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孫子兵法的智慧解析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

  孫子說: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隻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守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進攻則要選在兵力超過對方的時候。善於防守的人,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於進攻的部隊,就像從天而降。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經過力戰而勝,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好中最好的。就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戰的人,總是取勝於容易戰勝的敵人。因而,這些善戰者的勝利,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功勞。他所進行的戰爭的勝利是不會有絲毫誤差的,之所以沒有誤差,是因為他們所進行的戰鬥舉動是必勝的,是戰勝那已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善於作戰的人,總是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任何一個打敗敵人的時機。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條件然後再去交戰,失敗之師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善於用兵的人,總是注意修明政治,確保治軍法度,所以能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所謂兵法的奧義: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麵積,二是“量”,即推算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數”,即統計兵源的數量,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麵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獲勝的軍隊對於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

  高明的人指揮部隊作戰,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勢不可擋,這就是掌控形勢的結果。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但凡講到戰爭,我們總離不開兩件事:攻擊和防守。這兩點,幾乎就囊括了戰爭的一切,而戰爭之中的一切行為,也幾乎都是為了這兩點而服務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說,能夠掌握好這兩點的人,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在《孫子兵法》之中,“兵形篇”主要講述的是關於戰爭的形勢,而形勢之中,又以“攻勢”和“守勢”為最需要優先考慮的條件。當自身處於攻勢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迅速、有力。孫子說:“兵貴勝,不貴久。”說的就是進攻的道理;當自身處於守勢的時候,則要懂得隨機應變,讓自己在任何攻勢之下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公元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傾山東十幾萬大軍,向西魏大舉進攻。當時的玉壁將領韋孝寬堅持守城,創下守城戰役的一筆傳奇。

  十月,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首先,東魏軍在城南築土山,想要居高臨下攻城。城上先有二樓,韋孝寬縛木加高城樓,令始終其高於土山,並多備戰具來抵禦,使東魏軍不能得逞。

  於是,東魏軍改變戰術,在城南挖掘10條地道,又用“孤虛法”,集中兵力攻擊北城,晝夜不息。北城向來是天險,韋孝寬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借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士卒被燒得焦頭爛額。

  不久,東魏軍又造“攻車”撞擊城牆,所到之處,莫不摧毀。雖有排楯,也無法抵擋。韋孝寬便用布匹做成帳幔,並用車梁支開,布受衝擊立即懸空,城牆未受損壞。東魏軍又把幹燥的鬆枝、麻稈綁到長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企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毀。韋孝寬則把銳利的鉤刀也綁到長杆上,等火杆攻擊時,即舉起鉤刀割之,把正點燃的鬆枝、麻稈全部割掉。

  東魏軍見此計不成,又轉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以油灌柱,放火燒斷木柱,使城牆崩塌。韋孝寬在城牆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餘。高歡攻城不克,後派人勸降也沒有成功。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複發。這時,正好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而回。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於次年正月死去。

  在上文之中,高歡的部隊可以說對玉壁城進行了上、中、下立體式的攻擊,既有高堆土山,又有挖掘地道,然而都不出守城將領韋孝寬的所料,予以一一擊破。韋孝寬的守城之法,可以說是藏於九地之下,滴水不漏。

  孫子兵法有雲:“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防守的關鍵,在於嚴密,峙則嚴陣以待,據則固若金湯,避則無處可尋,逃則出乎意料。進攻的關鍵,在於突然,圍則兵從天降,攻則勢如破竹,殲則算無遺策,追則以整擊潰。攻守之間能做到這八點,才有獲勝的可能。

  在兵書之中,關於進攻和防守的辦法,記述的有很多。而且,攻擊和守衛之間,有時候也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古代大將就有堅守不攻,等待地方自己亂了陣腳,也有的以攻為守,靠主動出擊來尋求生存。所以可以說,熟悉了攻守之法,就等於學會了行軍打仗的兵法。

  那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學習“攻守”之法又有什麽用處呢?其實,社會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競爭,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要不努力超過別人,要麽就等著被別人超越,被社會淘汰。由此看來,則每個人都應該對“攻守之道”有所了解。

  也許我們沒有注意,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品牌已經退出了我們的視線,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都已經變了樣子。以汽車品牌為證,賓利,大眾,斯柯達,奧迪,布加迪,西亞特(西班牙品牌),蘭博基尼,保時捷,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曾經都代表著一家獨立的公司,並且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故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或者不容於市場形勢,或者遭受經濟問題,最終,都被“德國大眾”一家公司所收購。

  因此,在競爭的環境裏,可以說處處都有進攻,也處處都需要防守,能動於九天之上者必能壯大,能藏於九地之下者必能自強。時代在進步,但是競爭卻永遠存在。沒有攻守意識的人,隻會永遠陷入被動。

  大魚吃小魚——孫子的眼中的“全勝”

  在《孫子兵法》之中,孫子認為,真正出色的作戰,不是險勝,不是強勝,不是力勝,而是“全勝”。全勝之法,在於“勝敵之既敗”“勝已敗者”。怎麽樣才能勝“已敗者”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要以大搏小,以強博弱,讓自己強大,讓敵人弱小,這裏的強弱不僅僅指的是兵力,還在於國力、政治、經濟、將領的才能和對天時地理的掌握。在這些方麵都占據優勢,然後進攻敵,就可以做到“全勝”。

  也許有人會感覺:怎麽會有這麽好的事情?然而,行軍打仗是國家大事,必須要力求自身占據絕對的主動權。這樣來說,等到國家衰敗了再去期待以弱勝強,或者等到自身力量薄弱了才去尋求以少勝多,都是過於冒險的不明智選擇。以大搏小,就要讓自己成為強大的一方,做大魚吃小魚,就一定要自身成為“大魚”!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出擊匈奴。然而中了埋伏,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係。後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自此之後,漢朝對於匈奴一直采取“和親”的政策,以避免衝突。然而匈奴一直在邊關騷擾不休,時常擄掠人民,邊疆民眾不得生產。

  在經曆了文景之治以後,漢朝的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盛,而匈奴則依舊過著自身遊牧民族的生活,而且勢力分裂。漢武帝即位後,憑借國力強盛,遠非漢初可比,於是決定一舉鏟除匈奴這個大患。

  自從公元前127年以來,漢武帝先後三次出擊匈奴。

  元朔二年的河南之戰,收複所有河南地,元朔五年的漠南之戰,以衛青為車騎將軍,作為主力。衛青出塞二三百公裏,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殺敵萬餘人,俘敵萬餘人,凱旋歸師。

  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戰,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軍,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的匈奴,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裏,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同年夏天,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縱深達1000多公裏,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遊)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勝利。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地區。

  漢朝弱,匈奴強,則避之;漢朝強,匈奴弱,則擊之。這楊的做法,正是孫子的“以強搏弱”的戰略。在一條河裏,想要生存下去,就不能不斷向比自己強大的生物挑戰,而應該不斷地去吃“小魚”,然後壯大自己,一直到自己成長為一條真正的“大魚”!以大搏小,以強搏弱,這就是孫子的“全勝”戰略!

  那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全勝”的戰略對我們有什麽積極的影響呢?其實也很簡單。以創業為例,有很多人每天都在想著做大事,賺大錢,卻沒有正式自身的實力現在是多麽的“小”,此時想做大事,便是“以小搏大”雞蛋碰石頭。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賭博、傳銷、瘋狂買彩票上,則更是不應該。

  按照孫子“全勝”的戰略,應該“以大搏小”。那麽怎麽樣“以大搏小”?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應該放下“大錢賺不來,小錢不想賺”的心態,從力所能及的小錢賺起,積少成多,一點點來讓自己先成長為“大魚”,然後才去創造成功。

  小陳是一個一心想要創業的年輕人。之前的時候,聽人說炒股票能賺錢,小陳就把所有積蓄外帶上借的十萬塊錢投進去了,沒想到股票一下子套牢了,小李隻好到嶽父家的鉛筆廠打工還債,和鉛筆打起了交道。

  從一棵樹到一支筆,中間要經過300多道工序,一支鉛筆的利潤最多不過5厘錢。“這樣做到什麽時候才能還清債呀?”小陳有些絕望。但嶽父對他說:“積少成多,你別想一口吃成胖子。”

  小陳到現在都感激嶽父的那句話。後來,他從嶽父那裏盤來三台機器,開始在自家10多平方米的臥室裏做鉛筆。他和兩個工人晚上做鉛筆,白天拿到市場賣,幾毛錢一支的鉛筆一天能賣100多元。

  一段時間以後,小陳覺得不開發新產品不行了。幾年後,他向銀行貸款3萬元,買了新設備,製造抽條鉛筆。這種鉛筆當時隻有少數大企業才能生產。由於小陳生產成本低,抽條鉛筆每支的價格比其他企業低1分5厘,上門要貨的人踏破門檻,廠裏一天要生產10多萬支。生產量一大,利潤就成倍上漲。

  接著,小陳又到全國各地跑展銷會,專做外銷生意。現在,小陳的工廠一年生產2億支鉛筆,盈利數百萬元,鉛筆銷往世界各地。

  一個負債累累的人,想要賺大錢是非常困難而且冒險的,但是隻要腳踏實地去賺小錢,一樣能成功。同樣,一個人初出茅廬,剛剛步入社會就想要做大事也是不現實的,同樣也應該從自己能做好的小事開始。賺小錢然後才能賺大錢,做小事然後才能做大事,這就是孫子所追求的“全勝”,乃是穩中求勝的方法!

  有人可能認為,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事、去創業,實在是太難了,既辛苦,又花費時間。然而要知道,漢朝曆經七代皇帝,才能夠繼續足夠的力量,然後出兵打擊匈奴,想創業、想做大事又怎麽能不積蓄力量呢?暴富者必然暴窮,忽起者常常忽落,可以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隻有一步步自己積累起來的力量,才是長久的,雄厚的,持續的。

  因此,想要“全勝”,必須要尋求“穩勝”。劍走偏鋒,冒險行事的取勝方式和做事方法,不到迫不得已的情況,都是最好不要使用的。尋求冒險,隻能是先鋒勇士,尋求“全勝”,才是大將之道。

  不敗之地——自“勝”者“強”的道理

  大國論戰,講求“不爭而自得,不勝而自強”。在一座森林之中,長得最高大的一棵樹,自然就會獲得更多的養分和陽光,不用動“手”就能夠贏得競爭的勝利;一個國家如果自身強大,也自然會使得遠方來朝,四鄰鹹服。在《孫子兵法》之中,提出“勝敗之政”的說法,指出了政治和軍事之間的重要關係:想要軍事力量強大,往往背後要有著相匹配的政治力量做支撐,相應的國力做依靠,相得的民力來提供支援。而這些都具備的時候,往往就已經相當於做到“不戰而勝”了。

  以唐太宗為例子,唐朝時期,國力強盛,而且對少數民族采取寬容柔和的政策,四方的少數民族都拜服唐朝,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曾經拿自己和古人做過對比,認為古人為了征服四鄰,窮兵黷武,而自己能做到以德服人,說:“昔人謂禦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又說:“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瘦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其實,唐太宗之所以能“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和唐超強大的國力又豈能分開?

  從古至今,很少有強大的勢力能夠持久。《老子》之中有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結合我們對孫子兵法的解讀,我們就會發現:進行戰爭難免會受到損失。如果與強大的敵人進行戰爭,往往損失更大,因此即使能夠不斷打勝仗,也無法應付大勝之後隨之而來的一係列問題。秦朝的滅亡、馬其頓帝國的崩潰,都是這個例子。因此勝人者雖然有力,但是卻不一定持久。相比之下,自勝者則在不斷地保存和發展自身實力的同時,更能夠吸引其他弱小勢力加入自己一方。這便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同時,“為勝敗之政”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會使得本來勢均力敵的戰爭,變成“以大搏小”“以強搏弱”。

  東周戰國後期,七國並列,互相爭雄。本來,在這之中秦國的國土不是最廣闊的,物產不是最富饒的,實力也不是最強的。然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對內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對外實行“遠交近攻”戰略,實力漸漸強大。與此同時,同樣強大的楚國卻昏君輩出,素有良將的趙國也多次因為秦國的反間計而“自毀長城”。秦王政用尉繚的計策兼並六國,派大批間諜往六國活動,用金錢收買六國腐化的“豪臣”,來擾亂六國的謀劃,使他們互不相顧,然後分別擊破他們。韓國早在荊軻刺秦王前被秦所滅。此後,魏、楚、燕、代(趙國之後)、齊,相繼給秦吞並。這五國之中,楚國最大,國土幾乎占有當時天下的一半,卻依然難逃滅亡的命運。

  從上文的例子看來,雖然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但是我們卻也可以說是秦國自勝,所以能勝人,六國自敗,所以敗於人。秦國勝利而六國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勝敗之政”。《孫子兵法》有雲:“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就是這個道理。

  那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又應該怎麽理解孫子所說的“自勝者強”的戰略思想呢?當今社會,無形的競爭多於有形的競爭,無形的對手多餘有形的對手。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在過於在乎對手的存在,必然疲於應付;太過於關注競爭的結果,往往反而心力不足。在這個時候,更應該學習的,不是如何打倒對手,而是如何強大自身,因此,“自勝者強”的思想就顯得更加的實用。

  非洲草原上最高的茅草叫尖毛草,有“草原之王”的美稱,生長過程極特別。最初半年,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別的草都要比它高很多。然而半年後雨水一到,三五天,便有一兩米高。原來,前六個月裏,它不是不長,而是一直在長根部,雨季前,雖露一寸,但紮根地下超過28米。當儲積了足夠的養料和能量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幾天時間裏,一下子長成了“草地之王”。

  草原之上草木眾多,那些相互之間拚命競爭的草類都默默無名,唯有一心紮根地下,積蓄自己力量的尖毛草才能贏得“草原之王”的美譽。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孫子兵法》之中孫子兵法之中說:“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想要讓取得勝利像水從高處流下來那麽自然,首先就要有足夠的高度。千仞之溪,是一滴滴積累成的,然後在一瞬間流淌下來,才足以形成無比巨大的力量。因此,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又怎麽可以不自強呢?自強才足以服人,以強服弱,才足以勝人,此天之道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