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己酉、公元前132年)
[1]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夏,五月,丙子,複決濮陽瓠子,注钜野,通淮、泗,泛郡十六。天子使汲黯、鄭當時發卒十萬塞之,輒複壞。是時,田奉邑食;居河北,河決而南,則無水災,邑收多。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強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複事塞也。
[1]春季,黃河決口改道,從頓丘向東南方流去。夏季,五月,丙子(初三),黃河又一次在濮陽縣的瓠子決口,注入钜野縣,連通了淮河和泗水,十六個郡受水災。武帝派汲黯、鄭當時征發十萬役夫堵塞黃河決口,剛剛堵住,就又被洪水衝毀。當時,田的食邑是縣;縣在黃河北岸,黃河決口向南泛濫,縣就不會遭受水災,食邑收入就會增加。田對武帝說:“長江、黃河的決口都是天意的安排,用人力強行堵塞很不容易,堵住了未必符合天意。”而那些候望雲氣和使用法術的方士們也認為是這樣。這樣一來,武帝很長時間不再征發人力從事堵塞決口的工程。
[2]初,孝景時,魏其侯竇嬰為大將軍,武安侯田乃為諸郎,侍酒跪起如子侄;已而日益貴幸,為丞相。魏其失勢,賓客益衰,獨故燕相潁陰灌夫不去。嬰乃厚遇夫,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夫為人剛直,使酒,諸有勢在己之右者必陵之;數因酒忤丞相。丞相乃奏案:“灌夫家屬橫潁川,民苦之。”收係夫及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上書論救灌夫,上令與武安東朝廷辨之。魏其、武安因互相詆訐。上問朝臣:“兩人孰是?”唯汲黯是魏其,韓安國兩以為是;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上怒當時曰:“吾並斬若屬矣1即罷。起,入,上食太後,太後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乎1上不得已,遂族灌夫;使有司案治魏其,得棄市罪。
[2]當初,孝景帝在位時,魏其侯竇嬰擔任大將軍,武安侯田才是個普通的郎官,陪侍竇嬰飲酒時,田下跪起立如同兒子、侄子一樣;後來,田日益顯貴受寵,出任丞相。而魏其侯竇嬰失去了權勢,依附他的賓客越來越少,唯獨原來的燕相、潁陰縣人灌夫不離去。竇嬰就厚待灌夫,兩人互相援引、互相倚重,來往如同父子一樣。灌夫為人剛強正直,好借酒使氣,對那些權勢在自己之上的權貴,必定給予淩辱;他多因酒後鬧事冒犯丞相田。丞相就向武帝彈劾:“灌夫家屬在潁川郡橫行霸道,百姓都被害苦了。”於是收捕灌夫和包括旁支親屬在內的家人,都被判處公開斬首示眾的罪名。魏其侯竇嬰上書營救灌夫,武帝命令他和武安侯田到太後居住的東宮中,當廷申辯。魏其侯、武安侯就利用這個機會互相詆毀。武帝問朝廷群臣:“他們兩人誰對?”隻有汲黯認為魏其侯對,韓安國認為兩人都對;鄭當時本認為魏其侯對,後來不敢堅持。武帝怒罵鄭當時說:“我把你這類的人一起斬了1隨即罷朝,站起來,進入內宮,侍奉太後用餐,太後氣衝衝地不吃飯,說:“如今我還活著,別人已經在欺負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他們就都來宰殺他了1武帝沒有辦法,就下令將灌夫滿門處斬;派執法官員審查魏其侯,判處魏其侯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