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五節 黃帝興醫道

  黃帝統一中華後,每日召集群臣商議強國富民的大計,帶領臣民除旱魔,解水患,定律曆,開礦藏,以治天下。一天從東南方向,成千上萬的人扶老攜幼,哭叫連天,一路行來。黃帝忙問原因,原來是瘟疫橫行,百姓死去大半,早上健康,下午命亡。求神不靈,燒香無效。這個上吐,那個下瀉,身熱如火,口吐白沫,不過幾天,屍體遍野。活著的不能坐等,趕緊逃避瘟疫外出。來到橋山下,向黃帝求救。

  黃帝聽後大吃一驚,忙召懂醫道的大臣商議,俞跗、岐伯、雷公等人多方奔跑,研製藥物,總結療法為眾民療疾,不出幾天就治好了百姓的病。天下百姓無不感恩戴德,黃帝也謙虛地向岐伯、俞跗求教。岐伯對內經很有研究。他對黃帝說:“看病人應從四項觀察:一曰望其診,觀其臉色,身形,便可定其疾病;二曰聞其聲,就能辨其病;三曰問其情,用以推察病狀;四曰切其脈,細細品察經絡情狀,以查病因。”黃帝聽岐伯說得有條有理,讓他繼續講下去。岐伯說:“我略講幾句,供您參考。若療疾治病,還需天子細細品察。”黃帝讓其細講。

  岐伯繼續講道:“先說望診,即先看患者氣色。人體分五髒六腑。五髒者,合神氣魂魄精,合五神之氣,心合於神,肝合於魂,肺合於魄,脾合於管,腎合於精,五髒與五精,神氣合而藏之也。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胃受五穀成熟,傳入小腸,廣傳出也。胃下別汁,出膀胱之胞,傳陰下瀉也。膽為中精,有木精三合,藏而不提,此即腑受各行之者也。先說五髒,若有病。各有色所示。肺白,腎黑,心赤,肝青,脾黃。若麵色氣白,必察肺疾;若臉色黑暗無光,必是腎有疾病。以此推去,望其色,觀其形,即能初定疾出自哪一髒。”黃帝聽他講得如此神奇,甚感岐伯醫道精湛,必下苦功方能學到手。

  岐伯、俞跗、雷公在內經、外經、脈理、藥性方麵,各有所長。俞跗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久所病也。以我之見,胃氣為本,如何調食,至關重要。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此五味者,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管衛大通,乃化糟粕,依次傳下。”

  俞跗又說:“五髒疾病者,有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雷公握有切脈之術。他說:“腕中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此尺寸,以患者中指之中一節為寸,此為寸身法。關後有一尺澤穴,取其關後,即稱其為尺。左手寸關尺,分別為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分別為肺、脾、命,命即命門。各髒脈相,都各有其特征,合為此相,則為正常,異於此相,則為病態。心脈浮望而短,脾脈中緩。命門沉,濡而滑。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胃。”雷公還講了汗、吐、下、和、清、溫、消、汁等治法。

  他們都有自己的實踐經驗,人人都以奉獻經驗為榮,不保守,又不嫉妒,互敬互愛,和睦團結。大家共同的心願,是集百家之經,匯眾人之智,解百姓之難,集成醫經,流傳後代。由於黃帝道順德正,帶出了一批醫聖賢臣編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醫書《黃帝內經》18卷。

  黃帝帶領賢才,著書立說,為民解除病患。天下百姓健康安樂,勤勞耕種,豐衣足食。

  整 理:何炳武 劉 傑

  流傳地區:陝西黃陵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