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
[1]冬,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
[1]冬季,十月,發生了日食和月食,日月呈紅色,持續了五天。
[2]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
[2]十二月月底,天空打雷;日光呈紫色;五大行星逆行,停留在太微星座;月亮從天廷中部穿過。
[3]春,正月,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吏發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
[3]春季,正月,景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珍珠、美玉之類的東西,饑餓時不能當飯吃,寒冷時不能做衣穿,把它當做貨幣使用,不知它何時使用何時廢止。近來有時年成不好,或許是因為從事工商末業的人多,從事農業的人少。命令郡國官員,一定要提倡發展農桑,多種樹,這樣就可以得到衣服和食物等用品。官吏如果征發百姓,雇他們去開采黃金、珍珠、美玉,就按偷盜的罪名,把所得作為贓物來定罪處置。二千石官員如果聽之任之,也按同樣的罪名處置。”
[4]甲寅,皇太子冠。
[4]甲寅(十七日),皇太子成年,舉行冠禮。
[5]甲子,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即皇帝位,年十六。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5]甲子(二十七日),景帝在未央宮駕崩。太子當上了皇帝,年僅十六歲。尊奉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尊奉皇後為皇太後。
[6]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於陽陵。
[6]二月,癸酉(初六),將孝景皇帝安葬在陽陵。
[7]三月,封皇太後同母弟田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
[7]三月,封立皇太後的同母弟田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
[8]班固讚曰:孔子稱:“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崐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8]班固讚曰:孔子說:“現在的民眾,與三代聖明的君主推行王道達到天下大治所依靠的民眾,沒有什麽不同。”確實是這樣啊!周末、秦代政治的弊病,在於法網繁密,政令嚴苛,但奸邪盜寇卻防不勝防。漢朝建國以後,廢除繁苛的法令,讓民眾休養生息;到孝文帝時,用謹慎儉樸的作風治理國家;孝景皇帝遵守大業成規而不改。五六十年之間,就達到移風易俗,百姓淳樸敦厚。說到天下大治的時代,周代有成王和康王時期,漢代有文帝和景帝時期,真是好啊!
[9]漢興,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複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於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於天子之經費。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繼以孝文、孝景,清淨恭儉,安養天下,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钜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詘辱焉。當此之時,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自是之後,孝武內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耗矣!
[9]漢朝建國,承接的是秦末營造繁多而財力匱乏的疲困社會,縱是天子都不能配備四匹同樣毛色的馬匹拉車,將相有的隻能坐牛車,平民百姓沒有積蓄。天下平定之後,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許穿絲織的衣服、不許坐車,並且加重征收他們的租稅,用這些辦法來控製和羞辱商人。孝惠帝和高後在位時,因為天下剛剛平定,又放鬆了限製商人的律令,但是商人的子孫,仍然不允許做官為吏。朝廷計算官吏俸祿和官府各項費用的總額,據此向百姓征收賦稅。而自天子到封君的湯沐邑,都把山川、園池、市井商業稅收作為各自費用的來源,而不向朝廷領取經費。經由陸路、水路運輸到京師,供給各官府使用的來自於崤山以東地區的糧食,每年不超過數十萬石。接著是孝文帝、孝景帝先後治理國家,清靜廉正,謹慎儉樸,安養天下百姓,七十多年之間,國家無事,如果不發生旱澇災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給,家家足用。城鄉的糧倉都裝滿了糧食,府庫中貯存了剩餘的物資;京城國庫中的錢累積萬萬,串錢的繩子都已朽爛,無法清點數目;京城糧倉中的陳舊粟米一層蓋一層,裝滿太倉而流出倉外,隻好在外麵堆積著,以至於腐爛而不能食用。百姓居住的大街小巷都可看見馬,在田野間的馬匹更是成群結隊,騎母馬的人要受到排斥而不能與人聚會。把守裏巷大門的人吃的是白米好肉;做官的人長期任職,可在任期內把子孫撫養成人,有的人則把官名做為自己的姓。所以人人自愛而不願觸犯法律,以行義為先而避免羞辱。在這個時期,法肉稀疏,百姓富足,有人依憑錢財驕橫不法,以至於兼並土地;那些豪強之輩,在鄉間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享有封地的宗室貴族、公、卿、大夫及以下官員,互相比賽誰更奢侈,房屋、車輛、衣服都不顧地位名分地僭越於上,沒有限度。事物發展到鼎盛就會走向衰敗,這本是變化的規律。從此之後,孝武帝對內窮奢極侈,對外攻打夷狄各族,天下蕭條,財富全都耗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