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泛愛眾而親仁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心得”
如果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過錯了。
對於大眾要有關懷愛護的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故事”
周處的父親名叫周魴,是當年吳國的鄱陽(今江西波陽東部)太守。周處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沒有人管教,他就成天四處遊逛,也不去讀書學文,隻是喜歡和人打架鬥毆,因為周處身高力大,平常的人都鬥不過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地長成個勇壯的小夥子,暴脾氣卻一點沒改,鄉親鄰居們都怕他,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長橋下的惡蛟並稱為當地的“三害”,可他自己卻還不知道。
一天,周處在鄉裏閑逛,有個老人顯得悶悶不樂,周處問:“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錯,你怎麽好像很憂愁啊?”老人說:“三害沒除,有什麽可高興的?”周處問:“哪‘三害’呢?”老人氣憤地說:“南山上的白額猛虎,長橋下的惡蛟,它們經常出來傷人,這叫人怎麽能高興得起來呢?”周處說:“這不是才兩害嗎?怎麽說‘三害’呢?”老人直說道:“這第‘三害’就是你了!”周處見別人把他和猛虎、惡蛟並稱為“三害”,心裏很驚訝,也有點難過,但他的好強心也被刺激起來了,他說:“這有什麽難,我會將‘三害’一齊除掉!”
周處回到家裏,拿上寶劍,背上弓箭,進了南山,果然碰到了猛虎,周處連射兩箭,都射中了老虎的要害,沒費多大力氣就殺掉了老虎。殺了老虎,周處又到長橋下麵等待惡蛟出來(蛟是古代傳說中的水中動物,今人解說為鱷魚或鯊魚),和惡蛟搏鬥了三天三夜,在水中沉浮了幾十裏路才把惡蛟殺死,鄉裏的鄰居們認為周處和惡蛟拚了個兩敗俱傷,“三害”都除掉了,大家都很高興。
第四天,周處卻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了鄉裏,村人見他回來,都有點擔心,周處感慨地對大家說:“二害都除了,我周處從今天起,改過從善,決不讓鄉親們失望!”
從此,周處拜陸機、陸雲為師,認真讀書,很快便被地方官選拔出來做了官。他執法公正,不怕權貴,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
周處能夠知錯必改,勤勉做人,為國家的利益做了不少好事。周處的故事,千百年來為後世所傳頌。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心得”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並不是看他的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欣賞佩服的是他的真才實學,並不是看他是否會說話。
“故事”
春秋時,有一時期楚國很強盛,根本不把齊國看在眼裏。一天,楚靈王聽說齊國使臣晏子求見。按說,晏子當時任相國,訪楚表示友好,按諸侯公卿互訪禮節,楚國也該派相應官員出城迎接。但楚靈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決定戲耍他一番,就下令緊閉城門,隻在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讓晏子進來,晏子說:“到狗國去才鑽狗洞,請問你們大王,這是什麽國?”楚靈王無話可說,討了個沒趣,隻得打開城門迎接晏子入城。
楚王雖然讓晏子入了城門,心裏卻極不舒服,還想再奚落晏子一番。
臨到設宴招待時,楚國安排了一幕醜劇來侮辱齊國人。宴會開始不久,忽然有三四個武士,捆著一個囚徒從殿下走過。楚王故意發問:“囚犯是哪裏人?”武士答道:“齊國人。”楚王問:“犯了什麽罪?”武士答道:“當強盜,搶劫。”楚王便轉過身來問晏子:“齊國人當強盜,是不是習以為常,成了習慣?”
晏子明知楚王是故意侮辱他和齊國,便說:“大王聽說過沒有?淮南的柑橘種到淮北,就會變成枳,味道也由甜變苦。為什麽會變呢?因為南北水土氣候都不相同。同樣的道理可以用來解釋大王提出的問題。齊國人出生在齊國,安居樂業,奉公守法,是很好的臣民,但是,到了楚國就變了,不是當竊賊,就是當強盜,這也許是由於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結果。”
楚王聽了晏子的回答後,沉思了好久。終於轉怒為喜,稱讚晏子說:“早聽說你博學多才,善於應對,今日寡人目睹,果然名不虛傳,令人敬佩。”
晏子臨回國前,楚王給晏子送了一份厚禮,熱烈歡送他回國。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
勿厭故,勿喜新。
“心得”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貧窮人的麵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老朋友,也不要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
“故事”
東漢桓帝時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他一向恪守信義,很重友情。在十裏八鄉出了名。
有一次,荀巨伯得知遠處郡城的一位朋友得了重病,他便收拾好行裝,趕去探望。他奔波了數日,總算趕到了朋友所在的城郡。沒想到進城後,街上空無一人,他覺得很奇怪。
荀巨伯來到好友的住處,見好友躺在床上,麵色慘白,朋友看到荀巨伯便說:“你怎麽來了?胡人馬上就要來攻城,別人都跑了。我反正是活不久了,你還是趕快離開吧!”
荀巨伯說:“我遠道來看你,你卻叫我離開,舍棄朋友去活命,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的嗎?”不管朋友怎麽勸,巨伯就是不離開。
胡人進城了,很快有幾個胡人闖到荀巨伯的朋友家,對荀巨伯說:“我們胡軍一到,城裏的人都跑了,為什麽你們還敢留在這裏?”
荀巨伯回答說:“我是來探望朋友的,朋友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我不能扔下他不管,自己卻去逃命。我寧願代朋友一死,隻求你們不要傷害我的朋友。”
胡人聽後,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沒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這樣一個有道義的國家!”於是,胡人撤回了軍隊,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人不閑,勿事攪;
人不安,勿話擾。
“心得”
別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時,就不要打攪;別人心裏焦急不安時,就不要用閑言碎語幹擾他。
“故事”
曹衝是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他不僅聰明過人,而且極有同情心。
曹操心愛的馬鞍,放在倉庫裏被老鼠咬了一個小洞,管倉庫的官吏十分害怕。他知道,這事要是讓曹操知道了,說不定自己的腦袋都會保不住的。他想了好大一會兒,最後決定把自己綁起來,主動到曹操那裏請罪,懇求他寬恕。也許這樣還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於是,庫吏把自己綁起來,向曹操那裏走去。此時正好遇上七歲的曹衝。曹衝看到他被綁著還愁眉不展,不知是怎麽回事,就問道:“你這是怎麽了?能告訴我嗎?”庫吏便把老鼠咬破曹操馬鞍的事告訴了他。
曹衝聽後,想了想,對庫吏說讓他後天正中午時分到曹操哪裏去交代實情。還說,這樣做了準保他平安無事。庫吏便半信半疑地回去了。
曹衝回到自己的房間,找出小刀,在自己穿的單衣上,一連割了幾個小窟窿,像老鼠咬的一樣。
第三天中午,曹衝穿上這件破單衣,來到曹操麵前。曹操見這個平日活潑的孩子,今天一臉的不高興,覺得很奇怪,就問:“衝兒今天怎麽不高興呀?”曹衝指著身上的破單衣,不高興地說:“父親,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幾個洞。聽人說,衣服被老鼠咬了很不吉利。我的衣服被咬了,這可怎麽辦呢?”曹衝邊說邊哭了起來。
曹操像曹操一聽,哈哈大笑,忙安慰說:“原來是這樣呀,沒有道理,沒有道理。別人都是胡說的,哪有這種事情呢?你不用再為這點兒事苦惱了。”
曹操的話音還沒落,庫吏便走進來,急忙跪下,說:“丞相,您的馬鞍子被老鼠咬壞了,請丞相治罪。”
曹操一聽才醒悟過來,原來自己上了小兒子的當。本想發火,可想到剛才自己說的話,也隻好饒恕了那個庫吏。
正是聰明的曹衝,在給父親曹操的心裏“打”了安定針之後,再讓庫吏把真相告訴曹操,這樣曹操才沒治那個庫吏的罪。這個故事教導我們要在適宜的情況下說話。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心得”
別人有缺點,我們不要當眾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到處去宣揚。
讚美別人的美德,這也是一種美德,因為對方聽到你的讚揚後,就會更加勉勵自己。
“故事”
一天,東漢的大臣蔡邕正在和朋友交談,突然一個家人跑過來,說門外有一名叫王粲的人要見大人,是否先讓他進來。蔡邕一聽王粲來了,急忙站起,匆匆對朋友們說了聲:“老夫失陪了。”拖了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朋友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王粲是什麽人,竟得到蔡大人如此尊重。
一會兒,蔡邕領著王粲進來了。大家一看,這王粲是個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驚呆了。
蔡邕看到大家驚愕的神色,連忙介紹說:“這位是王粲,他才華超群,記憶驚人,我不如他呀!我家裏的全部書籍和文章,都應該贈送給他。”
蔡邕在賓客們麵前對王粲大加讚譽,王粲深受鼓舞。此後,王粲更加勤奮學習,後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道兩虧。
“心得”
宣揚別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在做壞事,如果批評指責得太過分,就會招來災禍。
相互勸勉行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雙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故事”
東漢人虞延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舉起做飯的大鍋。虞延性情直爽、豪放,不太注意生活小事,但是卻敢主持公道,敢作敢為,不怕有權有勢的人。虞延年輕時在家鄉當亭長,王莽的貴妃魏氏親戚,倚仗權勢在鄉裏橫行霸道。老百姓雖然都非常痛恨他們,但不敢得罪他們。虞延卻不畏懼,帶著吏卒把他們抓了起來。老百姓人人稱快,可是虞延因此而得罪了朝廷。
王莽垮台之後,虞延得到升遷,後來他在太守富宗家做功曹。富宗這個人生活極為奢侈,衣服、車馬、器物都違反朝廷規定。
有一次虞延勸他說:“聽說春秋時候,齊國的相國晏嬰,做那麽大的官都不穿皮衣;季文子在魯國做相國,他的妻子也不穿絲帛做的衣服,可您卻這樣奢侈,可能不太合適吧。”
富宗聽了他的勸告,不但不改掉這個惡習,反倒對他冷淡起來,於是虞延就離開他,回家去了。
沒過幾天,富宗果然因為奢侈過度而被朝廷捕獲誅殺。他臨近伏法的時候,痛哭流涕地喊道:“虞延呀虞延呀,你說的非常正確呀,我後悔沒聽你的勸告呀……”
凡取與,貴分曉;
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即速已。
“心得”
取用別人的東西和給別人的東西,輕重要分明。給他人時應該慷慨,多給一點;取用別人的東西時就應少取一些。這是人情往來的道理。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願意,如果自己不願意,就應立刻停止。
“故事”
魏武子是春秋時晉國人,他十分自私。他身邊有一個叫小玉的女人,容貌清秀,魏武子很喜歡她。魏武子就留了遺願,他死後,要小玉陪葬。那時女人沒有地位,小玉除了聽從主人的安排外沒有別的辦法。於是,小玉便天天以淚洗麵。
不久,魏武子死了,他的兒子魏顆認為父親的決定太殘忍,便自作主張讓小玉回家了。
後來,魏顆和秦國交戰,不幸被敵人包圍。眼看敵人就要衝過來了,就在這時,戰場上忽然出現了一位老人。老人飛快地把地上的草打成結,不一會兒草結遍地都是。秦軍的戰馬都被草結絆倒,士兵紛紛從馬背上摔下來。魏顆見秦軍一團混亂,立即率領士兵衝出敵陣,打敗了敵人。
當魏顆向那位老人道謝時,那老人卻說:“我應該感謝你才對,要不是你,恐怕現在我早就見不到小玉了。你救了小玉,我們一直在找機會報答你。”
原來,這位結草的老人正是小玉的父親。小玉回家後父女倆便搬到了這裏。那天老人上山砍柴,正好看見魏顆有難,於是就有了剛才戰場上的那一幕。
恩欲報,怨欲忘;
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
雖貴端,慈而寬。
“心得”
別人對自己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和人結了怨仇,應該想辦法早點兒忘掉仇恨;對別人的怨恨不要老放在心上,但是報答別人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
對待家中的婢女和仆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故事”
我國東漢時期有位丞相叫劉寬,他向來以寬厚待人而聞名於世。自己的部下犯了過錯時,劉寬總能夠體諒他們,對待家人和仆人也是一樣,從來不生氣不發火。
劉寬的夫人見到劉寬總是不發火,擔心劉寬把怨恨都埋藏在自己心裏,對劉寬不好。於是,她就想辦法惹劉寬發火。有一次,劉寬穿好朝服就要準備出門上朝時,他的夫人讓侍女端了一碗雞湯給他喝,還叮囑侍女故意在劉寬麵前失手,結果正如夫人所料,雞湯灑在了劉寬剛剛穿好的朝服上。
夫人在一旁想這回劉寬肯定要發火了。可沒想到的是,劉寬不僅沒生氣,反而還關心地問那個侍女:“你的手有沒有被燙傷?”聽到這話後,侍女很感動,劉寬的夫人也相信了自己丈夫確實有這樣高的涵養,不再擔心他心裏會受不了了。劉寬如此寬厚待人的事跡就這樣傳開了。
勢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無言。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眾,仁者稀。
“心得”
如果倚仗權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雖然表麵上不敢反抗,心中卻難免有些不服。隻有用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同樣都是人,品行高低卻不一樣,跟著潮流走、品行一般的人占多數,而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卻顯得稀少。
“故事”
在晉朝,有位官職很高的大臣,名叫朱衝。他小時候,家裏生活十分貧苦,由於沒錢讀書,隻好在家裏種地放牛。
村子裏有一家人,好吃懶做,並且平時愛占小便宜,經常故意把自家的牛趕到朱衝家的地裏啃莊稼。為什麽呢?原來,有次朱衝不但沒責怪偷自己家牛的人,還把牛送給了偷牛的人。從這件事中,這家好吃懶做的人知道朱衝老實,所以故意欺負朱衝。
有一次,朱衝幹完活後,正要回家,發現那家的牛在吃自己家的莊稼,於是就割了一些草,連同啃吃他家莊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戶人家去。
朱衝到了那家後說:“你們家人少地多,顧不上照看牲口,它老是跑到別人地裏吃莊稼。我順便割了些草,連同牛一起給你們送回來了。”
那家人見朱衝如此寬厚,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從此變得勤快起來,給牛割草,再也不讓自家的牛去啃食別人的莊稼了。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
德日進,過日少。
“心得”
對於一位真正的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們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討好。
能夠親近品行高尚的人,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因為這樣自己的品德自然會一天天進步,過錯也就跟著一天天的減少。
“故事”
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倚仗兄弟做皇帝,非常驕橫,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裏。但是,當時也出了一些執法嚴明、敢於跟皇帝貴戚、豪強地主作鬥爭的官吏,他們甚至不怕丟掉自己的烏紗帽和性命,也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外號叫作“強項令”的洛陽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個。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凶殺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裏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董宣沒有被嚇倒,他當麵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顧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湖陽公主氣得趕到宮裏,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麵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願死。”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你還有什麽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說罷,他昂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麵了。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麵子,要董宣給公主磕頭賠禮。
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就是不低頭。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個台階下,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漢光武帝也隻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不親仁,無限害;
小人進,百事壞。
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
長浮華,成何人。
“心得”
如果不肯親近品行高尚的人,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我們的言行肯定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導致所有的事情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隻是一味地死讀書卻不去實踐,即使有些知識,也隻是增長了自己虛幻浮華的習氣,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
“故事”
蜀漢鞏固了在西南地區的統治以後,為了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公元228年,發動了北伐曹魏的戰爭。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次戰爭的末尾。
馬謖,字幼常,是劉備在荊州時,伊籍向他推薦的謀士。此人天資聰穎,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恃才自傲,不能謙虛待人。劉備在白帝城臨終托孤時,曾對諸葛亮說:“我看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要深入考察。”雖然諸葛亮當時點頭稱是,但未改變對馬謖的好評,而且在劉備死後更加器重他。
當諸葛亮平定南方後,回師北征要攻取長安時,曹叡起用司馬懿率兵迎戰蜀軍。
諸葛亮料定他會來取街亭,決定增兵防守。他在營帳中問:“誰敢領兵去守街亭。”馬謖立即說:“我願意去!”諸葛亮嚴肅地說:“街亭雖小,事關重大,如果街亭失守,我們的大軍就算完了。你雖然深通謀略,但那個地方無城池,又無險阻,把守極為困難。”
馬謖很自信地說:“我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一個小小的街亭豈能守不住?我敢立軍令狀,如果守不住街亭,殺我全家!”
馬謖到街亭看地形以後,感到好笑:“丞相為什麽那麽多心?像這麽偏辟的山野地方,魏軍如何敢來?”副將王平說:“丞相再三囑咐,要小心防守,盡管魏兵可能不敢來,但還是在五路總口紮寨為好。命令將士趕快砍樹作成柵欄,作為長期防備。”馬謖說:“要道哪裏是紮寨地方?你看旁邊有座孤山,異常險峻,林木遍地,是個天然屯兵的好地方。”
王平極力反對說:“如果在要道上紮寨,築起城垣,魏軍縱有十萬也休想越過。要是屯兵山上,魏兵突然殺來,四麵圍住,街亭就難保住。”馬謖大笑,說他不懂兵法:“兵法書上說過: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如果魏兵敢來,我就殺他個落花流水,有來無回!”王平耐心地勸說:“我多次隨丞相出征,受益很多,眼前這座山是個孤立無援的絕地,如果魏軍四麵圍來,斷絕水道,我軍會不戰自亂。”
馬謖依然不聽,繼續說:“你不懂兵法。孫子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魏兵切斷水道,蜀軍士兵就會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命死戰。我熟讀兵書,丞相很多事都要問我,你別妨礙我,別再爭論了。”
原來司馬懿決定直取街亭以後,立刻派他的兒子司馬昭帶兵察看了前路情況,知道馬謖未在要道紮寨,而是據孤山防守,立即調兵四麵包圍街亭,切斷水源,蜀兵果然不戰自亂,無法堅守,三天之內司馬懿就輕易地奪取了這個戰略要地——街亭。
馬謖與王平敗回漢中,馬謖知道違了軍法,無法活命,自己縛了自己,跪在帳前。諸葛亮一見到他,臉色立變,責備他說:“你自命飽讀兵書,熟知兵法,我多次告誡你,街亭是我軍根本。你以全家性命擔保,接受重任。你如果聽從王平勸告,就不會有此結果。如果不嚴明軍紀,怎能服眾?你今犯法,不要怨我。你死以後,你家老小生活我會安排照管。”然後命令推出斬首。
但力行,不學文;
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心得”
如果隻懂得賣力做事,卻不肯讀書學習、研究學問,就容易憑著自己淺薄的見識行事,這樣就永遠不會明白真正的道理。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故事”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他十五六歲的時候偷偷跑到軍隊中,混在士兵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出去打仗。當時敵人很強大,東吳的軍隊不敢前進,呂蒙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走到隊伍最前麵,用手指著前麵的敵人說:“這幾個敵人算什麽,我去把他們捉來!”呂蒙邊跑邊喊,就像指揮著大隊人馬一樣。敵人一看呂蒙呼喊著跑來,還以為吳軍士兵發動大規模的襲擊,嚇得丟盔棄甲,放棄了陣地,慌慌張張地四處逃跑。東吳軍隊大獲全勝,呂蒙也因此受到賞識,後來就當上了將軍。
呂蒙自從當兵以來四處征戰,沒有時間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六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軍務太忙,實在沒時間讀書呀。”孫權擺擺手說:“我不是要你做個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隻要你粗略地看看各種書,多知道一些事情,能夠拿曆史作為借鑒就行了。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抽出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每天一有時間,他就拿起一本書,聚精會神地看起來,從前人的書裏吸取知識。後來他讀了好多的書,就連一些讀書人也沒他讀的書多。
當時,魯肅做都督,他還以為呂蒙隻是個文化水平不高的武將呢。有一回,魯肅路過呂蒙駐防的地方,同呂蒙聊天。呂蒙問魯肅:“蜀國的關羽對我們威脅很大,您采取了哪些防禦措施,防止他的突然襲擊?”魯肅心想呂蒙這個大老粗,能知道什麽,我跟他說也是白說,於是懶洋洋地說:“到時候再說吧!”
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介紹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讚揚道:“我一直以為老弟隻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個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經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麽久沒見麵,老兄怎麽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方讀此,勿慕彼;
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
工夫到,滯塞通。
“心得”
讀書時正在讀這本書,就不要想著其他的,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不要有去看另一本書的念頭。
在製定讀書計劃時,不妨把時間放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抓緊時間用功,日積月累,隻要功夫到了,原來不懂的地方也就迎刃而解了。
“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大學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質都十分高尚。一天,他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正在給他打掃書房,那童子長得眉清目秀,而且舉止有禮。於是他就問那個童子說:“你叫什麽名字?幾時來的?”那童子彬彬有禮地答道:“我叫魏昭,是這兩天才由府上總管收下來的仆人,分派我給您做清潔工。”郭泰問:“你認識字、讀過書嗎?”魏昭說:“讀了一點。”於是郭泰拿起一本較容易的書考問他,覺得這孩子不但聰明,而且很有學問。郭泰說:“你有這麽好的素質,應該繼續學習啊,來這裏做仆人豈不是浪費青春嗎?”魏昭說:“我是專門投到你府上來的,因為我聽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以想到你身邊來,學習怎樣做人啊!”郭泰聽了,深深地被這孩子積極進取的行為感動,於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學生,盡心竭力地教育培養他。魏昭後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學者。
心有疑,隨劄記;
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
幾案潔,筆硯正。
“心得”
在求學過程當中,心裏有了疑問的地方,就應隨時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尋求正確的答案。
書房要清雅安靜,四周牆壁要保持幹淨;書桌要清潔幹淨,所用的筆和硯台也要擺放端正。
“故事”
我國科學家沈括,他的父親沈周是北宋的官員,他自幼就跟著父親到過很多地方,見多識廣,性情開朗豁達。
沈括十歲那年,父親被調往福建泉州任職。到了泉州後,父親忙於公事,母親沈夫人很關心兒子的學業。她一有空兒就陪兒子讀書。有一次,沈括背誦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他問母親:“母親,為什麽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謝了,而山上寺廟裏的桃花卻才開呢?”
母親讓他自己去觀察一下。轉眼到了四月,庭院裏的桃花即將凋謝了,這時,沈括特意邀了幾個小夥伴到山上去觀察。到了郊外一看,真是奇怪,山上的桃花開得正茂盛呢!沈括感到很奇怪。這時,突然刮起風來。他感到很冷,便立即穿上母親讓他帶來的衣服。他恍然大悟,大聲對夥伴們說:“我終於明白了!”小夥伴們問:“你明白什麽了啊?”
沈括向大家解釋道:“山上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比山下晚啊!這是氣候條件決定的呀!”
沈括在母親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學習天文地理,研究文學曆史。並且,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讀書中遇到的問題,他都認真地思考,下工夫去鑽研,非把問題解釋清楚不可。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還原處。
“心得”
(古人寫字時使用毛筆,寫字前要先磨墨)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磨偏了,就是態度不端正,寫出來的字歪歪斜斜不公正,就表示你浮躁不安,這告訴我們學習要專心致誌。
擺放經典圖書,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
“故事”
弈秋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圍棋高手。很多人都想拜弈秋為師向他學習棋藝。但弈秋認為一般人學不精,不願意招過多的學生。他從報名的人中選了兩名最聰明的孩子,把他們招到門下。
弈秋對這兩個學生說:“從今天起,你們就跟著我學習圍棋。希望你們能夠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力爭超過我的水平。”
開始的時候,這兩個學生進步都非常快,弈秋見了心中暗暗高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學生的水平慢慢拉開了距離。
原來,其中一個學生在上課時總是集中精力聽弈秋講棋,而另一個學生雖然坐在那兒,腦子裏卻總在想著其他的事情。有時候,他眼睛盯著棋盤,心裏卻在想:要是有隻天鵝飛過來,我就拿弓箭把它射下來。天鵝肉吃起來一定非常香……他就這樣胡思亂想著,老師講的什麽他根本就不知道。日子一長,他的成績自然就下降了。弈秋讓他同那個認真聽講的同學一起下棋,隻下了幾十步他就輸得一塌糊塗。
弈秋看他學習不專心,說了幾次也不起作用,於是就讓他回家去了。結果,他什麽也沒有學到,而他的那位同學後來則成為一名圍棋高手,被人們稱為“弈秋第二”。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誌。
“心得”
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把書收拾整齊;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也就不是高雅有益的書,一律撇開不要讀,以免書裏不正當的事理蒙蔽我們的聰明智慧,敗壞我們純正的誌向。
“故事”
孔子的父親曾經做過魯國鄹邑的小官,但在孔子三歲時就去世了,是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大的。孔子非常懂事,他不但特別孝順母親,還很勤奮好學。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孔子的生活更困苦了,但他不曾放棄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由於孔子勤奮努力,後來他以淵博的學識聞名於魯國,許多人都跑來向他請教問題,但他沒有因此而驕傲,仍然不懈地努力鑽研學問。後來孔子收了許多學生。他總是教育學生們對待知識要勤奮鑽研,虛心求教,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
晚年,孔子對深奧的《周易》很感興趣。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問題,他不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請教,而且一有空就打開《周易》來看。
孔子為了弄明白,不計其數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來穿竹簡的牛皮繩給磨斷了好幾次(那時,用來做書的竹簡都是用繩子或牛皮帶子穿起來的)。每次孔子都及時把繩子係好,或換上新繩子,讓書還是保持完整的樣子。
從此,我們就有了“韋編三絕”的故事,“韋編三絕”的成語也是從這裏來的。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致。
“心得”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努力;聖賢的境界雖高,但隻要追求上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以達到的。
“故事”
東晉晉武帝時,陶侃立了戰功,做了荊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陶侃上司王敦麵前說他壞話。王敦把他調到廣州,那時廣州還是偏僻的地區,調到廣州實際上是降了他的職。
陶侃到了廣州,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從書房裏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運到屋裏。人們看到他每天這樣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問他為什麽這樣做。陶侃嚴肅地說:“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裏想的是收複中原。如果閑散慣了,將來國家需要我的時候,還怎麽能擔當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練練筋骨。”
王敦失敗以後,東晉王朝才把陶侃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荊州的百姓聽到陶侃回來,都高興得狂歡慶賀。
官雖然做得大了,可陶侃還是十分小心謹慎。荊州衙門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認真檢查,從來不放鬆。他常常對他的部下說:“大禹是個聖人,還愛惜一寸光陰。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論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遠,更應該愛惜每一分光陰,怎能貪圖安逸!如果活著對國家沒有貢獻,死了沒有留下什麽好名譽,那不是自暴自棄嗎?”
幼學瓊林
《幼學瓊林》是中國傳統的蒙學讀本是編得最好的,首先,相對而言,它較少封建倫理說教,而主要以傳授知識為己任;其次,它包羅了十分豐富的內容,可以看作是全部傳統知識類型的一個縮影,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百科全書;再次,讀起來明白曉暢,毫無滯礙;最後,它不為字數所限,不拘短長,隻求偶句成對,頗便誦讀。正因為如此,此書成篇後,續作不絕,增補如縷。清人鄒聖脈、民國時人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等,都曾一再增補。
天文
混沌初開,亁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
虹名,乃天地之淫氣;月裏蟾蜍,是月魄之精華。
風欲起而石燕飛,天將雨而商羊舞。
旋風名為羊角,閃電號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號。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車之女曰阿香。雲師係是豐隆,雪神乃是滕六。歘火、謝仙,俱掌雷火;飛廉、箕伯,悉是風神。
列缺乃電之神,望舒是月之禦。甘霖、甘澍,俱指時雨;玄穹、彼蒼,悉稱上天。
雪花飛六出,先兆豐年;日上已三竿,乃雲時晏。
蜀犬吠日,比人所見甚稀;吳牛喘月,笑人畏懼過甚。
望切者,若雲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參商二星,其出沒不相見;牛女兩宿,唯七夕一相逢。
後羿妻,奔月宮而為嫦娥;傅說死,其精神托於箕尾。
披星戴月,謂早夜之奔馳;沐雨櫛風,謂風塵之勞苦。
事非有意,譬如雲出無心;恩可遍施,乃曰陽春有腳。
饋物致敬,曰敢效獻曝之忱;托人轉移,曰全賴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誦再生之德,曰二天。勢易盡者若冰山,事相懸者如天壤。
晨星謂賢人寥落,雷同謂言語相符。心多過慮,何異杞人憂天;事不量力,不殊誇父追日。
如夏日之可畏,是謂趙盾;如冬日之可愛,是謂趙衰。
齊婦含冤,三年不雨;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須當愛日。
盛世黎民,嬉遊於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慶雲之祥。
夏時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經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風,畢好雨,比庶人願欲不同;風從虎,雲從龍,比君臣會合不偶。
雨暘時若,係是休徵;天地交泰,斯稱盛世。
“心得”
混沌的宇宙,元氣一經開辟,天地陰陽便有了定位。輕清的元氣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濁的部分凝結在下麵便形成了地。
太陽、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七政。天、地和人合稱為三才。太陽是眾多陽氣的宗主,月亮是太陰的精華象征。
長虹又稱為螮蝀,是天地之氣交匯浸淫而形成的;月宮裏的蟾蜍,是月亮的精華所凝聚而成的。
風將要揚起的時候,石燕就成群的飛起;天將要下雨的時候,商羊,即一足鳥就會出來飛舞。
盤旋屈曲的狂風,仿佛彎曲的羊角,閃爍的電光劃破長空,如同雷神揮動著鞭子;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靈,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別名。
雷部裏行動敏捷且能迅走如飛的鬼叫作律令,專管雷雨推車的女孩叫作阿香。世人稱雲神為豐隆,雪神為滕六,欻火和謝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祈,飛廉、箕伯則是風神。
列缺是照耀電光的神靈,望舒為月宮裏的禦車之神;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時雨;玄穹和彼蒼都是上天的通稱。
飄飛下來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可以用來預卜年歲的豐收;太陽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時候已經不早了。
蜀地,即四川因山高少日,所以當地的狗看見太陽,就對著太陽狂吠,是比喻人見識太少,少見多怪。
吳,即江蘇地的水牛看見月亮便氣喘籲籲,用來嘲笑世人恐懼的太過分了。
期盼之心殷切,好比大旱之年企盼天空的雲霓;恩澤深厚,如同萬物得到雨露的滋潤;參星與商星此出彼沒,永遠沒有機會相見;牛郎和織女隔著銀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相會一次。
後羿的妻子嫦娥成仙後升天,飛奔到月宮裏;殷高宗的賢相傅說,他死了以後其精神寄托在箕、尾二星之間。
披星戴月是說早晚不停的奔波,整日操勞非常艱苦;櫛風沐雨是說奔波在外,不避風雨的辛苦經營。
事情在無意中完成好像浮雲的無心出岫;恩澤廣泛的施行,好像陽春滋長著萬物一樣。
送禮物給人家,要自謙說聊表獻曝的誠意;托人挽轉情勢,要說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感謝他人援救的恩情叫作再造;稱頌再生的德澤叫作二天。看似堅固,實則容易消亡的情勢或權力,好像冰山見到太陽一樣;事物懸殊極大,相去甚遠如同天和地一樣,可稱為天壤之別。
賢德之人因稀少罕見,比喻為早晨的星星;之雲亦雲,所說的言語都相似,則用雷同來形容。
心裏太過憂慮,好像杞人擔心天要塌下來一樣;做事不自量力,和誇父追逐太陽一樣毫無差別。
趙盾之為人,如夏日的太陽一樣,威猛似火使人害怕。趙衰待人和藹,如冬日的陽光一樣和藹可親。
漢朝山東地方有一孝婦竇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戰國時候鄒衍被屈捕下獄,六月的盛暑天氣,忽然飛起霜來;殺父之仇必報,不願和仇人共同站立在天地之間;為人子女者應盡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時,能誠心奉養父母的日子。
太平盛世之時,百姓安居樂業,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樂的嬉遊;太平時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現景星、慶雲等各種詳瑞的景象。
夏朝時大禹平治水患,功勞齊於天地,使上天接連著下了三天黃金雨;孔子編纂了春秋和孝經這兩部書,赤虹從天而降化為黃玉。
箕星主風,畢星主雨,比喻百姓的願望各有不同;虎嘯生風、龍騰生雲,說明了君臣的會合相輔並不是偶然的。
晴雨適宜應時而至,這是吉慶福祿的好征兆。天地融和通暢,萬事亨通便稱得上是太平盛世。“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就好像一個大雞蛋一樣,黑暗混沌成一團。就在這個大雞蛋中,盤古在悄悄地孕育著。盤古在大雞蛋中孕育著、生長著,如同睡著了一樣,發出呼呼的鼾聲。一年、十年、百年,轉眼之間一萬八千年過去了。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睜開了眼睛。但他覺得奇怪,怎麽四周黑暗一片,什麽也看不見呢?黑暗使他悶得發慌,接著又是萬分的煩惱,他實在忍不住了,向旁邊一抓,竟抓到了一個大斧子。於是,他拚盡全身的力氣,狠狠地向前劈去,隨著山崩地裂般的一聲巨響,那個曾緊緊地包著他、孕育了他的混沌的大雞蛋被他劈裂了。
這個大雞蛋中那些輕而清的東西,緩緩地向上升去,慢慢地變成了天,另外那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地沉下來,一點點地變成了地。於是,當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被盤古用大斧子給開辟出來了。
天和地被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會再合攏起來,就用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伸直了腰杆站在天地之間,隨著天地的變化而變化著。每天,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而盤古的身子也隨之增長。就這樣,一萬八千年又過去了。天升得高極了,地也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體也長得極為高大了。
盤古開天辟地版畫那麽盤古到底長了多高呢?據說有九萬裏那麽長。盤古成了巍峨的巨人。他就像一根長長的大柱子,撐在天和地的中間,不讓它們再重新合攏在一起,回到那混沌黑暗中去。
又不知多少年過去了,盤古就是那樣在孤獨寂寞中做著這支撐天地的辛苦工作。到後來,天和地已經被固定住了,但盤古也到了精疲力盡的時候了,終於有一天,他轟的一聲,倒在地上死去了。
盤古臨死的時候,渾身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口中呼出的一團團的氣,變成了天上吹著的風和飄著的雲;他發出的最後聲音,變成了滾過天空的隆隆雷聲;他的左眼睛變成了光芒萬丈的太陽;右眼睛變成了皎潔明亮的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他的筋脈變成了大道;他的肌肉變成了田地;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則變成了蘊藏在大地下的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美麗的珍珠和濕潤的玉石。就連他身上的汗水也變了,變成了無盡的雨露和甘霖。
總之,盤古開天辟地後,盡管他死去了,他也沒有忘記把自己的全部留給他開創出的天和地。所以後人稱讚盤古是“垂死化身”,他用了自己整個的身體來使這新誕生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麗。
地輿
黃帝畫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
北京原屬幽燕,金台是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浙江是武林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吳皋。
福建省屬閩中,湖廣地名三楚。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四川為西蜀,雲南為古滇。貴州省近蠻方,自古名為黔地。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嶽;饒州之鄱陽,嶽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
金城湯池,謂城池之鞏固;礪山帶河,乃封建之誓盟。
帝都曰京師,故鄉曰梓裏。
蓬萊弱水,唯飛仙可渡;方壺員嶠,乃仙子所居。
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水神曰馮夷,又曰陽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祿。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閭。
望人包容,曰海涵;謝人恩澤,曰河潤。
無係累者,曰江湖散人;負豪氣者,曰湖海之士。
問舍求田,原無大誌;掀天揭地,方是奇士。憑空起事,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
黑子彈丸,漫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區。獨立難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關。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以蠡測海,喻人之見小;精衛銜石,比人之徒勞。
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路平坦。
磽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為學已大成,曰誕登道岸。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泌水樂饑,隱居不仕;東山高臥,謝職求安。
聖人出則黃河清,太守廉則越石見。
美俗曰仁裏,惡俗曰互鄉。裏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翟回車。
擊壤而歌,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費長房有縮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
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
商鞅不仁而阡陌開,夏桀無道而伊洛竭。
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聖人。
“心得”
黃帝劃分了中國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間的山川河脈雖然不曾更改,自古以來它們的稱呼卻各有不同。
北京古時稱幽州或稱燕國,別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業別名又叫金陵。
浙江從前稱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國;豫章、吳皋都是舊時江西的稱呼。
福建一省古時統稱七閩,湖廣地方舊名叫作三楚;東魯、西魯就是山東、山西的舊名,東粵、西粵即為廣東、廣西。
河南位於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稱為中州;長安為陝西首府,古代是秦國的轄地。
四川就是西蜀,雲南漢朝時建置滇池;貴州地處南蠻所以叫作荒服,是古時黔中之地。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高山。饒州的鄱陽湖、湘陰的青草湖、巴陵的洞庭湖、潤州的丹陽湖、蘇州的太湖,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金城湯池形容城牆和護城河堅固、牢不可破,如金鑄成的城,如湯沸熱的池。黃河像衣帶萬古流長,泰山像礪石與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時的誓盟之辭,祝他永久存在,並誓立永久和好的盟書。
皇帝居住的都城稱為京師,旅居在外的人,稱自己的故鄉為梓裏。
蓬萊和弱水路途遙遠艱險,隻有神仙才能飛渡到那裏,十洲和三島山高路遠,隻有虔誠修養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裏。
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掌管河水的神稱為馮夷又叫作陽侯。管理火的神稱為祝融又叫回祿。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又稱為尾閭。
希望得到別人的包含,說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謝他的恩澤,就說像受到河水一樣的滋潤。
沒有責任牽絆的人叫作江湖散人;自負豪氣的人叫作湖海之士。
一個人隻會尋問屋舍講求田畝,那就表示胸無大誌;能夠掀天揭地做大事業的人,才能稱為有才能的奇人。爭端憑空而起,而產生了意外糾紛,好像平地生了風波。有自己的主張能擔當大任,遇事毫不動搖者,可稱為中流砥柱。
黑子和彈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體上重要的部位。
勢單力孤難以完成大事業,就好像隻用一根大木,怎麽撐得住即將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漢誇耀自己的膽識本領,說一丸泥團可以封得住函穀關。
做事先失敗,後來才得以成功,叫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情將要成功,隻差最後一點點的功夫,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稱為“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拿瓠瓢來測量海水,譬喻人的見識太淺;精衛的銜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勞無功。跋涉是說行路非常艱難,康莊大道是說道路極為平坦寬廣。
土壤貧瘠,地麵長不出五穀草木的,稱為不毛之地。肥沃豐饒的田地,叫作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卻一無所用,就如同獲得長不出農作物的石頭地,做學問而有了成就,則可用誕登道岸來形容。
淄水和澠水都位於山東境內,淄水甘甜,澠水苦味,淄水和澠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來,涇水和渭水有清有濁,當二水合流後,依然清濁分明。拿泌河的水來充饑,也覺得很快樂,是讚美人安貧樂道,隱居在家不肯出來做官。情願在清靜的東山高枕無憂,是說辭去官職以求輕鬆悠閑,由此可見他清高的節操可以風世。
聖人降臨世間,黃河的水也會呈現清徹,太守清廉愛民,越王石才會顯現於世。
風俗淳樸的鄉裏稱為仁裏,風俗惡劣的地方叫作互鄉;孝順父母的曾子,不願進入裏名叫勝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張非樂的墨子,車子走到名叫朝歌的顯邑時,就掉頭而返,是嫌它失時。
堯帝時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著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樸實講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
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趕石頭造橋的奇術。
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大旱災。
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製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虐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路上不撿拾他人的失物,是因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緣故。海裏揚不起大波浪來,由此可知中國境內有了聖明的人。“故事”
在廣泛流傳的藏族民間故事中,有這麽一個關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卷起波浪,搏擊著長滿鬆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裏麵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閑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頭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這是一幅多麽誘人的和平、安定的圖景呀!有一天,海裏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裏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湧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裏的鹿、羚、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仙女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於是五仙女發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來與眾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於是,東邊變成茂密的森林,西邊是萬頃良田,南邊是花草茂盛的花園,北邊是無邊無際的牧場。那五位仙女,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個主峰,即:祥壽仙女峰、翠顏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邊緣之上,守衛著這幸福的樂園;那為首的翠顏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瑪,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當地人民都親熱地稱之為”神女峰。
歲時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
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靈辰;元旦獻君以椒花頌,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蘇酒,可除癘疫。
新歲曰王春,去年曰客歲。火樹銀花合,謂元霄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謂元夕金吾之不禁。
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止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寒食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四月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六月六日,節名天貺;五月五日,序號天中。
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
五戊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
中秋月朗,明皇帝遊於月殿;九日風高,孟嘉帽落於龍山。
秦人歲終察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禦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東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西方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中央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
冬至到而葭灰飛,立秋至而梧葉落。上弦謂月圓其半,係初八、九;下弦謂月缺其半,係廿二、三。月光都盡謂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複蘇謂之朔,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望,十五日之稱。
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翌日、詰朝,皆言明日;穀旦、吉旦,悉是良辰。
片晌即謂片時,日曛乃雲日暮。疇昔、曩者,俱前日之謂;黎明、昧爽,皆將曙之間。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學足三餘: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以術愚人,曰朝三暮四;為學求益,曰日就月將。
焚膏繼晷,日夜辛勤;俾晝作夜,晨昏顛倒。
自愧無成,曰虛延歲月;與人共語,曰少敘寒暄。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周末無寒年,因東周之懦弱;秦亡無燠歲,由嬴氏之凶殘。
泰階星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玉燭。
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饑年,醉人為瑞;梁惠王之凶歲,野莩堪憐。
豐年玉,荒年穀,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騰貴。
春祈秋報,農夫之常規;夜寐夙興,吾人之勤事。
韶華不再,吾輩須當惜陰;日用其除,誌士正宜待旦。
“心得”
爆竹一聲除舊歲,新的一年又來臨了;門上換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稱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稱作靈辰;元旦將椒花酒獻給君王,是借此祝頌他長壽。請鄉鄰朋友喝屠蘇酒,可以驅除瘟疫百病。
新正別名首春,去年則稱客歲;火樹銀花合,是形容元宵節的燦爛輝煌;星橋鐵鎖開是說元宵節這一天開禁,放下吊橋聽任城內外遊人自由往來觀賞燈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節,三月初三日為上已春浴之時。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節,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叫作春社;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初伏日則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四月麥熟所以稱為麥秋;端午日飲菖蒲酒所以又稱為蒲節;六月初六日是天貺節;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
端午節龍舟競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陽節登高山插茱萸飲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災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戶戶殺豬宰雞祭祀土地公神,大家爭飲可以醫治耳聾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在庭院擺上香案,祭拜七娘媽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巧技術。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夢遊月宮;重陽節登龍山,山風將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漢人每年歲終祭神稱為臘,因此至今日皆稱十二月為臘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諱讀正為征,後世便沿用此例讀正月為征月。
掌管東方的神稱作太皞,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屬木而木旺於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稱作炎帝,居離位而司夏令,離屬火而火旺於夏色赤,故又稱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稱作少皞,當兌位而司秋令,兌屬金而金旺於秋色白,故又稱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稱作顓頊,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屬水水旺於冬色黑,故又稱為黑帝;四方的中央屬土,土旺於四時色黃,所以中央屬於黃帝當權。
夏至節氣一過,陰氣就啟動了,白天的時間漸漸短了;冬至節氣一到,陽氣就動了起來,太陽的影子慢慢的長了起來。
一到冬至陽氣初動,葭灰就會飛了起來;立秋一到梧桐樹上的葉子,才會紛紛飄落下來。完全沒有月亮叫作晦,月光從無到有叫作朔,月亮一半圓一半缺叫作弦,月亮和太陽每到十五日便遙遙相對,彼此都能看得見對方,所以稱為望。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樣,所以叫作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點微光,所以叫作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來,所以叫作哉生明;十六的月亮開始有了殘缺,所以叫作哉生魄。
翌日、詰朝都是明天的別稱;吉時、穀旦都是好時辰吉祥的日子。
片晌是說片刻的時候,日曛是說天將要晚的樣子;疇昔、曩者都是前日的別稱,昧爽、黎明都是天將破曉的時候。
一個月的時光分為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稱為中浣,下旬十日稱為下浣。做好學問要充分利用三餘的時間,夜晚是白晝之餘,冬季是一年之餘,下雨天是晴天之餘。詐術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飼狙的朝三暮四;為學要求日益進步,須如詩經上說的日就月將。
點起了燈來繼續日間尚未完成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勞。俾晝作夜是說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顛倒了。
一事無成而自覺慚愧,可以說成虛延歲月。與人交談講一些客套話,則稱為少敘寒暄。
趨炎附勢羨富嫌貧,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是最可憎的表現。東周末年政治寬鬆,周王室太懦弱了,人民感覺不到寒冷的年代。秦始皇太凶殘了,人民感覺不到溫暖的歲月。
泰階的星宿平正,象征國泰民安稱為泰平。四時平和風調雨順則稱為玉燭。年歲荒歉叫作饑饉之歲,年歲豐收叫作大有之年。
唐德宗時遇荒年,路上看見一個醉漢,人們便認為是吉祥的征兆。梁惠王時遇大荒災,城郊野外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實在很可憐。豐年玉、荒年穀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的珍貴。柴薪貴如桂花,食物的價錢貴如白玉,則用來比喻物價升漲到了極點。
春耕時祭神是祈求農作物能豐收,秋收後祭神是報答神明的庇佑,這是農民一定要做的習俗。夜深了才去睡覺,一大早就爬起來,是說讀書之人應當勤勉做事。
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再回頭,讀書人理當珍惜光陰;日月時光容易流逝,有誌之士應該及時努力。
“故事”
天增歲月人添壽,歡歡喜喜過新年。春節是我國人民最熱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關於它的來曆,有一些饒有趣味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曆史上黃帝曾跟蚩尤大戰,黃帝在農曆正月初一那一天戰勝了蚩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戰績。
另一種傳說是:我國古代有一種叫做“年”的奇怪的野獸,其生性異常凶殘,每年冬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