不願意跟隨他赴任,他便立即辭官回家贍養父母。幾年後,父母相繼亡故,他仍然堅持守孝,不肯離開。同鄉父老紛紛前來勸勉,很久之後,他才聽候朝廷調遣出世為官。

  作為人臣,出使不侮王命,在廷上能指責皇帝不要“先入為主”;做為人子,能放棄功名利祿,守護父母十餘載,皆可謂難得了。

  包拯不但嚴於律己,還訂立家訓以儆後人:“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百姓所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聞於衢路”。

  包拯家訓碑包拯除對國、對君忠心耿耿外,主要的業績是他的明察善斷。

  《宋史》中記載有一例包公斷案。包拯出知天長縣時,遇到了一樁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民來到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複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屬違法)。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不僅鄰裏之爭的小事包拯能勘後立破,就是震驚朝野的驚天大案,也同樣顯示出他的才智。

  皇祐二年(1050)四月初的一天,京城忽然來了一個廬山和尚,姓全名大道。他帶著一位風度翩翩、儀表堂堂的青年,聲稱這名青年是當今聖上的皇子,要麵見皇上。這個消息不啻一聲驚雷,一下子轟動了京城。

  仁宗皇帝聽到奏報此事後,馬上命令翰林學士趙概和知諫院尹包拯進行調查。包拯鐵麵無私,斷案如神,深得仁宗皇帝信任,接到此案之後,知道非同小可,遂深究追問。終於找出破綻,弄清了真相。

  原來這位青年名叫冷青,其母王氏本來是仁宗皇帝後宮中的一名宮女,熟知宮內情形,後來因偶犯小過被貶出宮去,生計無著,嫁給一個名叫冷緒的郎中為妻。婚後,王氏為冷緒生有一子一女,此子即為冷青。冷青自幼缺少家教,既不願意讀書,又不願意勞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東遊西蕩,無所事事。後來竟離家出走,四處漂泊,到了廬山。和尚全大道得知冷青是宮女之子,遂將其收留。全大道深知此時皇室正為繼承人著急,王氏在宮中的經曆又有隙可乘,倘若把冷青調教一番,再用花言巧語騙過皇上,說不定自己因此名利雙收,飛黃騰達呢!於是他便和冷青在密室中日夜謀劃,時時演練,隨後把冷青打扮一下,下了廬山。哪曾想,剛入京城便遇上了智謀過人的包大人,露出了馬腳,兩人全被誅死。“假皇子”的鬧劇才收了場。

  @@懲惡揚善拯民疾苦

  慶曆四年(1044),包拯授監察禦史不久,就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他不畏權貴,先後彈劾了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驅使士兵為自包拯墓碑己織造1600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還彈劾過宰相宋庠等。他還曾七次彈劾王逵,三次彈劾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王逵本是一個地方小吏,為了結交上層,他隨意增加賦稅用來行賄,曾經一次就多收稅30萬貫。在他任荊湖南路轉運使時,許多百姓被逼得逃到少數民族居住的山洞裏。他被調往池州後,當地百姓聚合慶賀,城裏數萬家居民接連三天張燈結彩。包拯得知後便上書彈劾他。但朝廷卻把此事壓下,不了了之。而王逵懷疑告發他的是前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卞鹹,於是製造冤獄,逮捕卞鹹,因此事被牽連的達五六百人之眾。包拯便第二次上書彈劾。經查實後,王逵被貶為徐州知州。可王逵與宰相有舊交,不久,又被提拔為淮南轉運使。王逵也越發肆無忌憚。包拯便又連續五次上書彈劾,甚至不惜與皇帝在廷上爭辯,譴責王逵“累任皆慘虐不法,降黜差遣,縱該赫宥,不可複任原職,乞追還敕命”。而且批評皇帝:“今乃不怕人言,因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就這樣,包拯共彈劾王逵七次,終於使仁宗罷免了這一貪官。

  合肥包公祠包拯對於忠心耿耿、年富力強的清官卻大加褒揚、推薦。如楊邠、王鼎、王綽三人皆為範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別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內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嫉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之官。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禦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複用三人,終於使三人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因為包拯為官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所以那些達官顯貴們不得不收斂了許多。他們都非常懼怕包拯。因為包拯不苟言笑,所以人們都說想要讓包拯笑,比讓黃河變清還難。連婦女兒童也知道他的名聲,都稱他為“包待製”。京城流傳著這樣的童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曆史上,包拯確實是一個時刻關心百姓,解民於倒懸的好官。《宋史》中記載:“秦隴斜穀務造船材木,率深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恒數十萬,拯皆奏罷之。”包拯的幾道奏折,就為百姓們減去許多額外的賦稅。人們能不讚頌他嗎?像這樣的事情,在《宋史》中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的。

  包拯曾說過:“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係。”隻有減輕百姓負擔,才能長治久安,利國利民。皇祐元年(1049),包拯出任三司使財政官,更是時刻關心民間疾苦。包拯上書給仁宗皇帝,要求罷掉“天下科率”,減輕賦稅。他在巡視山西時,發現漳河兩岸的邢、洛、趙三州(現在的山西中南一帶)萬頃肥沃農田被當成軍馬牧場使用,而軍糧卻從外地遠道運來,費時費力又耗費國財。他立即上書請求歸還耕地,此事得到了仁宗的首肯,糧食和馬料都得到了解決。

  在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包拯常不辭辛勞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一年江南地區發生旱災,他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以解燃眉之急。按照慣例,開倉放糧必須事先請示皇帝。但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拯一邊派人急奏朝廷,開封龍亭同時果斷地開始放糧,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還有一次,江淮地區大範圍受災,百姓缺糧斷炊。地方官吏們卻為了政績,隱瞞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並且還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拯了解到災情後,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包拯從此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在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此事編寫而成的。

  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朝廷派包拯權知開封府。次年三月包拯正式上任。在一年多的短暫時間裏,他就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其中有兩件事為人稱道:一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製度。開封府舊製,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案件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於訴訟者不能麵見長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二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稱蔡河,源自東京至通許(今屬河南),直達淮河。後來為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係栰渡人”。包拯查知河水泛濫的原因乃“中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台、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解決了水患問題。

  @@清官偶像百姓傳誦

  包拯去世不久,作為藝術形象的“包公”就在話本小說裏出現了。

  宋朝建立以後,對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大批富餘勞動力湧向城市,促進了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新興的市民階層產生。浙江紹興包公祠市民階層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促成了包括“說話”(即“說書”藝術的雛形)等文藝形式的興起。而“說話”的依據就是“話本小說”。話本小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的是“公案小說”,其中就有“包公案”,如《合同文字記》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等。前者講述發生在災年之後的財產糾紛案,經過包公調查核實後協調解決;後者寫的是恩將仇報、通奸殺夫的案件,包公依靠鬼魂申冤和破解字謎來捉拿凶手。從開頭的“話說……”雲雲,到結尾的“話本說徹,權作散場”來看,這些話本是在勾欄瓦舍中由說話藝人說出來的,而不是文人作家所寫。這一時期的包公藝術形象還不夠豐富、完美,但它們卻是包公從曆史人物向文學人物的轉型期,是後來關於包公的一切藝術形象的基礎。

  包公的文學形象一直在發展演繹著。到了明代,特別是明代中後期,包公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在流傳較廣的十幾部短篇公案小說集中,描寫了包公的有《百家公案》和《龍圖公案》兩種,包括了100則包公破案的故事。在這兩個小說集中,開始把許多與包公並不相幹的斷案故事匯集於他的名下,包公成了一個集偵破、審訊、判決於一身的不畏權貴的清官。這裏所描述的包公在破案過程中的微服私訪、欲擒故縱、掌握案犯的心理狀態等,令讀者歎服不已。由此,包公形象變得豐滿、生動。進入清代後,隨著文學的發展,公案小說向章回化、長篇化發展,包公小說也不例外。《龍圖耳錄》及據此改編的長篇章回小說《三俠五義》就成形於這一時期。《三俠五義》的前半部寫包公除暴安良,平雪冤獄,與龐太師對峙,眾俠客大力協助;後半部寫包公的學生顏查散率領眾俠剪除叛黨,已沒有了公案的成分。

  文學的發展軌跡從來都不是單行道。用文學手法來表現包公形象的形式是由話本到小說,而所用的則是雜劇的形式。據考證,早在宋末元初,京劇裏的包公形象周密所著《武林舊事》中的宋官本雜劇段數就是最早的包公戲的劇本。到了元代,民族壓迫、階級剝削空前嚴重,百姓渴望能有為民作主的清官出現。包公的形象於是真正在舞台上樹立起來。據專家統計,元雜劇劇目約有六七百種,今存本162種,其中,有關包公的有11種。在這些雜劇中,包公不單審斷人間的冤獄奇案,連陰曹地府的案子也要審理了,如《叮叮當當盆兒鬼》。同時,劇本把包公刻畫得日益睿智、機敏。如關漢卿的《包待製智斬魯齋郎》中,為了瞞過皇帝,包公將案犯魯齋郎的名字改為“魚齊即”,等到準斬的聖旨批下後,包公將三個字的另一半添上,然後殺了魯齋郎。元雜劇所體現出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是極具進步意義的。它塑造的包公性格的基調,為包公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包公戲繼續發展,但這一時期流行的劇目有所減少,題材範圍也相對縮小,往往局限於審理家庭糾紛。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各種社會矛盾難以調和,百姓需要一些替天行道的俠客出現。於是就產生了融入新內容的包公戲。包公的身邊逐漸出現了大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等。

  清政府被推翻後,中國進入了連續數十年的戰亂時期。這期間,包公的文學和藝術形象沒有大的改觀。建國後,雖然先後有京劇《鍘美案》、越劇《追魚》等包公戲出現,但並未能在藝壇上造成巨大影響。倒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台灣、香港、大陸都先後拍攝、播映了有關包公題材的電視連續劇,造成了一時的轟動效應。不過,隨著我國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和諧,包公戲再也不會產生當年的效果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