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雅爾塔體係終結後的世界局勢

  科羅廖夫鄭重地與加加林握手道別。

  上午9時零7分,科拜努爾航天發射場操縱員切右諾夫按下了發射電鈕。在震耳欲聾的巨響中,高達38米的多級火箭抖動著巨大的身軀,拖著耀眼的火柱,緩緩地離開了發射架,筆直地向高空攀去。

  加加林頭戴白色飛行帽,身著笨重的增壓服,外套一件衣褲相連的桔色工作服,仰麵躺在一個彈射座椅上。隨著火箭的速度越來越快,強大的過載如同一隻無形的大手向加加林緊緊地壓去。火箭順利地穿越了雲層,保護飛船的錐形頭罩已被拋掉,加加林透過弦窗看見地球上陸地、森林、海洋……宇宙間第一次響起了人類的語言。火箭的第一燃料用盡,隨即自動拋掉,第二級火箭點火,將“東方”號送入環繞地球的橢圓軌道。

  宇宙飛船以28000公裏的時速飛行,沒過多久就進入地球的陰影。這時候,加加林什麽也看不見。在地球陰影中飛行了半個多小時後,太陽再次照射到舷窗上。這時“東方”號飛臨南美洲上空。

  10時25分,加加林完成了環繞地球軌道飛行一圈的任務,加加林打開飛船上的製動發動機,點燃逆向火箭,使飛船偏離軌道。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飛船沿圓弧形軌道返回地球。在闖入稠密的大氣層時,加加林透過舷窗望去,飛船像是一個燃燒的火球。

  10時55分,“東方”號飛行108分鍾後,降落在薩拉夫州的一個農莊的田野上。加加林是在“東號”號距地麵約7000米的高度被彈出座艙,憑借降落傘在伏爾河畔烏茲莫廖村一塊沃土上安全著陸的。

  加加林被送到鄰近的思格斯城,受到成千上萬群眾的熱烈歡迎。不久,在7架殲擊機的護航下,加加林乘伊爾—18專機飛至莫斯科,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科茲洛夫、米高揚等蘇聯領導人熱烈地擁抱了加加林,蘇聯領導人為加加林舉行了盛大招待會,授予加加林“蘇聯英雄”稱號。

  加加林的成功標誌著人類從此步入太空時代,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一個裏程碑。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在一次意外的飛機失事中犧牲,年僅34歲。

  肯尼迪遇刺

  美國總統肯尼迪1963年11月22日,一條特大新聞以最快的速度傳遍了世界各地: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於11月22日12時30分在達拉斯市遇刺身亡,終年46歲……全世界都迅速地對肯尼迪的遇刺做出了反應,人們沉痛哀悼這位英年早逝的美國總統。

  肯尼迪的“冷戰”對手——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得知這消息後,默然神傷,還流下了眼淚。古巴總統卡斯特羅說:“我們要對美國總統的去世表示哀悼,盡管美國對古巴搞經濟封鎖,使我們得不到任何東西。”

  一個讓敵對國家首腦都尊敬的人是令世人敬佩的。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於1960年11月8日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當時才42歲。肯尼迪在任期內使美國經濟走出困境。動用軍隊保護黑人權益,向西柏林增派兵員,還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迫使蘇聯赫魯曉夫讓步,避免了一場核戰爭;他提出了登月計劃,又發起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他不愧是一個頗有膽略和智慧的實幹家。

  1963年11月22日,約翰·肯尼迪攜夫人傑奎琳·肯尼迪乘“空軍一號”總統專機抵達得克薩斯州的第二大城市達拉斯作競選旅行,從而爭取蟬聯下一屆總統。

  得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熱情歡迎。在接待宴會上,肯尼迪問康納利:“州長先生,這裏黑人的情況怎樣?他們是不是還感到受人歧視?”州長一笑,說:“我看黑人群眾的情緒比以往穩定,一是普通黑人的工作與生活有了保障,二是黑人民權運動領導者也體會到總統對他們的重視。”

  肯尼迪聽著,點點頭說:“沒有白人自然沒有美國,同樣,沒有黑人也就沒有美國。所有的美國公民,都是美國的主人。我當選總統,選票既有白人的,也有黑人的,當然也還有其他人種的。選票既然不分膚色,為什麽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麵的待遇要分膚色呢?我是信仰天主教的,上帝讓我們愛一切應當愛的人。這樣,才會有最廣泛的人權,美國甚至整個世界也才有希望!”

  州長夫人聽了總統這一番議論,笑著舉杯走過來,說:“總統真是出口成章,難怪您一發表講話,人們都打開電視來收看。我現在代表我的女友們向總統敬一杯紅葡萄酒。”

  肯尼迪連忙笑容可掬地站了起來,說:“啊啊,我還以為達拉斯不歡迎我的長篇講話呢。謝謝您,州長夫人。”於是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在座的副總統、參議員與其他男女賓客都點頭、鼓掌。酒席洋溢著和諧與歡樂。

  可就在此時,一個名叫李·哈維·奧斯瓦爾德的人正準備對總統行刺。他手提一隻黑箱,在達拉斯城的政府門外向左走。忽然,一個人乘車靠到他身邊,湊到他耳邊說了一句什麽,那車便開走了。他一點頭,搭車來到一處三岔路口。下車後,直奔路右一座高樓。見樓中空無一人,他獨自登到第六層。見那兒一扇門上有個小白點,他便用戴著橡皮手套的手將那白點擦去,進入室內,原來是一套房間,窗玻璃是暗藍色的,有一扇窗戶半開著,往下望去就是岔道口。於是,他插上門閂,把箱中的長槍拿出來,安好瞄準器,壓上了五發筆式子彈。這種子彈的彈殼大約比一般子彈長兩倍,內裝火藥很多,彈頭能穿透防彈玻璃。他吸起雪茄來,隻等那個時刻。

  1963年11月22日的中午,豔陽高照。得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夫婦陪同肯尼迪夫婦觀覽城市風光。副總統約翰遜夫婦、州議員亞伯勒也乘車一同觀覽。由於群眾夾道歡迎,加上有人上來獻花,有人讓總統慢一點行進以便拍照,車隊隻能緩緩行駛。肯尼迪十分感動,多次讓轎車停下來,與興高采烈的市民們握手。

  下午1時30分,車行至三岔道口。由於人潮湧動,總統他們乘的敞篷汽車停了下來。肯尼迪向群眾招手致意,人們歡聲雷動,閃光燈照個不停。正在大家興高采烈時,忽聽幾聲特別響的槍聲,人們驚叫著奔逃起來。肯尼迪與同車的州長已應聲而倒。總統的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見丈夫頭部與頸部血如泉湧,便慌了手腳。副總統約翰遜與參議員亞伯勒連忙指揮衛隊,三十人去捉凶手,三十人護送總統與州長到附近的帕克蘭醫院救治。

  肯尼迪由於傷勢過重,半小時後去世。

  刺殺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見擊中了總統,便棄槍而逃。但因為當時拍攝電視記錄片的記者無意中拍下了那座空樓半開的窗口,那窗口有一小截伸出來的槍杆,所以確認刺客就在那空樓之中。此時,達拉斯的地方警察也迅速到來,封鎖了那座樓,並且把達拉斯的進出路口一律封住。美國國家警察總局也迅速派來增援人員。兩架直升飛機在達拉斯上空盤旋觀察。

  凶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很快就被抓住了。警察局進行了突擊審訊,審問時,他矢口否殺他刺殺了肯尼迪,隻是翻來覆去地說著一句話:“我是替罪羊。”

  肯尼迪被刺的消息很快傳遍美國,全國沉浸在哀傷之中。11月25日,天氣陰晦,美國為總統舉行國葬。用馬牽引的炮車載著總統的靈柩,緩緩地走向聖馬太教堂去舉行安魂彌撒。一路上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含淚默送,不少人為總統的英年早逝而痛哭。同時,有近一億的美國人,在目不轉睛地收看電視中播放的總統葬禮,許許多多的美國家庭全家潸然淚下。肯尼迪總統被安葬在首都華盛頓的阿靈頓公墓中。

  達拉斯警方打算將刺殺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從警察總部轉移到更為安全的地方。在被押送到達拉斯監獄的途中,突然被人擊斃。這擊斃奧斯瓦德的人,名叫傑克·魯比,他是達拉斯城夜總會的老板。這老板當即被捕。當審問他是不是為了殺人滅口時,這老板說:“我要為肯尼迪總統報仇,我恨他,人人都恨他,我的子彈就是對他終極的判決。”在以後的采訪中,魯比再也不肯回答任何問題了。1967年初,魯比因患癌症死在獄中,於是所有無人知曉的秘密都隨魯比進入另一個世界。肯尼迪死後,他的父親老肯尼迪因涉於美國黑社會的壓力,曾表示“不要求政府深入調查”,當時令許多人不解。由於種種原因,至今肯尼迪之死仍是個謎。

  美國人民愛戴這位英年早逝的總統。美國學者小阿瑟·施萊辛格這樣評價約翰·肯尼迪:“他大有成就,為全球的和平贏得了新的希望,清除了大氣層內的核試驗,廢止了核外交,對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采取了種種新政策,調整了美國的防務,解放了黑人,實行了對國民經濟政策的革命,對貧困現象給予關切,激勵了藝術事業,進行了維護理性、反對極端主義的鬥爭。他重新建立起第一代領導人時期的那種共和國……讓人心為正在書寫的曆史而激動。”但人無完人,美國卷入越南戰爭實際上是從肯尼迪當政時期開始的。

  馬丁·路德·金遇害

  1983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決定把已故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生日作為法定國家紀念日,以此來紀念金對黑人解放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1929年1月15日,金生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一個黑人的牧師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浸禮會牧師。金勤奮好學,先後求學於莫爾斯學院、克羅琪爾神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1947年成為一名牧師。1954年在波士頓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同年,任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德克斯特大街浸禮會教學的牧師。

  亞拉巴馬州是當時美國種族歧視最厲害的一個州。甚至在公共汽車站也設立柵欄,黑人與白人被隔開,白人先上車,然後黑人才能下車。金牧師任職剛一年,蒙哥馬利市就發生了一起黑人對公共汽車的聯合抵製事件,金出色地領導了這場鬥爭,開始以民權運動的領袖聞名全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羅莎·帕克斯的黑人婦女坐上了蒙哥馬利市一輛公共汽車的前排座位,司機要求她坐到後排座位上,帕克斯不同意,司機就叫來警察,帕克斯被帶進了警察局。帕克斯被捕的消息迅速傳開,當地的有色人種協進會立即邀請黑人領袖開會,金牧師自告奮勇,提供自己的教堂作為集會地點。會議決定對蒙哥馬利市的公共汽車進行聯合抵製。12月5日,抵製開始,蒙哥馬利市所有公共汽車上幾乎見不到黑人。為了把這場鬥爭進行下去,大家決定,成立臨時委員會,推選金為主席。金勇敢地挑起了領導的擔子。在這期間,他多次受到恐嚇,住宅遭炸,但這絲毫動搖不了他的決心。經過385天的鬥爭,美國最高法院在1956年底做出判決:“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即違反憲法。”鬥爭取得了勝利。馬丁·路德·金大受鼓舞,從此踏上了爭取黑人權力、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道路,被譽為“黑人之音”。他成了當時美國民權運動和黑人解放事業的領導人。

  馬丁·路德·金在長期的鬥爭實踐中,他形成自己獨特的反抗思想,即“非暴力抵抗”。金受聖雄·甘地的影響很深,在鬥爭形式上,他主動用非暴力手段來反對一切邪惡,他宣傳“愛的思想”,而且認為隻有具備大勇的才能作到這一點。

  1963年4月金從亞特蘭大趕到美國南部伯明翰市領導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選舉權利的集會、遊行因而遭到當局暴力鎮壓。有數百人被捕,金寧可進監獄也不願服從法院關於停止示威的命令。於是,金被投入監獄,不久被放出。

  1963年8月28日,25萬黑人和同情黑人的白人參加了向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自由進軍”,來自美國50個州的黑人代表參加了這一規模空前的行動。就是在這一次“自由進軍”中,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舉世聞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金演說道:“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州的紅色小山上,過去的奴隸同奴隸主的子孫同坐在友愛的桌前;我夢想,有一天,就連非正義充斥其間的密西西比州,也會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馬丁·路德·金在演說中將宗教的仁愛精神和進步的信念融為一體,表達了對種族平等、宗教自由的理想世界的向往。這篇演說曾感動過無數人。

  1964年,馬丁·路德·金因其在美國提倡非暴力運動和為和平做出的貢獻,榮獲該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1968年3月正旬,田納西州孟菲斯城1000多名清潔工人要提高薪水和承認他們組建工會的權利。這些清潔工大多是黑人。清潔工人們的行動得到了6000多名黑人的支持,當局則出動了4000多名軍警。為了聲援孟菲斯城清潔工人的合理要求,馬丁·路德·金於4月3日乘車抵達孟菲斯,下榻在洛雷汽車旅館。4月4日,馬丁·路德·金準備在晚上出席一個聲援清潔工人的集會。當晚6時左右,馬丁·路德·金走出房間,來到陽台上,一眼看見黑人音樂家傑西·傑克遜在樓下的停車場中,於是,倚在陽台的欄杆上,與傑克遜交談。

  傑克遜與另一名叫本·布蘭奇的音樂家也將參加晚間的聲援集會。傑克遜仰起頭問馬丁·路德·金:“你認識本·布蘭奇嗎?”

  “是的,我認識他……”就在這時候,“砰”一聲槍響,馬丁·路德·金用雙手捂住脖子,鮮血從他的右頜和脖子上噴射出來。子彈擊中了金的頸動脈。盡管被迅速送往附近的醫院,終因搶救無效而死亡。暗殺馬丁·路德·金的是一個叫詹姆斯·厄爾·雷的美國白人,6月8日,警方抓獲了他。至於凶手受雇於誰,雷一直未說。

  馬丁·路德·金的死震驚了全國,當晚,華盛頓、紐約、波士頓等20多個大城市同時爆發大規模黑人示威暴動,孟菲斯市被迫“宵禁”。美國總統約翰遜急調第82空降師和海軍陸戰隊一萬餘人趕赴華盛頓“維持秩序”,約翰遜總統還發表電視講話,對馬丁·路德·金表示哀悼。

  1968年4月9日,亞特蘭大市為馬丁·路德·金舉行了盛大的葬禮。美國副總統漢弗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競爭者羅·肯尼迪和尤金·麥卡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克鬆以及一大批政界、宗教界最高層人物和成千上萬的黑人、白人參加了馬丁·路德·金的葬禮。

  越南戰爭

  1968年2月,在越南南部一個叫美萊村的小村偏僻,幾十名手持先進武器的美國士兵向數百名手無寸鐵的越南婦女和兒童掃射,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同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千上萬的群眾走上街頭舉行示威遊行,反對美國曆史上這場最不得人心的戰爭——越南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冷戰”對峙。前蘇共總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公開宣稱:共產主義者將通過“民族解放戰爭”在第三世界贏得勝利。赫魯曉夫向西方宣告:“我們將埋葬你們。”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認為共產主義“是一種威脅”。1954年4月,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預言說,一旦印度支那落入共產黨人手中,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會“緊隨其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這種損失將極有可能給自由世界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

  美國人用冠冕堂皇的詞藻掩蓋了他們不願在《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上簽字的真正原因:稱霸亞洲,稱霸世界。在美國的世界戰略中,印度支那三國是圍攻中國的重要一環。1954年9月8日,美、英、法、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和巴基斯坦八國在馬尼拉簽定《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將越南、老撾、柬埔寨劃入“保護地區”。

  為了達到變越南為美國殖民地的目的,1955年~1956年,美國向南越吳庭豔傀儡政權提供了70多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建立親美獨裁政權。吳庭豔拒絕了越南北方政府提出的協商、普選、統一建議,對愛國力量、特別是共產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在短短5年內1萬多人被殺,20多萬人投進監獄,迫害致殘者100萬人。

  吳庭豔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越南各方愛國人士、愛國力量的頑強反抗。為了爭取自由民主、實現祖國統一,1960年12月20日,“越南各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隨後,南越各地人民武裝力量合並為“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

  越南戰爭中的美國直升機麵對南越人如火如荼的武裝鬥爭,美國當局一片驚駭。1961年5月23日,美國副總統林頓·約翰遜揚言“美國在東南亞沒有別的選擇,必須迎接挑戰,而不是認輸”。10月,馬克斯韋爾·泰勒將軍訪問南越後,向總統提交了一份建議美國人采取軍事卷入的報告。

  1961年11月16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宣布派遣軍事力量支持南越政權,從此陷入了持續13年之久的侵越戰爭泥潭。

  美國挑起的侵越戰爭,首先采取的是“特種戰爭”戰略,即由美國出錢、出槍、出顧問,協助南越傀儡集團圍剿革命力量。

  美國在布萊格堡建立了一個特種戰爭訓練中心,訓練派往越南的軍官和士兵。美國在南越直接訓練和裝備了7個拉迪族連,在一年內將南越空軍擴大了一倍,將大量作戰物資,如AD6型、B26型、T28型作戰飛機及軍艦、坦克,運入南越。

  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庭豔對愛國力量進行了殘酷的“清剿”、“掃蕩”。1962年4月,吳庭豔確立了“戰略村”計劃,把百姓都遷入“戰略村”,控製人和物質的來往,企圖“在村落和村落之間組成一道連續不斷的火力線,使共產黨得不到便利的條件,失去傳統的前線”。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他們以機動靈活的遊擊戰對付吳庭豔偽軍的“掃蕩”,將一個個“戰略村”分別搗毀。經過一年多的較量,愛國力量不但沒被剿滅,反而一天天壯大,而吳庭豔本人也被以阮文紹為首的少壯派軍官推翻。

  1964年,美軍加強了對北越的軍事打擊,美國國會通過了《東京灣議案》,授權總統擴大侵越戰爭。1965年3月,美國派遣地麵部隊在南越峴港登陸。7月,“美國駐越南陸軍總司令部”成立。從此,美國開始了以美軍為主,以“南打北炸”為特點的“局部戰爭”,美軍人數逐年增加,1965年為17.5萬人,1966年達27.7萬人,1969年增至54.55萬人。

  美國依仗空軍的優勢對越南北方和越南南方愛國力量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僅在1965年10月份一個月內,就出動12000架次。美國野蠻的“毀滅式”轟炸造成了大批平民的死亡,數百萬人離鄉背井。但是,美軍在付出3000多架(1966年4月)飛機被擊落的慘重代價後,並未取得任何預期效果。在北方,越南人民團結在胡誌明主席周圍,同仇敵愾,與美國人打一場“全民戰爭”;在南方,軍民連續挫敗美偽的“旱季攻勢”,並且向西貢、順化、峴港等64個大中城市、省會,軍事基地發起猛烈攻擊。

  1968年3月,焦頭爛額的美國總統約翰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對北越的轟炸。11月,美國宣布完全停止對北方的轟炸。至此,“局部戰爭”徹底失敗。

  美國的侵越戰爭在國內遭到了猛烈的抨擊。約翰遜和副總統漢弗萊在一片聲討聲中下台。1969年1月20日新一任總統理查德·尼克鬆進入了白宮。

  尼克鬆從入主白宮的那一天起,就意識到由美國人挑起的越南戰爭是“一場錯誤的戰爭”,美國人不可避免地要失敗。但是,尼克鬆並沒有立即下令從越南撤軍,而是下達擴大戰爭的命令——1969年3月18日,美軍出動B-52戰略轟炸機轟炸了越南的鄰國柬埔寨,並入侵柬埔寨21英裏,摧毀了北越設在邊境處的大規模補給站。用尼克鬆本人的話來說,美國“體麵地撤出”。

  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軍司令部公布了最新美軍傷亡、損失數字:自1961年入越作戰以來,美軍官兵死亡35000多人,損失飛機5400架。

  1969年7月25日,尼克鬆在訪問越南途中,在關島發表講話,提出了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即“尼克鬆主義”。與此同時,尼克鬆又派出基辛格,與越南北方代表進“談判”。越南戰爭至此進入了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格局。

  1971年4月24日,美國全國有近百萬人上街遊行,舉行大規模反戰示威。

  1972年7月19日至1973年1月23日,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與北越外長黎德壽舉行了一係列的馬拉鬆式會談,終於草簽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27日,越南和平協定正式在巴黎簽署,美國從越南全部撤出。

  越南戰爭曆時13年,有幾十萬越南戰士、平民在戰爭中喪生,300多萬人淪為難民,而美國則為這場戰爭付出了16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58191名官兵的生命。

  美軍撤出越南後,越南人民向南越阮文紹政權發起春季攻勢,在“西原順化”和“峴港”、“西貢”三大戰役中打垮了阮文紹,於1973年5月1日解放了越南南方全境。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鬥爭取得了全麵勝利。

  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8月20日深夜11點,一架蘇聯民航客機飛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國際機場,機上發出求救信號:飛機發生故障,請允許緊急降落。飛機一降落,從機艙裏就衝出了幾十名荷槍實彈的蘇聯軍人。他們迅速占領了機場,接著裝載著坦克、大炮和蘇軍士兵的大型運輸機一架接一架地降落下來。當晚,蘇軍就占領了布拉格各主要據點。與此同時,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五個華沙條約國的50多萬軍隊從四麵八方越過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占領了捷克主要城市和戰略要道,不到24小時,捷克全麵淪陷。手無寸鐵的青年人用身體阻擋坦克前進,工人、市民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蘇軍入侵,蘇軍開槍射擊,有幾十人中彈身亡。

  蘇軍為什麽竟敢入侵一個主權國家捷克呢?這得從捷克的國內形勢說起。

  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成為“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捷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戰後國民經濟發展較快。但從60年代起,由於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國家的經濟開始出現困難,人民群眾強烈不滿,要求對現行體製進行改革。當時擔任捷共第一書記的諾沃提尼對群眾的改革呼聲不加理睬,繼續推行僵化的路線,國內矛盾激化。

  1967年9月,捷共召開中央全會,中央書記杜布切克對諾沃提尼的政策提出批評。杜布切克是斯洛伐克人,他的父親是一位老共產黨員。杜布切克是在前蘇聯長大的,成人後,又在前蘇聯高級意識形態學校學習了三年,這一切都是杜布切克從眾多共產黨員脫穎而出的資本。諾沃提尼對杜布切克的批評大為惱火,準備搞掉他,不料計劃泄露,諾沃提尼把自己置於“被告”席位上,失去了多數人的支持。1968年1月,在捷共召開的中央全會上,經多數中央委員的同意,諾沃提尼的第一書記職務被免除,由主張改革的杜布切克接任。這意味著杜布切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真正掌舵人。

  杜布切克上台沒有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應,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於他就職第二天,便向他表示“熱烈祝賀”。一個月後,杜布切克正式飛到莫斯科拜見蘇共領導人,並且保證,捷共將會一如既往地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盡其義務。蘇捷發表了“友好、誠摯”的聯合公報。“家長”勃列日涅夫認可了這位新人。

  杜布切克有著遠大的抱負,他就職竭力把改革派人物推上領導崗位。4月,捷共中央全會通過了改革的《行動綱領》,宣布將進行實驗,探求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形式。《行動綱領》將改革運動推向高潮,人民群眾自發舉行各種集會,對國家的政治生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民主空氣大增,出現了西方人所稱的“布拉格”之春的活躍局麵。

  杜布切發克的《行動綱領》明顯背離了勃列日涅夫的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觀點。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蘇聯的核心地位是不容動搖的,而杜布切克卻要“平等”、“互相尊重”。在勃列日涅夫的眼中,杜布切克是在“造”“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反”。的確,杜布切克是想擺脫蘇聯的控製,走出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走一條適合捷克斯洛伐克國情的獨立自由的道路。

  捷克探索走本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實驗引起了蘇聯的不滿和恐慌,被認為具有反蘇傾向,越出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範圍。同年5月,杜布切克被召到了莫斯科,受到嚴厲指責,蘇聯要求他立即停止國內的改革進程,但是遭到拒絕。接著,蘇聯國防部長突然飛抵布拉格,提出要在捷克舉行華沙條約國軍事演習,企圖以此對捷克施加壓力。捷克方麵勉強同意。

  6月3日夜,一個師的蘇軍坦克由波蘭邊境開入捷克斯洛伐,接著,通訊部隊、警戒部隊也堂而皇之地進入捷境內,這次“演習”一直持續到7月1日,“演習”結束,但軍隊並未撤離。蘇聯的行為引起捷克人民的強烈憤慨,一批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知識分子發表了《兩千字宣言》,號召人民按自己的決定行事,加速各方麵改革。蘇聯稱這一宣言為“反革命的號召書”,把它作為反蘇的“罪證”,開始積極策劃華沙條約國對捷克的入侵。

  蘇聯占領捷克後,8月21日淩晨3時,蘇軍衝入中央大廈綁架了杜布切克等捷克主要領導人,用一架運牲口的飛機把他們運到了蘇聯,通過威脅利誘,迫使捷克在蘇聯事先炮製的協定上簽字,承認蘇軍進入捷克是被“邀請”的,使蘇聯的軍事占領合法化。

  在前捷克斯洛代克音樂界有一個傳統,每年5月都要在首都舉行名為“布拉格之春”的音樂節。杜布切克的改革發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正在進行之中,世人因此稱杜布切克的改革為“布拉格之春”。

  一場生機勃勃的捷克改革運動被蘇軍的坦克無情地與碾碎了。

  “阿波羅”登臨月球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惟一衛星。從地球上望月球,月球在一個月中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即所謂的“盈虧”。這是由月球在運動過程中所處的軌道位置與地球、太陽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月球的“盈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對地球本身及人類有著重大的影響。

  人類對高懸的月亮,有過傳說“嫦娥奔月”一樣美麗的夢想。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月艙在月球著陸。人類首次真正登上了月球。

  美國人著手登月計劃始於1960年。當時,前蘇聯正在籌劃將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送入太空。在一次重要的會議上,曾經設計、製造了著名的V-2火箭的美籍德國人馮·布勞恩提議道:“我們不能跟在蘇聯人身後走,我建議立即製訂一個載人登月計劃,搶在蘇聯人之前把人送上月球!”馮·布勞恩的建議得到與會者一致讚同。很快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製定了一個十年登月計劃。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布已經製定出這項名為“阿波羅”登月計劃,要在60年代結束以前把人送到月球,徹底改變在空間競爭中落後於蘇聯的地位。

  阿波羅計劃耗資230億美元,有2萬多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的42萬人參與了這一龐大的工程,其中包括4萬多名工程師、學者。

  為了給“阿波羅”登月行動作準備,1966年11月美國“雙子星座號”宇宙飛船進行了飛船對接、太空行走等試驗。1967年1月27日,因模擬艙內燃起烈火,懷特·格裏索姆和查菲這三名在指令艙內訓練的宇航員以身殉職。為此事,美國宇航局對阿波羅宇宙飛船的內部係統作出了較大的變動,登月時間被推遲一年。1968年12月,阿波羅8號在離月球100公裏的軌道飛行6圈後返回地球,曆時6天2小時59分。

  1969年5月18日,阿波羅10號宇宙飛船用了3天3小時飛入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實現了登月艙和母船分離,然後,登月艙再次與母船對接,於5月26日平安返回地球。至此,美國的宇航專家們確信,登月的時機已經成熟。

  1969年7月16日清晨,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國家宇航中心的39—A發射台上,聳立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飛船長25米,重4.5噸,由三個艙組成,從上到下依次為:指令艙、駕駛艙、登月艙。在指令艙中,三名宇航員並排躺著,他們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尤金·奧爾德林、邁克爾·柯林斯。用於發射飛船的火箭是“土星5號”。“土星5號”長85米,重2700百噸,共有11個高功率的發動機。

  9時32分,發射令一下,發射台下亮起橙紅色的火焰,噴出濃重的白霧。“土星5號”緩緩地、穩穩地推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騰空而起。然後,越飛越快,直入蔚藍的蒼穹。經過九分鍾,“土星5號”的第一級與第二級已先後脫落,不久,第三級也停止了工作,餘下的燃料以備從月球返回時使用。此時,“阿波羅11號”已進入繞地球飛行的軌道,時速為24300公裏。其後,飛船調整好方向,直奔月球。

  “阿波羅11號”飛船飛行三十多小時後,宇航員向全世界播放飛船電視專題節目。全世界許多國家的觀眾觀看了這次電視實況轉播,觀眾總數達五億以上。

  7月19日下午1時20分,“阿波羅11號”已飛行七十多個小時,航行距離達244930英裏,接近月球表麵。為了使飛船減速,點燃了推進係統,使時速從6500英裏減至3700百英裏。飛船繞月球飛行兩圈後,再次點燃推進係統,使之進入一個繞月的橢圓形軌道,近地點距月麵62英裏,遠地點為75英裏。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兩位宇航員,此時從名為“哥倫比亞號”的指令艙中通過增壓通道,進入名為“鷹號”的登月艙。而柯林斯則留在“哥倫比亞號”指令艙內。不一會,“鷹號”彈射出去。

  “鷹號”登月艙進入一個橢圓軌道,然後啟動發動機,降到離月球7600英尺的高度。再繼續下降,降至500尺的高度。接下來則由宇航員用操縱杆使登月艙向月麵緩緩降落。

  7月20日,美國東部夏令時下午4時17分41秒,登月艙“鷹號”平穩地降落到月球的表麵。兩名宇航員用了三個小時作出艙準備,又用了三個小時降低艙內壓力。

  10時51分,“阿波羅11號”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從登月艙中爬出來。他在登月艙的扶梯上架好電視攝像機,以便向世界轉播登月過程。10時56分,阿姆斯特朗伸出左腳,小心地放於月球表麵。接著,他的右腳也站到了月麵上。這時,阿姆斯特朗以略帶激動的語氣說:“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說則是一次巨大的躍進!”

  過了18分鍾,另一名宇航員奧爾德林也從容地下了登月艙。隨後,兩位宇航員在“鷹號”降落處立了一塊金屬牌。牌上有美國總統尼克鬆的簽名和三位宇航員的名字,牌上還刻著這樣一句話:“這裏是公元1969年7月從地球上來的人第一次涉足月球的地方,我們為全人類和平而來。”接著,兩人又豎起一麵金屬製作的美國國旗。

  兩人對月麵進行考察,收集了五十磅左右的月球岩石與土壤,安置了日射微粒流收集器、月震控測器和萊塞反射器。他們還觀察了“鷹號”著陸時月麵下陷的情況進行了步行與跑動的試驗。兩人時跑時跳,腳像蹬在繃床上,隻要輕輕用力,就能跳起來,因為月球引力隻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兩個半小時後,這兩位宇航員結束了對月球的訪問,相繼進入登月艙。“鷹號”騰空而起,與在軌道上等待的“哥倫比亞號”順利地實現了對接。開始了返回地球的歸途。

  自“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後,“阿波羅”12、14、15、16、17號相繼登月成功。據說,從月球看地球,就像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在異國他鄉突然看到故鄉,那份驚喜,那份親切,令人終生難忘。

  石油風雲

  1858年,美國人特雷爾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標誌著石油時代的到來。

  石油,這個大自然中寶貴的財富與人類真是相見恨晚。但是,它出世不久其作用就發揮得淋漓盡致。石油經過煉油廠精餾塔一“分家”,由輕而重分成揮發油、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再把重油送到減壓加熱爐“分家”,又可分出柴油、潤滑油、石蠟和瀝青。這些產品分門別類地充作飛機、軍艦輪船、汽車、內燃機、拖拉機、火箭的動力燃料,機械設備的潤滑劑等。此外,用石油還可製造塑料、尼龍滌綸、晴綸、維尼綸、丙綸、酒精、合成橡膠、油漆、化肥、洗衣粉等5000多種化工產品。

  寶貴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全世界發現的油田已有3萬多了。當然,儲量很大的並不多,儲量超過6.85億噸的特大型油田,截止1987年,隻發現了33個。世界上前19個大油田中,海灣地區就占了14個。其中儲量最多的油田要數沙特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它的可采石油儲量達104億噸。波斯灣沿岸的中東國家是目前世界重要產油國和輸出國。他們的年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38%,儲藏量占全世界總儲量的58%。

  直到1960年,石油礦藏的開采權,基本上是由幾個工業大國開設的石油大公司控製,產油國實際上並沒有掌握石油開采權和銷售權。1960年,美國埃索石油公司預測到蘇聯石油生產過剩,於是公司董事會在事先未與產油國磋商的情況下,宣布每桶石油立即降低10美分,標價為1.8美元。幾天後,美國其他石油公司和英國等石油公司紛紛效法。

  大石油公司單方麵降低石油標價,引起了產油國的憤怒和不滿,委內瑞拉率先聲明:“時代不同了,我們應該組織一個嚴密的‘俱樂部’,而我們這個俱樂部將控製世界市場90%的原油。”伊朗國王也很氣憤地說:“即使從市場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不能接受壓低標價這個措施。因為他們沒有征求過我們的意見和同意!”沙特與委內瑞拉進行了聯係,兩國決定邀請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召開由五國參加的秘密會議。1960年9月9日,秘密會議向全世界發表公報。

  公報指出:五國一致建議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略寫為“OPED”,音譯為歐佩克)以協調各自的石油政策,商定石油價格,采取共同行動,反對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的肅削和掠奪。還指出,本組織成員國不能再對石油公司的態度無動於衷了,它們首先將通過各種措施爭取恢複最近一次削價以前的價格。

  1990年9月14日,第三世界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維也納。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大會,又稱“部長級會議”,每年至少開會兩次,另設專門機構經濟委員會,協調國際石油價格。

  在此之前,大國石油公司對於產油國擁有絕對的權力。石油的價格,曆來都是由各大石油公司根據西方行情來製定。這在石油公司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西方國家對產油國掀起的這場石油風暴很不甘心,決定聯合起來進行財政報複。當時,大多數產油國經濟拮據,缺乏外匯儲備,很難應付西方國家的財政打擊。沙特阿拉伯首先在國內預算和國外支付方麵出現嚴重的赤字。

  沙特王國除了油井以外,別無其他資源。大國石油公司通過他們控製的銀行,不予沙特借貸,沙特立刻瀕臨經濟崩潰的邊緣。費薩爾國王不得不秉承西方大石油公司的意旨,揮淚斬“馬稷”——罷免了他的石油大臣阿卜杜勒·塔裏基。

  1960年9月9日召開的巴格達會議就是塔裏基負責籌備的。“OPEC”這四個關係到第三世界產油國組織與團結的英文字母也是他構想出來的。他在組織與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過程中貢獻最大,作用重要。正因為如此,遭到各大石油公司老板的嫉恨。這位二戰後留學美國,深諳石油開采、運輸、銷售財務狀況及內幕,提出一係列措施迫使大石油公司就範的優秀石油部長不得不到開羅去過流亡生活。

  然而有了自己國際組織的石油輸出國,必竟有了團結的力量,在世界潮流的推動下,不斷地迫使西方石油公司作出讓步。1970年9月1日,利比亞總統卡紮菲政變上台後,他單獨地與阿曼德·哈默博士的“西方石油公司”達成了協議:每桶油價提高50美分。這個協議動搖了利比亞境內各大石油公司聯合抵製的決心。就這樣,僅僅半個月的時間,其他石油公司都在利比亞政府相同的合同書上簽了字。這可以說是獻給“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10周年的一份賀禮。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雖然是埃及同以色列之間進行的,但是中東其他一些國家也參戰了,有的雖然沒出兵,也花了不少戰費,支持他們的埃及阿拉伯兄弟。以此為契機,“石油輸出國組織”特別是阿拉伯產油國,通過禁運、減產等手段,最後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石油的價格。波斯灣產油國自行確定,“十月戰爭”以後,每桶價格從原來的3.011美元,提高到11.651美元。

  1973年的石油禁運震撼了整個西方世界。歐洲國家消費的總量中有75%、日本有80%都來自阿拉伯。石油禁運對他們意味著赤字、失業和通貨膨脹。西歐和日本是美國的兩大支柱,這使美國也受到了衝擊。

  1973年的石油風雲使“石油輸出國組織”獲得極大的成功。它打破了外國石油公司對原油價格的壟斷,奪回了對原油價格的決定權,把價格提高將近3倍,因而石油收入大大增加。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由於這筆收入中以美元金額所占比重最大,積累貨幣也以美元最多,故稱:“石油美元”。據統計,石油輸出國曆年盈餘所積累的資產總額,1980年底約3400億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持有石油美元最多,約為三分之一。其次為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四個國家擁有石油美元的五分之四。

  石油美元是石油輸出國組織聯合鬥爭的一個勝利成果,致使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終於打開了缺口。

  尼克鬆訪華

  1972年2月21日,世界數億觀眾端坐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地盯著熒屏,隻見尼克鬆總統乘坐的“空軍一號”平穩地降落在北京機場,艙門一開,尼克鬆信步走下舷梯,把手伸向等候在一旁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他們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中美關係史上的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嶄新的時代接踵而至。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阻撓新中國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發動侵朝戰爭,積極扶植蔣介石台灣政府。中美兩國長時間處於彼此敵對和相互隔絕的狀態。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巨大的變化,美國開始考慮改變對華政策,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從國際反霸鬥爭的全局出發,做出與美和解的戰略決策。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鬆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他主張美國與“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這在多年前《外交季刊》發表的文章中就有表露。就任總統後不久,他寫了一份備忘錄交給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主張大力鼓勵政府探索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他在當年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和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會談中,籠統地談到了改善美中關係的打算。

  1970年2月,尼克鬆向國會提出了第一個外交報告。關於中國的部分開頭語是:“中國人民是偉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們不應該繼續孤立於國際大家庭之外。”3月,美國宣布放鬆到中國旅行的官方限製。4月,又宣布放寬對中國的貿易管製。

  在中國,1970年10月1日,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典禮。毛澤東主席與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被刊在人民日報的顯要位置,這是中國向美國發出的一個清晰又強烈的信號。

  10月初,尼克鬆在接受美《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如果說我今生有什麽事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不久,葉海亞和齊奧塞斯庫訪問美國,尼克鬆請他們為美中關係正常化提供中間幫助,從而建立了“葉海亞渠道”和“羅馬尼亞渠道”。在歡迎齊奧塞斯庫的宴會上,尼克鬆第一次有意識地稱中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月後,尼克鬆口授了一個備忘錄給基辛格,要求他主持研究美國“在聯合國接納赤色中國的問題上將采取什麽方針”,並特別提醒“不要告訴任何可能會泄密的人”。

  12月9日,周恩來請葉海亞傳話:“歡迎尼克鬆的代表到北京討論台灣問題。”拜托完畢,周恩來還風趣地說:“過去我們通過不同的來源收到美國方麵的口信,這次是第一次從一個首腦通過一個首腦給另一個首腦提出建議。”尼克鬆通過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希拉利答複:會談不必限於討論台灣問題;提議雙方代表在巴基斯坦會晤,商議北京高級會談一事。

  12月1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會見了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毛澤東說:中國外交部正在考慮允許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國人訪問中國。斯諾問:是否允許尼克鬆這樣一個代表壟斷資本家的右派訪問?毛澤東回答道:尼克鬆來訪將受到歡迎,因為他是總統,中美之間的問題畢竟還是同他解決。不論他是作為旅遊者還是作為總統來訪都行。毛澤東的話很快傳到尼克鬆耳中。

  1971年初,“羅馬尼亞渠道”傳來周恩來的口信:“美國總統的信息不是新的。我們之間隻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占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地試圖談判這個問題已經十五年了。如果美國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準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這一口信語氣溫和,態度誠懇,使尼克鬆、基辛格深受鼓舞。

  2月,尼克鬆向國會提交的第二個外交政策報告中,談及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可能性。3月,美國國務院取消了對於使用美國護照到中國大陸旅行的一切限製。

  4月,在日本參加世界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隊被邀請到中國訪問、舉行表演賽。這突如其來的“乒乓外交”消息,使尼克鬆又驚又喜,他很快宣布取消對美中貿易的禁令。

  不久,“葉海亞渠道”捎來周恩來的又一個口信。口信堅持台灣問題是中美恢複關係之前必須解決的主要和先決問題,又表示中國對中美之間為達成和解的直接會談感興趣,願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的一位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者美國國務卿,甚或美國總統本人,以進行直接會晤和商談。

  尼克鬆決定親自赴北京晤談,先行派人去交換意見;為了免遭保守的反對派破壞,公開訪問一事達成協議之前,嚴格保密。他決定讓基辛格完成北京之行。

  尼克鬆與基辛格對秘密之行作了精心壽劃。代號為“波羅”的這次中國之行被安排在7月份。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飛往越南磋商之後,到巴基斯坦停留。在巴基斯坦的招待宴會上,葉海亞開始執行預定計劃。他宣布:基辛格出現了肚痛症狀。由於伊斯蘭堡天氣太熱,會影響康複,所以邀請他那蒂亞加利的總統別墅去休養。這樣,有葉海亞的話作掩護,基辛格得以抽身前往他此行的真正目的地。在北京,基辛格與周恩來進行了17個小會談,商定了尼克鬆訪華的時間。

  7月13日,基辛格回到美國向尼克鬆遞交了一份長篇書麵報告。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與尼克鬆實現了曆史性的握手。

  7月15日中美兩國根據秘密達成的協議,同時發表公報,宣布了尼克鬆即將應邀訪華的消息。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絕大多數的態度是積極的,同時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責。

  10月20日到26日,基辛格執行了第二次北京之行。這次是對外公開的。此行的目的是為兩國領導人會談的議程作準備。基辛格在北京期間,聯合國大會於10月25日通過決議,開除台灣當局,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

  1972年2月21日,尼克鬆到中國訪問,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經過中美雙方的討論、磋商,27日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由於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堅持原則,美國方麵不得不作出讓步。《上海公報》寫道:“美國認識到,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公報還規定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離開中國前夕,尼克鬆在宴會上說:“這個公報明天將成為全世界的重大新聞……我們在這裏已逗留了一周時間。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尼克鬆訪華後,經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自從1972年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總統尼克鬆就為中國人所熟悉。

  同年5月,尼克鬆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兩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

  這些政績為尼克鬆贏得了世界聲譽,也為他的競選連任工作打下了基礎。

  阿富汗“軍事政變”

  20世紀70年代,阿富汗伊斯蘭國政局動蕩不安,政權幾次易手。先是前首相達烏德於1973年發動政變,推翻了查希爾國王,建立共和國,自任總統。時隔不久,在前蘇聯政府的支持和參與下,1978年4月和1979年7月,阿富汗當局又分別發動了兩次軍事政變。政變後,前蘇聯軍隊長期駐紮在阿富汗境內。

  阿富汗是個內陸多山國家,位於亞洲的中西部,幹旱貧瘠,人民生活很苦。而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為何對其政權屢屢動兵幹涉呢?這得從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說起。

  阿富汗西接伊朗、南鄰巴基斯坦、北部與蘇聯有2000餘公裏邊界線,東麵有一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遠古起它便是溝通東西方的陸橋。公元前1世紀中國商人所辟“絲綢之路”便由此經過,晉代法顯與唐玄奘前往印度,也是取道阿富汗。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皇帝亞曆山大遠征阿富汗,自此這裏一直是波斯、印度和中亞西亞帝國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沙皇俄國早有鯨吞之心,隻是礙於英國勢力未能如願。50年代,阿富汗同蘇聯非常友好,蘇聯在軍事援助的同時,把控製阿富汗政權當作進一步鞏固其大國地位的一個重要步驟。

  1973年,達烏德發動政變後,西方和別的伊斯蘭國家誘以重利,要阿富汗疏遠蘇聯。達烏德原來也是親蘇人物,但是禁不住美元誘惑,對蘇聯多年來的政治幹涉,很有些反感。蘇聯當然也查覺到這個情況,對達烏德執政產生了懷疑,勃列日涅夫委派在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塔拉基、阿明、卡爾邁勒等人回國密謀推翻達烏德政權。

  達烏德從政較早,他在1946年參加內閣,擔任國防大臣。1953年9月至1963年3月,達烏德一直任阿富汗首相。這個時期的經濟改革等方麵取得一些成績。同時,阿富汗爭取到蘇聯的援助。可是,達烏德如今有西方國家青睞,自然也不甘示弱,對阿明等人的預謀早有防範。他先發製人,未等叛亂興起,就在1977年取締了人民民主黨,並將塔拉基、阿明、卡爾邁勒三人以“陰謀顛覆罪”捉拿歸案,判以重刑,鋃鐺入獄。達烏德的這番舉動,惹惱了勃列日涅夫,這位前蘇聯國家元首決定給阿富汗一點厲害。他急電駐阿富汗大使布薩諾夫,令其速回國議事。接著,布薩諾夫胸有成竹地從蘇聯飛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1978年4月的一天,布薩諾夫秘密召見阿富汗坦克部隊司令瓦丹舍爾和空軍副司令卡吉爾,這二人都曾受訓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蘇聯信得過的人。對於蘇聯方麵的部署按排,二人盡心竭力,唯恐有失。蘇聯一手策劃的軍事政變就要發生了。

  1978年4月27日上午9點,一向平靜的首都喀布爾突然槍聲大作,不時間有隆隆的炮擊聲。瓦丹舍爾的T-62坦克群分作數路縱隊,風馳電掣般開往達烏德總統府,卡吉爾的米格飛機也飛臨空中投彈轟炸。達烏德自知形勢危急,忙下令衛隊死守總統府,首先是擋住地麵的坦克,一麵命令首都駐軍火速營救。或許是真主在保佑達烏德,執行轟炸任務的阿富汗飛行員投下來的炸彈把四周的民房、商店、機關炸得磚石亂飛,可這總統府卻安然無恙;開向總統府的坦克被火箭炮打廢了幾輛,使得後麵的坦克無法前行。這時達烏德的援兵從四麵八方趕來,叛軍反倒腹背受敵。

  眼看叛軍就要支撐不住了,瓦丹舍爾不得不向蘇聯大使館求助。布薩諾夫事先已備下應急良策,他即刻命令早已整裝待命的七架蘇軍作戰飛機從喀布爾郊區機場起飛,轟炸總統府。蘇聯轟炸機的飛行員可不手軟,一番轟炸,總統府已是火海一片,總統、衛隊以及增援的部隊被炸得七零八落。此時的形勢對叛軍極為有利。

  很快,叛軍拿下總統府,達烏德全家躲在地下室拒絕投降。結果全家30餘人被當場打死,隻有一個孫女幸免。當天晚上,叛軍救出關押在牢裏的塔拉基、阿明和卡爾邁勒三人。在布薩諾夫的勸說下,這幾個驚魂未定的領袖人物隨即拚湊出一個阿富汗革命委員會,塔拉基當上總統,阿明任總理,卡爾邁勒為副總統。

  這次軍事政變是結束了,但其後果卻令人心寒。塔拉基等三人掌權後,阿富汗便成了恐怖世界。全國1000多萬人口,在不到兩年內竟被殺掉100萬,使得這個多災多難的內陸國家雪上加霜,人民艱難度日。

  阿富汗這三位掌權人,彼此間勾心鬥角,暗懷獨裁之心。先是卡爾邁勒贏得蘇聯首肯下,準備發動襲擊,不料被塔拉基、阿明察覺,將其逮住欲置死地。可是,勃列日涅夫直接幹涉此事,要求阿方立即放人,卡爾邁勒逃此一難,被改派捷克大使。不久,他怕被阿明暗算,幹脆住在蘇聯,又與來蘇的塔拉基和好。在蘇聯人的撮合下,他們共同策劃了鏟除阿明的計謀。

  1979年9月14日中午,布薩諾夫大使在總統府唆使塔拉基將阿明請來想幹掉他。阿明預感有不測,加強了防範,他應邀來總統府之際,形勢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原來準備實施暗殺計劃的塔拉基卻被亂槍打死,這樣阿明順理成章當上了總統。

  蘇聯政府的態度急轉直下,11月份,勃列日涅夫派飛機送來伏特加、香腸等大包的物資。同時,由曾一夜間攻占捷克的帕夫洛夫斯基大將率軍事代表團訪問阿富汗。12月26日,蘇聯新任大使塔別耶夫拜會阿明,賓主談得甚是投機。阿明完全被蘇聯人的熱情征服了。

  在12月27日晚,阿富汗軍政要人參加蘇聯人為他們準備的盛大雞尾酒會,酒至正酣,市內的爆炸聲卻不絕於耳。原來,送酒送肉的飛機裏夾帶進來1000餘蘇聯官兵,這些官兵大多生長在中亞細亞,同阿富汗的土庫曼、烏茲別克人同一民族,外貌很相像。他們同駐阿蘇軍一道,炸毀中央電信大樓,攻占了總統府等重要的目標。阿富汗人這才清醒,蘇聯人已直接入侵了。因電話線中斷,總統阿明已無法調撥軍隊,倉促逃離官邸時,又落入蘇軍之手。幾個小時後,阿明因“態度很不好”,被槍決了。

  此時,阿富汗北部黃塵滾滾,10餘萬蘇軍,上千輛坦克、裝甲車越過邊境,進入阿富汗境內。阿軍雖想抵抗,但群龍無首,隻好眼睜睜看著蘇軍出入無人之境,未過多久,蘇軍便已占領了阿富汗全境。

  就在阿明被處決的當日,卡爾邁勒毫無阻礙地當上新政府元首。隻是勃列日涅夫對他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連他的衛兵、廚師、醫生都是由蘇聯派來的。至於處理國務,首先得由蘇聯的六人顧問團過問一切,並有權決定一切。卡爾邁勒的處境,可想而知。蘇軍在阿的處境也危機四伏。阿富汗境內大多是崇山峻嶺,機械化部隊難以施展,小股遊擊隊卻是如魚得水。幾年間,10餘萬訓練有素的蘇軍損兵數萬,包括幾位將軍。這樣,有了地空導彈等先進武器的遊擊隊逐漸占了上峰。

  蘇聯由於侵捷侵阿,很有損國際形象,國內反戰情緒日漸高漲。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於1988年5月15日起,蘇軍在10個月內全部撤出了阿富汗。這樣,阿富汗人民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外侵和內戰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但願保受戰亂的阿富汗有一個和平的明天。

  英、阿馬島之戰

  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阿根廷以南約500公裏的南大西洋中,馬爾維納斯群島包括大馬爾維納斯、索萊達島及附近的200個小島,總麵積約1.2萬平方公裏,最高海拔705米。居民大多是英國人,英國人稱此島為福克蘭群島。

  17世紀末,英國人發現了這個群島,取名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開始在島上建立居民點,並命名為馬爾維納斯。1767年,法國將它轉讓給西班牙。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而獨立,繼承了這個島的主權,派駐軍隊,任命省長。1883年,英國以首先發現這個群島為理由,派兵強占。所以馬島的歸屬問題存在著爭端,長期以來懸而未決。

  197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為英國首相。她從長遠的戰略利益出發,先是與當時的阿根廷軍政府建立了聯係,第二年2月,又與阿根廷恢複了中斷的外交關係。1980年11月,撒切爾夫人派英國外交官員尼古拉斯·雷德萊訪問馬島,並與阿方討論馬島問題。英方提出一個頗為靈活的方案:馬島可以歸屬阿根廷,但要租借給英國。阿根廷政府一口回絕,英、阿馬島之爭再次陷入僵局。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裏一心想收歸馬爾維納斯群島,成為大阿根廷的締造者。他下決心在總統任期內幹幾件驚人的大事,將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1982年4月2日,世界各大報紙上赫然出現一個尚覺陌生的名字——加爾鐵裏:今日淩晨3時左右,阿根廷總統兼陸軍總司令加爾鐵裏派遣一支由陸海空三軍約4000人組成的艦隊駛抵馬爾維納斯。截止發稿時止,阿軍已成功登上馬爾維納斯,並擊潰,宣布收複馬島的主權。加爾鐵裏儼然成了英雄。

  英國政府很快做出反應,組成了以首相撒切爾為首的戰時內閣。外交部宣布英阿斷交,國防部命令海、空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英國立即租用和征用大批民用船隻。英國旅遊客輪“烏幹達”號,正載著近千名遊人在地中海航行。一名英軍中尉乘飛機提前到意大利港等待這隻船。船一靠岸,就命全部遊客下船,將船直開向直布羅陀,他指揮這艘船邊行駛,邊改裝,3天之後,這艘船就變成了有1000個床位的馬島戰爭中的“醫療救護中心”。然後,用直升飛機運來醫生、護士和醫療設備、藥品,很快就成了野戰醫院。“堪培拉”號客船接到的命令是在48小時內改裝成運兵船。工人和技術人員晝夜地加班,材料都是岸上加工好的,用直升飛機或駁船送到客船上,而客船則一刻不停地向指定地點行駛,邊行駛邊改裝,到達目的地,裝上士兵,就開往馬島。這些商船船主以為國家的戰事效力感到光榮,自稱是國家的“第四軍種”,活躍在1300公裏的運輸線上。4月6日,一支擁有62艘海麵戰艦、6艘潛水艇、42架戰鬥機和200架直升飛機和兩萬多人的特遣艦隊浩浩蕩蕩地駛出了樸茨茅斯港。特遣艦隊的司令官是49歲的少將伍德沃德。

  5月1日清晨,英國轟炸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向阿根廷重兵防守的斯坦利港投下了1000傍炸彈,阿軍還擊。雙方都使用了電子製導導彈等先進武器,進行了一場現代化的大海戰。5月2日,英“征服者”號核潛艇擊沉阿“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這是阿根廷著名的萬噸級艦艇,受此重創,阿方決心報複。5月4日,英國一艘現代化的驅逐艦“謝菲爾德”號,悄悄地靠近了馬島以北的海域,準備襲擊阿艦。正在這時,阿根廷的一架先進的“超級軍旗”式噴氣戰鬥機發現了“謝菲爾德”號,它趁著海上的濃霧,緊貼著海麵飛行,在離英艦48公裏處,戰鬥機施放了法國宇航公司設計研製的“飛魚”導彈。這枚導彈全長4.63米,直徑0.348米,發射重量650公斤,射程為50~70公裏,命中率達95%。呼嘯著的“飛魚”以接近音速的速度,高於浪尖二三米,隻用160秒的時間,便一頭紮進了“謝菲爾德”號的腹部,炸開後艦體遭到嚴重破壞,動力、照明、消防等係統全部報廢,熊熊大火燃燒了8個多小時後便葬身海底了。

  其實“謝菲爾德”號上的雷達已經發現了“飛魚”導彈。然而計算機卻沒有作出反應。因為英國軍艦上裝的導彈有一半以上也是法國生產的“飛魚”導彈。電腦裏貯存的信息是“飛魚”是我們自己的導彈。由於計算機的失誤,這艘英國最現代化的、造價達兩億美元的驅逐艦就喪失了。

  經過幾場海空惡戰,英軍終於控製了附近的海麵。5月17日,撒切爾首相還未等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調停活動結束,就主持戰時內閣作出了全麵進攻馬島的決定,撒切爾把這一決定通知女王後,立即對特混艦隊司令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作出相應的指示。

  伍德沃德在馬島的地圖前,多次沉思。他用鉛筆在斯坦利港位置上畫了個圈。斯坦利港是馬島的首府,人口集中,海灘寬闊,便於登陸。但這裏是阿軍重兵把守之地,有1萬軍隊駐紮在這裏,而英軍首批登陸部隊同它簡直不成比例。

  突然,他把手中的鉛筆停在了聖卡洛斯島。自言自語地說:“這裏雖然航道狹窄,地形錯綜,但阿軍防守薄弱,一旦登陸成功,就會迅速站穩腳跟,擴大戰果。”他決心一下,倏地使勁在聖卡洛斯島上劃了個圈。

  但是,兵不厭詐。第二天,他命令艦隊和潛艇繼續在斯坦利港一帶頻頻活動,海軍陸戰隊的突擊隊員佯裝向岸上發動進攻的架式。阿軍主力部隊立即集結起來,準備反撲狙擊。

  5月20日深夜,英軍3個突擊營在夜色的掩護下,劃著橡皮船,悄悄登上聖卡洛斯港的海灘。阿軍的一座座營房升騰起烈火硝煙,軍火庫的爆炸聲此起彼落。毫無戒備的阿軍,頓時驚惶失措,來不及組織有效的反擊,英軍迅速控製了聖卡洛斯港。

  英軍在卡洛斯港登陸後,兵分兩路,合圍夾擊斯坦利港。北路英軍在馬島地麵部隊司令穆爾少將的指揮下,於5月底抵達斯坦利港以西25公裏的旨特山區,經過激烈的戰鬥,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鞏固住這個戰略高地。南路英軍以精銳的皇家傘兵團第二營為先導,逐個掃清了阿軍的外圍陣,占領了重要的軍事據點。

  6月13日,3000多名英軍突擊部隊,士兵頭戴黑色的麵罩,乘著月黑風高,沿著漆黑的小路摸到阿軍的前沿陣地。英軍艦炮配置有炮瞄雷達和計算機輔助設備,向著阿軍的營房猛烈轟擊,炸得阿軍血肉橫飛,逃出炮擊的士兵,也成了英軍突擊隊士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