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楚辭卷第二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心得”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他老人家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

  曆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孔融,從小就機敏過人,謙讓有禮,而且修成溫良恭儉讓的美德。當時,東漢朝廷全由宦官把持著。有一個叫張儉的官員寫了本奏折,揭發當權宦官侯覽貪汙受賄、霸占良田的罪狀,請求皇帝查處。不料這個奏折落到了侯覽手裏。侯覽就誣告張儉謀反。漢靈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張儉。張儉得到消息後,連夜從家裏逃了出來,投奔孔融家——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

  那年孔融十六歲,這天夜裏,他聽到有人敲門,就迎出門外,見是一位陌生人,就問:“先生,您找誰啊?”

  “請問,這是孔褒的家嗎?”

  “是的,他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辦事去了。”

  張儉一聽孔褒不在家,心中非常焦急,不知該不該進去。孔融見來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麽難事,就謙恭有禮地笑著說:“先生不要為難,進來吧。”

  幾天以後,風聲稍微鬆了些,張儉謝別孔融一家,離開了。

  可是萬萬沒想到,張儉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於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起來。

  審判的時候,孔融和哥哥爭著承認罪過。審判官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景,不知該叛誰的罪,就把他們的母親傳來。沒想到孔母毫無難色,說:“我是他們的母親,家裏出了事自然由大人負責。請您叛我的罪吧!”

  看到孔家母子三人爭死的情景,審判官隻好向朝廷報告。不久,皇帝的詔書下來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釋放回家。

  自此以後,孔融的美名傳播得更廣了。他繼續刻苦讀書,終於成為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大儒之一。

  九歌章句第二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心得”

  孔子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誌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做到孝了。”

  “故事”

  北宋時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馬光。他雖然當了大官卻依然平易近人,而且為官公正清廉,很受老百姓愛戴。司馬光很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環境裏隻顧享樂,不注重學習和道德的修養,經常對兒子司馬康講以前祖上的清貧生活,並告訴兒子:“雖然我們現在過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因此而瞧不起窮人,應該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才對。”為了教導兒子,司馬光還給兒子寫了許多家書,叮囑兒子把清廉的家風傳下去。

  司馬康謹尊父訓,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學習,還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父親去世後,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員。司馬康牢記父親的教誨,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做了許多好事。

  東皇太一

  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可行也。”

  “心得”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恰當最為可貴。古代聖明君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

  西漢時期,成帝即位後,由太後臨朝聽政。很快,太後把哥哥王鳳提升為司馬大將軍。

  王鳳很有野心,他雖然當了這麽大的官,但是他仍然不滿足,總想把朝廷的大權都攬在自己手中。沒過多久,王鳳就把自己的六個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幾個仗著有皇太後作靠山,經常貪贓枉法,仗勢欺人。老百姓怨聲載道,朝廷裏一些正直的官員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狀。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後得知後忙勸成帝說:“雖然他們做了些錯事,但咱們總是親戚啊!何必為了這些小事撕破臉皮呢?能睜隻眼,閉隻眼,過去就行了,親戚間的和睦才最重要嘛!”成帝聽了母親的話就放過了王氏兄弟。

  這下王氏兄弟更加無法無天了,他們又開始在朝廷拉幫結派,網羅黨羽,甚至專斷國權。

  雖然許多大臣都上書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卻總是礙於麵子,又聽從太後的告誡:和為貴,也就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幾年後,終於導致外戚王莽奪位的曆史悲劇。

  雲中君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心得”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隻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有坐以待斃。

  湘君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心得”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故事”

  梁國誌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裏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梁國誌為此苦苦哀求父親,讓他再讀幾年書。街坊鄰居見了,也覺得梁國誌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家裏日子就好過了。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裏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很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著梁國誌將來能出息,好給他們村子爭爭光。小國誌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負鄉親們的期望,學習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於梁國誌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從小就形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國誌就中了舉人;二十四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的狀元。梁國誌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裏當官司,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湘夫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心得”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麽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故事”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隻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但是,他認為,富裕的人必須要懂禮,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東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心得”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故事”

  子貢在外經商,周遊於各國之間,因此會經常在外地碰見一些被擄掠魯國老鄉,被人家當奴仆使喚。子貢心裏不忍,於是就掏出銀子把他們贖回。在當時,魯國有項“國策”,凡是在外國贖回為奴的魯國人,贖金都有國家財政支付。也就是說,在外國所花費的贖金,都可以憑“有效證明”到國庫裏領回相等的銀兩。而子貢卻“來而讓,不取其金。”這事後來被孔子知道了,他不但不表揚子貢這種做好事不圖名利的作為,反而責備他說:如果人們都像他那樣贖回人不去領錢,以後誰還會贖回被擄掠在外的魯國人啊!

  為政

  河伯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心得”

  孔子說:“君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會環繞在其周圍。”

  “故事”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為隋煬帝荒淫無度,違背君德,於是就確定了“專以仁義,誠信為治”的方針。他常說:“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載船,也能翻船。”

  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斷以儒家規定的道德條目來要求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且還常常教育自己的兒子應該怎樣做。他勤於政事,減輕刑罰,簡化政策,休養生息,繼續推行均田製和科舉製。

  他能認真聽取批評意見,善於納諫,給大臣創造了批評朝政的條件。他還主動采取措施引導大家評論政事。他曾多次聽取魏征的批評,並加以改正。

  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封建經濟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天下出現了一片太平景象,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山鬼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心得”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故事”

  《詩經》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講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有一個道理,可以說相當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話就可以涵蓋《詩經》中所有的義理而沒有絲毫遺漏,這就是“思無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頭,都是由天理中生來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這一句話,就把《詩經》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詩人的言語有讚美的,有諷刺的,對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語言來讚美它,以感發人的善心,對醜惡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語來諷刺它,以懲罰人的惡念。都是要提起人們善良的念頭,除去人們醜惡的思想,使得人們的性情溫和純正。如果人心的每個念頭都是純正的,沒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為,自然是充滿了善行,而沒有惡行,充滿了被讚美的行為,而沒有被諷刺的行為。詩人的讚美和諷刺,也不過是為了勸善懲惡而已,因此由思無邪三個字,足以概括《詩經》的精神了。

  國殤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心得”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也會歸服了。”

  “故事”

  有一段時間,晉國的小偷非常多。人們總是提心吊膽的生活。

  一天,一位大臣向國君推薦一個名叫郤雄的人。隻要他仔細看一看對方的眉目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對方是不是小偷。晉國的國君便派他每天上街視察。結果郤雄每天都能抓到幾十個小偷。沒有多久,晉國丟東西的情況就少多了。

  晉國的趙文子聽說了此事後,若有所思地對國君說:“要我說呀,國君您想依靠察看相貌的辦法捉小偷的話,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郤雄也不會有好下場的。”晉國國君不相信地搖搖頭。

  不久,幾個小偷聚在一起,商量對策。他們說:“弄得我們走投無路的,就是那個郤雄。”於是這幾個小偷把郤雄綁走殺了。

  晉國的國君知道這個消息,大吃一驚,立即派人召來趙文子,說:“果然像你所說的那樣,郤雄死了。依你看用什麽辦法捉小偷好呢?”

  趙文子見國君著急的樣子,便回答說:“國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舉賢明的人擔任官吏。對地位高的人,要教導他們嚴明廉潔;對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們的品行。老百姓一旦懂得了恥辱,也就不會去做小偷了。”

  晉國的國君決定按照趙文子說的辦法試一試,就推舉賢明的隋會主持國事,小偷們聽到這個消息,一部分改過自新,一部分逃到秦國去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