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孫子兵法的謀略分析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有代價越小利益越高的好事嗎

  《孫子兵法》中說“全國為上,破國次之”,這說的是在舉國都能投降的前提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這說的是在全軍都能投降的基礎上。孫子的作戰理念的高妙之處,在於“勝敵而益強”的道理。

  在孫子看來,戰爭就是為了獲得利益,因此,作戰的關鍵,事實性利益最大化。春秋時期,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在窮途末路之下派去使者對吳王說:“願大王赦免勾踐的罪過,勾踐會把越國的寶器全部獻給吳國。如果您不願赦免勾踐,勾踐將把他的妻子兒女全部殺掉,燒毀全部寶器,率全部五千人與吳國決一死戰,一定可以取得相當的代價。”於是吳國便不敢再繼續進攻了。吳國為什麽不敢繼續進攻?因為如果進攻,那麽也隻能白白犧牲自己將士的性命,就算能夠把越國的五千人全部殺死,也得不到越國的“寶器”,得不償失。因此,如果我方可以花費很小的代價就取得勝利,那麽就可以防守進攻;如果我方必須花費很大的代價,但是卻既得不到可以補充兵員的俘虜,也得不到可以補充軍費的財務,那麽戰爭還有什麽意義呢?孫子的“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就是這個道理。

  戰國時期的趙括,因為“紙上談兵”而聞名,然而,趙括其實並非一無是處,其人也幫助其父打過勝仗。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由於麥丘糧草充足,守軍中有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沒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氣,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盡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

  趙奢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了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裏人吃。於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製。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

  俘虜回去後,對百姓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裏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

  接著,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麽。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裏等著,但卻並不進攻,隻是隔了幾天才繼續向城裏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閼與趙奢擇日決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麵。不久,麥丘的人果然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而投降。

  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跡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上文中,趙軍如果堅持攻打麥丘,必然傷亡慘重,而且也得不到麥丘百姓的支持,即使攻打下來也麻煩一堆。然而趙奢和趙括父子運用巧計,使得城中百姓主動出降,而自己不費一兵一卒,代價更小,而利益更高。這便達到了孫子“全國為上”的標準。

  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一思想又有什麽積極作用呢?從下文的故事之中,我們就可以略知一二。

  小林是一家風投公司的老總,最近他發現一個年輕人小陳有一個很好的商業創意。開始的時候,小林想高價收買這個創意,然而小陳卻並無出售意向,於是小林決定靜觀其變。

  果然,不久之後小陳便開始和幾個朋友一起籌劃資金準備創業。一段時間以後,小陳的資金周轉不開,創業陷入僵局。就在這個時候,小林找到了小陳。兩個人約在咖啡廳見麵,小林開門見山:“我很欣賞你的創意,也感覺你的團隊很有活力,我知道你們現在創業遇到了困難,我是一家風投公司的負責人,有什麽我能幫到你的麽?”

  沒想到,小陳並不是很領情:“我們現在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還能夠堅持過去。如果我們引入了風險投資,那麽就會把自己的股份分割出去,我是不會這樣做的。”兩個人的談話不歡而散。小林見談判不成,本想就這樣看著小陳失敗,然而靜下心來之後,他並沒有生氣,反而耐心在暗地裏幫助小陳的項目,並通過其他渠道予以資金資助。同時,他找到小陳的幾個一起創業的朋友,開始向他們提出以高價收購部分股份,並且說:“現在消沉的公司本來已經很困難了,我因為感覺這個項目很不錯,所以一直在暗中幫助。現在我高價收買你們手中的部分股份,但是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就收回對你們的幫助,到時候恐怕你們一起創業的公司能不能辦起來都不一定。”

  小陳的夥伴們互相商量了一下,最終經不住高價的誘惑,終於答應了小林的請求。

  有了這個基礎,小林再次找到小陳,第二次見麵,小林變得胸有成竹,對小陳說:“現在我已經擁有了一部分你們公司的股權,而且我也一直沒有間斷對你的支持。你的創意很好,但是沒有充足的資金和足夠的人才。現在你已經打好了很多基礎,你需要我的支持,而且也應該相信我的誠意。”在小林的勸說下,小陳終於答應了和小林的合作。

  上文中,小林如果等待小陳的公司破產然後才去收買創意,便隻能收買到了創意,而且很可能代價昂貴。但是小林運用自己的手段,卻成功收買了一家有了一定基礎的公司,更讓一批人才都為自己所用。這便是“全國為上”的思想,用這樣的方式,小林以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最高的利益。

  所以,隻有魯莽衝動的人,才會一味地去破壞。真正有智謀的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明白用何種方式去得到它。《孫子兵法》教給我們的,是得到自己的利益,絕不是破壞自己將要得到的利益。

  不戰而屈人之兵:世上也有免費的“午餐”

  《孫子兵法》有雲:“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為雖然有人能百戰百勝,然而仍舊可能有第一百零一次的失敗。何況即使百戰百勝,如果自身實力耗損,也不是好事,殺伐過重、不得人心,則更是滅亡之道。

  相比之下,不戰而屈人之兵,則對自身實力毫無損失,更可以避免兵禍牽連。那麽,在曆史上真的有這樣的好事嗎?

  春秋時期,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鄭國國力本就不如這兩大強國,此時被兩麵夾擊,危在旦夕。

  鄭國的大臣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然而鄭伯去請求燭之武的時候,燭之武卻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麽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聽了這些話,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於是,鄭伯在夜晚派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到了秦軍軍營,燭之武見到秦君,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今天我也就不來找您了。不過,您想一想,鄭國和秦國不接壤,即使您攻打下了鄭國,卻要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領土,這好像不太好辦,如果您攻打下了鄭國,自己又不要,難道您要送給鄰國?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麽害處。而且您和晉國結盟,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麽會滿足呢?如果晉國向東侵略,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就難免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土地?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秦伯聽了之後恍然大悟,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不但不去攻打鄭國,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而秦君自己也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當上國君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現在一旦攻打鄭國,局麵就亂了,用散亂的局麵代替整齊的局麵,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在這場較量之中,秦國和晉國都是非常強大的國家,小小的鄭國本來是不占據任何優勢的,甚至隻能等待滅亡的命運。然而,燭之武的一番話就是兩大強國退兵,而且秦兵還倒戈幫助自己一方守城,真可以說是“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依然在運用。不管是商場、職場,都可以見到這一戰略的“影子”。美國“孩之寶”公司曾經就利用謀略,采取特殊的“戰術”,用最小的成本在中國打開了自己的市場。

  1987年初,美國人免費把這部98集的動畫片送給中國電視台播放,而中國人則把《三個和尚》、《鹿鈴》等經典動畫片賣給美國人。

  當中國人在暗自竊喜自己占到大便宜之時,萬萬沒想到這個“無償贈送”的動畫片背後卻是一發不可收的變形金剛玩具銷售狂潮!

  1988年至1995年間,廣州白雲山企業集團公司取得美國孩之寶公司在中國內地正式銷售變形金剛玩具的代理權,當年一些經典金剛玩具的售價是這樣的:大力神那樣的合體成員平均每個的價格是18元;“大黃蜂”那樣的迷你部隊平均價格是11元;變形為磁帶的玩具是22.8元兩個;機器恐龍、三變戰士和變形為汽車類的價格是48元一個;威震天是108.8元;聲波是72.8元;變形為F15戰鬥機的各種機器人(例如“紅蜘蛛”)和狂飆是54.8元;頭領戰士每盒都在80元左右;撒克巨人200多元;巨無霸伏特400多元。

  而1988年~1993年,中國普通工薪階層的工資大約在每月50-200元,當時變形金剛玩具是孩子們昂貴的夢想。

  2003年8月首屆變形金剛年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同時上演,拉開了變形金剛在中國的複蘇運動。“收集變形金剛玩具,拚湊變形金剛膠貼畫。”那一代孩子們已經成年,具備了經濟能力,這使得他們更癡迷於變形金剛的玩具收藏,至少給書架上放個擎天柱,已經成為一種懷舊的時髦。據不完全估算,20年來變形金剛的相關產品賺走了中國近50億元。

  在上文之中,“孩之寶”公司並沒有花大價錢去做廣告,也沒有與中國的本土玩具大打“價格戰”,甚至都沒有進行正式的“經銷戰”。然而,一部免費的動畫片,卻惹得各大電視台爭相播放。於是,孩之寶公司的“變形金剛”係列不必“戰”就已經能夠做到“屈人之兵”了。

  無論打仗、競爭、爭執,都容易引起矛盾,然而孫子的方法恰恰能夠避免矛盾和衝突。因此對於有智謀的人來講,這一辦法永遠是上上之策。仁者不好兵,智者不好戰,仁者不攻而俘人之心,智者不戰而屈人之兵。想要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並沒有一定可行的方法。相反,這是一種對自身的要求。隻有在做一切事情的時候都問自己:“是否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才是運用智謀的開始。

  上兵伐謀:“體”有“力”,“腦”有“利”

  行軍打仗,在行動之前,總是力求自己有優勢。然而戰事變幻莫測,一旦敵方的實力比己方強盛,是否就注定自己會打敗仗呢?

  按照《孫子兵法》上所說,戰爭求以智勝,不求以力勝。秦朝末年,楚漢爭霸,項羽向劉邦挑戰,說:“我們兩家相爭,讓士卒無辜死傷,不如你現在就出來,我們兩個人決一死戰!”然而劉邦卻拒絕道:“吾寧鬥智,不鬥力。”無數以弱勝強的戰例都已經證明,有智者雖然勢單力薄也有機會取得勝利,無智者就算實力雄厚也難免遭到失敗。

  孫子兵法之中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用兵,最下攻城。”然而,我們在解讀的時候可以理解——無論是伐交、用兵還是攻城,都是無“謀”不勝!

  在世界戰爭史上,有著這樣一個戰例,它成為無數軍事指揮家畢生渴求模仿和超越的目標,這就是迦太基首領漢尼拔與古羅馬之間進行的“坎尼會戰”。

  對戰之時,雙方的兵力對比是:羅馬方麵擁有七萬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羅馬騎兵與四千名同盟騎兵,並在兩個軍營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裝步兵與七千四百名輕裝步兵,所以羅馬在戰場上的總兵力達至八萬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軍則有大約三萬名重裝步兵、六千名輕裝步兵與八千名騎兵,這包括了主戰場上的兵力與分隊兵力。

  當時傳統的陣形是步兵置中軍,騎兵置兩翼。漢尼拔為了應付羅馬軍的優勢兵力,選擇了不同於傳統的陣形,其將最低素質的兩萬五千名的高盧新兵放於中軍,並輔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步兵,而一萬二千名驍勇善戰的非洲重裝兵則分列兩邊。而兩翼則分置騎兵。

  當羅馬中軍向著後撤的迦太基中軍的西班牙與高盧兵進攻時,忽略了迦太基兩側的非洲兵,結果反被其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圍。與此同時,迦太基騎兵攻向羅馬中軍的後方,並對其完成包圍。羅馬步兵亦越陷越深,漢尼拔於是在此決定性時刻,下令左右兩方原來靜止不動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羅馬步兵進行合圍,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新月戰術”,漢尼拔成功地用自己的四萬人,將羅馬的八萬人分割包圍!

  四萬人包圍八萬人,羅馬士兵被圍成成了一個圓,裏麵的士兵互相擁擠,前後左右都是自己人,根本無法戰鬥,而外圍的士兵則要麵臨像被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吃掉的殘酷命運。這場戰爭中,每分鍾大約有六百士兵被殺,直至夜幕低垂,這場血戰才終結。隻有一萬四千名羅馬士兵成功逃脫。在該天結束時,原來有八萬七千人的羅馬軍隊,隻有約十分之一人生還。

  與強大的古羅馬帝國相比,迦太基無疑是弱小的;四萬人的兵力與八萬人對抗,劣勢也十分明顯,然而漢尼拔卻憑借著自己的曠世的才華,周密的謀劃,一舉贏得勝利!漢尼拔的勝利,可以說是智謀的勝利,是頭腦的勝利,是計劃與策略的勝利。在這一戰之中,漢尼拔充分做到了《孫子兵法》之中的“知己知彼”,在作戰之前就仔細考慮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最終讓戰爭完完全全按照自己預想的周密計劃進行下去。相比較下來,古羅馬軍隊雖然兵力強盛,但是卻因循守舊,沒有有效掌握對手動向,最終得到了一場慘敗。

  其實,不光是在戰爭之中,在現今社會,強弱也不是一定的。很多人曾經抱怨說,自己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自己沒有優勢,是因為條件不好。但是,隻要善於運用頭腦,沒有勢力的人也可以打敗實力強大的人,資金不足的人可以贏過資金充足的人,有時候,甚至智者的一句話可以勝過對手說的一百句話。

  1863年7月,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華盛頓附近的葛底斯堡發生了一次曆時三天的戰鬥,雖然北方部隊獲得了勝利,但是也犧牲了無數將士。幾個北部州聯合起來,在葛底斯堡建立了國家烈士公墓,用來安葬那些陣亡的將士。

  公墓落成的那天,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典禮,他們邀請了前國務卿埃弗雷特到會演講。埃弗雷特是一位非常擅長長時間演講的口才專家,他的最長演講曾達到210分鍾,而且還能保證大家都愛聽。恰巧那天,林肯總統就在附近的城市從事政治活動,於是埃弗雷特提示典禮的主辦者把林肯請來“隨便講幾句”。

  誰都知道,埃弗雷特和林肯是政敵,在林肯競選的時候,埃弗雷特就大力阻撓過,所以這一次埃弗雷特打定主意,要讓林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當眾出醜。於是他多角度多方麵下手,進行了一次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那場演講簡直是聲情並茂,讓在場的所有觀眾都鼓起了掌。接下來,輪到林肯講話了,大家都在想,林肯要怎麽樣才能在演講上勝過埃弗雷特。

  這時,隻見林肯不慌不忙地走上演講台,說:“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通往烈士公墓的馬路將在下個月鋪成瀝青馬路,並開通專線班車。”

  林肯的演講前前後後隻有兩個全句,然而,林肯不僅得到了在場近萬人持續10分鍾的掌聲,甚至轟動了全國。

  當時的報紙這樣評價:“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超級簡潔的演講,他的演講是有生命的,因為他站在了聽眾的立場上考慮最現實的事情!”就連埃弗雷特本人也忍不住在幾天後給林肯寫了一封表示敬佩的信:“你的智慧決定著你是一位無比優秀的總統!”

  林肯在這次演講之中,不但準確找到了對手演講的弱點,做好了自己的定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充分了解到了聽眾的心理,不但是“知己知彼”,而且還做到了了解其他情況。他以一句非常實際的話,抓住了所有人的情感,並且用自己的簡短凸顯了對手的囉嗦,因此贏得了演講的勝利。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處於弱勢要善於了解情況,動用頭腦,善於抓住時機取勝;處於強勢的時候,更要善於運用智謀,要知道,勝利不止在於強弱,更在於看誰能更冷靜地了解情況,更準確地抓住時機,在於智愚之間!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做任何情況下的“贏家”

  俗語有言:“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話雖然簡單,但是說的確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孫子兵法》之中,對這一真理有了更好的闡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在這一段話之中,孫子列舉了敵我雙方可能出現的各種實力差距情況,並指出了在這些情況下的舉措:能打就打,就算不能打也不能被人打,人數少的話要能夠逃開,實力不如對方,也要能避其鋒芒。也就是說,用兵之道,就在於無論身處任何情況,都能夠達到自己的戰略意圖——這才是真正的贏家!

  遊擊戰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戰術,在古今中外的很多戰爭之中都有所運用。遊擊戰的十六字訣竅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逃我追。這可以說與《孫子兵法》的“十則圍之”“不若則能避之”等觀點互為注解。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在日軍敵後的遊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麵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我在任時,整個方麵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遊擊戰在世界許多國家也有較長的曆史和輝煌的戰績。在1337~1453年百年戰爭中,法國人民組織農民和城市貧民遊擊隊,進行了長期的抗英遊擊戰,最終配合正規軍驅敵出國,收複失地。在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戰爭中,1812年俄國抗擊拿破侖入侵的戰爭中,這些國家人民所進行的遊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對戰勝侵略者發揮了重大作用。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則應該是越南戰爭。越共軍隊先用遊擊戰的形態和法國對抗,獲得效果;在美國大規模介入之後,即使美軍使用現代化的裝備與精良的武器,遊擊戰的形態依然使美軍吃不消,最後終於擊敗美國。

  遊擊戰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處理突發事件,在變化中製定計劃,在運動中展開行動。在《孫子兵法》之中,說道“十則能圍之”,為什麽力量十倍於敵人的時候,要圍困敵人,而不是進攻敵人呢?這是因為,一旦進攻敵人,敵人拚死反抗,我方的損失必然會加大,相反,如果隻是圍困敵人,敵人的士氣就會在圍困中低迷,實力會在圍困中消耗,不就很容易不攻自破,為我所俘虜。即使敵人冒險突圍,我方備戰迎敵,損失也會大大小於主動進攻。

  “五則攻之”,指的是我方兵力五倍於敵人的時候,就可以主動進攻。這個時候,我方人多勢眾,可以在氣勢上給對方造成壓力,而對方一旦退卻,必然兵敗如山倒。

  “倍則分之”,指的是當我方人數是對方的一倍以上,就要分割對方的勢力,讓其首尾不能兼顧,自行混亂,以便殲滅。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這三句話就是我們開始所說的: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然而“逃之”“避之”也不是那麽容易做到的。當年紅軍為了保存實力,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成功躲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為以後的革命留下了星星火種,期間的萬般不易,可以說是一言難盡。

  那麽,《孫子兵法》中的這些戰略和戰術思想,在今天是否能夠得到運用呢?

  小米是A公司的總經理,A公司是一家超市連鎖企業,與小剛領導的B公司是競爭對手。然而,B公司財大氣粗,總是在A公司的超市旁邊開一家更大、貨品更全、更便宜的超市。這種做法很快就使得賽琳娜的A公司陷入窘境。

  麵對這一情況,賽琳娜與公司的領導層經過認真的分析,認為B公司實力雄厚,己方如果單靠價格戰是難以取勝的,必須另辟蹊徑。然而到底怎麽做,賽琳娜一直想不到好辦法。眼看著公司的業績漸漸下降,賽琳娜心急如焚。

  然而,在一次看電視的時候,電視裏的“遊擊戰”給了賽琳娜靈感。賽琳娜想:為什麽我們不能來一場遊擊戰呢?

  賽琳娜注意到,現在城市之中的大超市隻有幾家,但是小超市卻不計其數,而且不夠正規,貨品也不是很全。於是,賽琳娜決定從小超市入手,並且根據“城市包圍農村”的戰略,打一場“遊擊戰”。

  首先,賽琳娜調查了城市之中大小超市的分布情況,然後在沒有正規超市的地方選址營建;在已經有小超市的地方,則通過連鎖加盟的方式,隻要對方能夠加入自己的公司,那麽在進貨等渠道都會有所優惠,品種更齊全,價格更低廉。這樣子,在城市的外環、小巷等,A公司的小超市漸漸興盛起來,並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依賴。

  緊接著,賽琳娜又開始向城市繁華地帶開進。她知道,大超市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一站式購物,但是想買一些小東西的時候卻會非常不方便,因此小超市可以憑借自己靈活、快捷的特點,闖出一片天地。果然,不久之後,A公司的小超市在各個大街小巷都活躍了起來,成為了一支足以與大超市抗衡的力量。同時,借助小超市的力量與名氣,A公司的很多大超市又再次開張起來。

  《孫子兵法》之中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麵對強大的敵人,一味地頑抗,很可能會被消滅,但是如果能夠靈活運用戰術,便能夠保存實力,最終便可以積蓄力量,尋求機會反擊。當然,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任何方法的運用都要看實際情況。《孫子兵法》之中雖然說“少則能逃之”,但是曆史上卻也不乏以弱勝強的例子。有智慧的人不會去讀“死書”,有謀略的人必定注重實踐,有智有謀,才可以好好運用兵法。

  君之患於軍:為何“努力”會變成“失職”

  中國有一句古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將軍在外打仗,即使是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皇帝是一國之主,讓誰生就生,讓誰死就死,連皇帝的命令都敢不聽,為什麽將領有這麽大的權力呢?

  其實,古代還真有很多不聽從君命令的將領,比如趙國名將廉頗、李牧,漢朝的周亞夫以及南宋的嶽飛等。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良將,他們不聽君命,恰恰是為了國家著想,如果真的聽從了君命,反倒才殆國誤民。劉邦有張良、蕭何、韓信“三傑”,諸事委任之,因此成事,項羽親力親為,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所以失敗。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率領嶽家軍奮勇北伐,力圖恢複宋朝一統江山。

  幾經奮戰,嶽家軍節節勝利,金兵聞風喪膽。不久,嶽飛進兵朱仙鎮,這個地方,離開故都汴京已經很近了。嶽家軍與金兵對壘,嶽飛又以少勝多,擊潰了金兵的10萬大軍。嶽飛高興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銳氣喪盡,目前已丟棄兵器,向北逃竄。機不可失,準備進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戰和主和兩派。秦檜為首的主和派打算丟掉淮河以北的國土,與金國議和。這時,趙構害怕迎回來兩個皇帝,自己的皇位會受到影響,於是倒向了主和派。秦檜深知嶽飛抗金最為堅定,就先調一向與嶽飛不睦的張俊等將領率部先歸,然後以嶽飛不宜孤軍久留為由,命令他班師回朝。怕嶽飛不聽,一天之內竟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嶽飛接到十二道金牌,明白乘勝追擊已絕無可能,悲歎道:“我十年的努力,沒想到在一天之內全部作廢了!”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嶽雲父子絞死於風波亭上。嶽飛死後,南宋再也沒有能力和機會能夠收複失地,最終終於被蒙古滅亡。

  按理來說,皇帝一定都為自己的江山設計考慮,為什麽反而會耽誤軍事呢?要知道,不是所有皇帝都很明智,明智的皇帝又不一定懂軍事,懂軍事的皇帝又不一定了解情況,因此,皇帝參與軍事,可以說是越俎代庖,非常不可取。

  在中國古代,講究“君主內,將主外”,軍情瞬息萬變,如果依靠遠在千裏的皇帝智慧,必然不能夠順應形勢作出最好的判斷,因此才有“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在宋朝時期,作戰的指令往往是出征之前就由朝廷安排好的,缺乏變通,而且皇帝往往會派宦官進行“督軍”,更是進一步阻撓了將領的統一指揮,因此宋朝軍事長年積弱,處處受製。《孫子兵法》之中有言:“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那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應該怎麽解讀孫子兵法呢?

  首先,《孫子兵法》之中的縻軍,指的是束縛軍隊。曾經有人說過,真正好的領導,永遠不會對下屬說:“你應該這樣做!”而隻會說:“你去做!”一旦教導了下屬怎麽做,下屬往往反倒變得笨手笨腳、無所適從,相反,如果隻是給他們指出一個方向和目標,你會發現他們擁有巨大的潛力。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簡單地來說,就是不懂裝懂,不了解情況,卻胡亂製定規章製度,發布命令。一個好的領導不能不懂裝懂。總經理手下可能有銷售部、廣告部等很多部門,那麽總經理沒有必要、也不見得有能力去製訂廣告部的規章製度,就是這個道理。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指的則是不知道軍事的變化,卻幹預指揮。這就如同一個不懂股票的人,卻指揮股票操作員買賣股票一樣,後果可想而知。

  總的來說,孫子的觀點便是:想要讓手下的人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並不是自己親自去指揮、甚至是親自去做就可以了的。相反,當權者一定要懂得“放權”,把權力下放,也就是把責任下放,這樣才能夠讓手下擁有責任感,擁有被信賴的感覺,同時擁有發揮的空間。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給了一個人任務,如果再去過多幹預,隻會適得其反,智者不為。更何況,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怎麽樣,一天能吃多少飯?”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杖責二十下以上的,都要親自過問。”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因此斷定,諸葛亮必然命不久矣。事事都親力親為,連諸葛亮都心力交瘁,何況我們呢?因此,領導如果認為自己職責所在,所以反而去做下屬的工作,而不能夠方新北洋自己的左膀右臂,必然會事倍而功半,這樣的事情,是智者不為的。

  亂軍引勝:自己成了“渾水”,終會讓別人“摸魚”

  中國有一句俗話:“蒼蠅不叮沒縫的蛋。”一個完整的雞蛋可以保持很久都不變質,但是一旦出現裂紋,引來蒼蠅,很快就會腐敗變質。因此對於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自身沒有問題、沒有破綻,外部的勢力也就很難侵入。一旦國家內部出現問題,外患必然隨之而至。孫子兵法有雲:“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想要不被別人左右,就必須自立,想要不被別人侵蝕,就必須自強。自己是“渾水”,就別怪別人趁機“摸魚”,既然落後了,就注定挨打!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征戰不休,然而秦始皇以雄才大略,一統天下,建立秦朝。這個時候,秦始皇銷毀天下兵器,製定嚴厲的製度,並不應該很快就滅亡。

  促使秦朝很快滅亡的一個因素,就在於它的內亂。

  當時,秦始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扶蘇,二兒子胡亥。胡亥得到宦官趙高的支持,便尋求篡奪皇位。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秦始皇大兒子扶蘇的兒子)為帝。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接著,趙高又開始誅殺忠臣。趙高第一個開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頗受重用,屢建奇功,在朝中也權高位尊,因此是趙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子嬰知道了趙高欲殺蒙氏兄弟,趕忙進宮勸阻二世,認為誅殺忠臣乃亡國之舉。無奈,胡亥根本聽不進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攔,實屬危害社稷之舉”的罪名,迫蒙毅自殺。隨即趙高又遣使陽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憤難當,大聲疾呼:“我何罪之有,無過而死乎?”遂吞藥自盡。

  在這不久,趙高又設計陷害了丞相李斯。這一下,趙高可以說是大權獨攬。經過這一係列的折騰,本來強大的秦王朝謀臣勇將,所剩無幾,不久就迎來了它滅亡的命運。

  秦朝的大皇子扶蘇,世人都稱其仁義,秦朝丞相李斯,是有名的謀臣,秦朝將領蒙恬,曾經卻“匈奴七百餘裏”。如果這些人能夠接手秦王朝,相信中國的曆史就會改寫。然而,秦王朝的內憂,終於變成了外患,廟堂之內的勾心鬥角削弱了秦王朝的統治,奸臣當道又使得統治階級回天乏術,再加上嚴刑重役加深了階級矛盾,最終各地烽煙並起,劉邦項羽並出,強大的秦王朝在風雨飄搖之中灰飛煙滅。

  因此,想要外患不起,最終要的是自身要強大。按照我們對《孫子兵法》的解讀,指揮官所選非人、政令實施混亂、將士既迷惑又疑惑,都可以導致“亂軍”的現象發生。

  首先,指揮官是軍隊的大腦,指揮官要是不合格,軍隊再強大也形如“癡呆”。指揮官不稱職有三種情況:一是指揮官無能,或有勇無謀,或膽小如鼠,如此或將三軍將士白白犧牲,或按兵不動坐失良機,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便是如此;二是指揮官雖然聰慧,卻不懂軍事。宋朝曾派宦官擔任軍隊指揮,這些宦官遊刃於官場之間,左右逢迎,都頗有心計,然而指揮大軍卻非其所長,結果隻能落得敗兵辱國。三是指揮官難以服眾,軍中權利重疊,一支隊伍有數個領導。如此這般,上麵指揮者的意見難以統一,必然分散軍隊的力量,或者造成軍隊的分裂,從而削弱自身力量,或者導致將士不知聽從誰的命令,無所適從。

  其次,政令實施混亂,也必然會導致內部衰敗。有軍無紀,就是“烏合之眾”,必然不堪一擊。三國曹操收降青州黃巾軍的時候,這三十萬人還隻是一群“烏合之眾”,然而經過曹操的整頓,嚴以軍紀,操以演練,很快就變成了一隻戰鬥力極強的隊伍。另外,北宋時期經常安排“督軍”“監察使”等職位,直接幹預將領指揮,同樣造成軍政命令混亂,將領打仗束手束腳,軍心也隨之動搖。

  第三,將士既迷惑又疑惑,則戰鬥力將大打折扣。軍心迷惑,將士們就難以有確定的目標,軍心疑惑,將士們就沒有強大的動力。一支隊伍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有沒有強大的動力,又怎麽能打勝仗呢?

  明朝永樂以後,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強大。瓦剌統一蒙古以後,對明朝不斷騷擾,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

  當時,大太監王振擅權,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討好瓦剌,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

  然而到了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卻一反常態,開罪瓦剌。瓦剌首領也先於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瓦剌軍來勢凶猛,迅速向南推進。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慫恿英宗親征。也先聽說英宗禦駕親征,佯裝退卻,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王振的同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密告王振,並說,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剌之計”,王振才害怕起來,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王振還未與瓦剌接戰,即倉皇退兵,軍紀更加混亂。

  歸軍之時,王振想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於是下令取道紫荊關回京。走了40裏以後,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進。

  13日,大軍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這裏離懷來城僅20裏,隨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以為1000餘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

  也先追趕上來,為了迷惑明軍,提出議和,假裝撤退,故意將土木堡南麵河水讓出,暗地裏則作好埋伏,隻等明軍爭水大亂之機,出兵全殲。王振看到瓦剌軍向後撤退,以為瓦剌軍真的要議和,遂不加分析,輕易地下令移營就水。饑渴難忍的軍士得令後,一哄而起,紛紛奔向河邊,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機,瓦剌伏兵四起,明軍潰敗。

  英宗被俘,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於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在上文戰例之中,明朝軍隊可以說把“亂軍引勝”的三個錯誤都犯下了:主帥昏庸,不懂軍事;命令混亂,朝令夕改;將士既迷惑又疑惑,不知所措。結果,明朝軍隊被近乎全殲。

  因此,一個團體想要強大,首先要領導英明,善於用人;其次要紀律嚴明,命令明確;第三要激發士氣,使得上下同欲,團結一致。若不如此,必然亂自內起,禍從外生,智者不為也。

  知勝之道:打造“黃金團隊”的秘訣

  兩兵相爭,並非隻有勇者才能得勝。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在孫子兵法的“謀攻篇”之中,孫子提出“知勝有五”,表示從五個方麵去準備,那麽就可以獲得勝利。這五個方麵,分別是“知可戰與不可戰”“識眾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以及“將能而君不禦”。為將者,必知可戰與不可戰勝;衝鋒陷陣的人,必須要明白不同兵力的使用技巧;治軍的時候,力求上下同欲;兩邊對戰,一般來說長途奔襲、疲憊不堪的軍隊會輸給嚴陣以待的軍隊;最後,要君主不亂加幹涉,這些優點才足以成為奪取勝利的優勢。

  《孫子兵法》中提出的這五點,包含了用兵之法、用人之道、決戰時機與條件等多方麵內容,可以說言雖短,意無窮。這五點之中無論哪一點辦不到,都會成為致命的軟肋,在這五點上都占據優勢,才可以說占據了必勝的把握。

  公元215年,曹操在出征張魯前,送了一封密信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時就打開)”,不久,果然孫權大軍壓境,張遼等便打開曹操密信,隻見裏麵寫著:“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

  本來,張遼和李典的關係不好。但是張遼看了信之後,說:“這是要我們在敵人沒有準備好之前,先挫折敵人銳氣,以安軍心,然後才能順利守城。勝敗在此一舉,各位怎麽看?”李典聽了立刻說:“勝敗就看將軍的謀略了,我絕不會為個人恩怨耽誤國家大事!”

  當時,孫權號稱有十萬大軍,先行部隊就有數萬,張遼手下隻有七千人。張遼在這其中挑選了八百勇士。第二天淩晨,張遼披甲持戟,帶著這八百人殺進孫權初到尚未整陣的部隊,張遼帶隊衝進了東吳軍鎮營裏,親自殺了數十人,斬了兩將,並且高喊著:“張遼在此!”敢死隊直衝進孫權主陣,孫權大驚,不知該如何,退到小土丘上,並派軍包圍張遼。張遼左右衝殺,從淩晨戰到中午,吳軍將士原本高昂的鬥誌都萎靡下去了,張遼遂領軍回城,整備守城事宜。而曹軍初戰告捷,軍心大振,將領們對張遼也心悅誠服。

  後來,合肥城久攻不下,孫權軍中瘟疫流行,被迫撤軍。張遼見到吳軍盡退,而孫權還在,立刻與李典、樂進率合肥城守軍出城襲擊。孫權看到合肥城步騎齊出,心知不妙,身邊隻剩右部督淩統帶著親衛族眾三百人與曹軍展開激烈血戰。甘寧拉弓拚命射箭,吳軍死傷無數。戰役結束後,張遼問投降的東吳士兵:“剛有個紫色胡須、上身長腿短、善於騎射的人很有氣派,是誰?”東吳降卒說那就是孫權。張遼與樂進在戰場上遇到,談到這事,說早知道就急追他,搞不好就抓到,曹軍聽了皆大為歎恨。

  在這場戰役之中,魏國張遼兵少,而吳國孫權兵多,然而張遼得以威震逍遙津,幾乎活捉孫權,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坐據“知勝之道”。首先,張遼知道什麽時候應該出戰,什麽時候應該拒守;第二,張遼知道自己雖然兵少,但是仍舊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第三,曹軍中雖然李典等人和張遼有私怨,但是關鍵時刻能團結一致;第四,吳軍遠道而來,後來又發生瘟疫,張遼則是以逸待勞;第五,曹操隻是為放手做了分工,可以說給了下屬極大的信任,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正因為有了這五點,所以張遼雖然隻有七千人,卻能夠麵對孫吳大軍仍舊主動出擊,並且最終獲得勝利。

  如此看來,孫子提出的“知勝之道”五點,幾乎可以看做是成功的標識牌。那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五點又能夠給我們什麽啟示呢?

  首先,知可戰與不可戰,就相當於告訴我們,將不可用雞蛋敲石頭,也不可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任其溜走。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能夠認清局勢,並且能夠預測局勢的發展。以買股票為例,就要明白什麽時候應該持有,什麽時候應該拋出,切不可被欲望衝昏了頭腦,蒙蔽了雙眼。從“股神”巴菲特的成果經驗中我們便可以對“知可戰與不可戰”的道理了解一二。

  億萬富翁巴菲特號稱“股神”,以下就是堪稱巴菲特投資理念精華的“三要三不要”理財法。在這裏,巴菲特明確提出了在什麽時候應該主動出去,在什麽時候應該尋求自保。

  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的企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而對於總想利用配股、增發等途徑榨取投資者血汗的企業一概拒之門外。

  要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從巴菲特的投資構成來看,道路、橋梁、煤炭、電力等資源壟斷型企業占了相當份額,這類企業一般是外資入市購並的首選,同時獨特的行業優勢也能確保效益的平穩。

  要投資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業。巴菲特認為凡是投資的股票必須是自己了如指掌,並且是具有較好行業前景的企業。不熟悉、前途莫測的企業即使被說得天花亂墜也毫不動心。

  不要貪婪。1969年整個華爾街進入了投機的瘋狂階段,麵對連創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卻在手中股票漲到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全拋,因而躲過了隨之而來的“大崩盤”。

  不要跟風。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現了所謂的網絡概念股,巴菲特卻稱自己不懂高科技,沒法投資。一年後全球出現了高科技網絡股股災。

  不要投機。巴菲特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早晨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其次,知眾寡之用。給你十塊錢,你可以把它扔給乞丐,也可以把它花掉,但是有智慧的人卻可以用這十塊錢來創業賺錢。因此,兵不在多少,在於運用,錢不在多少,在於經營。

  第三,上下同欲。這一點,已經被很多企業列為了自身的企業文化之一。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現在的社會需要的不隻是孤芳自賞的人才,更是能把“臭皮匠”團結起來的人才,因此,在上者應追求上下同欲,在下者應與上同欲。

  第四,以虞待不虞。在任何競爭之中,先準備的人往往勝過後準備的人,準備周詳的人往往勝過準備倉促的人,了解到更多信息的人往往勝過孤陋寡聞的人。以虞待不虞,關鍵靠一個“穩”字求勝。

  第五,將能而君不禦。在這句話之中,首先提到的是將領需要有自己足夠的能力,並且君主不去幹預他,這樣才能獲得成功。也就是說,行軍打仗的事情應該全權交給將領,而不能由君主操心,君主隻要有識人之能和用人之量就足夠了。因此,領導需要的,也隻是識人之能和用人之量就夠了,又何必找一個不稱職的下屬,然後去幫下屬幹活呢?這正是越俎代庖。

  因此,能做到以上五點的軍隊,必然是製勝的軍隊,能做到以上五點的隊伍,必然是一支黃金隊伍。這支隊伍懂用兵之法、明用人之道、知決戰之機,能得天時地利而不受掣肘,即使麵對再大的挑戰,也必然能煥發光彩。

  百戰不殆:哪兒“安全”哪兒呆著去

  在《孫子兵法》之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觀點: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保證自己不被打敗,然後才能去尋找敵人的破綻,抓住機會將其擊敗。這就相當於坐在坦克裏的人,首先可以保證自己不被步槍打到,然後再看自己的大炮是否能消滅敵人。做在坦克裏,不一定能打敗別人,但是起碼自身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行兵打仗,當然不可能永遠讓自己窩在一個堡壘裏不出門,那麽在戰爭之中如何尋求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方法呢?《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在篇末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其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已經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如果知道對方的兵力、部署、行動計劃,又對自身所處的形勢有著客觀冷靜的了解,這樣的人必定能夠統掌大局,自然不會置於危險之地。那麽,又如何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在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與日本進行了一場輸死決戰,這其中,珍珠港戰役和中途島戰役可以說是其中重要的兩個轉折點。在珍珠港戰役之中,美方因未能夠及時掌握日軍情報,作出爭取判斷,最終導致失敗;而在中途島戰役之中,則因為正確掌握了日軍的情報信息,因此不但粉碎了對方的進攻,更重創了敵人。

  1941年5月,國民黨政府破譯專家池步洲在破譯的日本外交密電中發現,日本外務省與檀香山日本總領館的往來電報數量突然劇增。被破譯出的電報有六七十封,大致內容均與珍珠港有關。結合此前破譯的檀香山軍事情報,池步洲推斷,日美即將開戰。他還對開戰的情況做了詳細的分析:日軍對美開戰的時間可能是星期天;襲擊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

  中國得出結論後,立刻將情況通知美國。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份極為重要的情報沒有引起美國軍事當局的重視,他們采取了不屑一顧的態度。他們一方麵認為,日軍不敢、也沒有實力,在侵略中國的同時,再向美英等國宣戰;另一方麵,他們對中國情報機構的破譯能力表示懷疑。他們甚至認為,即使這份電報真的存在,也不過是日軍的一個圈套而已。

  事情果然印證了中國情報人員的推測,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珍珠港,給美軍來了個措手不及。

  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宣戰後,美國軍方集中力量對日本無線電密碼進行研究分析。中途島海戰爆發前,已經能夠部分破譯日本海軍的高等級密碼JN-25.日本在襲擊中途島前夕,美國經過各種判斷,掌握日軍即將突襲中途島的情報。最終,美國根據日軍的計劃,將計就計,以弱勝強,以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47架戰機,陣亡307人的代價,擊毀日軍四艘航空母艦、332架戰機,讓日軍3500名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命喪大海,重創日軍,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戰局。

  偷襲珍珠港的成功使得日本自負地認為自己在情報方麵遙遙領先於美國,而事實上日本在偵察能力和破譯盟軍密碼通訊方麵都很弱,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致不能確切判斷美軍的作戰意圖,隻好將軍隊盲目分散到各個不需要防守的地方,並不隻一次地導致了戰略戰術上的失誤。

  相比較而言,美國十分注重情報工作,不僅派出大量的潛水艇和偵察機探明敵情,還成功地破譯了日本的機密電報密碼。早在1940年9月,美國人W·F·弗利德曼就已破譯了日本最高密碼電報機——紫色暗號機的密碼,日本的一切行動盡在美國掌握之中。但美國靈活機智地以各種假象迷惑了日本,使其不知密碼已被譯的事實。日本方麵則十分自負地以為自己的日本語密碼不會被破譯,盡管其盟友德國曾有所察覺並警告日本,但日本未予重視。日本直到戰敗後才得知真相。由此可見,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觀點,是多麽地有見地。

  朝鮮戰爭前,著名的決策谘詢機構蘭德公司向美國國防部推銷一份秘密報告,其主題詞隻有一句話,研究成果還附有380頁的資料,詳盡地分析了中國的國情,充分論證了中國絕不會坐視北朝鮮危機而不救,並斷定一旦中國出兵,美國將會不光彩地被迫退出這場戰爭。要價500萬美元,相當於當時一架最先進的戰鬥機的價格。美國國防部認為是敲詐,不予理睬。結果“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戰爭結束之後,國防部才想起那份報告,要來一看,追悔莫及。那一句話是:中國將出兵朝鮮。當記者問及從朝鮮戰場回來的麥克阿瑟將軍對此看法時,他不無感慨地說:“我國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嗇一架戰鬥機的代價。”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信息情報的價值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現代社會被稱為信息社會,資訊傳播飛速。然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能搶先獲得消息,並且做出正確預判的人,就越能夠掌握主動權。

  小李是一個普通的白領工作者。小李比較年輕,對新生代的事物接受的都比較快。而且,因為自己收入還不錯,所以總喜歡用手中的餘錢做一些金融類的投資,以前的時候,他就嚐試過基金、股票、期貨等。

  最近,小李率先了解到了一種新生的事物——比特幣。這種新生的“虛擬貨幣”剛一出現,就被小李發現了潛在價值,因此果斷地存上了一批,隨後,比特幣果然水漲船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的火爆依舊持續,很多國家甚至已經承認了其合法地位,甚至出現了可以用比特幣交易的超市、餐館等。不久,比特幣的浪潮在中國登錄,比特幣漸漸達到了驚人的漲幅,很多擁有比特幣的人都暗自高興,以為可以大賺一筆。

  然而,在這個時候,小李卻冷靜分析行情,認為比特幣的價格高攀並不自然,而很可能是有人在幕後炒作、或者是眾人的投機造成的。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應該謹慎。果然,不久之後,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小李將這看做一個信號,立刻將手中的比特幣全部拋出。不久之後,比特幣的行情大跌,價格下降高達30%多,無數人損失慘重。

  掌握信息的人才能夠了解形勢,了解形勢的人才能掌控大局,掌控大局的人才能夠做到“趨利避害”,為自身的前進方向做出正確的判斷。兵無情報難勝,事無信息難成。智者自知而慮人,愚者不慮人而又不自量力。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可以說和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得益彰。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成功的人,總是長於有自知之明,而又擁有自己的情報網來作為信息來源。

  現今二十一世紀社會,我們不但要注重“知己知彼”,更要盡量做到“知天知地”,掌握的信息越多,掌握的主動權就越多,而不明白信息重要性、不能隨時得到最新信息的人,終將被淘汰。

  §§第四篇 軍形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