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保衛戰
德國投降後,協約國利用世界大戰結束之機向蘇俄增派了大量幹涉軍,很快就在俄國南部集結了13萬軍隊,並同俄國的白衛軍一起向北推進。但是,幹涉軍在布爾什維克的宣傳影響下發生分化,很多士兵拒絕作戰。1919年4月,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的法國艦隊水兵舉行起義,反對武裝幹涉蘇俄。協助約國看到自己軍隊內部不穩,被迫撤走大部分幹涉軍。
1919年11月,前沙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鄂木斯克發動軍事政變,解散執政內閣,逮捕社會革命黨領導人阿夫克森齊也夫。此後,小資產階級政黨的影響急劇下降。廣大農民日益離開社會革命黨,轉而在蘇維埃領導下,同地主資產階級複辟勢力展開生死搏鬥。
高爾察克自稱是“俄國的最高執政者”。他得到協約國的大力支持,用外國槍炮裝備了自己的25萬軍隊。1919年3月4日,他指揮白衛軍從烏拉爾山一帶向西進攻。紅軍在敵人優勢兵力壓迫下,被迫後撤100多公裏,退到伏爾加河流域。這時,高加索的鄧尼金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也配合高爾察克發起進攻。在這緊急時刻,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發出“一切為了東線!”的號召。大批黨團員和工人加入紅軍,後方工人決心以加倍的勞動支援前線。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下班後,莫斯科—喀山鐵路機車編組站車庫的黨支部發起組織星期六義務勞動。大家放棄休息,不要報酬,自覺為支援前線而忘我勞動。列寧高度評價這一運動,稱它為“偉大的創舉”。
1919年春,紅軍兵力增加到150萬。4月,東線南路軍在伏龍芝(1885~1925)指揮下發起反攻,解放了烏法。7月,加米涅夫改任紅軍總司令後,伏龍芝負責指揮東線。紅軍乘勝追擊,越過烏拉爾山區,解放了西伯利亞大部地區。1919年底,高爾察克全軍潰敗。高爾察克被活捉,1920年2月7日在伊爾庫茨克被槍斃。
高爾察克潰敗後,英國陸軍大臣丘吉爾在1919年8月誇口說,要組織14國進攻蘇俄。但是,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協約國仍把顛覆蘇維埃的希望寄托在白衛軍上。英、美、法給鄧尼金運去幾百門大炮和幾十萬支步槍,派去幾百名軍事顧問。
1919年夏,鄧尼金的15萬軍隊發起總進攻。他依仗優良的武器和驃悍和騎兵占領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10月13日,又攻占了奧廖爾,逼近圖拉,直接威脅莫斯科的安全。俄國資本家宣布,將給第一個衝進莫斯科的團隊以百萬盧布巨獎。蘇維埃政權處境萬分危急。列寧發出“大家去同鄧尼金作鬥爭!”的號召。幾萬名黨團員奔赴前線。南方戰線司令員葉戈羅夫和軍事委員斯大林指揮紅軍於10月中旬轉入反攻,解放了奧廖爾、哈爾科夫、基輔。1920年初,進而攻占察裏津、羅斯托夫。鄧尼金主力被擊潰。鄧尼金逃亡國外,其殘部由弗蘭格爾率領逃到克裏木半島。
當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發動進攻的時候,盤踞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於1919年5月發動進攻,占領楊堡,威脅到彼得格勒的安全。黨中央從其他戰線調來軍隊,加強防務。8月底,把尤登尼奇趕到愛沙尼亞邊境。但是,當鄧尼金進攻莫斯科時,尤登尼奇重新發起進攻,在英國坦克的掩護下,10月中旬攻抵彼得格勒城下。10月21日,紅軍開始反攻。11月,被擊潰的尤登尼奇部隊退到愛消尼亞境內,當即被愛沙尼亞當局解除了武裝。1920年2~3月間,紅軍解放了北方重鎮——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摩爾曼斯克。
1920年4月,波蘭軍隊入侵蘇俄。5月初占領了基輔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大片土地。6月,西南戰線紅軍在葉戈羅夫和斯大林指揮下發起反擊。7月,圖哈切夫斯基指揮西方戰線的紅軍反攻,解放了白俄羅斯領土,進而越過國界,月底逼近華沙。由於紅軍進展過速,先頭部隊遠離後方,兩條戰線配合得也不夠好,以致當波蘭軍隊在8月反攻時,紅軍不得不後撤。10月,蘇波簽署停戰協定。1921年3月18日,兩國簽訂裏加和約。在南方戰線,伏龍芝指揮紅軍突破弗蘭格爾防線,於1920年11月打下刻赤,解放整個克裏木半島。
1920年底,國內戰爭基本結束,但是,遠東地區仍被日本幹涉軍和白衛軍占領。蘇俄為了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武裝衝突,決定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一緩衝國家。1920年4月,遠東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農蘇維埃國家,而是勞動人民的民主共和國。它接受俄共中央遠東局的領導。遠東共和國成立後,把紅軍和遊擊隊改組為人民革命軍。10月25日,人民革命軍開進海參崴,把最後一支外國幹涉軍趕出國境。1922年11月,遠東共和國並入俄羅斯聯邦共和國。
紅軍在國內戰爭中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勝利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
夭折的匈牙利蘇維埃政權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奧匈帝國的人民爆發了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革命。奧匈帝國瓦解,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等成為獨立的國家。
匈牙利政權幾經易手,最終到了匈牙利共產黨的手中。1919年3月21日晚,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宣布成立,並向全世界宣告:它將同蘇維埃俄國及全世界工農群眾一道,與帝國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
這就等於向全世界的帝國主義勢力公開宣戰。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還在耳邊回響,匈牙利又響起了炸雷。世界為之矚目,為之震驚。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怨恨的是匈牙利資產階級政府軟弱無能,竟讓政權落在了一個囚犯手中。這個囚犯就是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庫恩·貝拉。
庫恩·貝拉曾經參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多次見到列寧,聆聽他的教誨。1918年11月,匈牙利共產黨成立,庫恩·貝拉成為中央書記。
年輕的匈牙利共產黨提出了“解除資產階級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口號。這便觸怒了當時執政的卡羅利政府。
匈牙利獨立後,資產階級和社會民主黨組成了以卡羅利·米哈伊為首的聯合政府。卡羅利當政後,工農群眾受到更嚴重的壓榨,稍有反抗,即受到嚴厲鎮壓。人民群眾對卡羅利政府強烈不滿。
以庫恩·貝拉為首的共產黨人所提出的“解除資產階級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口號,正好符合人民的心聲。於是,卡羅利怒火萬丈,查封和搗毀了共產黨機關報《紅色報》,並逮捕了以庫恩·貝拉為首的四十名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卡羅利一而再、再而三的暴虐行為,激起了廣大工人和士兵的憤怒。他們紛紛舉行集會,要求釋放共產黨領導人,主張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卡羅利政府搖搖欲墜。
協約國帝國主義不願看到匈牙利發生俄國那樣的革命,於是在1919年3月20日向匈牙利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匈牙利把三分之二的領土割讓給鄰國,企圖借此來扼殺即將來臨的匈牙利革命。卡羅利政府接到最後通牒後,一籌莫展。無奈之下,卡羅利自行辭職,把政權交給社會民主黨。
社會民主黨接過政權後,也束手無策。當時的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已沒有群眾基礎,十分孤立。他們手中也沒有足以鎮壓共產黨的武裝力量,而廣大人民群眾則堅定地擁護匈牙利共產黨。
麵對內憂外患,社會民主黨同尚在獄中的共產黨領導人庫恩·貝拉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是成立蘇維埃政權,兩黨實行合並。消息一傳開,布達佩斯的工人和士兵湧上街頭,占領了炮台、車站、橋梁、郵電局和政府大樓,解除了軍警武裝。
3月21日,布達佩斯工兵代表蘇維埃大會召開,宣布匈牙利為蘇維埃共和國。匈牙利人民通宵達旦地歡慶勝利,歡慶活動持續了幾天幾夜。
3月22日傍晚,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的消息,傳到了凡爾賽宮。正在參加“巴黎和會”的協約國首腦們不約而同地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們立即停止爭吵,於當夜召開全體會議,商量應急的對策。
他們在一個問題上有著驚人的共識,即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群眾革命和蘇維埃政權,是他們真正的危險所在。於是他們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扼殺它。
協約國首腦們經過緊張的密謀策劃,最後決定派史末資將軍為首的“和平使團”去布達佩斯,一方麵與匈牙利蘇維埃政府談判,一方麵也摸一摸真實情況,然後再作決策。
史末資先以偽裝的“和平”麵孔同匈牙利接觸。但在談判中,他堅持要求匈牙利把大片領土劃給協約國。匈牙利蘇維埃政府義正詞嚴地拒絕了史末資這一無理要求。在談判進行到一半時,史末資突然不辭而別,離開布達佩斯。和談破裂。協約國由此獲得了武裝幹涉匈牙利革命的借口。
4月16日,羅馬尼亞的資產階級政權統治者,首先對匈牙利發動武裝進攻。接著,法國等協約國15萬大軍一起向匈牙利撲來。
剛剛成立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危在旦夕。以庫恩·貝拉為首的匈牙利共產黨率領匈牙利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在共產黨演說家的鼓動下,僅5月份的頭幾天,就有10多萬人誌願參加紅軍,一些工廠還成立了獨立的師團。
新建的紅軍開赴前線,擋住了協約國軍隊的進攻,並於5月30日,在250公裏的開闊戰線上發動全線反擊。許多失地被迅速收複。
就在紅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的時候,“巴黎和會”主席、法國總理克裏孟梭,於6月13日突然向匈牙利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北方戰線的紅軍立即停止進攻,並撤回原地。作為交換,協約國將歸還由羅馬尼亞軍隊占領的蒂薩河沿岸地區。照會威脅道:如果蘇維埃政府不同意這個建議,協約國將正式對匈牙利宣戰。
庫恩·貝拉接到照會後,同協約國開始了談判。列寧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打電報給庫恩·貝拉:“進行談判是對的,必須利用一切哪怕可以爭得暫時的停戰或和平的可能性,以便使人民得到休息。但是一分鍾也不要相信協約國,它在欺騙你們,它隻是為了贏得時間,以便有效地扼殺你們和我們。”列寧的話是正確的。但庫恩·貝拉不聽列寧的勸告,也不顧匈牙利政府其他領導人的堅決反對,在未獲得任何保證的情況下,下令紅軍從前線撤退。
但是,事情的發展並不如庫恩·貝拉所願,羅馬尼亞軍隊並沒有履行諾言,而匈牙利人民用鮮血換來的土地卻白白送給了敵人。
人民開始不滿,出現了工人罷工,農民也因為沒有實現土地分配而失望。接著紅軍內部發生叛變活動,軍隊開始瓦解。
社會民主黨右派感到時機已到,趁機糾集力量進行陰謀顛覆活動。
8月1日,羅馬尼亞軍隊進逼到離布達佩斯隻有三四十公裏的地方。
庫恩·貝拉的蘇維埃政府無法再持續下去,革命政府被迫集體辭職。生存了133天的匈牙利蘇維埃政權被顛覆。
漢城“三·一反日”大遊行
朝鮮有個德壽宮,宮內畫棟雕梁,飛簷鬥拱,五步一樓,十步一閣。1919年1月22日,被日本廢黜和長期幽禁的朝鮮國王李熙就死在德壽宮裏。很快傳出消息,李熙是被日本特務毒死的。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了對朝鮮的“保護權”。李熙於1896年被封為朝鮮王,次年又被封為韓國皇帝,年號光武。其實,日本人隻不過做個樣子給世人看罷了,他們的目的是讓李熙充當日本的傀儡。不過,李熙這個韓國皇帝的確胸懷大誌,他見日本實際已做上了太上皇,心裏很不自在,便暗地裏聯絡歐美勢力,企圖擺脫兒皇帝的處境。1905年,日本與俄國又交起火來,李熙乘機活動,爭取朝鮮的獨立。結果,俄國吃了敗仗,尋求獨立的李熙碰了壁,沒辦法,隻好逃到俄國大使館裏尋求政治避難,結果還是被日本人抓了回來。李熙氣得吐血,被監視在深宮裏,不準外出,他整天唉聲歎氣。
時隔不久,在荷蘭的海牙召開了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李熙得知這一消息後轉憂為喜,暗派一個密使前往海牙,在萬國和平會議上呼呈國際輿論幫助朝鮮廢除日本的“監護”,恢複朝鮮的獨立。日本駐朝鮮總督穀川得知密使是李熙派出的,惱羞成怒,領兵衝進宮來,一把將李熙推下皇帝寶座,下令廢掉李熙的皇位,另扶一個叫李拓的太子來做兒皇帝。
被廢的李熙被關在德壽宮。從那時起,李熙在德壽宮整整被幽禁了12年。李熙在德壽宮裏的生活也還不錯,身邊照樣有宮女侍候。每天吃過晚飯稍事休息,他就端坐在佛堂之上誦經念佛。誦經之後,宮女會依照慣例奉上一杯中國的紅茶給他喝。李熙平日最喜歡喝的飲料就是紅茶。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贏得了勝利。亞洲各國人民從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土耳其基馬爾發動革命;埃及發生華夫脫運動;與朝鮮毗鄰的中國,愛國運動正在蓬勃興起。
日本見此局勢不禁著了慌,擔心朝鮮也為獨立而乘機鬧事。穀川想,李熙雖然被關在高牆深宮裏,可他在朝鮮人的心目中依然是個活著的神像。再說李熙本人也天天夢想複國,若是時局一變,他肯定又是朝鮮反對日本統治的一麵旗幟。於是,日本決定把李熙這個心腹之患除掉。
1月4日晚,吃過晚飯的李熙又在佛堂上誦經,一個宮女像往常一樣向他敬奉一盞紅茶。李熙恰巧此刻口幹,順手接過茶飲了一大口。正想誇紅茶清香,忽覺肚中絞痛難忍,捧腹亂叫,倒在地上翻滾。宮女大驚失色,衝出門連聲叫喊救駕。可是,未等宮中太醫趕到,李熙已七竅流血身亡。過了一會,日本監護、醫生和憲兵已出現在宮中,好像事先就準備好了似的。日本憲兵稱李熙是得急病死的,並當即拘捕宮裏所有的朝鮮官員、宮女和仆人。接著,他們對外發喪,宣稱李熙因患腦溢血突然駕崩。日本駐朝鮮總督府宣布,將在3月3日這天,依照日本禮儀,為李熙舉行國葬。
李熙的真實死因,是蓄謀已久的日本政府下了毒手。日本特務利用李熙夜間喜用紅茶的習慣,悄悄在茶中投下了劇毒砒霜。穀川自認為這事做得機密,決不會有他人知道隱情。然而,紙裏包不住火,不出幾日,日本毒害李熙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朝鮮。
李熙的被害使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受到深深的傷害,引發了朝鮮全國範圍內的反日鬥爭。
朝鮮天道教教主孫秉熙拍案而起,聯絡三十三位朝鮮民族代表,起草了《獨立宣言書》。愛國學生舉行反日大遊行,聲援孫秉熙,並與以他為首的代表們結成反日同盟。舉國相約,在3月3日國葬之日,發起反日大示威。
2月8日這天,在日本的朝鮮留學生率先起事,在東京舉行幾千人大會,發表要求朝鮮獨立的宣言。3月1日,反日鬥爭提前發動。成千上萬的漢城學生湧向市中心的塔洞公園。漢城和其他城市的工人都趕來了,連邊遠山區的農民也駕著牛車或騎著毛驢蜂擁而來。學生領袖登上公園中心六角亭,麵對人山人海,莊嚴宣讀了《獨立宣言書》。
集會過後,三十萬人民群眾,高舉著朝鮮國旗,揮舞著標語小旗,湧向大街。盛大的遊行示威開始了。幾十萬人在長街上振臂高呼:“朝鮮是朝鮮人的朝鮮!”“日本強盜滾回去!”“朝鮮獨立萬歲!”遊行的隊伍象澎拜的潮水一般奔湧在漢城的大街小巷。日本設在漢城的統治機構頓時陷入癱瘓。
穀川見時局危急,急忙派大批駐朝的軍隊、警察、憲兵、特務前去鎮壓。赤手空拳的人民群眾與日本殖民者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日本強盜用大刀砍、馬鞭抽、繩索套,殘忍至極。一個手舉國旗的女學生無所畏懼地迎著日本憲兵的屠刀前進,憲兵砍了她舉旗的右手,她不顧傷口的劇痛,用左手舉起國旗,又挺身向前走……
漢城“三一”大遊行震動了全國。第二天,朝鮮各地興起了停業、罷市、罷工、罷課和抵製日貨的浪潮。許多地方憤怒的群眾拿起自製的武器,衝進日本官廳,殺進日本公署的郡守衙門。一批日本官吏、親日奸細和地方惡霸被就地處決。
自“三一”大遊行那日起,九個月中,有二百萬朝鮮民眾參加了反日暴動。在這九個月裏有上萬名示威民眾慘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他們中有的被日本強盜用鐵釘釘在十字架上斧劈刀砍,有的被全身澆上煤油活活燒死。但是,英勇的朝鮮人民在一係列的鬥爭中,顯示出了不屈的精神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
戰時共產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是1918-1920年蘇維埃俄國在反對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為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在和平建設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有:(1)完全實行企業、商業國有化。國家掌握全部產品,按計劃以實物供應,取消市場,禁止私人貿易;(2)實行餘糧收集製,把農民的一切餘糧都收集到國家手中;(3)城鎮勞動居民根據國家發的卡片免費或低價獲得糧食和日用品;(4)凡有勞動能力的人一律參加勞動,實行不勞動不得食的原則。
戰時共產主義是在戰爭和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被迫采取的政策。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與德奧集團處於交戰狀態。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17年12月3日,列寧提出立即與德奧締結和約。德國方麵要求蘇俄放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15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這個和約對蘇俄來說確實是十分苛刻和極端屈辱的,蘇俄不僅割讓了土地,還要支付60億盧布的賠款。但是,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為蘇維埃政權的鞏固贏得了時間,1918年11月13日,蘇俄政府正式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
由於割讓領土和白匪軍的蠶食,蘇俄四分之三的國土,特別是烏克蘭、西伯利亞、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等富庶地區被強占,使蘇俄中斷了糧食的主要來源。全國煤炭產量的90%,鐵砂產量的85%,生鐵和鋼產量的75%,都落到敵人手裏。全國40%以上的工廠停工,產業工人從戰前的240萬減少到127萬。在農業方麵,由於連年戰亂和自然災害,播種麵積從10500萬公頃減至9030萬公頃,種子奇缺,土地荒蕪,農業產值減少了一半。糧食供應極度緊張,城市工人每天隻能領到1/8磅麵包,居民經常斷炊挨餓。連紅軍的供應都陷入了困境。紅軍師長月薪隻有80多盧布,不及當時英國軍隊排長的一半。士兵的情況更糟,每月隻有10戈比的津貼,還常常領不到被服。另外,蘇維埃政權的後方,到處出現反革命陰謀集團,他們煽動工人怠工、罷工,破壞工廠,策劃反革命叛亂,殘害蘇維埃幹部,甚至行刺列寧。
列寧及時地果斷地把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轉入戰時軌道,提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他堅信“糧食會有的,麵包會有的”。
糧食問題是當時最尖銳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戰時共產主義實行餘糧收集製。規定“為滿足國家所必需的全部糧食和飼料,在各產糧省份的居民中實行征收”。征收的辦法是根據國家的需要,確定每年征收任務的總數,自上而下地攤派給各產糧省的基層,直到每個農戶。攤派征收數字按階級原則進行。征購時,工人組織武裝征糧隊下鄉,配合當地征糧機構,按國家規定價格向農民強行征購,違者以敵人論處。征購的內容,除糧食和飼料外,1919年下半年擴大到肉類,1920年又擴大到油脂、食糖、魚類、麻類、皮革等。國家幾乎全部拿走了農民的餘糧,甚至必需的部分口糧。
1918年11月26日,國家宣布對食糖、香煙、食鹽、火柴、靴鞋、肥皂和紡織品等實行國家壟斷經營。一切商品的自由貿易都被禁止。對居民糧食和日用品實行實物定額貶值,保證居民最低的生活需要,政府采取工資實物化的措施。1919年5月開始,彼得格勒在兒童食堂和職工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的方法。1920年4月,政府決定按購物證免費供應部分食品和日用品,以後擴大到免收職工的房租、水電、煤氣等費用。工資的實物部分逐年擴大,到1920年後達到工資的92.6%,貨幣的作用幾乎消失。
由於大批的青壯年應征入伍上了前線,後方勞動力奇缺。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規定:凡是有勞動能力者必須參加勞動,強迫剝削階級分子參加體力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1919年5月7日,莫斯科——喀山鐵路分局的共產黨員和同情分子舉行大會,首先發起“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得到工人階級的積極響應。列寧曾把“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稱為共產主義的幼芽,是“偉大的創舉”。列寧同誌身體力行,在百忙中加了星期六義務勞動。紅軍中也先後建立了八個勞動軍,他們對恢複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布爾什維克黨果斷地采取一係列非常的經濟措施,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為戰爭服務,有力地保證了紅軍的物質需要,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捍衛了蘇維埃政權。對此,列寧指出:“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
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同時,列寧積極鼓勵外國資本家到俄國投資做生意,阿曼德·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憑企業的美國人。哈默還勸說反共的大資本家福特到俄國開辦企業,經銷汽車和拖拉機。這樣,蘇俄衝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1921年春,隨著內戰的結束,蘇維埃政府很快停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而代之以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就基本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複工作,從而開創了蘇維埃經濟建設的新局麵。
列寧逝世
列寧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十月革命前後那些最艱苦和繁忙的日子裏,他甚至一天要工作二十個小時以上。
這位身材不高、有著鋼鐵般意誌和敏銳頭腦的思想巨人,正在創造著人類曆史上的奇跡:他在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由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即廣大工農群眾來管理和建設國家;他領導著第一個社會義國家,獨自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並成功地粉碎了他們的一切武裝幹涉;他使人們相信,人類從前隻是作為理想的公平和正義正在變成現實,從而鼓舞起人們對生活的巨大勇氣……
然而,奇跡的創造是要付出超人代價的。由於長期超負荷、超強度工作,列寧的身體狀況開始衰弱。頭疼、失眠這些腦力勞動過度的症狀無情地折磨著他。和他一起工作的同誌都知道,這是他長期勞累的緣故。醫生多次勸他休養一個時期,列寧總是婉言謝絕了。他以堅韌的意誌力頑強地堅持工作,指導著蘇維埃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作。1922年,他帶病參加了黨的第11次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報告。從1922年5月起,在醫生和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堅持下,列寧到了莫斯科郊外哥爾克村去療養。在這裏,他的動脈硬化症第一次嚴重發作,連語言功能也發生了障礙,經過治療,2個月後病情有所好轉。
病中的列寧仍然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並不時和前來探望他的政治局成員們討論工作。醫生不得采取強硬措施,嚴格禁止他的這一切活動。
版畫:列寧和紅軍戰士
11月20日,在列寧的強烈要求下,他參加了莫斯科蘇維埃全體會議,並發表了演說。然而這卻是他最後一次發表公開演說了。
十幾天後,病魔再次襲擊了列寧。他的右半身徹底癱瘓了。
列寧神誌始終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必須抓緊每一分鍾。他半身麻木,無法執筆寫作,便口授文件,讓別人幫著記錄。嚴重的頭疼時常折磨他。為了保持思維的連貫性,他一邊冷敷額頭,一邊口授,列寧後來的多篇文章就是以這種方式寫下來的。
1923年春天,病魔第三次襲擊列寧。他連話都無法說了。隨後的日子,是列寧與疾病進行頑強鬥爭的日子。驚人的意誌和毅力,使他身上似乎出現了奇跡:夏天,他不再失眠,在別人的攙扶下,他可以下床走路了。而到了秋天,他居然又能說話了。這位年輕共和國的締造者以他與敵人進行鬥爭的毅力與疾病進行著頑強鬥爭。人們期待著奇跡真的出現,盼望他們的領袖再次回到克裏姆林宮,主持蘇維埃共和國的工作,領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未來。
然而,事與願違。1924年1月21日傍晚,這位巨人溘然長眠,永遠離開了他眷戀著的土地和人民。
蘇維埃共和國舉國致哀。鍾聲長鳴,禮炮轟響,哀悼這位20世紀的巨人。列寧逝世了,但是蘇聯人民緊緊地團結在列寧主義的旗幟下,繼續前進。幾個星期內,全國有20多萬工人,在為“紀念列寧而征收黨員的運動”中,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黨。
70年後,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世界政治的變化,蘇維埃國家內部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終於使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了。然而,人們對列寧的尊敬並不因此而消逝。列寧為了消滅人類的一切剝削和壓迫、為了實現人類的公平和正義理想而不懈努力、頑強鬥爭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和鼓舞人們,成為人們追求光明與幸福的一盞明燈。
德國十一月革命
1918年秋,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國內政局動蕩。德皇威廉二世慌忙於9月30日下詔改革。10月3日,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巴登親王馬克斯擔任首相,組成了包括中央黨、進步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製政府。社會民主黨人謝德曼任不管部長,鮑爾任勞工部長。隨後,新政府向美國表示願意結束戰爭。但是,統治集團的這種讓步已經無法阻止革命的爆發了。
在政府向協約國求和的時候,堅持戰爭政策的海軍司令部於1918年10月下令遠洋艦隊出海與英國海軍決戰,如果不能取勝就“光榮地沉沒”。這種讓8萬水兵送死的冒險行徑引起水兵的極大憤慨。威廉港水兵拒絕起錨出海,軍艦上出現了反戰傳單。海軍司令部下令逮捕鬧事的水兵,並把第三分艦隊從威廉港調往基爾港。11月1日夜,到達基爾港的水兵舉行集會,討論如何阻止艦隊再次出海,並要求釋放被捕的同伴。11月3日下午,5000多名水兵在練兵場集合,要求結束戰爭,要求和平、自由和麵包。會後,水兵舉行遊行,基爾港的工人也參加了示威行列。當遊行隊伍到達卡爾大街時遭到政府軍警開槍鎮壓,死傷30餘人。示威者也開槍回擊,打響了反對帝國政權的第一槍。
11月4日,起義的水兵和工人解除了反動軍官的武裝,占領了火車站等重要據點。奉命前來鎮壓的士兵也轉到起義者一邊。到4日晚,整個基爾已經掌握在新成立的蘇維埃手中。
基爾起義震動了統治當局。馬克斯、謝德曼等人簽署呼籲書,要求水兵不要開始內戰。同時,派遣國會議員、社會民主黨人諾斯克去基爾恢複秩序。諾斯克後來承認,他去基爾是想利用他同海軍的關係平息事件。但是,他“遇到的已不是罷工者,而是3萬名叛亂者”。諾斯克見阻止起義已不可能,就轉而答應水兵提出的一部分要求,許諾改善供應,從而取得水兵信任,被選為基爾水兵蘇維埃主席。
基爾起義成為德國革命的開始。起義浪潮從北向南迅速擴展。漢堡、萊比錫、慕尼黑等城市相繼取得革命勝利。各個邦的君主諸侯都被趕下寶座。到11月8日,大城市中隻剩下柏林仍在反動政府手中。
11月9日,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組織斯巴達克團的領導下,柏林的工人、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占領了警察局、郵局、火車站和國會,成千上萬的武裝群眾湧向了德皇的老窩皇宮。
魂飛膽破的德皇威廉二世趕忙宣布退位,然後倉皇逃往了荷皇宮廣場上,萬眾歡騰,群情振奮。一麵鮮豔的紅旗在皇宮陽台上升起。紅旗下站著起義的組織領導者。
“從今天起,德國將是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站在皇宮陽台上的著名革命家卡爾·李卜克內西莊嚴地宣布。他強烈譴責德國反動政府的戰爭政策,號召人民以十月革命為傍樣,立即建立蘇維埃政權,並大聲疾呼:“德國必須由人民自己來管理!”
接著,另一位起義組織者羅莎·盧森堡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人們被她的話語激勵著,廣場上不停地爆發出口號聲和歡呼聲。隨後,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帶領著群眾,走上大街,開始了聲勢浩大的遊行。
這時,德國反動分子也在積極地活動著,德國社會民主黨右派頭子艾伯特勾結資產階級,從皇室巴登親王的手裏接過權力,宣布成立“自由德意誌共和國”,並組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在革命的緊急關頭,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等人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左派斯巴達克團,成立了德國共產黨。他們二人擔任了黨的領導工作,並創辦了《紅旗報》,同艾伯特為首的反動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德國共產黨向人民發出了戰鬥的口號:“全部政權歸蘇維埃!”
1919年1月,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領導了柏林工人武裝起義。艾伯特政府調集來大批軍隊衝向柏林,進行血腥鎮壓。由於起義準備不夠充分,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反動軍隊攻進了柏林,工人武裝英勇奮戰,血灑街頭,起義最後失敗了。反動政府開始了大屠殺。特務機關懸賞10萬馬克,高價索購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的首級。白匪軍警在全城展開搜捕。由於叛徒告密,1月15日,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在避居的地下室裏被捕。
艾伯特不敢公開殺害兩位革命領袖,於是便策劃了一場卑鄙的謀殺事件。當晚,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李卜克內西被押赴監獄。半路上,白匪軍官將他推下車,從背後向他開了槍,之後造謠說他是在逃跑中被打死的。不久,反動分子又殺害了盧森堡,並將她的屍體投入了蘭維爾運河。直到5月31日,才被人們找到。
德國工人將盧森埋葬在李卜克內西和另外32名被害工人的柏林弗裏德裏希墓地。艾伯特臨時政府的血腥屠殺,更激起了全國工人的反抗。3月間,柏林工人再次舉行總罷工。英勇的工人群眾絲毫不屈服於敵人的血腥屠殺。
鎮壓了革命的艾伯特政府宣布德國為聯邦共和國,艾伯特出任總統。艾伯特死後,興登堡登上總統寶座。德國更加快了擴軍備戰步伐,並扶植了希特勒上台,使德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1918年11月開始的德國革命失敗了,但它推翻了封建專製製度,揭露了社會民主黨的反革命麵目,誕生了德國共產黨,仍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巴蘭尼樂為天下憂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激烈地進行著。由於戰火遍地燃燒,這一年度的諾貝爾獎沒有評定。但是9月間,瑞典的卡羅琳醫學院卻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一次慶典,向被人們譽為耳科聖手的奧地利醫生巴蘭尼頒發了1914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金。
巴蘭尼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獎金,是因為他在內耳前庭(內耳的組成部分,主要起平衡感覺的作用)生理和病理學研究方麵有著傑出的貢獻。他是1914年被評定為獲得這項榮譽的,但為什麽直到1916年才向他頒獎呢?原來,卡羅琳醫學院通過諾貝爾基金會發出新聞公報以後,出現了一個意外的情況:受獎人巴蘭尼下落不明,無法向他送達獲獎通知書。
歐洲的各大報紙和電台都報道了這個驚人的消息。但是,仍然不知道巴蘭尼究竟在哪裏,以致無法舉行授獎慶典。誰也想不到,當時這位耳科聖手竟被關押在俄國西伯利亞的一個戰俘營中。
大戰爆發後,巴蘭尼認為醫生應該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因此誌願報告,當一名軍醫,走上了前線。戰爭是無情的。正當巴蘭尼在炮火中為士兵解救苦難的時候,他所在的部隊被擊潰,他也當了俘虜。從此,他在遙遠的西伯利亞默默無聞地過著戰俘生活。
經過很多周折,諾貝爾基金會才弄清楚了巴蘭尼的下落。好在瑞典是中立國,於是通過外交途徑,把獲獎通知書送到了巴蘭尼手中。不必說,這件事在戰俘營中引起了多大的震動。連俄國的看守,也對這位獲得世界榮譽的俘虜刮目相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沒有能立即得到釋放。
直到1916年,經過瑞典紅十字會代表卡爾親王親自出麵進行談判,俄國方麵才把巴蘭尼釋放。考慮到這種特殊情況,卡羅琳醫學院破例為這位耳科聖手補行授獎慶典。
巴蘭尼曾經說過:“我從未見到過真正有才學的人不樂為天下人憂的。一個樂為天下人憂的人,決不會眼看到社會上的種種愚蠢現象而無動於衷。人間最可怕的現象,莫過於一知半解而以通達自居的了。”
的確,樂為天下人憂,是巴蘭尼一生的信條。這個信條支配著他一生的行動。
巴蘭尼童年時過著清苦的生活,並且得了骨結核病。由於當時醫藥水平的限製,加上沒有及時治療,使他一條腿的膝關節變得僵硬,行走時很不方便。但他不氣餒,他要像媽媽說的那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巴蘭尼家隔壁住著一位女小提琴手,幾個富家子弟每天到她家學拉提琴。巴蘭尼被動人的提琴聲吸引,經常在窗外聆聽。他的聽覺特別好,默默地記下這美妙的琴聲後,就從地窖裏揀出一把破提琴,把它修好後,很快學著拉起來。
一天晚上,女提琴手正在教大家練琴,忽然聽到窗外傳來了悅耳動聽的提琴聲,出去一看,竟是一位少年。原來他正是巴蘭尼。等他一拉完,她便走到他麵前問道:“孩子,你這琴拉得不錯,很有發展前途。我願意免費教你,好嗎?”
“不,太太,謝謝您。您不是早就在免費教我了嗎?還是讓我在窗外繼續學習吧。我要幫家裏做事,不能抽出固定時間來學琴,再說——”巴蘭尼遲疑了一下說,“我不配和您有錢的學生在一塊學。”
巴蘭尼沒有在音樂方麵發展他的才能。不久,他被送到浦立吉的診所裏去當打雜的。
浦立吉主持著維也納大學的耳科醫學研究所,是當時歐洲著名的耳科病專家。他創導的內耳粘膜的新法醫療,在醫藥科學上稱為“浦立吉治療法”。巴蘭尼是到他自設的耳科診所當差的。
浦立吉很快就看出,巴蘭尼是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在打雜空隙,老是細心地觀看自己的耳科手術,並且顯示出非凡的靈活性和記憶力。老教授認定這位年輕人很有前途,便收他為學生,向他傳授耳科方麵的各種知識。
浦立吉有一個藏書室,其中有眾多的耳科醫書,這在歐洲醫學界是有名的。巴蘭尼得天獨厚,被允許閱讀這些書籍。每當診所裏沒有病人的時候,他就在自己臥室兼化驗室的小房間裏埋頭讀書和實驗。幾年之中,竟把浦立吉的耳科醫書全部瀏覽了一遍。與此同時,他也成為老教授的得力助手。
巴蘭尼在診所工作第七年的隆冬,年邁的浦立吉突然患病。那時,他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主持的一個耳炎專科講座正好開始,但他不能起床,必裏非常焦急。經過反複考慮,他決定讓巴蘭尼代替。巴蘭尼雖然在耳科方麵已經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並且有著相當多的實踐經驗,但去大學主持一個講座,畢竟有些擔心,因此請求浦立吉再慎重考慮一下。
“我已經慎重地考慮過了,”老教授嚴肅地說。“您完全有能力主持這個講座!”
結果不出浦立吉所料,巴蘭尼的課講得非常成功,以致這個講座由他一直主持了半年之久。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們也為他的驚人才華震動。經過評議。決定破格聘任沒有高深學曆的巴蘭尼為該校講師。後來,巴蘭尼成為浦立吉耳科診所中的一名主要的醫生了。在為病人診治的時候,他注意到了一種常有的現象:用水衝洗化膿的耳朵時,病人會感到眩暈和眼球震顫。
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別的醫生並不去重視它,但巴蘭尼卻認真地探索起它的原委。他查閱醫學文獻,見上麵沒有這方麵的記載;求教於浦立吉,老教授也說不出所以然,浦立吉對醫學科學一絲不苟,他稱讚巴蘭尼善於研究別人不注意的問題,鼓勵他去繼續探索、研究,從中找到答案。
巴蘭尼總覺得,眩暈、眼球震顫和耳朵灌洗這三者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聯係。他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臨床觀察,提出了一個設想:衝洗水進入耳朵後,刺激了內耳前庭附近的半規管(內耳中三個互相垂直的半環狀管),它引起了眩暈和眼球震顫,還可能影響到身體平衡。但這種設想要經過實踐來加以證實。
一次,巴蘭尼給一個病人衝洗耳朵。他像以往一樣,非常小心地進行這項工作,並且仔細地觀察病人的反應。“大夫,我感到有些眩暈。”病人忽然說道。巴蘭尼停止了衝洗,詢問病人眩暈的過程和程度,同時發現他的眼球在微微震顫。
病人回答了感覺後又說:“好像是因為您用的水溫度太低。”
“溫度?”巴蘭尼不禁心中一動,迷惑地說,“您怎麽知道這種症狀是水溫太低引起的?”
“我在家中衝洗耳朵的時候,用的水溫度比這要高些。有時水溫低了,就會出現眩暈的情況。”
巴蘭尼恍然大悟,激動地握著病人的手道:“先生,謝謝您,非常感謝你!”說罷,忙叫護士取來了熱水。他提高了水溫,重新用水衝洗,同時再仔細觀察病人的反應。“啊,大夫,水太熱了,我又感到眩暈了。”巴蘭尼趕緊注視他的眼球,發現它又震顫起來,不過這一回是朝相反的方向震顫。最後,他用與體溫相似的水來衝洗,結果病人什麽反應也沒有。
治療完畢後,巴蘭尼又握著病人的手道謝說:“先生,請允許我再次向您表示感謝。正是您的體驗,才使我悟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之後,巴蘭尼又為沒有耳病的人衝洗耳朵。結果證明,即使是耳朵正常的人,如果用低於或高於體溫的水衝洗,也會產生眩暈現象,同時引起不同方向的眼球震顫。一次,巴蘭尼對一個內耳嚴重化膿的病人進行衝洗試驗,卻出現了意外的情況:無論使用高於還是低於體溫的水,都沒有引起眩暈和眼球震顫。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巴蘭尼陷入苦苦的思索。後來,他對這個病人進行手術治療,才發現這個病人的前庭裝置已經發生嚴重病變,機能喪失,對不同溫度的水都不再發生反應。這就進一步證明:不同溫度的水作用於前庭裝置,會反射性地引起不同的眩暈和眼球震顫。
1909年,巴蘭尼把自己的臨床觀察和科學實驗寫成論文,同時提出一種簡便易行的溫熱檢驗法,用來檢查內耳前庭器官、腦部和脊髓三部分相互為用的內在聯係,其結果非常可靠。這種溫熱檢驗法,後來被稱為“巴蘭尼檢驗”,至今在臨床上還有一定價值。
冷熱水又是怎樣刺激內耳前庭裝置的呢?巴蘭尼對這個科學問題又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一次,他燒水洗澡。燒了一會兒後,他伸手到水桶裏試試水溫,結果發現水桶上層的水已經燙手,但下層的水溫度卻比較低。這種水受熱後比重變小而上升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他又作了大膽的推測:用熱水衝洗耳朵,會使半規管中的內淋巴受熱,比重減小,上升刺激它的耳蝸(內耳中的螺旋形管),從而引起眼球向受刺激的一側震顫;而用冷水衝洗,則起了相反的作用。
經過多次實驗觀察,巴蘭尼終於證實:內淋巴對耳蝸的刺激作用,與離耳蝸的刺激作用正好相反。這樣,溫熱檢驗原理的奧秘被他揭開了。
1910至1912年間,巴蘭尼先後發表了《中規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前庭裝置的機能試驗》等專著。這些專著後來成為耳科生理學和病理學的經典著作,也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授獎慶典之後,瑞典著名的烏普薩拉大學聘請巴蘭尼任該校耳鼻喉科研究所所長兼教授。巴蘭尼對此有些猶豫,因為他不想離開指導他成才的恩師浦立吉。但是浦立吉對他說:“我年紀已老,再也沒有什麽可指點你的了,快別守著我而誤了你的前程!”巴蘭尼這才與恩師惜別前往瑞典任職。
樂為天下人憂的巴蘭尼在烏普薩拉大學工作了20年,為各國培養了大批耳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