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孫子兵法的智慧解析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孫子說:按照一般的戰爭的原則,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因此,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抑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很可能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麵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殲滅敵人,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猛烈進攻敵人,有多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比敵人兵力少時就擺脫敵人,不如敵人兵力強大就避免與敵爭鋒。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拚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助。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幹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陣腳,坐失勝機。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麵:能準確判斷什麽條件下能作戰或不能作戰的一方會取得勝利;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對策者,會取得勝利;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一方會取得勝利;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會取得勝利;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幹預的一方會取得勝利。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所以說: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幾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都會有危險。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謀”劃的力量

  《孫子兵法》的第三篇是“謀攻篇”。以今天的眼光看來,“謀攻”既可以理解為“謀劃進攻”,也可以理解為“以謀為攻”。

  在孫子看來,進攻的方法有四種:以謀攻,以勢攻,以兵攻,以力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謀攻,就是用計謀來贏得戰爭的勝利。古之善用兵者,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僅憑借運用手腕而坐收漁人之利;以勢攻,就是憑借自身強大的勢力做後盾,來迫使對方屈服,北宋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兄長趙匡胤帝位後,力量強大,秉承著宋太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精神,虎視天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吳越的錢氏知曉自身力量不足以對抗,乖乖地納土稱臣,便是“勢攻”的體現;以兵攻,指的是雙方交戰,一決勝負;以力攻,指的則是攻打城池,是最不可取的。

  在《孫子兵法》的四種進攻方法之中,被給予最高評價的當屬“上兵伐謀”。因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麽無需自身擁有強大的勢力,也不用流血犧牲,就能夠取得戰果。

  蓋伊·加保頓是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二師的一名普通一等兵,他隨部隊參加了塞班島的登陸作戰。蓋伊·加保頓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在12歲的時候,加保頓被當地一個日本籍家庭收養,因此他學會了一口不標準的日語,並了解日本人的生活習俗。

  在塞班島戰役後期,日軍敗局已定,由於此前日軍一直在內部進行欺騙宣傳,稱美國人都是“惡魔”,以殺人為樂,因此導致大批的日本士兵、平民以及一些當地居民集體自殺。

  在當時,加保頓的部隊隻有不足百人,而他們麵對的日本軍隊有近千人。所以加保頓的部隊在耐心地等待支援。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時候加保頓僅憑一己之力,卻帶回了島上近一千名日本士兵!這讓他的長官大吃一驚。

  加保頓勸降的秘訣很簡單,他先拿出香煙和糖果之類的小禮物,讓敵人打消疑慮,然後告訴他們,他們已經被包圍了,不投降就沒命。接著再進行利誘,如果他們投降,他們將得到體麵的待遇,而且戰後他們可以回到日本。就這樣,憑借蹩腳的日語和幾塊糖果,加保頓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一個戰略要地。從此,加保頓成為大家心中的英雄,獲得“班賽島上的吹笛手”的外號。

  能夠兵不血刃,單憑智謀就讓對方投降,蓋伊·加保頓真可以說是“謀攻”的專家。在中國古代,其實也有“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同樣是兵不血刃地讓自己在戰爭中免除了危險。由此看來,謀劃的人雖然沒有上場殺敵的英雄那樣英勇,但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能力卻比英勇殺敵更加的重要。

  因此,用兵打仗,崇尚勇敢,但是更要崇尚謀劃。三國時期曹操身邊的典韋、許褚都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壯士,但是要是沒有曹操的謀劃,他們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南北朝時期,後梁將領陳慶之手無縛雞之力,難開普通弓弩,但是率領七千白袍軍,大小五十餘戰不敗,甚至能夠與多於自身十倍的敵人交戰,憑借的也都是謀劃之力。相比之下,三國呂布武藝高強,無人能擋,但是有勇無謀,最後為天下所笑。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在《孫子兵法》之中最應該學習的就是“謀”的力量。而且,不管是以謀攻,以勢攻,以兵攻,以力攻,都應該多動腦筋,才是兵法之道。

  有個年輕人小童決定出門掙點錢,就跟別人一起上山,開山賣石頭。

  然而,當別人將石塊砸成石子,賣給建築商的時候,這個年輕卻直接選了不少奇形怪狀的石頭,拉到碼頭,賣給花鳥商人。就這樣,這個年輕人在三年後成了村裏第蓋上大瓦房的人。

  幾年後,不許開山了,於是人們紛紛上山開辟果園,當地的蟠桃汁濃肉脆,香甜無比,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蟠桃引來四方客商,年輕人卻發現,來這兒的客商不怕挑不到好桃子,卻愁買不到盛桃的筐。於是,他在自家山地裏種滿柳樹。就這樣,兩年後,他成了村裏第一個在城裏買房的人。

  後來,一條北起北京,南達深圳的鐵路修過他們村,鄉親們開始做起果品加工了,當鄉親忙著辦加工廠時,他在自己的柳園前砌下一道高三米長百米的牆,上麵寫著四個大字:可口可樂。據說,這是方圓五百裏唯一的一個廣告牆。憑借著這個廣告牆的廣告,每年他又有了四萬元的額外收入。

  再後來,一家著名公司的老總聽到他的故事,決定來尋找此人,當他找到這個年輕人時,年輕人正在自己的店門口與對麵的店主吵架,原來,他店裏的西裝標800元,對門就標750,他降到750,對門就標700,一個月下來,他僅賣出8套,對門卻賣出了800多套,老總看到這個情形,感到失望,他不相信一個如此聰明的人會這樣做。

  然而,知道真相以後,老總驚喜萬分,當即決定以百萬年薪聘請他——原來對麵那家店也是他開的。

  當今社會,各種思想從生橫流,人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提高,因此,想要成功,想要出人頭地,便更要在做事的時候三思而行,注重謀劃的力量。古人有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則可以說:“凡是有謀劃就能成功,沒有謀劃必定難以成功。”而想要謀劃成功,必須熟悉自身身處的環境,了解自身和對手的優勢與劣勢,並且要能夠隨機應變,切記魯莽衝動。能做到這些的人,才有資格稱之為有智謀的人。

  上攻不攻——孫子的“和平主義”戰略

  《孫子兵法》十三篇,講述的都是戰爭的藝術,然而在孫子看來,一個國家一味地四處侵略、以武力逞強,並不是長久之道。在孫子看來,真正的贏家,不用用兵也能夠讓人屈服,不用打仗也能獲得勝利,不用發動戰爭也能擴大版圖——這就是孫子的“上攻不攻”理念。

  而且,在《孫子兵法》的“謀攻篇”之中,孫子提出了“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的理念。那麽,既然不進攻,又不打破國家,到底是如何獲得勝利的呢?其實,戰爭不一定非得要斬將殺敵,上陣流血。有時候用商業、文化、權謀等等,都能夠達到打贏戰爭的目的。相對而比較,發動軍隊進攻反而是其中風險最大、損失最大的方法。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朝野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大將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出兵第二天,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

  出兵第三天,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裏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唯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淩,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隻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控製。陳橋兵變的將士幾乎兵不血刃就控製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在這場“陳橋兵變”中,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麽兵不血刃就能夠取得皇位呢?究其原因,趙匡胤一直掌有兵權,深得人心,而且軍政高官都與他私下交情甚好,結為兄弟。也就是說,其實在發動兵變之前,他就已經打敗了後周皇室的勢力。而且,他還發布命令,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淩,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正因為趙匡胤計劃周詳,而且以寬厚示人,因此才能做到近乎“不戰而屈人之兵”,史書記載其“入城之日,市不改肆”,造反的時候連市場都照樣開張,可以說是難能可貴。

  通過上文趙匡胤陳前兵變的事例,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孫子兵法》之中力求“上攻不攻”“全國為上”的原因有兩個。首先,“上攻不攻”可以最小程度的減少己方的損失。要知道若真的能夠不戰而勝,不是對自己方麵最有利的嗎?其次,不攻打對方,對方就不會受到損失;而如果真的能做到不攻打對方就取得勝利,那麽敵方的士兵會成為自己的士兵,敵方的糧草會成為自己的糧草,敵方的一切都將會成為自身的戰利品,這樣看來,不攻打對方、做到“全國為上”,不但能讓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還能夠讓自身的利益增加到最大。

  在平常我們很難做到如此完美的“上攻不攻”,但是,仍要銘記“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的道理,在任何競爭、任何行動中,都不以兩敗俱傷為榮,都要盡量做到減少自身損失,而謀求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

  “每戰必敗”——謀攻中的“雷池”

  古人說:“兵者,凶器也,君子不得已而用之。”行軍打仗,危機四伏,如果不知天時,不識地利,不得人和,很容易兵敗人死,城破國亡。所以孫子才會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在作戰之時,一定要認清“雷區”,避免犯下人和錯誤,要知道一根釘馬蹄鐵的釘子也曾導致一個帝國的滅亡,一個小小的錯誤都有可能釀成巨大的損失。

  戰爭之中,主動進攻的一方往往相對會有著戰鬥力上的優勢,卻經常要麵對地利上的劣勢。同時主動挑起爭端者往往在當地不得人心。漢武帝第一次派兵攻打大宛的時候,途經的西域各國都緊閉城門,不提供糧食和飲水,當時的貳師將軍李廣利一怒之下挨個城池一路攻打過去,結果傷亡慘重,便是犯了兵家大忌。

  因此,想要進攻,首先要找好天時、地利、人和,減少自身失誤,確立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然後才能尋求勝利,否則雖然人數眾多,戰鬥力極強,也難免遭遇意外危險。

  在曆史上,蒙古大軍的鐵蹄曾經橫掃亞歐大陸,所向披靡,然而就是這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隊伍,也一樣吃過敗仗。這一失敗發生在蒙古軍東征日本的時候。在這一場戰爭中,蒙古軍犯下的各種失誤最終葬送了他們自己。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占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複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占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麵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在開始的戰鬥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元軍傷亡慘重,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隻得上船撤退。在返回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此次作戰蒙古軍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相對來說,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在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之後,忽必烈發起了對日本的第二次遠征。然而,激戰將近兩個月,蒙古軍還是損失慘重。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逃離戰場。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隻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隻得等死。三天後,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做了俘虜。此次戰役,在日本稱之為“弘安之役”。

  在這次“元日戰爭”中,蒙古軍遭遇颶風,不得天時,遠征日本,補給困難,不得地利,而且軍隊之中有很多強征的漢族、高麗族人民,不願作戰,因此不得人和。這三點,蒙古軍在進攻之前都考慮的不夠充足,因此促成了蒙古軍隊的慘敗。

  那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又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失敗呢?《孫子兵法》中提出三點。

  首先,“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第一次入侵日本的元朝軍隊在數量上遠遠少於對方,補給又難以為繼,因此難免失敗。這就說明了,在對手很強大的時候,一定不能用雞蛋碰石頭,而要運用靈活的戰鬥和交際方法對待,等待自身強大之後再進行反擊。

  第二,“亂軍引勝”,指的是上級過分幹涉前線指揮官員。宋朝時期,之所以軍隊戰鬥力薄弱,就是因為作戰命令經常是從千裏之外、對戰況毫不了解的朝廷中下達的,自然使得軍隊束手束腳,難以取勝。一個好的領導,隻需要交代下屬要做什麽事,而不要交代其如何去做。否則的話,領導必然勞心,下屬則必然無所適從。

  第三,“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其實對日本軍隊以及日本本土地形不了解也是元軍戰敗的原因之一。作戰之時,如果對雙方的兵力、戰鬥力、戰鬥意圖和作戰地勢都不了解,那麽每一戰都可能遭遇危險,尤其在現今這樣的訊息社會,情報往往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隻有了解更多的情報的人,才能夠掌握主動權。

  以上這些,便是進攻和行動之中的“雷池”,想要成功,就絕不能越雷池一步。

  一旦在行動之中犯下以上的錯誤,強大如元朝的軍隊也會遭遇失敗,如果能避免以上的錯誤,及時是弱小的實力也可以謀求生存和發展。真正有智謀的人,能和對手交戰則戰,不能戰則能謀求聯合,不能聯合也能夠避其鋒芒,保存實力,上下同心,共同努力,積極了解形勢,這樣子,又怎麽會不成功呢?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