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東方第一”泰戈爾

  泰戈爾泰戈爾被稱為印度的“靈魂”。他不僅是印度傑出的詩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在繪畫、音樂方麵也有很高的造詣,他創作的歌曲《人民的意誌》,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泰戈爾活了80歲,而他的創作活動竟長達65年。他一生寫下了50多部詩集,30多種散文著作,12部長、中篇小說,上百篇短篇小說和30多個劇本。他多才多藝,還創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1500多幅美術作品,發表過許多有關語言、文學、哲學、政治、曆史、宗教和化學等方麵的論著。泰戈爾的偉大貢獻,使他理所當然地成為東方世界的文化巨人。

  1861年,泰戈爾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市。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宗教改革家,對文學也很有興趣。加爾各答是當時印度知識界的中心,不少知名的作家、學者和戲劇家,經常到泰戈爾家來討論各種問題,舉辦音樂會,甚至演出戲劇。幼年時的泰戈爾,在這樣優越的文化環境中受到熏陶。進入學校後,他學習數學、曆史、音樂和英國文學等;興趣最大的,則是詩歌、小說和戲劇。

  1875年,14歲的泰戈爾第一次發表了他的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兩年後,第一次發表了短篇小說《女乞丐》;又過一年,他發表了長詩《詩人的故事》。就在他發表長詩的那年,他跟哥哥和嫂嫂到英國去。父親希望泰戈爾將來成為一個有名望的律師,但他對此沒有興趣,在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和西洋音樂。後因不習慣英國的生活方式,於1880年返回祖國。

  從童年時代起,泰戈爾就非常熱愛大自然,回到祖國後,他經常到鄉下去,一方麵飽覽大自然的風光,一方麵代替哥哥管理祖傳的莊園。他很同情在那裏辛勤耕作的貧苦農民,總是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為此他又研究醫學,希望解除他們一些病痛。無論白天晚上,隻要聽說有人病了,他就帶上藥箱去看望。

  在此期間,泰戈爾寫了許多詩歌、小說和劇作,自1882年起先後結集出版。其中有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剛與柔》等。小說《少夫人市場》、《賢哲王》,劇本《大自然的報複》、《國王與王後》等。這些作品的內容,大都是譴責暴君,讚美賢王,反對封建習俗和歌頌愛情的。

  1901年,泰戈爾離開莊園,到聖地尼克坦辦了一所自然學園,以大力宣傳印度民族文化。這是一所不分信仰、不分種姓、不分男女的學校,教學方法也與別的學校完全不同。上課時,學生坐在大樹下;各門課程都沒有課本。全部口授,隻有上物理、化學課時才進實驗室;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各種勞動,到附近村子裏去辦夜校,照顧病人。這所學校,便是後來泰戈爾首創的印度國際大學的前身。

  泰戈爾在辦學的同時,進行了文藝創作。其中最著名的,是190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沉船》。作品寫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青年大學生羅梅西,愛上了安那達先生的女兒漢娜麗妮。但是,這對戀人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障礙。由於信仰不同,羅梅西的父親堅決不準兒子和漢娜曆妮成親。迫於父命,羅梅隻好乘船迎娶從未見麵的新娘,在返航途中,船隻被風暴傾覆,幸免於難的羅梅西救起了醫生納裏納克夏的新娘卡瑪娜,由於兩人都未見過對方,引起了一係列的誤會。後來,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這兩對戀人消除了種種誤會,都重歸於好。

  《沉船》是泰戈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揭露和批判了印度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激起人們對這種不合理的習俗和製度的憎恨,是一部具有進步意義的優秀作品。

  1901年,泰戈爾發表了他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戈拉》。作品的主人公戈拉,是印度教青年教徒的領袖。他有熾熱的愛國心,也有明顯的宗教偏見。他竭力使青年們相信:英國統治前的印度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人們要建立起對祖國的信心,開展反對殖民帛度的鬥爭,爭取祖國獨立自由。但是他又認為,這種對祖國的信心,應該建立在對印度教規矩的嚴格遵守之上。他愛上了一位同印度教對立的梵社的姑娘,但為了遵守印度教的訓誡,勸她同別人結婚。他到農村去,看到教派糾紛使人們相互隔閡,造成了許多禍害,思想發生了變化。後來,他知道自己是愛爾蘭人的後裔,便拋棄宗教偏見,自己也感到獲得了自由,並號召人們從印度的偉大曆史中汲取力量,為爭取祖國的獨立解放而奮鬥。

  泰戈爾的詩膾炙人口,令人難忘。1912年旅居英國期間,他把孟加拉文本《吉檀迦利》、《渡船》、《奉獻集》等選譯成一部英語本,並以《吉檀迦利》作為集名,在印度語中,“吉檀迦利”是“獻歌”的意思。作品中寫的,名義上是頌神詩,實際上是表達他對人生理想探索和追求的柔情哲理詩。

  《吉檀迦利》中共有103首詩。其中表現作者對神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往往是與他對人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密切相關的。

  《吉檀迦利》表現了泰戈爾的資產階級民主觀點,在英國出版後轟動了西方。正是這部詩集的問世,使他於1913年成為東方世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的第一人。之後榮譽接踵而來,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英王授予他男爵爵位。

  泰戈爾是個熾熱的愛國主義者,他的心始終和祖國在一起。1919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印度旁遮普的阿姆裏則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他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憤怒地寫信給英國總督,聲明放棄英王授予的男爵爵位,以表示抗議。此後,為了尋求祖國的獨立自由的道路,他曾十一次出國訪問。在國外訪問期間,他多次發表演講,反對殖民主義的侵略政策和奴役政策。

  對於長期以來處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奴役下的中國人民,泰戈爾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早在1881年,他就寫過著名政論文《死亡的貿易》,嚴厲地譴責了英國政府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5年他到日本,在著名的帝國大學演講時,又嚴厲地譴責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政策。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回國後出版了一本題為《在中國的談話》的書,表示他對中國的熱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蘇聯。此後,他的思想有了新的發展。他在一首詩中,批判了自己的“饒恕一切人,愛所有人”的錯誤觀點,並且反問道:“那些毒汙了你的空氣的,那些撲滅了你的光明的,你能饒恕他們?你能愛他們?”

  隨著思想的進步,泰戈爾作品的戰鬥性越來越強,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和創造,他寫了許多政治抒情詩,表現對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同情,諷刺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號召人們進行反對法西斯的正義鬥爭。正是他在這方麵的巨大成就,使他在1940年成為第一個獲得牛津大學榮譽博士稱號的東方人。

  1941年5月7日,全印度人民為詩人的80壽辰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然而過了不久,泰戈爾身染重病,於8月7日,在加爾各答溘然長世。由於曆史的原因,泰戈爾生活的那個年代,西方人對東方人總是存有某種偏見。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兩次給了泰戈爾以“東方第一”的榮譽。

  真納創建巴基斯坦國

  穆罕默德·阿裏·真納是巴基斯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巴基斯坦國創建者。他在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反對西方霸權捍衛民族尊嚴等方麵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世紀中期,印度河三角洲西緣、麵臨阿拉伯海有一個漁港——卡拉奇。1876年,真納就誕生在這裏。真納的父親是皮革商人,有七個子女,真納是長子。他6歲在當地上學,10歲轉到孟買一所小學就讀,11歲又回故鄉中學讀書。真納從小好學,經常讀書到深夜。

  16歲那年,真納中學畢業。按照學校規定,他可以到孟買大學去深造。但是,有個在卡拉奇當經紀人的英國人很喜歡真納。他說服了真納的父親,讓真納到英國倫敦林肯律師學院攻讀法律。

  真納天資聰穎,接受能力強,兩年中就學完了全部課程。林肯律師學院是倫敦能夠授予律師資格的四所大學之一。但是按照規定,它隻能給在英國居住滿四年的人授予律師資格。所以,真納又在倫敦住了兩年。

  1896年,真納取得高級律師資格,當時他才20歲。回到卡拉奇後,他就從事律師業務,過了一年,又去孟買創辦律師事務所。真納具有非凡的辯才。一旦掌握了案情,在法庭上任何人也辯不過他。即使是法官,他也不買帳,一有機會就尖銳地反駁法官。有一次,法官被他駁得惱火,當場咆哮地說:“真納先生,請您記住您不是在對一個三等推事(法院中審理案件的官吏)說話!”真納毫不示弱地說:“法官先生,請允許我警告您,我也不是一名三等律師!”又有一次,法官輕蔑地對他說:“說話大聲些,真納先生,我們聽不見你說的話!”真納馬上回答說:“我是律師,不是演員!”過了一會兒,法官又對他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他不客氣地說:“您把前麵的那一堆書挪開,就會聽見我說的話了!”

  1906年,真納參加國民大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這年年底,代表印度穆斯林上層官僚、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全印穆斯林聯盟宣告成立。“穆盟”主張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來劃分選舉單位,實行立法機關的選舉,並且要求在立法機關中給伊斯蘭教徒以獨立的代表權。

  經過三年活動,“穆盟”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滿足:英國政府為了安撫印度人民的反抗,通過印度議會法,成立帝國立法議會,增加議員名額。已成為著名律師的真納,被孟買的伊斯蘭教徒選為印度中央立法議會議員。

  印度的宗教情況非常複雜。東孟加拉的居民主要是伊斯蘭教徒,而印度教徒則多住在西孟加拉。長期以來,他們之間經常發生大規模的宗教騷亂和相互仇殺。為了進一步煽動他們之間的不和,削弱孟加拉人民的反英鬥爭,印度總督曾在1905年頒布分割孟加拉的法律。這項法律受到伊斯蘭教徒的歡迎。然而到了1911年底,新任的印度總督又宣布廢除孟加拉的分治,從而引起伊斯蘭教徒的不滿,激發起了反英情緒。

  但是“穆盟”領導人預感到,新的政治鬥爭需要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團結合作,因此在1912年召開會議,並邀請真納參加。次年,“穆盟”通過新的盟章,提出同其他教徒合作,以建成一個適合印度的自治製度。就在這一年,真納加入了“穆盟”,使他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真納大力呼籲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團結合作。他在向伊斯蘭教徒發出的呼籲書中說:“難道我們不能埋葬我們的分歧,組成聯合陣線嗎?那樣,印度教的朋友將會更尊重我們,覺得我們更有資格和他們並肩站在一起!”

  1920年9月,甘地在國大黨會議上提出與英國當局“不合作”綱領。同年12月,這個綱領獲得通過。真納不同意“不合作”綱領,認為這是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因此在次年脫離了國大黨。

  1924年,真納被選為“穆盟”主席。他在會上再次苦口婆心地說:“外國統治印度,並且繼續維持統治,主要因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不能團結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說,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團結之日,就是印度實現自治領責任政府之時。”

  真納由於自己的呼籲一直沒有得到積極的響應,因此從1930年起在倫敦當律師。1933年,“穆盟”派人到倫敦,勸說真納返回印度領導“穆盟”,並對他說:“你必須回去,人民需要你。隻有你才能挽救穆斯林聯盟,使它獲得新生!”此後,真納往返於英國與印度之間。第二年,他被選為“穆盟”終身主席。1935年,英國國王批準印度政府法。從此,印度有11個省開始享有自治權。真納對此很欣慰,結束了他在倫敦的生活,返回印度領民“穆盟”。接著,印度進行大選,國大黨獲得多數票。但是,國大黨的領導人堅持一黨組織內閣,拒絕與“穆盟”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真納感到必須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940年3月,在真納主持下召開的“穆盟”年會,通過了著名的《巴基斯坦決議》。決議要求伊斯蘭教徒聚居的省份脫離印度,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這個決議得到了大多數伊斯蘭教徒的擁護。真納也成為他們公認的領袖。

  真納轉向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後,一個反對他的穆斯林集團組織對他進行了威脅。幾天之中,向他發出電報、信件達50份之多,內容都是揚言要殺害他。

  1943年7月,這個組織派出一個青年,前去刺殺真納。刺客到達孟買後,用假名在旅館登記住宿。接連幾天,他觀察了真納住處的環境,選擇了最佳行動的時間,行動的那天中午,刺客來到真納的住處,向守門人行過禮,提出要見見真納。他被帶去見秘書,秘書說真納現在很忙。但是刺客不管對方怎麽說,擅自走進了真納的房間。正好真納要出房間,與刺客迎麵相遇。刺客掄起拳頭,朝真納左頦猛擊了一下。真納不由自主地向後一仰。就在這一刹那之間,刺客從腰間抽出刀子,向真納刺去。真納雖然受到拳擊,但沒有失去控製能力。他見刀光一閃,馬上一把抓住了刺客的手,從而減輕了下刀的力量,隻是下頦受了傷。刺客繼續行凶,真納的手上挨了幾刀,但人們已經聞聲而入,迅速奪下了刺客的刀子,把他扭住,送給了官方。

  盡管受到這樣的打擊,真納為爭取建立巴基斯坦國的信念並沒有動搖。巴基斯坦即“清真”的意思。1944年9月,他就印度的前途問題,在孟買與甘地會談。在會談中,甘地堅持印度是一個民族、不能分治的觀點;而真納則堅持認為,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分屬兩個不同的民族,國大黨應同意建立巴基斯坦國。兩個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結果談判沒有達成協議。

  1945上7月,英國政府鑒於印度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進一步高漲,決定讓步,給予印度自治。這是一個好勢頭。但是,另一個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即印度將建立怎樣的國家。國大黨及其首領甘地認為,應建立一個由它領導的統一的印度,伊斯蘭教徒不能享有自決權;而“穆盟”及其首領真納認為,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到了1947年2月,英國政府進一步宣布將給予印度完全獨立。不久,新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宣布了《印度獨立法》,實行印、巴分治。這樣,才解決了多年未解決的問題。

  在真納的領導下,“穆盟”很快批準了分治方案,開始組織政府。同年8月7日,召開了巴基斯坦製憲會議。真納以主席的身份,向到會代表們宣布道:“你們自由了!你們可以自由地到廟宇去,到清真寺去,或者到這個巴基斯坦國家任何其他做禮拜的地方去!不論你們屬於什麽宗教、種姓或信仰,都毫不妨礙我們都是同一國家的公民,而且是平等公平這一基本原則!”

  8月14日,真納在他誕生的地方——卡拉奇宣誓就任巴基斯坦自治領首任總督。在他的頭上,飄揚著他和總理製訂的巴基斯坦國旗。旗上3/4是綠色,代表穆斯林的多數;1/4是白色,代表少數民族。

  巴基斯坦國建立後,真納不得不讓一些英國人留在巴基斯坦,建立武裝部隊,擔任省長和政府行政官員。他尊重這些英國人,但也保持了自己的尊嚴。

  1947年底,一位英國海軍上將宣布,要正式訪問巴基斯坦。按照規章和傳統,總督在會見過地位這樣高的英國將領後,要上他的旗艦回拜。但是,真納卻隻肯派他的軍事秘書去。真納的英國海軍顧問知道這件事後,立即向真納解釋了總督應正式回拜那位海軍上將的傳統程序,並希望他收回隻肯派軍事秘書去回拜的成命。真納坦然地回答說:“我和18世紀殖民地總督的地位不同。我現在是1947年一個自治的主權國家的總督。如果我以國家元首的身份親自去拜訪海軍上將,是非常不合適的。要是海軍上將在旗艦上舉行社交性的集會,那我將樂意參加。”由於真納的堅持,這次回拜取消了。

  巴基斯坦國家成立後,麵臨許多複雜的問題。由於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本來就不發達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印、巴分治前後,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發生大規模宗教騷亂及相互仇殺。從印、巴分治到真納逝世,約有1500萬居民越過邊界,遷往對方境內。遷入巴基斯坦的難民約700萬人。分治後,在印度境內留下的伊斯蘭教徒達3500多萬,在巴基斯坦境內留下1200萬左右印度教徒。對內對外的沉重負擔壓在這位新總督的肩上,使他積勞成疾,染上肺結核。1948年6月,他不得不離開首都卡拉奇到外地休養。

  這年7月,真納飛回卡拉奇,拖著病體的他主持巴基斯坦國家銀行的開幕典禮,並發表長篇講話。他指出:“西方的經濟製度為人類製造了幾乎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這種經濟製度不能公平對待人與人的關係,也不能根除國際上的摩擦,相反地,它倒要對過去半個世紀中的兩次世界大戰負很大的責任。”

  一個月後,真納的病情進一步惡化。9月11日,72歲的真納與世長辭。

  真納去世後,巴基斯坦人民為建立自己的國家繼續奮鬥。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頒布第一部憲法,改自治為共和國,1964年1月15日改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世界語的誕生與推廣

  創造世界通用語言,是人類的一大宿願。因為世界上的語言有數千種之多,消除語言隔閡一直是人們探索的重要課題。

  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產生了創造人類通用語言的想法。公元2世紀羅馬哲學家、自然科學家、醫生益侖進行過編製共同語方案的嚐試。後來,培根、笛卡爾等人又提出過有關倡議。166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在一篇論文中建議創造通用語。此後,許多人著手這種理想語言的設計。先後有數百種方案提出。其中,傳播最大、影響最大的,便是柴門霍夫創造的“世界語”。它久經考驗,一直流傳下來。

  拉紮洛·魯多維科·柴門霍夫是波蘭籍猶太人、眼科醫生。1859年出生於波蘭的比亞裏斯托克。他從小生活的這座城市,雜居著波蘭人、俄羅斯人、日耳曼人和猶太人。而當時波蘭正處於俄國統治之下,沙皇政府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加重民族壓迫,並利用語言隔閡挑起民族糾紛。少年時期的柴門霍夫就立下遠大誌向:通過創造一種全人類的共同語言來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交流。他紮實學習了波蘭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烏克蘭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等多種語言,並積極思考通用語言問題。他覺得詞匯不能任意編造,便決心從自然語言中找到“鑰匙”。

  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小標牌上的“Svejearskaja”(傳達處),接著又被一個招牌上的konditorskaja(糧食店)一詞吸引。他發現“skaja”的作用不小,便趕忙回家研究多種語言的附加成分。他又發現這些附加成分具有驚人的構詞能力,如果對它們加以有規律的利用,厚厚的詞典頓時就可變薄。他心中終於有了底:創造新語言,要在附加成分上做文章。經過長期摸索,他終於創造出一種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語言。在中學畢業之前,他就寫出了初步方案,並把這種新型語言稱為“萬國語”。後又幾經修改,終於在1887年以“希望者博士”(Doktoro Esperanto)的筆名,將包括語法、詞根及部分譯文的方案交付出版,隨後出現了多種文字的譯本。方案很快引起廣泛注目,受到普遍好評。人們稱這種人造語言為“希望者博士的國際語”,後來簡稱作:“Esperanto”。漢譯名稱最初有“愛世語”、“國際語”、“萬國新語”等,後來改稱“世界語”。

  世界語廣泛吸收多種自然語言的長處,而克服其不足,具有科學、規範、嚴密、易學等優點。采用拉丁字母,28個字母就是28個音素,讀寫一致。重音則固定於倒數第二個音節。語法總共16條,十分規則、簡練。詞根吸收了自然語言的國際化成分,經合成和派生後構成大量單詞。詞尾規範,如名詞詞尾都為o,形容詞詞尾都為a。而且,沒有方言分歧。

  正因為世界語具有如此多的明顯優點,所以誕生後幾年內就傳遍了歐洲,並迅速向亞洲、美洲發展。到1954年,世界語得到了聯合國的正式支持。至今,世界語已在近百個國家紮根,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懷著共同的美好願望,聚集在語言共通的旗幟之下。世界語文學也應運而生,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被譯成世界語,而直接用世界語創作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在國際貿易、通訊、旅遊等方麵,世界語也日益顯示出優勢。

  20世紀初,世界語一傳入中國,就得到了文化界、教育界有識之士的熱情支持。魯迅先生曾公開表示:“我是讚成世界語的”,因為“人類將來總當有一種共同的言語”。30年代成立的中國普羅(無產者)世界語聯盟,提出了“為中國的解放而用世界語”的口號。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世界語者》雜誌以世界語宣傳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鬥爭,為贏得世界人民對中國正義事業的聲援和支持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不久便應運而生,世界語版的《人民中國報道》也創刊發行。“文革”結束後,世界語在中國複興。1981年,由楚圖南、胡愈之、巴金、趙樸初、謝冰心等發起,成立了世界語之友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自學世界語的行列。

  婦女運動的先驅克拉拉

  每年的3月8日是個好日子,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勞動婦女都會興致盎然地歡度自己的節日。然而,你知道“三·八婦女節”是誰倡儀的嗎?

  1910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一位德意誌社會民主黨女黨員提議,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獲得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同意,會議鄭重地通過了相應的決議。這位婦女就是著名的“國際婦女運動之母”——克拉拉·蔡特金。克拉拉·蔡特金是她婚後的名字,結婚之前她叫艾斯納·克拉拉。

  1857年,艾斯納·克拉拉出生於德意誌薩克森邦埃爾茨山下的維德勞村。她的父親是本村惟一的鄉村教師,拉得一手好提琴;她的母親出身於思想開明的市民家庭,受過高等教育。從克拉拉很小的時候起,他們就很重視對女兒的教育。

  在父母的悉心培養下,克拉拉成長為一個既勇敢頑強又愛動腦的孩子。五歲的時候,克拉拉就像男孩子似地爬很高很高的樹,跳很寬很寬的溝。在與同齡小夥伴爭論的時候,她往往能以有理有據的論辯,說得對方啞口無言。而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她又表現出驚人的冷靜和果敢。有一次,克拉拉帶著弟弟和七八個小夥伴正在一條大道的彎口處捉迷藏。突然,一輛馬車向孩子們衝來,速度非常快,風馳電掣般。小夥伴們一下子嚇得“哇哇”亂叫,四處逃散。而克拉拉的弟弟和那個最小的小夥伴,因為太小,竟嚇得不敢動了,望著飛馳而來的馬車驚恐萬狀地大哭。這時候,克拉拉立即飛快地衝過去,一手拖起弟弟,另一手拉著那個正哭著的小夥伴,迅速地退到路的一邊。

  克拉拉還十分同情窮苦的孩子,並反複思考窮人為什麽窮,富人為什麽富,以及富人為什麽對窮人那麽凶狠等問題。她百思不得其解。她太小,還沒有想到改變社會,但她已經知道主動幫助窮人。比如,十幾歲的時候,她就曾因為同情賣報的小女孩,一下子把自己口袋裏所有的零錢都交給她,用夠買七份報的錢,換了一份報。為此,克拉拉的父母還誇獎和鼓勵她。

  1871年底,克拉拉的父親為了讓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帶著全家遷居萊比錫。萊比錫是德國中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工商業和科學、藝術、教育等都很發達。當時的德國已經統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出現了懸殊較大的貧富差異。在這裏,克拉拉廣泛地接觸了城市生活,思考的問題更多也更複雜了。

  1874年,17歲的克拉拉進入萊比錫女子師範學校學習。她學習十分刻苦,各門成績都很優秀,尤其在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和寫作方麵,更顯示出她突出的才華。

  萊比錫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是克拉拉母親的朋友,她常常與克拉拉談論有關男女平等的道理,對聰明、刻苦又堅強的小克拉拉十分鍾愛。這位女校長的言論對克拉拉影響極大。然而,克拉拉不同意女校長以基督博愛精神消滅貧富差別的觀點,而主張通過革命來改造這個不平等的社會。克拉拉堅持自己的信念,決心尋找一條消滅貧富不均的道路。

  在讀書期間,克拉拉經常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公開集會和有組織的革命活動,並在21歲那年,加入了德意誌社會民主黨。

  1878年,21歲的克拉拉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國家女教師的資格考試。就在這年10月,德國國會通過了《反社會黨人法》。克拉拉所在的社會民主黨被迫轉人地下工作。克拉拉一邊為這項法令的受害者募捐,一邊考慮如何號召工人拿起武器作鬥爭。

  在這艱難的時刻,克拉拉得到了一個俄國革命流亡者的幫助。他給她看《共產黨宣言》,幫助她透徹地分析德國以及世界的形勢,為她撥開迷霧,帶她走出思想上的困惑。他還使克拉拉對共產主義有了正確的認識。這個人就是克拉拉後來的丈夫奧西勃·蔡特金。

  在共同的革命活動中,克拉拉和奧西勃產生了愛情。1881年,奧西勃被德國驅逐出境,克拉拉依依不舍地送他到邊境。第二年,克拉拉移居巴黎,與奧西勃·蔡特金結婚。

  婚後的蔡特金夫婦經濟十分拮據,主要靠翻譯和給報社寫文章賺取一些稿費。他們隻能在工人區租下一間狹窄而陰暗的房間;一邊寫稿,一邊從事革命活動。

  1885年5月,為悼念巴黎公社的死難烈士,法國社會黨決定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工人集會遊行。勇敢的克拉拉走在遊行隊伍的前麵。這次遊行遭重疊了巴黎當局的武力鎮壓,克拉拉的腳被警察的馬刀砍傷。她當場倒在地上,幸而得到工人的救護,被送回家裏。克拉拉從此認識到資產階級民主和自由的虛偽,更堅信工人的真正解放決不能靠富人的施舍,也不能走改良道路,而隻有自己起來革命,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在巴黎生活期間,克拉拉和她的丈夫共同參加了許多革命活動,與各國的社會黨人都有過接觸和工作聯絡,也為巴黎的工人運動做過不少工作。1886年,克拉拉帶著她的兩個孩子,回德國的萊比錫去探望她的弟弟。她接受德意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在黨內會議上作關於巴黎工人的政治狀況的報告。在報告中,克拉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生動地介紹了巴黎工人的政治情況,報告十分成功。此後,她便經常作類似的報告,並逐漸成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傑出的演說家。

  1889年初,克拉拉的丈夫因病去世,她悲痛欲絕,幾天幾夜昏迷不醒。這一年克拉拉才32歲。

  正在這時,黨組織把負責籌建第二國際的工作交給了克拉拉。剛剛痛失伴侶的她,帶著她丈夫的未酬壯誌,忍痛全力投入工作。在克拉拉的積極努力下,第二國際成立大會於1889年7月在巴黎隆重召開。在大會上,克拉拉作了題為《為了婦女解放》的報告。

  在報告中,她認為婦女解放運動是工人運動的一部分,保護婦女權益,即是保護了工人的利益。她說:“那些在旗幟上寫著解放全人類的人,不應當使人類的半數,由於經濟上的依賴而淪為政治和社會的奴隸!”她提出應該男女同工同酬。在這次大會上,她當選為第二國際書記處十二名書記之一,負責領導國際婦女運動。

  1910年,在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克拉拉提出了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倡議,並獲得通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克拉拉堅決執行第二國際的決議,在德國發表反戰演說,敦促國會發展反戰宣言,號召工人罷工,舉行示威遊行。1911年,克拉拉秘密來到瑞士的伯爾尼,召開國際婦女代表大會,促使大會通過了《反帝國主義戰爭宣言》。

  克拉拉回到德國後,因為反戰被當局逮捕,後因病被保釋出獄。但她始終堅持反戰立場,毫不妥協,出獄後又參加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組織——“斯巴達克團”,繼續宣傳反戰觀點。

  1919年,61歲的克拉拉在德國公開宣布她參加德國共產黨,並代表德國共產黨出席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她被選為共產國際婦女部書記。1920年,應列寧之邀,克拉拉來到俄國,專門從事共產國際的工作。她先後去法國、意大利建立共產黨,甚至在75歲那年回到德國,以年齡最大的議員身份,主持了國會開幕式,並發表演說,號召勞動人民同帝國主義鬥爭到底。

  1933年3月8日,克拉拉在莫斯科出席了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大會。為了表彰她為國際婦女運動所作的傑出貢獻和英勇不懈的奮鬥精神,蘇聯政府給她頒發了列寧勳章。人們尊敬地稱她為“國際婦女運動之母”。

  這年6月,克拉拉·蔡特金在蘇聯莫斯科安詳地去世了。蘇聯政府和人民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蘇聯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斯大林、伏羅希洛夫等人,在莊嚴的《國際歌》樂曲聲中,向這位傑出的德國女共產黨員的遺體告別,並沉痛地送她最後一程。

  “米騷動”席卷日本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日本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從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增添了反抗剝削的鬥爭勇氣。日本統治者則陷入極度恐慌之中。1918年5月首相寺內正毅在一次地方長官會議上訓示:嚴防“不合國體的國民思想”在日本蔓延。然而,僅僅兩個多月後,一場規模空前的群眾抗議運動便蓬勃興起,繼而席卷全國。運動的直接原因是米價暴漲,故稱米騷動。

  與資本主義工業的急劇發展相比,日本農業發展滯後,加上城市人口激增,進入20世紀後糧食問題日益嚴重。由於日本政府出兵西伯利亞,參與帝國主義國家對俄國革命的武裝幹涉,大批軍糧的收集使得市場可供糧食驟減。地主和米商乘機囤積居奇,米價一路攀升。麵對空前嚴重的糧食危機,日本政府為了保護地主利益,既不允許外國大米自由輸入,又不采取措施平抑米價,聽任地主和米商哄抬物價、牟取暴利。1918年春天以來,四個月內米價上漲了一倍以上。

  7月23日,抗議之火首先在富山縣新川郡魚津叮點燃。因男子出海而從事裝卸貨物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們,正經曆饑餓之苦。她們看到本地生產的大米被地主和米商大量運往外地,不禁怒火滿腔。數百名婦女聚集起來,力阻本縣大米裝船外運。

  魚津的抗議運動很快引起附近區域的連鎖響應。8月3日,淤積已久的怨憤終於爆發了,騷亂首先由西水橋村的漁婦們發起。這天傍晚,村裏那口古老的大鍾“當當”地敲響了,沉滯凝澀的鍾聲似乎在訴說和發泄無米下鍋的漁婦們心中的哀怨和憤怒。她們300多人不約而同地奔出家門,湧向米店,要求降價出售大米。老板一看這麽多人,嚇得緊閉大門,並偷偷派人去叫警察。憤怒的漁婦們見老板不理她們,便開始砸門。厚厚的木板門在婦女們的撞擊中開始搖晃。可就在這時,警察趕來了,他們拚命地吹著哨子,用槍托和皮靴驅趕著人群。漁婦們更加怒不可遏,多日來的憤怒與委屈像山洪一樣爆發了。她們轉身與警察對打起來。已被餓得麵黃肌瘦、奄奄一息的她們也不知哪來那麽大力氣,竟然打倒了數名警察。

  然而,警察的援兵源源不絕地趕來,皮鞭在人群裏呼嘯,槍托在漁婦們頭上飛舞。她們已有多人受傷,仍不肯罷休,似乎已經豁出去了,什麽都不顧了。最後,一名警察朝天空開了槍,才把這次騷亂平息了下去。

  西水橋村的搶米消息第二天傳到了對岸的漁村東水橋。那裏的婦女們仿佛是受到了某種啟示似的,800多人當即來到當地一家大米店,這個米店已囤積了1000多袋大米,正準備運往外地高價出售。漁婦們起先是和平地與老板交涉,要求他不要運走大米,就在當地賣。

  也許是西水橋村搶米的失敗使老板有恃無恐,他態度強橫,瞪著眼說:“米是我的,我愛賣給誰就賣給誰!你們有什麽權力管我?”他的老婆、那個一身肥肉胖得像豬似的女人更惡毒,隻聽她扯著公鴨似的嗓子吼道:“去死吧,你們!嫌米貴就別活了!”聽到這話,婦女們壓抑著的怒火再也控製不住,不知是誰高聲了一聲:“跟他們廢什麽話,搶啊!”這一下像是在油鍋裏扔了一個炸彈似的,漁婦們一擁而上,老板、老板娘和店夥計被她們推到一邊,1000多袋大米很快被一搶而空。等米店的夥計帶著警察趕到後,隻看見坐在地上嚎哭的老板夫婦。

  富山縣的搶米風潮很快波及全國。此時的日本,民眾的不滿情緒早已猶如澆滿了油的幹柴。富山縣的漁婦們的行動,無疑等於在上麵點著了火。8月11日,大阪市民和工人暴動,搗毀或搶光了250多家米店;次日,米商最集中的神戶,幾萬市民發生暴動,幾家最大的米店被搗毀。有個大奸商叫鈴木,不但被燒掉了大米總店,連住宅也被憤怒的市民們一把火燒掉。名古屋的市民喊出了“打倒寺內內閣”的口號。在首都東京,雖然警察當局加強了戒備,在各米店、工廠和富人住宅前加了崗哨,仍然有幾萬市民進行遊行示威,並試圖搗毀米店。8月中旬,“米騷動”達到高潮。隨後,各大城市的暴動相繼被鎮壓下去,但在廣大農村地區,“米騷動”繼續持續著。

  1918年日本這場“米騷動”波及了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參加的人數在1000萬人以上。一部分海軍水兵也參加了暴動。這次風潮沉重地打擊了日本政府,使他們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當時的寺內內閣在這場騷亂中倒了台,新上台的原敬內閣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米價,懲治奸商。人民的鬥爭終於取得了部分勝利。

  摩洛哥民族英雄克裏姆

  1947年5月31日,“科通巴”號輪船駛抵埃及的塞得港。它將在這裏添煤加水後,駛往法國的馬賽。在這艘船上,有位名叫克裏姆的特殊賓客,他是受法國政府邀請去巴黎參加法國7月14日國慶觀禮的。克裏姆是非洲摩洛哥的民族英雄,在反對法國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失敗被俘,流放在印度洋一個島嶼上已有21年。法國政府為了拉攏他,特地邀請他去巴黎參加國慶觀禮。

  摩洛哥及其鄰近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在曆史上合稱阿拉伯馬格裏布。當時有一個同名的政治組織,它在埃及首都開羅設有一個辦事處。這個辦事處的成員得知克裏姆在“科通巴”號船上,便秘密上船會見了克裏姆,勸他留在埃及參加民族解放鬥爭。克裏姆欣然同意。在馬格裏布開羅辦事處和埃及政府的幫助下,克裏姆秘密地離開“科通巴”號船。

  1882年,克裏姆出生在摩洛哥北部裏夫山區的一個村子裏。他的父親是烏裏阿格勒部落的一位卡迪(伊斯蘭法官),也是部落首領。烏裏阿格勒人性格正直,勤奮耐勞,能征善戰,具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這對克裏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克裏姆從小受到良好教育,除了部落母語外,還熟練地掌握了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1905年,23歲的克裏姆來到摩洛哥首都非斯,進卡拉維因大學攻讀伊斯蘭教律,研究阿拉伯文化。這所大學的學生思想活躍,校內政治空氣很濃。經過四年學習,克裏姆不僅獲得了當法官的資格,而且萌生了民主思想,對歐洲的殖民統治者表示強烈的不滿。

  大學畢業後,克裏姆先到地中海沿岸西班牙所屬梅利利亞城的土著事務所和土著學校任職,後來又在阿拉伯學院任教,並兼任《裏夫電訊報》的阿拉伯文編輯。直到1915年,他才當上梅利利亞城的伊斯蘭法官。克裏姆的青年時代,摩洛哥正處於災難深重的危亡時刻。摩洛哥北瀕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又扼守著直布羅陀海峽,水路交通方便,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加上礦藏資源豐富,所以從15世紀初起,就成為歐洲殖民主義者爭奪的對象。1912年3月,法國政府強迫摩洛哥素丹簽訂了《保護製》條約。同年11月,法國又與西班牙簽訂《馬德裏協定》,瓜分了摩洛哥。根據協定,北麵狹長的沿海地帶、西南部等地區割為西班牙的保護地,其餘4/5的領士屬法國的保護區。克裏姆目睹殘暴的殖民統治,深感祖國危在旦夕,必須喚起人民的覺醒。於是他時常撰寫文章,嚴厲揭露和譴責殖民者的罪行,號召摩洛哥人民起來鬥爭。由此,他遭到西班牙駐摩洛哥高級專員的通緝,並於1916年被捕入獄。

  1918年,克裏姆被釋放出獄。監獄生活沒有使他屈服,反而促使他決心與西班牙殖民當局徹底決裂。第二年,他回到家鄉阿傑迪爾。當時,家鄉人民在他父親的領導下,正為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而進行著如火如荼的鬥爭。克裏姆看到這種景象,異常興奮,馬上投入鬥爭洪流之中。

  《馬德裏協定》簽訂後不到兩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因此法國和西班牙都沒有精力對摩洛哥的大部分領士實行有效的統治。尤其是西班牙的保護地,由於當地人民的反抗,殖民當局無法在許多地區管轄。大戰結束後,西班牙政府決定對該地區采取強硬的征服措施。根據《馬德裏協定》,克裏姆的家鄉裏夫地區中,1/3的土地劃歸西班牙,1/3的地區劃給法國。西班牙殖民當局最初試圖拉攏克裏姆的父親,因為他所領導的烏裏阿格勒部落在裏夫地區有很大勢力。由於遭到拒絕,便在1920年派西爾維斯特將軍率領2萬多軍隊進剿裏夫山區。

  在克裏姆父子的號召下,烏裏阿格勒人民積極行動起來,決心為保衛家園而英勇戰鬥。但不幸的是,克裏姆的父親不久被西班牙殖民者指使走狗毒死。臨終前,他諄諄告誡克裏姆說:“絕對不要屈從於西班牙人!”由於克裏姆精明強幹,足智多謀,他在烏裏阿格勒部落會議上被選為軍事首領。克裏姆懷著悲憤的心情,擔負起抗擊入侵者的使命。

  1921年上半年,西爾維斯特將軍依仗軍事上的優勢,占據了裏夫的一些重要據點。6月間,又占領了阿巴拉村。西班牙殖民軍自恃兵強馬壯,竟在阿巴拉村內大擺酒宴。就在殖民軍喝得酩酊大醉時,克裏姆親自率領300名勇士,出現在他們麵前。經過幾小時的激戰,100多名殖民軍被克裏姆消滅,其餘的慌忙撤出阿巴拉村。克裏姆抓住戰機,利用戰士們高昂的戰鬥情緒,向西班牙殖民軍進行襲擊。7月間,當西爾維斯特率領的2萬多入侵者來到距阿傑迪爾村約40公裏的阿努瓦勒時,克裏姆指揮起義軍向殖民軍發動襲擊,打得敵人抱頭鼠竄,潰不成軍。

  正當戰士們追殺殘敵的時候,西班牙殖民軍隊的城堡裏掛起了白旗。克裏姆命令部下前去受降。可是就在受降人員走近時,罪惡的子彈卻射進了他們的胸膛。克裏姆被這種背信棄義的行徑所激怒,率領起義軍殺入敵人陣地。結果,2萬多西班牙殖民軍幾乎全部被殲。西爾維斯特將軍又羞又恨,被迫自殺。

  在這次戰鬥中,克裏姆的軍隊共繳獲西班牙大炮129門,機槍400多挺,步槍2萬多支,顯示出他們強大的戰鬥力。

  阿努瓦勒戰役後,西爾維斯特的殘部到處受到裏夫起義軍的襲擊。8月,殖民軍的另一頭目納瓦羅將軍,也成了克裏姆的階下囚。

  反西班牙殖民軍的重大勝利,使克裏姆成為裏夫各部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前來投奔他的人越來越多,從而使他由烏裏阿格勒部落的軍事首領,成為全裏夫的軍政首領。

  勝利鼓舞著克裏姆,使他萌發了使裏夫永遠擺脫殖民統治的想法。經過反複考慮,他決定利用西班牙殖民軍暫時不敢再來侵犯的大好時機,建立統一的裏夫共和國。

  克裏姆開始做各項工作:他號召裏夫各部落團結起來,停止仇殺,共同對敵,為趕走占領者、解放祖國而英勇戰鬥,又派出由他弟弟率領的代表團前往歐洲,尋求對裏夫獨立的支持。

  1923年初,裏夫東部和中部已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克裏姆認為,建立國家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在2月1日召開了裏夫12個部落首領參加的會議。會上,大家通過了克裏姆製定的《民族誓約》,宣布裏夫為獨立的共和國,並組成以克裏姆為埃米爾(統治者)的政府。共和國首都就設在阿傑迪爾。

  裏夫共和國誕生後,麵臨著許許多多要解決的問題。克裏姆知道,要鞏固已經取得的勝利果實,必須在政治、軍事、司法、經濟、教育等方麵進行改革。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接觸過一些西方思想和文化,向往西方的立憲共和政體,因此在《民族誓約》裏明確宣布,不承認侵犯摩洛哥主權的任何協定,西班牙必須撤出1912年條約前不屬其管轄的裏夫地區,完全承認裏夫國家的獨立;建立立憲共和政府等。

  1924年初,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從本土調來大批援軍,從東、西兩個方向向裏夫發起新的攻勢。為了挑撥摩洛哥人之間的關係,還慫恿大封建主拉伊蘇利向裏夫發動進攻。

  克裏姆親自率領裏夫起義軍赴東線作戰。他首先消滅了拉伊蘇利的部隊,然後集中兵力,對西班牙殖民軍展開機動靈活的遊擊戰。經過幾個月的戰鬥,消滅了30000多敵人,西班牙殘兵敗將隻好再次退到沿海地區。

  克裏姆早就知道,同時打擊西班牙和法國的殖民統治是不現實。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他一開始就對法國采取友好態度,並且和法國當局劃定了裏夫和法屬區的界線。老謀深算的法國殖民者原想坐收漁人之利,但當看到克裏姆的勝利已給自己的殖民統治帶來威脅時,擔心克裏姆會“侵擾”其屬地,更擔心法屬區的摩洛哥人民會效法裏夫,發動革命運動,埋葬殖民統治,因此決定把年輕的裏夫共和國扼殺在搖藍之中。

  1924年夏,法國殖民軍攻占了裏夫的糧倉烏埃爾哈河穀,企圖以此來餓死裏夫人民。這樣,同法國殖民軍的決戰已不可避免。麵對法國的侵略,克裏母致函法國駐摩洛哥總督,義正辭嚴地指出:“我們隻要求得到法國那樣的權利:各國人民自主的權利!”次年4月,他把軍隊主力調往南線,向法軍展開猛烈的反擊。經過幾個月的激戰,裏夫人民奪取了法軍許多重要據點,並向首都非斯挺進。

  法軍的失敗,引了法國的震動。為了扭轉敗局,法國政府撤換了任職已達13年的總督,委派曾任法軍總司令的貝當元帥為遠征摩洛哥軍隊的總司令;同時增派16萬正規軍,配備飛機、坦克和大炮,向裏夫人民瘋狂撲來。法軍當局估計到,單靠自己這些軍事力量,還難以戰勝英勇頑強的裏夫人民。因此又於同年7月和西班牙勾結起來,建立法、西委員會,達成采取聯合軍事行動的協議,共同出兵鎮壓裏夫人民。

  這年9月,西班牙軍隊在法國艦隊配合下,在胡塞馬灣登陸,接著長驅直入,占領了裏夫首都阿傑迪爾。在南線,30萬法軍向裏夫發起全麵進攻,盡管克裏姆率領起義軍英勇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退卻。1926年5月末,法軍占領了克裏姆設在塔爾吉斯特的司令部。一個月後,克裏姆和他的家屬被法國當局流放到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島。

  21年後,法國當局以為克裏姆的反抗意誌已被長期的流放生活磨平。為了安撫人心,特地讓他去巴黎參加國慶觀禮。不料克裏姆壯心不已,在埃及參加了獨立解放鬥爭。

  1956年,摩洛哥終於獲得獨立。不久,先後收回了西班牙占領的北部的保護地和法國占領的南部保護區。1958年,摩洛哥政府授予克裏姆民族英雄的光榮稱號。

  格爾斯特蘭德的眼科成就

  1911年的一天,在瑞典的一座禮堂內,一個兩鬢已經灰白的人正在演講,人們用敬重的目光望著他。這裏正在舉行諾貝爾獎儀式,正在演講的人是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獲得者。他就是在眼科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格爾斯特蘭德。

  其實早在格爾斯特蘭德榮獲諾貝爾獎之前,他的名字就已經傳遍歐洲。

  格爾斯特蘭德1862年出生於瑞典朗茨克魯納。他的父親是一名出色的醫師,給貧民區裏的人看病,隻收藥費和一點微薄的診金。在朗茨克魯納,隻要一提到格爾斯特蘭德的父親,人們就會豎起大拇指說:“那可是個真正的好人啊!”然而朗茨克魯納的瑪爾孟勳爵卻並不這樣認為。由於朗茨克魯納地方的工廠大多是勳爵開的,勳爵儼然是這一地方的主人。他簡單地斷定,格爾斯特蘭德的父親未上過醫學院,治療的方法不會合乎科學。當朗茨克魯納創建第一家眼科醫院時,人們紛紛舉薦格爾斯特蘭德的父親,勳爵卻施加壓力。勳爵的阻礙,使醫院沒敢接受他,可是他依然如故,繼續看病,繼續整理祖傳的醫書。格爾斯特蘭德從小就崇敬父親。瑪爾孟勳爵的行為,刺痛了他。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給父親爭光。

  格爾斯特蘭德刻苦學習,在中學畢業後,考入了瑞典著名的烏普薩拉大學醫學院。在醫學院裏,格爾斯特蘭德選修了眼科。由於學習用功,格爾斯特蘭德受到了教授的賞識。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格爾斯特蘭德學業突飛猛進,成為醫學院裏最出色的學生。1884年,格爾斯特蘭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當格爾斯特蘭德回到朗茨克魯納時,瑪爾孟勳爵知道他學業有成,想請他到自己開的醫院裏當醫生,格爾斯特蘭德斷然拒絕,他回到了父親身邊。他知道祖傳的醫書和父親多年的行醫實踐,已經積累了一筆寶貴的醫學財富,便決心把它係統地整理出來。然而不久,格爾斯特蘭德吃驚地發現自己還無法擔負起這一任務。他感到這筆財富的可貴,同時也感到自己的不足。他決定到奧地利去,那兒有歐洲最好的醫學院。在父親和妻子的支持下,格爾斯特蘭德來到了維也納,專攻生理光學。四年的學習很快就結束了,在謝絕眾多大醫院的邀請後,格爾斯特蘭德又回到父親的眼科診所,為貧民區的人們治病。幾年後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正式接管了診所。

  在醫務實踐中,格爾斯特蘭德進一步體味到眼睛是最精巧而又最複雜的感覺器官。當時的生理光學家們,對眼睛近視、遠視、散光的成因並不清楚,也不知道該如何預防和治療。格爾斯特蘭德決定攻克這道難關。

  格爾斯特蘭德對眼睛角膜的散光性進行了研究,發現散光眼患者要麽隻能看清縱的方位而看不清橫的方位,要麽相反。經過仔細研究和實物分析,他發現這是因為眼睛的角膜發育不正常,角膜有厚有薄造成的。弄清原因後,他設法利用柱狀的鏡片來平衡角膜的折光性,彌補角膜厚薄不均的缺陷,從而矯正散光眼患者的視力。

  1891年,當格爾斯特蘭德埋頭研究時,瑪爾孟勳爵上門求救了。原來瑪爾孟的女兒患了嚴重的眼疾,請遍了所有的專家都無法醫治。當人們推薦格爾斯特蘭德時,瑪爾孟勳爵猶豫了,他怕格爾斯特蘭德因父親的原因恨他。然而女兒的眼疾一天天地嚴重,他隻好硬著頭皮請格爾斯特蘭德。格爾斯特蘭德不計前嫌,在對患者進行診斷後,決定通過手術割除眼角的雲翳。在當時,開刀割雲翳是一個很難的手術,但格爾斯特蘭德獲得了成功。勳爵一家人感激涕零,他們沒有想到格爾斯特蘭德不僅醫術高超,而且人品也像金子一樣可貴。手術的成功轟動了朗茨克魯納。不久,烏普薩拉大學醫學院聘請格爾斯特蘭德為該院的眼科教授,為他在眼睛屈光學方麵的研究提供條件。格爾斯特蘭德接受了邀請。

  學院良好的條件,使格爾斯特蘭德的研究有了一個好基礎。1892年,格爾斯特蘭德一篇有關斜視眼病的論文發表了。文中闡述了斜視眼病的檢查和診斷方法,使得醫生們在臨床應用上有了新的依據。

  不久,他又對近視調節機理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並且取得了成效。他發現眼睛看近的物體時,必須調節水晶體的厚度,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圖像。

  1911年春,格爾斯特蘭德研製的裂隙燈問世了。這種燈綜合了許多光學知識,用它可以直接觀察到眼睛內部的變化,給醫生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便利。裂隙燈至今仍然是眼科醫生們使用的重要醫療器械之一。

  由於格爾斯特蘭德的成就出眾,榮譽像雪片一樣紛紛而至。他被任命為首都斯德哥爾摩眼科診所所長,被譽為“心靈之窗的衛士”。在他的故鄉,人們為他樹碑立傳,稱他為朗茨克魯納的聖人。

  1911年秋,格爾斯特蘭德因在眼睛屈光學方麵的卓越成就,獲當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格爾斯特蘭德用獎金在故鄉修建了眼科醫療研究中心,為百姓的生命質量服務。

  格爾斯特蘭德高尚的醫德,給醫務工作者樹立了典範。1930年,這位受人尊重的老人在斯德哥爾摩去世。

  摩爾根創立基因學說

  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家摩爾根是一位腳踏實地的科學家,他在研究染色體在遺體中的作用方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摩爾根於1933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摩爾根1866年出生於一個名門之家。他出生那年,恰逢孟德爾發表了自己那篇劃時代的遺傳學之作《植物的雜交試驗》。優越的家庭條件,使摩耳根的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發揮。對動物,摩爾根也想了解它們生長的秘密。有一個時期,他對貓和狗怎樣生小貓、小狗發生了興趣,總是盯著它們。一次,他捉了一隻耗子,把它養在抽屜裏,目的是想看看小耗子是怎樣生下來的。

  摩爾根小學畢業後,當地教堂的牧師提醒他父親說,這孩子對自然界的東西有著其他孩子比不上的洞察力,一定要送他進一所好些的學校學習。父親接受了牧師的建議,把摩爾根送進州立學院的預科部。兩年後,摩爾根轉入州立學院本科學習。他愛好動物學,但學院沒有這方麵的專門課程。於是,學院特地為他開設動物學課程。摩爾根興趣所在,自然發奮學習,成績優秀。1866年,他獲得動物學學士學位。

  對於摩爾根來說,在州立學院獲得的動物學方麵的學識,當然是不滿足的。之後,他去霍普金斯大學深造。在一些著名教授的指導下,他攻讀普通生物學、生理學、解剖學、形態學、胚胎學。1890年,他的博士論文《論海洋蜘蛛》被通過,從而獲得了動物生物學博士學位,當時他才24歲。第二年,他到布來恩莫爾學院任教。

  當時,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們正在爭論著一個重大的問題:支配胚胎細胞變異的,究竟是內在的(即遺傳的)因素,還是外在的(即環境的)因素。

  作為一個生物學研究者,摩爾根當然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不過他認為,用推理和思辯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爭論問題,重要的是進行實驗。隻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出可靠的和嚴密的結論。於是,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他首先研究海膽(生活在海底的一種棘皮動物)和蛞蝓(kuòyú,一種軟體動物,也叫鼻涕蟲或蜒蚰)卵的受精作用,並且探索不同的鹽溶液和重力或無重力對海膽、軟體動物和多骨魚的卵的正常生長過程的影響,接著,又實驗不同濃度的鋰的氯化物在不同階段上對胚胎的損傷。

  經過反複實驗,摩爾根發現,盡管各種物質障礙能引起這些動物胚胎發育過程的改變,但是胚胎還是顯示出要達到它既定目標的跡象。據此,他於1902年初發表了一係列論文,指出環境的影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胚胎的發育過程,但是決定發育結果的根本因素,還是在於胚胎本身。

  1900年,摩爾根到哥倫比亞大學動物係任教。當時,生物學家們正在爭論另一個問題:決定性別的因素是什麽。一些生物學家認為,環境是決定性別的因素,也即是胚胎的性別,取決於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溫度及能得到的養料數量。他們的根據是,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尤其是昆蟲,由於環境條件的不同,會引起性別比率的變化。而另一些生物學家卻認為,性別主要是在受精的時刻,甚至在這以前,由卵子、精子或兩者兼有的內在因素決定的。他們強調的是遺傳在性別方麵的決定作用。

  摩爾根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他在實驗的基礎上於1903年發表了一篇關於性別決定問題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目前生物學家們對這個問題所持的證據並不充分。雙方僅僅解釋了在大多數物種中所發現的1:1的性別比率。但是,自然界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性別現象,如單性生殖、雌雄同體、性別反轉等等。正確的性別決定理論,應該既能解釋通常具有1:1的性別比率,又能解釋上述特殊的性別現象。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必須做大量的實驗。

  摩爾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1908年,他開始養殖果蠅。這是一種容易飼養、生活周期短(約兩星期)、突變性多、唾腺染色體大的昆蟲,它適宜於用作遺傳學等學科上的實驗材料。兩年後,他在一隻培養瓶裏偶然發現,有的雄蠅的身上,出現了一個細小而明晰的變異:一般果蠅的眼睛都是紅的,而這隻卻是白色的!

  “怎麽會是白色的呢?”摩爾根覺得很奇怪。他讓這隻白眼睛的果蠅與紅眼睛的交配,結果繁殖下來的果蠅都是紅眼睛的;而讓這些繁殖下來的紅眼睛的再進行兄妹交配,下一代中又出現了白眼睛的。尤其使他感到驚奇的是,這些白眼睛的果蠅,絕大多數是雄性的。

  摩爾根據此作出結論:紅眼和白眼果蠅的出現,是由它們的遺傳因子所決定的:這種特性總是同細胞中決定性別的成分聯係在一起,染色體實際上是遺傳因子的真正攜帶者。他把這種現象稱為:“性環連”,也即是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指存在於細胞內有自體繁殖能力的遺傳單位)所表現的特殊遺傳現象。

  1910年初,摩爾根同他的助手一起,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一所實驗室,專門從事對果蠅的研究。在這之前,奧地利的遺傳學家孟德爾曾根據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於1865年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提出了遺傳單位(即基因》的概念,並且闡明了它的遺傳規律。但是,他所說的基因同染色體之間的關係,純粹是推理性的,沒有人能看到基因。現在,摩爾根和他的同事們,卻找到了檢驗這種推論的方法。

  1911年,摩爾根的一名助手首次繪製出了果蠅性別環連基因遺傳圖。在摩爾根的主持下,後來其他基因的位置也被確定下來,證明基因是成直線排列的。這樣,摩爾根就成功地創立了基因學說。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果蠅實驗室裏,摩爾根是受到他助手信賴和尊敬的長者。他非常民主地領導這個實驗室,讓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每當有人提出一種新的見解,摩爾根就讓大家自由討論,以致很難確定哪個觀點是誰最先提出來的。他既是大家的老師,又是大家的朋友。在研究資金缺乏的時候,摩爾根就毫不猶豫地自己掏腰包,支付助手們的工資。

  1924年,摩爾根離開哥倫比亞大學,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建立生物學專業。在他的主持下,四年後創設了一所生物科學實驗院。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研究遺傳學並有著高度成就的科學中心。

  1927~1931年,摩爾根榮任美國科學院院長。1932年,他在紐約主持了第六屆國際遺傳學大會。這次大會,實際上是摩爾根學術成就的研討會。次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摩爾根是個非常謙虛的科學家。他認為自己的成就離不開助手們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和他們分享了這筆獎金,並且供給他們的子女上學。

  摩爾根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基因學說。在實驗方法方麵,他首先把定量分析方法應用於解決生物學問題,從而促使遺傳學有了飛躍的發展,並且為現代新興的一門學科——遺傳工程奠定了基礎。

  “現代土耳其之父”基馬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土耳其也爆發了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基馬爾·阿塔圖爾克就是這次革命的領袖。他原名穆斯塔法·基馬爾。革命勝利以後,土耳其實行姓氏改革,大國民議會一致決定,授予基馬爾姓阿塔圖爾克。“阿塔”在土耳其語中意為“父親”,“阿塔圖爾克”就是“土耳其之父”、“土耳其國父”的意思。

  大國民議會為什麽一致推崇基馬爾為“國父”呢?這是為了表彰他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功勳。

  基馬爾生於1881年,他的父親是個小稅吏。基馬爾誕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剩下的他和姊姊兩人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信奉伊斯蘭教,希望兒子成長為一個阿訇(hōn,阿訇是伊斯蘭教解釋教義、講授經典的人)或宗教法官。但基馬爾非常希望成為土耳其軍官,他考進了薩洛尼卡軍事預備學校。由於他天資聰穎,讀書勤奮,學校裏教師都很喜歡他。數學教師不喚他本名穆斯塔法,卻喚他為“基馬爾”。基馬爾在土耳其語中是“正義”的意思。18歲那年,他又考進了伊斯坦布爾的軍事學院。

  當時的土耳其名義上還叫奧斯曼帝國,實際上早已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基馬爾從小感受到深重的民族屈辱,萌發了強烈的民族愛國心。

  基馬爾讀了許多進步書籍,愛國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參加了班裏的一個革命小組織,還辦了一份手抄的報紙,在全校1000多學生中流傳。報紙上的文章大多是基馬爾一人寫的。不久,他就與青年土耳其黨人接觸,參加了反對土耳其獨裁者素丹的鬥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基馬爾上了前線。後來他晉升為將軍。大戰結束,追隨德國的土耳其也成了戰敗國,領土被英、法、意和希臘等國瓜分。土耳其麵臨著亡國的危機。

  “不獨立,毋寧死!”土耳其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誓死開展抵抗運動。基馬爾辭去了素丹授予的軍職,以平民身份參加了抵抗運動。他號召人民用一切代價來捍衛民族尊嚴,並且堅定地說:“如果我們沒有武器戰鬥,我們就要用牙齒和指甲來戰鬥!”他很快成為各民族主義組織的領導人。

  1920年4月,針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素丹政府的賣國行徑,基馬爾黨人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成立了臨時政府,並著手組織正規軍。臨時政府得到了國際無產階級的同情和支持。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與基馬爾政府簽訂了友好條約,並給予各種支援。

  1921年8月,希臘軍隊在英國支持下,以10萬兵力進攻安卡拉。剛建立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